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药 治疗痰饮病症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温药治疗痰饮病症
《金匮要略》中痰饮含义
《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并根据饮邪停聚部位和临床主症的不同将痰饮病分为痰饮、悬饮、溢饮和支饮四类。
痰饮为饮停心下、胃肠,临床主症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为饮停胸胁(胁下),主症为咳唾引痛。
溢饮为饮停四肢、肌表,主症为无汗,身体疼、重,肢体轻微浮肿。
支饮为饮停胸肺,主症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
至于留饮、伏饮、肺饮等病名,只是在四饮范围之内的不同称谓。
《黄帝内经》未曾言及痰饮,仅有“饮”、“水饮”、“积饮”等名。
“痰饮”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
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
《说文解字》曰:“澹,水摇也。
”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
《脉经》与《千金翼方》中均作“淡饮”。
至宋代杨仁斋《直指方》才将黏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清稀的水津谓之“饮”,故《金匮要略》所论“痰饮”即饮邪为病,且偏于寒饮。
篇名是指广义的痰饮而言,病机是因脾阳虚衰导致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
而狭义痰饮是指其分类的四饮之一,为饮停心下、胃肠的病变。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广义痰饮病的治疗原则
痰饮病形成的内因多为脾运不健或中阳素虚,外因为感受风寒、寒湿浸渍、饮食劳倦等。
内外合邪导致脾运失司,上不能输精以养肺,下不能助肾以化水,故肺失通调,肾之气化不利,三焦水道通调失职,从而造成饮邪停聚而流溢人体四处或波及五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