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年级的朗读教学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10
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指导策略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常常会遇到学生朗读能力不佳、兴趣不高的情况。
为了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教师们需要在教学中采取一些科学合理的指导策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朗读观念和方法,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一、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要想提高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的效果,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引导学生:1. 模仿朗读:在学生还没有掌握一篇文章的朗读内容时,可以通过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朗读来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尽可能地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停顿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朗读模式。
2. 分段朗读:对于较长的文章,可以将其分成若干段进行朗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又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朗读的效果。
3. 反复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同一篇文章,直至达到一个较为满意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文章内容,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耐心和毅力。
二、注重情感表达在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情感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他们往往难以理解和表达文章中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引导:1. 情感分析: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情感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情感的线索,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3. 听音练习:可以让学生配合朗读的内容,通过音乐或其他声音的方式来增强情感表达,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
三、引导正确的语音语调在小学低段语文朗读教学中,正确的语音语调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音语调,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朗读的效果。
为此,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引导:1. 语音标注:在文章中标注重要的语音语调,引导学生注意语音的变化,帮助他们更准确地朗读文章。
浅谈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的指导策略在低年级学生的语文教育中,朗读是重要的一环,既涉及到学生的语音语调,也涵盖着学生的语言表达与意识表达能力。
因此,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朗读是语文老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从朗读的概念、低年级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指导策略进行探讨与理论分析。
一、朗读的概念朗读是指读出文字的声音和意义,把文字转化为口头的表达。
通过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的内容,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朗读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低年级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1.朗读语音错误较多低年级学生朗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语音错误较多,例如声母、韵母发音不准、声调问题等。
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源是学生自身语言环境和语音练习不足,而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的朗读流畅度和准确度。
2.读音单调,语音饱满度不高低年级学生朗读中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读音单调,语音饱满度不高。
学生读音单调,语音饱满度不足也是因为学生有限的语言知识储备和表达经验有限的原因。
既要发音准确,又要在阅读过程中发挥语言表达的功效是一个不容易的问题。
3.表演意识不够,朗读缺少生动性低年级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缺少一定的表演意识,导致朗读缺乏生动性。
表演朗读是指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情表达出来,能使内容更易于引起听众的共鸣。
但是,低年级学生由于经验和能力的原因,朗读时往往局限于单调的语音表达,缺乏生动性。
1. 给低年级学生提供引导性材料在朗读的指导中,老师可以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具有引导意义的读物。
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从短小的文字入手,这样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把握情感,因此老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读音能力向学生发放一些小课文等学习材料,这些材料应该分松散和严密的两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其发音和语音重音。
2. 掌握声音规律,进行语文口音训练为改善低年级学生朗读的语音问题,教师可以采用语文口音训练法,如单音节脱口、两字脱口、丙字脱口、音位纠错等方法来加强语音训练,帮助学生发音准确。
浅谈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的指导策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朗读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朗读是一项很重要的语言技能,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对于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开展指导,下面就从几个方面简要谈谈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的指导策略。
一、选择适合的文本低年级学生还处于学习语言的初级阶段,因此在进行朗读时需要选择简单易懂的文本,这样有利于孩子们吸收和理解文本中的信息。
同时,文本的主题和内容也应该与他们年龄相符,有助于他们建立既有兴趣、又有探索欲的环境,提高朗读的积极性和兴趣。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适宜的文本内容会有所不同,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综合考虑,因此选择适合的文本是提高朗读效果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突出重点单词和语句朗读过程中,学生有时候可能遇到不认识的词汇、难度较高的语句等问题,这时候需要引导学生先读懂重点词汇和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同时,要及时告诉学生正确的读音和意义,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探究语言知识。
这样的指导能够使学生快速理解文本,并准确地朗读出来,提高了孩子的朗读技能和思维水平。
三、制定朗读计划,系统性锻炼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初期的朗读练习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朗读计划和培训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性训练。
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朗读水平和个人情况,选择适合的练习材料,逐步提高朗读难度,突破自己的阅读能力极限。
要坚持长期学习,形成系统的朗读培训体系,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四、注重发音纠错朗读过程中,发音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发音的准确性往往与朗读的效果直接相关。
因此,对于学生的发音错误,应当重视并及时纠正。
要让学生多做听力、发音练习,加强对字母和音标的掌握,给予正确的示范和指导,帮助孩子矫正发音错误,改正语音存在的问题,打破学习中的障碍。
小学低年级语文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合理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和提高阅读水平。
一、建立良好的语言环境1.创设浸入式的语言环境,如在教室设置语言角落,增添与语文相关的图片、书籍和游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2.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有趣的录音、故事和歌曲,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听力和模仿能力。
3.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提高语文学习的自信心。
二、使用多种朗读形式1.整体朗读:教师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提前给学生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随后逐步加深理解。
2.小组朗读: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朗读,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加积极性和主动性。
3.个别朗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发音、停顿等问题。
三、注重模仿和训练1.模仿:教师可以先模仿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速,要求学生跟读,训练学生的发音技巧和口腔肌肉的灵活性。
2.慢速训练:将文章分段,先进行慢速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和表达方式,然后慢慢加快速度。
3.逐句训练:让学生逐句进行朗读训练,重点注意语音语调的变化和停顿的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和掌握朗读技巧。
四、结合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1.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肢体语言:通过观察和模仿,引导学生利用手势、表情和身体动作等方式表达语文内容,增加语文表达的多样性和活跃性。
2.培养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朗读表达文章中的情感,如欢喜、悲伤、愤怒等,加强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及表达能力。
五、设计丰富的朗读任务1.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节和角色,更能体验到语文的乐趣。
2.朗读比赛:设置小组或个人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增强他们语文朗读的自信心。
3.朗读作品展示: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朗读,并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展示技巧。
六、及时反馈和评价1.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增强学生自信心。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兴趣和热爱。
2.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和语音语调的表达能力。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教学策略: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1.营造轻松、舒适的氛围,让学生享受朗读的乐趣。
2.布置富有吸引力的阅读角落,展示丰富多样的读物供学生选择。
3.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激发他们对朗读的积极性。
二、选择适当的朗读材料。
1.选择内容质量高、适合学生年龄的经典童话、儿歌、诗歌等。
2.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朗读材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度。
三、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具。
1.利用录音机、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标准的朗读示范。
2.制作一些与朗读内容相关的图片或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朗读材料。
四、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教师示范朗读,要注重语音语调的准确表达,给学生提供正面的榜样。
2.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字的情感。
3.分组朗读,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互相帮助、鼓励。
4.寻找朗读的对象,例如邀请校领导或家长担任评委,让学生感受到对他们朗读的重视。
五、鼓励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1.向学生解释朗读的重要性,鼓励他们从小就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2.每周定期举行朗读比赛,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之间互相评价,通过互相鼓励和指导,共同进步。
六、举办朗读展示活动。
1.设置专门的朗读展示场地,供学生展示他们的朗读成果。
2.邀请校外嘉宾或其他班级观看朗读展示,提供充分的展示机会和分享平台。
七、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1.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表格或问卷,让他们评价自己的朗读效果和改进方向。
2.每次朗读活动后,与学生进行简短的反思讨论,让他们提出改进意见。
八、及时反馈和激励。
1.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实时评价和指导,及时纠正错误,鼓励他们改进。
2.对优秀表现的学生给予嘉奖和奖励,激励他们继续努力。
以上是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教学有所帮助。
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
低年级朗读指导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1.范读:让学生有样可学,教师进行朗读示范,让学生学习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
2.创境:创造合适的情境,让学生有感而读。
利用多媒体课件、音乐配读、角色移位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朗读兴趣。
3.评读:学生互动评读,教师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不断改进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4.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分角色朗读、竞赛式朗读、配乐式朗读、表演式朗读、合作式朗读等,既能提高学生朗读技巧,又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总之,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采用多种朗读指导策略,让学生通过朗读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兴趣和水平。
浅议小学低学段的朗读教学策略随着现代社会对语言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朗读教学也成为了小学低学段重要的语文教学环节。
然而,由于儿童在心理、生理、认知、语言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特点,所以在小学低学段朗读教学中,需要有一些特别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从素材选择、训练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浅谈小学低学段朗读教学策略。
一、素材选择素材的选择对于小学低学段的朗读教学至关重要。
首先,要选取孩子们热爱、感兴趣的文章或故事,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其次,要选择适合孩子阅读的文章或故事,即事先要掌握孩子们的语言水平和阅读能力,选取一些读音简单、内容生动、情感丰富的文章或故事,以使学生轻松理解、运用,并快速掌握其朗读技巧。
二、训练方法1、分级训练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朗读教学,需要进行分级训练。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阅读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将学生按照能力大小进行分层,分别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训练目标和教学内容。
阶段性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学习动力。
2、听读结合小学低学段的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听力和口语能力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听读,先让学生熟悉文本,清楚文章或故事内容。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语流和节奏,同时注重鼓励学生,发扬他们自尊心,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和发音功力。
三、评价方法小学低学段的学生朗读教学,评价方法也应依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
如文章的理解程度,阅读语音流畅程度,韵律、语调、音调的准确性等。
但教师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和个性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调整评价方法和标准。
综上,小学低学段的朗读教学策略应选取适当的素材,采用分级训练和听读结合的方法,同时还需要采用恰当科学的评价方法,以此提高孩子们的朗读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的目的。
朗读起步,趣为先——浅谈低年级朗读指导的策略发布时间:2022-10-11T05:20:05.12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6月11期作者:容玲[导读] 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喜欢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容玲南丹县第一小学: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喜欢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感受阅读的乐趣。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活泼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外界的新鲜事物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有吸引力的,孩子们也喜欢表现自己。
所以,低年级阶段是培养学生朗读习惯、朗读能力的关键时期,朗读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可以为学生进一步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带来帮助。
要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首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上朗读!让低年级学生爱上朗读,我有三招:一、激发朗读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是的,朗读训练,尤其是感情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情感的参与。
教学时,只有将学生的情感完全调动起来,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他们的朗读才能直正到位。
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
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例如在教学《江南》一课时,我让学生一边看课件,一边听录音,同学们被优美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身临其境来到了江南水乡,就能感受到江南的美,同时通过朗读,表达出江南的美。
浅议小学低学段的朗读教学策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培养愈发受到重视。
而朗读作为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小学低学段的阶段,朗读教学更是要十分注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浅议小学低学段的朗读教学策略。
首先,朗读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调。
语感和语调是朗读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口语表达。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通过让学生大量的朗读课文、诗歌等语言材料,增强他们的语感和表达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或诗歌中的语音节奏,让他们在体验中逐渐增强对语音的感知。
其次,朗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口腔发音和语音连读技巧。
学生朗读时要掌握一定的发音规则,避免出现口音和错误发音的情况。
同时,语音连读也是朗读的关键之一。
学生要掌握好字词之间的连读和语音融合,才能达到流畅自然的朗读效果。
对于这些技巧,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练习,还要通过实际朗读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掌握这些技巧。
最后,朗读教学还要强化学生的表情和语调训练。
口语表达不仅要注意正确的语音释义,更要注重语言的感染力。
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注意掌握好语音的节奏和曲折,同时在表情和语调上要有感染力,让语言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演讲、戏剧表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好情感表达和语音节奏。
总之,朗读教学是小学低学段的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除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还应重视学生的语感和语调、口腔发音和语音连读技巧,以及表情和语调训练。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策略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环节。
通过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设计合理的朗读训练策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低年级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策略,并提出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提前准备在进行朗读训练之前,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朗读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是课文、故事书、诗歌等。
在选择朗读材料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确保材料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理解和表达。
老师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引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可以通过选择富有情感色彩的材料、设置情境让学生产生共鸣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朗读是一项需要投入感情的活动,因此老师需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和热情。
可以通过讲解朗读材料的背景故事、提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朗读中更好地表达情感。
三、示范朗读在进行朗读训练之前,老师可以进行朗读示范。
通过示范朗读,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朗读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老师可以选择一段朗读材料进行示范,让学生在听示范的观察老师的朗读动作、语调变化等。
通过示范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朗读的技巧,为之后的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分层训练在朗读训练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行分层训练。
对于初学者,可以从简单的朗读材料开始,要求学生朗读清晰、准确。
随着学生的朗读能力逐步提高,老师可以逐渐增加朗读材料的难度,让学生接触到更加丰富多样的朗读内容,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五、练习技巧在朗读训练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朗读技巧的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朗读练习。
可以向学生介绍声音的调节方法、语调的运用、停顿的掌握等技巧,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提升朗读的水平。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型练习、音标练习等,帮助学生提高发音准确度和语音表达能力。
六、配合阅读朗读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
浅谈低年级的朗读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朗读教学策略 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积累、想象的丰富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的训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朗读是每个小学生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文字鉴赏能力及丰富学生情感的有效途径。她能够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并能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使抽象的符号渲染出丰富的感情色彩。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不丰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受到方言的影响,在朗读时就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一、读音不准。主要原因是受到方言的影响,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这样的朗读导致听众听不懂。比如:街道[jie dao] ,有些方言就读成[gai dao].,把茄子[qie zi]读成[que zi ].。 二 、节奏不当 1、拖调唱读。不论什么形式的课文都采用一种语调像唱歌一样读下来,不能根据课文的感情把握语调语速。 2、速度过快地抢读。特别是把课文读熟的学生,不注意节奏,不注意语气停顿,一气呵成。 3、速度过慢,一字一顿的读。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朗读能力差的学生身上,由于不认识的生字较多,读的时候像挤牙膏一样。 以上这几种朗读错误一旦形成习惯,就难以改正。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的把握文章、有感情的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每位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朗读要多加指导,在此我想就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重视教师领读和范读,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拼音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读的流利、有感情。领读是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教学研究表明,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教师领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最初的朗读往往顿读、唱读,甚至读破句子,此时不可忽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训练发音、念词、咬字、吐字等朗读基本技能,侧重引导“读得正确”;训练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朗读技巧,侧重引导“读得流利”。领读不仅可以直接有效地训练学生这些朗读的技能技巧,更可以为学生自读树立感性直观的榜样。 教师要多做正确的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让学生边听边注意语调、语速、教师的面部表情,体会教师感情朗读的境界。教师在范读时,要充分用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无声语言,暗示语调,传递感情。教师范读时,要善于引导学生迁移生活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虽然生活经验不丰富,但并非一片空白。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口语的节奏、停顿习惯来把握朗读课文的节奏与停顿。 二、引导孩子模仿,培养朗读能力。 儿童在学习语言和各种技能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教师利用朗读磁带或自己示范朗读,先让孩子们听,然后让他们边听边轻声跟读,接着指定学生个别读,再让其他同学找出朗读中的不当之处,相互交流,然后再听、再读、再跟进。学生经过循环往复的“模仿、矫正、再模仿”的过程,不断培养朗读能力。 三、教师要多进行扶读。 1、扶读与学生跟读。首先教师应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方能对学生进行扶读。教师扶读时学生要跟着教师读。初此扶读,学生跟读的音量要较小,教师要在学生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放慢速度,加大音量,让学生听清楚、弄明白。学生跟读时要做到发音准确,基本上能连词读句。即使跟读慢半节拍,也是正常的。再次扶读时学生音量较大,但不能超过教 师的音量,便于再此聆听、感受和模仿。最后达到与教师同时用口、用情、发声。 2、让学生独立朗读。经过教师的扶读学生已经有了独立朗读的欲望。这是教师应满足学生的这个欲望,。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用指名朗读、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朗读。此时,教师要人真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并作以评议。对朗读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及时发现不足之处,在重新扶读时进行指导。 四、鼓励常读多读,提高朗读水平。 反复练习是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基本途径,朗读教学中,切不容忽视朗读实践。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杜绝逐句讲解、繁琐分析的现象,一定要体现以读为主。教师要把以往分析讲解的时间省出来,采用齐读、轮读、指名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常读、多读,加强朗读训练。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积极组织学生举行朗读比赛、开朗诵会,培养学生对朗读活动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朗读。 五、朗读比赛,提高水平。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比赛形式的朗读是不可缺少的。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开朗读会,培养学生对朗读活动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按照自己的的方式去朗读,让孩子在创造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并借此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朗读的水平。 小学生最爱戴高帽,一句表扬的话能让他们了上半天。所以,对学生的朗读评价十分重要。“读得真好。” “你真行”,先指出优点,然后再用“如果”鼓励学生在某一方面继续努力;给他信心和勇气。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进步,每个学生都会成功。 另外,我们还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朗读时间,让学生与课文多对话;增强朗读的目的性做到读前提示要求、读中耐心、读后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朗读才会有效。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的指导学生进行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真正做到“以读为本”。浅谈低年级朗读教学的“读点”把握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强调这一时期阅读教学目标的重点之一是在实践中“学习朗读”。但是笔者深入低年级听课,发现许多年轻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只是一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并不知借朗读要落实哪些语文目标,所以课堂常有傻读呆读之象。故以为,有必要研究和梳理第一学段朗读教学的“读点”,明确“学习朗读”要关注什么,如何落实?
读点之一,巩固生字、强化新词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承载着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识字、学习新词。即在语境中,不断复现生字新词,加强其在课文语境中的音形义联系,强化词语的语用功能。而反复朗读课文,就是在引领学生和语境中的生字新词多次会面,通过有声的朗读,强化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及语境意义,从而使识字、学词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因此,读准字音、读通长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应是学生学习朗读最为基础的“读点”之一。一般来说,朗读语段可以先借助语境理解生字、新词,再提取生字、新词巩固强化,然后回归语境借助朗读表达理解。如此几个回合,才能比较扎实的落实识字、学词目标。
以朗读《揠苗助长》寓言为例,故事借一位农夫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最终徒劳无功的可笑事例,揭示了做事不可违反规律,急于求成的道理。朗读寓言故事,就要再现人物的形、读懂人物的心、见到人物的本性,进而揭示深刻的寓意。故教学时,首先要借助文本语言,让这位心急的农夫出现在学生面前。文本第一自然段描写了这位农夫种下禾苗后,一系列心急的表现。语段中“焦”是生字,“焦急”是新词。选此读点,既可以识字、学词,又可深入体会农夫心理,可做如下设计:
①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农夫播种禾苗后心情是怎样的?交流后,在语段中圈出“焦急”。
②用词卡出示“焦急”,关注“焦”的字形,讲解字理:上部是“隹”,意为一种短尾巴鸟,下部是“灬”,为“火”的变形,两形相合,意为鸟在火上烤必然会“焦”,可以想象事情到了非常紧急的关头。
③朗读语段,想象农夫焦急地转来转去的样子,读出农夫的焦急。
④书写“焦”字,强调“灬”点的方向和“隹”做部件形体发生的变化。
以上设计,在词语“焦急”处着力,层层递进,步步引导。落实目标有三:一则,落实了生字、新词的教学;二则,借助词语辅助朗读,体会了农夫的焦急心情,读出了人物的可笑举动;三则,关注字形、字义,进行字理引导,并规范学生书写。教学可谓一石数鸟!
读点之二,读出标点的停顿与语气 口头表达有各种语气,成文时就要用不同的标点来辅助表达。哪里需要停顿,哪里需要表达不同的语气,哪里含着作者的情感……这标点看似很小,但却一标一点总关情。在孩子学习朗读阶段,引导其关注标点,透视标点背后作者的用意和情感,既在学朗读,也在培养语感。
以《四个太阳》为例,课文第1自然段写到“①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②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句②中,顿号将四处风景间隔,由远郊到城镇,语言短促、明快,读来富有音乐和节奏的美感。此处指导朗读,既要读出绿色的太阳带给整个世界清新凉爽,又要读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可做如下设计:
一读,读出绿色的太阳给哪里带来了清凉?(突出四处景观) 二读,读出短暂的停顿,读出音调的变化。指导:“高山、田野、街道、校园”中间的标点是什么?词语轻短、跳跃,像富有节奏的音符,请试着读读。(教师手势辅助)
三读,读出绿色的太阳带给整个世界一片清凉。指导:有一个词能让我们感受到,整个世界处处绿意浓浓、一片清凉。朗读后动笔圈出“到处一片清凉”。
再如,《四个太阳》第4自然段:“①春天,春天该画什么颜色呢?②哦,画个彩色的。③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句①提出问题,②③句给予回应。短短三句话,把段落的结构,句子之间的联系,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清晰准确。引导学生关注标点,就会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出合适的语气变化。句①是问句,要读出疑问,读出“我”在思考:春天该画什么颜色的太阳?句②是回答,要读出“我”的顿悟,想起来了!要给春天画一个彩色的太阳;句③是解释,说明为什么要画彩色的太阳。看,这小小的标点里有着多少神奇的密码,每一处都在说话。所以,学习朗读,要引领孩子关注标点,不仅要读出停顿,还要读出语气的变化,不仅要读出作者的情感,还要表达出读者的感悟。
读点之三,读清行文线索、读出主人公情感的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