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吴俊锋)
- 格式:pdf
- 大小:348.06 KB
- 文档页数:16
司法考试国际私法:涉外合同的法律适⽤⼀、意思⾃治原则(⼀)基本原则《民法通则》第145条第1款:涉外合同的当事⼈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第41条:当事⼈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的法律。
(⼆)意思⾃治原则的例外《合同法》第126条第2款: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履⾏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然资源合同,适⽤中华⼈民共和国法律。
2007年⼈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若⼲问题的规定》第8条:(1)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2)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3)中外合作勘探、开发⾃然资源合同;(4)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股份转让合同;(5)外国⾃然⼈、法⼈或者其他组织承包经营在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设⽴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的合同;(6)外国⾃然⼈、法⼈或者其他组织购买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股东的股权的合同;(7)外国⾃然⼈、法⼈或者其他组织认购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商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增资的合同;(8)外国⾃然⼈、法⼈或者其他组织购买中华⼈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资产的合同;(9)中华⼈民共和国法律、⾏政法规规定应适⽤中华⼈民共和国法律的其他合同。
⼆、最密切联系原则《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法》第41条:当事⼈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的法律。
当事⼈没有选择的,适⽤履⾏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当事⼈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2007年⼈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外民事或商事合同纠纷案件法律适⽤若⼲问题的规定》第5条:当事⼈未选择合同争议应适⽤的法律的,适⽤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
⼈民法院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确定合同争议应适⽤的法律时,应根据合同的特殊性质,以及某⼀⽅当事⼈履⾏的义务最能体现合同的本质特性等因素,确定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或者地区的法律作为合同的准据法。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合作日益密切,涉外合同在各类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直接关系到合同的效力、履行以及争议解决等方面。
因此,探讨我国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涉外合同的概念涉外合同,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合同,即合同的主体、客体或者权利义务的设立、变更、终止等方面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法律关系。
在我国,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
三、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原则1. 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国际私法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重要原则。
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有权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
当事人未选择适用法律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在当事人未选择适用法律的情况下,法院或仲裁机构根据合同的性质、标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因素,确定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3.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公共秩序保留原则是指当适用外国法律可能损害我国社会公共利益时,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排除该外国法律的适用。
四、我国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规定1. 当事人选择适用法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九条,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适用的法律。
当事人未选择适用法律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2. 最密切联系法律的确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四十七条,涉外合同的适用法律,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标的、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等因素,确定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3. 公共秩序保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四十八条,适用外国法律可能损害我国社会公共利益时,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排除该外国法律的适用。
五、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实践1. 案例分析在司法实践中,我国法院在处理涉外合同纠纷时,充分考虑了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和公共秩序保留原则。
例如,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纠纷案”中,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约定,适用了外国法律;在“涉外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中,法院根据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了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第19卷JOU RNAL O F T S I N GHUA UN I V ER S IT Y(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N o.6 2004V o l .19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及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所存在的问题李 旺(清华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0084) 摘 要:调整涉外合同法律关系既有统一实体法方法,又有冲突法方法,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冲突法上的一项法律适用原则在国际合同的法律适用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围绕适用该原则所产生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论述,以便明确该原则在合同法领域的适用方式。
关键词:当事人意思自治; 涉外合同; 默示意思; 强行法; 分割论中图分类号:D 997.1,D F 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62(2004)06-0029-05收稿日期:2004-04-08作者简介:李 旺(1964- ),男,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一、前 言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一直为国际私法所探讨的重点问题之一,其中,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由于其作为连接点的特殊性,颇受国际私法学者关注。
关于涉外合同的成立及效力的准据法问题,按当事人的意思来决定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立法和判例的支持。
我国早于1985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以下简称《涉外经济合同法》)第5条也确立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1986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145条第1款、199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126条也延用《涉外经济合同法》的规定。
同时,《民法通则》第142条确立了国际条约、国际惯例在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这样,关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我国建立了统一实体规范和冲突法的双重结构。
不过,围绕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在对《民法通则》第145条的解释上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供同仁参考。
2010年2月第22卷 第1期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 l of Hunan Public Security Colleg e Feb 12010Vol 122 No 11收稿日期:2009-06-25作者简介:徐倩(1974-),女,四川成都人,广东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私法、法律英语。
①也有人认为,意思自治作为近代各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在世纪得以确立就是以《拿破仑法典》第3条为标志的。
参见傅静坤1契约冲突法论[M ]1北京法律出版社,11论涉外电子合同准据法选择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徐倩(广东商学院法学院,广东广州510320) 摘 要:传统上意思自治原则被誉为是私法规则中最为普遍遵循的原则。
在确定涉外电子合同准据法时,同样应当遵循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依其“合意”所自由作出的法律选择理应受到诉讼法院的尊重。
在无纸化的电子商务法律环境中,意思自治原则对于解决涉外合同准据法选择问题,仍然切实可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意思自治原则;涉外电子合同;准据法;限制中图分类号:D95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75(2010)01-0104-03 一、意思自治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意思自治原则亦被称之为私法自治,核心是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任何他人的判断皆不能代替该民事主体自己的判断,一切不法干预民事主体自由意思的行为,都是对意思自治原则的违反。
”[1]国际私法上的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自由选择支配合同准据法的一项法律选择原则”[2](p293)。
它产生于合同领域并已成为选择合同准据法的首要原则。
[3](p170)早在1525年,法国的杜摩林为克服当时法国国内由于封建割据造成的法律不统一状态给商业交往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困境,而提出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观念。
荷兰的胡伯在1689年从理论上最先接受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德国的萨维尼、意大利的孟西尼等法学家也都随后接受了这一学说。
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一、首先要看合同当事人选择的是不是中国的法律,没有选择就不能适用。
二、当事人选择法律时,必须以明示的方式做出,选择的范围只能是实体法。
而且,不能违反当事人所在国的基本原则和该国法律的强制规定。
如我国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勘探开发自然资源合同,必须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三、当事人没有选择时,可以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这被称为最密切联系原则,如合同的缔结地法,合同履行地法,标的物所在地法、当事人的所在地法、法院地法和仲裁地法等。
法院在依此判断时享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
四、优先适用国际条约和在一定条件下适用国际惯例。
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the Autonomy of the parties)这个理论是杜摩兰(Dumoulin)在16世纪时提出而在19世纪时由学者仿效合同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命名的。
根据该原则,当事人有权选择适用于合同的法律,而合同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也都按照这个法律来决定。
意思自治原则已为各国所广泛采用,并规定在各自的国际私法中。
鉴于意思自治在世界范围的广泛接受,本文拟就其在涉外法律适用中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做一探讨。
一、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限制正如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的普遍接受一样,在接受的同时,各国法律对它所设定的限制也是普遍存在的。
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限制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适用是国家的行为,而不是当事人的行为。
作为一种权力,归根结底,只有国家才可以决定以什么样的法律来支配一定的合同。
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权利并不是自然地凭空产生的,而是由国家赋予的;如果国家不赋予,当事人便不能享有此项权利,这完全由国家决定。
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各国对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所进行的限制也常常不同。
限制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有两个:一是防止当事人以意思自治规避内国法的适用,二是为了维护法律适用的公正。
◆理论新探该解释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
在对外贸易不断扩大、涉外合同种类日益丰富的今天,《法律适用法》是无法穷尽所有意思自治适用的情形的。
第6条规定容易使涉外合同法律的适用与实际生活脱轨,更重要的是,该解释所表达的“法无规定不可违”的实质有违私法领域“法无规定皆可为”的原则。
(五)对于所选择的法律是否需与合同内容有实际联系的态度模糊在涉外合同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是否必须得与合同内容有实际联系这一问题上,《<法律适用法>司法解释》的规定较为模糊。
由解释第7条可推知:我国允许当事人选择与涉外合同内容无实际联系的法律。
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规定,当事人之间对于选择的法律是否必须与涉外合同内容有关没有清晰的概念,可能有当事人为了保险起见选择了与涉外合同内容有实际联系但不能方便解决争议的法律,也可能有当事人由于对法律不了解而随意选择与解决合同争议无关的法律。
这不利于法律适用的明确性和可预期性,也不能很好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二、外国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及对我国的借鉴意思自治作为国际私法上的一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普遍适用。
我们接下来将讨论意思自治原则在其他国家涉外合同领域的适用以及对我国的借鉴。
(一)意思自治原则在外国涉外合同领域的适用◆理论新探因此,《第二次冲突法重述》则不仅确立了意思自治原则,而且放松了对意思自治的限制,规定当事人可以选择与合同无实质联系的法律,除非所选择法律条款是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得或者所使用的语言是另一方当事人所不知道的。
(二)外国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对我国的借鉴一般而言,在外国司法实践中,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广泛运用了一般法理。
法官习惯于借助一般法理来确认当事人适用意思自治原则的效力。
在我国则不然,我国司法实践倾向于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防止任意裁判的出现。
基于我国国情,我们需要给法官和当事人更为明确的指导,制定意思自治原则适用的具体规定是必须的。
涉外侵权法律适用中的意思自治原则[摘要]考察主要国家的冲突法立法可以发现,意思自治原则的引入为侵权法律选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其在侵权法律适用上的地位只能是补充性的,在适用方式上存在着有限意思自治和无限意思自治两种模式。
意思自治原则呈现出的这些特点,都可以从经济分析角度找到立法上的缘由。
[关键词]意思自治原则;侵权冲突法;法律适用;经济分析在涉外侵权领域适用意思自治原则,是当今国际私法立法的一个趋势。
2010年10月28日,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以下简称《法律适用法》),第44条规定:“侵权行为发生后,当事人协议选择适用法律的,按照其协议”,在立法上明确了意思自治原则在侵权领域的适用。
目前,已有学者对意思自治原则在侵权领域的适用作了研究,论及缘由的却不多见。
如果能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探讨立法缘由,这必将为正确预测侵权领域意思自治原则的发展趋势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一、侵权领域中的意思自治原则16世纪法国学者杜摩兰在《巴黎习惯法述评》一书中,提出了“意思自治”原则(autonomy of will)。
他认为,在契约关系中,应该适用当事人自主选择的那一习惯法。
[1]该学说的影响,意思自治原则被运用于合同领域,到今天,意思自治原则已经成为合同冲突法领域的基本原则。
侵权,作为一种非契约性质的法律关系,在其冲突法上引入意思自治原则,一直以来都备受学者争议。
(一)意思自治原则对传统侵权冲突法的突破13世纪的法则区别说以来,作为“场所支配行为”这一原则的具体化,“侵权行为地法”为欧洲各国普遍采用,后传至其他国家,成为传统侵权冲突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法律适用法》在侵权冲突法领域坚持了这一原则,第44条首先规定:“侵权行为,适用侵权行为地法律”。
但在长期的国际私法实践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新型国际侵权的出现,“侵权行为地法”逐渐暴露出机械呆板的不足与缺陷。
与此同时,侵权法本质的私法属性开始为学者所探讨,意思自治开始寻求在侵权冲突法领域的适用。
第1篇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在此背景下,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成为我国法律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以期为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概述1. 涉外合同的概念涉外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或双方为外国法人、自然人或其他组织的合同。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涉外合同包括但不限于买卖合同、租赁合同、承揽合同、技术合同、运输合同、保险合同等。
2. 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意义涉外合同法律适用是指在涉外合同纠纷中,确定适用哪国法律来解决合同纠纷的过程。
合理确定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对于维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三、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1. 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
根据我国《民法典》第41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适用的法律。
意思自治原则是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重要原则。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在涉外合同纠纷中,法院或仲裁机构应当根据合同的性质、交易习惯等因素,确定合同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我国《民法典》第42条规定,当事人没有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3.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公共秩序保留原则是指在涉外合同纠纷中,当适用外国法律可能损害我国公共秩序时,法院或仲裁机构可以排除该外国法律的适用。
我国《民法典》第43条规定,适用外国法律不得违背我国的社会公共利益。
四、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具体规定1. 合同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合同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应当是具有法律效力、能够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法律。
当事人选择的适用法律应当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明确的法律规定;(2)具有可执行性;(3)能够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 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在当事人没有选择适用法律的情况下,法院或仲裁机构应当根据以下因素确定合同最密切联系的法律:(1)合同签订地;(2)合同履行地;(3)合同标的物所在地;(4)合同当事人的国籍;(5)合同签订时的交易习惯。
涉外合同意思自治原则 篇一:论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意思自治原则 龙源期刊网 .cn 论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意思自治原则 作者:李惠超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7期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涉外贸易量的逐渐增大,随之而来的纠纷、争端也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外国法的适用问题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我国于2010年10月正式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该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问题的单行法,其意义重大。该法关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较之前民法通则,合同法的规定更为详细完善,但仍有不足之处。以下,本文将就这一部分内容,以及其他一些理论、实践上的相关问题,尝试分析、探讨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意思自治原则。 关键词 涉外民事关系 涉外合同 意思自治 作者简介:李惠超,温州大学瓯江学院,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005-02 所谓涉外合同,是指具有涉外因素的合同,即合同的当事人、合同的客体或者产生、变更、终止合同关系的法律事实中任何一个具有涉外因素的合同。由于合同的以上因素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国家,因而必然产生了外国法的适用问题。随着我国近年来国力及综合地位的提升,外贸总额的逐步增加,研究涉外合同的适用原则及其未来的趋势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这一条款概括的提出了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在立法与实践上的一大基本原则——意思自治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来源于16世纪法国学者杜摩兰的意思自治豎说,即是指合同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原则,从国际私法的领域上说,它是确定涉外合同准据法的最普遍的原则。自这一原则提出至今,已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被广泛地应用于各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与实践中。然而具体来说,由于各个国家对于这一原则的理解不尽相同,存在争议,因而与此相应的立法也大有差异。 一、关于法律选择方式的争议 关于法律选择方式的争议,主要集中于是否承认默示选择的问题。 第一种情形:不承认任何默示选择。如秘鲁、土耳其。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默式的法律选择并非由当事人明确作出,而是基于法官的推定,并不一定地反映当事人的意愿;同时,由于 篇二:涉外合同法 篇一:论涉外合同中的法律适用 论涉外合同中的法律适用 作者:汪茜 范玲 来源:《今日湖北·中旬刊》2014年第03期 摘 要 合同冲突法是古老而富有活力的法律部门,它起源于古罗马,在千年的历史中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学说。笔者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整体框架的发展入手,介绍当代合同冲突法的发展。 关键词 冲突法 意思自治 法律适用 一、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整体框架及其发展 在法则区别说出现之前的古罗马时期、属人法时期和属地法时期,合同冲突法并未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进行讨论。13世纪到18世纪,无论是主张人法、物法两分法的巴托鲁斯,还是选择人法、物法和混合法三分法的达让雷特都将支配行为归入物法,而物法是属地的,“场所支配行为”原则也应运而生。19世纪萨维尼的法律关系本座认为,合同履行地可以由当事人自己来确定,可以明示选择,也可以默示。 随着商业活动的发展,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逐渐成为合同冲突法的重要原则。在1950年左右英国合同自体法的讨论中,最终确立了合同自体法中意思自治的首要地位。20世纪美国的冲突法革命的《第二次冲突法重述》中,里斯确立了在合同当事人未做选择时,采取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理论。在当时的欧洲“特征履行说”和“直接适用的法”是这一时期欧洲在合同冲突法上做出的重要贡献。另外,实体方法开始兴起,在处理法律冲突中,通过对案情、法律内容、适用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考量,在此基础上得出合同应当适用的准据法。这种方法看似公平合理,但是一方面它对法官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每一个案件都是天方夜谭中的神话故事,无法预见它们的结果。豍 二、当代合同冲突法框架 (一)1971年《第二次冲突法重述》 该重述第187条确立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将合同问题分为通过当事人明示规定可以解决的和通过其明确规定所不能解决的,后者主要指当事人缔约能力、合同实质有效性等问题。在当事人未选中法律是,里斯采取的是最密切联系地说,要求根据第6条判断法院在决定合同准据法时应该考量的因素。我们来看一下第6条,可以发现第6条中7个考量因素几乎涵盖了美国冲突法革命时期所有的学说,并且没有标明先后考量的顺序以及重要程度。这7个因素在价值上追求各有冲突,重述也没给出很好的解决意见。因此《第二次冲突法重述》在涉外合同的客观选择方法上,除了发展、确立了最密切联系原则以外,没有太多建树。 (二)《罗马条例ⅰ》该条例第3条赋予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权利,并规定在不影响合同形式效力和第三方利益的前提下,可以变更之前的法律选择。第4条合同当事人未做法律选择时,第1款先就8类常见合同的法律适用做出推定,对于其他类型的合同运用特征履行说的理论进行分析。如果合同与其它国家的关系更为紧密,则最密切联系地的法律取代第1款和 第2款中的规定,在根据 第1款和第2款不能推定合同准据法时,通过最密切联系原则确立。该条例第4条至第8条还对4类特殊合同(消费者合同、保险合同、运输合同和个体雇佣合同)的法律适用进行详尽的规定。此外,该条例第9条提出优先适用的强制性条款(overriding mandatory rules)的规定,赋予法院地国维护本国强制性规则的权利,在是否适用合同履行地的强制性规定时,法院需要考虑它们的性质、目的以及适用或不适用的后果并且不能使合同的履行归于非法。将该条与《罗马公约》第7条相比,理论上是倒退了,但是实际上使更多国家趋于接受。 (三)日本《法律适用通则法》 《法律适用通则法》(以下简称《通则法》)取代了1898年的《法例》,对合同冲突法做出很 大修改。《通则法》第9条扩大了当事人意思的权利,规定在不影响第三人权利的情况下变更已选择的法律。第8条规定了当事人未选择准据法的情形,第1款规定了适用最密切联系地的法律,而第2款则规定了特征履行地作为最密切联系地的推定。该法还对消费者合同和劳动合同做出特殊规定。该法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框架设计上大体采取了《罗马公约》和《罗马条例ⅰ》的体例,细节设计上有所不同。 海牙国际合同法律选择原则草案(hague principles on the choice of law in international contracts) 该草案试图成为国家、区域、超国家组织以及国际社会相关法律文件的范本,解决的内容是跨境贸易、商事合同的法律选择的有效性和效力,但不包括消费和雇佣合同。该草案第2条指出,当事人既可以为整个合同选择一个准据法,也可以为合同的不同部分,选择不同的法律。豎需要指出的是,该草案第3条规定,选择的法律可以是国际的(international)、超国家的(supranational)和区域的(regional ),只要是一套中立的、平衡各方利益的规则( a neutral and balanced set of rules ),也就是说可以选择非国家法。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当代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框架。涉外合同的法律选择可以分为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主观方法即意思自治,客观方法主要有最密切联系原则以及特征履行说,准确来说,特征履行说是为了确定最密切联系的而制定的公式。大多数国家允许当事人自由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并给予较为宽泛的条件,差别在于赋予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地位不同,有些国家是兜底条款,还有一些作为补充条款,另外,各国或多或少的通过强制性规则或直接适用的法来限制一定的外国法。豏 注释: 豏单文华.中国有关国际惯例的立法评析——兼论国际惯例的适用[j].中国法学,1997(3).篇二:论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 论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 一、什么是涉外合同 1.世界市场的形成 合同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起初,因为交易的即时性,数量也小,当有涉外因素时,交易也只能在一国境内发生,并没有人去考虑适用外国法。但是,随着交通逐渐发达,人们的流动性增加,尤其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国际贸易的发生,批量越来越大,其时间和空间的跨越,使一个交易很难仅在一国境内发生。这样,合同的法律适用就变得复杂化了,也就有了区分涉外合同与普通国内合同的必要,其法律适用也有了自身的特点。 2.划分涉外合同的标准 依据原《涉外经济合同法》第2条的规定:“ 本法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以下简称合同)。但是,国际运输合同除外。”可以看出,我国涉外合同的划分是以当事人具有不同的国籍为依据的,这就形成了划分涉外合同的第一个标准,即“国籍性”标准。 这是为许多国家(特别是非普通法系诸国)所接受的,也是人们在常识上所易于接受的。因为国籍是将一定的合同当事人隶属于一定国家的支配和保护之下的基本标志,国家总是保护那些具有其国籍的合同当事人,而且有某国国籍的合同当事人一般也是处于其国籍所属国的控制之下的。可见,把合同当事人具有不同国籍作为涉外合同划分的标准,有其合理性。在国际贸易中,自然人参与国际交易只是一小部分,大量交易的当事人都是以法人名义进行的,而法人的国籍不过是国家赋予一定社会团体的拟制人格。法人国籍确定标准的不一和跨国公司的存在,使其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形之下,一个跨国公司在奉行不同的确定法人国籍标准的不同国家来看,便会具有不同的国籍。或然的国籍往往掩盖了跨国公司所从事的国际交易同有关国家之间的真正联系。 1980年《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条的规定:“本
第1篇一、概述涉外合同是指我国境内主体与境外主体之间订立的合同。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涉外合同在我国的数量和规模日益扩大。
为了规范涉外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我国涉外合同法律规定。
二、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合同法》是我国涉外合同的基本法律依据,适用于我国境内主体与境外主体之间订立的合同。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涉外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是我国最新颁布的基本民事法律,其中涉及合同的相关规定适用于涉外合同。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涉外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应当遵循合法、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重要法律依据,规定了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原则。
根据该法,涉外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适用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合同订立地法律;合同没有订立地的,适用合同履行地法律;合同没有订立地也没有履行地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三、涉外合同的订立1. 订立原则涉外合同的订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平等原则:合同当事人地位平等,不得利用优势地位强迫对方接受不公平的条件。
(2)自愿原则:合同当事人应当自主决定是否订立合同,以及合同的具体内容。
(3)公平原则:合同当事人应当公平合理地确定合同权利义务。
(4)诚实信用原则:合同当事人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
2. 订立程序涉外合同的订立程序与国内合同基本相同,包括要约、承诺、合同成立等环节。
在订立过程中,当事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合同标的:合同标的应当具体、明确,避免产生歧义。
(2)约定合同条款:合同条款应当全面、具体,包括合同主体、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等。
第1篇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贸易和投资活动日益频繁,涉外合同纠纷也随之增多。
如何确定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成为解决涉外合同纠纷的关键问题。
本文将从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理论出发,探讨相关法律适用原则和规则,以期为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提供理论支持。
二、涉外合同法律适用概述1. 涉外合同的定义涉外合同是指当事人具有不同国籍、住所或者营业地,或者合同标的物位于不同国家或者涉及跨国交易关系的合同。
2. 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意义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对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国际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确定合同争议的解决依据,提高争议解决效率;其次,它有助于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促进各国法律制度的相互尊重和借鉴。
三、涉外合同法律适用原则1.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根据该原则,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适用的法律。
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围包括合同成立、效力、解释、履行、违约责任等。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根据合同的具体情况,确定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作为合同适用的法律。
最密切联系原则主要考虑以下因素:合同的签订地、履行地、标的物所在地、当事人的国籍、住所或者营业地等。
3. 国际惯例原则国际惯例原则是指在合同当事人没有约定适用法律的情况下,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国际惯例是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长期形成、普遍遵循的规则,具有法律效力。
4.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公共秩序保留原则是指在国内法与外国法发生冲突时,可以依据国内法的规定,排除外国法的适用。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有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公共秩序。
四、涉外合同法律适用规则1. 合同成立的法律适用合同成立的法律适用原则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成立的法律,但不得违背公共秩序。
2. 合同效力的法律适用合同效力的法律适用原则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当事人可以约定合同效力的法律,但不得违背公共秩序。
3. 合同解释的法律适用合同解释的法律适用原则为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第1篇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国贸易和投资活动日益频繁,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也日益凸显。
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即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如何确定合同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是国际私法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冲突规则和司法实践等方面进行评析。
一、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1. 合同自由原则合同自由原则是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重要原则之一。
根据该原则,当事人有权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只要这种选择不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和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自由原则体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有利于保障合同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指在确定合同法律适用时,应考虑合同与哪个国家的法律联系最为密切。
该原则旨在确定合同纠纷的解决地,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最密切联系原则体现了法律的灵活性,有利于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环境。
3.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公共秩序保留原则是指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当合同所适用的外国法律与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社会公共利益相冲突时,我国法院有权拒绝适用该外国法律。
该原则体现了国家主权原则,有利于维护我国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二、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冲突规则1. 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最基本的冲突规则。
根据该规则,当事人有权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
如果当事人没有选择,则应根据合同的性质、标的、履行地等因素确定适用的法律。
2. 最密切联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是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的重要冲突规则。
根据该规则,法院应考虑合同与哪个国家的法律联系最为密切,以确定适用的法律。
3. 公共秩序保留原则公共秩序保留原则是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的重要冲突规则。
根据该规则,法院在适用外国法律时,应考虑该法律是否与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社会公共利益相冲突。
4. 系统说系统说是一种较为新的冲突规则,主张以合同关系的整体性为基础,综合考虑合同与各个国家法律的联系,确定适用的法律。
三、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司法实践1. 国际条约我国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方面,积极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尊重国际惯例。
论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兼评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相关规定The Party Autonomy Principle on Application of theLaw on Foreign ContractComment on Contract Rules of The Law of the Application ——Comment——of Law for Foreign-related Civil Relations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吴俊锋内容摘要:《涉外民事法律适用法》出台后,意思自治原则已成为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它存在和发展不但有其理论价值,更有国际私法上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对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合同领域中的适用、发展以及限制等问题进行探讨,并对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评析。
虽然我国在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领域有了一些扩张,但是仍然存在着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笔者对此提出一些完善建议,以期对该原则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涉外合同意思自治法律适用限制发展Abstract:Party autonomy principle has become the first principle of the law for foreign contract in China,since the new law came into effect,witch called The Law of Application of Law for Foreign-related Civil Re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The principle of party autonom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in th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So in this article,the application,development and limitation of autonomy principle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field of foreign-related contracts.And with a related comment on contract rules of the new law. There are still some shortcomings needed to be perfected in China's law.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will be put forward by the author,to benefit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autonomy principle.Key Words:foreign contract party autonomy application of law limitation development目次一、意思自治原则的基本理论二、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合同领域的具体运用三、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合同领域的新发展四、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的限制五、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相关规定及评析一、意思自治原则的基本理论(一)意思自治原则的源起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指合同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一致的意思表示自由选择支配合同准据法的一项法律选择原则。
它是一项古老的原则,关于意思自治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20~118年,那时古希腊颁布的有关希腊和埃及法庭管辖权的法令,就允许埃及人在埃及的法庭以埃及文字订立的合同对希腊人提起诉讼。
这个法令隐含了在管辖权事项上的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选择规则。
合同领域内的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观念,在14世纪波伦亚大学教授萨利塞的著作中就已出现过。
到15世纪,巴黎大学教授罗朱斯·库尔蒂乌斯明确指出,合同之所以适用行为地法,是因为“当事人默示同意适用该法”。
尽管罗朱斯·库尔蒂乌斯已经用“当事人默示同意”的观点来解释合同受签订地法支配这一系属公式,但是较之现代冲突法意义上的意思自治理论仍存在很大差距,其目的还是在为属地主义的“场所支配行为”原则辩护。
直到16世纪,法国法学家杜摩兰才在库尔蒂乌斯的思想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1525年,杜摩兰在对加内夫妇的夫妻财产制问题的咨询中,赞成对全部财产适用结婚时的共同住所地法即巴黎的习惯法。
他认为,夫妻财产制应视为一种默示合同,以便于将夫妻财产制问题的准据法归属于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
他还指出,如果说行为地法是出于当事人的意愿,那么他们也可以要求适用另一种法律。
杜摩林在国际私法学说中首次涉及当事人意思自治问题,然而,其对意思自治的提法是相当含糊和间接的,他只是指出当事人的默示意思表示,并没有明确指出当事人是否可以明示选择合同准据法。
①在普通法系国家第一个采用意思自治原则的判例产生于英国。
1760年,曼斯菲尔德勋爵在罗宾逊诉布兰德案中指出,作为一种例外,当事人可以选择缔约地以外的法律。
他在判决书中引用《民法大全》和胡伯的论述说:一般规则是这样的,在合同的解释和履行问题上,居主导地位的是合同缔结地法而不是法院地法,但这项规则存在一个例外,即在当事人于合同缔结之时考虑到另一个国家的法律时则不予适用。
这是在司法实践中首次适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
意大利1865年民法典最早在立法中明确接受意思自治原则,并将其提高到合同准据法首要原则的高度。
该法第25条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如当事人另有意思表示,从当事人的选择。
”此后,世界各国也都在立法上确立了意思自治原则的地位。
此外,海牙国际私法会议通过的1955年《国际有体动产买卖法律适用公约》、1978年《代理法律适用公约》、1986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法律适用公约》和欧共体1980年《关于合同债务的法律适用公约》(《罗马公约》)即后来的2008年《合同之债法律适用条例》(《罗马条例Ⅰ》)等国际公约也采用了意思自治原则。
该原则发展到现在,它几乎成为所有国内立法和国际公约在处理涉外合同准据法方面所确定的首要原则。
(二)意思自治原则在确定合同准据法中的意义与以客观连接点确定合同准据法方法相比较,意思自治方法显然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这也正是意思自治原则在今天被广为接受的原因。
首先,意思自治是合同自由从实体法向国际私法领域的延伸。
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是从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则演化而来,两者密切联系,实质上并无区别。
合同自由原则是私法领域的基本原则,它是符合国际民商事流转活动对自由的需求的,因而得到了各国法律和国际法律文件的一致认可。
而国际私法主要调整国家之间的私法关系,这种“私”的本质要求法律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个人意志,从而保护个体当事人的正当利益。
因此,作为调整国家间私法关系的法,国际私法以特有的方式——允许当事人自行选择合同应适用的法律,来重申合同自由原则。
其次,意思自治原则有助于实现法律适用的可预见性、确定性和一致性的。
①沈涓:《合同准据法理论的解释》,法律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35页。
允许当事人选择支配合同的准据法,明确将要适用于未来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争议的法律,意味着当事人对其所要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都预先知晓,当事人亦可以根据选定的法律从事相关行为,从而减少纠纷的发生。
而且,当事人选择法律着眼于特定法律的具体内容,故对法律适用结果的预见是真实的,因而有利于合同争议的迅速解决,节约交易和诉讼成本。
由于所要适用的法律是确定的,即使当事人试图挑选法院,也不会影响到他们承担的义务或享有的权利的具体情况。
这样,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法律适用的一致性。
最后,当事人意思自治是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需要。
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面临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这些内容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法律均要求当事人服从自己所认可的公平正义观念。
而作为具体案件的当事人不可能同时按照相互矛盾的公平正义观念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因此此时最合理的解决办法是赋予当事人自由选择法律的权利,由当事人自己选择一个最能符合其实际需要的法律来规定当事人间的具体权利和义务。
这一解决方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当事人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和促进国际民商事交往的共同利益。
①(三)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中的地位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很早就被确立。
我国1986年《民法通则》第145条第1款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1999年《合同法》第126条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
”《海商法》第269条以及《民用航空法》第188条也有类似规定。
此外,《法律适用法》第3条规定:“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可以明示选择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
”第41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协议选择合同适用的法律。
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履行义务最能体现该合同特征的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或者其他与该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这些条文的规定都说明,一直以来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立法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随着《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出台,该原则已上升为我国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首要原则。
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最大限度地扩大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的做法都是值得称赞的。
而在特殊情况下禁止当事人意①秦瑞亭主编:《国际私法》,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208页。
思自治的行使,体现了当前国际私法中限制意思自治的价值取向。
从理论上讲,意思自治原则体现了权利本位的思想,使私法主体自由意志得以充分发挥,在自由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利益,并可降低交易成本。
当事人通过自己选择准据法可以预见法律后果,弥补冲突规则本身所具有的间接性、不可预见性的缺陷,有利于维护法律关系的稳定性,有利于减少纠纷并迅速解决纠纷。
同时还可避免传统冲突规范中以一个僵硬的空间连结点指引法律的盲目性及不公正性。
然而,我国的立法仍需进一步完善,在意思自治原则适用的扩展和限制的矛盾中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平衡点,既能最大限度扩张当事人的自由,又不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二、意思自治原则在涉外合同领域的具体运用意思自治原则已为各国广泛接受,该原则给予当事人选择法律最大限度的自由,即对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时间及范围基本不作限制。
由于我国立法对该原则的具体适用作出的规定并不是明确,因而给审判实践的具体操作带来了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