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11.25 KB
- 文档页数:3
五四时期文学翻译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丁婕
【期刊名称】《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3
【摘要】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的译介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翻译理论、本土文学、国人思想的大进步,对汉语欧化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总体介绍,展现翻译活动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而五四时期的一批文化巨匠功不可没,因为中国现代思维一定程度上由他们塑造。
【总页数】3页(P75-77)
【作者】丁婕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试论"五四时期"新思潮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J], 韩一敏
2.意识形态对"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影响 [J], 邓红顺
3.晚清到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J], 阳芬
4.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传播模式——以鲁迅所译《苦闷的象征》为例 [J], 任淑坤
5.晚清到五四时期社会文化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J], 阳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五四时期的西方文学翻译,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四运动以刘少奇为首,以“新文化”为口号,致力于改革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推行新民主文化。
在五四运动时期,翻译西方文学是运动参加者们最重要的一项任务。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动,海量西方著作在中国出现。
英美作家的著作,尤其是大量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品,被翻译为中文版本,由运动参加者发表在新建立的《新青年》与《求是》等期刊上,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引发了新的思想变革。
五四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正式进入中国,其中包括波柳、米开朗基罗、狄更斯、雨果、塞林格等各国作家,他们的著作被翻译,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贡献。
五四时期的译者,不仅有熟悉欧洲文化的学者,还有一些具有新文化运动主张的优秀学生。
他们把欧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改革和变革的灵感,将欧洲先进思想翻译成中文,使西方文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载体。
此外,在五四时期的翻译运动中,来自海外的译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四时期,海外译者贡献了大量的西方文学翻译,其中包括上海的庞梅尔,是第一位翻译狄更斯的中国人,墨西哥的黄梅尔等。
他们把狄更斯的经典小说《双城记》、《石像鬼》等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对狄更斯的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四时期,毛泽东、鲁迅等运动参加者也参与到了西方文学翻译的运动中来,鲁迅曾经说过:“藉着西洋的作品,深深地把清代的蒙昧给驱除出去,把近代文学加以引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叫中国文学实现不被外国文学凌驾的胜利。
”他们也把自己的新文化观点和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了翻译工作当中,植入了新的文学思想。
五四时期,西方文学翻译活动启动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翻译活动,把西方文学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新的思想样本,引领了日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变化,推行了它的新民主文化。
五四文学翻译的开拓和完善,也使西方文学走入了中国的每个家庭,使中国读者可以更好地接受西方文化和思想,从而实现中国和世界文明的交流。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1919年至1949年期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段时期正是中国文化和文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韩国文学的传播也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部分。
韩国文学最早传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一些日本翻译家将韩国古典文学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出版发行。
这部分韩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古代的诗歌和小说,如《施公案》和《离骚》等。
这种传播方式相对有限,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
而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热切追求自由、民主和科学的时期,韩国文学开始在中国传播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作用,也为韩国文学在中国市场的推广提供了机会。
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一些中国学者开始翻译和介绍韩国现代文学作品,如朴东輿的小说《稻草人》和金东仁的小说《碧绿的河流》等。
1920年代,中国成立了一些文学团体和刊物,它们致力于推广新文学运动和现代派文学。
这些文学团体和刊物开始关注韩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翻译。
臧克家等中国翻译家开始介绍韩国作家的作品,如《野百合花》和《镜子》等。
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主题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1930年代,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进一步扩大。
当时,中国翻译家陆维咸翻译了朴龙河的小说《静秋》和《若水之歌》等,这些作品被广泛阅读和讨论。
中国的一些文化名人也开始关注韩国文学,并主编了相应的选集,如胡愈之、冯雪峰等。
这些选集在当时的中国文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1940年代,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进展放缓。
在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中韩两国关系得到恢复和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也有了更多的机会。
此时,韩国文学开始逐渐在中国的学术界和文学界占据一定的地位。
中国翻译家如周作人、张辛亥等开始翻译韩国文学作品,并在中国的文学刊物中发表。
第33卷第5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V ol.33 No.5 2012年5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y.2012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语言及文化的影响马婕(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71000)摘 要: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
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加强,“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也出现了新的特点。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五四运动”;中国现代翻译;语言与文化;作用与影响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2)05-0142-03一引言翻译是一种文化活动,翻译推动文化的发展,每一次人类思想史的进步与发展都伴随翻译的身影与脚步。
我国翻译史上的几次高潮作为翻译史上不同时期的划分标准,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对中国语言与文化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现代翻译,处于我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时期,是翻译事业空前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时期,也是中国式翻译理论的大发展和大争论时期。
“五四运动”时期, 翻译从孕育新思想和新知识开始,不仅为国人排除语言文字障碍,推动了我国的文学建设,更是促进了与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交流,特别是经典著作的译介更是引发了一场文化裂变和思想革命。
五四时期翻译的三重追求,即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
翻译在承担社会功用的同时,其文学性不再受到忽略,审美情趣也纳入了译者的视野。
“五四运动”时期的翻译在译介外来文化的同时,也逐步完善了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科体系。
而译者在翻译的语际间交流和语言转换过程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对我国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历史上三次翻译高潮的相互影响作者:何斌慧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1期摘要:本文通过回溯我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概况,阐述了翻译高潮与对外文化交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关键词:翻译高潮;文化交流;影响我国的翻译活动历史悠久,周朝就开始设译官。
东汉以后翻译开始渐成规模,以“五四”运动为界,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25-1279)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十七世纪初)的科技文献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1840-1919)的西学翻译。
这三次翻译高潮成为那几个时代中外文化和思想交流的先导。
一、东汉至唐宋的佛教翻译秦代及秦以前,由于大一统的国家还没有建立,与现在理解的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甚少,今天所知者已不多。
相传殷朝灭亡后箕子曾入朝鲜,传播了中国的教化,统一的秦王朝声名远播。
而东汉一直到唐宋的佛经翻译,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在此间,我国不但通过大量翻译外文佛教典籍使得本土佛教取得重大的发展,有了自己的特点,同时还通过向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文化辐射奠定了东亚文化大国的地位。
也许是唐朝时期中国鼎盛的文化和对外交流盛况太过耀眼,在宋元时期并没有出现许多有影响力的译著,翻译方面乏善可陈。
但是,被四面包围的北宋和偏安的南宋都依然保持着活跃的对外贸易和交流的生命力,而不断发展的海上交通也使得中原与外界的交流没有中断。
尤其是元朝时,疆域的不断扩张不但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而且扩大了中华文化辐射的范围,使得火药、印刷术等都传到的欧洲。
也为明清时越来越多的西方传教士到达中国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明清的中外交流和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翻译高潮始于明朝后期。
明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就范围而言,远远超过以往。
不但日本、朝鲜及东南亚诸国这样的近邻和中国交流频繁,甚至远达西欧国家,官方、民间都有交往。
政治使节、商业贸易、学习、传教、移民以至战争,各种渠道皆起过作用。
第七章1、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翻译作品有哪些?有何特点?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不过与翻译佛经的”译场“不同,这些翻译往往由译僧独自完成,所译内容也比较零散,是佛经翻译的附属或附产品,而非系统的介绍。
3、我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我国的科学和文化发展有何作用?此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只是分子产生了普遍影响。
此时的各人文学科渐渐自成体系,而此时社会腐败,仅有少数有识之士注意到西学的优越之处,但仍不把它作为与中学对等的学术文化,其地位远不及中国的学术思想。
鸦片战争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激起思想先进者向西方学习的欲望,以达到“维新”之目的。
这就促成了西方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P118清末译出的科学书籍的知识就内容而言,清末译出的书籍比较浅显。
数量上看,清末73年约2100种,而民国时期译出的有10700种左右,五四后,科技译著的数量是清末的十倍。
且质量较高。
林则徐设立译馆,翻译西方书刊报纸,积极搜集西方信息。
译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类知识的《四洲志》。
它是当时介绍最齐备,最新颖的世界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的图书。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大量介绍外国自然,地理,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资料。
徐继畬通过采访来华传教士,商人等编著了《灜环志略》,第一本中国人全面介绍世界地理的书籍。
虽然他们不通外语,但是较早重视并组织翻译外国资料,为同时代的人了解外部世界做出了贡献。
梁启超等一批富有世界眼光的思想家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强烈要求改革。
此时的大量西方知识,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各类翻译出版机构也先后翻译出版了大量科学技术文献和教科书。
传播了化学,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为中国介绍了不少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第九章1、以佛经翻译为例,翻译活动在哪些层面上悄然改变了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P141自公元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佛经翻译开始了将近千余年的翻译历程。
试论翻译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试论翻译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20世纪下半叶世界范围内兴起了文化研究的热潮,越来越多的翻译研究者开始从文化层面上审视和考察翻译。
中国有明确记载的笔译活动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翻译史上共出现了五次高潮,我们以翻译史上的这五次高潮来探讨翻译对社会文化发展的作用。
一、东汉到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内政治混乱,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又滋扰边境,内忧外患,普通民众无力通过现世渠道改变这一切,自然将关注投向了异域传入的思想。
佛经的翻译导致了佛教的传入,引进了一种新的东方思想。
佛教中的忍让思想、来世思想和色空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对老百姓起到了一种镇静作用,弱化了老百姓对统治的对抗心理。
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在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协调阶级矛盾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历代统治者不断遣人取经,设立译场,形成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翻译高潮。
佛经翻译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在世界翻译史上都是少见的。
仅自汉至唐早期,已译出经传3616部,8641卷。
①中国佛教史记载,有大量佛经翻译是由政府支持的,虽然自南北朝至隋代有个别君主的确是佛教忠实信徒,但他们只占极少数。
佛经的翻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历代封建统治者政治统治的需要分不开。
二、明末清初西方科技著作的翻译17世纪开始,欧洲各国完成了由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近代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相继获得迅速发展。
与欧洲各国相比,在明末清初落后保守的封建统治制度下,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进步。
而此时耶稣会的传教士来华从事宗教活动,传教士把科技翻译活动作为其传教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带来了范围远比宗教广泛的欧洲文化。
一些具有西方科学知识的士大夫,先后帮助耶稣会的传教士进行译述工作。
科技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治学上的浮泛,一改宋明理学的空疏之弊,走上实学之路。
从中国翻译史上四次高潮谈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摘要: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自然离不开翻译。
在中国翻译发展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且每一次翻译高潮均有其特点,都或多或少对当时乃至以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翻译高潮翻译文化在中国悠久的翻译发展历史上共出现过四次高潮: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改革开放之后的现代翻译。
1.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期间的佛经翻译我国佛经翻译的历史最迟从东汉桓帝时安世高译经开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达到鼎盛。
三国时期,支谦的《法句经序》中指出,“名物不同,传实不易”,首次在中国译论史上提出译事之不易。
东晋·前秦时,道安提出了有名的“五失本,三不译”,意思是说,“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由此我国的译论论述呈现出了系统化的特征。
唐代玄奘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五不翻”的翻译原则并在翻译中使用了补充法、省略法、变位法、分合法、译名假借法、代词还原法等翻译技巧。
佛经翻译将佛教引入中国,丰富了人民大众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同时,佛经翻译活动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使佛教经典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我国翻译史上出现了第二次高潮。
此次翻译高潮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徐光启、李之藻和杨廷筠,被人誉为“中国圣教三柱石”,但他们的主要作品却是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开启了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二次高潮,之后还提出了“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先须翻译”的见解。
李之藻将自己的翻译称为“创译”,在自己的论述中还坚持“辞能达意”的原则。
杨廷筠论述了翻译之难,尤其是哲理类科学著作,并意识到培养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浅谈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一个特殊而典型的时期,其文学翻译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旨在通过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文学翻译选材和翻译主体的构成和姿态三个方面浅谈五四时期翻译的特点。
认为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翻译选材;翻译主体abstract:as a typical period,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lso special in the period of may 4 th .this article is to talk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era,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and the composing & attitude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 body.in the author’s opinion,the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the period of may 4 t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key words:the period of may 4 th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selection of subject matters ;main body;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五四时期文学翻译的时代性中国翻译从佛经到科技著作再到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从“案本而传”到“忠实”、“对等”再到“文化转向”,翻译标准的重心也多次演变。
无论是翻译的文本还是评判的标准都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翻译的时代性也因此而得以突显。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翻译文学地位转变的文化原因摘要: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多元系统论,用于解释文学翻译的各种情况,其对翻译文学的地位做了详细分析。
五四运动前后被认为是中国翻译史上的高潮之一。
五四运动之前,翻译文学在中国文化多元系统中处于边缘位置:五四运动之后,翻译文学跃居中心位置。
本文试用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结合中国当时的文化语境,分析中国翻译文学在五四运动前后地位的转变及其文化原因。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五四运动;中国翻译文学;文化原因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58-03中国翻译史上出现过四次高潮:第一次是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第二次是明末至鸦片战争之前的科技翻译,第三次是鸦片战争至20世纪30年代的西学翻译,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第四次翻译高潮,而这一次的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
中国翻译史上最被学者所关注的当属第三次翻译高潮,这次高潮又可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划分为两个部分。
五四运动之前的翻译作品主要以社科类为主,代表译者是严复和林纾。
五四新文化运动旨在改变国民愚昧的旧思想,用新思想与新文化启蒙国人。
一些进步人士开始翻译大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力求通过翻译文学帮助构建新的思想文化体系。
与此同时,在翻译界出现了归化与异化两种不同翻译策略共处的现象,形成了两种相对立的文化势力的争论:一种进步力量以鲁迅为代表,坚决主张封建文化向民主文化的“转折”,侧重异化的翻译策略;另一种保守势力以梁实秋为代表,极力维护封建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调”,侧重归化的翻译策略。
五四运动后的翻译文学的地位在这两种势力不断抗衡的过程中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转为中心。
本文将以第三次翻译高潮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基础,结合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分析翻译文学地位的转变及导致这种现象的文化原因。
2019年12期总第452期ENGLISH ON CAMPUS析五四时期的主要译诗流派,谈译者的文化自信文/尹 央【摘要】五四时期作为中国诗歌翻译的第一个高潮,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诗歌译者,基于各自的翻译主张,译出了大量的西方诗歌作品。
根据译诗的风格,可以分为三大译诗流派:白话自由体译诗派、白话新格律体译诗派、文言古诗体译诗派。
本文将介绍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的主要特点以及代表人物,以期当代翻译工作者通过回顾当时历史,以客观冷静的态度重新审视这三大流派,吸取前人之经验,在之后的翻译实践中能够不偏不倚,客观真实,引进西方文化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关键词】五四时期;译诗流派;白话体;文言体;文化自信【作者简介】尹央,湖南师范大学。
一、引言五四运动时期,在思想改革和探索救国之路的进程中,中国有识之士率先向西方学习,企图引进西方人的制度、思想改变本国落魄滞后的现状,翻译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时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重要的一支,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经取得相当可观的成绩,诗歌翻译不仅对中国近代诗歌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对近代中国人民的思想造成巨大的影响。
一时间兴起西学之潮流,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学作品,通过通俗易懂的白话文翻译,在社会掀起全面彻底的思想变革,自由、民主、改革等观念深入人心。
一般而言,文学界的“五四时期”由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开始,到1927年大改良失败为止。
本文“五四时期”跨度为1915年《新青年》创刊到30年代初(文珊,王东风,2015),这段时期的诗歌翻译均很大程度上受到五四新诗运动的影响,由此本文将这段时期的三大译诗流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对于当代译者而言有益的一些建议。
二、五四时期三大译诗流派1.白话自由体译诗派。
五四运动掀起一股声势浩大的白话文浪潮,激进分子更是大肆宣扬全盘废除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主张破旧立新。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孕育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
五四运动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而且对文化思想,政治都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未来中国发展的道路上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五四运动对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首先对白话文的影响。
新起的白话文学本身,并不是单一的产物;它是文学上无产阶级、革命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三种不同力量在新时期实行联合的结果。
兴起的白话新诗的创作,较有影响的是谭嗣同、夏曾佑等提出的“诗界革命”和梁启超等竭力推行的“新文体”开始摆脱旧诗格律的某些束缚。
出现了一大批白话新诗,如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伊默的《月夜》,后来的还有郭沫若的《女神》,一直延续到当代,白话诗成为了诗界的主体,白话小说在这一时期大量产生,其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并且直接出现了一批职业作家。
“政治小说”、“社会小说”、“科学小说”等名目应运而生。
后来还出现了乡土小说和都市小说两大流派;左翼文学,这都是随着现代化进程发展而来的。
不止新诗得到发展,还有很多文体得到了发展,如小说、散文、杂文、戏剧话剧等等。
还开始翻译和介绍了西方作品,林纾的译作曾在当时有过较大的影响作。
此后,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相应地产生了以章太炎和南社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和《孽海花》、《警世钟》等作品;马君武、苏曼殊等翻译了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它们在进行反清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还出现了逆流的流派,如鸳鸯蝴蝶派作品则改穿起了白话的衣装,在市民阶层中有所流传。
这些都说明了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创造影响,它使中国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也大大的充实了中国文化。
它吸取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文化和文学方面的许多成分,同时也利用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思想资料”以及某些改革的成果,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去完成先驱者未能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历史性任务。
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
五四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不仅开创了新的文学风格,也在文学翻译方面有了重要的进展。
在这个时期,儿童文学也开始受到重视,并有许多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本文将探讨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情况。
首先,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特点是什么?在这个时期,翻译者开始把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这些作品多来自英国、美国和俄罗斯。
而这些作品的特点是语言简单易懂,寓意深刻,适合儿童阅读。
翻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同时也保留了原作中的文化特色,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其次,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涉及哪些作品?五四时期翻译成中文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多,比如美国作家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镜中奇遇记》,英国作家卡洛琳·福尔斯贝格的《小公主》和《小公主的秘密花园》,俄罗斯作家谢里亚申的《红军宝贝》等等。
这些作品在国内被广泛传播,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发展有什么影响?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推广了外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的儿童文学资源。
这些作品不仅使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外国的儿童文化,而且对他们的阅读和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作用。
同时,翻译者们的努力也推动了中外文学交流和翻译事业的发展。
第三个时期“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运动的一个新起点,也是我国近代翻泽史的分水岭。
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就所翻译的内容们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刀:始翻译介绍到中国来。
原苏联等同的文学作抓也逐渐有了汉译本.一些世界名著也有了较多的汉译本:就泽作的语言而言.白话义在译作中己出了统治地位。
这一时期的翻译,对当时中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以及唤起民众,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都产生丁深远的影响。
这一—i付期的主要译作有:1.社会政治著作。
除“万四”前夕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汉译本又有多次再版外,还翻译了《资本论入门》、《丁钱劳动与资本》、《俄国共产党党纲》、《左派幼稚病》、《帝国主义论》、《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沦巾国》等马列主义著作。
2文学作品方面。
随着“五四”以后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世界进步文学和俄罗斯苏维埃文学逐渐被介绍到我国束、其中尤以俄罗斯文学和法国文学介绍得最多,影响也最大。
俄罗斯著名作家普希金及其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托尔斯泰及其作品《战争与和平》、果戈里及其作品《钦差大厦》、居格涅夫及其作品《父勺子》,以及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法捷耶夫的作品也在这个时期翻译介绍过来,法国著名作家英里哀及其作品《伪君子》、巴尔扎克及其作员《高老头》、大仲马及其作品《基度山伯爵》、雨果及其作品《悲惨世界》。
东方各国的优秀作品,如《天方夜谭》、印度泰戈尔的《新月集》等泽本也在这—‘时期与广大小国读者见面了。
深圳翻译公司在介绍翻译上述作品中,我同很多作家、翻译家为此做出丁卓越的页献。
这—时期的主要翻译家有:鲁迅先半不仅是‘依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翻译家。
鲁迅一牛翻译丁十四个国家的近一百名作家的二百多部作品,包括小说、故事、诗歌、戏剧、童话、科幻、文学理论等。
鲁迅先午对翻译工作的态度是十分谨慎和严肃的。
他把翻译外国作佩比作普岁米修斯,咨来大火,传播人间。
47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1年第23期总第878期No.23,2021Total of 8780引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帝国主义的炮艇结束了清朝闭关锁国的时代,自此,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抵御列强侵略,清政府和广大民众认识到中国必须敞开大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因此,出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需要,中国出现了以西学为主要内容的翻译高潮。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时期的西学翻译也成为了继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及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之后,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翻译高潮。
与前两次翻译高潮相比,第三次翻译高潮的规模和影响要更大。
由于当时中国的国情比较复杂,这一时期的翻译实践功能相对多样化。
因此,分析该时期翻译活动的特点和影响,对于研究中国近代翻译史的发展和翻译的社会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角度简要论述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翻译的特点和影响,剖析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下翻译功能的实现。
1翻译在中国第三次翻译高潮中的特点中国近代翻译继承了古代翻译的许多优良传统,也是古代翻译的延续,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由于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近代翻译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古代翻译。
与中国翻译史上的前两次高潮相比,作为近代翻译开端的第三次高潮也呈现出了这一时期翻译独有的特点。
1.1翻译内容的实用性在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更是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中国文化不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东亚、中亚乃至欧洲的文化,还吸收和融合了许多外国文化,增强了自身文化的丰富性。
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古代翻译的兴盛来源于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相形之下外来文化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经常被吸收、转化和利用。
此外,从翻译目的的角度来看,古代翻译也是一种较为纯粹的文化交流活动。
以佛经翻译为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在巩固了统治的同时满足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