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三:观点评述类小论文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三:观点评述类小论文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三:观点评述类小论文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十三:观点评述类小论文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观点评述类小论文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观点评论(析)类试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可能与客观历史存在某些不符,因此还需要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主观、客观。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总结提升,一定要有这部,做到首尾呼应,可以适当加入怎么做,不必展开论述。

实战演练

1.(2019全国卷I·42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备具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国史大纲》(1940)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略

【解析】首先,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读懂材料中的观点,例根据“三、所谓对其本国己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虛无主义......”可以得出钱穆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对待历史,不能从现有的社会环境及观念去评判过去,而应该从当时把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进去,进而去辩证地看待过往的历史;其次,依据主题从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搜寻相关史实,论证主题,例如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史实。既要看到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以及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也要看到封建专制给当时人们带去的压迫,以及对封建社会晚期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

2.(2019全国III卷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主人公黑奴汤姆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逆来顺受,受尽折磨而死。该书是第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并被多次搬上话剧舞台。表1 《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

——据陈白尘、董健主编《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略

【解析】“《汤姆叔叔的小屋》描写了美国内战前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通过这材料却发现,不同时期对这本书添加了不同的内容,如“1901年译”的加上了“鉴于“为奴之势逼及吾种”,“为振作志气,爱国保种之一助”;删除了原著中部分宗教思想较浓的内容,增加反映孔孟思想的内容”根据所学可知这些内容与当时中国民族矛盾尖锐,救亡图存兴起的革命思想宣传有关,而“中国留日学生改编,1907年”加入了“黑人奴隶奋起反抗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为了独立和自由,手持长枪与奴隶主殊死搏斗,最后胜利出逃”这些内容与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直接相关等,由此可以得出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一定时期

政治经济的反应,然后以材料中不同时期对“《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与改动的部分情况”史实为证据进行论证即可。

3.(2018全国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订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答案】示例:从张之洞经营汉阳铁厂初期遇到的问题和挫折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启示:经济决策要遵循客观规律。

张之洞开始创办汉阳铁厂时忽视了先要确定煤铁的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的一般规律,先购买安置机炉,结果却因没有合适的煤或者煤矿生产的煤与机炉不适用而导致了生产的延误和损失。

近现代中国政府在领导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等原因,忽视或违背经济规律,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反之则往往能促进经济建设的良性甚至加速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例如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全民大炼钢铁,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片面追求钢产量比去年翻一倍的高指标,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浪费大量自然和社会资源等严重后果。后来党和政府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合理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遵循客观规律,“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总结以往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强调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解析】本题以小见大,从一个近代企业发展的个案,推广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启示(经验教训道理规律认识等)。考生解答本题时,首先提出依托汉阳铁厂的发展历程得出的启示,启示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然后再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尤其史实说明这个启示的正当性、合理性、普遍性、重要性、指导性。论述过程不仅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而且要史实准确,逻辑严谨,文体结构完整。

本题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是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和中国历史现代化进程的正确认知。同时从一个侧面也

说明,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现代化是一条重要的学习线索。现代化史观和唯物史观并补充。现代化是研究历史的一种范式,唯物史观是哲学意义上的指导思想。现代化也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进行研究的。考生可以从引进设备(往往后发国家现代化初始阶段)和自主创新(现代化深入发展,向现代化强国迈进);大型重工业企业(尤其在后发国家)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结合史实进行阐述。

4.(2018全国III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4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等级排列体现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政治观点。至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上升为正统思想。东汉史学家班固在编撰汉书、品评历史人物时,抬升儒家代表人物的地位,依据儒家思想的相关主张赋予某些历史人物的等级。例如上述表格中,班固把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放在了上上等,把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放在了上中等,却把与儒家思想有冲突甚至是对立的道家创始人老子、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放在了中上等。儒家提倡仁政、以德治民,反对刑罚尤其暴政,因此把他们认为仁德爱民的代表君王尧、舜、周文王等放在了上上等,而把虽有统一“天下”的不世之功但却崇尚以法家思想治国尤其晚年给人民带来沉重的刑罚和赋役的秦始皇放在了中下等,尤其把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商纣放在了下中和下下等的位置。因此《汉书?古今人表》对历史人物的等级划分未必客观公平,带有了浓厚的思想倾向,但却客观上反映了作者提倡的和那个时代普遍流行的思想观念,是研究汉代思想面貌和变思想迁的一份比较有价值的史料。

【解析】先依据材料拟定一个题目,史学家的历史观受到主流思想的影响。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表格中上上、上中人物的分布看,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发展者都居很高的等级,被称为圣人和仁人,受到推崇,

而不符合儒家仁政思想的的暴君夏桀、商纣受到批判。同时也要看到班固的历史观也有所突破,如在重农抑商的背景下,私商的代表子贡、范蠡也被称为智人,得到肯定。言之有理即可。

5.(2017全国II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近代中国接触的西洋“除了强大的武力,尚有别具一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力量、高度文化,一旦彼此短兵相接,中国的藩篱为之突破,立国基础为之震撼”。面对这“旷古未有的变局”,中国“应付的困难就从此开始了,但前途放大光明、得大幸福的希望亦即寄托在这个大变化上”。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等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论题: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和近代工业的兴起

阐述: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鸦片战争以后,洋货涌入,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近代工业兴起,传统的小农经济进一步遭到冲击。尽管近代工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不占主导地位,并不断受到阻碍,但依然艰难地发展,推动中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解析】首先拟定论题,先解读材料,材料反映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中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相关史实,可选择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中的某一方面对中国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为题,如近代西方思想的传入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也可以从总体上说明在西方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如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开始了近代社会的转型。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如果选择某一方面为题,就要结合近代中国的政治或经济或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具体阐述;如果以总体为题,就要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阐述,阐述时注意围绕主题,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对阐述进行总结,升华论题。

6.(2016全国I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

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论卢梭对民主制度的设计与社会影响。

卢梭对民主制度的设计源于社会契约理论,他主张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直接行使国家主权,实行直接民主,反对人民主权被代表和被分割。

卢梭的人民主权理论和民主制度的设想从理论上否定了君权神授学说和当时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和共和制度的建立。但卢梭的理论在当时可行性缺乏,有一定的空想性。由于民众权力不受约束,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与之有不可推脱的联系。

正如美国宪法的麦迪逊而言:“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外来的或内在的控制了。”合理的制度设计应当是统治者和民众相互牵制和监督,坚持法律至上,都严格遵守法律,保护人权,通过有序的民主进程,推动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解析】本题是开放型试题,材料提供了近代法国思想家卢梭民主思想的要旨,要求考生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对历史学科学习与探究的所有重要环节:解读材料、发现问题、形成观点、完成论证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了全面考查。本题呈现出三大亮点。

(1)紧扣主干知识。民主是世界近现代变迁的主流。该题的考查范围覆盖了必修I 中政治制度部分和必修Ⅲ中政治思想部分关于民主的知识,可以启迪学生扩大视野、拓宽思路,具有塑造学生思维方式的意义。(2)可以提升考生综合概括能力。该题以“制度构想与实践”作为导引,要求考生将世界史中的政治制度的设计构想与政治制度的构建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自我命题,写一篇短文,旨在引导培养考生关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思维方式和驾驭史料、综合概括的能力。

(3)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素质与能力。该题力求做到最大限度的开放,只给出少量材料和一个思考方向——“制度构想实践”,要求考生自拟论题,有理有据地完成论证。同时,该题又给予考生以宽广的选择空间,诸如,考生可以联系古代希腊民主制度验证卢梭的直接民主制构想;可以联系近代初期民族主权国家的建立,结合卢梭的相关理论认识主权对于一个国

家的重要性;可以联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衡制度,批判卢梭的主权不可分割的观点等。该题可以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提出问题的能力,并有可能引领中学历史课的教学改革。

7.(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

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热潮,新式交通运输工具蒸汽轮船、火车的发明,使得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使得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出现了汽车、飞机等新式发明,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

【答案】示例二:

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确立起来,流水线作业等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出现了跨国公司,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

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推动了经营者革命,即专门的经理人开始出现,使得管理日益科学化.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如选择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牛顿力学与瓦特改良蒸汽机、工厂制度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使用、垄断组织的形成、流水线生产等内容,论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可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8.(2019河北沧州七县联考·32)(12分)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反思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申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但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

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据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等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选择一个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一:新文化运动的某些代表人物彻底否定传统文化。

他们通过《新青年》等刊物、北大讲堂和撰写小说等方式,揭露和批判旧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动摇了封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他们不仅不承认传统的伦理道德,甚至传统的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他们对传统文化采取绝对否定的做法,冲击了传统文化。

示例二: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

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他们提倡新文学,如白话小说等。这是中国现代学术文化的开端,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解析】思路:可以利用教材观点“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者否定的看法”展开评价或者利用材料中强调传统文化也有可取之处这个角度展开评价,注意观点一定要明确体现出来,有史实作为论据、条理清晰。

9.(2019湖南郴州一模·34)(12分)2018年9月10日,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总编吉密欧专访。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吉密欧:关于“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想必您也多次听说这种类比。虽然中国政府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同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但许多人还是坚持有类似之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涉及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同样有助于改善中国在全世界的形象,也是和平时期实施的计划。它们难道没有类似之处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吉密欧之问”作一简要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

【答案】示例一: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所不同。(2分)

首先,从历史经纬看,“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相比,既古老又年轻。说古老,是因为它传承了2000年的丝绸之路精神,是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版。说年轻,是因为它诞生于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是开放合作的产物。其次,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代美苏争霸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色彩,而“一

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互联互通倡议,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10分)

示例二: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些相似,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2分)

“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之间有一些相似,比如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或者都是和平时期实施的倡议或计划。但是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马歇尔计划有一个分界线,主要针对西欧国家,排斥苏联东欧阵营,但“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大家一起干。这符合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或平台。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凌主义不断抬头,反全球化势力活跃。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聚合各方力量,开展国际合作,这在当前形势下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也为推动建设公正平等的国际新秩序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探索。(10分)

示例三: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显著的差别。(2分)

从背景上看:“一带一路”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和平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契合的;“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时期,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立的产物。

从目的上看:“一带一路”是为与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红利,促进共同发展;“马歇尔计划”是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扶植资本主义对抗社会主义。

从范围上看:“一带一路”,超越了意识形态的范畴,欢迎世界各国参与,不具有排他性;“马歇尔计划”则只适用于资本主义的国家。

参与国的地位不一样:“一带一路”是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各国是平等的主权国家;“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处于主导地位,实际上造成了对西欧的控制。

参与方式和对参与国的影响不一样:“一带一路”主要是输出基础设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马歇尔计划”则主要是输出资本和消费品,对美国拉动效应最大。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是有显著差别的。(10分。本题答案观点2分,阐释8分,示例三中任答到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可给8分,逻辑严密,体现家国情怀2分)

【解析】首先明确观点,“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有本质区别。如可以选择产生的时间、实施的目的、范围,参与的方式以及对参与国的影响等方面比较其不同点。

10.(2019广东江门调研·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从总体的方面来看,首先要根据社会性质断限,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阐明历史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从具体方面来说,比如从某一性质的社会历史过程来看,则必须从经济状况、政治状况、阶级关系、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对外关系)等多方面作综合考察,以确定其本身的断限。

——摘自白寿彝《史学概论》

请选择材料中任一角度去对世界近代史进行断限并阐明理由(断限:确定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要求:断限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从社会性质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十月革命可作为近代史的下限。(2分)

理由: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在英国的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革命推动了英

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启蒙思想在英国萌发;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社会。(2个或2个以上

史实得4分,结论1分)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革命后俄国建立

起社会主义制度,十月革命的成功开启了社会主义时代。(2个或2个以上史实得4分,结论1分)

示例2:从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或者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下限是1900年前后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2分)

理由:1500年前后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推动资本主义萌芽

的不断发展;同时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因此从经济形态的变化看,以1500年前后作为世界近代

史的开端(或者:19世纪欧美工业革命使机器取代了手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起来;并且通过商品

输出和资本输出向世界其它地区传播。因此从经济形态变化看,以1500年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2个或2个以上史实得4分,结论1分);190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的主体;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加强;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更加发展和成熟;促使资本主义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因此从经济状况变化上来讲1900年前

后可以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下限。(2个或2个以上史实得4分,结论1分)

示例3:从对外关系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上限是1500年前后,下限是1900年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2分)

理由:1500年以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农耕为主,农本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世界的整体格局是孤立而分散的;1500年前后资本原始积累的启动、文艺复兴的高涨和宗教改革的开始等大大增强了西欧力量,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扩张,把欧亚非彼此隔绝的土地连在了一起,世界从孤立走向整体。因此从整个世界的联系开始形成来看,1500年可以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2个或2个以上史实得4分,结论1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为了资本输出和扩张,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完全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整个资本主义体系形成。因此从世界联系密切的程度来看,可以把1900年前后作为世界近代史下限(2个或2个以上史实得4分,结论1分)。

【解析】根据材料“根据社会性质断限”得出从社会性质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作为世界近代史的上限,十月革命可作为近代史的下限,理由可以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和十月革命

的开启社会主义的影响角度进行论述。根据材料“经济状况”得出从社会经济状况变化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世界近代史的上限是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或者19世纪的工业革命),下限是1900年前后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理由可以从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角度进行论述即可。根据材料“中外关系(对外关系)”得出对外关系的角度为世界近代史断限:上限是1500年前后,下限是1900年前后,理由可以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的角度进行论述即可。

11.(2019安徽宣城调研·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是一次长时期的世界范围的大变革,它的物质基础就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的发展。可以说,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世界历史是在这两根主轴的推动下产生发展演变的。因此,在进行历史评价的时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便成了评价的标准。促进生产力和推动社会交往发展者应肯定之,反之则应加以否定;这样有利于我们认识和评价很多历史现象。

——摘编自李植枬《整体世界历史初探》运用材料中所述的历史评价标准,选取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一:①新航路的开辟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交往,值得肯定。(2分)②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新航路的开辟,促使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③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开始了。(4分)

示例二:①工业革命既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交往,值得肯定。(2分)②工业革命用机器取代手工劳动,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工业革命进程中,社会财富迅速增加。(4分)③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为了满足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他们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6分)

【解析】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材料中的历史评价标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其次,根据题干要求选取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进行论证。如:新航路开辟、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新航路开辟从生产力角度,可以讲适应了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推动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社会交往角度,可以讲使原本孤立分散的世界开始向统一整体方向迈进。最后,进行简要总结即可。

最新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复习资料——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高考历史大题万能答案及模板

高考历史大题万能答案及模板 一.原因类 01专制集权制度的原因 经济: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加以保护;同时也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政治: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同是也是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社会:广大人民渴望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的稳定。 理论:法家思想为其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汉武帝以来,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为其长期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理: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国土辽阔,需要统一的强有力政权进行管理。 02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条件 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犁牛耕的出现和普及。 ②农民自身因素: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较高。 ③政府扶植:为保证财源,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不利因素 ④经济:小农经济规模小,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⑤政治:封建政府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03手工业未出现技术革命的原因 发展动力:中国古代手工业以自给自足为目的,规模小,社会需求不大,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基础。 技术水平:代表最高水平的官营手工业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新技术难以向社会推广,而私营手工业的小规模经营和世代严守技术秘密,使生产技术难以交流提高。 劳动者:官宫手工业对工匠的束缚和压迫,使工匠缺乏改进技术的积极性。 统治者:统治者往往对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加以限制,如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生产的发展,不利于新技术的研究与发明。 04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 政治: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相应动力。 经济:明清统治者仍顽固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文化:科举八股取士,文化专制的强化,禁锢了思想和创新。 对外: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科技文化的交流。 05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根本: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前提:中国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不断促使农业生产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内部: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终究难以抵挡机器大生产强有力的进攻。 客观:中国近代工业及近代交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联系,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06农民阶级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原因 从世界潮流看: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世界历史的主流,以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为斗争形式,以实现近代化为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显然违背了这一潮流。 从运动自身看: 1)经济:农民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是新的阶级力量,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具有狭 隘性、保守性、自私性和分散性等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 2)思想: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 3)政治:提不出正确的革命纲领,不能建立先进的政权和社会制度。 4)组织:无法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和保持内部团结。 07辛亥革命兴起和失败的原因 兴起的原因 ①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20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等 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 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 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 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历史原因 (一) 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这和原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抽象而又深刻,易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需要指出的是,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二)从原因深度分析: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2018年高考政治答题模板26个

2018政治答题模板26个 答题模板1 价格变化的原因及稳定物价的措施和原因 (1)价格变化的原因 答题要素:价值+供求+市场缺陷+货币供应量+经济政策+流通环节 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 ③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的缺陷: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 ④如果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货币供应量) ⑤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国家经济政策) 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商品流通不畅,也会引起价格上涨。 (2)稳定物价的措施 答题要素:科技管理+发展生产+市场监管+货币供应量+宏观调控+流通环节 ①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④合理控制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供应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3)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 答题要素:物价影响生活+宏观调控的原因、目标+市场规律+以人为本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

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③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了以人为本。 答题模板2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 答题要素: 消费作用+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生产目的 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②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③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 (2)措施 答题要素: 国家(发展经济、宏观调控、收入公平、社会保障、消费环境)+企业+个人 ①国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②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③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答题模板3 企业经营与发展的措施 答题要素:经营战略+自主创新+信誉形象+社会责任+科学发展+对外开放

(完整版)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模板)注意事项

如何审题 历史非选择题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任何脱离基础知识而空谈技巧的做法都无异于空中楼阁。所以,高考历史非选择题,首先是一个知识问题,其次才是解题方法问题。当然,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如果能掌握一些做题技巧,还是大有裨益的。 一、审:认真审题 认真审题是解题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设问仔细审读,明确题目要求。 近年来的历史非选择题,一般包含五个部分: 1.解题依据:“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等。 2.答题要求: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如简述、说明、指出、阐述、概括、简析、简评、比较、论证、评述等。 ⑴简述:用简要的话陈述或总结。虽说是 “简”,但答题时要所涉及的“要点”还是多多益善。(点到为止,但“点”要全面。) ⑵说明:解释清楚,解说明白;证明,论证。 (作为问答题提示语,一般取前者,下同。) ⑶指出:(用浅显的语言或专业语言)指点出来。 ⑷阐述:阐明陈述,详尽深入地说明和陈述。 ⑸概括: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简明扼要。 ⑹简析:简要分析。分析指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跟“综合”相 ⑺简评:简要评价。评价指衡量评定人或事物 的价值或作用(解题时常用辩证法)。 ⑻比较: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较的形式有横向比较(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在某时刻呈现的异同)和纵向比较(同一事物的同一属性在 不同时刻呈现的异同)。 ⑼论证:引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用论据证明论题的真实性。论证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因果论证等。 ⑽评述:评论﹑叙述。对历史“小论文式”试题而言,一般要叙述观点、论证观点、评价观点(表明态度)。 3.限定词:时间、空间、答题范围、角度等。 4.核心词:原因、背景、措施、特点、特征、趋势、变化、区别、异同、结果、意义、作用等。 5.分值:每道试题后面后标有分数,该分数实际上是在告诉考生需要“答多少”。例: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影响12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8 分 2016 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 分

2017年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

2017年高考政治大题答题模板 【一】见到经济学角度分析如何经营时。从这些方面回答。 1,市场:要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 2,科技: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人才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劳动者、经营者素质。 5.效益: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创立品牌,生产优质产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7,竞争力: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图表类主观题。 第一问一般是反应了什么现象:要看清题目,从图表语言转变为文字语言,还要答出反应的本质性问题。第二问:一般问:表一与表二的关系。 第三问:对反应现象的认识。结合图表、文字认识。 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注意,要结合材料 【三】意义影响的主观题。 一、经济意义: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2,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促进结构调整,促进就业。 3,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4,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5,有利于统筹区域发展。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能力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吸收资金、计术。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政治意义: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转变政府的职能。 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高综合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开放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环境,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安全 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 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对党】有利于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 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 【思想文化意义】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 ★【答题技巧】★ 当题目问“为什么”时的答题思路 要说这件事的依据 重要性(作用意义目的等) 必然性(这件事存在的客观实际) 可能性(存在的主观条件) 或者不做的危害(导致消极后果) 【启示类】一要说明材料体现的道理二要说我们应该怎么办(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应该怎么说) 【反映类】原理方XX分析 把握材料给我信息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 ●【关于商品价值量的计算】●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答题思路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及答题思路 ——高考历史 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de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de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de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de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de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de段和不同de句上标出不同de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de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de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de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de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de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de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de特点是比较de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de关系,然后按设定de项目之间de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de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de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de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de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de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de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de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de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de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de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de解题思路

高考文综大题答题模板(第3版)版精选

高考文综大题答题模板(第3版)版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 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 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 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 ☆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 4.空气密度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及必备术语有哪些

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及必备术语有哪些【一】2018你那高考历史必背答题术语1、现象、表现“现象”、“表现”俱指情况、史实而言,回答时要将其逐条罗列或分成若干方面若干要点来加以表述,注意条理性,切忌东拉西扯。如“上引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即要求答出材料中反映的史实。“南朝和南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即要求答出经济发展的情况。 2、体现、反映“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 如,“下列19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 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的答案? 3、说明、表明“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年高考历史第43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4、评述、评价、评论;评述就是评论性叙述。评价就是评定历

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包括正与误、得与失、优与劣、好与坏等),特指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和评价。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评述偏重于叙述,评论(评价)偏重于结论。高考中的评论(评价)题,作答不要求面面俱到,关键是要准确而又深刻,精炼而又恰当。在问答题中常用“评述”作提示语。例如,评述罗斯福新政。如评价反法西斯联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和评论顾炎武八股之害的观点等。评价和评论历史问题有一套专门的方法,设问呈现: (1)“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2)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答题模板:(1)评价类历史评价=史实(即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是否促进社会或生产力发展)+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结论 (2)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①“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出观点是什么或你同意的观点是什么。②“为什么”,即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③“怎么样”,即你对持有该观点的人有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对或错的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二】2018年高考历史答题思路有哪些历史大题答题思路

最新高考文综大题答题模板(第3版)最新版

第一版块基础概览 自然地理部分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 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 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 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 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 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高中地理大题万能答题模板

高中地理大题万能答题模板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影响气温的因素: …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 ☆影响降水的因素: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1.长度 —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公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2、历史特点类: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3、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根本原因: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4、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5、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6、比较类: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7、影响或意义类: 影响或意义=(积极+消极)(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8、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9、性质分析类: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0、历史评价类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反动+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1、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2、开放性问答题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高考文综政治大题答题模版

高考文综政治大题答题模版 (一)政府(国家) 1、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政治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我国的国家性质;②我国的国家职能;③我国国家机构应该坚持的原则;④国家这样做的意义。 2、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政府(国家)这样做的经济学依据是什么?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社会主义的本质;②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③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⑤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有弱点和缺陷,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⑥国家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⑦国家这样做的经济意义。 3、政府(国家)在经济学里面的行为是宏观调控;政府(国家)在政治学里面的行为是履行国家职能。 (二)国际关系 1、(政治学)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为什么会出现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2、(政治学)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在《政治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中国为什么极力主张构建和谐世界?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①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②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③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顺应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⑤国际竞争的实质;⑥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⑦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宗旨和目标等)。 3、(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 在《经济生活》里面命题,凡是要求回答: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依据,都要从以下知识点去考虑:

2015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2015年高考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一、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二、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三、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四、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五、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高考历史答题模板一:因果类选择题答题模板

2020年高考历史解题模板专题:因果类选择题解题模板 题型特点 1.该题型考查基础识记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 2.题干和选项中都包含丰富而密切的关联信息,要将其与所学知识有机串联,以辨真伪。 3.不仅要对题干信息分析全面和准确,还要针对四个类似选项逐一分析,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最佳选项。解题技巧 注意: ①要正确理解概念的含义: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原因、间接、历史、根本原因等; ②注意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谁是因谁是果。 方法: ①采取时间顺序判断因果关系:在前者一定是因,后者一定是果。 ②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如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那么客观存在就是因,主观意识是果。类似的还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 高考真题 1.(2019全国II卷,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答案】D 2.(2019全国II卷,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全国通用)

2020年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模板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另附: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技巧 (一)抓“类型” 解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而把握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