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古典园林史结课论文题目:儒释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学院:园林与林学院班级:风景园林1102姓名:王旭学号:201109972013年7月5号儒释道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摘要:儒、释、道三家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思想框架,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对中国园林施以影响:“道”之自然为其提供形象化的基础,“佛”之自我为其提供抽象化的依据,“儒”家的中庸思想则在二者之间提供了适当的“度”,来取得平衡。
中国园林在三者的共同作用下,创造出了别具特色的园林美学。
关键词: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影响、发展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远,几千年的风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责任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儒家思想与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儒学在中国存在的几千年,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同样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种艺术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一个处处蕴含深意的人文世界。
人本精神——台在园林中的变迁。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对自然的改造,是一种开拓进取、雄姿英发的的文化精神。
中国建筑基于对人和社会的重视,以服务人间为主旨,使建筑与人相辅相成。
人的舒适度要求以及人的审美感知,文化理解与接受能力一直控制着建筑体。
台在夏商周三代还具有极强的神秘性和神圣性,而且在最古老的园林中是最为重要的建筑。
台是与神话思维紧密关联的,随着人的理想思维的发展,人和天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在原始人、夏商周人那里,人必须依附天帝来获得生存的意义,王权的观念也是必须从天帝那里获得自己的神圣性说明。
从周公旦的“以德配天”到孔子的不语怪、力、乱、神开始,人不再是膜拜神灵的卑微小人,人们把自己的目光更多的投向了凡尘而非天国。
通神之台的神学意义也开始慢慢隐退,而登台眺望的游乐功能渐渐成为了造台的唯一目的。
台的功能演变是从春秋战国时开始的。
春秋中叶,礼崩乐坏,诸侯们兴起了一股造台的风潮,在他们眼中台只是作为一种审美享乐之物。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二)接上篇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一)3、儒家“比德”文化思想是中国建筑景观本质设计的理念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创作主题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以儒家思想文化为创意根基,把握创作元素中的自然意识和自然气息,使人从身心上享受着大自然的单纯、安详、合理、永恒,感受生命的美好。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一般认为是以仁为根本、以乐为熏陶,注重人格的锤炼和品性的培养。
儒家比德文化思想的审美本质是美善统一,将伦理道德作为理义审美活动的根基,在艺术和自然的审美感受中体悟道德人格。
孔子的自然美学观是“比德”,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理念比附到自然景物之上,在自然山水中体验道德观。
君子以比德,这种审美本质的理义定势,实际上是对人格的一种欣赏。
“比德”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主张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
大自然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外在形态,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与共振。
儒家“君子比德”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景观设计艺术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之美。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荀子》中又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的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另外“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梅花、“挺拔虚心有节”的竹子、“秀雅清新,暗香远播”的深谷幽兰等都是理想的比德植物。
比德植物被赋予文化的内涵,构成园林景观造景艺术特有的传统理义审美方式。
孟子更充分地讨论了“观水”的问题,“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尽心上》)所谓“观水”,就是要从水的形态获得某种人生心理审美本质体验。
儒道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儒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流派,对中国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儒道对中国园林的主要影响:
儒家提倡“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认为自然山水是人的情感和道德的象征。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园林的布局和设计,使园林成为人与自然交流的空间。
儒家还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这种思想促使人们将园林设计为自然与人工美的融合。
道家则提倡“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万物应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反对人为干涉。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园林的自然风格,使园林设计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刻意追求人工的美。
道家还强调“无为而治”的思想,认为治理社会应该顺其自然,不强求。
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园林的设计,使园林空间更具灵活性和流动性。
因此,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哲学基础。
儒家的“仁”、“天人合一”以及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同时,这些思想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国园林艺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
分析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园林是一种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代表,而且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可以传达出中国文化、艺术和哲学的特点,并让人们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
首先,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传达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古代园林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如孔子强调的“人文主义”,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代表,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园林中的设计、构造和园林布局,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学价值,传达出中国文化和哲学的人文主义、尊重自然、和谐共处、纪律和奉献的精神。
其次,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为现代城市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多样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许多城市已经失去了大部分自然环境,使得城市居民难以享受自然。
而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可以在城市中废弃的空地上建造出一个生态友好的花园,通过园林景观建设,为城市带来了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的生活价值。
在这些新兴的园林景观中,许多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气息。
它们可以在主城市核心区的中心打造出一个公共区域,让居民在适宜的环境中活动,并享受文化底蕴和精神享受。
这样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文化交流环境,还能增加城市的文化融合程度,推动城市文化的发展。
最后,中国古代园林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中国探索着一个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的实现路径。
中国古代园林以其自然和谐的特色,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可行的生态模式,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中国古代园林虽然遗留下来的数量并不多,但它们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并且有着现代化的推广和应用价值,通过深入研究和宣传中国古代园林,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还可以为现代城市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素材。
试论从中国传统文化观看中国园林景观作者:刘丽赵昀王建国来源:《现代园艺》2013年第08期摘要:我国的园林艺术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在世界园林史上是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到目前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含蓄的意境和丰富的主题思想,融入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
本文从传统文化思想对中国园林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国园林;儒家思想;禅宗思想;道家思想1 中国园林与儒家思想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主流地位。
即使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呈现出多元形态。
儒家仅仅属于其中主要的一家,然而到了汉武帝年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儒学便成为正统,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产生了深深地影响并起着主导作用。
《周易》中对天、地、人三才进行了充分强调,指出以人为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统一和谐关系予以充分的重视。
人与自然比较而言,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地位,然而儒学并不把自然当作异己力量来看待,而是提倡自然与人和谐相处,指出天人是相通的。
于是,这些思想的产生,使得中国人的艺术心境与自然完全融合,在中国园林中形成了一条不可动摇的、大家都遵循的原则“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在这种思想的作用下,中国园林有机地融合植物、建筑、山水为一体,在空间有限的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对大自然中的美景进行模拟,经过提炼加工,融合人工美与自然美于一体,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天人合一、协调共生的艺术综合体。
苏州沧浪亭的“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充分表现出自然与人浑同一体,自然与陶然的闲适心情,同时,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具有影响作用的还有儒家的比德思想。
古典园林在我国尤其强调寓义于物,以物比德,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人们认为自然景物象征着人格美、品德美、精神美。
2 中国园林与禅宗思想禅宗是因佛教文化逐渐形成于中国文化土壤上的一个佛教宗派。
它不仅对以往玄学思想和佛教诸派思想所长加以充分吸收,而且还将中国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融合进去,从而与注重现实生活文化的华夏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一个和谐统一、水乳交融的整体,成为传统文化中与儒、道并称为的三大成之一,它通过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和个体的直觉体验,通过悟境在感性中获得精神上一种自由与超脱。
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自古就受到传统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下面就从道教、儒教和佛教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信仰,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园林布局。
道家常将景物分为阴阳两派,以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为依据,布置园林中的湖、山、亭、林等景物,使之相互配合,达到阴阳协调,五行平衡的目的。
2.景观规划。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融合,园林中的建筑、景观、植物以及水体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美。
道教思想强调“是曰万物之始也”,因此很多园林从建园之初就注重保护和栽植古树名木,形成独特的园林景观。
二、儒教儒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道德,倡导礼、义、廉、耻等教化人心的原则。
其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文化内涵。
园林艺术是一种文化艺术,儒家注重文化内涵,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园林艺术也应当体现儒家文化的标志与价值。
2.园林细节。
儒家思想重视细节,园林艺术中也注重点滴之处的规划与雕琢,如小径曲折、蜿蜒、池边石径等,都蕴含着文化内涵和审美理念。
三、佛教佛教是一种宗教思想,强调追求永恒不变的东西,倡导心静自然慧,对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造景构思。
佛教思想追求虚静解脱,园林中的金碧山水、亭台楼阁等种种造景都是依据佛家思想而构思的,体现了佛教的特色。
2.世俗与佛性的统一。
古典园林艺术中的水整、假山、石苑等建筑和景观,不仅具备了世俗的功能,还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实现了世俗和佛性的统一。
中国传统宗教文化对古典园林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它们在园林布局、景观规划、文化内涵、园林细节、造景构思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古典园林艺术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魅力。
谈儒家文化对中国园林发展的影响作者:张敏之李薇来源:《美术界》2013年第05期中国古典园林之美,有许多特征,如虚实相生、分景借景等,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深层语义中有着深刻的涵义。
那就是皙理的、种种观念形态的语义。
其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人们所能看到的景色用最好的方式和方法呈现出来,而是在于景物所表现出来的象外之象和园林介绍上的言外之意,简而言之就是“意境”。
“景妙何在?曰:妙在知与不知之间。
知者,知其妙,悉其好恶;不知者,不知其所以然也。
”这句在园艺界流传甚广的话确实一语道破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精髓所在。
中国大部分园林结构简单,取材简洁,但就是这样简单和简洁的搭配却能让游客人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之感。
看中国的古典园林,与其说是看园林的景物布局,倒不如说是看造林者的文化修养、思想流派、审美情趣及其创作时的心情和心态变化,这些都会体现在园林的实物之中。
“知者”能领会到其中精妙,确实能体会到妙不可言之感。
虽然每个园林所表现出来的意境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又都能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两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传统文化结束了“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学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学说。
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孔孟及其门下弟子们形成并完善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主要提倡不偏不倚、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形成了三纲五常等思想学说,以及以义制利的价值观。
这一系列的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也正因为有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园林便开始把建筑、山水、植物等各类分支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各式存在的自然条件,模拟演变大自然中的景色,再经过人为的加工提炼,将自然美与人工美统一连接,创造出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综合体系。
而由汉武帝改建的上林苑则是当时园林艺术无法逾越的一座高峰。
中国历史上的儒学家士大夫多是理想主义者,而并非政治家,他们饱读诗书,辞官归隐几乎成为他们一贯的模式。
16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19响深刻。
印度的“本心论”是中国禅宗发展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直觉观察、沉思冥想、瞬间觉悟的思想过程和构架,以期达到“梵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
1、梵我合一佛教发展到禅宗,倡导“梵我合一”之说,认为主体与客体本来是不可分割的。
神学家们将“梵”作为世界的本源。
他们认为,“梵”是不具有任何形式的,是不能用逻辑语言来阐述的。
之所以倡导“梵我合一”是认为外在的世界本源和内在的人的灵魂其实应该是统一的。
禅宗追求的“梵我合一”、“心物交融”的境界,在我国园林的发展中主要体现在:我国古代造园家遵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原则,创作手法由写实转到写意,由追求形似升华到追求神似,并力求在创作之前达到“胸有丘壑”、“意在笔先”之境;在情感的营造上则注重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注重内在的主观情感在外在的客观景物中的表现。
2、言不尽意佛学者们崇尚“象外有象,景外有景”的精神世界,有限的空间并不是佛教哲学所追求的,相反的他们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表达。
这就要求佛学者们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不用遵循所谓的逻辑和推理,完全依靠自己的内心世界,依靠自己的直觉去产生感悟,产生“意”的表达。
这种通过内心写照、直觉体验而产生顿悟的思维方式,在园林创作中,则表现为更注重“意”的表达,追求主观情感在客观景物中表现的自由、无拘束的状态。
以“意”求“意”的创作方式反映在园林观上,就是在园林要素的选择上追求少而精,以少胜多,以质胜文;在造园方式上则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力求做到有法无式,形散神不散;在意境的表达上则不满足于直观感受体验,而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二、儒道佛哲学思想所反映园林观的共通之处儒、道、佛三家哲学思想对大自然的看法,即自然观,反映在我国古典园林的建设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哲学观反映到我国园林建设中的共通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对大自然保持着崇高的敬意,中国古典园林就是随着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生成、发展乃至成熟。
儒家思想与中国园林
在中国园林文化发展史上,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多元形态。
儒家只是其中主要的一家,但自汉武帝采纳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崇尚“仁义“和“礼乐“等孔子思想,提倡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
政治上主张“德治“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平民教育和伦理道德的培养与实践;并溶入了重民、三纲五常、道统等思想,以及提倡以义制利的价值观。
虽然这些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又带来一定的抑制和制约作用。
其崇性抑情、重道轻文、存理去欲的思想遭到了历代崇尚自然的文学家的批评。
于是,儒学在吸取、借鉴道教的基础上,以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相互调和,从而使儒学得到进--步的发展。
儒学学者吸取了道教以道为宇宙本体,“道生万物“的思想,完善了儒家哲学的思想体系。
《周易》中强调天、地、人三才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尽管人与自然相比,人的地位更为重要,但儒学并不把自然看作异己力量,而是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为天人是相通的,“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
于是,这些思想的形成,导致了中国人的艺术心境完全融合于自然,“崇尚白然,师法自然“也就成为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经过加工提炼,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统-起来,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综合体。
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浑同一休,陶然与自然的闲适心情,另一方面,儒家的比德思想也对中国园林的主题思想产生-定的影响。
在我国的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
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种象征。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竹子作为美好事物和高尚品格的象征。
人们把竹子隐喻为一种虚心、有节、挺拔凌云、不畏霜寒、随遇而安的品格精神。
历史上不少诗人、文学家都写国许多关于竹的诗文。
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赞竹曰:“竹解心虚即我师“唐代文人刘岩夫写的《植竹记》中将竹与君子的人格相比拟,道:“劲本坚节,不受雪霜,刚也;绿叶萋萋,翠筠浮浮,柔也;虚心而直,无所隐蔽,忠也;不孤根而挺耸,必相依以擢秀,义也;虽春阳气旺,终不与众木斗荣,谦也;四时-贯,荣衰不殊.恒也。
“从竹子的人格化看出,自然美的各种形式属性本身往往在审美意识中不占主要的地位,相反,人们更注重从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中体现物与我、彼与己、内与外、人与自然的同一,除了竹子以外,人们还将松、悔、兰、菊、荷以及各种形貌奇伟的山石作为高尚品格的象征。
信息整理:园林英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