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电视节目赏析之60分钟

西方电视节目赏析之60分钟

西方电视节目赏析之60分钟
西方电视节目赏析之60分钟

西方电视节目赏析

——浅析《60分钟》

政法学院2010级社会工作专业2010425039 官爽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主打的一档电视新闻杂志栏目,它走过了36年的历史。本文将为你浅析这一档王牌节目的基本信息,历史沿革,成功经验,机遇挑战等。

一、我与电视的缘

从小就一直观看电视节目,从幼年时的动画片,稍大点儿了会看电视连续剧,慢慢的看看电影,年龄大了,就会对体育类、新闻类等节目感兴趣。看到主持人妙语连珠的讲述,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因此我从小就有当一名节目主持人或一名记者的理想。

高中的时候对大学就很期待,因为这里有轻松的学术氛围,有功底深厚的专业教师,有发展自我的良好环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的第一志愿并不是热门的经济类或管理类,而是义无反顾选择了自己喜爱的新闻类。只是后来种种缘由,我被调剂到了其他专业。虽然由于专业的限制,可能我不能实现幼时的理想。不过我并没有放弃对自己兴趣的追逐。大学给我们提供了充分发展自我的条件,于是在选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几门与新闻或电视有

关的课程,其中赵老师的“西方电视节目赏析”就在其中之列。我很有幸的选上了这门课。

上课时,老师以渊博的知识、风趣的口吻,将西方电视节目的精髓给我们娓娓道来,听了几次课,让我受益匪浅,获得了很多知识。老师给我们介绍并播放了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西方国家的新闻节目、访谈节目、纪录片等等诸种形式的电视节目。虽然很多节目的形式在中国的电视台都有,很显然,中国的电视节目在很大程度上都借鉴了外国的形式,只有看到节目的本源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真意。西方国家电视节目的制作技术、节目内容的开放程度以及主持人的现场表现能力等等都是中国同类节目难以望其项背的。我想,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电视节目发展较晚,起点较低,另一方面中国现行的这种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电视节目的发展。虽然中国的电视节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中国的电视节目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好看的西方电视节目,如果非要选一种的话,那就是——《60分钟》吧。根据老师的讲解,互联网上的信息和自己的观看,对《60分钟》做一下简单的解读。

二、基本信息

《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主打的一档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栏目创办于1968年9月,当时还没有一个完

整的栏目形态,只是在每周二晚间黄金时段和《CBS新闻小时》轮流播出。在创办后的好几年里,这档新闻节目并没有引起多少反响,在美国尼尔森当时的收视调查中只排在第51位。直到1975年,栏目调整了播出时间,固定在每周日晚间7:00至8:00段播出;也就在这一年,著名记者主持人丹?拉瑟加入《60分钟》。

从这之后,栏目收视率竟逐渐上升到36%,而且在娱乐节目一统天下的竞争中连续23年名列美国联播网黄金时段收视率的前10位,CBS的新闻栏目也在《60分钟》这里首次实现盈利。

说《60分钟》,我们不一定知道,但提到美国著名电视记者迈克·华莱士,我们就一定还有印象。1986年,他在北京中南海独家采访了邓小平;2000年,他再次到北京采访江泽民。华莱士是《60分钟》的创始人之一,在1968年整50周岁时,他出任《60分钟》的记者和主持人。

凭借自己高人一等职业技巧和新闻敏感,还有另人崇敬的职业精神,他和《60分钟》一起逐渐成为美国甚至世界新闻界的楷模。除了邓小平和江泽民,他还采访过肯尼迪、约翰逊、尼克松、卡特和里根等美国总统,采访过卡斯特罗、阿拉法特、卡扎菲、阿萨德等世界各国领导人。如今的华莱士已经86岁(2004年)了,却还在为《60分钟》工作。

与其它新闻栏目不同的,《60分钟》不设固定的栏目主持人,只让本期节目的出镜记者在演播室做简短述评。它的主持人都是记者,记者同时也是主持人,这是它的要求,也是它的特色。除

了华莱士,它的记者主持人还有丹?拉瑟、哈里?里森纳、莫利?塞弗、莱丝莉?斯塔尔和埃德?布莱德利等等。后来由于著名专栏作家安迪?鲁尼的加盟,《60分钟》开辟了专门的新闻评论版块。

每期的《60分钟》基本由3个独立的新闻深度报道和1个新闻评论版块组成,深度报道各13分钟左右,评论版块4分钟左右,加上片头导视、片花和广告,总共60分钟整。

三、节目解读

《60分钟》的栏目理念是通过深入挖掘,探讨重大社会背景下的重大社会问题。所以在整体定位上,这是一档严肃的新闻杂志栏目。因此栏目在选题上以政府行为、社会事件、司法公正、人类灾难、战火纷争等“硬新闻”为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简要读解。

品格读解。曾任《60分钟》执行主编的菲利普·席弗勒总是自豪地说:“《60分钟》是新闻品格的象征,是客观立场的代表,为这个栏目工作,我感到骄傲!”正是这种新闻职业品格和精神,支撑着《60分钟》近半个世纪来的长盛不衰,凝聚着一大批尖端新闻从业人员。而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真相”。

可在2004年9月8日,《60分钟》公开了几份指向小布什的备忘录,最后却被证明这些备忘录是假的;无论《60分钟》是有意还是被利用,这种错误总是致命的,栏目的新闻品格开始受到置疑。

叙事读解。“今晚请看《60分钟》的这些故事和安迪?鲁尼的评论”,这是每期栏目的片头主持人都要说的一句话,它用的是“故事”一词。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是栏目收视率的重要支撑。具体表现在对情节的精心选取和挖掘,对矛盾冲突的捕捉和表现,对细节的抓取和提炼,对叙事节奏的把握和控制,还有就是以形象化的信息为论据,避免说理。

语言读解。与电影艺术化的影像语言不同,新闻的影像语言更多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也正因此,新闻影像语言往往被轻视被忽视,国内的大多数新闻栏目在语言上就极不讲究,认为只把信息传达了就行。

《60分钟》的影像语言却总是那么精致纯熟,他们首先关注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更好地传达信息,如采访时多用特写;然后在机位变化、运动轨迹、色调运用、场景转换、镜头剪接、声画组合、特技使用等各方面进行最佳配置,以达到最好的传播和观赏效果。而所有这些都是新闻职业素质的重要体现。

包装读解。统一而富有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是一档电视栏目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60分钟》显然在这方面极为成功,关键词是“杂志”和“跑表”。

《60分钟》是新闻杂志栏目,在包装上干脆也做成一本杂志的样子;以“60分钟”为题,那干脆就用跑表来标示这60分钟的流逝。每周日7:00整,屏幕黑下,跑表滴滴答答的走动声逐渐扬起,黑幕上出现白色方框,仿佛一本杂志的封面,然后在这个

方框中出片题和片头。之后杂志的标示一再出现在主持人身后的背景中;跑表的画面则用来联接各个版块,分针的位置不断变化。

直至最后杂志封面再次出现,跑表分针指向59分,封面中出现工作人员字幕,本期《60分钟》至此结束。

四、《60分钟》:一帮老家伙整出的王牌节目

我对新闻的理解是:从未听说过的故事。《60分钟》所擅长的正是讲述这样的故事。———丹?休伊特(《60分钟》执行主编)1968年,已经身为王牌电视节目制片人的丹?休伊特向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管理层递交了一份报告,设想创办一个黄金时段片长一小时的新闻节目。根据他的建议,节目将由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是一个故事,由一个记者出镜采访,并串联讲述整个故事,而三个故事中间则穿插广告,通过广告来将不同风格品味的故事融合成一档节目。用当年丹?休伊特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观众既看到玛丽莲?梦露的衣橱,又可以让观众一窥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实验室。要让节目在保持一定严肃性的同时,又让新闻具有娱乐性和可观赏性。CBS管理层采纳了丹?休伊特的设想,并从他提交的报告中摘取了“60分钟”这个字眼作为节目的名称。美国电视新闻王牌栏目《60分钟》由此诞生。

某种意义上来说,《60分钟》是由一群老人担纲的栏目。1986年迈克?华莱士采访邓小平时,他已70岁。在他84岁的时候,他再次来到北京,那次是采访江泽民,如今他依然是《60分钟》的全职

记者,他在《60分钟》一乾就是三十多年;丹?拉瑟递交辞呈引起轩然大波,其实他也已经是个73岁的老人了,他在《60分钟》乾了24年;而执行主编丹?休伊特则从《60分钟》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这里工作,他的目标是“死在办公桌上”。实际上,《60分钟》栏目的成员,根本没有那种二十几岁刚刚大学毕业、冲劲十足的毛头小伙,他们大多数的年龄都在35岁~45岁之间,在到这个栏目之前,他们都有过相当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都是非常出色的新闻记者,否则无法胜任这个栏目的工作,这几乎已经是《60分钟》的一种传统。

当然,从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上看一个新闻栏目,《60分钟》真是有点老了。但,《60分钟》老而弥坚!

五、成功经验

世界上很少有哪一档电视节目能够像《60分钟》这样成功:连续播出36年,是美国新闻历史上资历最老、收视率最高的10个电视节目之一,连续22年高居收视率前10名,甚至5次成为美国收视率最高的电视节目,一直高踞美国转播率最高的黄金时段。1999年,《60分钟》甚至创下了同时在1423家电视台黄金时段转播的纪录。它还是美国电视节目中获得美国电视最高奖———“艾美奖”最多的节目之一,艾美奖的评委们认为,《60分钟》“用简单而有效的方式深入了故事的核心,进入了人物内心,编排自由、富有活力,开创了一种新的节目样式”。从很大程度上来说,《60分钟》拓宽了新闻的视野,重新诠释了新闻的本质。它的成功,不仅仅冲击着新闻本身,使

其成为新闻业的旗帜,它更成为客观、公正、自由的新闻品质的象征。

《60分钟》的成功绝非偶然。实际上,随着美国社会的急速发展,美国观众自身对信息的渴求也日益增长,这就为《60分钟》准备了良好的社会资源和观众资源,而便携式电子新闻采访设备(ENG)的普遍应用不仅使得记者有了更多自主话语权,也将记者推到了与观众面对面的正前方,从而造就了众多诸如迈克?华莱士、丹?拉瑟这样的新闻大腕。同时,王牌主持人的推出与明星记者的塑造又成为《60分钟》笑傲江湖的重要法宝。但真正成就《60分钟》的,是它对于真相的追求和它对故事的编排手法迎合了观众的收视期待,这二者共同保证了《60分钟》在商业上的成功———在美国这样一个商业化的社会,任何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必须首先建立在商业成功的基础上。

真相是个难以界定的模糊概念,然而它却是《60分钟》成功的内核。制作人坚信,对于一档像《60分钟》这样的调查性新闻节目,真相才是观众最想知道的,因此声音对于观众来说甚至比画面来得更重要,因为观众可能并不介意画面美不美。这样对于采访的问题和解说词来说,就要力求准确和深入。虽然以年轻人的眼光会觉得《60分钟》的节目风格看起来有点老派,也可能会觉得它有点保守,因为他们通常无法从片子中看到快速切换的画面,也不会有强烈的节奏。但是与时髦新鲜相比,真相更具有震撼力———《60分钟》的片长比经常达到十比一甚至更高,即播出十分钟的节目,它们的原始录像材料会高达100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真

相!

基于这样的理念,《60分钟》的记者甚至对自己节目的广告赞助商也毫不留情。福特汽车公司曾经是节目的主要赞助商,但当《60分钟》的记者发现该公司生产的一种油箱不符合安全标准之后,依然毫不犹豫地做了一期节目。节目播出之后,福特公司立即撤下广告,但仅仅一个星期之后,他们的广告就又回来了。针对奥迪汽车加速器,《60分钟》也作过类似报道,结果奥迪公司也是先撤广告,而后又重新投放广告。在丹?休伊特看来,这些公司意识到,把他们的品牌同《60分钟》这样坚持新闻立场的节目联系在一起的重要性和价值。

也正因为此,业内有不少人士相信,《60分钟》商业上的成功,首先表达的是一种新闻职业理念和信仰。担任过节目执行主编的菲利普?席弗勒曾经不无自豪地说,《60分钟》是新闻业的象征和代表客观公正立场的偶像,“为这个栏目工作,我感到骄傲!”相比较于追求真相这样听起来有点虚无的内在理念,《60分钟》的节目形式是其成功的外在因素。究其本质而言,《60分钟》就是在一个小时时间里,向观众讲述几个精心挑选的小故事。丹?休伊特认为,好故事的标准就是晚上播出的节目是第二天早上人们的话题。而在他看来,《60分钟》成功的重要因素乃在于“我们故事的主角比我们会讲故事。我们所做的只是帮他或她讲好故事。”

六、新时代,新挑战

《60分钟》走过了36年的历史。经验表明,它的对手不是其他

同类型的电视新闻杂志,甚至也不是颇受批评的商业对节目的渗透和影响,而是那些将观众从电视机前拉走的事物,当人们更多的从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终端获得信息的时候,电视这种非常霸道的传播工具面临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丹?拉瑟走了,《60分钟》还会继续找到同他一样出色的电视人。可是观众走了,《60分钟》该怎么办?

中外儿童电视节目研究综述

摘要:儿童与电视不仅是一个电视专业的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本文总结了近几年中西方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研究成果,并就儿童电视节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儿童电视节目;暴力;性别 1 国外研究 ??西欧和北美地区儿童电视节目开播最早,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于80年代陆续推出专业儿童电视频道,在研究方面也比较深入丰富。笔者总结了国外关于儿童电视节目的研究资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1 优秀儿童电视节目标准 ??西方学者立足于从儿童和父母的角度来研究儿童电视节目的质量标准。儿童电视节目分为新闻节目、教育类节目、戏剧(剧场)节目和卡通动画四种类型。父母认为儿童节目首先要使儿童得到满足,提出七个评估标准,其中最重要的三点分别是可理解性、审美性和启发性的参与。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电视节目最重要的两个标准是理解和审美。 1.2 暴力 ??关于电视暴力对儿童的影响主要有三种理论:宣泄、社会学习和涵化。儿童节目包含的暴力内容是被美化了的,但也因此更容易被忽视。儿童收看了这些包含暴力内容的节目后会变得具有侵略性,而且更加麻木不仁。在暴力内容方面,也要关注战争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是如何呈现和处理的。 ??有学者还提出儿童电视节目中语言的暴力问题。虽然电视基本是一种视觉媒介,但语言交流也是其传播的一种手段。研究发现,男性比女性的说话时间要多,成人比儿童的说话时间要多。大多数人物语言中的防御性要两倍于其说话的支持性,男性语言的防御性要多于女性。 1.3 性别角色定型 ??西方学者比较多的关注在儿童电视节目中性别角色的呈现和缺失,以及其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性别角色的显著不同既表现在男女人物的数量上,也表现在男女人物的行为上;女性角色是男性的两倍;男性更多被呈现为侵略性和建设性,女性更倾向于被呈现为恭顺的;男性更多的能够得到奖励,而女性常常是一无所得。 ??在卡通片这一节目类型中,女孩角色往往是缺失的,呈现的是男孩的世界。儿童对卡通片中性别角色的接受是以一种刻板印象的方式:男孩都是暴力和活跃的;女孩是优雅的,注重外表,对男孩感兴趣。对卡通人物的刻板印象会影响儿童对男女性别角色的认知。 2 国内研究 ??中国的儿童电视节目发展较晚。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儿童电视节目《两个笨狗熊》;1995年,中央电视台开通第7套卫星电视少儿节目,我国儿童电视进入从无线到有线、从分散播出到规模播出的发展新阶段;2003年12月28日,第一个面向全国少儿的专业频道——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开播,标志着我国儿童电视从栏目发展走向频道发展,其研究内容集中于以下几点。 2.1 成人化,说教过度 ??对比亚欧儿童电视节目,成人化是亚洲儿童节目的顽疾,主要表现在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和语言上,过多承载了成年人的思想观念,说教味太重,重教育轻娱乐,将少儿节目片面认为只是“哄小孩”,节目编导和主持人对儿童需求并不了解;此外,节目书面语太多,不形象不生动,导演痕迹明显。 2.2 城市化 ??全国3.6亿儿童,城市儿童仅占20%,其余80%都在农村地区。以农村未成年人为受众的电视节目极度缺乏,少数展现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节目主要集中在希望工程等主题上,农村孩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12双播)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B 课程中文名称: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 课程英文名称:TV program Criticism & Appreci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 适用专业:音乐学(双语播音主持)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为双语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设置的专业必修课。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是本科专业第五学期开设的新课程,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了解国内电视节目现状,把握电视节目制作行业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电视艺术鉴赏水平,为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打下扎实基础的专业课程。 《电视节目批评与赏析》的任务是在大量观看欣赏优秀电视作品的基础上,认识和把握电视的传播特性和规律,丰富电视知识,树立节目意识,强化媒介认知,陶冶艺术情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素养与能力,逐步培养大学生丰厚的人文底蕴和现代电视理念。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将运用已经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分析、比较各类优秀电视节目,准确、全面地反映电视传播的特殊规律和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同时,通过对典型电视作品的鉴赏,了解人类社会的广泛发展和生动变化。 1、反映电视节目最基本、最必需和最重要的元素; 2、内容新颖,尽可能反映电视节目的最新动态; 3、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相结合; 4、节目的选择尽量丰富、多样、典型、广泛。 5、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式探讨,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水平。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新闻学概论、广播电视文体写作、新闻采编;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为主持人节目策划与现场采访报道。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处理好本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合理分工与和谐配合,防止疏漏、避免内容重复交叉,又要确保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和完整性。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第一讲电视艺术的语言系统 4学时 1、电视画面语言(重点)的概念、分类、意义、作用。 2、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句型结构) 3、电视画面的组接理论(蒙太奇和长镜头) 4、电视节目中的声音。 5、三维动画技术的应用 6、电视作品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要求:重点掌握电视艺术的语言构成,镜头(声音)分类及其作用,表意功能,剪辑技巧,能够熟练运用电视语言分析电视作品。 第二讲电视栏目解析 4学时 1、电视发展简史 2、电视栏目化发展阶段 3、电视栏目分类及其特点 4、国外电视节目栏目化现状与趋势 5、电视栏目主持人 要求:了解电视栏目化的发展历程,重点掌握电视栏目的分类及其特点,新闻节目与娱乐节目,国内外电视节目比较,栏目主持人角色定位。 第三讲新闻及评论类节目 4学时 1、电视时政新闻节目的中国特色、出路 2、《南京零距离》与社会新闻节目的分野 3、专题型新闻与《新闻调查》 4、媒体立场与社会责任 5、电视新闻的直播 6、新闻节目感染力要素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1

广播电视节目概述 1.广播电视节目 (1)广播电视节目定义 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播出内容的基本主持形式和播出形式他是一个按时间段划分、按线性传播的方式安排和表现内容、依时间顺序播送内容的多层次系统。 (2)广播电视节目的三个层次:一套节目、一个节目、一次节目。 ①一套节目:即一个台每天以同一呼号或在同一频率、频道中播出的全部节目,它们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节目群,形成节目的顺时链。 ②一个节目:在特定时间段、连续播出的具体内容整体,这个节目既是顺时链的一环,自身又可由每天在同一时间段播出的多次节目组成自成一体的历时链,属于整个节目系统的基本层,又称作栏目。 ③一次节目:在当天某一特定时间播出的具体内容的整体,它是节目历时链的具体环节,属于整个栏目的基础层次。而作为节目系统的基础层次的一次节目,本身也是完整的微观系统,往往包含着一系列下属概念,如报道形式、样式、体裁等。 这三个层次以统辖——隶属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台的有机节目系统。 如果一个台有几套节目,那么在同一时间内就有几个节目在播出,这些节目之间又形成了共时链的关系。整个系统形成了梯级构建。 (3)广播电视节目分类 ①内容性之分:新闻性节目、教育性节目、文艺性节目、服务性节目。 ②内容构成、组合形式分:综合节目、专题节目、杂志性节目。 ③播出方式分:直播节目、录播节目。 ④按播出时间分:定期节目、特别节目、插播节目。 ⑤播出次数、内容关系分:首播节目、重播节目、滚动节目。 2.广播电视的传播特点 (1)广播的传播特点: ①传播迅速,信息量大 ②听众广泛,覆盖面广 ③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④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⑤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

电视节目分析报告范文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

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限娱令”的大的背景下,节目形式要继续追求新颖、能够吸引观众眼球,在强调“真”的同时更应该强调“秀”的成分。兼顾整档节目的社会性和娱乐性。 三、受众的积极参与 《变形记》当年在卫视开播后,就疯狂受到电视观众的追捧。其很大的功劳在于节目给足了观众的参与自由。如今受众越来越重视自己在媒介的中心地位,他们希望看到的节目内容形式是大众化的而不是专为精英阶层所制作的,是真实的而不是可以做作的,并且他们拥有强烈的自我展现欲望,希望可以更多地参与节目活动。这些因素使“人”在此类节目中成为核心——节目参与者来自广大平民百姓,成为节目的主角,推动节目在相应规则下向前发展;而广大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短信、weibo、《变形记》节目百度贴吧、等网络平台参与节目互动预知更多节目进展,而节目编导也可根据观众的这些反馈,适当控制节目并适当奖励受众参与者以提高收视率。 四、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展现个性 在以往电视节目中,节目内容、进程以及参与者的一举一动通常都会受到导演的严格控制,《变形记》则是将权力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参与互换角色的选手,因此他们有了更大的主动权和发挥空间。这一自主权的回归,尊重了选手的自我发挥空间,使其在参与节目时可

电视节目分析完整版

电视节目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变形记》分析 短暂成为别人,是中国神话小说经常使用的手法,也是很多人平日磨练想象力最常用的技巧,遐想是人类生活很多细节的润滑剂。遗憾的是几乎没人能在现实生活中完成这一转换。湖南卫视《变形计》使得神话变成了现实,当观众看到节目中的人物奇迹般地成为别人时,他们的心理快感在想象力的助推下,腾云驾雾。《变形记》运用纪录片+真人秀模式的创新模式,号称中国“新生态纪录片”。这档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寻找热点中的当局人物,安排他们进行互换人生体验,参与节目的双方就在七天之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的生活。节目同时全程每天24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低成本播出。 一、节目内容多样化 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二、节目表现手法的纪实性与情节化 《变形记》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概念中,“真”一方面是指节目参与者并非扮演特定角色,而是参与者通过互换角色在特定情境和规则下真情实感、语言、行为、自我个性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表现手法的纪实性。《变形记》中存在大量记录元素,在节目拍摄的过程中大量采用了纪录片的跟踪拍摄,有的为了过于追求真实性、刺激性甚至使用监视镜头、偷拍、24小时全程拍摄手法,实现了节目的具体进程和细节展现的真实性。《变形记》作为湖南卫视娱乐节目的一种,在当下

中西方影视的差异之中西方综艺节目差异

中西方影视的差异之中西方综艺节目差异所谓综艺节目,是指综合娱乐节目。它涉及内容广泛,凡娱乐艺术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综艺节目是所有节目中娱乐价值最高的节目,它以变化多端的内容,新颖有趣的表现方式,缔造真善美相容的境界,娱乐人生,启示人生。 综艺作为一种电视栏目,它起源于美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电视经费、技术及节目的质量难以保证,根本无法提供固定综艺节目的条件,所以只是对游戏、竞赛、表演等节目作过尝试。第二次大战之后,电视还没有引起广告商的注意,电视发展的经费来源非常成问题。为了吸引广告商的主意,电视必须推出人们喜闻乐见的节目。NBC(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从广播开办娱乐节目大获其利的经验中得到启示,决定网罗娱乐界明星,将他们的表演引入电视。于是,电视综艺节目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由此可见,美国的综艺节目产生时期很早,发展到现在,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的磨练。美国综艺节目的成功经验启发了中国电视界。中国综艺节目起步较晚,真正开始于1 9世纪80年代初。1983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播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巨大反响。在粉碎“四人帮”后,饱受精神饥渴的中国人民表现出对文化生活前所未有的热情,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春节联欢晚会以高质量的节目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需求,综艺类节目开始风行全国。1990年4月25日《正大综艺》创办,则标志着综艺节目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档汇集了知识问答、搞笑、风光旅游短篇和连续剧的新型节目,在电视节目还极其贫乏的当时横空出世,一炮而红。相对于西方的综艺节目来说,中国的综艺节目的起步要晚很多。 一棵树上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点,即使是受文化全球化影响的当今世界,各地文化依旧保持着自己的传统与独特魅力。各国的影视文化彰显各地的历史韵味及文化特色,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出一份力。世界各地的综艺节目也是如此,搞笑中突出独特的幽默,益智中彰显名族的智慧……中国和西方的综艺节目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但仍有很多的差异。以综艺晚会为例:晚会型综艺节目容易受到特别关注,最常见的周期是一年一度,如音乐、影视的颁奖晚会和春节联欢晚会,还有的则更是只此一回。因此,晚会本身成为一个潜藏巨大商业价值的商品,被电视从业者们开展利用。为了最大程度地挖掘这种商业价值,如何给晚会增加娱乐性以提起更多观众地兴趣,就成了许多晚会制作人的课题。由于晚会大多充满着喜庆气氛,西方综艺节目通常将幽默、搞笑的风格贯注入晚会当中。如美国奥斯卡颁奖晚会,整个晚会过程中,明星与主持人之间互相调侃,互相开涮,幽默搞笑俯拾皆是,气氛十分夸张随意。而与此相比,中国的晚会娱乐性还有所不及。主要表现在晚会基调和风格过于严肃,不够轻松幽默,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过于郑重而亲和力不足,以及节目本身娱乐性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很多晚会承载了太多意识形态功能而不胜其重,且陈旧的节目理念衍生出呆板的主持方式和拘谨的节目场,并使能出彩的嘉宾也表现得大打折扣。 具体来说,我认为中西方的综艺节目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电视节目鉴赏

电影浅谈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艺术,以其生动的直观性和逼近生活的真实感而易有广泛颀赏性。一部优秀的影片能使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陶冶。 从最初无声电影、黑白电影到现在结合了高科技制作而成的彩色电影,制作水平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无论怎么变化都不会改变电影和文学作品密切的关系。 很大一部分电影都通过文学作品改变而成的。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无论电影是否将原著改编得面目全非,只要改编得合乎观赏习惯又不失美学品位,观众亦将其作为独立的艺术个体来欣赏而不要刻意将其与文学原著对比,那么这部电影仍然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文学所传递的启迪,智慧,讲叙的冷暖人生,世间百态,及诸如此类那些使文学魅力四射的东西,使得相关电影具有了吸引人的内核;而在这个快餐时代里,大多数人更愿意选择喜闻乐见,形式生动的电影,去避免啃厚厚的原著。但是许多电影将原著改得面目全非,真是莫大的损失。从艺术角度来说,是文学给了电影生命;而从经济眼光来看,则是电影给了文学生命。 电影在制作和宣传中也刻意地强化这种相似性,借助文学名著固有的号召力吊起观众的胃口,力图创造票房佳绩。 影视改编是对文学作品再创造西方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作家创作的文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未完成本,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未定的、潜在的,任何文本都具有一种召唤结构,正是这种召

唤结构,为阅读者提供了填空、阐释和自由想象的无限可能性。对于文学作品改编来说,原著中同样有许多空白等着去填空。 文本只有当它被具体化时才获得了生命,而且具体化绝对地不游离于读者的个人性情影视就是这样不时唤起观众期待视野中的预定积累,同时又不断设法打破观众的期待惯性。 影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文学作品的直观呈现锦上添花。许多影片艺术水平不高,根本问题不在于表现手段,而在于文学价值不高。所谓文学价值,主要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塑造、文学的表现手段及其节奏、气氛、风格和样式。这些都是由剧本来提供和决定,再由导演用影视手段来体现和完成。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其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都易构成观众对影视的意蕴期待。 总而言之,文学与电影是不分家的,二者的关系紧密,互相促进。因此要想真的欣赏一部好电影,良好的文学素养也是必须的,掌握好赏析方法,去挖掘深层次的内容。

美国电视节目编排

1板块式编排。为把观众从上一个节目带到下一个节目而被美国电视界经常采用的一种编排战略。做法是在整块的时间里连续安排两个或两个多小时的,对观众有相似吸引力的一系列节目。因此又被称为“垂直性节目安排”。一般来说这种做法是很起作用的,因为观众一旦被一种很有强势的节目所吸引,他就会继续收看能满足他相同需要的类似节目。 2全盘式编排。也叫“横带式”或“水平式”节目安排。主要是利用观众每天的固定收视习惯,把一定的节目安排在每天的同一个时间。 3重型打击式编排。即用一个有强势的历时)* 至+,*分钟的节目跟竞争对手的由较短节目组成的板块对着干。有时它还在对手的板块尚未开始之前就先发制人地抢先播出,致使对手无法推出板块。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它的目的都在于及早抓住观众,并使他们的注意力保持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削弱对手的节目. 4硬对硬式编排。顾名思义,也就是在对手推出一个强势节目的时候,自己也立即安排一个强势节目跟它对拼,共同争夺观众。但这种节目安排往往会使得观众不得不在两个都愿意看的节目中做选择,所以尽管有时它能起到一些作用,但也常常使得一些台因这样的交战而浪费了强势节目;或者是两败俱伤,收视率都遭受挫折。 5逆向式编排。即不跟对手的优势节目正面交锋,做浪费实力斗争,而是在对观众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暂未被别人占据的空白点,提供跟对手决然不同的节目。这种方式若运用得好,不仅可以避免拿自己的强势节目跟对手做破坏性竞争,有时还因为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节目而吸引其它的收视者。 6插入式编排。即把一个新节目或需要宣传的节目,安排在两个成功的节目之间。由于观众出于惯性看了前面的节目就接着往下看,或期待看后面的节目而使这个插入的、稍差一点的节目受益。 7柱式编排。即在晚上) 点才正式开始安排一个有吸引力的节目,以图把之前的空档观众全都吸引过来。 8延长式编排。也就把一个受观众欢迎的节目的长度延长,由于这些节目通常都属一流节目,加上延长的时间主要是从较差节目占用的普通节目时间里挤出来的,所以能大大增加该台的收视。 9大悬念式编排。指通过采取不同寻常的行动把观众吸引到该台的某个节目的做法。 10特别节目。电视节目中绝大多数都是一些经常性、每周播放的系列节目。但一些实力雄厚的电视台每年都会安排若干回一次性的特别节目。 11普通节目系列化。即把原先一集的节目分成两个或三个部分的系列节目,以便造成多个悬念。这往往能比一集一个情节赢得更高的收视。 12另外,在美国还有一种做法,就是让一个已有声誉的系列节目中的角色,在一个新的系列节目中出现。 《新闻调查》栏目是中央电视台最具深度的调查类栏目,它以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走向调查”的标志是以1996年5月1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创办为标志的。《60分钟》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主打的一档电视新闻杂志栏目。栏目创办于1968年9月。 1、关于栏目形态 《新闻调查》开播时栏目打出的口号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背后的新闻,”。基准节目样态:双机拍摄、记者现场采访、现场评述,对事件多角度分析、递进式探究。这种节目形

电视节目赏析之感

从“把关人”理论看电视新闻栏目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目的是满足受众对新闻以及信息的需要,一档电视新闻节目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受众,那么,在受众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能最大程度上吸引受众,就成了新闻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近几年,中国电视新闻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了《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一系列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在节目的发展初期,拥有大量的受众,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和国外知名电视新闻节目的经久不衰不同的是,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就进入了误区,迷失了发展的方向,造成了收视率的直线下降,拿《新闻调查》为例子,收视率甚至下跌到了后几名,和美国的《60分钟》这样老牌的电视新闻节目相比,我国的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就显得稚嫩的许多,不可否认,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发展的时间长,我国电视新闻起步晚,必然导致了电视新闻的相对落后,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着一些我们自身的因素。 每天,世界各地,无时无刻都发生着新闻,以现在的传播技术,将这些新闻传递到观众并不是很难,但是,你无法保证这些新闻是受众真正需要的,因此,关键在于新闻工作者对于信息的选择,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的把关人,如何选择受众真正需要的新闻就成了电视新闻栏目成败的关键。 “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经怀特、麦克内利等众多学者的深入挖掘研究,最终成为传播学控制分析领域最具科学性的理论之一。 我们知道,大众传播的过程是这样的,在这个过程的起点,在由传播者到讯息的部分,传播者并不是将所有的信息无选择的都传递给受众,而是根据自身的群体规范和价值标准,选择信息,然后将信息通过媒体传递到受众。那么这个把关的过程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的选择,它有着很丰富的内涵,把关的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搜集信息:即到社会乃至自然界中去寻求适合传播、有传播价值的信息。 (二)过滤信息:根据传播的目的及信息和受众的情况筛选、过滤已收集到的信息。 (三)制作信息:将研究确定要传播的信息符号化(编码),加工成讯息。 (四)传播信息:将制作好的传播品通过媒介网络发布出去。(一)(二)两个阶段在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过程中,就是节目编导在获取新闻的信息之后,通过权威的调查以及观众的反馈,以及该媒介的立场选取符合需要的新闻。(三)(四)阶段是将新闻按照观众的收视习惯,合理的编排,用不通的手段展示给受众。 在日益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下,新闻栏目的开拓与优化是一个媒体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媒体在新闻大战中占尽先机、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如何编排一档新闻节目,值得我们深思。电视新闻要重夺市场必须突出的优势是能够用形象的现场画面、解说、同期声等新闻细节,表现新闻事件或人物的真实状态,电视新闻要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效果。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必定是做到“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在新闻叙述的过程中重点渲染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在细节中凸显新闻事件,刻画人物性格。大众传播下的把关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对信息的选择并不是纯粹客观中立的,而是依据一定的传媒价值体系标准,是有目的性地选择。具体的应用到电视新闻的把关上,把关人就应该注重在选择新闻事件时,在遵循新闻公正真实的基础上还要保证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 那么,作为一个电视新闻从业者应该如何对庞杂的新闻信息进行把关呢?上海东方卫视与新华社联袂打造的一档电视新闻专题栏目《深度105》就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下面我就结合该节目分析一下如何进行新闻信息的把关。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自2005年开播在东方卫视开播以来,迅速成为国内知名的电视品牌栏目,在全国主要省区收视率排名始终名列前茅,影响力不断增强。作为电视深度报道的后来者,一档地方电视台的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却能从电视娱乐化的媒介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一档电视品牌栏目,其独特的节目形态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105米是目前人类徒手潜水的极限深度,取此名意在紧扣节目深度报道的定位,也寓意栏目制作者将竭尽所能,让事实浮出水面的新闻追求。《深度105》定位为新闻专题类电视栏目,分为“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板块,体现了着力开掘新闻的深度、思想的深度、历史的深度的追求,题材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以热点新闻背后的现场、人物和过程为主,关注社会转型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事件,追踪社会新闻热点,进行深度挖掘。 节目形态是一个电视节目相对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特征,其核心则是节目形态的限定性,即“制作者通过自觉设置对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做出的比较明确的限制”,而电视节目形态的限定性首先体现在节目题材内容的限定上。作为一档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立足自身定位,紧扣社会热点,进行深度追踪和深度挖掘,不论是解读天下大事,还是观点评论、解密旧事,都处处体现出主题的新闻性。 作为一档地方卫视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深度105》能够在为数众多的新闻专题栏目中脱颖而出,首先要归于选题上的优势。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领域,地方性媒体往往在全国性重大事件的选题和采访上受到种种限制,同央视同类节目相比处于明显的劣势。新华社、东方卫视两大媒体的联手则真正做到了优势互补,使新闻来源的丰富和导向的把握、节目的品质得到保证。依托新华社强大的新闻网络,《深度105》不仅摆脱了例如禁止异地监督等政策限制,而且借助新华社整合了全国性资源,得以使栏目的触角到达全国全球,充分扩大了栏目的选题来源,使它的选题作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 《深度105》初创时期只是定位于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题材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注重新闻热点背后的思想深度和情感深度,体现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并无面明显的栏目结构。经过开播两年的探索试验,经过两次全新改版,栏目时长由半小时扩充为一小时,分为“天下事”、“非常道”、“说旧闻”三个版块。三个板块将新闻分析、人物访谈、新闻纪录片三种电视新闻节目体裁嫁接在一起,将严肃、新锐、轻松等基调巧妙地衔接在一起,在节目样式上突破了旧有的电视新闻专题模式,形成了节目形态稳定的基本框架。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说过: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系统过载将导致工作的严重倒退。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很大,看电视新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最有价值的咨询,如果看新闻的时候还要受众费力的寻找对自己的有用的新闻,那么你的栏目将失去观众。独特的形象包装是一个节目形态外在的识别标志,《深度105》新

(完整版)奇葩说电视节目分析

《奇葩说》由爱奇艺马东工作室出品,于2014年11月29日在爱奇艺独家播出,目前两季节目皆已收官。这是一档为年轻人创造收看内容的节目,以辩论形式为主,寻找最能说话的人。《奇葩说》播出后迅速受到观众的青睐,在豆瓣上获得了9.0分的好评,第二季播放量达到6.2亿次,它的成功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思考之处,笔者现从节目的主持人、节目辩题以及互动方式几个方面来探究其成功因素。 一、主持群设置扩展话语体系 对于互联网自制节目而言,点击量与节目的成败密切相关,而作为一档网络自制语言类真人秀节目,主持人和选手的成功选择就成为增加受众的关注度乃至关乎节目成败的核心问题。无论是第一季的“马晓康”组合还是第二季的“KJM”组合都获得了居高不下的人气。 马东是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曾担任201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语言类节目导演。在《奇葩说》节目中,他一改往日正经的风格,走上了搞笑的路线,形成反差效果。高晓松是著名音乐人、导演、制作人,博古通今,说话风格犀利。蔡康永是作家、主持人,说话柔和,喜欢采用娓娓道来的方式讲道理。作为舞蹈家和脱口秀主持人双重身份的金星心直口快,言语麻辣大胆,擅以观点取胜。几个人你来我往,捧哏逗趣、言辞大胆,各自以其深厚的人文及主持功底串联起整个节目。

为丰富其节目看点,《奇葩说》每两期会邀请一名娱乐圈当红明星作为嘉宾和现场选手一同参与话题讨论,他们也是主持人构成中的一员。“女神”或“男神”的加入,为节目的两性话题增添了相应配比的女性或男性力量,构成了节目多元化的话语体系,使辩题从内容和视角上都有所丰富和扩展。另外,还可以利用明星效应树立综艺节目品牌,扩大节目影响力。 二、内容引人思考,传递正能量 《奇葩说》针对的主要人群是年轻人。据统计,《奇葩说》20-29岁观众的比例占有86%。在节目开始前,都会有一个小短片,旁白为:“40岁以上的人请在90后旁边观看。” 在节目内容设置上,首先辩题的选择都很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与现实息息相关,比如这是不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爱上好朋友的恋人要不要追,异性闺蜜是不是谎言等。从双方辩手的辩论当中传递的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常态现象,年轻人可以从中获得有效信息。在“使用和满足理论”研究中,各类节目提供“满足”的特点包括自我确认效用。90后受众群体可以通过节目,对自身的行为有所反思,从而可以使自己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选择一种正确的解决方案。 其次,节目虽有感性的喧嚣,但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辨。比如在海选中清华学子关于未来就业方向的询问引发高晓松的痛斥,对于未来,他认为“人生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将道德高度上升到了

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电视商业运用的逐步展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即开始了电视节目分类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的分类体系是西方国家商业和公共电视系统得以有序运作的重要保障之一。虽然我国的电视业也起步自20世纪50年代,但由于特殊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发展历程,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学术界和产业界才对电视节目的分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相关研究略显滞后。 1.3.1 西方国家有关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是与对文学作品的分类研究一脉相承的,并与西方商业电视(尤其是美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产业)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电视节目分类在英文中通常被称为“television genre”。对西方的电视观众而言,“television genre”一词并不会很陌生,因为它经常会出现在电视节目评论、电视台节目时间表以及专业报纸和杂志的文章中。对于制作电视节目的人而言,电视节目分类是电视节目制作业得以组织和构建的基石;对于研究电视节目的学者而言,电视节目分类批判学(Genre Criticism)是其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而电视节目分类批评又明显地依赖于电视节目分类体系。基于经济需求和学术研究目的所界定的电视节目分类体系有时候会相互一致,有时候又会大相径庭。 西方学界中有关类型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De Poetica》的第一句中写到:“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诗歌,我建议我们不要仅仅从诗歌的整体艺术性来研究它,还要注意诗歌的不同种类及它们各自的力量……史诗、悲剧、戏剧……将被各自视为一个整体,成为被效仿的模板。” 亚理士多德对于诗歌的分类研究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到修辞学研究、文学研究和媒介研究中。 美国学者罗伯特?艾伦认为在分类研究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当中,其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类型化和命名;也就是说,文艺和传播分类研究的核心任务就是将世界上所有的文学作品、媒介产品归为不同的类别,并为不同的类别命名——正如植物学家将植物分为不同的科、属、种一样16。有关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在早期沿用了文学研究领域中按内容分类的研究方法,不过随着产业需求的变化,电视节目分类研究中更多地加入了市场偏好等因素,更趋科学化。 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有特定的分类标准。在西方电视节目分类研究中最常见,也是最早采用的标准即是节目的“叙事结构”。任何电视节目,不管它采取何种演绎方式、何种节目结构、何种传播方式,它都在试图向观众“讲故事”。 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才逐步推广的电视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广播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因此,在西方的电视节目分类研究中,很多电视节目的类别都源自于广播和电影的分类,广播中的新闻、喜剧等节目类型和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对电视节目分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美国传播学者Joseph Straubhaar和Robert LaRose就此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在电视节目发展的初期,有8种节目类型来自广播,有3类节目源于电影17 (表1.2)。 并非所有的广播节目和电影类型都被移植到了电视当中。表1.2中所列举的广播和电影节目类型要么能够通过视觉展现取得更好的叙事效果,要么能够适应电视小屏幕的播放模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如何分析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分析是高考影视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和影视作品分析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特殊性。 考查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笔试协作的形式,即当场观看一段15-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电视节目分析文章。活着直接回答试卷上已根据此节目和形式提出的问题。 第二种是以免试综合考查的形式出现的,同样是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直接回答考官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 考查目的: 考官主要是想通过此项科目了解考生对于电视节目片的主要构成和内容形式的综合识别、判断能力、以及对节目编排=节目设计方法的了解和把握力,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的分析、应变和写作能力。

一、什么是电视节目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而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二、电视节目的特质和特征 1.电视节目的特质 2.电视节目的特征 三、电视节目的分类 1.新闻类节目,包括口播新闻、录像新闻、专题新闻,以及访谈新闻、调查等。 2.教育类节目,包括文化教育类、社会教育类等类型。 3.文艺类节目,包括专题文艺、综合文艺、晚会节目以及各种文艺专栏等。 4.体育类节目,包括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体育知识、体育心上、健身健美等。 5.服务类节目,包括衣食住行、卫生保健、就业、征婚、气象、交通旅游、购物、烹饪、家庭工艺、房间布置等。

四、电视节目分析的角度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丁文是否贴近节目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特点。 例如:《东方时空》,节目定位鲜明,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宗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与地方特色等。 分析时刻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进行。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样开始、发展、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制作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运用镜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呵护要求的节目的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照明的不同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管,能否使摄像机准确地拍摄到多情调场景。 (3)录音。分析录音室能否针对每一种不同性质的节目,恰当的运用录音设施,使录音的节目能反映其精华。 (4)剪辑。分析剪辑师画面镜头租借是否合理,各种特技画面是否到位。(5)合成。分析图像、语言、美术、影响、音乐等多种电视元素是否按照一定的章法,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分析节目制作时,要特别关注片头、片尾部分,分析片头是怎样出

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分析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电视节目分类研究文献综述 在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电视商业运用的逐步展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和产业界即开始了电视节目分类方面的研究,不断完善的分类体系是西方国家商业和公共电视系统得以有序运作的重要保障之一。虽然我国的电视业也起步自20世纪50年代,但由于特殊的政策环境和产业发展历程,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我国的学术界和产业界才对电视节目的分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此,相关研究略显滞后。 1.3.1 西方国家有关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 西方国家对电视节目分类的研究是与对文学作品的分类研究一脉相承的,并与西方商业电视<尤其是美国的电视节目制作产业)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 电视节目分类在英文中通常被称为“television genre”。对西方的电视观众而言,“television genre”一词并不会很陌生,因为它经常会出现在电视节目评论、电视台节目时间表以及专业报纸和杂志的文章中。对于制作电视节目的人而言,电视节目分类是电视节目制作业得以组织和构建的基石;对于研究电视节目的学者而言,电视节目分类批判学

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 电视节目分析是艺术高考应试编导专业的基本考试科目之一,其考察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以笔试写作的形式出现,即当场观看一段或一期时间为15到30分钟的电视节目,如《艺术人生》、《新闻调查》或一段电视散文、纪录片等,然后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评论文章,或者直接回答试卷上已经根据此节目的内容或形式提出的问题。第二种是以面试综合考察的形式出现同样是观看一段或一期电视节目,然后现场回答考官问题。 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各个频道为了使观众收视方便,把节目按照内容分成版块,并且每个版块都有一个名字,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播出的形式。 电视节目之所以吸引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电视节目的丰富多彩性。电视节目是电视编排、播出的一种方式,将反映同一内容或统一类型的节目归为一档,使其具有固定的节目名称、片头和时间长度,并安排在固定的时段内播放。电视节目化是电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电视成熟的标志。 电视节目特征: 1、固定化 固定化是电视节目最基本的特征,也是最直观的特征。它要求有固定的节目名称、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片头、固定的节目长度、固定或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等,便于观众定期、定时收看。 2、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体现在节目的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上。 3、观众高度参与 与其他电视节目形态相比,专栏节目最具观众色彩,因为它是一种极为开放的节目形态,许多节目是在观众的直接参与之下完成的。 电视节目分析的内容: 1、内容 主要分析节目的内容定位是否贴近节目的受众,是否具有自身的特点,例如《东方时空》的节目定位是鲜明的,各小节目风格各异,各有侧重,构成一个立体的较全面的“时空报道”。节目的内容定位表现为节目的主旨、性质、内容、功能、受众范围、文化品位、民族和地方特色等。分析时可就其中一个侧面着重分析。 2、结构 主要分析节目怎么开始、怎样发展、怎样结束的逻辑过程、节目的起承转合是否严密,线索是否清晰等。 3、主持人 主持人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因素,它跟节目的定位相得益彰,某些电视节目以一名支持人为标志而设定节目,根据主持人的学识、风格选题或设计节目,甚至以主持人的名字来给节目命名。这就可以分析主持人是如何体现节目定位,主持人特色等。 4、制作 主要看节目制作是否大气、精致。具体而言可分析下列几个方面的制作艺术。 (1)摄像分析摄像师是否善于利用摄像头取景,并掌握镜头的运动规律,是否取得合乎要求的节目素材; (2)照明分析照明师是否掌握电视与舞台上不同的照明要求,并按照导演的意图不光,是否能够使摄像机准确拍摄到更多情调场景;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知识点归纳(2021021617271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电视镜头的摄制 1、画面的视觉要素 电影、电视中画面的视觉形象,由下述五种基本要素构成: 一、人物 二、环境 三、事件 四、光线 五、色彩 2、镜头画面的安排 镜头画面的安排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画面的主体 二、艺术地处理陪休 三、环境的烘托作用:在环境中,处在主体前面的对象称前景处在主体后面的对象称背景. 前景:大都安排在画面的边缘,它成像大,色调深,在镜头画面上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渲染季节气氛和地方色彩 2.加强画面的空间感(拍摄时使用广角可达到此种效果) 3.加强画面的概括力?把要表现事物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安置在前景位置上?加强画

面的概括力?如:描写战争的镜头中,背景为横七竖八的尸体,主体是冲锋陷阵的战士,背景是硝烟冲天的战场。这样的安排,把战斗的艰苦和激烈的充分反映出来。 4.给观众以主观地位感?如:用门、窗、栏杆和建筑的一角,飞机翅膀等具有地位特征的景物作为前景,让它们在画面占有较大的位置,可使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5.加强装饰美,产生均衡感。背景:一般安排在主体的背后,背景的选择,要注意三个方面:1.选取富有地方特征,时代特征的景物,以利于交代时间、地点和时代背景。 2.力求简洁,画面不能显得凌乱,以免造成观众注意力分散。 3.力求得与主体形成影调上的对比,使主体具有主体感,加强主体的视觉力度。 四、空白和均衡 空白:影视画面中,除了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由单一色调背景组成的部分,称之为空白。它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空白可以起到下面作用: 1.突出主体 2.创造意境 3.组织呼应关系 4.留下活动的余地 均衡:在把画面的各个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画面的均衡性。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有意违反均衡性要求,使画面产生一种动荡感,以达到一定的艺术目的。 3、景别的划分和作用 景别:一般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大特写 一、远景:展示区巨大的空间,介绍环境、展现事物规模和气势,或者,表现大环境下主体的活动情况. 二、全景:用来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主体在该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主体和周围的环境的关系。 三、中景:常常以动作,情节取胜,并配合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