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97 KB
- 文档页数:5
2022-2023学年北京丰台区高二语文(下)期末考试卷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古典都城和宫殿建筑,它不讲求轴线对称,似乎没有任何规则可循,山怀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林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
造园家们努力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用有限的景物,经过加工提炼,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共生之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终目的是在大自然中为自身划出一块人为的空间,以便安放自己的身心,寄寓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它处理的是“物”与“心”的关系。
只有万物各安其性,人心才会无私,才能自由。
因此“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营构原则。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看来,自然就是道,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是有生命的,如果像西方古典园林把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修剪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再组合成整体的几何图案,就违背了物的天性,违背了自然之道,这样呈现的也不是真心,不是自由之心,而是一种匠心。
为避免匠气,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营构时力求简洁,避免烦琐,“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
这种简单自然表现在园林的设计布局上,就是注意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正如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强调的“相地适宜”,就是要求园林营构时要依据地势而建,只有这样才能遵守自然地理之天性,感悟自然之生命。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布局上讲究以少胜多,设计上的简淡,不是简单,而是形简却又充满意味。
如北宋司马光“独乐园”的建筑,设计得小巧自然,而且多有用典,充满象征意味。
池岛上的钓鱼庵,就是用竹子扎成的简陋小屋,但它却是慕严子陵钓鱼避世而设,而见山台则取意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很显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注重简单自然之物,这种自然之物不是天然之物,而是人在掌握自然之美、体味自然之趣的基础上,以微缩的形式圈点自然,于有限中体味无限,虽居于闹市却如在山林,以彰显文化意蕴,体现士人的精神人格。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
园林美学中的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以及水景设计等方面展现出独特的韵味和气质。
古典园林的美学追求以自然为基调,以清雅、谦逊的姿态展示出东方文化的精髓。
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布局方式对现代园林设计具有启示作用,引发人们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思考。
古典园林美学的永恒魅力体现在其深深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的美学韵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美学韵味、文化传承、地位与价值、造园原理、规划布局、建筑艺术、植物景观、水景设计、永恒魅力、现代园林设计、文化价值。
1. 引言1.1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文明。
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古代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不仅是皇帝们休憩游玩的场所,更是展示皇家气派和文化品位的象征。
而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更多地表现了文人雅士对自然的独特诠释和审美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其建筑风格和景观布局中,更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园林中的假山、亭台、池塘等元素都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符号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追求。
古典园林的文化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后人能够深刻领略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和精髓所在。
1.2 古典园林的地位与价值古典园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价值。
作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古典园林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古典园林不仅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和体现。
通过古典园林的建筑、景观和设计,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感、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景观中的诗画意境和文学韵味涂强(重庆教育学院美术系)摘要: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是一个多元的综合审美艺术。
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
是物化了的有深刻内涵的审美意识。
中国古典园林以生动的形态,具体地传达出本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
它的精神内涵与中国的文学、诗歌、书法、绘画、哲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值得我们去细细地品味争研究。
关键词:古典园林;意境;诗画;文学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有着丰富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和含蓄的意境。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阶级逃避现实。
寄情于山水。
使私家园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江南一带的许多私家园林就是在文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下设计经营的.这些园林反映他们的气质、情操和审美趣味是必然的。
所以中国江南古典园林与文学诗歌绘画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
它之所以富于诗情画意的神韵.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文学典籍的支撑,诗画的渗透、点缀、形容。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园名。
建筑题名,几乎都出自文学典籍或诗歌。
文学、诗歌、绘画的介入,为古典园林的美妙景致,增添深邃悠远的意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文学意境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把文学的空灵境界融入到江南古典园林中。
使文学与自然之间,文学与园林、山水之间相互融通.造就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他们把园林作为寄托心灵的场所。
与园中花草树木、飞鸟野兽、亭台楼阁完全相通、相融。
“恬然怡然,硕然悠然,园人合一,冥视六合”。
人与园林完全融为一体。
这样生活在园林中的文人士大夫就获得了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寄托与超越。
使中国江南古典园林在审美观念和情趣上处处都有文学的痕迹。
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人士大夫参与造园,融入了诗、书、画等多种艺术形式.它们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园林景观有了诗情画意的韵味。
把江南古典园林推向了更高的艺术审美境界。
赋予了极俱东方特色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区别与西方园林景观的重要标志。
2022级高三学年十月份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联对、匾额,在中国园林中,正如人之有须眉,为不能少的一件重要点缀品。
苏州又为人文荟萃之区,当时园林建造复有文人画家的参与,用人工构成诗情画意,将平时所见真山水、古人名迹、诗文歌赋所表达的美妙意境,撷其精华而总合之,加以突出。
因此山林岩壑、一亭一榭,莫不用文学上极典雅美丽而适当的辞句来形容它,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
例如拙政园的远香堂与留听阁,同样是一个赏荷的地方,前者出自于周敦颐《爱莲说》“香远益清”句,后者出自于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留得残荷听雨声”句。
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又都是根据该处所种的树木来命名的。
有些游者至此,能回忆起许多文学艺术的好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园林的一个特色了。
我希望今后在许多旧园林中,联对、匾额里如果无封建意识的文字,仅是描写风景的,就应该将它们好好保存下来。
苏州诸园皆有好的题辞,而怡园诸联集宋词佳句,与各处景观配合尤为相得益彰,可惜实物皆不存了。
联对、匾额所用材料,因园林风大,故十之八九用银杏木阴刻,填以石绿;或用木阴刻后稞漆敷色,不过色彩都是冷色。
亦有用砖刻的,雅洁可爱。
字体以篆、隶、行书为多,罕用正楷,取其古朴与自然。
中国书画同源,联对、匾额本身是个艺术品,也必定让园林生色。
(摘编自陈从周《清雅风范——苏州园林鉴赏》)材料二: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
明代造园经典著作《园冶》就曾开宗明义地提出,园林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的写真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了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
园中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皆要使“望者息心,览者动色”,这使得欣赏者“息心”“动色”的不仅是花草树木的外在形式,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风景所表现出来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以及由此情此景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抒情意境。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综合测试题(含答案)一、基础·运用(共19分)某校初二年级开展“探寻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
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网上查阅等方式,探寻到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请你参与活动并完成下列任务。
皇家园林杰作——颐和园1.下面的文字选自“颐和探宝”组同学撰写的“身边的文化遗产——颐和园的长廊”报告中的前言部分,请阅读文段,完成任务。
(共9分)提起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你首先想到的也许是清波潋滟的昆明湖、典雅古朴的亭台轩榭、俯仰生(zī)的草树花木……而我们小组此行探访的是颐和园中最富文化艺术气息的长廊。
廊间的每根枋梁上绘制的彩画,色彩明艳,内容丰富。
“江东二乔”“周敦颐爱莲”“苏轼夜游承天寺”肖.地(1)文段拼音处应填入的汉字、加点字的读音、横线处应使用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资 xiāo 因地制宜B.资 xiào 因地制宜C.姿 xiào 别具匠心D.姿 xiāo 别具匠心(2)文段中提到的“江东二乔”曾出现在唐代诗人____的《赤壁》一诗里。
其中“____,____”两句,诗人借对历史的独特认识来表达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3分)2.楹联是颐和园中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致,令同学们久久回味。
亭台映水,小径蜿蜒,翠竹环绕。
此番美景,让同学们不禁想起颐和园道存斋西侧的一副楹联。
请根据情境,选出这副楹联的上、下联。
(依次填写序号) (2分)①绿竹成阴环曲径②一径竹阴云满地③朱阑倒影入清池④半帘花影月笼纱3.小组策划以“颐和园的桥”为专题开展一次讲座。
下面是同学们文字稿中的部分句子,其中四字词语或.修辞方法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知鱼桥身材较矮,贴近水面,仿佛在与水中游鱼对视,颇有些“知鱼之乐”的意趣。
B. 玉带桥的桥身用汉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整座桥的造型宛如一条玉带,设计巧妙绝伦。
C.十七孔桥偃卧在昆明湖荡漾的碧波上,17个孔层出不穷,孔孔相连,恰若长虹卧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实验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葆玖的“保守”意义不输创新傅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2016年4月25日仙逝,各界同声哀恸。
葆玖先生曾经说,他一生中对父亲的艺术继承多,自己的创作少。
因为父亲梅兰芳大师留下那么多优秀的梅派经典,亟需倾注全副身心于抢救和继承,实在无暇顾及新剧目创作。
确实如此,如果说葆玖先生的前三十年主要是向父亲学习,在父亲教导与陪伴下演出梅派剧目,他生命的后四十年则一直致力于表演与恢复梅派经典剧目,以及为他众多弟子传授梅派经典。
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一生是“保守”的一生,而不是“创新”的一生。
然而,梅葆玖先生的“保守”,是为了要“保”住和“守”住以他父亲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传统艺术之精华,为中华民族保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保”住这份遗产,“守”住梅派的精华,是京剧、尤其是梅派健康发展的基础,他的“保守”的文化意义,丝毫不输于创排几出新剧目。
当然,“保守”的葆玖先生并不僵化,他所做的传承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要让梅派的精神通过新一代京剧演员的身体,实现更好的世代传递。
就像他父亲一样,他从不排斥各种新颖传播手段,他并非一招一式地拘泥于重复前辈大师表演的表象,但是对梅派特有的意蕴和韵味,则丝毫不忍舍弃。
如果说“移步而不换形”是梅兰芳先生对艺术传承发展最好的总结,“保守而不僵化”则让梅葆玖先生对梅派艺术有了最好的传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和园林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老子就曾说:“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室之用是由于室中之空间。
而“无”在老子又即是“道”,即是生命的节奏。
宋代的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林泉高致》)。
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
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
“望”最重要。
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
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领导我们“游”,而且领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
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
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
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李渔所谓“尺幅窗,无心画”)。
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
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
这里表现着美感的民族特点。
古希腊人对于庙宇四围的自然风景似乎还没有发现。
他们多半把建筑本身孤立起来欣赏。
古代中国人就不同。
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
在园林建筑中还采用种种手法来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例如借景、分景、隔景等等。
其中,借景又有远借、邻借、仰借、俯借、镜借等。
总之,为了丰富对景。
玉泉山的塔,好像是颐和园的一部分,这是“借景”。
颐和园的长廊,把一片风景隔成两个,一边是近于自然的广大湖山,一边是近于人工的楼台亭阁,游人可以两边眺望,丰富了美的印象,这是“分景”。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园林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
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中国古典园林大都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
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
其意思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
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是智慧和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
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
花草树木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和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
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
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和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和观景的建筑。
建筑和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和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1、皇家园林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
读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阅读答案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大到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
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
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
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
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
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
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
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
园的“与谁同坐轩”等。
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
意会到风。
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
极大的关联。
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
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
“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
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
《毛诗正义》中就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因
此,“风”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
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
那个理想世界。
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
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
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
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
”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合。
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
”在风中,
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
“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
”(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
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
”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
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
”“空灵是中
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
境也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
地中建立起的境界”。
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
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
出象外之象。
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
而寺塔悬铃,是借风来传梵音的。
“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
”风正如严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
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昌《光明藏》)。
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
身
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
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
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风”,
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1.下列不属于宦官文人喜爱“风”的原因的一项是()
A.宦官文人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B.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
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
C.“风”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理想境界。
D.“风”在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教化色彩。
2.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
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3.下列对全文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
C.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欣赏,不是用视觉,而是用心来感悟景物,从而体味出象外之象来。
D.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参考答案:
1.B(“能够使人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
”不是佛家的认识,而是道家的看法。
)
2.C(C项是佛教赋予风特殊的意义。
A、B项是中国园林的现象,非直接对“风”内涵的证明。
D项是介绍“禅境”。
)
3.C(“不是用视觉,而是用心来感悟景物”不合文意,原文的表述是“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更是心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