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试卷及答案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试卷(A)

ⅠChoose the best answer from the four choices.(40)

1. A production up by 60%, the company has had another excellent year.

A. As

B. For

C. With

D. Though

2. It is quite warm today__A_____ January.

A. for

B. in

C. at

D. on

3. China was____B___ war______ Japan at the time.

A. on; with

B. at; with

C. on; against

D. in; against

4. Five pounds ___B___ as much as it used to.

A. don’t buy

B. doesn’t buy

C. are buying

D. is buying

5. I’m thirsty. Will you bring me___B___ , please?

A. some bread

B. some tea

C. some cakes

D. some eggs

6. He has____C__ on his farm.

A. 20 head of cattles

B. 20 heads of cattles

C. 20 heads of cattle

D. 20 head of cattle

7. I wish I could give you __B_____.

A. many advice

B. much advice

C. many advices

D. a lot of advices

8. They say the police ___B___ always stopping people from doing what they want to do.

A. is

B. are

C. has

D. have

9. His hair is getting___C___ .

A. long and long

B. longest and longest

C. longer and longer

D. longer and longest

10.My sister sings __A____ in the school.

A. the best

B. more best

C. the better

D. better

11. w e won’t graduate from the high school___B____ we pass the exam.

A. till

B. until

C. when

D. after

12. ___A___ to my surprise, I failed the exam.

A. Much

B. More

C. Too much

D. Much more

13. Who is the man,___B___ in the front row?

A. one

B. the one

C. first

D. the first

14. The earth is about___B___ as the moon.

A. as fifty time big

B. fifty times as big

C. as big fifty time

D. fifty as times big

15. ___C__ of the buildings were ruined.

A. Three fourth

B. Three four

C. Three fourths

D. Three-four

16. Remember ___B__ ; thank your friend when you leave the party.

A. your manner

B. your manners

C. his manner

D. his manners.

17. He bought ___B___ for his new house.

A. many new furniture

B. much new furniture

C. much new furniture

D. many new furnitures

18. ___A__ you study, _____ you will learn.

A. The harder--- the more

B. The hard---- the much

C. Harder--- more C. The harder--- the much

19. When I got to the cinema, the film had already started; I___B__ there earlier.

A. ought to get

B. ought to have got

C. must have got

D. must get

20. My room is on the second floor and___B__ on the third .

A. he is

B. his

C. he

D. him

ⅡReading Comprehension.(26)

A

National Flag and National Emblem

The National Flag of China

The national flag of China is red in color which symbolizes revolution; the five stars on the flag symbolize the great un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 under 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National Emblem of China

The national emblem of China is Tian’an men in the center illuminated by five stars and encircled by ears of grain and a cogwheel. Tian’an men symbolizes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ears of grain and the cogwheel represent the working class and peasantry.

Decide whether the statements are true(T) or false(F).

21. The national emblem of China is TianTan in the center. F

22. Tian’anmen in the center illuminated by four stars. F

23. Tian’an men symbolizes the Chinese nation . T

24. The ears of grain and the cogwheel represent the working class and peasantry. T

B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The 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is composed of Hong Kong Island, Kowloon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It covers an area of 1.092 square kilometers and has a population of 6.31 million, 95 percent of whom are Chinese. Hong Kong is an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an international finance, trade, navigation, tourism and information center in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It is called “ the pearl of the Orient”. On July 1, 1997, the 150-year British colonialist over Hong Kong came to an end, and Hong Kong return smoothly to the motherland, ushering in a new historical stage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e administration of Hong Kong by Hong Kong people” and “ command of its own affairs”.

Questions:

25. What is Hong Kong composed?

It is composed of Hong Kong Island, Kowloon and the New Territories.

26. What is Hong Kong called?

It is called “ the pearl of the Orient”.

27. When did Hong Kong return to the motherland?

On July 1, 1997.

ⅢChoose a right word from the given words.(20)

accept lie lay alone lonely apparent product appear

satisfaction effective

28. John’s marriage proposal is a big lie . He doesn’t really love Mary.

29. Will you accept what he suggested?

30. The golden plates lay on a table in the royal garden.

31. He alone knows the secret.

32. The result of your hard work will soon be apparent .

33. He tried to appear honest and reliable.

34. The measure turned out to be very effective .

35. I hope I will be able to do everything to your satisfaction .

36. This scheme is the product of our careful thought.

37. When his wife and two little children left him, he was very lonely ..

Ⅳ.Find the definition in Column B which matches the word or phrase in Column B.(14)

A B

c 38.tradition a. not often

a 39.rarely b. like or alike

d 40.influnc

e c. something passing from the past to the present

b 41.similar d. effect

f 42.dynasty e. a person who belongs to an early stage of civilization e 43.primitive f. a sequence of powerful leaders in the same family

g 44.charming g.. delightful

答题纸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英语教育教学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最主要的一点是 明确了关于英语课程的功能的新理念“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是语言课程改革中的最重大的成就。 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发展,有助于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的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提高人文素养。 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特点。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旨在体现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课程的有机衔接和各学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渐进性和持续性。英语课程应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的等级要求组织教学和评价活动。 4、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教材进一步丰富了文化教学的内容,包括我们的民族文化,英语国家的文化和非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文化内容的学习,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思想会更丰富,思维会更活跃,交流会更得体。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文化交流。 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英语课标》中指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接触和了解外国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有益于接受属于全人类先进文化的熏陶,有益于培养国际意识。 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导入,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发展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要想充分扩大学生接触英语国家文化的范围,必须采取多种方式。 1通过英语词汇,进行文化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在语言交流中涉及面非常广,如日常见面时的问候、称赞、致谢、道歉以及委婉语、禁忌语乃至身势语言等,教师应该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文化比较,。 西方人认为,在日常交往中,直接打听别人的经济收入、年龄、宗教和政治信仰、婚姻状况等是一种侵犯,因为那些是属于与提问者无关的内容。

而通过用谈论天气的办法来打开与西方人谈话的话题是非常明智的。 所以当在教学有关天气的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出这一文化背景,并告诉学生谈论天气的方法多种多 样,如Lovelyday,isn’tit?It’safineday,isn’t it?等等。 凡是遇到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师就适当提醒学生。 中西方人给动物和颜色的文化附加意义也不是一样的,如在中国,有人听见Youarealucky dog必然生气,但在英语中luckydog是“幸运儿”,“cleverdog”意为“聪明的人,“Itrainscatsand dogs”意为“下倾盆大雨”,“爱物及乌”的英语表达是Loveme,lovemydog;“人人都有得意之时”的英语表达是Everydoghashis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文本

Part I Wisdom and Beliefs Unit 1 Confucian thought on heaven and humanity Confucius (551-479 BC), known in China as Kongzi, given name Qiu and alias Zhongni, was a native of Zouyi (present-day Qufu in Shandong Province) of the State of Lu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A great thinker, educator and founder of Confucianism, Confucius is an ancient sage to the Chinese people. His words and life story were recorded by his disciples and their students in The Analects (Lunyu). Confucius on Heaven: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In the Shang (1600-1046 BC) and Zhou (1046-256 BC) dynasties, the prevalent concept of “Heaven”was that of a personified god, which influenced Confucius. Generally, however, Confucius regarded “Heaven”as nature. He said, “Heaven does not speak in words. It speaks through the rotation of the four seasons and the growth of all living things.” Obviously, heaven equaled nature, in the eyes of Confucius. Moreover, nature was not a lifeless mechanism separate from humans; instead, it was the great world of life and the process of creation of life. Human life was part and parcel of nature as a whole. Confucius on People: ren and li Ren and Li are the two core concepts of Confucius’s doctrine about people. When his students Fan Chi asked him about ren, Confucius replied, “love people”. This is Confucius’ most important interpretation of ren. Love for the people is universal love. Confucius further emphasized that this kind of love should “begin with the love for one’s parents”. He believed no one could love people in general if they did not even love their own parents. Confucius regarded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duty”as the essence of ren.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Zhongyong) quotes Confucius as saying, “ The greatest love for people is the love for one’s parents.” He also said, “Children should not travel far while their parents are alive. If they have no choice but to do so, they must retain some restraint.” He did not mean that children should not leave their parents at all. What he meant was that children should not make the parents anxious about them while away from home. Confucius said again, “Children should think often of the age of their parents. They should feel happy for the health and longevity of their parents. They should also feel concern for the aging of their parents.” By ren, Confucius meant universal love based on love for one’s parents. How should people love one another then? Confucius said, “One should be aware that other people may have similar desires as oneself. While fulfilling one’s desires, allow others to fulfill their desires as well.” He further said, “Do not do toward others anything you would not want to be done to you.” Thus from oneself to one’s family, from family to society, one should extend love to all people. Mencius (c. 372-289 BC), a great Confucian scholar, best summarized ren as, “loving one’s parents, loving the people, loving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Li refers to rituals, traditions and norms in social life. Of these, Confucius regarded burial rituals and ancestral worship rituals as the most important, because they rose from human feelings. He said, “A child should not leave his parents’ bosom until he is three years old.” He naturally love his parents. The ritual of wearing mourning for a deceased parent for three years was an expression of the child’s love and remembrance. Confucius on the State of life

从“酒”字看中国的酒文化内涵

从“酒”字看中国的“酒”文化内涵 中国的酿酒历史可以说是颇为久远,早在新时期时代,那时候的人们就 会用谷物酿酒。到了夏朝酿酒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有多处的文献记载,江 统《酒诰》云:“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又曰杜康。”《说文解字》载,“古 者仪狄作酒醪, 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战国策;魏策二》和《吕氏春秋》皆提及仪狄作酒,且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墓葬出土大量酒器。 从此,中国的酿酒业日益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一、酒的本义及源流。 酒, 甲骨文作《说文解字》:“酒,就也。”酒同酉,《说文解字》:“酉,[与久切], 就也, 酒即为黄酒,是有别于甜酒的一种,它是商代用曲酿酒的见证,卜辞中有多用酒祭祀的记载。酉彡字在甲骨中常见,但酒、酉彡并非同字。在马如森的《酒、酉彡辨》,其中就指出“燎、酉彡,酉彡假为槱,都是祭名,积木燎以祭。”酉彡为用酒祭祀之专用字,被视为酉彡祭,二者不可等同视之。 二、酒的品种繁多,见于甲骨文记载的至少有三种,即酒、醴、鬯。 醴,甲骨文作,甘酒。主要用大米和麦芽酿制而成,含渣较多。段玉裁“醴”下注曰:“汁滓相将,盖如今江东人家之自酒,滓即糟也,滓多,故酌醴者用柶,醴甘,故曰如今甜酒,恬即甛也。”《释名;释饮食》载“醴,齐醴,礼也。酿之一宿而成礼,有酒味而已也。《说文解字》也云“醴,酒,一宿熟也。”《汉书;楚元王传》:“穆王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为穆王设醴”。可见醴是被当作一般的饮品,与酒有一定区别。有时醴与豊常被视为同字。 鬯,甲骨文作, 是个独体象物字,如米在器中酿酒之形。鬯即象酒在器中之 形,鬯之为酒不为草,当成定论。”即鬯为之酒也,且为香酒。《说文解字》:“鬯,以秬酿鬰草,芬芳攸服以降神也。那么可以看出鬯,是一种香酒。字形也可看作用香草滤酒之形,这样也不失为一种香酒。鬯又是御酒,规格较高,用于祭祀的对象地位也较高。 三、酒、醴、鬯的多种用途,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从上述的三个字中可以看出,虽说酒的用处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祭 祀之用。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更是儒教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 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 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到 了汉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以天为尊”的概念,奠定了儒学在中国 文化中的正统地位。 酒的甘甜、醇洌,也成了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品之一,与人们的生活休戚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英语(word文档)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高中阶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文化课程。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是当今世界广泛使用的国际通用语,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沟通工具,是思想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和使用英语对汲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学习及运用英语语言的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相衔接,旨在为学生继续学习英语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跨文化交流能力,为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汲取世界文化精华、传播中华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继续学习英语或选择就业提供更多机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和多元文化意识,形成开放包容的态度,发展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理解,增强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更好的适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以德育为魂、能力为重、基础为先、创新为上,注重在发展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 助他们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构建高中英语共同基础,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在有机衔接初中学段英语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必修课程为所有高中学生搭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使其形成必要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为他们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构筑发展平台。必修课程的内容与要求面向全体 学生,具有基础性特点。同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应遵循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学习特点以及未来发展的不同需求,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品格意识

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品格意识 摘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四大要素: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因此其中文化品格的培养便显得特别重要。文章通过分析文化品格在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性,再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中具体地渗透对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文化品格;操作方式 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人”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根据国家发展、学生个体发展和生存需要, 英语学科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分别由语言能力、学习策略、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大要素组成。然而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因此四大要素中的“文化品格”的培养便显得格外重要。英语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对语言的应用,还应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教师应该做到立德树人,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 一、文化品格培养的意义。 文化品格,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是对身心健康的引导,还是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等等。因此英语教学应该由单一的注重工具性向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的转变。龚亚夫老师认为,语言其实是品格的一种体现方式。例如“open the door”一词的学习,除了知道词组的意思,还应该知道在“open the door”之后,是“hold the door”。在公共场合,开门之后还要观察一下旁人,是否有人会跟你一齐进门,如果有,那么“hold the door”就能体现这个人的文化修养。这便是龚亚夫老师所说的,语言是一个人文化品格的体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要充分挖掘文本,帮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语言的同时,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所体现的文化品格的含义。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采用直接讲解、间接渗透、学生相互交流等方式让学生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品格,并通过课堂点滴的引导和帮助学生成长为具备良好文化品格的人。 二、文化主题培养的几个主题和具体的操作方式。 文化品格的培养可以有很多主题,比方说:公民自律主题、心理健康主题、人际交往主题、文化艺术主题等等。笔者就平时上课观课所感悟到部分文化品格的主题,简单的对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⒈课堂行为的规范性是文化品格培养的第一站。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首要任务。首先从开始学习英语的第一天就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课堂行为是什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各项指令对学生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要求。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例如:Listen to me. Eyes, eyes, look at me. 这些上课要求学生提高注意力的口令,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时候,要留心听用心看,同时留心听用心看也是对他人的尊重。再比如:听课文时,“listen, don’t talk.”;读课文时,“listen, point and say.”养成读书时“眼到口到心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到学生个人展示环节时“listen carefully, listen quietly”当别人发言的时候耐心倾听,有礼貌,而且倾听也是一种学习。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评价栏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规范,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给予及时的正面的评价,从而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另外,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也很重要。例如:当学生吵闹的时候,教师可以点评表扬认真安静听课的孩子。我认为表扬正面的例子,能带来比训斥有更好的效果。当然一个有序规范的课堂,是需要教师长期的不断的训练,同时

中国文化英语教程复习课件综合版

Review Outline for "English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 Course" Overview & Introduction: See the picture on the right, and describe them in English. Video: This is China BBC: Wild China Full Name of China: PRC-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Flag: the red five-star flag Party in power: CPC-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PCC-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National Emblem Key words: Forbidden City/ Imperial Palace; Temple of Heaven; Summer Palace; Ming Tombs; The world-renowned Badaling section of the Great Wall; to be added more... Enjoy videos: NBC北京奥运会片头 《北京欢迎你》 Geography Location Southeast Asia , the Pacific Ocean, the world‘s third largest country. 9.6 million square kilometers, 18,000 kilometers, a rooster. northern end: Mohe, Heilongjiang Province, south: Zengmu Ansha west: Pamirs east: the conjunction of the Heilongjiang (Amur) River and the Wusuli (Ussuri) River. Boundary East: Korea North: Mongalia Northeast: Russia Northwest: Russia,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jikistan West & Southwest: Afghanistan, Pakistan, India, Nepal, Bhutan South: Myanmar, Laos, Vietnam Marine-side neighbors include eight countries -- North Korea, Korea, Japan, Philippines, Brunei, Indonesia, Malaysia and Vietnam. Topography Terrain

中国白酒产业结构及发展前景分析

中国酿酒业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白酒是以含有丰富淀粉的农副产品为原料(如高梁、小麦等粮食作物),以自然微生物接种制曲,采用独特传统的固态发酵工艺酿制而成,具有自然微生物发酵而伴随产生的多种微量香气成份的蒸馏白酒。白酒作为我国特有的酒种,具有悠久的传统历史,在世界烈性酒类产品中独树一帜,足世界上六大蒸馏酒之一。在其发展过程中,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白酒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既在满足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同时,为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给国民带来精神享受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国家财政积累了大量资金,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中国白酒产业结构分析 1.从白酒产量看行业结构 1949-----1991 1992----2007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国白酒经历了三个重要发展阶段: 一是产业发展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及计划经济时期),时间从1949年到1978年文革结束,29年的时间里,白酒的税收占国家税收的比例相当大,白酒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国家领导人对传统白酒的发展十分重视。这一阶段白酒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白酒的技术改造取得许多突破性的工作,茅台试点、汾酒试点、周口试点等项目的开展.为白酒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五”期间白酒产量增长了69%,“六五”期间增长了57%; 二是20世纪80年代快速发展阶段,我国经济体制开始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这期间,农业包产到户,农业快速发展,粮食过剩,同时酿酒行业进入门槛低,白酒产业得到空前高速发展.”七五”期间白酒产量增长了52%,“八五”期间增长了50.6%。“九五”初期,我国白酒产量达到历史高峰,总产量达到时801.3万吨。这种高速发展给白酒行业的规范以及市场的良性竞争带来了隐患。直到现在,我国的小酒厂依旧是多而杂的状况; 三是90年代期至今的调整发展阶段。“九五“以来,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要求,并提高白酒行业的投入产出比和综合经济效益,国家对白酒行业制定了以调控和调整为基础的产业政策,“九五”期间白酒产量下降23%.“十

小学英语新课程理念

小学英语新课程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的核心是使受教育的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我们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是为绝大多数学生可以达到的。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起点不能太高,应从中下层学生的基础出发,教学进度不能太快,教学难度不能太大,坡度不能太陡。当然,在保证课程面向广大学生的同时,我们也要创造条件,满足那些有更多学习潜力的学生的需要。 另外,英语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心智都得到发展。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不仅仅是关注小学生知识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使小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拥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换句话说,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既要从事教学活动,又要从事教育活动。 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材选用和教法设计时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体差异。这实际上就是按教育规律办事,使用权不同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英语学习的乐趣、自信,具有不同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小学英语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3、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比教学方法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小学生朋友、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爱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为小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一切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新课程的目标是按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英语课程的九级目标体系设计的。这个目标使得基础教育的英语课程成为了一个整体,而不是像以往的教学大纲那样按小学、初中、高中划分为三个学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住各个学段的衔接问题。另外,英语课程的九级目标体系还有利于各地区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去调整课程目标。 英语课程标准的分级式设计与整体性要求,体现了英语教学目标的一致性、教学的连续性与操作的灵活性。各地的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师资条件差异也很大。我们不能用同一尺度去要求整个小学英语教学。小学英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灵活确定各年级的教学要求。教育研究部门和学校管理层也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支持小学英语教学为此所做的努力。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应该考虑以下几点:一

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下的文化品格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12754491.html, 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下的文化品格培养 作者:张恬 来源:《文理导航》2019年第19期 【摘要】核心素养的理念已伴随新课改的脚步,走进了我们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应更新理念,更多地关注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英语学科文化品格的培养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找准突破口,同时要注重语篇教学,精心选材,敢于取舍;还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这种文化意识的敏感度和自觉性。 【关键词】英语教学;核心素养;文化品格;培养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要求:“任何一门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教学活动都要从素养的高度进行。”英语学科也不例外。它的提出将英语教学目标提到了“育人”的高度,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转变观念,视立德树人为己任。 一、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 核心素养概念界定如下: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就其关系而言,语言能力是基础要素,文化品格是价值取向,思维品质是心智表征,学习能力是发展条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和态度,四大核心素养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所有学生应有的、学以致用的基础性综合素养,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英语课程的育人指引,也是学业质量的评价标准。 二、英语文化品格概念及意义 文化品格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强调,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而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则是文化意识。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参与式、体验式、实践式及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素养,突出其文化意识、学生的人文修养及行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在原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的跨越和升华,意义深远。

历史各时期酒文化(zs)

历史各时期的酒文化 史前时期 从最早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之前——史前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采集的野果在经过长期的储存后发霉,然后形成酒的气味。经过最初的品尝后,他们认为,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很好喝,于是,就开始了酿酒文化。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 夏朝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商人善饮酒,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体重要地位。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六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由此诗充分展示了夏朝的酒文化。 商代 商代酿酒业十分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作酒有了成套的经验,出现了“长勺氏”和“尾勺氏”这种专门以制作酒具为生的氏族。当时的酒精饮料有酒、醴和鬯,饮酒风气很盛,特别是贵族饮酒极为盛行,酒的广泛饮用引起商统治者的高度重视,纣王造酒池可行船,整日里美酒伴美色,商代留下了“酒色文化”。 周代 周代大力倡导“酒礼”与“酒德”,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的祭祀上,于是出现了“酒祭文化”。周代酒礼成为最严格的礼节,周代乡饮习俗,以乡大夫为主人,处士贤者为宾。饮酒,尤以年长者为优厚,“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其尊老敬老的民风在以酒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中有生动显现。这即是周代的“酒仪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农民"早出暮归,强乎耕稼树艺,多娶菽粟",生产积极性提高,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物资财富大为增加。这就为酒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资基础,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对酒的记载很多: 《论语》:"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诗经?幽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诗经?小雅吉日》:"以御宾客且以酌醴。"醴,酒的一种,系甜酒。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天子饮酎用礼乐。"酎,重酿之酒,配乐而饮,是说开盛会而饮之酒。 《礼记?玉藻》:"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唯饷野人皆酒,大夫侧尊用木於士侧尊用禁。"尚元酒,带怀古之意,系君专饮之酒。春秋时分国人和野人,野人是指普通群众。饷野人皆酒,意思是让他们一般的饭菜,喝普通的酒。木於、禁是酒杯的等级。 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其酒器主要以青铜制品为主。酿酒技术已有了明显的提高,酒的质量随之也有很大的提高,饮酒的方法是:将酿成的酒盛于青铜壘壶之中,再用青铜勺挹取,置入青铜杯中饮用。 秦汉时期 秦朝经济的繁荣,酿酒业自然也就兴旺起来。秦汉年间出现“酒政文化”,统治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最终屡禁不止。汉代时期对酒的认识进一步加宽,酒的用途广为扩大,东汉名医张仲景用酒疗病,水平相当高。调和人伦、献谀神灵和祭祀祖先是汉代基本酒文化功能,以乐为本是汉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秦汉以后,酒文化中“礼”的色彩也愈来愈浓,酒礼严格。而东汉末年,酒文化从以乐为本向以悲为怀的转变。 两汉时期,饮酒逐渐与各种节日联系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酒日,酒曲的种类也更多了。汉代之酒道,饮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间,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饮酒器具也置于地上,故形体较矮胖。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作为我国的酒文化的发展时期,不论是技术,原料,还是种类等都有很大进步,三国时期的酒风极“盛”,酒风剽悍、嗜酒如命,陶元珍先生评价三国酒风时曾引用这样一段话:“三国时饮酒之风颇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饮。”三国劝酒之风也颇盛,喝酒手段也比较激烈。 魏晋南北朝时期(分开)

英语课程的性质理念和设计思路

本课程一个单元一个话题,每个话题都以对话训练作为切入点,先说后听,加大听说技能,特别是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把培养一定的实用口头交际能力作为本教程的重要任务。先读后写,加强应用文的实用文体阅读能力的培养,满足生产一线业务人员实际的涉外交际需要。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围绕同一话题展开,语言基本功与实用的日常和业务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1、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理

念,教学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理念,提高英语教学实际效率。(1) 将听说、读写与综合运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语音设备,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应用能力。(2) 采用课堂教学、听力训练、自主学习、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软件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课堂设计使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从而有勇气开口练习说英语,使学生从“练”中学,亲身体验从“学懂→学会”的全过程,享受成功。(3) 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针对三级考试的具体要求,重视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博闻强记的能力,加大对听、说和写的实用技能的训练。

2、高职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设计高职英语课程时也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要尽可能地利用语言载体,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西方社会文化等知识。要强调通过大量的自主阅读来提高词汇量和增加知识。 无论是听说,还是主要基于课堂教学的读写译,其设置都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照顾起点较低学生,又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发展的空间;既能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写的能力;既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专业发展需要,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 3、工学结合 (1)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大力推进工学结合、实行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师与学生可以分批深入企业进行参观与随岗实习;聘请有实际国际贸易实际经验的企业人员来校讲座;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创办校内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模拟商务环境中进行实际操练,进一步缩短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距离。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社会有用之才。 (2)开设英语角,由专门指导教师进行定期指导。英语角由英语俱乐部管理和组织,定期举行,每期设主题活动。 (3)注重学生交际实践,多举行口语竞赛,朗诵比赛,词汇竞赛等英语活动,充分利用外教资源,免费开设英语口语班,辅导学生参加湖北省各级口语比赛,选拔学生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在参赛的同时向兄弟院校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就业时的竞争力。

英语课堂教学之文化品格的渗透

英语课堂教学之文化品格的渗透 ——“从核心素养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听后感 今天有幸聆听了省教研员温爱英老师有关的讲座,给我一个启示,如何在课堂中渗透中英文化的教学,从而达到英语交流的目的。 温老师提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 文化品格的培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知识素养、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文化品格核心素养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 众所周知,我们的英语课堂大部分都是在学英语词汇,英语句型,绞尽脑汁用各种方法让孩子学会读,学会背,如何能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可是,别忘了,文化是语言的媒介,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是很难起到交流的目的的,特别是英语,英语中很多的词汇来源于神话,传说及寓言故事。比如说christmas,当你在教学时这个单词时,可以介绍它的来源,介绍国外的宗教信仰,同时融入我国的文化,介绍我国主要的宗教信仰。再比如说,学颜色词汇blue,若老师你只告诉孩子,这个是蓝色的意思,那就远远不够的,在西方,blue还有忧郁的含义,如blue monday. black sheep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融入这种文化的教学及对比,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实现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当然,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扩大国际视野,也应该融入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孩子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可以说,文化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关于文化的素材唾手可得,如问路,讲卫生,帮助别人,节日聚会等等都是我们教材中的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让文化教育随时为课堂教学服务,而我们作为英语教育者,更应该传播文化,做文化的使者。有了文化的课堂将呈现勃勃生机,学生不再感到枯燥,让我们以文化为载体,与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活跃思维。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文化品格构建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与文化品格构建 摘要:2016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提到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核心素养 体系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英语核心素养体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的文化品格素养的构建对于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应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可以通过学科教学来实现。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文化品格;构建 2014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指出研制与构建核心素养体系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2016年9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再次提到了“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核心素养的含义比‘能力’的意义更加宽泛,既包括传统的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能力,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程晓堂,李思琪,2016)。核心素养实际上是关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本文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重点论述其中的文化品格构建的现状,探索文化品格构建的途径,以适应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将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阐释为包括“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在内的相互关联的四大要素。程晓堂教授把其中的“文化品格”解释为“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科的教学来实现的。英语学科课程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提升学生文化品质的目标;内容的设置,不仅考虑到促进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将知识技能渗透到学习的主题、情境、语篇和语用中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改变了单一途径和碎片化的知识传授,注重课程的整合和关联,实现学生语言、文化、思维的深度融合。本文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探索学生文化品格的构建,以适应课程改革的深化发展。 二、文化品格构建的现状 “在英国看足球的时分,旁边的人在高声唱歌、喝彩、欢笑,足球场内就非常喧哗,所以这样的场合,就不需求很安静。可是在有些场合,你就需求保持安静。在中餐厅,大家都在很安静地吃饭的时分,我们中国人也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的这种习气,安安静静地坐着吃饭,而不是高声喧哗劝酒、聊天。实践上,东方人也能够理解中国人吃饭的时分喜欢热闹,在吃饭的过程中,添加了很多交流的环节。但我们要知道,如果我们请了本国人来中国吃饭,我们可以用很喧哗的环境,很热烈地交流来欢迎他们,让本国人了解中国人的吃饭风俗。但如果到了国外,如果大家都很安静,我们就应该学会去尊重别人。这一景象告诉我们,在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强调的不只是文明认识,而是文明品格”。(鲁子问,20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自身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渗透本民族的文化,语言发展史同时也可视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史,因此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此外,语言具有工具性和文化性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语言的工具性被放大,而文化性被忽略。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