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晚明小品文管窥晚明士子的文人情怀
- 格式:pdf
- 大小:278.43 KB
- 文档页数:3
明代文人的士人风范与社会地位一、明代文人的士人风范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文人风范辈出的时代。
明代文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才华在艺术、文学、历史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1. 大气洒脱的品质明代士人崇尚自由、豪放和大气洒脱的品质。
他们追求艺术修养,注重心灵层面的践行,并将这种特质融入到他们创作中。
他们能从自然中获取灵感,表达个性情感,同时对道德和伦理也有深刻思考。
2. 才华横溢的多元素明代文人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出色表现,还涉及到音乐、绘画、书法等多个领域,并能互相影响。
他们自创了一种新型艺术语言,使其作品更具独特性。
3. 纵横交错的社交圈子明代士人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广泛而密切的社交网络。
他们在官僚体制中扮演重要角色,受到皇帝和众多文化精英的赏识,并与他们相互交流、辩论。
二、明代文人的社会地位明代士人由于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思想品质,在当时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以下是明代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几个重要位置:1. 官员阶层许多明代士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成为晋身江湖的一部分。
这给予了他们权力和财富,并使他们能够推动社会变革。
2. 文化界领袖明代文人以其精湛的才华和品质,成为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他们在这些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儒学传承者明代士人以儒学为根基,传承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展到更高的境界。
他们创造了新的解释和理解方式,并推动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4. 社会引导者明代文人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道德风范,成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他们通过著作、演讲等方式宣传价值观念,对民众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结:明代文人以其士人风范和在社会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他们不仅在各种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在社交网络构建、官员阶层、儒学传承及社会引导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些士人们推动了明代社会更加繁荣和进步,并世代影响着后来的文化发展。
晚明文人的真情与矫情一晚明成为学界的热点,已延续多年。
这段不足百年的历史确有许多异于以往和后来帝制时代的独特之处,诸如官僚体制的腐朽低效,商品市场的畸形繁荣,享乐观念的无孔不入,左派王学的深入人心,党社胜流的矍然蔚起,士商之间的角色互动乃至秦淮一曲的绮艳风流,诸方面的研究成果早已篇帙腾涌,不假我一二谈也。
这里只拟从“了解之同情”的立场谈谈那一时代文人之间的生活趣尚,冀能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对那一群体“微窥而知之”(钱穆语)。
晚明的文人大抵都会因为同年、同乡、同好、同气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进而再由朋友的揄扬荐引扩大这个朋友圈,而后结社会盟,诗酒唱和,尺牍互通,友情递进,甚而发展到一同去干预政治。
阅读这些人的尺牍书信,首先可以感受到情意的真切,惺惺相惜,肝胆相照。
每一次诗会社盟,或是友人的远道来访,都会激发澎湃的诗情,而临歧依依,难舍难分的友情也着实令人感动。
而深一层阅读其中的细节,还可读出才性、人品、情趣、志节,于是便显出了高低真伪。
且看几个例子。
臧懋循,现代人知道他主要是因为其人曾纂辑过《元曲选》,流传至今。
其实,他在晚明的文坛享有大名,为“苕溪四子”之一,在当时颇具影响。
懋循,浙江长兴县人,生长于太湖之滨顾渚的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伯祖、父亲都是进士出身。
懋循自幼聪明绝顶,三岁能诵《孝经》、古诗,九岁就会写文章,连塾师都自愧不如。
万历八年(一五八○)三十一岁中进士,授荆州府学教授。
明代的一个府学教授只是从九品的官,薪水低得可怜,是不够养家的。
好在能考中进士的一般都有些家底儿,更不用说像臧氏这样的世家子弟了。
所以懋循得以一面做个闲官,一面结社交友,任诞风流。
他的座师是内阁首相申时行,他女儿是退休首相徐阶的孙媳妇。
万历十年,他升任夷陵知县,成了正七品的官。
次年,迁南京国子监博士。
根据现在能看到的史料,他在每一任上,都能尽心职守,薄有政绩。
为人则性情疏放,诗名远播,还是个大玩家,围棋、蹴鞠都很精通,又有男风之好。
晚明诗文(2012/5/2)明代文章以明初与晚明两个时段成就较高,而其中最具特色而且影响最大的是晚明小品文。
晚明小品文与明代前中期散文相比,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从复古摹古转向师心自用,从传统的古文体制中解放出来。
晚明小品卸下文以载道的沉重负担,洗净冠冕堂皇的油彩,从而以悠然自得的笔调,以漫话与絮语式的形态轻松自然地体味人生与社会。
晚明小品形式活泼,内容多样:谈天说地,本无范围;言近旨远,充满情趣。
其形式很多,随笔、杂文、日记、书信、游记、序跋、寓言等等。
其内容可以言志,可以抒情,可以叙事,可以写景,可以写人,可以状物。
其风格,可以幽默,可以闲适,可以空灵,亦可以凝重。
晚明小品作家们似乎信手拈来,漫不经心,兴之所至,随意挥洒。
假如说,传统古文是“文以气为主”的话,晚明小品则大多以意境情韵取胜了。
这在中国古代文章发展史上,是一个值得注重的重大转折。
徐渭(1521-1593)、李贽(1527-1602)与陈继儒(1558-1639)等人对于晚明的文风与士风影响很大。
徐渭的文章有一种相当特殊和复杂的况味:傲气之中流露出悲怆,悲凉之中又夹带着幽默。
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和狂放不羁的精神,可以说是晚明文学精神与文学创作的先行者。
由于袁宏道等人的大力推崇,徐渭遂成为晚明文学的旗帜。
(袁宏道《徐文长传》)李贽的主要成就在思想史方面,但他的文章也是很有特色而且影响深远的。
(详见后文)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
陈继儒是晚明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人物,他兼隐士、山人、墨客、诗人于一身,既有清高之名,又有世俗之乐,可以说代表了晚明文人的人格追求,对当时的文人创作和人格塑造有明显的影响。
阳明认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是良知,舍此再无别的标准。
因此,阳明不承认任何外在的权威。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传习录》中)他还认为,经典只是人心的活动的外在记录,并非神圣不可怀疑。
晚明玩物文化与明代文人审美心态的蜕变作者:李玉芝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5年第05期摘要:晚明文人在日常生活领域表现出对物质文化的狂热迷恋。
这种对物质生活的新的体验和看法体现了晚明文人审美心理的蜕变。
文人在体物和用物上,不再恪守传统的“道为器用”的礼教观,有意去除附在器物上的政治和道德诉求,回归物质生活本身,将生活本身作为价值所在;也不同于道家讲究精神超越的超功利审美,对身体本身的关注超过精神上的诉求。
审美与生活密切相关,重视纯粹的感官体验和个体的诉求,审美体验上的由俭入奢等等诸多方面共同构成明代文人审美心态的独特性。
关键词:玩物;审美心态;道为器用;生活化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5-0096-05晚明文人恋物成癖,成为整个阶层的一种风气,其范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包括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涵盖器物、古玩、书画,并及花鸟禽石、山水园林,乃至美人、戏曲、诗词等等。
其玩物之风不仅盛行在一直有雅癖的官僚世族,而且在普通民众,尤其是掌握大量财富的商人阶层出于对地位上升的渴望,对具有鲜明阶级和文化标识意义的古董书画器物的追逐,使得明代的物质文化一方面是得到极大发展和丰富,另一方面社会各阶层对物质的占有和追逐成为一个时代的剪影,以致奢靡之风盛行,成为当时突出的一个社会问题,为后人所关注。
有学者就指出“晚明奢靡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自然是顺理成章。
自20世纪早期以来,‘奢靡’世风与晚明社会经济发展及结构变迁、价值观念嬗变及伦理秩序解体、消费文化兴起等一系列重要学术命题的提出,将这一话题所蕴含的学术价值从不同侧面呈现出来”。
[1]本文以为,晚明文人玩物现象背后关联的是明代文人审美心态的变迁。
晚明文人对物质文化的狂热投入,比起前代有了深刻变化,这不仅和晚明社会风尚的变迁息息相关,也深刻反映了晚明文人在审美心理上的蜕变。
一、“沉湎酣溺,性命死生以之”晚明史料对文人嗜物的记载与批评,体现当时文人在体物上呈现出来的新动态,一是“痴”,二是生活化。
苏轼小品文里的艺术世界第一篇:苏轼小品文里的艺术世界苏轼小品文里的艺术世界小品文缘自佛教译经,佛教经文依长短而分为‚大品‛、‚小品‛,自唐以来,文人借以称呼短小的序跋题记。
小品文具有独抒性灵的作用,现当代周作人闲适淡雅的小品文无疑是文坛的珍珠,而先之前的苏轼更是写作小品文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为苏轼贬黄州之作,苏轼的大量写作小品文亦是从此时起。
此篇有时间、有事件、有感想,不亚于周作人之《乌篷船》,然其高人之处则在‚闲人‛二字,‚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同时期写作的另一篇小品文《书临皋亭》:东坡居士醉酒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棻入。
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东坡被贬黄州,由荣华富贵、声名显赫之朝廷要员,一夜间浪迹黄州,与‚酒‛‚月‛‚文化‛为伴。
大多数文人遭贬则‚愤世嫉俗‛、‚呼天抢地‛,而苏轼却‚醉酒饭饱,倚于几上‛,‚ 若有思而无所思‛,真一个‚闲人‛!如果说东坡小品文之精神实质在‚闲人‛,其艺术要领则在‚突转‛手法的娴熟运用。
苏轼为诗、为词、为文,往往先置自己于绝境,待到无路可走之时,又来一个突转,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令人惊叹之余,久有回味。
此亦其‚闲人‛的境界‚旷达‛。
写于儋州的一篇小品文《记游松风亭》: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勾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当其正在思索‚如何得到‛之时,笔锋一转,‚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转得是如此巧妙,转得是如此合情合理,一点也不感到突兀。
‚伟大是不可重复的‛,苏轼的伟大正在于后世无有能效之者,或得鱼,或得筌,无有倍之者。
然而,更令人亲切于东坡小品文的,还在于其雅谑的文风。
罗筠筠: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及其在晚明的特点摘要:晚明学者借用佛教中“小品”一词命名篇幅短小的艺术性散文,他们不仅在小品文的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将其发展为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并驾齐驱的明代文学成就的标志。
且总结出小品文与正统文学在写作动机上的“一饷之欢”与“千秋之志”之区别,在创作目的上供人爱玩、自娱娱人与明教载着的不同,并指出其小中见大、寸瑜胜尺瑕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小品晚明审美娱乐The Aesthetic Value of Essay and its Development During Late Ming DynastyAbstract:Essay is from Buddhist classics, which is a term scholars of denominated artistic prose. From Wanli period to Late Ming Dynasty was the floresce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essays in Ming Dynasty, it was also a period that Chinese classical essays acquired prominent achievement. Speaking from the special aesthetic interest and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essays of Late Ming Dynasty, we could look the essays of Late Ming Dynasty as a symbol of Ming’s literature just as the Han ode, Tang poetry, Song Ci and Yuan verse. The authors of essay dared to make clear the purpose of their composition was not for advocating feudal ethical code but only for self-amused and amused others.Keywords: Essay Late Ming Dynasty Aesthetic enjoyment“小品”一词本是佛教用语,是相对于“大品”而言的。
晚明之儒家道德哲學與世俗道德範例研究-劉蕺山《人譜》與《了凡四訓》、《菜根譚》之比較「晚明文人」型态之研究晚明心态与晚明习气《四库全书总目》曾在论及明代士风变化时总结说:“正(德)、嘉(靖)以上,淳朴未漓。
隆(庆)、万(历)以后,运趋末造,风气日偷。
道学多侈谈卓老(李贽),务讲禅宗;山人竞述眉公(陈继儒),矫言幽尚。
或清谈诞放,学晋宋而不成;或绮语浮华,沿齐梁而加甚。
著书既易,人竞操觚。
小品日增,卮言叠煽。
”(卷一三二“杂家类”存目)这段话固然反映出《四库》馆臣对于晚明士风与文风因轻蔑而略有偏颇的态度,但它指出晚明社会风气与文人思想的特点以及当时“小品日增,卮言叠煽”这种文学现象所产生的历史氛围,却是相当准确的。
因此从文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晚明小品可以说是我们认识晚明文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文化品格和精神个性的形象资料。
一古代儒家传统的理想人格是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使人成为能够安贫乐道、道德完善的正人君子。
自从宋代以后,尤其是程朱理学之后,许多文人以儒学的圣人人格作为人生修养所追求的目标,力求获得尽善尽美的人格。
到了晚明因为程朱理学逐渐失去了崇高的地位,个性之风崛起,晚明文人追求独特个性的兴趣远远大于对于有规范性的完美人格的兴趣,他们更为欣赏的恰是有特点的狂狷癖病的文人才子人格而不是完美的圣人人格。
在他们看来,有弱点有缺陷的个性才是真正的优点。
张大复有《病》一文说:木之有瘿,石之有鸲鹆眼,皆病也。
然是二物者,卒以此见贵于世。
非世人之贵病也,病则奇,奇则至,至则传。
木病而后怪,不怪不能传形;文病而后奇,不奇不能骇于俗。
吾每与圆熟之人处,则胶舌不能言;与鹜时者处,则唾;与迂癖者处则忘;至于歌谑巧捷之长,无所不处,亦无所不忘。
盖小病则小佳,大病则大佳,而世乃以不如己为予病,果予病乎?亦非吾病,怜彼病也。
天下之病者少,而不病者多,多者吾不能与为友,将从其少者观之。
(《梅花草堂笔谈》卷三)所谓“病”就是超越正态、世俗、平庸、乡愿的“真”和“奇”,“病”者,才有特点,有个性,有锋芒,才有出类拔萃之处。
王思任小洋赏析一、介绍王思任及其作品王思任(1575-1646),字季重,号谑庵,明朝文学家、散文家。
出生于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为官期间,他历任南京户部主事、江西提学佥事、湖广提学副使等职。
因其作品独具匠心,被誉为“晚明小品文第一家”。
二、分析王思任的文学成就1.散文创作:王思任的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文笔幽默风趣,寓意深刻。
他善于运用讽刺、调侃的手法,对社会现象、官场腐败等进行批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小品文:王思任的小品文被誉为“晚明小品文第一家”,其作品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具有较高的文学地位。
他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晚明文人的审美情趣。
3.诗词创作:王思任的诗词作品也颇具影响力,以豪放、奔放、激情四溢的风格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故国、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批判。
三、赏析王思任的作品特点1.独特的讽刺手法:王思任在散文作品中,运用讽刺、调侃的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揭示,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和对世俗的愤懑。
2.幽默风趣的文笔:王思任的文章富有幽默感,语言诙谐,使读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独特魅力。
3.寓意深刻:王思任的作品往往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他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得到心灵的启迪。
4.关注现实:王思任的作品关注现实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他敢于直面社会问题,抒发自己的观点,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四、总结王思任的文学价值王思任作为晚明文学家,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他独具匠心的创作,丰富了我国古代文学的宝库,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我们仍可通过欣赏王思任的作品,感受其独特的文学魅力,体会晚明文人的审美情趣。
“性灵说”对晚明小品文的影响一、绪论1、晚明的政治经济概貌;晚明社会(从万历至崇祯1573———1644)约70年,此时朝政腐败,国事日非,党争迭起,内忧外患,危机纷呈。
可在社会上却呈现出商品经济繁荣和文化活跃发展的状态,时人称为“巨变”,或谓“天崩地坼”。
当时的知识人面对这变幻的现实,纷纷寻找着各自的精神依托,形成了人生理想和社会地位的多元分化。
在朝廷中或依阿取荣、朋比党争、沽名卖直;或复兴古学、死守正统;发展至明末清初,更出现张岱、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屈大钧等遗民心态,进而衍生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思想。
在社会上,一些科举考试中的失意者或走上从商之路,在治生和治心方面谋求平衡;或站在市民阶层的立场,竭力张扬人性,并对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反思。
还有那些较早受到来华传教的欧洲耶稣会士影响的知识者们则具有了初步的西学信仰;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朱载堉、徐宏祖等人更具有了发展民生日用科学的追求。
笔者撰写此文,希望对晚明时期政治腐败与文化繁荣的矛盾现象,作出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解释。
一晚明文化繁荣的社会背景晚明的文化繁荣局面是由多重性的社会变迁形势决定的:1、商品经济的繁荣。
这是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表现,不仅因为社会财富丰富了,而且也因为政策在逐渐发生着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变化,明后期“一条鞭法”的推行更是把人们从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商税并不严苛,而且许多商人和商业活动都能获得免税的优待,官府健全牙行制度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为商业活动创造正常顺畅的经商环境,官道的修筑正好为商业活动提供了交通的便利,长途贩运业由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商人在经济活动中也谋求着自我组织形式的更新,诸如商帮的形成,会馆、公所等自我管理机构的建立都为商业活动的规范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明代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主要有:在政治中心之外,形成了一批商业型的都市,小市镇蓬勃兴起,长途贸易发达,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商路,商业城镇的服务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文化产品有了巨大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