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收稿日期:2001-08-28

作者简介:金洪飞(1970.08-),男,浙江人,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李子奈(1946.11-),男,江苏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1年第12期(总258期)金 融 研 究

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12,2001General No.258

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

金洪飞 李子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摘 要:对于东亚货币危机,研究者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本文把重点放在资本流动与货币危机的关系上,认为东亚国家发生货币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危机前过多的资本流入。而投资行为所具有的外部性导致了过多的资本流入东亚地区,使得该地区的资本效率降低并出现不可持续经常帐户逆差,最终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货币危机;资本流动;外部性;经常帐户逆差;资本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1)12-0043-08

一、概 述

上个世纪的最后十年间发生了好几次影响较大的货币危机:1992-1993的欧洲汇率体系(E RM)危机,1994-1995的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1998的东南亚货币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1998-1999的巴西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的频频发生,引起了人们对它的极大关注。

在东亚货币危机之前,解释货币危机的理论主要有第一代模型和第二代模型。1

货币危机的第一代模型是由Krugman(1979)、Flood 和Garder(1984)提出的,认为政府追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固定汇率的不一致性导致了货币汇率的崩溃。在这类模型里,对固定汇率的投机攻击被看作是投资者改变其资产组合的过程)))减少国内货币的比例,增加外汇的比例。对汇率的投机攻击是由政府持续的国内信贷扩张引起的。第二代模型见之于Obstfeld(1994、1996)、Drazen 和Masson(1994)、Masson(1995)等人的文章。这些模型通常假定政府有两个动机;第一是放弃维护固定汇率制以避免维护固定汇率所付出的成本;第二是维护固定汇率以获得收益(如政治信誉)。政府通过权衡维持固定汇率所付出的成本与得到的好处,来决定是否放弃固定汇率。第二代模型的两个特征就是自我实现的预期和多重均衡。

东亚货币危机发生后,学者对于东亚货币危机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有两种观点:/道德风险)))结构0观点和/恐慌)))非流动性0观点。我们把它们称之为货币危机道德风险模型与金融恐慌模型。道德风险模型的核心是经济结构扭曲导致的对金融机构(如银行)的隐性或显性担保。Krugman认为,由于政府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监管不力,使得银行和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C orsetti、Pesenti和Roubini(1999)系统而清楚地阐述了货币危机的道德风险观点。在他们的模型中,由于政府对公司和金融投资进行担保,国外债权人就愿意为那些无利可图的工程和缺少现金的企业融资。这一方面造成了过度借贷,另一方面又导致不可持续的经常帐户赤字。为了满足偿付债务的需要,政府就必须采取适当的国内改革,或可能求助于铸币税收入。根据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对这种扩张性的融资的预期就会导致对本国货币的攻击,而引发货币危机。货币危机的金融恐慌模型认为东南亚货币危机的本质与经典的银行挤兑模型(Diamond和Dybvig,1983)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国际程度上的挤兑而已。Radelet和Sachs(1998a)以22个新兴市场国家1994-1997年的平行数据(Panael Data)为样本,用probit模型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危机进行了经验分析。他们认为危机发生的国家不是从长期上无力偿还外债,而是短期的流动性不足。通过国内的金融机构,短期外债被转化为缺少流动性的长期贷款。这种短期债务与长期资产在期限上的不匹配性,容易使投资者产生恐慌心理,使得外资撤离该国或该地区,导致了该国或该地区资产价格的下降以及货币的贬值。Chang和Velasc o(1998,1999)、Furman和Stiglitz(1999)、Rodrick和Ve-lasco(1999)的文章都支持了这种观点。

本文的目的是构造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一个开放小国的外资流入如何引起货币危机。在模型里,我们认为投资机会是一种公共资源,因此它必然面临外部性问题。在开放条件下,当引进外资是有利可图时,众多的投资者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会出现过度投资,使得总的外债规模超过社会最优水平。过度的投资规模必然引起资本效率和经济增长的降低,并导致不可持续的经常帐户逆差。而外国债权人一旦认识到该国的经常帐户逆差不可持续时,就会预料到该国的货币平价将不可维持,为了避免因货币贬值造成的资本损失,他们就会撤走资金,从而造成该国货币汇率崩溃。文章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简单回顾资本流动的一般原因,并建立一个博弈模型,说明外资流入的外部性将导致过度的外资流入;第三部分说明过度的外资流入是不可持续的,最终将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第四部分为结束语。

二、资本流动的原因及外资的过度流入

正如Radelet&Sachs(1998b,p8)所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核心是在90年代被吸引到该地区的大量的资本流动0。我们认为东亚货币危机关键就在于大量的外资流入,而理解东亚危机也必然从资本流动着手。在90年代发生货币危机的新兴市场国家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这些国家或地区在危机发生前都有大量的外资流入,而货币危机发生时,外资流入则大量逆转或减少。表1给出了东盟四国在1990-96年的外资流入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些国家都有大量的外资流入,从而导致了外债余额的增加。表2是东盟四

国和韩国在1990-1996年的外债状况。1996年,印尼、菲律宾和泰国的外债余额已经达到了当年GDP的一半或以上。

表1外资流入状况(占GDP的百分比)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印尼 4.70.8 1.3 2.40.8 2.5 2.8马来西亚 4.211.714.916.8 1.88.5 6.4菲律宾 4.0 4.9 1.2 3.7 6.4 5.59.2泰国11.412.78.910.08.813.59.3

数据来源:Montiel&Reinhart(2000)

表2东亚国家的外债情况(占GDP的百分比)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韩国13.7913.5114.3414.1814.3423.828.4印尼65.8968.2168.7456.4460.9661.5456.74马来西亚35.835.4834.5140.4740.439.3140.06菲律宾69.0271.4562.2966.0962.4253.2149.75泰国32.8038.3837.5134.1033.3133.7850.05

数据来源:IMF,International Fi nancial Statistics各期。

导致资本大量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原因很多。Montiel和Reinhart(2000)认为一国的资本帐户是一个内生的宏观经济变量,它受到许多国内外冲击的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和数量不仅依赖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对投资的相对吸引力,还依赖于资本交易的难易程度。因此,影响资本流动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

1.拉动因素。通常,拉动因素是指那些改善新兴市场国家资产风险收益率的因素。对于私人投资者而言,关键是私人风险回报率的改善。这种改善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改革,使得生产率提高。二是经济扭曲的引入或消除,改变了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的差距。例如,80年代初的债务危机中,重债务国家的债务悬置措施使得这些国家的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有了差异,而布莱迪计划(Brandy Plan)的实施消除了这种差异,使外资重新流入这些国家。而东亚国家在资本自由化的背景下,采用固定汇率制和存款保险的同时对金融部门又缺乏有效的监管,使国外投资者的收益率超了过国内的社会收益率,于是引起外资的大量流入。

2.推动因素。推动因素是指减少工业化国家对投资吸引力的因素。对于新兴市场而言,这些因素是外生的。例如90年代初,日本资产价格的崩溃、美国为应付1990-91年经济衰退而采取的低利率、英国退出欧洲汇率体系后利率的降低等因素,都导致了国际

资本流向收益率较高的新兴市场。1对于那些具有信贷约束和高债务的国家,这些因素是有利的冲击,但要注意的是,它们都是短期的周期性冲击,一旦这些因素向反方向变化时,就会使资本流动方向逆转。另外一种推动因素与资本出口国的金融结构的变化有关。诸如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具有了日益加强的金融中介作用,以及日益重要的证券化趋势,都使国际资本流入新兴市场以使投资组合分散化。

3.金融一体化。90年代资本流动也反映了由于资本流动障碍消除后日益加强的金融一体化程度。而障碍的消除一方面是政府政策选择的结果(如资本帐户自由化),而另一方面由于技术革新降低了信息成本。

显然,在90年代初,东亚国家的经济结构改革和金融自由化措施以及工业化国家的经济衰退是大量外资流入这些地区的主要原因。然而这些因素还是不能完全解释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外债规模过大的问题。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中,私人资本比例大大增加。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流入量占其总资本流入量的12%,而1990-96年,这个数据变为43%。表3给出了东盟四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1985-1996年资本流入组成。我们可以从表中看出这些国家私人资本流入量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我们认为这些国家的过多的外债主要是由私人部门引入过多的外资所造成的。货币危机的道德风险理论把外资的过渡流入归结于政府对国内企业或金融机构的担保。而本文认为当某国存在资本相对不足,并且资本收益率高于国际利率时,放任的政府也会使过多的外资流入,造成外债规模过大,其主要原因是投资具有外部性。当某个投资者增加投资时,尽管可以使他自己得到更大的利润,但也使得整个社会的资本存量增加,降低了资本的收益率,每个投资者对各自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导致了全社会的过度投资,国内资本的不足就意味着外资的过度转入。下面我用一个开放的小国模型来说明这个问题。

表3东盟四国在1985-96年的净资本流入组成(占GDP%)

1985-881989-921993-96长期资本流入 2.0 4.8 6.9 -官方资本 1.2 1.30.4

-私人资本0.8 3.5 6.6 IMF贷款0.1-0.10.0

其它私人资本0.3 2.0-0.1 -短期债务0.1 2.0 2.3来源:World Bank,Global Develop ment Finance:Country Tables

我们假定某个原先封闭的小国,由于某种或某些原因,与世界上的其它地区相比,资

1在1990-1996年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的名义利率持续下降:短期利率从1987-90年间的7.3%下降到1994-96年间的4.3%,长期利率则相应地从8%下降到6.3%。

本相对于劳动短缺,而由于该国经济的封闭性,使得该国的资本报酬率高于世界水平。为了加快资本积累,充分利用劳动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该国采取了资本自由化措施,取消了资本流动的限制。而且自由化的速度非常之快,使得该国出现了投资机会。假定小国的生产函数为Y=F(K d+D,L d),其中K d和L d为小国原有的国内的资本存量和国内劳动,D则为该国的外资存量。为了研究方便,假设K d和L d为常数,因此生产函数可以看作是外资存量的函数Y=F(D),1假定资本的边际效率为正,但随着资本规模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急剧下降,所以有F c>0,F d<0,Fê<0。此外假定该国有n个投资者,他们所借的外债为D i,i=1,2,,,n。D=E D i。外债的利率为r*即为外债的借贷成本,是一个不变的常量。由于资本在小国内部可以完全自由流动,因此可以认为单位外债的收益为F c (D)。每个投资者的目的是使他的外债投资利润最大化。第i个投资者在给定其他投资者的外债规模下,选择D i=D*i以最大化

D i F c(D1+,+D i-1+D i+D i+1+,+D n)-D i r*(2.1)显然(D*1,D*2,,,D*n)为一个纳什均衡。对于每个i,其一阶条件为:

F c(D i+D*-i)+D i F d(D i+D*-i)-r*=0(2.2)式中,D*-i=(D1+D*1,,D*i-1,D*i+1,,,D*n)。把D*i代入(2.2)并加总n个投资者的一阶条件,得到

F c(D*)+(1/n)#D*F d(D*)-r*=0(2.3)其中,D*=E D*i。由(2.3)式可以确定在给定的世界利率水平下外债的纳什均衡值D*。那么,这个D*是否就是社会最优的外债规模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假定全社会最优的外债规模为D**,对一个国家而言,它必定使下式最大化:

DF c(D)-Dr*(2.4)上式的一阶条件为:

F c(D**)+D**F d(D**)-r*=0(2.5)由(2.3)和(2.5)消去r*,得到

F c(D*)+(1/n)#D*F d(D*)=F c(D**)+D**F d(D**)(2.6)显然,由于F dX0,由(2.6)知道,当外债规模不为0时,D*X D**。

我们不妨假设D**>D*,由F c>0,F d<0可得

F c(D**)

D**F d(D**)

F c(D*)+(1/n)#D*F d(D*)=F c(D**)+D**F d(D**)(2.9)但这与(2.6)相矛盾,因此只能是D*>D**。这说明国内投资者追求各自利润最大化的

1在本节后面的讨论中,我们简单地假定本国的资本存量为0,并不考虑劳动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由于国内资本在开放之初为一个常量,因此外债规模的大小就代表了整个资本存量的大小。当然考虑本国资本存量和劳动只是某些式子稍微变得复杂,但不会改变结论。

结果使得外债规模超过了社会最优水平。

三、过高的外债规模与货币危机

那么过多的外资流入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首先,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在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资本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因此当外资规模超过其社会最优规模(从而整个资本存量也超过社会最优规模)时,单位资本的产出必然下降。根据Corsetti 、Pesenti 和Roubini(1998)的计算,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资本与产出增量比分别从1987-92年3.8、3.7和3.4增加到了1993-96年的4.8、4.9和5.1,这就说明了它们的投资效率在1997年以前已经开始下降。

其次,根据国民收入帐户,有

Y =C +I +G +(X -M)

(3.1)和

S =Y -C -T

(3.2)

式中:Y 为国民收入:C 为私人消费;G 为政府支出;X-M 为净出口或国际收支经常帐户;S 为私人部门总储蓄;I 为私人部门投资;T 为政府收入。合并上面两个公式可以得到:

X -M =(S -I )+(T -G )

(3.3)

因此国际收支经常项目(X-M)等于私人部门储蓄与投资的差额(S-L)加上政府财政赤字(T-G)。在不考虑政府部门时,国内投资过热必然会引起经常帐户逆差。从表4中可以看出,尽管东亚国家保持着较高的国民储蓄,但在90年代大量增加的投资中的一大部分是通过国外资本的流入来融资的。我们知道,在危机前东亚国家并不存在财政赤字问题,私人储蓄率也很高,不存在消费过热问题,并且根据Ohno (1999)的研究表明东亚国家的实际汇率不存在明显的高估现象,因此,这些国家的经常帐户赤字不是由于财政赤字、高消费倾向和商品竞争力不足引起的1,而是由投资过热和过多的外资流入造成的。而正是因为经常帐户赤字是由于高的私人投资率引起的,所以赤字在逐渐扩大时,投资者还是认为它是良性的。

当然,在通常的储蓄)))投资平衡分析中,经常帐户显示的只是一个国家究竟是净储蓄者还是净借款者。因此只要国外借款被用于投资使回报率足以偿还借款,那么即使在一段长时期内一国的经常项目也不一定等于或接近零。甚至于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可以

保持永久性的经常帐户逆差并且使外债余额和总产出之间维持固定的比例。o

然而,如

果我们考虑了资本的边际产出随着外债规模增加而递减时,就会发现这种因投资过热引起的经常帐户逆差是不可能长时间维持的。根据国际收支的会计恒等式,在不考虑官方储备和错误遗漏项时,经常帐户的逆差

C A t =

D t +1-D t

(3.4)

假定外债规模以一个恒定的增长率g 增长,因此

1o

见Obs tfeld &Rogoff(1996)第66-70页。

事实上,在东亚四国中,就算帐户赤字最严重的泰国,除了1996年的商品出口出现很小幅度的负增长外,1990-1995年间每年的商品出口都有高达两位数的增长率,而1994年和1995年其增长率分别为25.7%和24.7%。

C A t=

D t+1-D t=gD t(3.5)此外假定政府维持经常帐户与GDP的固定比例CA t/F t(D t)=c,其中F t(D t)为t时期的GDP,由(3.5)得

c=C A t/F t(D t)=gD t/F t(D t)(3.6)这就要求F t(D t)/D t=g/c,也为常数,这也意味着资本的边际产出是不变的,这又与边际产出递减相矛盾。因此,这种经常帐户逆差也是不可持续的。

根据以上分析,在东亚国家私人投资过热引起的过多的外资流入,一方面导致了国内总资本存量的增加和资本边际产出的降低,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持续的经常帐户逆差。这种外资流入和由它引起的经常帐户逆差是不可能长时间持续下去的,一旦投资者或国外债权人认识到这一点,就会撤走资金,外资的流入逆转。大量资本的外逃时,在不采取资本管制时,为了维护固定汇率,政府要么出售外汇储备,要么提高利率阻止资本外流。如果政府采取的手段仅仅是出售外汇储备,那么外汇储备的枯竭必然导致固定汇率的终结。如果政府采取了提高利率的措施,那么它又会损害国内经济1,当这种损害是难以承受时,放弃固定汇率又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于是货币危机发生了。

表4东亚国家1990-96年平均投资、储蓄、经常帐户和财政赤字状况(占GDP%)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储蓄29.3428.5330.0528.5630.4329.5730.30投资34.3334.9433.4433.2634.3735.2635.30经常帐户-4.02-5.03-2.95-3.26-3.81-4.84-5.18财政预算-0.47-0.12-0.020.44 1.33 1.430.75

注:1.以上数据为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五国的平均值。

2.数据来源:IMF,ln ternati onel Financial Statistics各期。

四、结束语

对于资本短缺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外资的流入可以缓解资本供需矛盾,弥补国内储蓄缺口,从而加快资本积累进程,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投资机会是一种公共资源,如果政府对于资本流动采取放任态度时,投资者出于自身投资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会导致投资过热现象的出现,从而使过多的外资流入和大规模外债的积累。大量的外资流入,使得资本的产出率下降的同时又造成巨大经常帐户赤字,这种现象是不可能长时间维持的,最终会引起资本流动方向的逆转,并引发货币危机。因此,一国在金融自由化和资本帐户自由化的过程中,有必要对资本流入总量和国内投资规模加以控制和引导,以便经济能够平稳发展。

1资本外逃会使国内银行和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利率的提高使得本已出现问题的银行和企业雪上加霜,大量银行和企业的破产将是政府难以承受的。

参考文献

1Chang,Roberto and Andres Velasco(1998),/Financi al Cri ses in Emerging Markets:A Canonical Model,0NBER Working Paper, No.6606.

2Chang,Roberto and Andres Velasco(1999),/Liquidity Crises in Emerging M arkets:Theory and Policy0,NBER Worki ng paper, No.7272

3Corsetti,Giancarlo and Paolo Pesenti and Nouriel Roubini(1998)./What Caused the Asian Currencey and Fi nancial Crises?0 NBER Working Paper,No.6834.

4Corsetti,Giancarlo and Paol o Pesenti and Nouriel Roubini(1999),/Paper Ti gers?A Model of the Eas t Asian Cris es,0European E-cono mic Review,Vol.43,pp.1211-36.

5Diamond,D ouglas and Philip D ybvi g(1983),/Bank Runs,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 dity,0J 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91,pp401-19.

6Drazen,Alan and Paul R.Masson(1994),/Credibili ty of Policies versus Credibility of Polic ymakers,0Quarterl 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9,pp.735-54.

7Flood,Robert and peter Garber(1984),/Collapsing Exchange Rate Regi me:Some Linear Example,0Journal of Internati onal Eco-nomics,Vo1.17,pp.1-13.

8Furman,Jason and Joseph E.Sti glitz(1999),/Economic Crises:Evi dence and Insights from Eas t Asia,0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No.2,pp.1-135.

9Krugman,Paul(1979),/A M 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0J 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Vol.11,311-25. 10Krugman,Paul(1998),/What Happen to Asian?0M i meo,https://www.doczj.com/doc/c119026970.html,/krugman/www/desinter,html

11Masson,Paul R.(1995),/Gaining and Losing ERM Credi bility:The Cas e of Uni ted Kingdom,0The Economic J ournal,Vol.105, pp.571-582.

12Monti el,Peter and Carnmen M.Reinhart(2000),/The Dynamics of Capital Movements to Emerging Economics During the 1990s,0in Griffith-J ones,Montes(eds.),Short-term Capi tal Move ments and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 es,Oxford:O xford Un-i versity press.

13Obs tfeld,Maurice(1994),/The Logic of Currency Crises,0(NBER Working Paper,No.4640,)Cahiers Economiques et Mone-taires,Bank of France,Vol.43,pp.189-213.

14Obstfeld,Maurice(1996),/Models of Currenc y Cris 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0(NBER Working Paper No.5287,1995), European Economic Revie w,Vol.40,pp.1037-48.

15Obstfeld,Maurice and Kenneth Rogoff(1996),Foundation of Internati onal Macroeconomics,Cambri dage,MA:MIT Press.

16O hno,Kenichi(1999),/Exchange Rate Management in Developing Asia:Reas sess ment of the Pre-crisi Soft Dollar Zone,0ADBI Worki ng Paper1.

17Oz kan,F.Culci n and Alan Sutherland,/Policy Meas ures to Avoid a Currency Crises,0The Econo mic J ournal,Vol.105.pp.510-519.

18Rodrik,Dani and Andre w Velasco(1999),/Short-Term Copital Flows,0NBER,Working Papers,No.7364.

19Radelet,Steven,and Jeffrey Sac hs(1998a),/The East Asian Financi al Cri ses:Diagnosis,Remedies,prospects,0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No.1,pp.1-90

20Radele t,Steven,and Jeffre y Sachs(1998b),/The Onset of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es,0NEBR Working Paper,No.6680. 21World Bank(1997),Privatc Capi tal Flo 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Was hington,DC:World Bank.

22World Bank(1998),Global Devel opment Finance,Was hington,DC:World Bank.

23金洪飞(2001),/货币危机理论文献综述0,当代经济科学第5期。

Abstract: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explanations ha ve been offered for the Asian currenc y crises.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relation be tween capital inflo ws and currenc y crises,and argues that the overabundance of capital inflows to East Asian region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the currency crises.The e xternality of investment was the cause of overabundance of capital inflows,which gave rise to low capital efficiency and unsustainable current account deficit,and finally,currency crises took place.

Key words:currency crises,capital flo w,externality,current account deficit,capital efficiency

(特约编辑:王素珍)(校对:GH)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要协调发展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要协调发展 "> 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沟通渠道已逐渐拓宽。但这两个市场目前都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沟通渠道增多,运行关系加强。随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这两个市场的联系将会更加密切。而加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系,首先要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均衡发展为基础,即加快商业票据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使企业在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活动,成为沟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联系的基础。其次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将来证券公司可以通过发行金融票据等进行流动性融资,以增加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之间的沟通方式。 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趋于密切 近年来,随着证券公司和基金进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沟通渠道已初步建立并逐渐拓宽。但是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都存在市场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从资本市场来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太小。2002年末我国股票总市值为3752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6.6%。国债(包括凭证式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和企业债的未到期余额为3491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4.1%。该比值在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是106%,在亚洲市场经济国家是86%,相比之下我国债券市场规模很小。 从债券市场的结构来看,企业债券市场的规模太小,占比太低。在我国企业筹资渠道中,银行贷款是最主要的融资方式,其次是股票融资,企业发行债券筹资的相对规模最小见表1。1992至2001年,企业从资本市场累计筹资不到1万亿元,而向金融机构借款却增加了8.6万亿元,企业高度依赖银行贷款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 国债市场上短期国债的比重太低。近年来我国国债发行规模逐年扩大,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已经由1997年的7.5%上升到2002年的18.9%。但是我国发行的国债基本都是中长期的,1997年以来发行的25711亿国债中,只有在2000年发行了200亿元1年期的短期国债,所占比例不到1%(见表2)。而西方发达国家短期国债一般占全部国债的40%至50%。 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分是相对的,两个市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大量相同的金融工具。货币市场大量使用的工具,如债券,同时也是资本市场筹资和投资使用的主要工具。尽管资本市场上债券的发行期限比货币市场上债券的发行期限长,但是在二级市场流动性很高的情况下,两类市场的债券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大量相同的市场参与者。相同的市场参与者在两个市场上的投融资行为,也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资金经常互相流动。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众多相同的市场参与者,市场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货币市场工具资金滚动来筹措长期资金,或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短期融 资。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资金存量相互影响。(4)利率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纽带,利率的变动同时影响着两类市场的资金供求。在一个资金充分流动的均衡市场上,投资与货币市场工具和投资于资本市场工具的资金的风险回报是相等的。正是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货币市场的利率和资本市场的收益率才形成了金融市场的收益率的风险结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我国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性研究

我国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性研究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利率改革的深化,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我国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性加强。本文拟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检验,对2005年汇改以后的汇率、利率和股价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来验证其联动性及其强弱程度,以期对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利率、汇率和股价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股价与汇率之间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汇市对股市有单向引导作用,股市对汇率没有影响,利率对股价有影响作用,但不是很敏感。 关键词:利率汇率股价联动性 股票是一种所有权凭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其价格是虚拟的,它之所以有行市,是因为它能给持有人带来收入。而利率是货币市场资金的价格,汇率代表了一国货币的购买力,是外汇市场的价格。同样数量的资金,既可以投资股市,也可以投入货币市场和外汇市场,这样,股价与利率、汇率就发生了显而易见的联系。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人民币可兑换进程的加快,我国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联动性加强,汇率、利率和股价的关系日益受到了广大研究人员和投资者的关注,本文拟运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检验,对2005年汇改以后的汇率、利率和股价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来检验我国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及其强弱程度,以期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对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提供理论指导。 我国金融市场中汇率、利率与股价指数的内涵 在金融价格指数体系中,股票价格指数是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反映了股市总体价格变动和宏观经济未来变化趋势。目前在我国比较有名的是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综合指数等。从沪深股市发展历史过程看,沪深股市的波动显示了很强的同步性,因此本文计量分析中选取上证综合指数作为研究对象。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利率基本上属于管制利率类型,表现为利率由国务院统一制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管理。我国虽从1980年开始逐步实行浮动利率的办法,但真正利率决策部门或者整个利率体系的主体仍然是中央政府。可以说,管制利率的格局至今并没有多大变化,这是我国国情决定的。

货币与资本市场练习题参考答案

货币与资本市场习题参考答案 复习题和练习题: 一、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对, 2、错, 3、对, 4、错, 5、错, 6、对, 7、错, 8、错, 9、对,10、错11、对,12、对,13、错,14、错,15、对,16、对,17、错,18、对,19、错20、对,21、错,22、错,23、错,24、错,25、对,26、错,27、对,28、错29、错,30、对,31、对,32、对,33、对,34、错,35、对,36、错,37、错38、对,39、错,40、错,41、错,42、错,43、错,44、错,45、错,46、错47、对,48、错,49、错,50、错,51、错,52、错,53、错,54、对,55、错 56、对,57、错,58、错,59、对,60、对 二、填空题: 1、以银行存款为对象的货币市场有(CDs市场)和(银行承兑汇票市场)。 2、工商企业可选择(银行借款)、(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来筹措所需的发展资金。 3、证券投资分析方法一般可分为(基本分析法)和(技术分析法)。 4、某股票市价为每股16元,该股票的每股净资产为4元,每股税后利润1元,其市盈率为(16倍),净资产收益率为(25% )。 5、上市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 6、证券是一种对其发行者的未来收入或资产的要求权,包括(债券)和(股票)。 7、债券是一种承诺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定期支付的(债务)性证券。 8、货币政策主要是对(货币)和(利率)进行规定。 9、(银行)是经济中最大的金融机构。 10、在没有货币的情况下,且如果经济中有10种商品,那么确定的交换比率有( 45)种。 11、在有货币存在的情况下,如果经济中有10种商品,那么确定的交换比率有( 10 )种。 12、(货币)在所有的资产中流动性最高。 13、一个国家的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关键取决于它的(可兑换)性。 14、货币按形态分类,可分为(实物货币)和(金属货币)。 15、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主要取决于(利率)和(通货膨胀率)。 16、金融市场按期限可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17、证券发行方式可分为(公募发行)和(私募发行)。 18、到期收益率是(衡量债券利率最精确的指标)。 19、短期证券市场包括(短期债券市场)、(存单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和(银行同业拆借市场)。 20、优先股的特点是(公司清算时优先受偿)、(股息收入较稳定)和(无表决权)。 21、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包括(资金供求者)、(金融工具)和(金融中介)。 22、(道琼斯)指数是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股票价格指数。 23、实际利率是指(从名义利率中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 24、债券的发行从定价上分,可分为(平价发行)、(折价发行)和(溢价发行)。 25、流通市场又称之为(二级)市场。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7课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周明学 2012、5、20 课程标准: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济高度繁荣时期,尤以美国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极度繁荣,导致经济大危机。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定是在经济极度繁荣之后,经济危机是一 场“富贵病”。似车速过快,导致重大交通事故一般。 前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严重不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表现为商品过剩,价格下跌,市场萧条;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量失业。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是过剩了,不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真正超过了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能力的大发展,所以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般认为,资本主义最早的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在英国,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在1857年。 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通称“30年代大危机”,是目前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所谓“空前”(前所未有)。 一、30年代大危机 1、表现: 开始标志:1929.10.24(“黑色星期四”)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 华尔街:Wall Street。纽约市曼哈顿区一条大街道的名字。现在的纽约最初是荷兰殖民地,是荷兰裔移民的聚居地,当时叫做新阿姆斯特丹。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墙)Street(街)。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华尔街(Wall Street),前一词是音译,后一词是意译。 纽约是当时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华尔街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

阳冬洪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发表)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 阳冬洪 (深圳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哲学) 【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的一部伟大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中分析得知,商品的价值,在简单的流通领域是不会增值,只有在货币流通领域,价值才有可能增值,货币增值的源泉在于货币持有者在流通领域购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同时消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让劳动力运用生产资料生产市场上所需要的商品,以其表面上的等价交换掩盖事实上的不平等。 【关键词】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价值增值;劳动力 一、《资本论》概述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作出来的一部伟大科学著作,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和运行规律,同时它还是一部哲学、逻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涵盖了马克思在政治、法律、历史、数学、教育、道德、宗教、文艺、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深刻见解,可以说《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恩格斯对这部著作是这样评价的:“自从世界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家和劳动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得到了科学道德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德国人才能做得到。”①马克思写作《资本论》是基于武装无产者群众的迫切需要。19世纪30-40年代,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加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在欧洲发达资本国家的历史中上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共 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编译,人 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99页。升为主要矛盾(如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等),但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资本与劳动利益一致”、“自由必然带来普遍协调”和“全民幸福”的观点,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尚未创立,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尚未没有科学地理论指导。马克思自己也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的科学概括,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③《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或广义的生产关系,其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使工人阶级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②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主编:《马克思著作 选编与导读》,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 页。 ③穆艳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吉 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九下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学习目标 二、知识梳理 (一)基础填空 1.1929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发生前,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状况。 经济危机最先爆发于(时间)(国家)(行业),后波及(范围)。 经济危机的影响是 2.罗斯福新政 新政发生的时间,面对的问题是。 改革涉及了个方面,其中中心措施是。 改革的作用是使美国经济危机,巩固了。改革的性质是,方式是。(二)易错易混点 误区1:新政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可以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误区2:美国历史上三位著名的总统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的人物头像及主要贡献。 三、知识拓展 1.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繁荣”却带来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 2.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有哪些主要特点? 3.为了摆脱这场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选择?德、日选择? 4.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 5.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四、课堂训练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是①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②激化 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固有矛盾③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政局动荡④使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成,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 猛增了65%.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在减少。”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A.生产率的提高造成大量失业B.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C.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D.美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度过危机,纷纷将 转机转嫁他国,世界矛盾尖锐,并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今天,在全世界面临共同的危机——金融危机风暴中,我们应该() A.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发展本国经济 B.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C.一切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 D.寻找借口,转嫁危机 4.20世纪20年代末,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萧条,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根据金融工具的到期期限长短,将金融市场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区别 从定义上 货币市场是短期资金市场,是指融资期限一年期以内的金融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期金融工具交易所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运行机制总和。具有期限短、流动性强和风险小的特点,在货币供应量层次划分上被置于现金货币和存款货币之后,称之为“准货币”,所以将该市场称为“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是长期资金市场,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融通活动的总和,包括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证券市场以及期限在一年以上的银行信贷市场。可以将资本市场分为银行信贷市场(一般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私人权益资本市场四个子系统。 从资金性质上 货币市场,侧重于其"货币性"。期限在一年之内的融资活动,通常只能形成企业的流动资金,被用于维持现有生产能力;它们对资本形成贡献很小。货币市场工具:政府短期债券、中央银行短期债券、商业票据、银行同业拆借、债券回购以及外汇远期交易或互换交易。 资本市场,侧重于其"资本性"。期限在一年以上,筹资者方能运用所筹资金进行诸如建造厂房、购置机器设备、更新技术等形成固定资产、扩大生产能力、提高经济效率的活动。资本市场工具:股票、中长期债券。 从功能上 借助货币市场,经济主体可以有效管理其流动性。这表现在:货币市场一方面可以满足资金需求者的短期资金需要,另一方面也为资金盈余者的暂时闲置资金提供能够获取赢利机会的出路。 资本市场具有促进风险的改善、信息收集和企业监控三大功能。 联系 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都是资金供求双方进行交易的场所,是经济体系中聚集、分配资金的”水库”和”分流站”。但两者有明确的分工。资金需求者通过资本市场筹集长期资金,通过货币市场筹集短期资金,国家经济部门则通过这两个市场来阔控金融和经济活动。 从历史上看,货币市场先于资本市场出现,货币市场是资本市场的基础。但资本市场的风险要远远大于货币市场。其原因主要是中长期内影响资金使用效果的不确定性增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以及影响资本市场价格水平的因素较多。由于货币市场的投资功能越来越明显。金融机构来自于货币市场的收益占其总收益的份额已相当可观,而且这一收益表现出较大程度的稳定性。所以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与资本市场的盈利性,也将逐渐的被融进一种金融工具。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政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政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教案: 第4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丽泽中学王小俊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难于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 时,举的例子尽量选择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分析和讲解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解决了一些政治问题,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很快陷人 严重危机的话题引人新课;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及其表现;大危机特点及人 民的痛苦;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教师揭示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因素;解释大危机 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得失、目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提问启发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第4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黑色星期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爆发 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3.经济危机的特点 4.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蓝鹰运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4、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导读提纲: (以课件或幻灯出示导读提纲)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导读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分析以下问题。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是什么2.这次危机从哪个国家开始爆发的标志是什么3.罗斯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5.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世界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经济大危机

经济大危机 教材分析 1924年~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繁荣”时期。 1929年从美国开始,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直延续到1933年。它具有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的特点,并引发了政治危机。美国通过实行罗斯福新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摆脱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得到恢复,资本主义的统治得到稳定。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1924年~1929年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情况及特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主要措施及效果。 2.思想教育:①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必然结果,它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②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思考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指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③通过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罗斯福新政对克服经济危机的作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及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变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及有关重要概念(股票交易、生产过剩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怎样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欧洲和亚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中出现了哪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历史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一战后,帝国主义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济上暂时摆脱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混乱状态,恢复发展了生产和贸易。政治上挨过了1918年~1923年的统治危机,资产阶级的统治得到巩固,进入了20年代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 一、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哪国经济最为“繁荣”?为什么?是什么原因促成的?②其它国家情况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1924年~1929年是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欧洲革命运动陷入低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较快,出现了一时的“繁荣”。以美国最为典型:它的汽车制

《第4课_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第4课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梁园区水池铺乡二中乔传辉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学习本课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本校的校情和学情。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和效果。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联系史实论证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影响,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让学生学习他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2)、通过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协调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解决危机的措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树立“互让互惠、实现双赢”的价值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 (1)、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 (2)、教学难点: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 1、插图、表格等教学资源的处理。 2、采取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二、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师作为为组织者、指挥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一)教法: 1、直观演示法:采取多媒体教学。 2、问题式教学法 (二)学法: 识图法、探究式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一美国矿工家中小女孩和妈妈的对白。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教学设计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掌握经济危机的时间、特点和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等历史过程有较全面和辩证的认识。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让学生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和不畏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罗斯福是20世纪最受爱戴的美国总统,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二、新课讲授 (一)经济大危机 1.教师讲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繁荣状态。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的“柯立芝繁荣”。当时美国的经济“繁荣”一时,但“繁荣”背后潜藏着许多矛盾。 2.材料展示:

材料一农业被称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靠农业生存。然而,在20世 纪20年代,美国农民的收入在全国的份额却下降了一半,从1919年的16%降到1929年的8%。工业方面,生产力的提高也远远高于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五分 之三由2%的人所拥有。 材料二到1928年,股市越来越显现投机的意味。经过相当平静的冬天后股价不断大幅 度上扬,仅1928年下半年,股票交易量就上涨了42%。到1928年年末,这种上涨的趋势并没 有回转的迹象。1929年1—3月间,股票交易又上涨了27%,基本达到了顶点。股票交易每天 都在刷新纪录,即使是在股票交易不活跃的夏季。 教师提问:认真阅读材料,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找出哪些潜在的矛盾? 学生回答: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严重;出现股票投机现象。 3.教师讲解:20世纪20年代,自由放任思潮在美国盛行,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要 之间严重脱节,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机狂潮,由此引发了经济大危机。危机从爆发到达 到高潮整整历时三年半。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与欧洲互相影响,将危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4.教师提问: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时间长;波及范围大;破坏力强。 5.教师提问:经济大危机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又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一连串的关税战、倾 销战和货币战。经济大危机还引起了德、意、日等国的政治危机,这些国家的法西斯势力迅速 膨胀,最终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教师讲解:面对这种情况,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医治病入膏肓的 美国。 教师提问: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 学生回答:时间:1933年。目的: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师生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领域主要内容 工业采取恢复工业的措施,核心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复兴总署”,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工人每天工作的时数等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编稿:翟秀红审稿:陈敏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__①__之间的矛盾。 (2)直接原因:20年代银行信贷和分期付款造成市场虚假繁荣、股票投机过度、贫富差距拉大等原因造成的供需矛盾尖锐。 2、特点:__②__、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影响: (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__③__。游行示威、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 (2)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列强争夺、侵略别国,德国、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 (3)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 (4)推动了国家干预经济思想的出现。 4、“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美国胡佛政府,固守“__④__”政策,结果未能克服危机。 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

(2)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不断恶化。 (3)1933年3月,__⑤__就任美国总统。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内容具体措施作用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整顿银行,恢复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 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恢复银行信用,刺激出口 复兴工业(核心)通过《_____⑥_____》,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 家监督之下 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 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调整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工作;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__⑦__”,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社会立法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等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工人 的政治地位 3 (1)特点: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干预。 (2)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 (3)影响: 经济上: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 政治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 制度创新:开创了_____⑧_____发展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影响深远:迎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4)局限性:无法完全消除经济危机。 参考答案: ①私人占有②范围广③社会危机④自由放任 ⑤罗斯福⑥全国工业复兴法⑦以工代赈⑧国家干预经济 要点精析 要点一:分析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为何很快波及全世界 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决定了整个世界经济的普遍联系,所以一旦一国爆发大规模的经济危机,其他国家一定会深受影响。 2、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美国经济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自然也就会对其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赖性,如英国、法国等。一旦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其他国家就无法幸免。 4、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普遍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的范围必定会超出一国,波及整个世界。【典型例题】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某一重大经济现象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一经济现象演变成世界规模的主要原因是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 在美国金融史早期,“货币市场”一词通常狭义的指贷款给证券交易商和经纪商的市场。在年代大危机后的金融改革中,建立了严格监管的金融体系: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做出了严格详尽的规定,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进行了严格划分;条例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付息,并规定了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的利率上限;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等。尽管受到了种种的法规束缚,但商业银行也仍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二战以后,银行的分支机构增加、规模扩大。与受到严格管理的商业银行相比,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速度更快。年代,商业银行资产的平均年增长率只有,而非银行存款金融机构的平均年增长率高达,主要有储蓄贷款社、互助储蓄银行、信用社等。 在这种金融背景下,美国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中央银行、大公司、大机构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具体有以下几个子市场: ()国库券市场:由财政部发行的国库券是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成为联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一座桥梁。 ()票据市场:根据《年联邦储备法》,各银行开始办理承兑业务,银行承兑票据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开始在货币市场上流通。而这一时期的商业票据市场还不很发达。 ()回购协议市场:经营国债、银行承兑票据等的回购业务。 .——的金融创新浪潮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大发展

从年代开始,金融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的急剧上升大大改变了金融市场的需求状况,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供给状况。与此同时,严格的金融法规越来越束缚银行的手脚。金融机构发现旧的经营方式不再有利可图,传统的金融工具已不再能吸取资金,为了顺应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以及规避管理,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各自在竞争中寻求出路,掀起了金融创新的浪潮。毫无疑问,这次浪潮也反映在货币市场上,使货币市场出现许多新的工具,出现了新的子市场,主要有: ()商业票据市场:商业票据出现在世纪,但直至后才得到迅速的发展。发行票据的公司年为多家,年增至约家。年代市场未清偿商业票据的年递增率为。许多一向从银行借取短期资金的公司改为在商业票据市场上筹集短期资金。从——年,商业票据未清偿余额增加了以上(从亿美元增加到亿美元,见表)。 ()可转让存单()市场:年以前,是不可转让的,所以也就不成为能在货币市场流通的一种金融工具。自从年花旗银行发行第一张大额可转让,这种金融工具迅速成长为商业银行的一种主要筹资手段。 ()联邦基金市场:即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始创于年代,原来是商业银行在联储账户上的超额储备和不足储备之间的余额借贷,现在已不限于联邦基金的借贷,而成为商业银行、储蓄机构、联储、外国银行的分支机构相互之间拆借短期资金的市场。中国公务网货币市场的大发展为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4课《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

考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 易错微析 当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经济危机打击时,苏联的经济发展很快。 例题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包括() ①涉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 ③首先在美国爆发④破坏性特别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故选D。 例题2列表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下列,导致期中经济数据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B.军备竞赛的影响

C.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 D.十月革命的冲击 答案:C 解析:1929-1933年,失业人数、国民生产总值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答案C。 1. 1933年与1922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这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A.破坏性特别大 B.传播特别快 C.矛盾特别尖锐 D.持续时间特别长 2.阅读下表:1929~1933 年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从表中最能反映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首先爆发于美国 B.范围特别广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激化了阶级矛盾 3.分析以下世界经济危机情况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持续时间比较长 B.物价上涨比较快 C.涉及范围特别广 D.破坏程度特别高 4.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A解析:“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这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答案A。 2.B解析:表格中,1929~1933 年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都下降,反映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范围特别广,答案B。 3.B解析:“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等部门的危机”表明涉及范围特别广;“1933年与1929年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37.2%,贸易总额缩减2/3”表明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程度特别高。没有反映出物价上涨比较快,故选B。 4.D解析:1929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英、法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工业生产都下降,苏联1928年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图示中①、②、③都下降,④上升,故选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