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联合作战能力的武器装备体系需求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6.50 KB
- 文档页数:3
联合作战体系结构的设计和优化随着现代战争形势的发展,各国军队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密切化。
军事联合作战已经成为现代战争构建的基本形式。
而联合作战体系的设计和优化,对于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确保胜利至关重要。
一、联合作战体系的定义和特点联合作战是指来自不同武装力量、不同国家、不同兵种、不同军种的战斗单元,按照电子化、联网化思想和进程所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规律的指挥和协同行动,形成多元化的作战手段,达到使整个联合作战体系作战力量协同、信号互联、信息共享、资源加强的最终效果。
联合作战体系是复杂的、异构的、自下而上建立的。
它由全军体系的各军兵种、特种兵种、职能兵种、军事科研机构、军事制造业、外军、外军产业等众多因素组成,形成了一个高度复杂、强调全方位支持的体系,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1.复杂性:联合作战体系一般是由不同武装力量、不同国家、不同兵种、不同军种的战斗单元组成。
各个战斗单元之间存在着不同的作战规范、防御体系,合作的难度极大。
2.协同性:联合作战体系的行动需要各个战斗单元之间进行密切的协作,各单元要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周密的协调和精准的协同是关键因素。
3.准确性:”联合作战不等于协同作战“,它需要充分融合各信息来源,协同完成各项工作,并使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使作战活动更加准确、更具持续性。
二、设计联合作战体系的基本原则设计联合作战体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设定整体要求:在考虑各种军队协调和若干参战方面的各种决策、任务分布和资源分配的基础之上,需要明确整体要求,再考虑实现这些要求的各种决策。
2.根据任务划分类别:不同任务性质的军队,其优点和缺点也不同。
根据不同任务,需要对不同军队、兵种、技术分别进行分类、评分,以提高任务完成效果。
3.明确指挥体系:一个强大联合作战体系必须包括一个有力、有效和完整的指挥体系。
指挥体系需要与联合作战体系的各军队相关等方面达成一定的最小有效通信链路。
陆军战时军械装备保障需求分析研究于兴强【摘要】Equipment support in wartime demand analysis more relies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experience, a process description optional the gender is big, however, with the rise of the computer simul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new methods, and new methods emerge in endlessly, which makes equipment safeguard demand analysi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description, but the simul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army ordnance equipment support in wartime needs analysis is still not formed systemic results, the conclusion from the simulation technology is lack of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evious related research summar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empirical data and simulation data,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new army ordnance equipment support in wartime needs analysis research direction.%战时装备保障需求分析多是依靠基本原则和经验,过程描述随意性大,然而,随着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兴起和广泛应用,新方法、新手段层出不穷,使得装备保障需求分析更加注重过程描述,但是仿真技术研究陆军战时军械装备保障需求分析仍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成果,仿真技术的研究结论缺乏与实践经验相结合。
谈我军联合作战的现状我军联合作战指导思想谈我军联合作战的现状摘要:联合作战行动是由一系列各军种独立作战行动或各军种共同作战行动组成,作战中的协同主要是各军种军团之间的协同。
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需要的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是现阶段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的主题。
然而联合作战的内涵在不断丰富,联合作战能力生成模式实现了新的转变,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联合作战作为基本作战形式,已登上信息化战争军事历史舞台。
我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样才能实现信息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关键词: 联合作战; 一体化联合作战; 军事历史;2012年9月,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正式交接入列的消息引发举世关注国际舆论再一次聚焦中国近年来陆续亮相的一系列新装备、新创举、新成果。
从航空母舰到军事理论、军队体制、作战样式等的改革创新,一个结论赫然在目:中国军队正大步赶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时代大潮,战斗力转型呈现加速跃进的态势。
10年来,环顾大裂变、大跨越、大转型中的世界军事,带着强烈使命感和危机感的中国军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展开了一场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集团冲锋。
一、联合作战的由来,演变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生了四次军事变革,也经历了四次战争形态的演变:由一开始的以木石为兵器,到金属化(冷兵器)战争,到火药化(热兵器)战争,再到机械化战争,到现在的信息化战争。
也许真正的战争你我都没有经历过,但从电影里的一幕幕还是能够看出些许皮毛,相信这点点滴滴的片段就足以震撼你的心灵,这就是战争的力量。
横看现在的世界格局,一超多强的定论一直没有变过,为什么这个一超在近代以来会长久不衰,先不论他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建树,单单几次战争的发动和实施就足以管中窥豹。
是的,不得不承认,它的地位依然是依靠着战争这个暴力工具来实现的。
1991年海湾战争;1998年空袭南斯拉夫,1999年科索沃战争;2001年攻打阿富汗;2003年伊拉克战争;2011年空袭利比亚。
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强势的发动了这么多场战争,其能力显而易见。
装备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程永忠王亚军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年第07期国内对军事装备体系需求分析主要通过作战部队调研、专家会议等手段获取“需求”。
但是,通常作战人员“直接表述的”对武器装备的期望仅仅是一种“潜在需求”,与“能够指导武器装备建设的”需求存在极大的差距。
目前在装备体系建设需求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概括为:一、存在问题1.需求描述方法的不统一和不规范军事需求分析中最关键最根本的是需求描述,它是军方与分析设计部门之间联系的纽带。
但由于军方和设计者的技术背景和利益不同,双方对系统都有各自不同的描述和解释,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个问题——交流障碍。
加之用户并非总是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并非总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目的,这更增加了需求分析的难度。
因此,需求描述最重要的特征是它对用户和设计者的可理解性以及需求描述的正确性。
这些需求描述方法,在辅助生成确定的、形式化的战术指标时不可避免地会丢失部分使命任务需求,存在描述方法不统一和不规范的问题,使得用户和厂家由于描述语法和语义的不同,经常出现理解上的偏差,有时为了双方更好的理解,在交流中花费大量的时间。
因而采取何种方法能尽量减少信息丢失和不一致,使战术指标更接近于使命任务需求,是装备研制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2.需求映射方法不科学在军事装备领域,国内没有具体的需求分析理论、方法和技术,通常只能定性的确定主要战术指标,有时候也采用AHP层次化的分析方法。
并且对一些需要的特殊装备的战技术指标,往往是由专家凭借技术经验来断定和裁决,甚至有的时候还由制造商的能力决定。
这些方法不能准确地反映使命任务需求与装备性能之间的关系,使得武器装备使命任务向主要战术指标的映射缺乏科学性,提出的装备需求存在大量的不确定、不可靠问题。
二、解决措施1.借鉴外军成功经验,研究科学系统的需求分析过程和框架武器装备的需求分析与国家国防能力发展紧密相关,因此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分析活动十分重视。
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特点及启示【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相继爆发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具有信息化战争特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本文分析了外军在近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的装备保障特点,以及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发展变化,并探讨了其对我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启示。
【关键词】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特点;启示随着战争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联合作战已经成为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形态。
近期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在未来信息化战场上的作战,将是多个军兵种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在多维空间广泛实施的非线性一体化联合作战。
联合作战装备保障是对参战诸军兵种部队及其他作战力量实施的一系列装备保障活动,是联合作战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部队战斗力生成、保持、增强及再生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影响着作战的进程与结局。
1 外军联合作战装备保障的主要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相继爆发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几场具有信息化战争特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在这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军的装备保障对其联合作战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1.1 以超前预置为要求,保障准备快速周密一是快速动员保障力量,增强保障的及时性。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启动了国家战争动员机制,并实施了全方位的快速动员。
战争准备阶段,美军除紧急动员了大量的海军预备役船只外,也征用了不少本国民间商船。
二是提前装备物资储备,增强保障的预见性。
美军在阿富汗反恐作战基本得手后,就开始向海湾地区运送和囤积作战物资。
到伊拉克战争开战前,美陆军在伊拉克周边地区预置了5个旅的装备,空军储备了多达6700枚“联合直接攻击弹药”。
三是快速实施物资投送,增强保障的时效性。
由于美军远离本土作战,战区资源匮乏,为解决装备物资供不应求的状况,美军除了依托其在海外的大型基地实施就近保障外,充分协调海空运输力量,加快装备物资和保障力量的输送。
1.2 以平战结合为重点,注重装备保障建设一是注重装备研制的保障性研究。
2007年6月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Jun.2007第21卷第2期M ilitary Operati ons Research and Syste m s Engineering Vol.21No.2论武器装备体系的配套建设袁良斌,孙琰,张卓(军械工程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3)摘 要:科学优化武器装备体系,加强装备配套建设,是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要求的重要举措,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前提。
武器装备的体系配套建设,是一项涉及武器装备需求论证、体系优化、研制生产以及装备调配、管理、训练、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武器装备;体系优化;配套建设中图分类号:E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11(2007)02-0074-0420世纪80年代后期,针对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特点,许多武器装备论证专家强调用大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武器装备建设问题,提出了武器装备体系的概念。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作战一方要想获胜,不但要有“杀手锏”武器,更要有体系配套的武器装备作支撑,科学配套的武器装备体系可以使武器效能倍增。
装备体系配套是指装备体系结构合理、组织健全、系统完整、功能完备、层次均衡、协调紧密,涉及到装备技术层、武器系统层、装备体系层、作战能力层和保障能力层,关系着部队战斗力的形成、保持和提高,关系着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和国防资源利用效率,是一项涉及武器装备需求论证、体系优化、研制生产以及装备调配、管理、训练、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在战争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适应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探索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武器装备作战需求,开发适用于信息化战争的高新技术,加速武器装备体系配套建设,逐步实现武器装备信息化,是我军武器装备发展的主要方向。
1 加强武器装备体系配套建设的必要性1.1 加强装备体系配套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军队信息化建设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关键。
美军武器装备联合试验的发展与启示杜智远1,2㊀廖学军1㊀黄昊3(1.航天工程大学,北京101416;2.中国人民解放军92493部队,辽宁葫芦岛125001;3.军事科学院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北京100166)摘㊀要:联合试验是适应联合作战和装备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型试验模式㊂对美军开展联合试验的背景原因和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分析,对联合试验概念特点进行了深入论述㊂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军试验工作现状,对开展联合试验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开展联合试验的有关启示建议㊂关键词:联合试验;联合试验环境;体系结构中图分类号:E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8211(2018)01-0073-081㊀引言美军从1970年首次提出联合试验概念,到2004年提出联合任务环境试验要求,其联合试验内涵伴随其作战思想的演变和军事科技的进步不断得到深化发展,最初以帮助作战人员研究解决联合作战中的战术㊁技术和程序等问题为主,发展至今日,联合试验己经成为美军的一种重要试验模式,广泛应用于美军作战研究和装备采办等领域,有力推动了其联合作战能力的不断增强㊂当前,我军对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要求不断提高,装备建设已进入自主创新发展阶段,学习借鉴美军经验,探索开展装备联合试验,已经成为试验工作者亟待研究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㊂2㊀美军武器装备联合试验发展情况2.1㊀美军开展联合试验的背景原因2.1.1㊀联合作战理念发展的需要为满足联合作战试验评估需求,1970年,时为美国五角大楼最重要智库和幕僚机构的蓝丝带国防委员会,在对美军装备试验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拟制了 蓝丝带国防小组报告 (BlueRib⁃bonDefensePanelReport)㊂研究报告认为联合作战试验与评估需求迫切,但以往进行的联合作战试验评估几乎没有取得有用的试验结果㊂在这种背景下,美军开始了联合试验相关研究工作㊂之后,为解决各军种武器装备互不兼容问题,并应对新军事威胁的挑战,美军相继提出了武器装备 天生联合 的研发要求和 2010联合设想/2020联合设想(JointVision2010/JointVision2020) 网络中心战 等联合作战理念㊂在按照新的作战理念对新武器装备进行试验时,相比过去需要构设试验要素更加全面的逼真战场和试验环境,由此对有机整合和综合运用各方试验资源㊁实施联合试验保障的需求日益强烈㊂2.1.2㊀靶场自身建设发展的结果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美军各军种先后组建了80多个涵盖陆㊁海㊁空㊁水下等多维试验空间的试验靶场和机构;60年代后,美军又大力开展综合性试验靶场建设,这些专业化靶场机构为美军装备试验鉴定工作良好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㊂但随着美军采办装备越来越先进,与此相适应的试验能力和保障要求也越来越高,基于独立军种收稿日期:2017-10-26;修回日期:2017-12-29作者简介:杜智远(1976 ),男,工程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试验;廖学军(1969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装备试验;黄昊(1989 ),男,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工程㊂2018年3月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Mar.2018第32卷第1期MilitaryOperationsResearchandSystemsEngineeringVol.32No.1图1㊀美军联合试验发展历程图和不同装备试验需要而采用的 烟囱式 靶场建设管理缺点也逐渐显露出来:一是靶场重复建设,功能单一;二是缺乏统筹规划,试验资源无法共享;三是试验鉴定缺乏统一评估方法,影响了武器装备的客观评价㊂这迫使美军更加注重试验基础设施的联合能力建设和改造,越来越多地要求进行跨靶场与设施边界㊁跨试验与训练边界㊁跨真实 虚拟 构造边界(LiveVirtualandConstructive)的联合试验训练[1]㊂2.1.3㊀提高采办效益效率的必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提高装备采办的效益和效率,减少装备采办时间及风险,美国国防部提出了 基于仿真采办 的新战略㊂具体思路是以模型和仿真为纽带建立跨功能㊁跨阶段㊁跨部门的协同环境,进行装备采办的一体化研究㊁开发㊁试验和训练[2],促进各类试验设施和各采办阶段试验获得信息的一致性㊂为支撑 基于仿真采办 新战略实施,保证在逼真战场环境下最大限度地考察装备性能效能,在美军靶场建设经费普遍削减的情况下,各试验靶场㊁机构的试验资源必须能够互操作㊁可重用㊁可组合㊂美军的试验资源除试验训练靶场各种真实资源外,还包括常用的建模与仿真设施㊁测量设施㊁系统集成实验室㊁硬件在回路试验室㊁系统安装试验设施中的各种虚拟或构造资源[2]㊂2.2㊀美军开展联合试验的发展历程美军联合试验研究发展历程,经历了由实体到虚拟㊁由简单到复杂㊁由分立到联合的过程,按时间跨度大致可分为初步创立㊁稳步推进和成熟发展等三个阶段,主要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㊂2.2.1㊀初步创立阶段这个阶段美军联合试验从无到有,通过确立联合试验鉴定计划㊁体制机制,进行虚拟试验场建设研究,为后续联合试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的标志性事件如下㊂(1)1970年,在美国国防部认为美军缺乏卓有成效的联合作战试验评估方法的背景下,美军启动了 联合试验鉴定计划 (JointTest&Eva1uationProgram)㊂该计划主要用于帮助作战人员研究解决战术㊁技术和程序的问题,改善作战程序和众多C4ISR系统体系结构中出现的作战难题㊂联合试验和评估计划提供的最主要产品是联合作战的解决方案[3]㊂随后,1972年美军建立联合试验与鉴定机制㊂(2)20世纪80年代初,仿真技术在美军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时的仿真系统绝大多数只针对某一专业领域需求而分别建立,由于在顶层上缺乏统筹,致使仿真系统间不能互相兼容利用;1995年,为使仿真系统间能够互联互通和资源重用,美国国防部发布并实施了 建模与仿真主计划 (M&SMasterPlan),建立了以 高层体系结构 (HighLev⁃elArchitecture)为核心的仿真技术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虚拟试验场建设研究工作,使分布各地的仿真系统首次实现彼此共享,并能够准实时地完成各类武器装备仿真试验任务㊂2.2.2㊀稳步推进阶段这个阶段美国国防部提出了 逻辑靶场 (Log⁃‘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㊀2018年第1期ica1Range)建设思路,实施了 基础倡议2010工程 (FoundationInitiative2010,FI2010),研发了 试验与训练使能体系结构 (TestandTrainingEn⁃ablingArchitective,TENA)㊂联合试验定位更加清晰,未来靶场建设发展方向更加明确㊂(1)1994年,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提交研究报告明确指出靶场试验训练领域需要互联和互操作,并建议应充分连接试验靶场和设施㊁训练靶场㊁实验室和其他的仿真活动以改进试验训练[2]㊂此后美国国防部通过多次会议,逐步明确建立旨在使各靶场㊁实验设施㊁仿真资源之间能够实现互操作㊁可重用㊁可组合的逻辑靶场㊂(2)1995年,为推动和支撑逻辑靶场建设,在前期技术研究基础上,美国国防部试验与评估投资中心项目办公室正式发起了三军联合的TENA技术研发项目㊂TENA为逻辑靶场提供总体规划蓝图和技术标准,具体包括TENA应用㊁TENA公共基础设施㊁TENA实用程序和非TENA应用等四个基础部分㊂除TENA外,同时还设立了虚拟试验与训练靶场(VTTR)㊁数据捕获分析处理公共系统(CDAPS)和地域性靶场联合体(JRRC)等几个密切相关的项目,为逻辑靶场的计划㊁建立㊁运行与控制㊁数据分析处理与显示等提供相应的工具产品[2]㊂(3)1998年,为克服以往靶场 烟囱式 设计和建设问题,美国国防部将TENA㊁VTTR㊁CDAPS㊁JR⁃RC等4个项目合并作为FI2010工程统筹实施,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公共的网络体系结构,让一系列地理位置分散的可互操作㊁重用㊁组合的试验训练资源能够迅速联合形成一个综合环境,以逼真的方式完成各种试验训练任务;同年,美国国防部发布 5000.41号指令 ,正式明确了联合试验的基本定位,指定由负责采办㊁技术与后勤的国防部副部长直接负责联合试验㊂2000年12月,美国国防部在‘联合试验与训练靶场指南“中正式提出逻辑靶场概念,指出逻辑靶场是没有地理界限㊁跨靶场与设施的试验训练资源的集合体㊂FI2010工程于2005年结束,通过该工程发展了更加适合于试验鉴定领域的TENA技术,为分布式试验基础环境的概念验证和后续的联合任务环境试验开展创造了条件㊂(4)2002年,美国海军㊁空军和陆军部分别正式颁布了本军种2003 2007年转型计划(路线图),美国国防部也于2003年4月10日颁布了‘美国国防部转型指南“[4],要求转型要达到从根本上建立以网络为中心的分散配置联合部队,具备快速决策优势,能在整个战场空间实施集中效果的作战,这也是网络中心战的本质要求㊂2.2.3㊀成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为实现美军军事转型提出的 加强联合作战能力建设 要求,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美军先后制定了联合试验顶层政策和指导,发布了联合试验路线图,开发了联合试验方法与程序,在全军范围内基本建成了分布式联合任务环境试验基础设施,分布式联合试验能力广泛形成㊂(1)2004年,为支撑美军转型目标实现,美国国防部颁布了‘2006 2011军力转型中的联合试验战略规划指南“,提出了联合试验的政策㊁方向和行动要求㊂①政策:为了发展和促进联合军事能力,要求在一个联合的操作环境下,开展充分的㊁逼真的试验与鉴定㊂②方向:国防部将提供新的试验能力,使联合系统效力的鉴定制度化㊂③行动:国防部长办公厅(OSD)作战试验与鉴定局局长(DOT&E)领导联合环境试验路线图的开发,定义变化,以确保试验与鉴定(T&E)在一个联合环境下推进,促进联合能力[5]㊂根据战略规划指南,同年12月美国国防部核准‘联合环境下试验路线图“,确定了为在联合作战环境下试验鉴定提供新的试验能力,在试验鉴定方法程序㊁基础设施㊁政策规章等方面所需要进行的调整和改变㊂(2)2005年12月,在‘联合环境下试验路线图“指导下,美国国防部批准实施 联合任务环境试验能力(JointMissionEnvironmentTestCapa⁃bi1ity,JMETC) 计划㊂2006年,JMETC项目办公室成立,JMETC计划正式启动,经费预算6亿美元,计划用10年时间研制专用技术,建设基础设施,开发程序方法,为美军的分布式试验设施提供一种LVC试验能力㊂该项目有两个关键元素分别是TENA和虚拟专用网(VirtualPrivateNetwork,VPN),其中,TENA作为JMETC的支撑环境,提供标准接口定义和软件算法㊁中间件㊁分布式试验鉴定支持工具㊁数据管理方案和可重复使用库等;而美军武器装备联合试验的发展与启示VPN则主要借助美国国防安全研究和工程网络(SecureDefenseResearchandEngineeringNetwork,SDREN)提供试验系统的硬件连通㊂(3)2006年,针对各军种对于采用什么样的程序和方法构建联合任务环境并进行试验,如何对效能进行评定都没有明确和统一认识的现状,美国国防部作战试验鉴定局启动了 联合试验鉴定方法 (JointTest&EvaluationMethodology,JTEM)研究工作,旨在为定义和使用联合试验环境建立相应的试验鉴定方法与规程,即 能力试验方法 (CapabilityTestMethodology,CTM),用于全面鉴定系统的性能和联合任务效能[6]㊂CTM是开展联合任务环境试验的方法指南,它可以帮助用户明确试验鉴定及指标需求㊁设计试验事件和建立复杂试验环境㊂其保障的被试对象范围包括单项装备㊁装备体系和非装备解决方案等㊂根据CTM,联合任务环境试验可按照6个步骤㊁24个程序来规划和实施㊂目前,遍布全美陆㊁海㊁空军靶场的大多数试验站点均已实现别连接,主要包含以下四类设施:一是国防部 重点靶场与试验设施基地 ,如白沙导弹靶场㊁阿伯丁试验场等;二是隶属于各军兵种的军事基地,如陆军胡德堡军事基地㊁海军夏威夷基地㊁空军艾格林基地等;三是国防工业部门的武器试验场,如红石兵工厂㊁波音公司网络实验室等;四是相关院校和研究所的试验设施,如佐治亚技术研究院㊂未来,美军将建立连接全部试验靶场的永久性分布式试验鉴定基础设施,在全军推广分布式试验鉴定能力,所制定的方法规程将写入试验鉴定政策制度中,为在真实的试验环境中对装备效能进行全面试验鉴定提供支持㊂美军每年开展的联合任务环境试验㊁训练㊁演习任务数量达十几项,2000年以来典型的任务主要有:千年挑战2002㊁联合红旗2005㊁综合火力2007㊁联合远征部队试验等㊂3㊀联合试验概念特点3.1㊀联合试验概念3.1.1㊀美军联合试验相关概念联合试验与鉴定,是一种检验联合军种战术和条令的方法㊂其主要目的包括:鉴定联合技术与作战概念和建议的改进;验证联合应用的试验方法;用野外试验数据改进建模与仿真的有效性;利用定量数据进行分析,提高联合任务能力;为采办与联合作战部门反馈信息;改进联合战术㊁技术与规程㊂作战试验与鉴定,是为了检验由典型军事用户使用的武器㊁装备或弹药的作战效能和适用性,而在逼真作战条件下针对武器系统㊁装备或弹药的任意组成(或关键部件)进行的野外试验,及对此类试验结果的鉴定㊂一体化试验,即所有利益相关方,尤指研制试验与鉴定组织(包括承包商和政府)和作战试验与鉴定组织,协作规划和实施各试验阶段的试验事件,为支持各方的独立分析㊁评估和报告提供共享数据㊂一体化试验的目标是实施一个无缝试验计划,以产生对所有鉴定人员有用和可信的定性和定量数据[7]㊂联合任务环境试验能力,可以把分散设施连入到稳定网络,使用户能够在逼真的联合环境下开发和试验作战能力㊂在任何需要把资源链接在一起执行分布式试验或支持活动的时候(如研制试验㊁作战试验㊁互操作性验证㊁网络就绪关键性能参数适应性试验,以及联合任务能力一体化试验),都可以应用联合任务环境试验能力[8]㊂联合任务环境试验基础结构包括六部分内容,即持久数据传输能力㊁公共中间件㊁基本目标模型㊁工具和公用程序㊁数据存档能力和可重用知识库㊂3.1.2㊀我军联合试验概念目前,国内对联合试验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共识,有的文献采用美国国防部‘试验与鉴定管理指南“(第六版)中的 联合试验与鉴定 概念,如文献[1]认为 联合试验即为‘试验与鉴定管理指南“中表述的联合试验与鉴定,其涵盖了试验和鉴定两个部分 ㊂有的文献将美军 作战试验 理解为联合试验,如文献[9]认为 联合试验就是检验信息化武器装备体系在联合作战条件下作战效能的试验活动 ㊂还有的文献把美军的 一体化试验 等同于联合试验㊂但更多文献是从未来试验条件建设和任务保障角度出发,借鉴了美军 联合任务环境试验能力 中的相关理念,如文献[10]认为联合试验是指 在一定战术背景下,跨部分靶场和设施边界,跨科研㊁试验㊁训练演练和作战使用边界,有部队参与的多个靶场和设施的联合,在靶场功能㊁资源互补完善的保障下,开展具有对抗性质的装备作战效能试验活动 ㊂文献[11]认为联合试验是 通‘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㊀2018年第1期过集成并利用各种可用的数据㊁模型㊁仿真系统,以及计算机软㊁硬件等资源,建立公共㊁分布的联合试验环境,实现虚拟仿真㊁构造仿真和真实仿真的无缝连接,完成不同类型㊁不同地理位置的仿真系统互联互通,以及试验资源的互用和试验数据的共享;并在其上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流程来检验和验证现有装备和武器装备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并为将来装备发展和体系构建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㊂考虑我军装备试验鉴定工作和发展现状,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研究认为,联合试验应是不同试验主体为共同完成一项试验任务,通过依托联合试验环境并根据需要共享运用不同试验主体内的高度融合的实物㊁半实物和全数字试验资源,以充分检验与评估武器装备技术性能㊁作战效能㊁作战适用性㊁联合作战使用规程等是否满足实战要求为目的的试验活动㊂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联合试验不是一种新的试验类型,而是基于面向实战原则为更好完成装备性能试验㊁作战试验和在役考核所必须的试验保障模式㊂作为联合试验支撑平台的联合试验环境则是指通过研究建立我军联合试验公共体系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开发共用工具和软件,通过保密网络将地理分布的不同试验主体连接起来,使各种实物㊁半实物和全数字试验资源,能够根据任务需要迅速重用㊁组合形成综合试验环境,以贴近实战方式完成各种试验㊁训练与演练任务㊂3.2㊀联合试验特点与传统装备试验相比,联合试验具有以下特点:(1)在试验主体方面,联合试验要有两个以上试验主体参加并协同进行试验㊂具体实施时应根据试验特点以某一试验主体为组长单位成立联合试验组,各成员单位根据分工按联合试验运行机制开展相关工作,试验主体可能包括试验基地㊁试验部队㊁装备研制方等㊂(2)在试验对象方面,联合试验更强调对装备系统或装备体系进行试验[12]㊂当然根据被试装备实际特点和具体试验保障需求,为全面摸清装备战术技术性能,单件装备试验也可通过联合试验模式进行㊂(3)在试验目的方面,联合试验重在检验军兵种装备在联合作战中的协调性㊁互操作性以及体系贡献率,验证被试装备㊁系统或体系的作战效能和适用性是否满足实战需要,对联合作战样式方法和装备联合作战使用规程等进行评估改进,最大限度消除部队装备使用风险隐患,促进装备尽快形成作战能力㊂(4)在实验方法方面,联合试验强调要对各试验阶段的试验内容进行总体规划和综合设计,改进传统装备典型条件下的固有性能考核方法,注重复杂环境下的装备实战化考核,充分利用各阶段试验信息对试验对象进行综合评定㊂(5)在试验手段方面,联合试验强调在贴近实战环境下进行试验,将根据任务想定需要面向有关试验主体,通过互操作㊁重用和组合各种实物㊁半实物和全数字试验资源,无缝集成构建融被试装备㊁对手装备㊁逼真战场环境㊁典型对抗场景和靶场试验体系为一体的综合试验环境㊂(6)在试验时机方面,联合试验将更多被应用于装备作战试验和在役考核阶段㊂鉴于试验组织实施时,不同试验主体需要动用的试验资源种类㊁数量较多,为提高试验综合效益,联合试验可考虑结合对装备进行系统㊁体系试验或部队训练和演习时进行㊂4㊀我军开展联合试验的意义4.1㊀有利于构建先进实用的试验鉴定体系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军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试验鉴定体系,有力保障了全军武器装备的建设发展,但与新形势下装备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试验条件建设水平和试验综合保障能力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㊂过去各试验主体基于单一需求牵引的 烟囱式 发展方式,造成了很多试验资源重复建设,无法互联互通形成整体合力,难以满足未来联合作战㊁武器装备体系发展和改进试验鉴定工作对试验鉴定体系的需要㊂通过联合试验的需求牵引,构建联合试验环境公共体系结构,统筹规划 地域分布㊁逻辑一体 基地群建设,从全军乃至全国层面整合试验资源,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试验条件建设的综合使用效益㊂4.2㊀有利于摸清武器装备的性能效能底数当前,我军装备作战试验和在役考核基本缺失,部分装备性能指标受边界条件实现困难㊁故障美军武器装备联合试验的发展与启示复现手段有限㊁全实装试验成本巨大等因素影响未能进行全面考核,极大地影响了装备试验鉴定质量,导致许多本应在研制过程中解决的问题甩给了部队㊂通过开展联合试验,有利于克服单一试验主体自身能力不足,将不同任务类型的试验主体连接起来,根据任务需要迅速重用㊁组合地理分散的实物㊁半实物和全数字试验资源,最大限度地构建综合试验环境,克服现有试验受限因素影响,为发现装备问题缺陷,摸清武器装备的性能效能底数提供有利条件㊂4.3㊀有利于促进我军战斗力要素不断创新试验鉴定工作的最终目的是确保装备质量,推动战斗力提升㊂美军开展联合试验研究的初衷和后续组织 联合任务环境试验能力 项目建设的根源也是为了检验联合军种战术和条令,为实现美军军事转型提出的 加强联合作战能力建设 要求提供支撑㊂适应未来联合作战需要,装备体系必须在接近实战环境下进行联合试验㊁训练和运用,才能实现对战术技术指标㊁作战效能和作战适应性的综合考核和全面掌控,才能训练部队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开装备弱点,发挥装备特长㊂通过开展联合试验,有利于构设实战环境,促进试验场与战场的紧密衔接,以及装备建设与装备运用的有机融合,协助推动体制编制㊁战法训法保法等战斗力要素不断创新和逐步完善,并最终促进装备尽快形成作战能力㊂4.4㊀有利于协力推动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2015年3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发[2016]12号文),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军民科研院所㊁高等学校的相互开放和双向服务,制定国家重点实验室与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㊁军工和军队重大试验设施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资源共享管理办法㊂通过开展联合试验环境构建技术研究,有利于站位全局㊁科学规划军地试验资源建设,构建顺畅的军地试验条件建设资源融合共享工作机制,实现军地试验系统间互联互通,解决军地在大型试验设施建设 烟囱 林立㊁重复建设㊁效益不高等问题,从试验鉴定领域协力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落实㊂5㊀我军开展联合试验的几点启示5.1㊀武器装备试验鉴定应以军事发展需求为根本牵引试验鉴定的根本目的是要确保经检验合格而投入战场使用的装备能够满足未来作战需求㊂当前,联合作战已成为现代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同时,装备信息化㊁体系化㊁网络化发展特征显著,如何在联合作战环境下对装备体系进行全面检验,是试验鉴定领域必须重视解决的关键问题㊂美军大力开展装备联合试验能力建设,正是基于明确而现实的作战需求和装备发展需求而开展的㊂从1970年美国国防部因认为美军缺乏卓有成效的联合作战试验和评估方法,而启动联合试验和评估计划,到2004年为支撑美军军事转型目标实现而开展联合任务环境试验能力建设,纵观其演变历程可以发现美军联合试验研究始终以作战需求和装备发展需求为牵引㊂我军装备试验鉴定能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信息化㊁网络化水平日趋提升,试验鉴定内涵不断深化,完成多样化试验任务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但是,必须看到我军装备试验现阶段仍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现有试验鉴定能力难以满足实战背景下武器装备体系作战效能和作战适用性的试验保障需求,尤其是在分布式联合试验能力建设上,与美军差距尤为明显㊂对此,我们应当在科学分析试验需求基础上,大力开展分布式联合试验能力建设;关于需求分析工作,应当在准确把握当前及未来战争㊁装备发展特点规律和试验鉴定体系建设需求等基础上,系统进行联合试验能力需求分析工作,以为后续联合试验环境构建奠定基础㊂5.2㊀开展联合试验必须重视科技先导和规范支撑作用美军联合任务环境试验能力能够得以稳步发展离不开其在科学技术与机制规范方面投入的巨大努力㊂在科学技术方面,美军历经30余年不懈努力,先后开发了ADS㊁DIS㊁HLA㊁TENA等多种先进分布式仿真和试验技术,这些技术为联合任务环境试验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㊂在机制规范方面,由于联合任务环境试验具有参试主体多㊁参试系统多㊁参试系统种类多样等实际特点,为规范程序㊁统一标准㊁通用化试验方法,美军建立了联合任务环境试验协调机制,发布了统一的规范和指南,制定‘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㊀2018年第1期。
倾角传感器
压力传感器摄像机激光雷达
RTK
无人挖掘机
装甲架桥车
使之符合现场使用要求,能够拌合各强度等级的混凝土,以满足结构物修建需要的能力。
六是支撑支护能力。
是指通过搭设脚手架、支撑架,为桥梁上部、隧道顶部等高处作业提供支撑平台,通过搭设管棚、植入锚杆,对隧道围岩、高大边坡进行支护加固的能力。
七是钢筋混凝土抢筑能力。
是指对路基边坡、挡土墙、排水管沟、桩基础、桥梁墩台、机场道面、港口码头、隧道衬砌、掩体结构进行钢土壤、混凝土拌合所用砂、碎石、水泥进行检测,对各标号混凝土配合比进行验证;在工程作业过程中,以简便快捷的方式对成型的公路、桥梁、隧道、机场跑道、掩体各部位进行检测,确保工程质量符合作战要求的能力。
渡海登岛工程装备体系工程侦察装备 工程侦察装备有无人侦察机、水陆工程侦察车、伪装勘察检验车、水下机器人、江河侦察车、水源侦察车、北斗卫星定
电动装甲侦察车
钻、凿岩台车,主要用于破除扫清作战对手设置的各种反登陆、反机动障碍。
工程机械装备 工程机械装备有遥控挖掘机、遥控推土机、遥控装载机、遥控压路机、湿地挖掘机、挖壕机、平地机、自卸车、汽车起重机、应急硬质机动路面、应急软质机动路面、混凝土搅拌车、稳定土拌合机,主要用于道路、桥梁、隧道、机场抢修抢建作业。
渡河桥梁装备 渡河桥梁装备主要有轻型桁架桥、模块化钢桁桥、321型拼装式公路钢桥、Z B200型拼装式公路钢桥、11米应急轻便桥、18米应急机械化桥、22米应急机械化桥、30米应急机动栈桥、51米应急机械化桥、75米
突击破障车 水陆两栖全地形车
瑞典莽式全地形车
污染防护性能,以提高装备的战场优化体系结构,提高装备体系。
武器装备作战能力量化体系
陈国社;马亚平
【期刊名称】《火力与指挥控制》
【年(卷),期】2011(036)004
【摘要】武器装备作战能力量化问题是现代作战模拟领域的一项基础数据工程.以"五力"为武器装备作战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其适度分解,形成了武器装备作战能力内涵较为全面、详细的描述.对武器装备作战能力量化层次进行了科学、合理划分,确定了武器装备作战能力各分量的首要量化层次,形成了武器装备作战能力量化体系结构.介绍了武器装备作战能力量化指标体系建立和量化模型体系构建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及相应研究思路.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陈国社;马亚平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北京,10091;国防大学,北京,1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945.16
【相关文献】
1.联合作战模拟中武器装备作战能力量化需求分析 [J], 李柯;马亚平;崔同生
2.信息的量化与联合作战模拟中武器装备作战能力指数 [J], 李柯;马亚平;崔同生;王振宇
3.基于非线性SEM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关联关系判定方法研究 [J], 成浩;何新华;杨哲宇;赵颖坤
4.基于非线性SEM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 [J], 何新华;成浩;邹瑞涛;赵兴刚;李云龙
5.基于改进结构方程模型的陆军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评估模型 [J], 沈丙振;缪建明;李晓菲;贾广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作战能力的装备保障方法
王文峰;郭波
【期刊名称】《火力与指挥控制》
【年(卷),期】2008(033)012
【摘要】分析了传统的武器装备保障方法对战时保障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作战能力的装备保障方法,阐明了该方法的主要思想.研究了通过建立任务-作战能力-装备及其功能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识别装备保障需求的方法,并讨论了基于作战能力的装备保障中使用保障方案评价、维修保障方案评价、装备使用调配等重要问题.该方法的研究为一体化联合作战模式下装备保障研究工作建立了总的理论框架.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王文峰;郭波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202;E07
【相关文献】
1.基于自动识别技术的海军装备保障方法研究 [J], 邹惠明;王一萍
2.基于非线性SEM的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 [J], 何新华;成浩;邹瑞涛;赵兴刚;李云龙
3.基于比对的专用测试装备计量保障方法 [J], 文海;张红清;张健
4.基于STT-QFD-改进灰色关联分析的陆军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评价 [J], 张天鹏;刘
铁林;高萍;史明明
5.基于改进结构方程模型的陆军武器装备体系作战能力评估模型 [J], 沈丙振;缪建明;李晓菲;贾广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未来战争对武器装备建设发展的新需求作者:陈家起来源:《中国军转民》 2021年第12期陈家起摘要:武器装备是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建设发展要顺应战争需求。
未来战争呈现出更多特点规律,对武器装备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更新的需求,结合需求对我军武器装备建设发展进行思考,提出对策。
关键词:未来战争;武器装备;新需求习近平主席指出,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建设一支掌握先进装备的人民军队,是我们党孜孜以求的目标。
必须更加积极主动地瞄着未来战争来加快发展武器装备,做到未来打什么仗就发展什么武器装备,设计武器装备就是在设计未来战争[1]。
战争的胜负,对国家的生存至关重要。
武器装备作为战争制胜的客观基础和物质手段,是为了满足作战的需要而出现的。
战争对武器装备建设有着最直接、最紧迫的需求。
一、未来战争的主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特别是20世纪末到21 世纪,战争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近20 年发生的战争和冲突,可以看出未来战争的三个主要特点:(一)颠覆性技术将改变战局20 世纪,核武器成为各国公认的王牌武器,谁有了核武器,谁就能够在国际上站稳脚跟。
冷战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大量制造并持有核武器,甚至不惜毁灭地球也要把对方干掉。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类似的“军备竞赛”却依旧存在。
美国一直都在推进颠覆性技术的探索研发,以提高其武器装备的性能,实现在未来战争中的非对称军事优势;俄罗斯继续增加对新概念武器、未来战术武器以及诸如网络空间作战等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力度[2]。
巡飞弹、电磁炮、激光武器、高超音速武器等新式武器屡见报端,并且已经在一些战争和冲突中显现出重要作用。
随着颠覆性技术更多地应用在战场上,战局战事将更加难以预判,未来战争的形态必将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二)无人装备将成为战场“主角”2020 年的纳卡冲突,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在战斗中大量使用无人机。
无人机不仅担负侦察警戒的任务,而且更多地实施了对敌方目标的精确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