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化复习资料简答题与论述题

生化复习资料简答题与论述题

生化复习资料简答题与论述题
生化复习资料简答题与论述题

生化复习资料---简答题与论述题

————————————————————————————————作者: ————————————————————————————————日期:

?

第一章

1.何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其实质是什么?

答: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也即有序的空间构象变成无序的空间结构,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实质是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2.何谓分子伴侣?它在蛋白质分子折叠中有何作用?

答:分子伴侣:是指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它在蛋白质分子折叠中的作用是:(1)可逆地与未折叠肽段的疏水部分结合随后松开,如此重复进行可防止错误的聚集发生,使肽链正确折叠;(2)可与错误聚集的肽段结合,使之解聚后,再诱导其正确折叠;(3)在蛋白质分子折叠过程中指导二硫键正确配对。

3.试述蛋白质等电点与溶液的pH和电泳行为的相互关系。

答:PI>PH时,蛋白质带净正电荷,电泳时,蛋白质向阴极移动;

PI

PI=PH是,蛋白质净电荷为零,电泳时,蛋白质不移动。

4.试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实际应用?

答:蛋白质的变性有许多实际应用,例如,第一方面利用变性:(1)临床上可以进行乙醇、煮沸、高压、紫外线照射等消毒杀菌;(2)临床化验室进行加热凝固反应检查尿中蛋白质;(3)日常生活中将蛋白质煮熟食用,便于消化。第二方面防止变性:当制备保存蛋白质制剂(如酶、疫苗、免疫血清等)过程中,则应避免蛋白质变性,以防止失去活性。第三方面取代变性:乳品解毒(用于急救重金属中毒)。

第二章

1.简述RNA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作用。

答:(1)RNA有三种:mRNA、tRANA、rRNA;

(2)各种RNA的生物学作用:

①mRNA是DNA的转录产物,含有DNA的遗传信息,从5’-末端起的第一个A UG开始,每三个相邻碱基决定一个氨基酸,是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模板。

②tRNA携带运输活化的氨基酸,参与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③rRNA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简述tRNA二级结构的基本特点。

答:tRNA二级结构为典型的三叶草形结构,其特点为:(1)氨基酸臂:3’-末端为-C-C-A-OH结构;(2)二氢尿嘧啶环:环中有二氢尿嘧啶;(3)反密码环:环中间部分三个相邻核苷酸组成反密码子;(4)TΨC环:环中含胸苷,假尿苷和胞苷;(5)附加叉:是tRNA分类标志。

3.试述B-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答:(1)DNA是一反向平行、右手螺旋的双链结构:脱氧核糖基和磷酸亲水性骨架位于双链的外侧,疏水性碱基位于双链的内侧,螺旋一周含10.5对碱基,螺距3.54nm,直径2.37nm。(2)DNA双链之间形成了互补碱基对:两条链的碱基之间以氢键相连。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形成两个氢键(A=T),鸟嘌呤与胞嘧啶配对,形成三个氢键(G≡C)。(3)疏水作用力和氢键共同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DNA双螺旋结构横向的稳定性靠两条链间互补碱基的氢键维系,纵向的稳定性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碱基堆积力维持。

4.何为增色效应?为什么DNA变形后出现增色效应?

答:增色效应:核酸变性后,在260nm处对紫外光的吸光度增加,此现象为增色效应。

原因:嘌呤环和嘧啶环中含有共轭双键,因此对260nm波长的紫外光有最大的吸收峰,碱基平时在DNA双螺旋的内侧。当DNA变性后,氢键破坏,成为两股单链DNA,在螺旋内侧的碱基暴露出来,故出现增色效应。

5.试述真核生物mRNA的特点。

答:成熟的真核生物mRNA的结构特点是:(1)大多数的真核mRNA在5’-端以7-甲基鸟嘌呤及三磷酸鸟苷为分子的起始结构。这种结构称为帽子结构。帽子结构在mRNA作为模板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具有促进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加速翻译起始速度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强mRNA的稳定性。(2)在真核mRNA的3’末端,大多数有一段长短不一的多聚腺苷酸结构,通常称为多聚A尾。一般由数十个至一百几十个腺苷酸连接而成。因为在基因内没有找到它相应的结构,因此认为它是在RNA生成后才加进去的。随着mRNA 存在的时间延续,这段聚A尾巴慢慢变短。因此,目前认为这种3’-末端结构可能与mRNA从核内向胞质的转位及mRNA的稳定性有关。

第三章

1.简述Km和Vmax的意义。

答:Km:(1)Km值等于酶促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2)当ES解离成E和S的速度大大超过分解成E和P的速度时,Km值近似于ES 的解离常数Ks。在这种情况下,Km值可用来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此时,Km值愈大,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小;Km值愈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愈大。Ks值和Km值的涵义不同,不能互相代替使用;(3)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之一,只与酶的结构、酶所催化的底物和外界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有关,与酶的浓度无关。各种酶的Km值范围很广,大致在10^-6——10^-2mol/L之间。

Vmax(最大速度):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便可从Vmax计算酶的转换数。酶的转换数定义是:当酶的底物被充分饱和时,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或活性中心)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对于生理性底物,大多数酶的转换数在1——10^4/秒之间。

2.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的特点和实际意义。

答:竞争性抑制的特点: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类似:抑制剂结合在酶的活性中心;增大底物浓度可以降低抑制剂的抑制程度;Km增大,Vmax不变。

如磺胺药与PABA的结构类似,PABA是某些细菌合成二氢叶酸(DHF)的原料,DHF可转变成四氢叶酸(THF)。THF是一碳单位代谢的辅酶,而一碳单位是合成核苷酸不可缺少的原料。由于磺胺药能与PABA竞争性结合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DHF合成受抑制,THF也随之减少,使核酸合成障碍,导致细菌死亡。

3.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1)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作用大小与抑制剂和底物的浓度以及酶对它们的亲和力有关。Km升高,Vmax不变。

(2)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不相似或完全不同,只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在结合抑制剂后与底物的结合。抑制作用的强弱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Km不变,Vmax下降。

(3)反竞争性抑制:仅与酶和底物形成的中间产物(ES)结合,使中间产物ES的量下降。这样,既减少从中间产物转化为产物的量,也同时减少从中间产物解离出酶和底物的量。Km减小,Vmax下降。

第四章

1.简述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答:(1)在缺氧情况下供能;(2)有些组织即使不缺氧时也由糖酵解提供全部或部分能量,如:成熟红细胞、神经细胞、白细胞等;(3)肌肉收缩情况下迅速供能。

2.简述三羧酸循环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特点:(1)细胞内定位:线粒体;(2)限速酶: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3)需氧参与;(4)每循环一周:4次脱氢(3次NAD+、1次FAD),2次脱羧生成2分子CO2(碳来自草酰乙酸),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生成10分子ATP;(5)草酰乙酸的主要回补反应由丙酮酸直接羧化生成。

意义:(1)是三大营养素彻底氧化的最终通路。(2)是三大营养素代谢联系的枢纽。(3)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前体。(4)为氧化磷酸化提供还原能量。

3.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答:(1)空腹或饥饿时,利用非糖化合物异生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水平;(2)是肝脏补充或恢复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3)调节酸碱平衡。

4.试比较糖酵解和糖的有氧氧化的区别。

答:

糖酵解有氧氧化

反应

条件

缺氧有氧

胞内

定位

胞浆胞浆、线粒体

关键酶己糖激酶(葡萄糖激

酶)、

6-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

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终产

乳酸二氧化碳、水

能量生成2分子ATP,底物

水平磷酸化

30分子ATP,氧化磷酸化为主

生理意义在缺氧情况下供能,

特殊组织供

能,肌肉收缩情况下

迅速供能

机体组织细胞供能的主要方式

第六章

1.计算1分子甘油彻底氧化生成多少个ATP?

答:甘油ATP?ADP α-磷酸甘油NAD+NADH+H+

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NAD+?NADH+H+

1,3-二磷酸甘油酸?ADPATP3-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ADP?ATP?丙酮酸

在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之前,消耗一个ATP,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2个ATP,2(NADP+H+)经α-磷酸甘油穿梭或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线粒体彻底氧化产生3或5个ATP,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后彻底氧化产生12.5个ATP,共计16.5或18.5个ATP.

2.试说明物质在体内氧化和体外氧化有哪些主要异同点?

答:例如糖和脂肪在体内外氧化。相同点:终产物都是CO2和H2O;总能量不变;耗氧量相同。不同于之处在于:体内条件温和,在体温情况下进行、pH近中性、有水参加、逐步释放能量;体外则是以光和热的是形式释放。在体内以有机酸脱羧的方式产生CO2,体外则碳与氧直接氧化合成CO2。体内以呼吸链氧化为主使氧与氢结合成水,体外使氢和氧直接结合成水。

3.叙述影响氧化磷酸化作用的因素及其原理。

答:(1)ADP的调节:正常生理情况下,氧化磷酸化的速率主要受ADP水平调节。当机体利用ATP增多时,ADP浓度增高,转运到线粒体加速氧化磷酸化的进行,如ADP不足,则氧化磷酸化速度减慢,这种调节作用可使机体能量的产生适应生理的需要。

(2)抑制剂:A呼吸链抑制剂:阻断呼吸链某部位电子传递的物质;B解偶联剂:使物质氧化与ADP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C氧化磷酸化其他抑制剂:如寡霉素可与寡霉素敏感蛋白结合,阻止H+经质子通道回流,抑制ATP生成。

(3)甲状腺激素:其诱导细胞膜上Na+-ATP酶合成,加速ATP分解为ADP+Pi,促进氧化磷酸化进行。

4.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是如何排列的,并说明氧化磷酸的偶联部位。

答:(1)NADH氧化呼吸链:

DNAH FMN CoQ Cyt b Cytc1Cytc Cytaa3 02

(2)琥珀酸氧化呼吸链:

琥珀酸FAD CoQCyt b Cytc1 CytcCytaa3 02

(3)三个偶联部位:NADH CoQ;CoQ?Cytc; Cytaa302

第七章

1.丙氨酸-葡萄糖循环意义如何?

答:通过此循环,使肌中的氨以无毒的丙氨酸形式运输到肝,同时,肝又为肌提供了生成丙酮酸的葡萄糖。

2.血氨有哪些来源和去路?

答:来源:(1)体内氨基酸脱氨基作用生成氨,是体内血氨的主要来源;(2)肠道内产生的氨被吸收入血,它包括:a未被消化的蛋白质和未被吸收的氨基酸经细菌的腐败作用产生;b血中尿素渗入肠道被细菌体内的脲酶分解产生;(3)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谷氨酰胺酶水解谷氨酰胺产生氨。

去路:(1)在肝脏通过鸟氨酸循环生成尿素,经肾脏排出,是血氨的主要去路;(2)在肝脏、肌肉、脑等组织经谷氨酰胺合成酶作用生成无毒的谷氨酰胺;(3)在肾脏生成铵盐随尿排出;(4)通过脱氨基作用的逆反应,再合成非必需氨基酸;(5)参与嘌呤碱和嘧啶碱等化合物的合成。

3.论述脑组织中Glu彻底氧化分解的主要途径及生成多少个ATP?

GluL-谷氨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琥珀酰CoA

NAD+NH3+NADHHSCoA,NAD+NADH

琥珀酰CoA合成酶琥珀酸琥珀酸脱氢酶延胡索酸+H2O

Pi+GDP GTP FAD FADH2

苹果酸粒体苹果酸脱氢酶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

磷酸烯醇丙酮酸丙酮酸激酶丙酮酸入线粒体GTP GDP+ CO2ADPATP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TAC

丙酮酸乙酰CoA CO2+H2O

能量:净生成22.5分子ATP

4.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产生巨幼红细胞贫血的生化机理。

答:在体内以四氢叶酸形式参与一碳单位的转运,若缺乏叶酸必然导致嘌呤或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障碍,继而影响核酸与蛋白质的合成以及细胞的增殖。维生素B12是蛋氨酸合成酶的辅基,若体内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N5–CH3-FH4上的甲基不能转移,减少FH4的再生,也影响细胞分裂,故产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第八章

1.说明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Ⅱ有何区别?

答: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Ⅱ

分布线粒体(肝脏) 胞液(所有细胞)

氮源氨谷氨酰胺

变构激活酶N-乙酰谷氨酸无

变构抑制剂无UMP(哺乳动物)

功能参与尿素的合成参与嘧啶核苷酸的合成

2.补救合成途径的生理意义。

答:(1)可以节省从头合成时的能量和氨基酸的消耗;(2)体内某些组织器官如脑、骨髓等缺乏嘌呤醇与次黄嘌呤核苷酸的酶体系,只能依靠补救合成嘌呤核苷酸。

3.体内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如何生成的?

答:体内脱氧核糖核苷酸所含的脱氧核糖是通过相应的核糖核苷酸的直接还原作用,以氢取代核糖分子中C2上的羟基而生成的,此还原作用是在二磷酸核苷(NDP)水平上进行的(这里N代表A;G;U;C等碱基),由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催化,由NADPH+H+作为供氢体。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Dtmp)是由脱氧尿嘧啶核苷酸(dUMP)经甲基化生成的,反应由N5 ,N10-甲烯四氢叶酸提供甲基,由胸苷酸合成酶催化进行。

4.试讨论各类核苷酸抗代谢物的作用原理及其临床应用。

答:

抗代谢物原理临床应用

嘌呤类似物与A、G、I竞争性抑制核酸的合成肿瘤治疗

嘧啶类似物抑制胸腺苷合成酶肿瘤治疗

氨基酸类似物抑制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肿瘤治疗

叶酸类似物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肿瘤治疗

第九章

1简述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

答:(1)酶蛋白的共价修饰是可逆的酶促反应,在不同酶的作用下,酶蛋白的活性状态可互相转变。催化互变反应的酶在体内可受调节因素如激素的调控;(2)与变构调节不同,酶的化学修饰调节是通过酶蛋白分子共价键的改变而实现,有放大效应;(3)磷酸化与脱磷酸化是最常见的化学修饰调节。

2.根据受体存在的部位,激素分为哪几类。

答:根据受体存在的部位,激素分为两类:(1)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的激素;均为亲水激素。(2)作用于细胞内受体的激素,均为亲脂性激素。

第十章

1.何谓DNA的半保留复制?简述复制的主要过程。

答:DNA在复制时,亲代DNA两条链均可做模板,生成两个完全相同的子代DNA,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称为半保留复制。复制的主要过程是:(1)拓扑异构酶松弛超螺旋;(2)解螺旋酶将两股螺旋打开;(3)单链DNA结合蛋白结合在每条单链上,以维持两条单链处于分离的状态;(4)引物酶催化合成RNA引物;(5)DNA聚合酶Ⅲ催化合成新的DNA的领头链及冈崎片段;(6)RNA酶水解引物,DNA聚合酶催化填补空隙;(7)DNA连接酶Ⅰ将冈崎片段连接起来以完成随从链的合成。

2.简述原核生物DNA聚合酶的种类和功能。

答:大肠杆菌有三种DNA聚合酶,分别为DNA聚合酶Ⅰ、Ⅱ、Ⅲ。DNA聚合酶Ⅰ的功能是填补空隙、切除引物、修复;DNA聚合酶Ⅱ的功能不清;DNA聚合酶Ⅲ是复制时的主要复制酶。3.简述DNA损伤的修复类型。

答:修复是指针对已经发生的缺陷而实施的补救机制,主要有光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SOS修复。光修复:通过光修复酶催化完成的,需300~600nm波长照射即可活化,可使嘧啶二聚体分解为原来的非聚合状态,DNA完全恢复正常。切除修复:细胞内的主要修复机制,主要有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及连接酶完成修复。重组修复:先复制再修复。损伤部位因无模板指引,复制出来的新子链会出现缺口,通过核酸酶将另一股健康的母链与缺口部分进行交换。SOS修复:SOS是国际海难信号,SOS修复是一类应急性的修复方式。是由于DNA损伤广泛以至于难以继续复制由此而诱发出一系列复杂的反应。

4.论述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所需的物质及其作用。

答:(1)dNTP:作为复制的原料。

(2)双链DNA:解开成单链的两条链都可作为模板指导DNA的合成。

(3)引物:一小段RNA,提供游离的3’-OH。

(4)DNA聚合酶:即依赖于DNA的DNA聚合酶,合成子链。原核生物中,DNA聚合酶Ⅲ是

真正的复制酶,DNA聚合酶Ⅰ的作用是切除引物、填补空隙和修复。

(5)其他的一些酶和蛋白因子:解链酶,解开DNA双链;DNA拓扑异构酶ⅠⅡ松弛DNA超螺旋,理顺打结的DNA双链;引物酶,合成RNA引物;单链DNA结合蛋白

(SSB),结合并稳定解开的单链;DNA连接酶,连接随从链中两个相邻的DNA片

段。?

第十一章

1.一条DNA单链3’……ACATTGGCTAAG……5’试写出:(1)复制后生成的DNA单链碱基顺序;(2)转录后生成的mRNA链的碱基序列。

答:(1)复制后生成的DNA链为:5’-TGTAACCGATTC-3’

转录后生成的mRNA链为:5’-UGUAACCGAUUC-3’

2.简述真核生物tRNA转录后加工过程。

答:(1)在细胞核内,由RNA聚合酸Ⅲ催化合成tRNA的初级产物,初级产物中有些中间插入碱基在加工过程中经剪接而除去;(2)生成各种稀有碱基。包括甲基化反应、还原反应、转位反应以及脱氨反应等;(3)3’末端加上CCA-OH.

3.试述原核生物转录过程。

答:分起始、延长、终止三个阶段。

(1)起始:①在原核生物中,当RNA聚合酶的σ亚基发现其识别位点时,全酶就与启动子的一35区序列结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启动子复合物。②由于全酶分子较大,其另一端可到-10区的序列,在某种作用下,整个酶分子向-10序列转移并与之牢固结合,在此处发生局部DNA12-17bp的解链,形成全酶和启动子的开放性复合物。③在开放性启动子复合物中,起始位点和延长位点被相应的核苷酸前体充满,在RNA聚合酶β亚基催化下形成RNA的第一个磷酸二酯键。RNA合成的第一个核苷酸总是GTP或ATP,以GTP常见前面9个核苷酸的合成不需要RNA聚合酶移动。④σ亚基从全酶解离下来,靠核心酶在DNA链上向下游滑动,而脱落的σ亚基与另一个核心酶结合成全酶反复利用。

(2)延长:当核心酶沿模板3’ 5’。

(3)终止:当核心酶沿模板3’ 5’滑至终止信号区域,转录终止。DNA模板上的转录终止信号有两类:一类是不依赖蛋白质因子而实现的终止作用;另一类是依赖蛋白质辅因子才能实现终止作用,这种蛋白质辅因子称为释放因子,通常又称σ因子。

4.试述真核生物mRNA转录后加工过程。

答:(1)hnRNA的剪接:hnRNA是RNA的前体,通过多种核酸酶的作用将hnRNA中由D NA内含子转录的部分切去,将基因的外显子转录的部分拼接起来;

(2)在mRNA3’端加上聚腺苷酸尾巴(polyA)。这一过程在细胞核内完成,在加入polyA 之前,先由核酸外切酶切去3’末端一些过剩的核苷酸,然后在多聚苷酸聚合酶催化下,在3’末端加上polyA。

(3)5’末端形成帽子结构。转录产物第一个核苷酸常是5’-三磷酸鸟苷pppG。mRNA 在成熟过程中,先由磷酸酶把5’-pppG水解成5’-PG,然后5’起始部位与另一个三磷酸鸟苷pppG反应,生成三磷酸双鸟苷。在甲基化酶作用下,第二个鸟嘌呤碱基发生甲基化反应,形成帽子结构(GpppmG)。

第十二章

1.试述复制、转录、翻译的方向性。

答:(1)复制的方向性:DNA复制的起始部位称复制子。每个复制子可形成两个复制叉,如模板单链DNA3’ 5’的方向与复制叉方向相同,则是连续复制;如果模板方向和复制叉方向相反,则DNA合成为不连续合成。

(2)转录的方向性:DNA模板方向是 3’5’转录为RNA的方向是5’3’。(3)翻译的方向性:核蛋白体沿mRNA从5’ 3’方向进行翻译,所合成的多肽链方向是由N端指向C端进行。

2.简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主要过程。

答: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主要过程分为以下三步:(起始阶段:起始复合物的形成;(2)延伸阶段:通过进位、成肽、转位三步反应,多肽按N端 C端延伸;(3)终止阶段:当终止密码子出现在A位时。肽链合成终止并从核蛋白体上释放下来,大、小亚基分离。

3.为什么说翻译后氨基酸的化学修饰与蛋白质总体构象的形成有关?

答:蛋白质总体构象取决于不同氨基酸之间氢键和疏水键形成的能力,以及侧链和其他基团

对空间结构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与翻译后的加工有关。

4.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不同点是什么? 答:

真核生物原核生物

mRNA 翻译与转录不偶联,mRNA需加工修饰;

有“帽”及聚A“尾”,无S-D序列,

为单顺反子;

较稳定,易分离。翻译与转录偶联;

无“帽”与多聚A“尾”,但5’-末端起始密码上游有S-D序列,为多顺反子;半寿期短,不稳定,不易分离。

核蛋白体(1)沉降系数80S;

(2)小亚基40S,含18S rRNA及

33种蛋白

(3)大亚基60S,含5S、8S、28S

三种rRNA及49种蛋白质;

(4)小亚基上的18SrRNA与无m

RNA相结合的区域(1)70S;

(2)30S,含16SrRNA及21种蛋白质;(3)50S,含5S、23S两种rRNA及31种蛋白质;

(4)16SrRNA3’末端有与mRNA5’末端的S-D序列相互补的碱基序列。

tRAN 起始tRNA是非甲酰化的Met-tRNA i met甲酰化的Met-tRNAmet(fMet-tRNAfmet)

合成过程

起始延长终止(1)起始因子(eIF)10余种;

(2)小亚基先于非甲酰化Met-tR

NA imet结合,再与mRNA结

合;

协助氨基酰-tRNA进入A位的eEF1,移

位的因子称eEF2

只有一种释放因子(RF),识别三种终

止密码。

(1)IF有三种;

(2)小亚基先于mRNA,再结合fM

et-tRNAfmet;

进位是EFT(由Tu和Ts两个亚基组

成),移位需EFG;

有三种RF,RF1识别UAA、UAG;RF2

识别UAA、UGA;RF3协助二者起作

第十三章

1.简述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特点。

答:原核基因转录调节的主要环节在转录起始,其特点为:(1)σ因子决定RNA聚合酶识别特异性;(2)操纵子模型的普遍性;(3)阻遏蛋白与阻遏机制的普遍性。

第十五章

1.按存在的部位,受体分哪些种类?

答:按受体存在的部位,受体分为膜受体和胞内受体。细胞膜受体接收水溶性化学信号分子,如肽类激素、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更具细胞膜受体的结构、接收信号的种类、转换信号的方式等,可分为环状受体(配体依赖性离子通道)、G蛋白偶联受体、单个跨膜α螺旋受体和具有鸟苷酸环化酶活性的受体。细胞内受体接收脂溶性化学信号分子,如类固醇激素、甲状腺素、维甲酸等。

2.简述细胞内第二信使调控的蛋白激酶有哪些?

答:受细胞内第二信使调控的蛋白激酶有:(1)蛋白激酶A(受cAMP调控);(2)蛋白激酶C (受Ca2+和DAG调控)(3)Ca2+-CaM激酶(受Ca2+调控);(4)蛋白激酶G(受cG MP调控)。

3.受体与配体结合有哪些特点?

答: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点有:高度专一性、高度亲和力、可饱和性、可逆性、特定的作用模式。

4.试述肾上腺素调节糖原代谢的级联反应过程。

答:肾上腺素调节糖原代谢的级联反应过程:见图

肾上腺素+β受体肾上腺素-β受体复合物

无活性的G蛋白活性G蛋白

无活性AC 活性AC

ATP?cAMP

?活性糖原合酶a

无活性PKA?活性PKA?无活性糖原合酶b

??无活性磷酸化酶b激酶?有活性磷酸化酶b激酶

无活性磷酸化酶b?有活性磷酸化酶b

糖原G

5.概述BGF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

答:EGF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EGF与受体结合使受体二聚体化,并自身磷酸化接头蛋白Grb2调控分子SOS与Grb2结合并活化活化Ras蛋白活化Raf(MAPKKK)MAPK 转位至细胞核使转录调控因子磷酸化

调控基因表达。

第十六章

1.血红素合成的特点有哪些?

答:(1)主要部位:骨髓和肝;(2)原料:甘氨酸、琥珀酰CoA及Fe2+;(3)起始和最终过程在线粒体中进行,其他中间步骤在胞液中进行。

2.试述成熟红细胞糖代谢特点及生理意义。

答:(1)成熟红细胞糖代谢特点:①糖酵解:1次糖酵解提供2个ATP;②2,3-BPG旁路:占糖酵解的15%~50%;2,3-BPG磷酸酶活性较低,2,3-BPG的生成大于分解,故红细胞内2,3-BPG升高,调节血红蛋白的供氧功能;③磷酸戊糖途径:与其他细胞相同,产生NADPH+H+。

(2)红细胞内糖代谢的生理意义:①ATP的功能:维持红细胞膜上钠泵、钙泵的正常运行;

维持红细胞膜上脂质与血浆脂蛋白中的脂质进行交换;少量ATP用于GSH、NAD+的生物合成;用于葡萄糖的活化,启动糖酵解过程;②2,3-BPG的功能:可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分子的T构象更稳定,降低血红蛋白与O2的亲和力;当PO2较低时2,3-BPG的存在可使O2释放显著增加;③NADH和NADPH的功能:具有抗氧化作用,保护细胞膜蛋白、血红蛋白、酶蛋白的巯基不被氧化。

第十七章

1.简述胆汁酸的分类及生理功能。

答:(1)分类:

①按其来源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次级胆汁

酸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

②按存在形式分为:游离型胆汁酸和结合型胆汁酸。游离型胆汁酸包括胆酸、鹅脱氧胆酸、

石胆酸、脱氧胆酸;结合型胆汁酸包括以上游离胆汁酸分别与甘氨酸和牛磺酸结合形成的各种结合型胆汁酸。

(2)功能:①促进脂类的消化和吸收;②抑制胆汁中胆固醇的析出

2.简述胆红素的来源和去路。

答:来源:(1)80%来源于血红蛋白;(2)其他来自铁卟啉类

去路:(1胆红素入血后与血清蛋白结合成血胆红素(又称游离胆红素)而被运输;(2)被肝细胞摄取的胆红素与Y蛋白或Z蛋白结合后被运输到内质网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下生成胆红素-葡萄糖酸酯,称为肝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3)肝胆红素随胆汁进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生成无色胆素原,大部分胆素原随粪便排出,小部分胆素原经门静脉重吸收入肝,大部分又被肝细胞再分泌入场,构成胆素原的肝肠循环;(4)重吸收的胆素原少部分进入体循环,经肾由尿排出。

3.肝在胆红素代谢中有何作用?

答:(1肝细胞特异性膜载体从血浆中摄取未结合胆红素;

(2)胆红素进入肝细胞与Y蛋白、Z蛋白结合。,运到内质网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转化为结合胆红素;

(3)结合胆红素从肝细胞毛细胆管排泄入胆汁中,通过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转化与排泄,使血浆的胆红素能不断经肝细胞处理而被清除。

4.结合胆红素与未结合胆红素有什么区别,对临床诊断有何用途?

答:区别:(1)未结合胆红素是指血清中的胆红素与清蛋白形成的复合物。它的分子量大,不能随尿排出;未与血清蛋白结合的胆红素是脂溶性,易透过生物膜进入脑产生毒害作用,所以血中当其浓度增加时可导致胆红素脑病。(2)合胆红素主要指葡萄醛酸胆红素,它的分子量小,水溶性好,可随尿排出。

临床诊断用途:(1)血浆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胆红素来源过多,如溶血性黄疸;其次见于未结合胆红素处理受阻,如肝细胞性黄疸。(2)血浆结合胆红素增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其次见于肝细胞性黄疸。(3)血浆未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轻度升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

第十八章

1.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时,为什么会患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答: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特点是骨髓呈巨幼红细胞增生。该病的发生与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有密切关系。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合成核苷酸的原料一碳单位缺乏,DNA合成受阻,骨髓幼红细胞DNA合成减少,细胞分裂速度降低,体积增大,而数目减少所致。一碳单位是某

些氨基酸分解代谢所生成的含一个碳原子的有机基团,一碳单位是合成嘌呤核苷酸和嘧啶核苷酸的原料,后两者又是合成DNA和RNA的原料。叶酸的活性形式是FH4,它既是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由分子N5 ,N10两个氮原子携带一碳单位参与体内多种物质的合成。FH4它又是携带和转移一碳单位的载体,故一碳单位都是以N5–CH3-FH4形式运输和储存的。如果N5–CH3-FH4的缺乏直接影响了一碳单位的生成和利用,FH4的再生可以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将甲基转移酶给同型半胱氨酸生成蛋氨酸,而N5–CH3-FH4 则生成FH4以促进一碳单位代谢。甲基转移酶的辅酶是维生素B12,所以维生素B12可以促进FH4的再生而参与一碳单位代谢。当维生素B12缺乏时同样也会影响核苷酸代谢,影响红细胞的分裂及成熟,因此,叶酸和维生素B12放入缺乏都会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试述B族维生素与辅酶或辅基的关系。

答:维生素既不是构成组织细胞的原料,又不是体内的能源物质,虽然含量少,却是维持机体正常功能所必需的。B族维生素都是以辅酶或辅基的形式而发挥作用的,例如,维生素B1的活性形式焦硫酸胺素(TPP)是α-酮酸氧化脱羧酶和磷酸戊糖途径中的转酮酶的辅酶;维生素B2和维生素PP的活性形式FMN及FAD和NAD+及NADP+是氧化还原反应中重要的辅基和辅酶,如FMN及FAD是黄素蛋白酶的辅基,NAD+及NADP+是许多不需要脱氢酶的辅酶;泛酸参入构成HSCoA和ACP是酰基转移和脂肪酸合成的辅酶;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基;FH4是一碳单位代谢的辅酶等等。

第二十章

1.按在细胞信号传递系统中的作用不同,叙述癌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类及其作用。答:(1)细胞外的生长因子,促进间质和胶质细胞的生长;(2)跨膜生长因子受体,可接受细胞外信号并将其传入细胞内;(3)细胞内信号传导体,能将生长信号传至胞内或核内;(4)核内转录因子,与靶基因调控元件结合,调节转录活性。

2.简述原癌基因的特点。

答:原癌基因又称细胞癌基因,是一类广泛存在与人及单细胞酵母的基因组中、且序列上有高度保守的基因,其特点如下:(1)广泛存在于生物界;(2)进化中基因序列高度保守;(3)它们对正常细胞无害,且对细胞正常的生理功能、生长、分化以及发育、再生有必不可少的作用;(4)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一旦被激活发生数量及结构上的变化,会使细胞恶化。

第二十一章

1.简述基因诊断与其他诊断方法相比的优势。

答:(1)以基因为检查材料和探查目标,属于病因诊断,针对性强;(2)特异性高;(3)诊断灵敏度高;(4)适用性强,诊断范围广。

2.简述基因治疗的基本程序。

答:(1)治疗基因的选择;(2)基因载体的选择;(3)靶细胞的选择;(4)基因转移;(5)外源基因表达筛选;(6)回输体内。

3.简述PCR反应的基本步骤。

答:PCR反应的基本步骤:包括变性、退火、延伸三步反应。(1)变性:加热使双链DNA变成单链。(2)退火:当温度降至引物的Tm值左右或以下,引物与DNA模板互补区结合,形成杂交链,这一过程称退火。当温度突然降低时由于模板分子结构较引物复杂得多,而且反应体系中引物DNA的分子数大大超过模板DNA的分子数,使引物和其互补的模板在局部形成杂交链,而模板DNA双链之间互补的机会较少。(3)延伸:耐热DNA聚合酶按5’3’方向催化引物为起始点的延伸反应。

毛概简答题和论述题答案

简答题: 1.为什么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创造性的运用它们分析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其次,它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根植于人民的政治立场,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和升华。最后,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的巨大勇气。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所以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的坚持马克思主义。 2.简述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及内在的辩证关系。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在党的思想路线中,实事求是内在的包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总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都是围绕实事求是的。所以“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实现了平稳过渡,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以至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4.怎样理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要继续解放生产力? 答: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最积极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一旦形成则是相对稳定的。所以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展开,生产关系就会逐渐落后于生产力,这时就必须对生产关系进行变革和调整,解除对生产力的制约和束缚,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这是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基本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 其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原油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改革,继续不断的解放生产力,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前景。 5.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改革和发展是稳定的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互相协调和互相促进,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6.为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答:(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试题类型:简答题、论述题 1.如何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的阐述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理解这一总目标 3.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4.为什么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 5.为什么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6.如何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三个进一步解放” 7.眼下,一场剑指作风积弊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党深入开展。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请你谈谈对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8.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10.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对于这一思想的认识。 11.如何理解十八大关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 12.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理解 13.为什么要继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4.领导干部应该树立怎样的权力观 15.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16.为什么必须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

17.中国共产党建立90多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 18.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实践要求是什么 19.如何正确看待党的十八大强调的公平正义 20.结合当前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谈如何做好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等各项工作,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21.当代青年如何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青春业绩 22.为什么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23.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胡锦涛是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意义和作用的 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怎样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脂类代谢 【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脂肪动员 2.脂酸的β-氧化 3.酮体 4.必需脂肪酸 5.血脂 6.血浆脂蛋白 7.高脂蛋白血症 8.载脂蛋白 受体代谢途径 10.酰基载体蛋白(ACP) 11.脂肪肝 12.脂解激素 13.抗脂解激素 14.磷脂 15.基本脂 16.可变脂 17.脂蛋白脂肪酶 18.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LCAT) 19.丙酮酸柠檬酸循环 20.胆汁酸 二、填空题 21.血脂的运输形式是,电泳法可将其为、、、四种。 22.空腹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脂蛋白是,其主要作用是。 23.合成胆固醇的原料是,递氢体是,限速酶是,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化为、、。 24.乙酰CoA的去路有、、、。 25.脂肪动员的限速酶是。此酶受多种激素控制,促进脂肪动员的激素称,抑制脂肪动员的激素称。 26.脂肪酰CoA的β-氧化经过、、和四个连续反应步骤,每次β-氧化生成一分子和比原来少两个碳原子的脂酰CoA,脱下的氢由和携带,进入呼吸链被氧化生成水。 27.酮体包括、、。酮体主要在以为原料合成,并在被氧化利用。 28.肝脏不能利用酮体,是因为缺乏和酶。 29.脂肪酸合成的主要原料是,递氢体是,它们都主要来源于。 30.脂肪酸合成酶系主要存在于,内的乙酰CoA需经循环转运至而用 于合成脂肪酸。 31.脂肪酸合成的限速酶是,其辅助因子是。 32.在磷脂合成过程中,胆碱可由食物提供,亦可由及在体内合成,胆碱及乙醇胺由活化的及提供。 33.脂蛋白CM 、VLDL、 LDL和HDL的主要功能分别是、,和。 34.载脂蛋白的主要功能是、、。 35.人体含量最多的鞘磷脂是,由、及所构成。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毛概简答题及论述题答案 欧阳学文 1.第一题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 ①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党带领人民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发挥制度优势,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效能。两者一脉相承、有机统一。 ②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

③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体制机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有了好的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治理能力,才能发挥治理体系的效能。 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2.第二题如何把握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深刻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1.新常态形成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外部因素和内在条件互相作用的结果,是符合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变化过程。 ①外部因素影响: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受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拖累效应影响,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结构调整之中。

②内在条件变化:内因是变化的根据。经济增长的阶段性转换是由内在条件决定的。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根本原因,是由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出现新变化所导致的。 2.新常态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①是速度变化。本质上说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将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高质量、低排放、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②是结构优化。经济结构层级低、产业素质低、产品档次低、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的顽症和痼疾,也是我国经济大而不强的根源所在。③是动力转换。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的动力之源。④是多重风险。 二、科学把握新常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认识新常态,深刻领会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所贯穿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防止形而上学倾向。 2.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简答题论述题

简答题 1.教师道德的特点有哪些?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任务的全面性和艰巨性。教师要使自己的受教育对象获得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 第二,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教师当然也需要合作和相互学习,但更多地是独立地开展工作。 第三,教师职业具有工作对象的主体性、多样性和发展性。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成长中的人。 第四,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正如俗话所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第五,教师职业具有工作价值的迟效性和间接性。教师的工作价值要转化为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及学生将来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第六,教师职业具有工作成果的集成性和社会性。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和成功都不可能是某一个教师的工作所能作到的。它是教师集体以及各种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简述教师的职业纪律。 答:教师职业纪律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应遵守的规章、条例、守则等。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有教师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②认真学习教师职业纪律的有关规定;③在教育劳动中恪守教师职业纪律;④从一点一滴做起;⑤虚心接受批评,勇于自我批评,善于改正错误。 3.教师职业良心的含义是?其具体要求是? 答: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具体要求是:克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4.教师职业道德强化的意义是? 答:1.可以为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良好的途径和方法,为教师职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2.可以改变以往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即只要有知识就可以当教师的传统旧观念;3.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4.可以吸引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有志于从事教育事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教师职业。 论述题 在当代,请结合实际,谈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观。 答:(1)新世纪我们需要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2)“理想与现实的统合”的师德观就是既满足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也顾及社会规范的要求,是一种可信又可爱的师德观。其构建应符合三大原则:服务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张力性原则。(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交往于陌生的业缘群体之中,但利益关系却相互依赖,每个人都享受他人服务,同时每个人又主动服务于他人。人们处在一种互惠合作、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之中:社会提倡以义取利的伦理观,精神的满足离不开物质的满足,劝人放弃物质欲望来实现社会大治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4)只有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师德统合起来,才能在正视现实和重视现实价值引导的基础上营造出让教师觉得可以接受、可以做到的师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某老师惩罚学生。关于惩罚,学生和老师各执一词。学生认为老师惩罚自己侵犯了自身的权利,给自己身心造成伤害,老师认为惩罚学生就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没有惩罚的教育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吗?请结合你所学知识和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教育和惩罚的理解。 答:惩罚绝不等于休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教育不是改造人,是唤醒人,唤醒人内心中沉睡的巨人。当一个孩子犯了错,要惩罚他,首先要肯定他是一个好孩子,再指出他的错误。孩子犯了错,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是必要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

生化技术复习题 简答题 问答题

思考题 一.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制备 简述生化分离方法与一般化学分离法相比的特点? 特点: 与化学产品的分离制备相比较,生物大分子的制备有其特殊性: (1)生物材料的组成极其复杂,常常包含有数百种乃至及几千种化合物。还有很多化合物未知,有待人们研究和开发。 (2)有的生物大分子在分离过程中还在不断的代谢,所以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方法差别极大,想找到一种适合各种不同类生物大分子分离制备的标准方法是不可能的。(3)许多生物大分子在生物材料中的含量甚微。分离纯化的步骤繁多,流程又长,有的目的产物要经过十几步,几十步的操作才能达到所需纯度的要求。 (4)生化分离制备几乎都在溶液中进行,影响因素很多,经验性较强。 (5)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一旦离开活体,很容易变形破坏,因此常选用比较温和的条件。 生物材料选择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生物材料选择的一般原则是:制备生物大分子,首先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生物材料。材料选择的一般原则是,有效成分(即欲提取的物质)含量高、来源丰富、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则只须考虑材料的选择符合实验预定的目标要求即可。 材料选定后要尽可能保持新鲜,尽快加工处理。生物材料如暂不提取应冷冻保存。 常用于细胞破碎方法可分为哪些类型?简述细胞破碎的目的意义。 细胞的破碎方法可分为:机械法,包括(1)捣碎法(2)研磨法(3)匀浆法 物理法,包括(1)反复冻融法(2)超声波处理法(3)压榨法 化学与生物化学方法,包括(1)酶解法(2)化学法 目的意义:除了某些细胞外的多肽激素和某些蛋白质与酶之外,对于细胞内或多细胞生物组织中的各种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都需要事先将细胞和组织破碎,使生物大分子充分释放到溶液中,并不丢失生物活性。不同的生物体或同一生物体不同部位的组织,其组织破碎的难易不一,使用的方法也不相同。 何谓提取?影响提取有效成分的因素有哪些? 提取定义:提取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适当的溶剂(溶液)处理原料,使欲分离物质充分溶解到溶剂(溶液)中的过程,也称为抽提。常用稀盐溶液、缓冲溶液和有机溶剂等来提取生物大分子。

生物化学简答题

什么是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他主要有哪几种?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不包括侧链的构象。它主要有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四种。 简述α-螺旋结构特征:1、在α-螺旋结构中,多肽链主要围绕中心轴以右手螺旋方式螺旋上升,每隔 3.6个氨基酸残基上升一圈,螺距 为0.54nm2、氨基酸残基的侧链伸向螺旋外侧。3、每个氨基酸残基的亚氨基上的氢与第四个氨基酸残基羟基上的氧形成氢键,以维持α-螺旋稳定。 简述常用蛋白质分离、纯化方法:盐析、透析、超速离心、电泳、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层析。 简述谷胱甘肽的结构和功能:组成:谷胱甘肽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构成的活性三肽,功能基团:半胱氨酸残基中的巯基。功能: 1、作为还原剂清除体内H2O2,使含巯基的酶或蛋白质免遭氧化,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 2.具有嗜核特性,与亲电子的毒物或药物结合, 保护核酸和蛋白质免遭损害。 哪些原因影响蛋白质α-螺旋结构的形成或稳定?1、一条多肽链中,带有相同电荷的氨基酸彼此相邻,相互排斥,妨碍α-螺旋的形成。2、含有大侧链的氨基酸残基,彼此相邻,空间位阻较大也会影响α-螺旋的形成。3、脯氨酸为亚氨基酸,亚氨基酸形成肽键后,没有了 游离的氢,不能形成氢键,因此不能形成α-螺旋。 酶的化学修饰的特点是什么:①在化学修饰过程中,酶发生无活性和有活性两种形式的互变②该修饰时共价键的变化,最常见的是磷酸 化和去磷酸化修饰③常受激素的调控④是酶促反应⑤有放大效应 酶的变构调节特点是什么:细胞内一些中间代谢产物能与某些酶分子活性中心以外的某一部位以非共价键可逆结合,使酶构象发生改变 并影响其催化活性,进而调节代谢反应速率,这种现象为变构反应,其特点是①变构酶常由多个亚基构成②变构效应剂常结合在活性中 心以外的调节部位,引起酶空间构象的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③变构效应剂与调节部位以非共价键结合④酶具有无活性和有活性两种 方式互变⑤不服从米曼氏方程,呈S型曲线 酶和一般催化剂比较有何异同:相同点:①反应前后无质和量的改变②不改变反应的平衡点③只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反应④都是通过降低 反应活化能而增加反应速率的不同点①酶的催化效率高②酶对底物有高度特异性③酶活性的可调节性,酶的催化作用多受多种因素调节 ④酶是蛋白质,对反应条件要求严格,如温度、pH等 简述Km和Vmax的意义:Km的意义:①Km等于反应速率为最大速率一半时的底物浓度②一些酶的K2>>K3,Km可表示酶和底物 的亲和力③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它与酶结构,酶所催化的底物和反应环境如温度、pH、离子强度等有关,而与酶浓度无关Vmax 的意义:Vmax是酶被底物完全饱和时的反应速率 简述何谓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意义:一些酶在细胞合成时,没有催化活性,需要经一定的加工剪切才有活性。这类无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 酶原。在合适的条件下和特定的部位,无活性的酶原向有活性的酶转化的过程称为酶原的激活。酶原激活的意义:酶原形式的存在及酶 原的激活有重要的生理意义。消化道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避免了胰腺细胞和细胞外间质的蛋白被蛋白酶水解而破坏,并保证酶在特 定环境及部位发挥其催化作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凝血酶原不被激活,则无血液凝固发生,保证血流通畅运行。一旦血管破损,凝血酶 原激活成凝血酶,血液凝固发生催化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阻止大量失血,起保护机体作用 举例说明什么是同工酶,有何意义:同工酶使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但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等不同的一组酶意义:①同工酶可存在于不同个体的不同组织中,也可存在于同一个体同一组织中和同一细胞中。它使不同的组织、器官和不同的亚细胞结构 具有不同的代谢特征。例如:LDH1和LDH5分别在心肌和肝脏高表达②还可以作为遗传标志,用于遗传分析研究。在个体发育的不同 阶段,同一组织也可因基因表达不同而有不同的同工酶谱,即在同一个体的不同发育阶段其同工酶亦有不同③同工酶的测定对于疾病的 诊断及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如心肌梗死后3~6小时血中CK2活性升高,24小时酶活性到达顶峰,3天内恢复正常水平 金属离子作为辅助因子的作用有哪些:①作为酶活性中心的催化基因参加反应,传递电子②作为连接酶与底物的桥梁,便于酶和底物密 切接触③为稳定酶的空间构象④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的静电斥力 酶的必需基团有哪几种,各有什么作用:酶的必需基团包括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和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有 结合基团和催化基团。结合基团结合底物和辅酶,使之与酶形成复合物。能识别底物分子特异结合,将其固定于酶的活性中心。催化基 团影响底物分子中某些化学键的稳定性,催化底物发生化学反应,并最终将其转化为产物。活性中心外的必需基团为维持酶活性的空间 构象所必需 何谓酶促反应动力学,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酶促反应动力学是研究酶促反应速率及影响酶促反应速率各因素的科学,影响 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酶浓度、底物浓度、pH、温度、抑制剂及激活剂等①在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底物浓度的变化对反应速率影 响的作图时呈矩形双曲线的②底物足够时,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③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④pH通过改变酶和 底物分子解离状态影响反应速率⑤抑制剂可逆或不可逆的降低酶促反应速率⑥激活剂可加快酶促反应速率 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作用在临床上的应用:以磺胺类药物为例:①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时,不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 而是在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以对氨基苯甲酸为底物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是核苷酸合成过程中的辅酶之一四氢叶酸的前 体②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甲苯酸相似,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细菌则因核苷酸乃至核酸 的合成受阻而影响其生长繁殖。人类能直接利用食物中的叶酸,体内的核酸合成不受磺胺类药物的干扰。③根据竞争性抑制剂的特点, 服用磺胺类药物时必须保持血液中药物的高浓度,以发挥其有效竞争性抑菌作用许多属于抗代谢物的抗癌药物,如氨甲喋呤、5-氟尿嘧啶、6-巯基嘌呤等,几乎都是酶的竞争性抑制剂,它们分别抑制四氢叶酸、脱氧胸苷酸及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以抑制肿瘤的生长 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①竞争性抑制: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抑制作用大小与抑制剂和底 物的浓度以及酶对它们的亲和力有关。Km升高,Vmax不变②非竞争性抑制:抑制剂与底物结构不相似或完全不同,只与酶活性中心外 的必需基团结合。不影响酶在结合抑制剂后与底物的结合。该抑制作用的强弱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Km不变,Vmax下降③反竞争抑 制剂: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出产物。Km和Vmax均下降 生物氧化的特点:1、在细胞内温和的环境中(提问,PH接近中性):在一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进行:能量逐步释放有利于ATP的形成;广泛的加氢脱水反应使物质能间接获得氧,并增加脱氢的机会;产生的水是由脱下的氢与氧结合产生的,CO2由有机酸脱羧产生。 氧化磷酸化的抑制剂有哪些,请举例说明:1、呼吸链抑制剂:鱼藤酮、粉蝶霉素A、异戊巴比妥、抗霉素A、二巯基丙醇、CO、CN-、N3及H2S。2、解偶联剂:二硝基苯酚。3、氧化磷酸化抑制剂:寡霉素。 NADH呼吸链的电子传递顺序;如果加入异戊巴比妥结果将如何?NAD H→FMN(Fe-S)→CoQ→Cyt b→Cyt c1→Cyt c→Cyt aa3→1/2O2,异戊巴比妥与FMN结合,从而阻断电子传递链,使电子传递终止,细胞呼吸停止。 体内生成ATP的两种方式的什么,以哪种为主?底物水平磷酸化和氧化磷酸化。前者指直接将代谢物分子中的能量转移给ADP(或者GDP)而生成ATP(或GTP)的过程。后者指代谢物脱下的2H在呼吸链电子传递过程中偶联ADP磷酸化而生成ATP的过程,这是产生ATP的主要方式。 简述胞液中的还原当量(H+)的两种穿梭途径:在胞液中生成的H+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经呼吸链氧化,需借助穿梭作用才能进入线粒体 内。其中通过α-磷酸甘油穿梭,2H氧化时进入琥珀酸呼吸链,生成 1.5分子ATP;进过苹果酸-天冬氨酸的穿梭作用,则进入NADH呼吸链,生成 2.5分子ATP。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1)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2)提供NADPH作为供氢体参与多种代谢反应:a.NADPH是体内许多合成代谢 的供氢体,如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合成.b. NADPH参与体内羟化反应,与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有关.c. 用于维持GSH的还原状态,保护-SH基蛋白和-SH酶免受氧化及的损坏:保护红细胞膜的完整性. TCA循环的要点: a乙酰CoA经TCA循环被氧化成2分子CO2;b 有4次脱氢反应,其中3次由NAD+接受,1次由FAD接受:c 有3个不可逆反应,分别由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催化;d 消耗2分子水(柠檬酸合酶及延胡索酸酶反应);e 发生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由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 糖异生的关键酶反应:丙酮酸羧化酶:丙酮酸+CO2+ATP→草酰乙酸+ADP+Pi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草酰乙酸+GTP→磷酸烯醇式丙 酮酸+GDP 果糖双磷酸酶-1: 1,6-双磷酸果糖+H2O→6-磷酸果糖+Pi 葡萄糖-6-磷酸酶:6-磷酸葡萄糖+H2O→葡萄糖+Pi。 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途径及其在糖代谢中的作用:1来源:a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中的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催化磷酸化反应生成;b.由糖原分解产生的1-磷酸葡萄糖异构生成;c非糖物质经糖异生途径由6-磷酸果糖异构生成. 2.去路:a经糖酵解生成乳酸;b.经有氧氧化彻底分解为 CO2和水;c.由变位酶催化生成1-磷酸葡萄糖,参与糖原合成;d.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催化下进入磷酸戊糖途径;e异生为葡萄糖. 3.由此可见,6-磷酸葡萄糖是糖代谢多种途径的交叉点,是各代谢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6-磷酸葡萄糖的代谢去向取决于各代谢途径中相关酶的活

简答题及论述题

【简答题及论述题】 1.《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2)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出两个人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2.以被弃为界,分析《氓》的女主人公形象:以结婚为界,分析氓的形象:(1)女主人公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毅刚强。(2)氓在婚前“信誓旦旦”急于成亲,婚后“至于暴矣”终至遗弃,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 3.分析《国殇》第一段,全景鸟瞰,局部特写,动静结合的特点:(1)第一段写激战。①描写旌旗蔽日、敌军压境的壮阔场面,有鸟瞰全局之势。②在此背景下描写敌我短兵相接:陷入泥潭的战车、死伤的战马、楚军鼓手不屈不挠的身影,如一组组特写。③“严杀尽兮弃原野”激战之后的寂静与先前激战的场面形成强烈对比,动静结合。(2)第二段礼赞为国捐躯的战士。前段为后段的铺垫,后段为前段的升华。外形描写与精神赞美相结合。 4.分析《哀郢》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即怎样通过流亡历程的叙写表达深沉的思想感情:(1)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2)表现为:离开郢都频频回首,思君念国;至洞庭湖向东,梦魂思念,离都日远;到了陵阳,恍恍惚惚,忧愁相接。然后总结郢都沦陷、百姓流亡、自己流放的原因在于君王亲近小人,小人日进,诬陷贤者,贤者日益疏远。 5.《冯谖客孟尝君》如何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冯谖、增强文章趣味:(1)抑:冯谖“无好”“无能”,弹铗而歌,诛求无厌,有了车则招摇过市,炫耀于人。(2)扬:而后收债于薛,市义而归,棋高一着;深谋远虑,“复凿二窟”。可见冯谖奇异性格与不凡的见识。 6.分析《项羽本纪》项羽形象的性格特征:(1)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场景,刻画了项羽缺乏智谋、勇武粗豪的性格。尽管他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所向无敌,不可一世,然而,勇武有余而谋略不足。鸿门宴上由于寡断少谋,轻易放走了敌手,导致日后自刎乌江的悲剧。(2)作者在极写项羽豪霸之气的同时,也未忽略对他内心矛盾与痛苦的刻画。在陷入垓下重围之中,项羽夜饮不眠,慷慨悲歌,涕泪并下,这些情节和场面的描写,展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显得丰满而有立体感。 7.分析“霸王别姬”的情节对于丰满项羽形象、增强文章悲剧气氛的作用:(1)“霸王别姬”充分表现了项羽面临失败的复杂心情。通过夜饮、吟唱、泣下等细节描写,可见他对难以逆转败局的痛苦,对天时不利的愤激不平,以及对虞姬的依恋不舍。(2)展现了项羽隐于粗豪形表之后的沉重的内心世界,让人看到了项羽性格的另一些侧面,同时也渲染了作品的悲剧气氛。 8.分析《苏武传》中苏武形象:《苏武传》是《汉书》中写得极为生动,富有文学性的一篇,也是充满爱国精神的佳作。(1)苏武处处维护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不忘使臣之命,既表现了对匈奴的修好之愿,而又不为所屈,奋力抗争。(2)他对于卫律的始而威胁,继而利诱,终以断水绝粮相通等手段一一从容处之。在受审讯时他以自刎对之,义不受辱,最后匈奴欲以冻饿置之死地,他千方百计自救,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对李陵的劝降,苏武只是以君臣和国家大义自剖心迹。(3)苏武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 9.分析《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兰芝、仲卿的形象,并指出他们之间的差异:(1)兰芝:知书识礼,勤劳能干,忠于爱情,不能忍受无理逼迫,对事情有清醒的认识,有反抗性;(2)仲卿反抗性逊于兰芝,对问题的认识远不如兰芝。10.曹操《短歌行》的艺术特点:(1)隐约曲折的表达方式。(2)引用《诗经》成句,巧妙表达自己的愿望。(3)运用比兴手法,形象生动,含蓄深沉。【参见前:《短歌行》第8题具体说明】 11.曹丕《燕歌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1)萧瑟悲凉的秋景烘托凄清寂寞的氛围,燕雁南归对照丈夫不归。(2)秋夜景色,牵牛织女,表达无限悲伤。 12.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借景物抒写情思的表现手法:(1)第二章受淫雨影响,路途险阻难行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京城的依恋,对前途的忧惧。(2)第四章写初秋原野的萧条,抒发凄凉孤独之感。(3)“归鸟”“孤兽”情景交融,感物伤怀,抒发生离死别的悲哀。 13.分析曹植《赠白马王彪》艺术特点:(1)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2)比兴手法的运用。(3)章与章蝉联的顶针形式。(诗除第一、第二章外,为首尾相接的辘轳体。如第三章结尾:我马玄以黄;而第四章开头:玄黄犹能进;结尾:抚心长太息;第五章开头:太息将何为。以此类推,构成辘轳体) 14.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以涧底松、山上苗的对比发端,与“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人间不平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揭露了门阀制度下庸才盘据高位,英俊屈居下属的不合理现象,为古今受压抑者鸣不平。 15.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描写田园风光的特点,表达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1)质朴、宁静、平和,充满生活气息。(2)热爱田园,田园生活悠闲,与官场的丑恶、纷扰成为鲜明的对照,回到田园的诗人无比喜悦。 16.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开头“心远地自偏”四句的哲理:心远地偏,重在把握自我。内心超脱。远离争名夺

生化简答题

名词解释: 1 、蛋白质: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联系起来的含氮高分子化合物,是机体表现生理功能的基础。 2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4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5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6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 7 、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8 、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DNA分子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断裂,使DNA双螺旋结构松散,变成单链,称DNA变性。 9 、DNA的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两条互补链可以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称为DNA的复性。 10 、核酸酶:所有可以水解核酸的酶。可分为DNA酶和RNA酶。 11 、酶: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机体内催化各种代谢反应最主要的催化剂。 12 、核酶:是具有高效,特异催化作用的核酸,是近年发现的一类新的生物催化剂。 13 、酶原:无活性的酶的前体称为酶原。 14 、酶的必需基团:酶分子结构中与酶的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称为酶的必需基团。 15、同工酶:指催化相同的化学反应,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乃至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 16、糖酵解:缺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糖的过程。 17 、酵解途径:由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过程。 18 必需脂酸:某些不饱和脂肪酸,动物机体自身不能合成,需要从植物油摄取,是动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素,称为必需脂酸。 19 、脂肪的动员: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脂肪酶逐步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及甘油并释放入血以供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该过程称脂肪动员。 20 、酮体: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者酮体。是脂肪在肝分解氧化时特有的中间代谢物。 21 、转录: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称为转录。 22 、基因:是为生命活性产物编码的DNA功能片段,这些产物主要是蛋白质和各种RNA。 问答题: 1、简述镰刀形红细胞溶血的发病机制。 答正常人血红蛋白β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谷氨酸,而镰刀形红细胞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中,Glu变成了Val,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从而使本是水溶性的血红蛋白,聚集成丝,相互粘着,导致红细胞变形成为镰刀状极易破碎,产生贫血。 2 、什么是酶的抑制剂?说明酶的抑制作用分为哪几种。 答:凡能使酶的催化活性下降而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根据抑制剂与酶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酶的抑制作用可分为可逆性抑制和不可逆性抑制。 3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答:对磺胺类药物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时,不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而是在菌体内二氢叶酸合成酶的作用下以对氨基苯甲酸为底物合成二氢叶酸,而磺胺类药物的化学结构与对氨基苯甲酸的结构相似,是二氢叶酸合成酶的竞争性抑制剂,从而抑制二氢叶酸的合成,导致细菌的核酸合成受阻而影响其生长繁殖。 4 、什么是三羧酸循环?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答:三羧酸循环也称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其生理意义在于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的枢纽,其过程中代谢的各种小分子物质为体内生化过程所必需。 5、什么是DNA复制中的半保留复制?其意义是什么? 答:半保留复制是指复制时,母链的双链DNA解开成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指导子链DNA的合成。子

生物化学简答题答案

生物化学简答题 1. 产生ATP的途径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答:产生ATP的途径主要有氧化磷酸化和底物水平磷酸化两条途径。 氧化磷酸化是需氧生物ATP生成的主要途径,是指与氢和电子沿呼吸链传递相偶联的ADP磷酸化过程。例如三羧酸循环第4步,α-酮戊二酸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的催化下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的反应,脱下来的氢给了NAD+而生成NADH+H+,1分子NADH+H+进入呼吸链,经过呼吸链递氢和递电子,可有个ADP磷酸化生成ATP的偶联部位,这就是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了ATP。 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指直接与代谢底物高能键水解相偶联使ADP磷酸化的过程。例如葡萄糖无氧氧化第7步,1,3-二磷酸-甘油酸在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催化下生成3-磷酸甘油酸,在该反应中由于底物1,3-二磷酸-甘油酸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水解断裂能释放出大量能量,可偶联推动ADP磷酸化生成ATP,这就是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了ATP。 2.简述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化学催化剂的共性及其特性。 (1)共性:用量少而催化效率高;仅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点,酶本身在化学反应前后也不改变;可降低化学反应的 活化能。 (2)特性: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是催化效率更高,具有高度专一性,容易失活,活力受条件的调节控制,活力与辅助因子有关。 3.什么是乙醛酸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乙醛酸循环是一个有机酸代谢环,它存在于植物和微生物中,在动物组

织中尚未发现。乙醛酸循环反应分为五步(略)。总反应说明,循环每转1圈需要消耗两分子乙酰辅酶A,同时产生一分子琥珀酸。琥珀酸产生后,可进入三羧酸循环代谢,或者转变为葡萄糖。 乙醛酸循环的意义分为以下几点:(1)乙酰辅酶A经乙醛酸循环可生成琥珀酸等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作为三羧酸循环中的基质。(2)乙醛酸循环是微生物利用乙酸作为碳源建造自身机体的途径之一。(3)乙醛酸循环是油料植物将脂肪酸转变为糖的途径。 4. 简述氨基酸代谢的途径。 答:氨基酸代谢的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合成组织蛋白质进行补充和更新;二是经过脱羧后转变为胺类物质和转变为其他一些非蛋白含氮物,以及参与一碳单位代谢等;三是氨基酸脱氨基后生成相应的α-酮酸和氨。其中α-酮酸可以走合成代谢途径,转变为糖和脂肪,也可以走分解代谢途径,氧化为CO2和H2O,并产生能量;氨能进入尿素循环生成尿素排出体外或生成其他一些含氮物和Gln。 5. 简述尿素循环的反应场所、基本过程、原料、产物、能量情况和限速酶、生理意义。 答:尿素循环是在人体肝脏细胞的线粒体和胞液中进行的一条重要的代谢途径。在消耗ATP的情况下,在线粒体中利用CO2和游离NH3先缩合形成氨甲酰磷酸,再与鸟氨酸缩合形成瓜氨酸,瓜氨酸从线粒体中转移到胞液,与另一分子氨(贮存在天冬氨酸内)结合生成精氨酸,精氨酸再在精氨酸酶的催化下水解生成尿素和鸟氨酸,鸟氨酸又能再重复上述反应,组成一个循环途径。因此原料主要为氨(一分子游离氨和一分子结合氨)和二氧化碳;产物为尿素;每生成一分子尿素需要消耗4个ATP,限速酶为精氨酸代琥珀酸合成酶。尿素循环的生理意义是将有毒的氨转变为无毒的尿素,是机体对氨的一种解毒方式。

行政组织学简答题、论述题及解答(第1-10章)

第一章行政组织学导论 一、简答题 1、简述组织的构成要素。 (1)组织目标;(2)机构设置;(3)人员构成;(4)权责体系;(5)制度规;(6)资金设备;(7)技术;(8)信息沟通;(9)团体意识;(10)环境。 2、简述正式组织及其特征。 正式组织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确立下来,成员具有正式分工关系的组织。正式组织的特征有: (1)经过特定规划建立起来的,并不是自发的形成;(2)有较为明确的组织目标;(3)组织部分成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职责、权限及完成工作任务皆有明确规定;(4)组织各个职位,按照等级原则进行法定安排,每个人承担一定的角色;(5)有明确的法律、制度和行为规。3、简述非正式组织及其特点。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若干成员由于相互接触、感情交流、情趣相近、利害一致,未经人为的设计而产生的交互行为和意识,并由此自然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是:(1)自发性。(2)聚性。(3)不稳定性。(4)领袖作用较大。 4、简述组织的功能与作用。 (1)组织能够创造一种新的合力,起着“人力放大”作用;(2)组织能够产生一种协同效应,提高组织工作的效率;(3)组织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5、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行政组织具有哪些特点? (1)行政组织是唯一可以合法使用暴力的机关;(2)行政组织是一个具有天然垄断地位的组织;(3)行政组织是可以合法行使行政权的组织;(4)行政组织是承担公共责任的组织;(5)行政组织是追求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 6、简述行政组织学的研究特点。 (1)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应用性和理论性的统一;(3)综合性与独立性的统一;(4)权变性和规性的统一。 二、论述题 1、试论当代行政组织发展的趋势。 (1)行政权力不断扩,行政组织的规模日趋扩大;(2)管理性质日趋复杂,管理功能不断扩充;(3)专业化和职业化趋向;(4)组织间的相互依存和协调的加强;(5)法律限制和程式化;(6)重视社会的目的;(7)国际影响和国际化的趋向。 2、试论行政组织在社会的政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政治和社会秩序的维持者;(2)利益的表达、聚合和转化者;(3)公共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作为政治一体化的工具。 3、试论行政组织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1)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最低条件的法律和制度;(2)组织和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3)共有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4)宏观经济的调控,保证经济的稳定和效率;(5)社会收入的公平分配。 4、试论学习和研究行政组织学的目的和意义。 (1)了解和掌握行政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律;(2)促进和提高行政组织的效率;(3)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行政组织体制;(4)改善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的国际竞争力;(5)提升政府管理能力。 第二章组织理论的发展

心理学题库--简答题.论述题

《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试卷一 简答题 1.简述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脑是心理的器官; (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2.简述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论述题 1.论述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 教师掌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可以了解学生心理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育、教学及自身的发展。心理学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1)教师通过掌握心理学理论,了解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能自觉地实施有效地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才能够使学生理解掌握、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能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掌握心理保健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心理保健、预防某些心理性疾病的发生,而且可以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某些不健康心理进行及时指导与纠正,使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3)教师掌握心理学原理,可以更好地开展教育科研活动。 2.结合实际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3)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4)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5)联系实际。

试卷二 简答题 1.简要说明注意的含义、特点和功能。 (1)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意识倾向特征,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于一定的对象。 (2)特点: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指向性;②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集中性;③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 (3)功能:①选择功能;②信息整合加工作用;③维持(保持)功能;④调节与监督功能; ⑤预测与预见功能。 2.引起随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随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随意注意越易于引起和维持。 (2)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有趣的事物,容易引起随意注意。在随意注意的产生中,间接兴趣有重要作用。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①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随意注意。②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③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随意注意。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5)个性特点:对性格、意志品质的依存性。随意注意也叫“意志的注意”,它体现了人的意志的特点。因此,一个具有顽强、坚毅性格特点的人,易于使自己的注意服从于当前的目的与任务;相反,意志薄弱、害怕困难的人,不可能有良好的随意注意。 3.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因素:客观刺激物本身特点 (1)刺激物的新异性。 (2)刺激物的强度大小。 (3)刺激物与背景对比的差异大小。 (4)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 主观因素:人本身的状态 (1)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 (3)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