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23
高加林形象分析摘要:《人生》以高加林短暂而又曲折的生活道路为线索,描绘了当时农村和城镇面貌,表现农村知识分子对人生价值的要求,对理想的奋斗,以及暗含着对乡土的守望和回归.高加林一生失败是一种对自我的超越,一种打破农村闭塞落后超越.高加林生活在一个变革的社会,文明与落后碰,形成独有的形象.即:自尊与自卑;脆弱与勇敢;纯朴与虚荣相矛盾.因为高加林有这些矛盾的形象心理,他渴望离开贫瘠落后的土地,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生活,去发展.这种追求带有落后思想意识,最后不管在事业上还是在爱情上都一无所有,最后以失败告终.关键词:高加林, 形象, 矛盾高加林是幸运的,他有理想,有知识,有文化.学校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城市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更为绚丽多彩的世界窗口,他曾对现代文明怀着炽热的向往.他不愿庸庸碌碌的生活,极有想作为.他又是那么不幸运,他毕竟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农民的儿子,理想与现实间存在了太大的距离.这些使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一直徘徊,郁闷,形成了他复杂的性格.他深深的爱着生他养他的故乡土地和亲人,但他十几年拼搏苦读,就是为了不象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当土地的主人.他深知他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内心深处也没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是他没有当农民的准备,同时渴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他编织梦想,但却违背了现实,毕竟他不应该蔑视孕育生命的土地,而最终成为一个失败者.下面简要分析高加林矛盾性格特征:(一)自尊与自卑相矛盾高加林接受过新思想教育,血气方刚,热情奔放,有追求自我发展的愿望.从小父母用辛勤汗水换钱供他上学,他身上的泥土味已冲刷的差不多了.因而回不自觉的感到自己不比别人差.在他被撤了教师职务后表现极为强烈,他想高加村只要有高明楼,他就非要比他有出息不可,要比高明楼他们更强.去县城掏粪时与克常妈争吵后眼里噙着泪水,望着稍些寂静的城市,心里暗暗说:”我非要到这里来不可!我有文化,有知识,我比这里的年轻人哪一点差?我为什么要受这样的屈辱呢?这时反映出如此强烈的自尊.从小说中可以看出高加林是有能力的人.连高明楼这样的”大能人”也不感到一种威慑.高加林是优秀的,自信心可使他进取,但也可扭曲他的灵魂,于是在他自信背后,发现了一种隐藏很深的自卑感.他第一次买馒头却因为熟人而不愿去做那笔生意,当遇到老同学张克南和黄亚萍时,对他们所说的话非常铭感.即使他们是真诚的,但在他看来,感到自己象一个乡巴佬,觉得周围人都在看他,他低着头什么也不想看,连叫卖也不敢.在城里掏粪时紧张防备周围,鬼鬼祟祟象作贼一样.恐怕被熟人看见了丢面子.每当看见骑自行车的县上和公社干部们,从河对面公路奔驰而过,雪白的凉衬衫被风吹的票漂忽忽的身影时,他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惆怅,苦涩的味儿顿涌心头.即使和巧珍在一起,他也觉得那是堕落的和消极的表现.高加林之所以这样自卑与他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一心想离开贫穷的土地,他不想象父亲一样当一辈子土地的奴隶,害怕贫困,愚昧.他始终渴望到大城市,渴望追求新的生活,因此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在当教师时不断发表文章,刻苦钻研.并且得到了认可---他是一个很受尊敬的老师.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有报复有上进心的青年,周围人没有去承认他发展他,而是让社会的不良之风伤害他,使他回到了黄土地上.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我们社会的机体是健全的,假如社会主义阳光照耀在每一个角落,那么高加林周围的环境力量就有可能不断完善他的性格,而他本人或许能够避免他的命运.因此我们不能忽视环境对人的影响,特别是那些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确立的青年.由于社会不是有他们来开拓,他们的视野就显得过于狭窄,往往容易被生活表象所迷惑.而当他们处在十字路口时,这一影响就更不能低估.在以高加林为典型意义的青年形象中,自信和自卑彼此排斥有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正是他性格中潜伏着悲剧性的危机.(二)脆弱与勇敢相矛盾高加林是自信的,而当现实扼制了他的”欲望”,他又变的灰溜溜的,一厥不振.他有的只是”欲望”的本身,没有的恰恰是把”欲望”本身化为显示的真正动力.他只能摘顺境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能在逆境中改变自己的命运.当高加林被挤掉教师职务,第一次复归到土地当农民时,他感到理想破灭,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使他无法冷静下来.三年的教书生涯,美好的理想顷刻间就变成了泡沫.当他走后门当了县通讯干事,而事情败漏,他又一次被遣回农村时,又一次感到孤零零的自己,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不知道自己从什么路上走来,又向什么路上走去……想到破灭的不仅是那远走高飞的幻想,也是与黄亚萍那并不牢靠的”爱情”,又想到自己以后贫穷的农民生活,他痛不欲生,想叫叫不出,想喊喊不出.他甚至想到死.在波涛起伏,曲折不平的人生道路上,高加林就是这样地失败了.当他孤魂般走在大马河川的大道上时,山坡上传来孩子们直率的信天游时,他感到惊心动魄.高加林是一个彷徨于人生十字路口,生活阅历还不丰富的青年,遇到挫折不能积极面对,只会痛苦,流泪,抱怨,后悔,表现极其脆弱.尽管在逆境中高加林往往表现很脆弱,但在顺境时他往往表现很勇敢,积极进取,,具有一种冒险精神.高加林痛苦于农村落后,渴望现代文明的春风吹到这闭塞的地方.因此,在当上农民后,与因循守旧的古老生活方式发生了反抗.在作品中我们看到他以特有的力量与农村旧的道德观念和庸俗的舆论挑战:他鼓励巧珍刷牙;闹一场”卫生革命”,藐视农村”明媒正娶”的道德传统,和巧珍大胆公开彼此爱情,公开的在众目睽睽之下和巧珍骑辙一个车子去县城.可见高加林是以一中勇敢,挑战的姿态,冲击着农村的平静,和农村生活方式的挑战.憧憬现代文明的生活.在到南马河公社采访时,他的勇敢精神表现很明显.南马河几个村庄都被洪水淹没.高加林没有车子,黄昏出去没走几里天就黑了.此时他并不害怕,他精力充沛,动作敏捷.一刹那间需要牺牲什么,他就会现出什么,到了南马河,脚上流着血,但没有休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高加林这种精神与他自身的性格和经历有关.首先他受过很多教育,受过新思想的影响,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人.再者高加林是一个要强好胜,狂热,有自尊的人.当听到那篇没被改动的报道时,一种幸福顿时涌上心头.(三)朴实与虚伪相矛盾高加林由于受到父辈影响,他具备天下农民所特有的品质---朴实.比如在劳动时,他手磨起了血泡,流出了血,他仍然挺着.在县城掏粪是,哪个厕所如果没粪,他立刻失去丧气,哪个厕所粪多,就高兴想笑,像是发现了金子.在失去教师职业后,他抽的烟有纸烟变成旱烟,表现出他生活的节约.他憨厚,老实,当他第一次与巧珍在马路上并肩行走时,心里极难为情,这种朴实,使他感觉到那样害怕在黄土地上生活,在着亲爱的黄土地上,生活仍然能够结出甜美的果实.高加林还拥有农民儿子质朴的责任感和内疚感.虽然他精神上承受压抑和痛苦,但他看到在劳动中的母亲的满头白发,情不自禁流出眼泪.和黄亚萍在一起时,猛到巧珍,心如刀绞,情绪的热情降至冰点.内心深处,是一种深深的愧疚与谴责.他不甘如人,始终渴望到大城市中去,渴望施展”报复”,其目的仅仅是实现自我价值,还是为了事业的发展?这在高加林思想上显然是相当模糊的.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其虚荣心得到了极度膨胀.当巧珍把狗皮褥子拿到县城给高加林时,他有点严厉的说:”我不冷.,你干吗拿来,人家笑话哩.”在那通讯处的那些日子里充满着骄傲和自豪,自尊心得到了很大满足.甚至和同志说话都言语尖刻,才气外漏,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但是他有时候也会警告自己不要太张狂,他有更大,更高的报复和想法.不能满足于这个县城的大街上,看到大街上一对挽胳膊走路青年男女,也幻想着自己令人神往的富于彩色的大城市生活.高加林的内心虚荣,他所谓个人报复和个人前程,始终是他内心深处最萦绕关注的东西.正是这个日夜围绕着他内心的世界,使他走错了一步,再走错一步.人生道路的复杂性,社会矛盾也是错综复杂的.然而决定一个人性格面貌,毕竟是一个人思想枯燥.当他与黄亚萍旧情复燃,重新恋爱,以及在这种爱情矛盾的厉害权衡中,”远走高飞”到大地方去发展自己的前途成为最重要最有分量的砝”码”.于是权衡了一切后”他”决定和巧珍断绝关系.,跟黄亚萍远走高飞.纯真的爱情终于被压倒在内心的虚荣中.他无情的抛弃了巧珍这个天真纯洁的姑娘,赤诚如火的爱情,卑劣地伤害了一颗纯正坦荡的心灵,也爆发出他灵魂深处潜伏着很不美妙的污垢.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对刘巧珍和黄亚萍的原则,并不是由爱决定的,而是有内心的虚荣决定的.谁能满足他的虚荣他就会选择谁.思想意识的错误致使最终陷入痛苦深渊.高加林这些性格特点,有时是孤立的,有时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性.高加林以上性格形成与他生活的社会,家庭,自身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高加林生活在八十年代初期,那是一个能呼吸到城市文明的空气却有保留着古老的习俗的城镇郊区,一个交织着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生活环境.也是现代意识与传统道德观念碰撞最激烈的时期.他的理想与现实,性格与环境错综复杂,又显得格格不入.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副另人不可思议局面;一个明明有才能,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知识分子,都被别的有权势的人通过”合法手续”而从教师队伍中除名.随后他又依靠自己的关系进入县委大院,而”纪律检查委员会”又以合法的途径将他重新辞退.生活在这样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环境中,高加林在他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一串失败的人生记录.还有家庭环境,自身思想意识对他性格培养的形成椰油很重要的作用.农村的落后,贫穷及父母对他的精心培养,创造了他一心离开黄土地的自身条件.从整个作品来看,形成高加林复杂的性格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他的思想意识.由于刚步入社会,对生活认识不清.错误地把个人的欲望当作理想,不能跟植于现实的土壤中,过分强调个人需要.缺乏扎根土地,在家乡的土壤上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心.这些思想意识很使他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矛盾重重,徘徊不前.总结:《人生》在一个短暂而又生动的故事里框架里,凝聚了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生活变动诸多信息.塑造了高加林一个农民知识分子的理想和追求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形象.即自尊与自卑;脆弱与勇敢,淳朴与虚荣.这些性格使高加林最终一个失败者而告终.表面传统生活已经不能容纳下一代青年对人生的追求.而他们又往往不太理解通往新生活的正确而又艰难的道路.他们理想大于现实,盲目追求实际,实际上不能得到的东西,得到必然对人生的扭曲认识.高加林这样具有丰富内涵和典型意义形象.无论他的逆境,顺境,长处,缺点,教训和悲剧,都是发人深思的借鉴力量.参考文献:1.《路遥文集》95年人民出版社.2.《中国文学史》朱冬霖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3.电影《人生》土豆网.。
曲折的人生之路——对高加林命运沉浮的现实性思索汉语言文学专业摘要:路遥的《人生》写在改革开放初期,发表于1982年。
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以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为故事构架,展示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命运沉浮。
本文我主要从事业、爱情、理想与现实等方面来分析高加林这个处于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的农村知识青年的形象。
对他在面临人生抉择困境中的挣扎与无奈进行现实性思索。
关键词:高加林现实性事业爱情理想综述《人生》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年青的农村小伙子高加林曲折的人生经历,它较为深刻地反映了农村在改革开放的浪潮冲击下发生的某些变化和矛盾,揭示了城乡差别和人文冲突的丑恶和庸俗,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弊端,人生道路的坎坷与荆棘。
真实地描绘了青年一代在他们的人生探索路上的追求与奋斗、痛苦与迷茫。
高加林是一个矛盾性格统一其一身的完整的农村知识青年,他是一个自尊自信、有文化的青年。
他向往现代文明,渴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这种合理要求却和他生活于其中的封闭环境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高加林的命运沉浮充满了戏剧性的偶然,但又深刻地反映着社会现实关系的某种必然。
他在诸多矛盾关系中艰难地沉浮变化着,走着曲折的人生之路。
一、事业上奋斗与追求的困惑高加林是农民的儿子,在高中期间,他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眼界很开阔。
然而高考的落榜给这个踌躇满志的青年人第一次巨大的打击。
虽然他从未鄙视过任何农民,鄙视过劳动,但他却又从来没有当农民的心理准备。
他热爱生活,向往学有所用,所以在他的事业征程中他为了自己的追求,努力地奋斗着,可是在他的奋斗与追求的历程中他却一次次地陷入了困惑。
高考的落榜,这使他在奋斗与追求的历程中第一次陷入了困惑。
他不得不回到农村,回到黄土地。
但生活是厚爱他的,他当了民办教师。
他有自己的理想,民办教师这个职业尽管不好,“但这个职位对他来说是充满希望的,几年以后,通过乡试他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到那时他再努力做更好的工作。
小说《人生》中男女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性何洪亮2009年12月摘要:路遥的小说在中国农村大变革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在城市和农村的地域环境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
中篇小说《人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人生》直接触及了城乡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差别,以及分配不公、贫富不均和特权思想、等级观念。
”主人公高加林在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历经了农村——城市——农村的几番波折与磨难,而他的爱情也面临着挣扎与彷徨,从而使他的形象深深的触动每一位读者,从中感叹人生的种种无奈。
在高加林的人生悲剧的历程中学会认真面对人生中每一次抉择,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关键词:路遥《人生》高加林刘巧珍悲剧性高加林是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中的主人公,是城乡交叉地带上努力奋斗的青年代表。
在高加林的生命中,他的转折点很多。
高中毕业后,他做了一名人民教师,却因高明楼的儿子三星要当教师,在权势的影响下他只能回到村里参加生产劳动,黄土高坡上艰辛的劳动与人们制造的精神伤害不断地打击着他。
然而,当他参军几十年的叔父转业当上地区的劳动局长后,他的生活便有了重大的转变,从一名普通的农民成为县委的通讯干事,并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干出了一番业绩。
事业发展了,爱情也随之转变,对象由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村妇女刘巧珍换成了知识渊博,并有着许多共同语言的黄亚萍。
然而好景不长,因为走后门,他被张克南的母亲检举告发而再次返回农村。
不同人物的个人目的,无止境的欲望和为达到目的的不择手段的行为,形成了高加林所生活的环境,以及他必然的悲剧结局。
美丽善良的刘巧珍认真对待生活,执著面对爱情。
但是当时社会环境对她的影响和束缚以及巧珍自身的内在因素亦决定了她所面对的爱情的以悲剧落幕。
一、作者路遥自身的思想和经历“在作家自身的坎坷经历中,童年心理创伤……先农后城的‘城乡交叉’经历导致了爱情与婚姻等诸多矛盾。
”“一方面有许多人物都有着和他一样的品性,另一方面许多人物的品性是他所希望的,所期待的,是对他的生活理想和感情缺失的一种补偿。
[精品]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_ABC教育《人生》是一部以社会现实为背景的小说,主要讲述了在社会转型期间,小人物的人生经历。
本文要论述的是小说中的主角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故事情节概述高加林是一个初中毕业的农民工,他拼命工作只为给家里赚钱。
这时他遇到了刘巧珍,两人相爱并最终结为秦晋之好。
高加林曾许下娶刘巧珍为妻的誓言,但由于生活所迫,他离开了保定去北京打工,期间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富翁,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初恋情人刘巧珍。
然而,当高加林回到保定寻找刘巧珍时,却发现刘巧珍已经嫁给了别人。
初恋至此从他的生命中消失。
高加林感到十分孤独,随后和一名女子建立了家庭,但这段婚姻不幸的结束了。
他又去寻找刘巧珍,却发现她已经离世了。
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悲剧,是受到了社会和个人因素的双重影响。
从社会方面看,高加林的贫穷和没有文化的背景,是他和刘巧珍无法在一起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男女之间的配对必须考虑到家庭条件、地位和学历等方面,现实上社会阶层差距往往会限制人们的感情。
另一方面,个人因素对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也是有影响的。
高加林十分的孤独,缺少温暖的家庭和陪伴,这使他对刘巧珍的感情更加热烈,想要给她最好的一切。
但是,由于各自的处境,两人最终还是无法在一起,这使他们的爱情成为了悲剧。
结语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是社会困境和人生际遇交织的缩影。
这样的故事在一个承载巨大的社会转型压力下,为大众所熟知,但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面临的深刻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相遇的机会,并认真思考自己的变化和面对现实的方式,追求一个更加美好、富有和谐的人生。
背离与回归——从小说与电影对比中浅析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一、引言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乡土民间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对象。
作家对它呈现通常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对乡土的反抗和背离,一种是对乡土的守望和回归。
①在陕西的作家群中能深刻的领略到这样一种城乡文化的交叉性时代特征的,路遥算得上有代表性的一位。
在80年代初期路遥将自己的传统情节与大转型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创作了带着自己独特情愫而又影响深刻的小说作品《人生》。
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的陕北黄土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故事背景,主要给我们讲了一个志向高远又心高气傲的农村年轻小伙子高加林高中毕业后当了三年教员被迫回到农村但却又一心向往城市,在偶然的一次机遇后离开黄土地,开始个人在城市生活中奋斗的历程最终又回归到土地上来,以及在高加林的人生中面对爱情的选择而导致的爱情悲剧的故事,引发了我们深刻的人生思考。
小说于1982年在《收获》杂志第3期上发表后,很快引起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巨大反响,可以说影响是遍及全国。
一时期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戏剧、广播等纷纷出现。
在1984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著名导演吴天明执导,路遥亲自编剧的电影《人生》也在全国上映了。
将小说搬上影视荧屏的编剧中,路遥并非是第一个,但在80年代能将文学文本与影视的编剧能结合得如此精妙绝伦的,路遥应该是不多数中的一位。
文学文本与影视创作间就存在着文学思维与影视视听思维间的密切联系。
文学思维和影视思维虽然都属于形象思维,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影视是声音和画面的艺术。
②而改编就是用影视创造的思维方式对原作进行一次再创造,既不能照搬,要有所改变、有所创新,但又必须尽量忠于原著,最起码要使原著的精神和精髓保持不变。
为了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并①肖向东,刘钊,范尊娟:《中国文学历程(当代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②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
协调统一起来,作为编剧而言一定要深刻准确的理解原著,领会原著的精髓、创作意图和艺术神韵,这样才能有力的把握它,驾驭它。
2021年第16期36文学研究论《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杨凯茹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广州510006《人生》讲述了在改革初期的陕北高原,农村出身的知识青年高加林抱负不凡,希望能够在大城市的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
但事与愿违,高加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理想幻灭后无奈回归家乡。
i在这部小说中,深受80年代初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隐痛影响,且处于“城乡交叉地带”,农村青年高加林的一生无疑是充满悲剧色彩的。
作为一个为理想而奋斗的小人物,高加林曾作出一次次艰难的抗争,然而,理想、爱情等合理的人生需求均没有得到满足,充满能动性的斗争均以失败告终,在此过程中还伴随着善良人性的损害。
因此,本文将借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以高加林无法实现的合理需求为切入点,探讨高加林的悲剧人生及其根源。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简析针对人类的各种需求,人本主义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分类整理后,于《动机与人格》中提出“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这一观点。
该观点主要阐述了:人的需求各有不同,但有互通之处,从低到高可依次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层次。
[1]在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基本需求均不能得到满足,一层又一层地自我放弃或被剥夺,活在重重夹逼的精神与生命的困境里,为其人生蒙上了厚重的悲剧色彩。
二、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无法实现的合理人生需求在非崇高悲剧中,悲剧人物总会遭遇到结局不幸的悲惨事件,但血腥和死亡并非悲剧事件的必需因素。
[2]《人生》中的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便是如此,既无牺牲,也无献身,而是在主、客观因素的交织影响下,其人生中合理的基本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伴随着还有善良、正直个性在一定程度上的损害。
(一)在安全需求中受挫安全需求是指人类对生活安定、职位保障等的渴望,希望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高加林也不例外,他所渴望的不过是能够在大城市施展才华,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而不必像父辈一般靠天、靠地吃饭。
浅谈高家林悲剧向元成(中文系04级4班学号:040104056 指导老师:周建军)内容提要路遥作品《人生》中高家林果敢、不驯的个性特征是其人格魅力所在,也是决定其悲剧命运的因素之一。
他是一个在生命浪涛中起落沉浮的年轻人,在人生的岔口徘徊不定,他在和环境的矛盾冲突中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抉择。
从农村到城市,再由城市到农村的悲剧过程,给予人生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人生》高家林悲剧现代性追求路遥,原名王卫国,陕西省清涧县人。
他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他是从陕北基层走出来的作家,他的作品多以“城乡交叉”为生活窗口,展示当代知识青年的灵魂躁动。
正如路遥曾在一篇通信中写到:“相比而言,我最熟悉的却是农村和城市的交叉地带,因为我曾长时间生活在这个天地里,现在也经常往返于期间”。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奠定了他的创作基础,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
高中毕业生高家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家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体现了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家林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人物同老谋深算的高明楼、自私能干的刘立本、善良可爱的德顺老汉相比,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
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特别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潮流。
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面临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很远,正是这样的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人生》的内涵就是通过农村知识青年高家林的一段命运轨迹展现出来的,我们可以把高家林的命运轨迹做一个概括的描绘:一个农民的儿子,高中毕业——成为小学民办教师——被排挤,回村当农民——在落寞中与巧珍相爱——靠叔父的权力进县委宣传部——与县武装部长的女儿,中学同学黄亚萍相恋——与巧珍中止爱情——“后门”关系被揭发,回乡——重新成为农民。
浅析《人生》中高加林的人生悲剧作者:高敏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03期摘要:《人生》中高加林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物,他一生的两起两落构成其人生悲剧的主要部分,他的悲剧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且其人生悲剧与这个时代密不可分。
关键词:高加林;人生悲剧;成因作者简介:高敏(1996.9-),女,四川省会东县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2014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3-0-01《人生》是高加林的人生,同样也是陕北千千万万农村青年的人生。
路遥笔下的高加林向人们展示了20世纪80年代陕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民的生存状况,那里土壤贫瘠、雨水稀少,如果连续几个月不下一滴雨,农人就愁容满面,一下雨,他们就会开心得像个孩子,路遥极喜欢下雨天或许就是因为这样吧。
那里的青年渴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又是何等的不易?高加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他在学校时尽管生活条件极差,每餐只能吃馒头酸菜,有时连这个也吃不上,但他仍旧刻苦学习,可是终究没能上大学。
只能回到村小当乡村教师,也算是一个“公职人员”,这仍为他保留了一丝作为读书人的尊严。
可是上天并未眷恋他太久,他的教师职位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他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天在土地上劳作,但是他内心仍有不甘,他失意、苦闷,像宣泄愤怒似的拼命干活。
此时,一直爱慕着他的毫无文化但善良美丽的农村女孩刘巧珍向他表露了心意,巧珍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心里有了安慰,他也开始慢慢接受“农民”这个身份,他和巧珍在一起度过了一段恋人间的快乐日子。
后来,高加林的叔叔从部队回来,在城里当了官,现在他成了有靠山的人,人们都来巴结他们,甚至有人直接把高加林的工作问题解决了,此时的高加林成了“城里人”,离开了土地,他又开始了意气风发的城市生活。
浅析电影《人生》中的悲剧元素一部电影《人生》将上世纪80年代农村青年之间的理想、奋斗、无奈表现的淋漓尽致,整部影片充满着悲剧色彩,故事并不复杂,老套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
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故事虽然老套,但是《人生》却表现出来一种对农村青年高加林悲剧下场的深入思考,为什么农村青年在去城市闯荡的过程中会有如此惨痛的下场?为什么巧珍最终没有得到自己内心最憧憬最爱的男人?高加林的悲剧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
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
高加林在对待巧珍的爱情问题上,固然负有道德上的一些责任,但如果他在事业上的奋斗是非常自觉的,他当初就不应该匆匆地爱上巧珍。
高加林先后两次堕入情网,也许是“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就增加了他或成功或失败后自己以及别人的悲剧因素。
他的结局成了一场梦,所以使两个女主人公的爱情也成了一场梦。
影片开始一直通过巧珍的主观视角来反映高加林的一举一动,这在电影语言上很独特,也有深意。
这是一个乡下姑娘的单相思的深情的眼光。
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高加林对自我认识的盲目:无论是对事业还是对爱情他都显得准备不足。
仓促上阵,难免失败。
高加林的悲剧,不仅仅是他自己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所有农村青年的悲剧——他们在一个较小的社会氛围中出生,一个小的宗族中长大,接受不健全的小学、中学教育,不完整的家庭教育,以一种不满、骄傲、憧憬和一种无所畏惧的自信往大城市读大学、工作,城乡文化差异带给他们一种深深的伤害,这中间,有挣扎、有撕裂、有抉择,也必然有放弃。
就像高加林一样,他也不想走一个大圈子,最后再夹个行李卷回到出发点:他无法突破的,是城乡差别的深深鸿沟。
《人生》中高加林的失败及其现实意义GaoJiaL in ‘s failure and realistic significance in the novel of live目录中文摘要 (Ⅲ)中文关键词 (Ⅲ)英文摘要 (Ⅳ)英文关键词 (Ⅳ)正文 (1)一、个人愿望与现实的选择 (1)二、个人愿望与爱情矛盾时的选择 (4)三、个人奋斗路上的社会阻碍 (6)四、现实意义 (8)参考文献 (10)致谢 (11)中文摘要摘要:《人生》中的高加林在个人奋斗之路上无疑是失败的。
他的失败不仅有个人因素,还有社会因素等。
而分析《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在处理个人愿望与现实的冲击,个人愿望与爱情的矛盾时所做的选择及其失败的原因,对今天的人们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个奋斗者,始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命运。
关键词:高加林、个人愿望、爱情矛盾、失败原因IIAbstractIn life,the main character Gao Jialin,in terms of his life struggle, is undoubtedly a loser . Not only his personal factors but also the social background result in his failure.People can still benefit a lot both from analysing the choices Gao Jiaolin has preferred in dealing with the conflict between personal desire and the reality, as well 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is will and love affair,and from analysing the reason why he failed.For one who strives, always as a correct world outlook, the outlook on life, the values, etc.To learn to control of your own destiny.IIIKey words:Gao Jialin;personal desire; love affair; reason why he failedIV《人生》中高加林的失败及其现实意义路遥的《人生》发表于1982年,近三十年来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姓名:谭梦媛班级:对外汉语09班学号:2009110042任课教师:黄雪婷研究课题:论《人生》中的爱情悲剧摘要:《人生》对农村知识青年高家林追求前途和理想的艰难做了深刻而真实的反映,以及他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和城市姑娘黄亚萍之家的情感纠葛。
其中以高家林的追求历程为主线,他为了理想放弃了爱情,却最终又因性格不和又造成了他与黄亚萍的悲剧。
他们之间的爱情都以悲剧结尾,而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一方面是他们自己的性格问题,而最根本的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的爱情走向悲剧。
关键词:人生爱情悲剧性格事业一、高加林是一个有知识的青年,多年的学校和城市生活开阔了他的眼界。
上学“把他身上的泥土味冲洗得差不多了”,“他已经有了一般人们说的知识分子的清高”,这是他对自己的看法,他不愿像父亲那样做“土地的主人”,他知道农民的艰辛,“虽然他从来都没有鄙视过任何一个农民,但他自己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
他强烈渴望走出农村,渴望自己能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农村对他来说是一个囚笼,束缚了他的高飞。
他做不来农民要做的一些事,比如进城去卖馍,他害怕遇见熟人,他不敢吆喝,觉得那是一件让人“受辱”的事。
在农村,一切都使他感到痛苦与烦闷,他不甘心一辈子都困在农村这块狭窄的天地里。
因而他的心总是躁动的。
“繁华热闹的都市,气势磅礴的火车头,箭一样升入天空的飞机……”这些让他即使躺在刘巧珍温柔的怀抱中,也难以摆脱自己身陷农村事业无望的悲哀,他强烈渴望得到城市施展才华实现自我。
刘巧珍温柔的爱安抚不了这颗躁动的心,她给不了高加林向往渴望的一切,甚至只是精神上的安慰。
高加林对城市的渴望与向往,从一开始就为他们的爱情埋下了隐患,所以在他从民办教师岗位上回到农村时,面对农村姑娘刘巧珍的爱时,真挚的爱激起的不是喜悦,却是无名的惆怅。
一个是不愿因在土地上,而一个则离不开土地,这样的两个人最后以分手结束,似是已在意料之中。
高加林的悲剧人生、悲剧人生原因分析及其现实意义毕业论文目录引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高加林悲剧人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一)高加林的爱情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22、高加林与黄亚萍的爱情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4 (二)高加林的事业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二、高金林悲剧人生原因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一)高加林性格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1、他自尊又自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他勤劳朴实又虚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3、他勇敢又懦弱-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4、他自私又功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二)社会悲剧-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1、旧的传统习惯和封建残余势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112、户籍制度下的城乡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 - - - -- - - - - - - - - - - -- - --123、不正之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三、高加林悲剧事件的现实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14(一)高加林悲剧对国家的现实意义 - - - - -- - - - - - - - - - - -- 141、打破城乡二元机制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 - - - -- - - - - - - - - - - -- - 142、反腐倡廉,消灭不正之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 (二)高加林悲剧对个人的现实意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1、苦难意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5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好选择- - - - -- - - - - - - - - - - ---16 结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注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致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前言路遥,男,汉族,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原名王卫国。
路遥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陕西农民作家,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期间开始从事文学写作,其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众多,主要有:《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风雪腊梅》、《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夏》、《姐姐》等。
《人生》发表于1982年,以陕北高原改革时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高中毕业后的高加林从土地中来,离开土地,又重回土地,构成了他从起点绕一圈又回到起点的循环人生,而我在这里选择《人生》,选择高加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遥在《人生》的开题中所引用的柳青的那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1]这是我们这个年龄阶段最为生动的让人生写照,这里的喜怒哀乐最为触动我们的心灵,我们与高加林同在,又似乎我们就是生活中的他的写照,彼此对视,看到的最多的是那隐藏在贫困苦难身躯下的充满不平与斗志的闪亮眸光,由此,高加林在人生道路上的纠结与抉择也正是我们奋斗道路的缩影,前人失脚,后人把滑,高加林悲剧人生的经验教训恰恰为我们敲响警钟,指导我们怎样做出正确的人生抉择,书写辉煌人生。
一、高加林悲剧人生(一)高加林的爱情悲剧《人生》中主要写了高加林与刘巧珍、黄亚萍两位女性的感情纠葛,且两段感情都以悲剧告终。
“从纯粹意义上说,真正的爱情是由双方感情在某一时刻的神奇遇合而达到的心与心的交流,是彼此互融的默契,是排开其他一切外在因素的神会,是可遇不可求的一种缘分。
”[2]从这个意义与角度来讲,在这两场无疾而终的恋情中,高加林、刘巧珍、黄亚萍,其实他们都没有遇到真正的纯粹的爱情,他们的爱情都掺杂有太多纯真感情以外的因素,不管这些因素是否关乎利益,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悲剧结局的促成因子。
而刘巧珍和黄亚萍又有两个共同的身份:一、精神的抚慰品;二、工具。
我们就以高加林为主线,以刘巧珍和黄亚萍的两个共同身份为拓展点来分析一下他们的爱情。
1、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刘巧珍是在高加林的人生低峰期来到了他的身旁。
此时的高加林,继大学考试失败后又被村里“大能人”大队书记高明楼的没有能力的小儿子三星顶替了民办教师的职位,这让他“通过考试或许会转为正式的国家教师,到那时,再努力,争取做更好的工作”的幻想和希望彻底破灭,他正经历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折磨,暗恋了高加林多年的刘巧珍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隐藏了多年的情愫,高加林的在不幸遭遇下重当农民,这让巧珍以往觉得自己配不上知识分子加林的自卑感有了很大的缓解,在家林羞愧难当卖馍的时候,她勇敢的站出来替高加林卖馍并向高加林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高加林可以说是在仓促之下被动的接受了巧珍大胆勇敢的爱情,在他一无所有、心灰意冷的时候,这位村里的“二能人”刘立本的漂亮的像花朵一样的二女子,这位善良、温柔、纯真、朴实的姑娘义无反顾的爱上了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还很是不成熟、没有过婚恋经验的高加林错误的理解了爱情,在冲动之下被以感动、感激居多的情感冲昏了头脑回应了巧珍的感情,开始了这段从一开始就不纯正不平等的恋情,但很快他的不成熟、不果断就体现出来,在与巧珍分别进了村子以后他即刻懊悔起来,“后悔自己感情太冲动,似乎匆忙地犯了一个错误,他感到这样一来,自己大概就要当农民了······他觉得自己目前的处境,根本不是谈情说爱的时候,他甚至觉得他匆忙地和一个没文化的农村姑娘发生这样的事,简直是一种堕落和消沉的表现,等于承认自己要一辈子甘心的当农民了······”。
高加林可能会陶醉于这爱情里的柔情蜜意,但他内心对巧珍真正的感情是很少的,巧珍是高加林在人生低峰期的精神抚慰品,在封闭落后的高家村,有文化有知识的高加林是找不到知音的,老实本分的父母根本不能理解他,唯一能说上话的德顺爷爷也不能完全理解他,不能认可他的人生追求,在这里,高加林是苦闷的、孤独的,他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城市人不接纳他,而他又放不下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孤傲也不甘心做一位本本分分的农民,而巧珍在这时带着她的温柔她的体贴来到高加林身边,她所给予高加林的是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般的包容与呵护,她对于高加林的情感始于一种寻找男子汉的欲望,人对于自己渴望而不可得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拗的感情,不可得的距离加深了自己所渴望的东西的神秘感与完美度,高加林恰恰拥有巧珍一直所遗憾所渴望的东西——文化,在有文化的高加林面前,巧珍是自卑的,而高加林成为农民以后巧珍觉得两人的地位平等了才开始了大胆的追求,巧珍对高加林的感情充满着中国传统小女子对于心上人的迷恋、仰慕与敬仰,这导致了两人在恋情中地位的不平等,巧珍一味的体贴与付出,高加林一味的接受与享受,在一定程度上他是利用巧珍纯洁的爱情来缓解自己在人生低峰期焦躁忧虑的精神情绪,用对巧珍的征服、巧珍对他的温顺与无条件服从来寻找男子汉的自尊与自信,来确立自己的价值与地位,减少人生低峰期的虚无感。
在高家村这个封闭落后的城郊小山村,刘巧珍是高加林在现有情况下的最佳选择,是人生与命运所给予他的最大范围内可供选择的最为优秀的姑娘,是他农村生活圈中最为出色的姑娘,她虽然没文化,但她漂亮、温柔、体贴、善良,而且她是村里“二能人”刘立本的二女子,这也让高加林对巧珍的感情带有了很大的挑战和炫耀成分,“对高加林来说,他做出这个决定,是对他所憎恨的农村旧道德观念和庸俗舆论的挑战,也是对傲气十足的‘二能人’的报复和打击!”,“让一村满川的庄稼人看看吧!大马河川里最俊的姑娘,著名的‘财神爷’刘立本的女儿,正像一只可爱的小羊羔一般,温顺的跟在他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