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年级学生纪律性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小学生课堂纪律培养一、前言小学生课堂纪律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规范行为的重要环节。
只有通过有效的纪律培养,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集中精力、保持秩序,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师生互动、课堂管理和纪律培养措施等方面,探讨小学生课堂纪律培养的重要性和有效方法。
二、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课堂纪律培养的基础。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
在课堂上,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关注,鼓励他们发言,积极参与讨论。
同时,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合理地引导他们的行为,在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规范。
三、课堂管理良好的课堂管理是维护纪律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
首先,教师要制定明确的课堂规则,要求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行为准则行事。
其次,教师要设定明确的奖惩机制,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同时对违纪行为进行及时、公正的处理。
最后,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如开展关于纪律的讨论、游戏、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四、纪律培养措施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要通过生动的故事、典型的事例等方式,教育学生要遵守纪律的原因和意义,明确纪律对个人和集体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规律生活、自律学习的习惯,并对他们的自律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3. 开展集体活动。
有组织、有纪律的集体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纪律意识。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团队活动、文体比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会合作、尊重他人,并通过团队奖励的形式,增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4. 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教师要通过班级会议、班级活动等方式,建立良好的班级纪律和友善的人际关系,让每个学生愿意遵守纪律和规矩。
五、结语小学生课堂纪律培养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只有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管理和纪律培养措施,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
帮助小学三年级孩子养成良好的上课纪律上学是孩子们迈向知识世界的第一步。
而良好的上课纪律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
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觉性和纪律意识,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习动力。
本文将向家长和老师们分享一些帮助小学三年级孩子养成良好的上课纪律的方法和建议。
首先,家庭环境对孩子上课纪律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安静、整洁、专注的学习环境。
保持家中的整洁和安静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更加专注,避免干扰和诱惑。
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保持适量的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注意力涣散。
其次,培养孩子对上课时间的尊重和认识。
家长可以设定固定的上学时间和作息时间,让孩子养成按时听课和完成作业的习惯。
同时,家长也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自己也要守时守纪,做到守时不迟到、早到是尊重老师和同学的表现。
另外,老师在课堂上也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而又充满挑战性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还可以定期检查孩子的课堂笔记,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老师应该注重对上课纪律的规范和要求,要求孩子们保持端正的坐姿、专心听讲,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除此之外,家长和老师们可以通过奖励制度来激励孩子养成良好的上课纪律。
当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色、保持良好的纪律时,家长和老师可以给予一些适当的奖励和肯定,如表扬、鼓励、小礼物等。
这可以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行为习惯。
最后,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上课纪律还需要耐心和毅力。
孩子们的习惯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家长和老师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支持。
当孩子出现违反上课纪律的行为时,不要过多地责备和惩罚,而是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思考如何改进。
总之,培养小学三年级孩子良好的上课纪律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努力。
通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尊重时间的意识、老师的引导和奖励以及家长的耐心和支持,我们相信孩子们一定能够养成良好的上课纪律,提高学习效果,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纪律教育1. 引言小学生纪律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规范行为的重要环节。
良好的纪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律意识,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其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将探讨小学生纪律教育的重要性、培养纪律的方法以及如何让纪律教育变得更加有效。
2. 小学生纪律教育的重要性2.1. 培养学生自律意识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自律意识的关键时期。
通过纪律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养成自律、守纪、尊法、遵规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纪律教育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交中更好地自我管理,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2.2. 培养学生责任心和团队意识纪律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团队意识。
通过遵守纪律,学生能够体验到规则的必要性和价值,同时也能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这些素养对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培养纪律的方法3.1. 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校和家庭应该为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榜样,如校园模范学生、成功人士等。
通过榜样的力量,学生能够更好地向他们学习,模仿他们的行为。
榜样的力量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他们愿意遵守纪律、努力学习。
3.2. 制定明确的纪律规定为了让学生知道应该遵守什么规定,学校和老师应该制定明确的纪律规定,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解释。
规定可以包括学生在校园内外的行为准则、课堂纪律、作业完成要求等。
只有规定明确,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并遵守,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3.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在纪律教育中,奖励与惩罚是两个重要的手段。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激励学生,鼓励他们遵守纪律。
同时,对于违纪行为,也需要及时进行适当的惩罚,以产生震慑作用。
奖励与惩罚相结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遵守纪律。
4. 让纪律教育更加有效4.1. 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学校和家庭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灵活运用游戏、角色扮演、故事讲述等教学手段,让纪律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如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纪律良好的上课纪律对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它不仅能提高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如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纪律。
第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培养上课纪律的基础。
家长和老师应该向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首先,要告诉孩子们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只有通过课堂学习才能取得进步。
其次,要教育他们珍惜学习机会,明白知识是宝贵的财富。
最后,要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学习取得成功。
第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学校需要提供安静的教室和舒适的座位,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同时,班级也可以制定一些规则,如不发出噪音、不互相打扰等,来维持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长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自习环境,减少干扰和娱乐设备的使用。
第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在上课期间应该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比如准时到校、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等。
这些习惯可以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指导来培养。
家长可以在家里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老师可以通过课堂游戏、奖励机制等方式激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上课纪律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要通过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来实现这个目标。
只有在家庭和学校共同努力下,孩子们才能真正掌握上课纪律,成为优秀的学生。
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课堂纪律课堂纪律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良好的课堂纪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注度,促进课堂秩序的形成和维护。
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课堂纪律是每位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一些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堂纪律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课堂纪律观念。
课堂纪律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遵守规则,而是要通过学生自觉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纪律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并将培养学生良好课堂纪律作为自己的责任。
只有教师本身具备正确的课堂纪律观念,才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其次,教师应制定明确的纪律规则和标准。
纪律规则是课堂纪律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边界,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
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制定纪律规则,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同时,纪律规则应该具体明确,不可模糊和含糊。
例如,可以规定学生不得随意交头接耳,不得大声喧哗等。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明确自己在课堂中应该如何行为,从而更好地维护课堂秩序。
第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课堂纪律。
教师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对于遵守纪律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和奖励,激励他们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引导他们改正。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减少违纪行为的发生。
第四,教师应注重课堂管理和组织。
良好的课堂纪律需要有良好的课堂管理和组织能力作为支撑。
教师应该提前准备好教学内容和教学材料,确保课堂的有序进行。
同时,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只有课堂管理和组织得当,才能够有效地维护课堂纪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引导小学三年级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纪律学习纪律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素养之一,它不仅关乎孩子个人的学习成绩,更与他们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
在小学三年级这个关键时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纪律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以及激发学习动力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引导小学三年级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纪律。
一、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孩子学习纪律的基础,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空间。
为孩子配备一张书桌和一把舒适的椅子,保持学习环境的整洁和安静,让孩子能够专注于学习。
另外,父母在孩子学习时应尽量减少干扰,尊重孩子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场所,学校应该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在教室内布置有关学习纪律的宣传板,鼓励学生遵守学习规则。
同时,学校也可以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家长会和学校开展的学习纪律培训活动,共同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学习纪律的基石,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共同努力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帮助孩子学会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制定每天的学习任务和计划。
可以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小目标,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进度来安排每天的学习时间表。
当孩子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其次,培养学习的规律性。
教育孩子养成按时上学、按时上课的好习惯。
在家庭中,父母要对孩子的作息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孩子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休息时间。
在学校中,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上课按时到达教室,并养成良好的听讲记录笔记的习惯。
最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孩子在学习中应该培养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提问、解答问题的形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鼓励他们主动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老师和家长可以在学习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但不宜代替孩子完成任务,要让孩子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如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在小学阶段,培养良好的课堂纪律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良好的课堂纪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专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为教师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那么,如何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呢?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一、树立典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举止、言谈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
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自己严守课堂纪律。
教师要言行一致,严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离开讲台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看到教师的严谨与自律。
二、建立明确的纪律规则在课堂中,教师应当明确并严格执行一套纪律规则,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
纪律规则可以包括不准携带手机、不准交头接耳、不准随意离座等等。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些规则的重要性,并且明确违反规则的后果。
同时,教师要及时制止违反纪律规则的行为,保持课堂纪律的稳定。
三、建立良好的处分制度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完全遵守纪律规则,他们需要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习惯。
当学生违反纪律规则时,教师应当及时采取适当的处分,以起到警示作用。
处分可以根据情节轻重而有所不同,可以包括口头警告、书面批评、留校察看等。
同时,教师要将处分的目的告知学生,让学生明白违反规则的后果,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关注学生情绪与需求良好的课堂纪律并不意味着枯燥与单调,而是要兼顾学生情绪与需求。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并及时对其做出回应。
例如,当学生沮丧、疲倦或情绪不稳定时,可以进行适当调剂,引导学生缓解情绪,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五、积极与家长沟通合作家长是学生的重要依靠之一,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合作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纪律。
教师可以定期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并与家长共同制定、执行学生的纪律规范。
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可以让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得到一致的教育,提高课堂纪律的质量。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纪律提高学习成绩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课堂纪律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升至关重要。
课堂纪律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一、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课堂纪律的第一步是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
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商讨并在第一堂课上确立规则。
这样,学生们可以参与制定规则的过程,并更容易接受和遵守这些规则。
规则应该包括学生应如何进出教室、如何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如何保持安静等等。
而且,这些规则应该清晰明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和记住。
二、树立榜样老师是学生最重要的榜样,因此,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遵守课堂纪律和规则。
如果老师不守纪律,学生也很难有积极的课堂纪律。
同时,老师可以用一些实例来讲述其他成功学生是如何通过良好的课堂纪律取得好成绩的。
通过这些榜样的塑造,可以激励学生跟随良好的课堂纪律,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三、设立奖惩制度为了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良好的课堂纪律,我们可以设立奖惩制度。
例如,对于遵守规则的学生可以给予表扬、奖励或者一些小礼物,这样可以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纪律。
同时,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以提醒他们课堂纪律的重要性。
但在设立奖惩制度时,我们应该注意权衡,确保奖惩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四、提供鼓励和支持鼓励和支持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课堂纪律的重要环节。
通过赞扬和认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他们会感到被重视和鼓励,进而更加努力地遵守课堂纪律。
另外,老师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或指导,为那些有困难或表现不佳的学生提供帮助。
这种特殊的关怀和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五、利用互动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而培养良好的课堂纪律。
例如,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或者游戏,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合作。
这样的互动教学方法可以让课堂更加有趣和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减少学生的无聊和分心。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纪律习惯学习纪律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纪律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纪律习惯。
首先,要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他们很难坚持下去。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通过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比如,引导孩子参加各种兴趣小组或者课外活动,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
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有趣地讲解知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它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和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定时复习、按时完成作业、制定学习计划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让他们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激励和奖励也是培养良好学习纪律习惯的重要手段。
当学生表现良好,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和奖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良好学习纪律习惯。
此外,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合作。
家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支持者和指导者。
通过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更好地指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纪律习惯。
同时,家长也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纪律习惯。
在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纪律习惯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做学生学习纪律的榜样。
教师要有严格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要有耐心和关爱。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比如,组织学习小组,让学生相互学习、讨论,共同进步。
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习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
总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纪律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如何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方法,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
首先,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明亮的学习空间,让孩子能够安静地完成功课和阅读。
家长可以在孩子学习的地方放上一些有利于学习的物品,比如书籍、文具等,让孩子可以随时进行学习。
其次,建立一个明确的学习计划。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包括每天要完成的任务和目标。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让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和复习的习惯。
同时,家长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律性。
另外,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提高孩子语言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多读书,多接触各种知识。
家长可以给孩子选择适合年龄的读物,开展家庭阅读时间,让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
此外,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可以教导孩子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如何面对挑战和困难。
同时,家长也要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
最后,树立榜样,家长自身也要做孩子的良好榜样。
家长要展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纪律性,让孩子从身边的人身上学到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
家长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悟,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帮助小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引导,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通过以上方法,相信孩子们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纪律,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以上方法对家长们有所帮助,让孩子们快乐学习,茁壮成长。
浅谈三年级学生纪律性的培养纪律就是规则,是指要求人们遵守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
人类的天性只能够就有对纪律的敬畏,“纪律是军人的生命”是军人的信仰,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因此,任何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军队都有维护自己利益的纪律,一个集体也不能例外。
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为培养出来的合格公民,就必须把学生纪律性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如果我们的学校培养出来的每个人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那么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就将失去了正常的秩序,学校的其它工作便失去了实际的意义。
一、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自控力不强。
三年级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一个转折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控力不强,但同时又会出现一种强烈要求独立和摆脱成人控制的欲望,所以,对于纪律,他们有时会遵守、有时又会视而不见。
人们把三四年级的学生年龄比喻成“暴徒年龄”,他们的行为极易出现偏差,行为习惯发展水平较低,这个年龄的学生处在贪玩的高峰,好动、惹事,也经常受到家长的斥责。
意志薄弱。
小学三年级是意志发展的关键期。
由于这个阶段学习活动的巨大变化,不少学生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新的学习任务的要求,使他们在学习中碰到许多困难,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如果这些困难产生累积效应,学生便会受到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会偏向于悲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产生畏难情绪。
当这种情绪泛化时,学生的注意力就受到影响,学生从事各种活动时、遇到困难时就会倾向于放弃完成任务。
多动症。
有调查发现,儿童多动症、不良习惯和品性障碍在小学三年级表现最为突出。
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水平一般为20-30分钟。
由于这个时期学习活动的特点,有些老师忽视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对于学生的注意力提出过高的要求,超出学生的注意力保持的水平,这样,学生会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分散的行为,如走神、做小动作、看小人书、开小会等等。
当发现这些行为时,有些老师不分青红皂白,粗暴呵斥,使学生坐立不安,一些逆反心比较强的学生便开始与老师唱反调,故意破坏老师的课堂秩序。
逆反。
逆反是坚持一种与他人愿望、意见相违背的心理状态。
逆反心理实际上是个体独立性发展的一种表现。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其认知能力有所发展,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他们常会支持一些表面的事实或依据坚持自己的想法或行为是正确的,还会出现晕轮效应,认为某一个老师或家长不管做什么都是不好的,是和自己过不去,因而采取反其道而行的态度,与家长、老师和学校唱反调。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纪律教育的现状有专家在上海市5所中小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6.3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学生违反纪律的程度处在正常的范围内,而认为“比较严重”、“非常严重”的分别只占10.20%、6.12%。
课改后与课改前相比,67.35%的被调查老师认为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不多,但也有19.39%的教师认为增加了。
调查还显示,绝大多数被调查的学生都认为学校没有或很少有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回答“比较多的”仅占4.09%。
58.0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纪律要求比较多。
对于纪律规定的合理性,56.9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学校规定的纪律合理,但认为不合理的也有9.68%,还有33.33%的被调查学生“讲不清”。
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学生对纪律规定背后的价值观的认识还不够。
当然,这与学校在制定纪律规定时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有关。
该调查还显示,71.43%的被调查教师认为,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学生违反纪律的现象有显著地差异。
70.50%的被调查学生也认为,不同学科课堂上同学违反纪律的情况也是不一样的。
在三类课程中,被调查教师认为,基础型课程中,学生违反纪律的严重的只有4.08%,而在拓展型的课程中,学生违反纪律的比例则达到了26.53%,研究型课程达到14.29%。
学生之所以在这三类课程中违反纪律的比例差异显著,可能与这三类课程的特点和教师实施这三类课程的能力这两方面的因素有关。
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对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类型课程,教师维持课堂秩序的策略应该不一样。
同时,对学生的纪律教育不应仅仅被视为学生道德成长的需要,而且应作为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仅是班主任或德育处的事情,而且与每个教师相关。
三、培养三年级学生纪律性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纪律,是人类的一种素质。
来时要将纪律作为一种素质在孩子的心中建立起来了,那他就会在所有的场合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遵守。
纪律的建立不能靠老师的尊严,也不能靠严格的规定。
纪律是人的心灵里的一种声音。
作为群体生物,人天生就有着对纪律、对秩序的渴望。
1、学生的纪律性能够直接反映出他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的纪律性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让学生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可取的行为、哪些是不可取的行为,进而让他们学会能进行初步的道德判断。
只有思想道德高尚,对纪律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具备执行纪律、维护纪律的高度自觉性、坚韧性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经得住纪律的考验。
只有经得住纪律的考验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2、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小学是学生性格形成稳定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学生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萌芽的重要阶段,此时,如果学生形成了违反纪律的习惯,其在将来就容易忽视学校法规和国家法律。
一个名人说过:一个人有好的习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但是,习惯是需要培养的,很多好的习惯必须在严格的纪律支持下才能形成的。
所以,离开严格的要求,怎么可能有好的习惯。
因此,我们要做好小学生课堂纪律的管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加以管教,这有利于学生从小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上课集中注意力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因活泼好动的天性,课堂教学中极易出现开小差和搞小动作。
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注意力只有20-30分钟,而且很容易受到干扰,从而分散注意力。
若教师能够加强课堂纪律,对学生加以管教,学生的注意力就能更好地集中,进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
4、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生若是课堂纪律不好,就会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教师教学的热情,同时,还会影响其他认真听课的同学。
一个具有严明纪律的小学班级,上课内容和速度往往比课堂纪律差的班级要好。
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的课堂纪律管理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四、培养三年级学生纪律性的策略1、合理地运用奖惩奖惩要准确、公正。
准确是指教师进行奖惩时既要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动机。
考虑学生违反纪律的动机,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才能对学生的动机有一个确切的判断。
如果是由于无知或缺乏经验而违反了纪律,一般不给予惩罚;如果是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地违反纪律,则应给予惩罚。
学前儿童认为服从成人就是公正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则把公正理解为绝对平等,他们往往不注意个人的具体情况,要求教师平等对待,否则就认为是不公平的。
如果教师从维护班干部的威信出发,同样的行为表现,班干部多受表扬或少受惩罚,就会降低教师和班干部的威信。
这时候,他们不再强调绝对平等,而是考虑到个人因素,体现了对别人的同情和关心。
因此,表扬那些表现虽不算好但有较大进步或批评那些表现虽不算坏但退步幅度较大的同学,都会得到舆论的支持,因为这符合他们的道德需要。
奖惩的运用要合理,合理的奖励能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孩子们因为良好行为而得到奖赏之后,就会大大提高和重复我们所认可之行为的可能性。
但不能滥用奖励,因为自觉遵守纪律是一种道德行为,它取决于学生道德发展的水平。
在短期内,滥用奖励会收到眼前的效果,但从长远看,它不利于学生道德健康地发展。
要把遵守纪律作为一种素质根植与学生心中。
2、加强正面的纪律要求办主任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讲清楚学校课堂纪律的内涵,要引导他们讲文明、懂礼貌、不打架斗殴、不影响他人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课、认真听取并尊重他人的课堂发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并有目的地训练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要求他们做守纪律的乖孩子,教给他们自我评价的方法。
同时,要让学生自我评价、树立榜样,为他们渗透自觉的纪律意识。
教师要在每一堂课结束时做一次总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注意对孩子们的日常行为和每个学生的自觉纪律表现,并树立遵守课堂纪律的榜样,这样做有利于渗透自觉纪律意识,培养他们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意识,培养他们正确认同他人的优点,养成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是很容易模仿他人的,因此,正面的纪律要求还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
而且,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向师性,教师的正面要求与评价对他们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我所实习的三年级,学生非常积极活跃,可往往积极活跃的班级课堂纪律和平时的纪律就不好控制,对于违反纪律的学生,我严肃教育的次数多了,个别学生不仅屡教不改,反而变本加厉,这时教师的教育便失去了意义。
但如果给这一类学生树立榜样并给予他们积极的要求,效果反而好起来。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时期的特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意识。
3、培养优秀负责任的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既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带头人,又是班级成员的行为坐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教师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形成有凝聚力的核心,并通过他们有效地管理班级的纪律,在行为上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是必不可缺的。
一个班的班干部能力强、有威信,班级的纪律也会好起来,因为这样能让学生之间形成相互监督的效果。
在选择班干部时,教师要经过认真的观察、调查,听取有关教师的反映,更重要的是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选取学生心中适合班干部人选的同学。
当然,选出的同学应该是热情开朗、能关心同学、团结集体、乐意为大家服务的;工作认真负责、能带头干事、有强烈的责任心;有是非观念、学习成绩较稳定、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并在学生当中有一定的威信的同学担任班干部。
在培养班干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班干部的自制力。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这就要求班干部们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处处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我实习的年级,我带的班级无论是学习方面还是纪律方面在年级都是属于中等的,学习排在我的班级之前的班级,他们的纪律也都比我的班级好。
学习成绩最好的A班,他们的纪律几乎是让所有老师称赞的,值日老师根本就不用去巡查,但是A班的纪律之所以这么好食因为他们的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他们身上。
而仅次于A班的B 班呢,他们的老师基本上不用怎么去管他们,因为他们班的班长就像一个小老师一样,只要班长在,班级里的同学都十分遵守纪律,自然而然,在任何场合,他们都比其他人更能遵守纪律。
我们班的班干部基本上是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而且女生居多,在管理班级纪律方面,班干部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