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诗歌创作之路
- 格式:pdf
- 大小:15.42 KB
- 文档页数:1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一、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青年时代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提出过许多改革政治的有益建议,但是他和当时新党与旧党在政见上都有所不合,因此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晚年还被贬到岭南的惠州和海南的琼州。
然而不幸的遭遇也使他有机会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人民,饱览祖国大好河山,专心致志于文学创作,穷而后工,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由于政治上的挫折也使他对释老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与解脱,故而在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上,受庄学和禅学的影响颇深。
二、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理论1.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苏轼认为无论文学还是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作者对所要表现的事物是否认识得很清楚很正确,二是对已经认识了的事物如何运用艺术方式充分地把它表现出来。
他要求文学家、艺术家不但要“知”之深,还要善于“能”,认为这是进行文学艺术创作的基本前提。
2.论艺术构思中的“虚静”、“物化”苏轼认为在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中,要使创作对象(“物”)“了然于心”。
从文学家、艺术家的主体方面说,必须要进入“虚静”、“物化”的精神境界。
这样,才有可能排除各种与创作无关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之干扰,对“物”作深入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充分地掌握它的内在特点和规律。
3.论艺术想像和形象捕捉苏轼认为不论是诗还是画,审美意象的构成都要经过一个“妙想”的过程。
“妙想”,即是指艺术想象,因为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而是和外界的各种生动景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感性的、形象的思维活动。
4.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1)文学创作离不开对外在的人和事的描写,而现实中的人和事是纷繁复杂而又多姿多态的,苏轼认为对艺术形象描绘和刻画的总的原则是:“随物赋形”,“尽物之态”。
(2)苏轼强调“随物赋形”的目的,是要求艺术形象的刻画应以合乎自然造化为最高标准。
苏轼认为要得自然真态的关键在努力做到以传神为主而形神并茂。
苏轼人生每个阶段所写的诗【原创版】目录一、苏轼人生的四个阶段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3.流放时期4.晚年时期二、苏轼各阶段代表诗作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和子由渑池怀旧》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水调歌头》3.流放时期:《念奴娇·赤壁怀古》4.晚年时期:《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正文苏轼,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流放时期和晚年时期。
每个阶段,苏轼都留下了许多代表性的诗作。
在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苏轼致力于读书学习,关心政治,奋励有当世志。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中写道:“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首诗表现了苏轼对未来的期望和豪情壮志。
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苏轼因与朝廷意见不合,请求离朝,担任地方官员。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水调歌头》,诗中写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他对政治现实的无奈。
流放时期,苏轼因涉及“乌台诗案”被流放至海南。
在这个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诗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表达了苏轼对历史上英雄豪杰的怀念。
晚年时期,苏轼重返政坛,但已年老体衰。
这一时期,他的代表作品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这首诗展示了苏轼在晚年依然怀揣着少年时的豪情壮志,对生活充满热情。
总结来说,苏轼的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每个阶段的诗作都展现了他当时的心境和情感。
第四章苏轼一、人生观及创作道路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祖父苏序,父亲苏洵,其弟苏辙。
一生被贬至三地:黄州、惠州、儋州。
2.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3.苏门六君子:上述四人外,还有陈师道、李廌4.人生态度: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一方面,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非常奇妙地统一在苏轼一生的生命实践中,但传统儒学主导着苏轼人生的基本方向,在苏轼深层的思想意识的逻辑结构中,儒、道、佛互为一体,相互映照感发,形成了多元自足的实践体系;另一方面,他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苏轼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脱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二、苏轼的文1.苏轼的文学思想:文、道并重,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2.苏轼的文道观:首先,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
其次,苏轼心目中的“道”泛指事物的规律而不仅仅是儒家之道,所以苏轼主张文章应该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文风。
因此,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
这使苏轼的古文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3.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辞达”:当行即行,当止则止,少有芜词累句。
(2)“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4.苏轼的古文(1)议论文: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90在南中国的版图上,横亘着巍峨、磅礴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庾岭五座山岭,自古以来就被称为“五岭”,而所谓“岭南”,即指五岭之南。
岭南位于我国大陆的最南部,在古代交通落后的条件下,岭南是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由于生产力低下,岭南先民不论是翻越五岭,还是扬帆渡海南下都非常困难。
这种自然地理位置无形中就阻碍了岭南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岭南的发展曾经一度十分缓慢。
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形成了炎热、潮湿、日照时间长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也是导致岭南被视为瘴疫之境的原因。
绍圣元年(1094),章惇对“元祐党人”疯狂报复迫害,苏轼首当其冲。
御史赵挺之、来之邵等人弹劾苏轼所作之诰词“谤讥先帝”,因此苏轼被贬英州。
赴英州途中,章惇等人不断在哲宗面前攻击苏轼罪大恶极,哲宗于是又两次对苏轼加重处罚,把他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这是苏轼被贬岭南的第一步。
绍圣四年(1097),朝廷再次加重对元祐党人的惩处,苏轼又因其在惠州所作的自嘲诗被认为是托意讥讽朝政,被放逐到更加遥远、荒蛮的儋州。
一、苏轼在岭南的诗歌创作苏轼因遭构陷而被贬谪岭南,此时苏轼的生活环境相当艰难。
首先是水土不服,病痛缠身,其次是生活困窘,需要靠人施舍救济。
就算是在此艰难的处境下,苏轼还是创作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诗歌,这些作品给岭南文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在惠州的诗歌创作苏轼第一次被贬岭南的地点是惠州,唐宋以前的惠州“崇山复岭,盘回深阻,烟火鲜少,土旷不治”[1],宋人称惠州“荒蛮之邦”“瘴病之地”,直至苏轼被贬谪惠州之前,惠州还默默无闻。
苏轼此时已步入老年,重重困顿之下,他变得很谨慎,日常“杜门念咎,不愿相知过有粉饰,以重其罪”,甚少离开城区,几乎不再吟诗:“蔬饭藜床破衲衣,扫除习气不吟诗。
”(《答周循州》)后来,惠州人的淳朴热忱,使苏轼的恐惧渐渐消失,他开始沉入惠州生活的深处,观景作诗:“坐倚朱藤杖,行歌紫芝曲。
浅论苏轼词的诗化词的诗化也称“以诗为词”,从原初意义上说,是站在尊体的立场上对词人冲破旧的作词规范的贬抑,指责其不是以词的笔法填词,而是以诗的笔法写词,因而使词变了样子,走了调子,从而失去了词应有的艺术本色,变成了诗的格调。
词自有自己的文体特点,王国维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
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这段话说的是诗与词的区别。
要眇宜修,说的就是词的文体特点,它有一种精微幽深的内在美。
所谓“词的诗化”,就是以诗的笔法写词。
那么,什么是诗的笔法呢?就是写作的时候直接的感发。
这种直接的感发表现在诗的语言、主旨和感情上。
与词相比较,在语言风格上而言,诗显而词隐;诗主旨明朗,词情调含蓄;诗感情直率,词感情委婉多风致。
词的诗化是有一个历程的。
词从晚唐五代初兴就是作为一种歌辞的体制而存在的。
彭孙谲云:“词以艳丽为本色,要是体制使然。
”已知的古代第一本词集《花间集》序言中说,“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庶使西园英哲,用资羽盖之欢;南国婵娟,休唱莲舟之引”,它们写出来是供歌女们在宴乐时演奏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写作内容不外是美女、爱情、离别和相思等,它的语言风格也是绮靡清丽的,因为要唱出来,它还非常讲究音律。
到了李煜,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但词在大体上仍脱不了艳情。
柳永则进一步对文人词进行改造,他用古代辞赋家铺陈的方法来写词,把纤巧的小令发展为繁缛的慢词,在内容上也进行了拓展,他写下层妓女,写市井人情,也写都市的繁盛。
他仍然是非常重视音律,填词必须以协律为最重要的条件。
柳永的词是赋化之词,这一点被南宋大多数词人所继承,比如周邦彦、姜夔。
李后主是最早的一个很明显地把小词诗化的人,他那首著名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就具有诗的特点,在语言、主旨和感情上,它是一种直接的感发,不像柳永通过事物的铺陈来表情达意,又不像姜夔、吴文英那样隐晦地思索安排。
他的这种“诗化”是无意识的,他并没有想着他要改革一种文体,只是愿意这么写。
诗歌研究报告:苏轼1. 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理学家及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巨星。
苏轼的诗文风采独特,横扫千古,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诗歌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轼对中国文化的重要贡献。
2. 生平经历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尤以“资治通鉴”而闻名。
苏轼自小聪明伶俐,擅长诗词和书法。
他进士及第后,先后担任湖州、颍州、嘉州等地的官职,同时还对政治及社会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深受百姓和学者的赞赏。
然而,由于他的坦率和直言不讳,多次引起上级官员的不满,导致他多次贬谪和罢官。
3. 文学成就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词创作、散文和辞章方面。
他的诗才横溢,情感真挚,抒发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苏轼的诗作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如《赤壁怀古》、《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
这些作品一方面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批判。
他的诗词深受后人喜爱,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苏轼的散文作品也极具特色,尤以《东坡乐府》和《快雪时晴望湖山》最为著名。
《东坡乐府》是一部描写官场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和人物的命运。
《快雪时晴望湖山》则是一篇散文诗,以众多细腻的描写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具有激发人们向往山水之美的作用。
4. 诗歌研究对于苏轼的诗歌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4.1 诗体与风格苏轼的诗歌创作主要包括律诗和词。
他的律诗写作技巧独特,能够灵活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节奏流畅、意境深远。
而他的词则以豪放、明快为特点,常常描绘爱情和自然风光,给人以轻松愉悦之感。
4.2 内容与主题苏轼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社会现象的思考。
他通过对咏物、怀古、山水等主题的创作,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热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结合作品分析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北宋时期的大文豪,创作了不少诗词并流芳百世。
我们学过很多苏轼的诗词作品,你能结合他的诗词作品说说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希望对你有用!苏轼诗词的艺术风格特点苏轼的词创作是从他中年出任杭州通判时开始的,他最早的作品《浪淘沙·咋日出东城》和《南歌子·海上乘槎侣》,前者写春天之景,语言平易流畅,意境虽无过人之处,倒也清新可爱;后者写钱塘江潮,苏轼词的豪迈气概和诙谐风格微有端倪。
统观全局,苏轼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政治、情爱、农村三类作品。
苏轼是满怀热情投入到政治生活中的,但是不幸的家庭经历、多蹇的仕途命运、严酷的权力争斗使他蒙受了一次次打击。
在作品中,有对理想的热情,有落魄的郁愤,有逆境中的不甘沉沦,真实细致地反映了苏轼复杂而又丰富的内心世界。
苏轼还是"性情中人",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大都写得真切感人。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说:"东坡之词,纯以情胜,情之至者词亦至,只是情得其正,不似耆卿之喁喁私情耳。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彭乘:《墨客挥犀》。
②见原词序。
③陆游:《老学庵笔记》。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 年)密州任上,距苏轼元配夫人王弗去世正好十年。
词的起片开门见山,直抒感慨,丝毫不用铺垫和渲染,将思念和盘托出,有不吐不快之势。
生死殊途,南北相隔;仕途的失意,人生的苦闷,满腑凄凉无处倾诉。
接下来退一步讲"纵使相逢应不识,"因为自己早已不是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
下片写梦中相见,结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将无法排解的思念之情溶入连绵不尽的未来,更衬出未亡人的情真意挚。
苏轼在词作创作中有何创新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擘,在词的创作领域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精神,为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首先,苏轼拓展了词的题材范围。
在他之前,词多以儿女情长、相思离别为主题,而苏轼则将词的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他写政治抱负,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展现出渴望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他写人生哲理,在《定风波》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传达出对待挫折的旷达态度;他写农村风光,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中“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描绘出清新质朴的乡村景象。
苏轼使词不再局限于风花雪月,而能承载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次,苏轼打破了词的音律束缚。
传统的词作在音律上有着严格的要求,而苏轼则更注重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他认为词“自是一家”,不必过分拘泥于音律的规则。
这种突破让词的创作更加自由灵活,为词人发挥个人才情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例如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虽然在音律上可能并非完全合规,但凭借其深远的意境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作。
再者,苏轼创新了词的语言风格。
他将诗的语言融入词中,使词的语言更加豪迈奔放、雄浑壮阔。
不再是以往词的那种婉约细腻、含蓄柔美的风格。
像“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般气势恢宏的词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口语化的语言,使词更贴近生活,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此外,苏轼在词的结构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不拘泥于传统词上下阕对称的结构模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灵活安排篇章。
有的词上下阕之间过渡自然,一气呵成;有的词则打破常规,段落长短错落有致,形成独特的节奏和韵律。
苏轼的创新还体现在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上。
他在词中塑造了自己独特的形象,展现出真实的个性和情感。
他的词中既有豪迈洒脱的一面,也有忧愁苦闷的时刻,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词人形象。
苏轼的诗词演讲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学家——苏轼先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苏轼的诗歌创作。
苏轼的诗歌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其次,苏轼的词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的词作大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词作大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词作大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他的词作大多以豪放清丽、率真自然著称,他的诗作多以豪放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表现出强烈的个性特征。
最后,苏轼的散文作品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散文以清新、率直、豁达、豪放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以清新、率直、豁达、豪放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以清新、率直、豁达、豪放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的散文以清新、率直、豁达、豪放见长,对后世影响深远。
总而言之,苏轼的诗词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他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和欣赏苏轼的诗词作品的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灵感,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谈苏轼诗的创新姓名:康红磊学校:周口广播电视大学学号:071171112指导教师:寇红星完稿日期:2009年4月浅谈苏轼诗的创新康红磊摘要:苏轼的”创新”,主要体现于苏轼的诗歌的方面,苏轼的诗歌,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简淡自然。
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以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他将自己的人生遭遇,仕途坎坷等融入诗中,给诗坛吹入了新鲜空气,涌入了感情的波涛,使宋诗获得了新生。
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并发扬了唐朝浪漫主义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独树一帜。
关键词:苏轼诗创新特点苏轼是宋代文学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大家之一。
苏轼在诗的创作方面,他的诗作内容极其丰富,既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作品,也有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的戏谑讽刺诗;既有对自己生平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启人灵思的山水诗画和荡气回肠的爱情吟唱。
他的诗风变化多端,他的诗清新豪健,语言平易畅达而精确简炼,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一格。
他开辟了宋代诗歌的新面貌,较之前人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
一、超越前人的创新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苏轼起了关键作用。
他的诗有东坡体之称,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既有新鲜的比喻、多样化的风格和磅礴的气势,也有出于法度之中的新意和豪放之外的妙理。
苏诗现存约2700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如果说《诗经》和《离骚》等先秦民歌是中国古代诗歌最早的两条涓涓细流的话,那么,到了苏轼的时代,已经是百川交汇,形成一片浩瀚的海洋。
在这个浩瀚的海洋里:“《风》、《雅》温厚和平,《离骚》怆恻浓至,东西二京,神奇浑璞,六朝俳偶,靡曼精工,唐人律调,清圆秀朗。
苏轼就是面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怀着“往意浩无边的理想而步入文坛的。
他为了超越前人,不得不在创新上下功夫。
他在自己的诗篇中,多次谈到了这一点。
苏东坡诗词赏析讲解(原创实用版)目录一、苏东坡诗词的背景与成就二、苏东坡诗词的风格特点三、苏东坡诗词中的人生哲理四、苏东坡诗词的赏析举例五、苏东坡诗词的影响与传承正文一、苏东坡诗词的背景与成就苏东坡,原名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政治家和书画家。
他在诗词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现存词 350 多首,诗 2700 多首,文章 4000 多篇。
他的诗词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苏东坡诗词的风格特点苏东坡的诗词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性。
他的诗词作品既有豪放奔放的气势,又有婉约柔美的风情。
在形式上,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对仗等修辞手法,使作品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在内容上,他善于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人生哲理,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苏东坡诗词中的人生哲理苏东坡的诗词中,充满了他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深刻领悟。
他以诗词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生活、事业、友情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他的《赤壁赋》中“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的句子,表达了人生短暂,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的道理。
四、苏东坡诗词的赏析举例以下是几首苏东坡诗词的赏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是一首表达思念亲人的词作,以明月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表达了人生的无常,要珍惜当下的道理。
2.《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是一首描绘赤壁古战场的词作,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词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古代英雄的英勇形象。
3.《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一首描写狩猎场景的词作,表现了作者英勇豪放的气概。
词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句子,形象地描绘了作者在狩猎中的英勇形象。
五、苏东坡诗词的影响与传承苏东坡的诗词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风格和创作方法,对明清诗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词风格的由来
苏轼词风格的由来,主要可以归结为他的个人性格、生活经历和艺术追求。
首先,苏轼的人格豪放磊落,他的性格直率、豁达,不拘小节,这种性格特征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写作时任凭笔意驰骋,如泉涌般滔滔汩汩,这种创作个性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豪放的气息。
其次,苏轼的生活经历也对他的词风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一生波折起伏,多次遭遇政治上的打压和生活的磨难,然而他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态度,这种精神风貌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深刻反映。
例如,在被贬黄州的四年多时间里,苏轼创作了大量的词作,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和挣扎,更展现了他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最后,苏轼的艺术追求也是形成他独特词风的重要因素。
他主张诗词同源,将诗歌的表现功能和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使得词可以像诗一样表现作者的性情和个性。
他突破了传统词的创作规范,扩大了词的变现范围,将传统的婉约词转向了豪放词,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使得他的词作具有了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综上所述,苏轼词风格的由来是多方面的,既有他个人性格和生活经历的影响,也有他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的体现。
他的词作以其豪放、旷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苏轼的政治生涯与作品创作1. 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中期杰出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享有很高声誉的文人之一,在政治生涯和作品创作方面都有着杰出的表现。
2. 政治生涯苏轼早年曾在朝廷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其中包括参知政事、礼部侍郎等,并经历了一系列的官场起伏和世事变迁。
他以其明快直言和反对压制言论自由的立场而著名,因此多次引起官府的不满。
最终,他被贬谪至岭南地区。
在岭南时期,苏轼虽然身居边陲地区,但并未放弃对国家政务的关注。
他积极主张农田水利改革,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计划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虽然许多计划没有得到实施,但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3. 作品创作苏轼在文学创作方面也表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成就,他涉及诗词、散文、书法等多个领域。
其中,他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诗歌创作。
苏轼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思想力量,既有抒发自己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思考之作,又有描绘风景、咏史等各类主题的作品。
他独特而浪漫的风格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此外,苏轼还涉足书法和绘画领域。
他精通楷书、行书等多种字体,并以其独具一格的笔触和构图手法著称。
他在绘画方面注重写意和气韵生动,笔墨流畅优雅。
4. 影响与传承苏轼不仅在其时代受到广泛赞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以其积极进取、清新自由的个性形象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并开创了“东坡体”诗歌创作风格,在后人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此外,苏轼的政治主张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注也受到后世推崇。
他在官场中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了许多后来者学习的楷模。
他的作品也被广泛传颂和学习,并与中国文化史上其他杰出文人的作品一起构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5. 结论苏轼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
他在政治生涯中保持了坚定的立场,并努力推动社会进步;而在作品创作方面,他以其独特风格留下了深刻而美丽的诗篇和艺术作品。
苏轼不仅留给我们宝贵而精彩的文学遗产,更给我们传递了追求理想、勇于表达、拥抱自由思想和关怀社会等重要价值观。
第1篇苏轼诗歌创作笔记摘抄一、引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斐然,影响深远。
本文将摘抄苏轼的诗歌创作笔记,以探讨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
二、诗歌创作笔记摘抄1. 诗歌创作的灵感来源苏轼在《与子由书》中提到:“吾之诗,多取材于山水之间,而寓情于景。
”可见,苏轼的诗歌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山水之间。
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认识。
2. 诗歌创作的情感表达苏轼的诗歌情感丰富,既有豪放洒脱,又有悲愤沉郁。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他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
而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抒发了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3. 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苏轼的诗歌创作手法多样,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在《赤壁赋》中,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等,使文章意境优美,形象生动。
此外,苏轼还善于运用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
4. 诗歌创作的题材内容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山水田园诗,又有咏史怀古诗,还有抒发个人情感的词。
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如《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晓景》等,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在咏史怀古诗方面,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表达了他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在抒发个人情感方面,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定风波》等,表现了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和感悟。
5. 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苏轼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又有清新淡雅的一面。
在豪放洒脱方面,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现了他对历史的豪迈情怀。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9年07期
264浅谈苏轼诗歌创作之路
□包宇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387)
摘要: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文学家。
其政敌李定也承认他是"诚天下之奇才"。
苏轼具有思想自由敏锐、性格豪放开朗、富于创新精神的特点,加上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这在其诗歌创作中成为一种艺术优势。
虽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也正是这不同的人生经历塑造了他诗歌创作道路上的曲折,而且其风格的发展也透露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过程,也显示出作家创作过程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生平豪放平淡
苏轼是我国古代的大文学家,苏轼与其父苏洵和弟苏辙,在宋代以三苏齐名。
虽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却以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最为杰出,"雄视百代"。
他的散文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并称,他的词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他的诗歌则与陶诗、李诗、杜诗、韩诗、白诗等并列为打架而被称为苏诗。
苏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自成一体。
对当时和后世都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苏诗今存二千六百余首,它是我国珍贵的文学遗产之一,值得深入研究。
一、光辉的起点
少年苏轼对诗歌已表现出特别的爱好。
考取进士以其文《刑赏忠厚论》知名,其诗则未见称道。
苏轼母亲的突然病故,使苏轼按制被迫在家乡蛰居二十七个月。
在此期间竟孕育了苏轼真正的诗才。
服丧期间,苏轼实际上过着他一生中最快乐和幸福的日子:他的举业已经成就,即将顺利地入仕,功名在望了;他与年青的妻子团聚了;他领略家乡的美景,与年青亲友无忧无虑地玩乐。
在这期间,他的生活充满了浪漫的诗情画意,如"过青神往来瑞草桥,与王淮奇作江上携壶籍草之乐"这种生活使苏轼豪放旷达的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且它唤醒了诗人潜在的艺术感受,陶冶着他的审美趣味。
这时,诗歌才成为艺术形式引起了苏轼的兴趣。
苏轼的早期诗作实际上是指他的南行诗。
在南行的良好环境中锻炼诗笔,而且是大运动量的锻炼,这在苏诗发展和诗人成长过程中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苏轼早期对于诗歌的认识,关于南行诗的创作动机,关于南行诗的内容,《南行前集叙》中均有精要的说明。
南行诗乃他"识一时之事"的纪录,有显著的写实精神。
他的早期诗作也表现出他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因而这些描绘山川,歌颂风土,登临怀古之作都染上一层时代的色彩。
虽然这时认识尚不深刻,而且批判不够尖锐,但毕竟在其整个创作中是一个光辉的起点,许多重大的主题思想,在其日后的创作中得到了继承的发挥。
二、豪放风格的初步形成
苏轼经欧阳修举荐通过制科考试,到凤翔上任。
在任职期间态度积极事务繁重,但这些事务仍难满足他"奋厉有当世志"的宏大政治抱负。
他剖析了北宋积贫积弱、吏治腐败的根源,而且从庆历新政的失败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强调改革的重要意义。
苏轼这时正处于政治地位的上升时期,准备建功立业,从《进策》到《思治论》反映了其社会政治观点的形成。
苏轼属于那种早熟的天才人物。
经过南行途中的大量练习,他到凤翔时已征服了诗这种艺术形式。
他富于创新的精神,善于发挥自己的艺术优势,随着政治观点的形成,其诗歌的艺术风格也很快形成了。
古体和七言近体诗是苏轼的优势所在,之所以说苏诗的艺术风格形成于凤翔时期,除以《凤翔八观》为标志外,还表现在五古、七古、七律、七绝各体都出现了传世名篇,说明苏轼不仅娴熟地掌握了这些艺术形式,而且表现出了自己独创的特点。
凤翔任满还朝,因不赞成王安石变法,从此他就卷入激烈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段期间,其作诗仅五十首,是其整个创作活动中最少之时。
这些诗已具意境恣肆的特点,可以自由地宣泄诗人的激情,尽情地骋才使气。
苏轼具有豪放的个性,他遭到政治打击和对现实极端不满之时所产生的愤激情绪是以嬉笑怒骂的方式表达。
如"但苦世论隘,聒耳如蜩蝉"。
纵笔和好骂的特点是苏诗豪放风格的发展,我们将苏轼熙宁初年的诗作附。
于凤翔时期,可以见到苏诗风格的形成和随着苏轼的环境与思想的变化期诗的风格也出现变化的迹象,开始了豪放风格向更高发展阶段的过渡。
苏轼在艺术方面力求创新,力求显示出自己的艺术个性,终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三、豪放风格的发展与成熟
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政治上受到最初的挫折。
他外任杭州、密州、徐州的八年间作诗六百五十八首,加上任湖州及监狱中所作共七百三十一首。
这是苏轼诗歌创作的丰收时期,是他创作的高峰,也是他诗歌豪放的艺术风格最成熟的时期。
自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参加政事,得到神宗的支持开始推行新法。
苏轼上书全面反对新法,却在政治上受到新法派的打击排挤。
他请求外任,想从政治斗争的漩涡中摆脱出来,而地方官也得执行新法,这样,他就必须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外任期间他更深入广泛接触社会现实生活,发现新法再实施过程中出现许多弊病,于是将这些感受以政治讽喻诗的方式表现出来。
熙宁九年,苏轼奉命离开密州,贬作徐州军州事,同时宣布不准苏轼入京都国门。
苏轼十分愤慨,于是又写了几首政治讽喻诗,再度以嬉笑怒骂的姿态抨击时政。
苏轼是一位政治思想活跃、热爱大自然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
就题材而言,本期苏诗的成就主要在政治诗和山水诗方面。
这两方面创作的数量之多、名篇治众、艺术成就之高皆为其他各期所不及,而且许多短小活泼、清新快意的抒情小诗也为本期诗作生色不少,就本期苏诗的艺术风格而言,它继续凤翔时期开始形成的豪放恣肆的风格而又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
四、平淡风格的追求与完成
"乌台诗案"使苏轼的思想和创作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这个打击使他头脑冷静下来,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
其结果是苏轼的政治态度、生活态度,以及艺术创作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苏轼在谪居生活中虽然脱离了政治斗争的激流,安于恬淡闲适和贫困清苦的环境,表面上放达任性而内心却经历了一个复杂矛盾和艰苦斗争的历程。
这主要是消极避世与积极入世思想的斗争。
苏轼的思想矛盾具体地表现在对待佛老和儒家的态度上。
如他在《黄州安国寺记》中所谓"求罪始所从生而不可得",是苏轼并不认为自己真的有罪;其"物我两忘",是他悟到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世间的得失而不役于物;他之欲"归诚佛僧"是为了改变原有的"气"与"习"。
苏轼对于佛家哲理有自己的取舍,有自己的独特理解。
但是苏轼的信仰还是儒家思想。
他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渊博的学识,使他从根本发现佛老的虚妄和恣肆的性质,它们与他热爱人生、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态度和精神相抵触,因而它们也终究没有变成其信仰。
我国晋代诗人陶潜归隐后的恬静闲适的生活、平淡朴质的诗风,这些对谪居黄州、躬耕东坡的苏轼都变得特别亲切起来。
元丰四年九月二十二日作《集〈归去来〉字》诗六首。
在黄州诗作中苏轼出现了明显的学陶倾向,并从学陶入手而追求平淡古朴的诗风。
充满泥土芳香和生活气息的乡村,是以前的词人从未关注过的领域。
苏轼则以"使君元是此中人"的身份,在五首《浣溪沙》组词中多角度地描写了徐州的乡村景色和村姑农叟的生活情态。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苏轼也于九月被命以两学士充河北西路安抚使,不许朝辞。
这预示着对苏轼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打击的开始。
苏轼在岭、海完成并结集《和陶诗》,占其整个岭海时期创作的重心。
它的阶级标志着苏轼第一次贬谪时期开始追求的平淡古朴的诗风悼词完成,满足了探求诗艺的愿望。
五、结语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也正是这种人生经历的不同,诗歌创作道路也历经了曲折,这也使他在继承传统诗歌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诗才的优势,突出了豪放恣肆、嬉笑怒骂的艺术本色,最后形成了独创的新的艺术风格,使苏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面貌,成为我国诗史上影响巨大深远的一种诗体--"东坡体"。
参考文献:
[1]:剑吼西风5241.《史海美文欣赏》……苏轼的逆境人生和文化内涵探微[EB/OL]./lisea0316/ msgview-89106-1573.html2006/03/20
[2]谢桃坊.苏轼诗研究[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1987:25-48.
作者简介:包宇(1986.11-),女,山东烟台海阳人,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大三在读,培养方向:编剧。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