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悲剧原因
- 格式:pdf
- 大小:275.19 KB
- 文档页数:3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悲剧原因
口郑良惠(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摘要】沈从文在三十年代避开文学主流思想,执着地坚持他的文学追求。为了阐释“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
形式”,他孜孜不倦地描写着承栽梦想的湘西世界。但是沈从文笔下背负使命的主人公往往或异化或走向死亡,除了作者要达到终极拷
问I/1的写作安排外,笔者认为封建思想及旧俗的束缚、现代文明异化下的唯实唯利观、作者不合时宜的人性观等因素共同推动了悲剧的上演。【关键词】沈从文;沈从文小说;人性悲剧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是丰富多彩的,文学大师在这复杂的时代风起云涌,开创着自己的文学领域,沈从文便是最独
特的一个。这个自称只有小学文凭的“乡下人”不为时政左右,
洒脱地用他如诗语言如画风景歌颂湘西之子。恰如沈从文所言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
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的石头堆砌它,
它别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一座有灵性的建
筑。这庙里要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沈从文
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的文学梦想,不遗余力地为他的希腊小庙添砖
加瓦。他不仅从正面描写他理想王国里美好人性代表者,为了更
加突出这种美好他还毫不吝啬地揭示都市之子的虚伪、压抑、
“阉寺性”的扭曲人性的丑恶。从而使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形成
对比,彰显出自然人性的重要性。尽管如此,这座供奉着“人
性”的希腊小庙还是不可挽回地走向摇摇欲坠之路。
一、封建思想及旧俗的束缚
中国是具有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封建思想和旧俗被一代代的传至今天。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也从古至今批判
着封建思想给人们造成的伤害: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在封建家长一声命令下化作纵身一跃的凄美,即使捐了门槛依然不能触摸祭
品的祥林嫂的无奈,为奴隶的母亲被当做生育工具的凄惨命
运……然而封建旧俗像产生了“抵抗力”,依然在批判中稳当前
进。即使是沈从文笔下的d、JL/b女老翁老妪们也难以幸免。沈从
文笔下的人物大都生活在一个“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桃花源世
界,地处偏避,与外界联系甚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呈现出
一定的封闭性和落后性,但封建思想并不因人们的善良而减少
“杀伤力”,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子民的美好人性也逐渐滑出健康的轨道。
《贵生》中的贵生为人忠厚,过的虽是穷日子,可穷的极硬
朗自重,因此他也像翠翠一样受欢迎。但是在爱情方面他却做不到洒脱,或许他也有龙珠那样为爱不顾一切的血性,只是这种血
性不得不在潜意识中与另外一种东西时时作斗争,以至于面对爱
情时总是犹豫退却,这个阻力就是封建思想。贵生和金风情投意
合,而他之所以迟迟不敢做决定是因为金凤的“魁”相。面对杂
货店老板的旁敲侧击,他总是选择逃避,湘西男子应有的果断血
性在迷信思想的禁锢下慢慢凝固。他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做着错
误的决定,却还傻傻等待方向的转换,只是他等来的不仅是爱情
的失败,更是人性的丧失。京派小说中的主人公面对生死总是波
澜不惊,从而突出其自重、自爱、坚韧的性格,而在贵生身上再
也看不到这样的品德。贵生也选择沉默,不过他却是在沉默中选择残忍的报复方式。两把大火烧去的不仅是房屋和生命,也把曾
经美好的湘西人性烧成一撮灰烬,随风消散。
封闭的山水世界吹不进一股清风,悲剧依然在一幕幕上演。
《萧萧》中沈从文不只是给读者讲了一个童养媳的故事,还描写
了鲜活生命是如何在封建旧俗的摧残下变成行尸走肉的沉重。
《丈夫》中竟然存在如此的畸形关系,并心安理得的认为是极其
平常的事情。《月下小景》里傩佑山盟海誓的爱情抗拒不了“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子结婚”的旧俗,健康
的人性代表者在顽固势力面前走向末路。希腊小庙终究敌不过千年封建思想的毒害,在风吹雨打下开始缺砖少瓦。
二、现代文明异化下的唯实唯利观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必然要与周围的人和事存在一定
——《09的联系并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无形之中慢慢改变自身。弗洛
姆认为人性在本质上取决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由此可见生存环境
对人类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沈从文笔下
那块圣地也在日月转移中悄然改之。湘西已不再是沈从文记忆的
沉默乡村,它不再固步自封,外界的信息和生活方式不断传递进
来,湘西人也开始慢慢地睁开沉睡的双眼。然而,在盲目沉醉于现代文明时他们也付出了被异化的代价。
人们那颗悠然自得的纯朴之心开始蠢蠢欲动,明亮无欲的双
眼开始搜寻利益之地。《丈夫》中的年轻夫妇并没有穷困到卖儿鬻女的程度,在金钱诱惑下本分的丈夫心安理得地把媳妇送到城
市做挣钱的“生意”。《长河》里的人们依旧保持着纯朴的民
风,但他们的生活中心无非是怎样把大量的橘子变成装在口袋里
的钞票。《三三》的三三听到有人取笑她,本要上前气势汹汹的
理论一番,一看那人是村里的管事先生,满腔的怒火在权力面前
化作含羞的微笑。连生活在低层的最老实本分的乡民都开始尽其
所能追逐最大限度的名利,人性之歌怎还能再凑出高昂的旋律。
金玉其外的繁华掩盖着败絮其内的腐蚀,即使神圣的爱情领域也
难逃被异化的命运,龙朱和黄牛寨主女儿的爱情成为人们记忆中
的童话故事,《月下小景》中恋人吞下毒药时的无言对视将成为
爱情的最后绝唱。昔日美妙的歌声、雄壮的身体已失去月老的作
用,倒不如实实在在的可见利益掷地有声,就连《边城》里朴实
的爷爷也要问一声“是走车路还是走马路”。安贫乐道的生活态
度都已成风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爱情
不可幸免的成为唯实唯利观的陪葬品,伴着一捧黄土,埋在人们
自掘的坟墓里。
纯朴的乡村子民没有抵抗住,也无法抵挡住现代文明的影响,赤子之心不再淡定,悄悄地在异化之中蜕变成另一幅唯实唯
利的身心和面孔。人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是进步丰富了,但那不可
多得的人情人性美也都成为往事。所以沈从文发出这样的感叹“去乡已十八年,一如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现上看来,
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我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变中堕
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
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
的一种唯实唯利得人生观”。
三、沈从文人性观的不合时宜
无论是批判城市还是赞美乡村,沈从文都是致力于“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倡导。沈从文没有对
“人生形式”做出具体的解释,但从一褒一贬的对比中可以找出
答案。沈从文着力描写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凡村民与世无争顺其
自然的从容与淡定,即使有批判也是温情的指责。面对物欲横流
的钢筋水泥之城时,他则毫不留情地揭露种种丑态:虚伪的谈话、庸俗的观点、唯实唯利的人生……文明之中尽显丑陋。在爱
情方面沈从文欣赏d、JL/b女们充满原始性的自然之爱,不掺杂金
钱、权力、阶层的因素,纯粹的发乎于情。相比之下,在黑暗之中偷偷摸摸、背后乱伦,压抑内心的变态市民则更显猥琐之态。
无需多言,沈从文主张的人性观更适合人类的发展,为何希腊小
庙却走向了坍塌之路?
沈从文为人类规划的蓝图固然美好,却是不符合时代的乌托邦式幻想。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有自然属性
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沈从文过多的强调自然
属性,相对忽略了社会属性,这也是沈从文小说中人性悲剧的最
根本原因。刘永泰在《人性的贫困与简陋——重读沈从文》中认
>>(下转第08页下)秘——青春岁月
¨金U.缸oU月
上
万方数据青春岁月四、结语
陶渊明自称“我实幽居士”,他的一生主要是在隐逸中度过
的,所以一向被视为隐士。同时代的颜延之称他为:“南岳之幽居者”(《陶徽士诔》),南朝梁代的钟嵘称他为“古今隐逸诗
人之宗”。(《诗品》)。隐士是高蹈世遗世,置身事外的,但
陶渊明却一直没有忘怀世事,也没有真的遁世无闷且并非始终隐
居不出,而是曾经不只一次踏入仕途,尽管为时不是很久。在
《感士不遇赋》中他发出生不逢时的感慨,为诸如张季、冯唐、
贾谊、董仲舒、李广、王商等贤能之士的不遇或不被重用鸣不
平。在《归去来兮辞》中他也向我们透露曾因生活和生计问题而
出仕,也因“质性自然”而决意归隐。在《闲情赋》中他大胆陈
述其爱情理想。可以说,上述作品中呈现出来的是一个多维的、
复杂的、甚至是矛盾的陶渊明。1、“独善其身”与“击壤自欢”的统一
陶渊明的归隐既受儒家隐逸思想的影响,也受道家隐逸思想的影响。据我们分析,《论语》中“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
隐。”(《泰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
(《公冶长》)等儒家思想都影响了陶渊明的出世。《感士不遇
赋》中“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这样的词句可以说就是
受儒家隐逸思想的影响的产物。
其次,陶渊明的“独善”方式既有儒家式的固穷守节、安贫
乐道,也有道家“击壤以自欢”式的追求逍遥的特点。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终因残酷的现实而做出“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已”的选择,最后走上“谢良价于朝市”的归
隐之路。
归隐田园后陶渊明向往过一种“怀良辰以孤往,或值杖而耘
耔。登东皋以抒啸,临清泉而赋诗”的生活,这是“击壤以白
欢”式的逍遥生活理想的体现。在宁静而温馨的田园里,陶渊明
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园日涉以成趣”,在大自然的野趣中
怡情养性,就成了平衡他心理承受能力的唯一出路了。
2、在“兼济”与“独善”的矛盾中交织。
他或因生计而出仕,或因“大济苍生”的理想而出仕;或因
质性自然而决意归隐,或因残酷的现实而被迫出世。“兼济”是
他最初的理想,“独善”是他性情的偏向和特殊的时代背景的逼
迫。陶渊明就这样在在“兼济”与“独善”的矛盾中交织中痛苦
地度过他的晚年。3、归隐后的陶渊明仍有“情执”的烦恼
为“沈从文的所谓人性的优美健全就是人的自然本能如性欲本能,攻击本能等终于自然的冲动而较少受制于外界的金钱、权
势、道德、礼节等”,沈从文的纯情主人公们似不食人间烟火的
仙子,爱便是爱恨就是恨,社会秩序道德观念、残酷生活都不能
使其改变自然本色。然而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人类为了适应社会
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即使是湘西世界也抵挡不了时代前
进的车轮。《三三》中的三三就是充满期待的向往城市,沈从文
本人也是不满足于所生活的环境进入到另一个使其耳目一新的世
界。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必须使自己拥有存在于社会中的能
力,在不同的环境中就有不同的生存形式。这种生存形式或许存
在缺陷甚至是异化,然而“从诞生时起,异化就是伴随着个人或
整个人类的一种普遍状态,是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社会生活的必然结果”,并不能因为异化的存在就全盘否定。至于“水手与妓女、野猫与寡妇”的原始性爱情观在当今社会更要不得,毕竟国
有国法家有家规,否则根本没必要从妻妾成群的旧式家庭革命到
一夫一妻制。现在的社会纵横交错复杂无比,由自然属性促使发
生的行为只能叫冲动,而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更多的是理性思考。
沈从文力图通过对曾经健全人性的展示,实现民族品格的重
塑,他也自称为“人性的治疗者”。然而事与愿违,在封建思
想、现实社会、时代发展等因素的重重包围下,沈从文不仅为他的人性之梦也为他自己唱响了一首首充满怀旧情怀的挽歌。因为
“人性并不是一种凝固和僵化的实体,而是一种力量,一种活的从《闲情赋》中我们可知:陶渊明的性情虽然静穆淡泊,具
有与常人一样的复杂和炽热的感情世界,不但同时关心时事和现
实,同时也有热烈的爱情追求。若以出世追求超越和解脱的视角
观之,我们可言陶渊明仍有“情执”的烦恼,尚未达道。
陶渊明是复杂的,陶渊明似有多重的人格让我们难以捉摸。
在此让我们姑且以同济大学朱义禄先生的一段论述作为对于陶渊
明人格的一个小结:“理想与现实,出仕与归隐,不时交替复现
在陶渊明的自我意识中,似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在他心灵中流
动。兼济与独善的亦此亦彼的统一,完全可以在自我意识的绵延
同一性那里实现,这实际上并不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象征着
苦难的加剧。””,在朱先生这里,绵延的同一性即融“昨El之我”
与“今日之我”于一体的自我意识,有见“我”的本质特征所在。换言之,这些看似多重的人格模式中只有同一个陶渊明的
“自我”意识贯穿其中。
无论如何,陶渊明终以他不慕荣利、固穷守节、安贫乐道、
不与污浊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留在后人的心中,后世若干的文人
在官场失意或人生处于困境时,都可在陶渊明的诗赋中找到精神
的慰藉,找到他作为知音。陶渊明以一个隐逸诗人的形象永久地
载入文学史册。
5
88.
189I注释】
【1】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陶渊明诗文选译【M】.南京:风凰出版社,2011
【2]131[4]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口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7,87
嘲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fM】南京:风凰出版社,2010:188一
【参考文献】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陶渊明诗文选译(M1.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f2j陈庆元,部长满.陶渊明集【M1.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3】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朱义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M1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5】孙静陶渊明的心灵世界与艺术天地【M1.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张永康(1972一),男,汉族,云南省泸西县人,英语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双本科学历,弥勒县图书馆馆员、副馆长。主要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的拓展与创新、文化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的服务实践探索、国学等。
生机,一种趋势和潜能的逐步展现的过程”,人性是不断发展变
化的,他所提倡的人性观只是人性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这一部
分已成为过去。沈从文依然执着的在发展的社会中寻找逝去的
“初级美好”,也必然将遭受刻舟求剑的悲剧。鲁迅曾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沈从文就是
把美好人性的毁灭展现给炎黄子孙,以敲响警钟。不管是在落后
的年代,还是在发达的今天,亦或是遥不可知的未来我们都应该
像沈从文一样做一个纯洁人性的守望者。不管人们对沈从文小说的做出什么样的评价,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的悲剧都值得我们深
思。
【参考文献】
…1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42.【21张新颖.沈从文齄读[MI.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38.【3】埃利西·弗洛姆.人之心:爱欲的破坏性倾向【M】.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16{4】般晓蓉.人性、道德与现代人的困境——弗洛姆人本主义伦理分析【l】学术月刊,1994(8).
【作者简介】
郑良惠(1988一),女,汉族,河南省鄂陵县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
——疆08争一
>>(上接第09页)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