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基础知识教案

税收基础知识教案

税收基础知识教案
税收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税收概论

第一节税收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税收的概念、税收的本质与特征、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税收的职能和作用。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税收的定义,明确政府为什么征税和纳税人为什么缴税,理解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等税收基本特征,要求掌握税收的职能作用,了解税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

【教学重点】税收的概念、税收的本质与特征、税收产生的前提条件、税收的职能和作用。

【教学难点】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等税收基本特征。税收的职能作用。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一、税收的产生

税收,全称“国家税收”,简称“税”,是指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标准,采用强制性手段,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特定分配形式。

(一)税收产生的条件

社会条件

税收产生的社会条件是国家公共权力的建立,即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税收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产品分配,国家的产生是税收产生的一个前提条件。国家是阶级的产物。

经济条件

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是私有制的存在。除了取决于国家公共权力这个前提条件以外,还取决于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即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税收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一种分配形式,是一个经济范畴。一个经济范畴的出现,必然有其内在的经济原因。

(二)、税收产生的历史过程

中国自夏代开始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土地均归王室所有,即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时的国王不仅是全国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国王对其所拥有的土地,除了一小部分由王室直接管理外,大部分分封给诸侯和臣属,也有一小部分授给平民耕种。在这样的土地所有制度之下,中国税收的产生,同西方奴隶制国家有所不同,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

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于国家凭借其政权力量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到商代,贡逐渐演变为助法。到周代,助法又演变为彻法。夏,商、周三代的贡、助、彻,都是对土地原始的强制课征形式,在当时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赋税还难以严格划分,贡、助、彻既包含有地租的因素,也具有赋税的某些特征,从税收起源的角度看,它们是税收的原始形式,是税收发展的雏形阶段。

春秋时期,鲁国适应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实行的“初税亩”,标志着中国税收从雏形阶段进入了成熟时期。

除上述农业赋税外,早在商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商业和手工业的赋税。商业和手工业在商代已经有所发展,但当时还没有征收赋税,即所谓“市廛而不税,关讥而不征”。到了周代,为适应商业、手工业的发展,开始对经过关卡或上市交易的物品征收“关市之赋”,对伐木、采矿、狩猎、捕鱼、煮盐等征收“山泽之赋”。这是中国最早的工商税收。

综上所述,税收的产生,取决于相互制约着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国家公共权力的建立,二是私有制的出现。税收是国家公共权力与私有制存在的必然产物。关于税收产生的实际历史过程,由于各个国家具体历史条件不同,因此,这个过程也不完全相同。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奴隶制国家,确定奴隶占有制度初期,就出现了土地和奴隶的私有制,形成了城邦经济、奴隶主大庄园经济、寺院大地产经济以及家庭奴隶制等私有经济,所以欧洲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随即出现了对私有土地征收的税收。

二、税收的发展

(一)税收法制程度的发展变化

1、自由纳贡时期

2、承诺时期

3、专制课征时期

4、立宪课征时期

(二)税收制度结构的发展变化

1、以古老的简单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

2、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

3、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制度

4、以所得税和间接税并重的税收制度

(三)税收征收实体的发展变化

体现为力役、实物和货币等征收实体的发展演变

(四)税收地位和作用的发展变化

体现为税收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五)税收征收权力的发展变化

体现在国家税收管辖在、权范围的演变方面

(六)税收名称的发展

主要有贡、赋、租、税、捐等几种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二节税收的概念与物征

一、税收的概念

(一)税收分配的目的首先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社会公共需要,指向社会提供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包括政府执行其职能以及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文教、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以及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风险产业的投资;广义上还包括为调解市场经济运行而采取的各种措施等等。包括3个层次,即纯社会公共需要、准社会公共需要和大型公共设施。

1.纯社会公共需要指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执行国家政权职能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公安、司法、国防、外交、行政管理以及普及教育、卫生保健、基础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2.准社会公共需要是指介于纯社会公共需要和个人需要之间、在性质上难以严格划分的一些需要。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就属于这种情况。3.大型公共设施如邮政、电讯、民航、铁路、公路、煤气、电力及城市公共设施等。

(二)税收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税收与国家有本质联系,税收作为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其掌握者和运用者只能是国家,也就是说,税收是由国家或政府征收的,而不是别的什么机构和组织。征税权力只属于国家,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具体说就是征税办法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征税活动由政府组织进行;税收收入由政府支配管理。除政府之外,其他任何组织或机构均无征税权。

(三)税收分配的客体是社会产品

社会产品主要是指劳动生产物。即人们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所侯选的,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问题在一

定下进行的,因此,一切劳动产品都是社会产品。社会产品的不断丰富,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新的基础。社会的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的者在内生产的那部分社会,它是用来满足劳动者及其家属的个人消费的;后者是劳动者在时间内生产的那部分社会产品,是中除去用于补偿物质消耗部分和必要部分后所剩余的部分。

税收分配的物质来源只能是社会产品,其中主要是剩余产品。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一)税收的强制性

强制性是指法律一经确定征税,国家对社会成员即享有征税的权力,企业、单位和个人即负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对拒不纳税或逃避纳税者,国家依法给予强制征收或进行法律制裁。

(二)税收的无偿性

无偿性是指国家对具体纳税人征税不需要直接偿还,也不付出任何形式的直接报酬。可以说税收形式的强制性决定了征税收入不必偿还,无偿性是税收的重要特征。它使税收明显区别于还本付息的国债等财政收入,也区别于工商、交通等行政管理部门为用于社会服务而收取的各种形式的规费。

(三)税收的固定性

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必须通过法律形式,事先规定征税对象以及征收数额或征收比率。未经严格的立法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变更或修改。税收的固定性特征,使税收与社会上一些部门、单位随意罚款、摊派严格区别开来。

三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三、税收与利润及规费的关系

(一)税收与利润的关系

1、税收简称税,利润简称得,是两个不同的经济概念。

2、税收与利润区别不公表现在经济含义上,而且表现在法律意义和政治意义上。

(二)税收与规费的关系

1、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税收管理的主体是税务机关,规费征收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

3、税收带有强制性,规费带有“准价格”性,特定的规费和特定的服务带有对称性。

四、税收的本质

(一)资本主义国家税收的本质

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国家对劳动者的额外剥削,是一种超经济剥削关系。(二)我国社会主义税收本质

是国家筹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工具,是为广大居民利益服务的,体现了一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主义分配关系。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三节税收的分类

一、按课税对象为标准分类

(一)货物与劳务税

目前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

(二)所得税

目前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三)财产税

如我国现行制中房产税、契税、车辆购置税和车船使用税都属于财产税

(四)行为税

如我国现行制中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印花税等都属于行为税

(五)资源税

如我国现行制中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都属于资源税。

二、按计算依据为标准分类

(一)从量税

从量税亦称“从量计征”,是指以课税对象的重量、面积、件数、容积等数量指标为依据,采取固定税额计征的税收。我国现行的资源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等都属于从量税。(二)从价税

从价税亦称“从价计征”,是指以课税对象的价值或价格为计税依据的税收。我国现行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都属于从价税。

从价税的税额随商品价格或劳务收费的变化而变化,符合税收合理负担的原则并且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因而大部分税种都采用这种计税方法。从量税的税额随课税对象的实物量变化而变化,不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虽然计算简便,但税收负担和财政收入不能随价格高低而增减,因而税收负担不尽合理,目前只有少部分税种采用这一计税方法。

三、按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分类

(一)价内税

价内税是将税收作为价格组成部分的税种,计税依据是含税价格。我国现行的消费税、营业税属于价内税,

(二)价外税

价外税则是将税收作为价格外加部分的税种,计税依据是不含税价格。如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家或生产者,价外税课征的侧重点为消费者。

四、按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分类

(一)直接税

直接税是指由纳税人直接负担、不易转嫁的税种,这种税的纳税人就是负税人,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

(二)间接税

间接税是指纳税人能够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种,这种税的纳税人不一定是负税人,一般认为对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如货物与劳务税和资源税等。

但需要指出的是,某种税之所以归宿于直接税和间接税,只是表明这种税在一定条件下税负转嫁的可能性。在实践中税收是否真正能够转嫁,则必须根据它所依存的客观经济条件来进行判断

五、按税收的管理权限为标准分类

(一)中央税

中央税是指管辖权和收入支配权划归中央的税收,如我国现行的关税和消费税等

(二)地方税

地方税是指管辖权和收入支配权划归地方各级的税收,如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三)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是中央与地方共同课征或支配使用的税收,如我国现行的增值税、资源税和证券交易税等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四节税收的基本职能

一、税收职能的概念和特征

(一)税收职能的概念

税收职能是指由税收本质所决定,内在于税收分配过程中的功能。

(二)税收职能的特征

1、税收职能的内在性

2、税收职能的客观性

3、税收职能的稳定性

二、税收的基本职能

(一)筹集资金职能

1、税收的足额稳定

2、税收的适度合理

(二)资源配置职能

1、平衡配置职能

2、合理经济结构

3、有效利用资源

(三)收入分配职能

1、所得税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2、商品税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3、社会保险税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四)宏观调控职能

1、控制需求总量

2、调节供给结构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二章税收原则

第一节税收原则概述

【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介绍税收原则概述、税收的财政公平效率法定原则。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税收的财政公平效率法定原则,明确政府为什么要制定原则,理解中国历史上的治税原则,了解西方古典的税收原则

【教学重点】税收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法定原则

【教学难点】税收的财政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法定原则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过程】

一、税收原则的概念

税收原则是制定、评价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的标准,是支配税收制度的废立和影响税收制度运行的深层

观念体系。

二、西方古典的税收原则

(一)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

他的经典著作《赋税论》,主要涉及两个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原则

1、公平原则

2、效率原则

(二)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明确而系统地加以阐述的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出版的代表作《国富论》

中,提出了税收的四项原则:平等、确定、便利、经济。

1、平等原则是指公民应根据自己的纳税能力来承担政府的经费开支,反对贵族和僧侣的特权;

2、确定原则是指课税应以法律为依据,国民应纳的税种、缴纳的方法、应纳税额都必须是确定的,不得随意变更;

3、便利原则是指政府在纳税人缴纳税款时应提供较大的便利,在征收办法、征收时间、征税地点等方面,为纳税人提供便利;

4、经济原则即最少征费原则是指在征税过程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使所征税款尽可能多的归入国库。亚当·斯密的赋税四原则在当时成为各国财政法规的典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

动作用,对后世的税收理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受社会改良思潮的影响,德国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瓦格纳提出了税收四原则:

1、财政政策原则即财政收入原则。即税收收入要以供给财政支出,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需要为目的,具体包括收入充足原则和收入弹性原则。

2、国民经济原则。即国家征税不应妨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具体包括慎选税源原则和慎选税种原则。

3、税收公平原则。即国家应通过征税矫正社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的弊端,达到用税收政策实现社会改良的目的。具体包括普遍征税原则和平等征税原则。

4、税务行政原则。这一原则体现着对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要求,具体包括确定原则、便利原则和最少征费原则。

三、中国历史上的治税原则

我国历史上征税原则大致从四方面需要出发而提出的。一是从争取民心、稳定秩序出发;二是从发展经济的需要出发;三是从组织财政收入出发;四是从税务管理的要求出发。

(一)有义原则

即强调国家征税要合乎道义。

(二)有度原则

即强调国家征税要适度。

(三)有常原则

即强调国家定税要有常规,税制要相对稳定。

(四)统一原则

即我国的税政要统一。

(五)弹性原则

即强调赋税的征收量要有伸缩性,依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六)普遍原则

即强调征税的面要宽,纳税人要普遍。

(七)均平原则

即强调征税中应做到均平合理。

(八)明确原则

即强调让纳税人对征税的有关规定有明确的了解。

(九)适时原则

即强调征税所规定的时间和时限要适当。

(十)便利原则

即强调定税应尽量给征纳双方以便利

(十一)为公为民原则

即强调国家只能为公为民而征税。

(十二)增源养本原则

即强调国家治税中要重视培养税源。

(十三)税为民所急原则

即强调选择人民必需的生活、生产用品征税以保证税收充沛、可靠。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二节税收的财政原则

一、税收财政原则的概念

税收财政原则就是指税收活动在保障财政收入过程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它是制定税收政策、法律、规范税收活动的基本出发点。

二、税收财政原则的内涵

税收财政原则的核心是保证财政收入,具体可划分为财政足额稳定和适度合理两部分。

(一)足额稳定原则

足额是指“税收要为政府筹集足额的资金,以满足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品的财力需要”。

稳定是指“税收收入要相对稳定,把税收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稳定在一个适度水平,不宜经常变动,特别不宜急剧变动,以避免税收对经济正常秩序的冲击”。

(二)适度合理原则

适度是指“财税收入取之有度,税收征收率不能高,要尽可能避免过多征收而伤害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而最终又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

合理是指“要科学区分财政收入中税收形式和非税收形式,避免以税收形式替代非税收形式,或者以非税收形式替代税收形式”。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三节税收的公平原则

一、税收公平原则概述

税收的公平原则是税收原则之一。它是关于税收负担公平地分配于各纳税人的原则,即国家征税要使每个纳税人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当,并使各纳税人之间的负担水平保持平衡。

一般来说,税收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所谓普遍征税,通常指征税遍及税收管辖权之内的所有法人和自然人。不论其国籍、地位和所具有的经济性质,只要发生了应税行为,取得了应税收入,都必须照章纳税。所谓平等征税,通常指国家征税的比例或数额与纳税人的负担能力相称。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前者是指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亦即应该以同等的课税标准对待经济条件相同的人;后者是指经济能力或者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同的

税收,经济能力强的多缴税,经济能力弱的少缴税。

二、税收公平的意义

(一)受益标准

受益标准又称“利益税”,即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公共服务中获得效益的多少,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按照受益标准,对于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受益少的,应承担较少的纳税义务,对于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受益多的,应承担较多的纳税义务。

(二)能力标准

能力标准又称“能力说”,即根据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判定其应纳多少税或其税负应为多大。对于负担

能力较强的纳税人必须承担较多的纳税义务,而对于负担能力较弱的纳税人则承担较少的纳税义务。那么现

实社会中如何衡量纳税人的纳税能力,关于衡量纳税能力有两种观点:

(1)客观说。客观说主张以纳税人拥有财富的多少作为测度其纳税能力的标准。而财富的衡量一般采用收入、支出和财产三个指标。

第一种观点主张以收入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指标,收入多的多缴税,收入少的少缴税。收入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指标具有基础广泛,易于掌握的特点,但收入有货币收入和实物收入的区别,有勤劳收入和意外收入的区别等,另外同样收入的纳税人有不同的个人情况,如独身和已婚、健康和疾病、多子女和少子女等,这给收入的认定和纳税能力的确定带来技术上的困难。

第二种观点主张以支出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指标,支出多的多缴税,支出少的少缴税。以支出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指标,虽然具有鼓励投资,抑制消费的作用,但它同收入相比,在基础上不如收入广泛,一般已将储蓄扣除;在管理上不如收入易于掌握,支出一般比较分散。因此它不可能成为衡量纳税能力的主要指标。

第三种观点主张以财产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指标,财产多的多缴税,财产少的少缴税。财产表示纳税人对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独立支配权,反映着个人的经济能力。纳税人可以利用财产赚取收入,或通过获得遗产、赠与等使财富增加,增强其纳税能力。按纳税人拥有的财产来衡量其纳税能力的缺点在于,财产种类繁多,难以查实和评估,且同等数额的财产其收益未必相同。此外财产所有者有无负债及负债多少也是不同的。因此仅以财产作为纳税能力的标推,也是不公平的。

从收入、支出和财产三个指标比较分析,相对而言,收入基础广泛,易于掌握,是反映纳税能力的最主要指标,而支出、财产也是反映纳税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公平税负应该主要以收入作为课税标准,同时兼顾选择支出和财产作为课税标准。

(2)主观说。主观说认为纳税能力的衡量应以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受到的牺牲程度大小作为测定其纳税能力的尺度。纳税必然会带来效用的损失,如果税收的课征使每一个纳税人所感受到的牺牲程度相同,那么课税的数额就同各自的纳税能力相符,税收就是公平的,如果税收的课征使每一个纳税人所感受到的牺牲程度不同,则税收就是不公平的。主观说提出了衡量牺牲程度的三个指标:均等牺牲、比例牺牲和最小牺牲。

一是均等牺牲,指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总效用相等。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人们的收入与其边际效用呈反方向变化,收入越多,边际效用越少;收入越少,边际效用越大。如果对边际效用大小不同的收入征收同样比例的税收,则前者的牺牲程度就要大于后者,这样的税收就是不公平的。所以为使每个纳税人牺牲的总效用相等,就须对高收入者征高税,对低收入者征低税。

二是比例牺牲,指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牺牲的效用要与其收入成相同比例。虽然纳税人收入的增加伴随着边际效用的减少,但高收入者的总效用要比低收入者的总效用大,因此应对总效用大者多征税,而对总效用小者少征税,使每个纳税人因纳税而感到的牺牲与其收入成同样比例,以实现税收公平的目的。

三是最小牺牲,指社会总体因纳税而蒙受的总效用牺牲最小。每个纳税人完税后,因最后一单位税收而损失的边际效用应彼此相等。由于纳税能力与货币收入成正比,与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成反比,因此政府应按自己的需要,从最高收入者始递减征税,对最低收入者实行免税。这样对纳税者来说,可以使其感受到相等的边际牺牲,对全社会来说,可使社会牺牲总量达到最小限度。

(三)机会标准

机会标准是指税收负担按纳税人取得收入的机会的大小来分摊。纳税人取得收入的机会的大小是以其支

配的生产要素的量来衡量的。

三、税收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一)效率与公平的相容性

税收的效率与公平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可以认为它们是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公平也是效率的前提。

(二)公平与效率的不相容性

公平与效率历来又是一对难解的矛盾,其间存在着很大的排他性。要么强调效率,以牺牲公平为代价,

换取效率的提高;要么强调公平,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公平的实现。

(三)效率与公平的选择

新税制条件下,我国效率与公平的选择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四节税收的效率原则

一、税收效率原则的概念

税收的效率原则就是政府征税,包括税制的建立和税收政策的运用,应讲求效率,遵循效率原则。税收

的效率原则包括两个方面:

1.征税过程本身必须有效率。即以尽可能少的征纳成本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遵循节约与便利的原则。一般通过税务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这一标准来衡量。税务成本是指在税制实施过程中征税机关和纳税人发生的各类费用和损失,包括征税成本和纳税成本。征税成本指征税机关为履行职责,依法征税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人员费用,设备、设施费用,办公费用等。狭义的税务成本即指征税成本。纳税成本是指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依法纳税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纳税人用于申报纳税花费的时间和交通费用;纳税人被征税机关访问和稽查花费的时间和费用;纳税人雇佣会计师、税务顾问代理涉税事务支付的费用;由于纳税事务引起的心理负担;纳税人为合法避税而进行税收筹划所花费的时间、金钱等。因此为提高税务效率,一是要优化和简化税制,使征税机关易于执行,纳税人易于理解掌握,进而降低成本;二是要改进管理模式,优化征管资源的配置,同时采用先进的征管手段,最大可能地节约征管方面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从统计资料看,我国税务效率与先进国家比还有较大差距,可挖掘提高的潜力还很大。

2.通过征税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税收作为一种再分配工具,肯定会对纳税人的生产、消费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如果通过征税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刺激经济的增长,那么该国税制就是高效的税制;反之通过征税扭曲资源的有效配置,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该国税制就是低效的税制。税收是否有效率必须结合经济运行本身的经济状况来考察,如果经济运行本身已经是高效率的,这时应尽量减

少税收对经济的干扰,降低税收的超额负担。可用下图进行分析:

二、税收效率原则的内涵

(一)税收行政效率

税收行政效率,可以用税收成本率即税收的行政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率来反映,有效率就是要求以尽可能少的税收行政成本征收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即税收成本率越低越好。

(二)税收经济效率

税收的经济效率是税收效率原则的更高层次。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税收的经济效率有不同层次的理解:

首先是要求税收的“额外负担”最小;第二层次的要求是保护税本;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是要求通过税收分配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五节税收的法定原则

一、税收法定原则概述

(一)税收法定原则的概念

税收法定原则是指由立法者决定全部税收问题的本原则,即如果没有相应法律作前提,国家则不能征税,公民也没有纳税的义务。

(二)税收法定原则的产生与发展

税收法定原则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时期的英国。

(三)我国的税收法定原则

我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二、税收法定原则的内涵

作用在于:一方面使经济生活具有法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使经济生活具有法的可预见性,以充分保障公民的财产权益。

(一)征税要素法定原则

征税要素“是指税收之俩有效成立所具备的基本要素,它包括税收债务人、征税对象、税基、税率和税收特别措施”。征税要素的法定是指征税要素的各个具体内容都要由法律来加以规定,其中一项有违法定原则,则税收之债不能有效成立。

(二)征税要素明确原则

税收立法过程中,我们在对税收的各要素加以规定的同时还应当采用恰当准确的用语,使之明确化,而尽量避免使用模糊性的文字。

(三)程序保障原则

一是要求立法者在立法的过程中要对各个税种征收的法定程序加以明确和完善。二是要求征税机关及基工作人员在征税的过程中,必须依税收程序法,并按照税收实体法律的规定来行使自己的职权,履行自己的职责,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各项权利。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三章税收制度

第一节税收制度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税收制度的法律级次。

能力目标:掌握税收制度的概念;税负制度的构成要素。

德育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税收制度,明白税收制度与每个人的关联。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税收制度的概念、构成要素及法律级次。

教学难点: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税收制度的概念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是指一个国家各项税收法规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的法律制度依据和纳税人向国家纳税的法定准则。税收制度的核心是税法。

(一)税收制度的广义和狭义

1.广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税种设置及各项税收管理制度。它一般包括税法通则,各种税

的基本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具体规定和征收管理办法等。其中,税法通则是一个国家征税的基本的法律,主要规定一个国家征税的总政策、税制原则、税种设置等内容。

2.狭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在设置某一具体税种的课征制度,它由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

税期限、税收优惠、违章处理等基本要素所组成。

(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具有的意义

1.税收制度是处理税收分配关系的载体

2.税收制度是实现税收作用的载体

3.税收制度是税收征纳的依据

二、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纳税人

1.纳税人是纳税义务人的简称,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法人和自然人,法律术语称为课税主体。

2.作为纳税人的法人,一般是指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查批准和登记、具备必要的生产手段和经营条件、实

行独立经济核算并能承担经济责任、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和义务的单位、团体。

3.作为纳税人的自然人,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如从事工商经营的个人、有应税收入或有应税财产的个

人等。

(二)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是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法律术语称为课税客体。课税对象是一种税种区别于另一种税种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之一。

(三)税目

1.税目是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

2.设置税目的目的:

⑴为了体现公平原则,根据不同项目的利润水平和国家经济政策,通过设置不同的税率进行税收调控;

⑵为人体现“简便”原则,对性质相同、利润水平相同且国家经济政策调控方向也相同的项目进行分类,以便按照项目类别设置税率。

(四)税率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它体现征税的深度。我国现行税率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比例税率

实行比例税率,即对同一征税对象不论数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

⑴行业比例税率。即对不同行业规定不同的税率,同一行业采用同一税率。例如:建筑业营业税率为3%;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率为5%。

⑵产品比例税率。即对不同产品规定不同的税率,同一产品采用同一税率。例如:摩托车消费税汽缸容量在250毫升(含250毫升)3%,汽缸容量在250毫升以上10%。

⑶地区差别比例税率。即对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税率。例: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人所在地在城市市区的,税率为7%;纳税人所在地在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所在地不在城市市区、县城、建制镇的,税率为1%。

⑷幅度比例税率。即中央只规定一个税率幅度,各地区可在此幅度内,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确定一个比例作为本地区适用税率。例:如我国现行,对娱乐业规定5%-20%的幅度比例税率,各省、区和直辖市可在此区间内具体规定本地区适用税率和对不同纳税人确定不同的适用税率。

2.定额税率

定额税率是税率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是按照课税对象规定征负比例,而是按照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规定固定税额所以又称为固定税额,一般适用于从量计征的税种。

⑴地区差别税额。我国现行税制中的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耕地占用税等都属于地区差别定额税率。例:如我国现行的,对煤炭非统配矿的,按不同省区分别规定,如山东省每吨 1.20元、河北省每吨

0.90元、北京市每吨O.60元。又如海盐的资源税北方海盐每吨25元,南方海盐每吨12元。

⑵幅度税额。如我国每平方米年税额为大城市0.5元—10元;中等城市0.4元—8元;小城市0.3元—6元;县城、建制镇、工矿区0.2元—4元。

⑶分类分级税额。现行税制中的以及中的即采用这种。

3.累进税率

累进税率,即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征税对象数额

越大税率越高,数额越小税率越低。

⑴全额累进税率。我国建国初期征负的工商所得税,曾实行21级全额累进税率,最低一级为所得额未满300元的税率为5.75%;最高一级为所得额在万元以上的税率为34.5%。如果纳税人的所得额超过万元,则全部所得额都按34.5%的税率征税。

⑵全率累进税率。它与全额累进税率的原理相同,只是税率累进的依据不同。全额累进税率的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数额,而全率累进税率的依据是征税对象的某种比率,如销售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全率累进税率在我国尚未使用过。

⑶超额累进税率。即把征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每个等级分别按该级的税率计税。例:工资薪金所得应交的个人所得税的税率是执行3%-45%,7级超额累进税率。

⑷超率累进税率。即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分别规定相应的,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目前,采用这种税率的是。

(五)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商品在流转过程中缴纳税款的环节。

(六)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最后时间限制。它是税负的强制性、固定性在时间上的体现。

(七)减税免税

1.减税是对应纳税额少征一部分税款,免税是对应纳税额全部免征。

2.减税免税的类型:⑴一次性减税免税;⑵一定期限的减税免税;⑶困难照顾型减税免税;⑷扶持发展型

减税免税等。

3.起征点是指开始计征税款的界限。课税对象没有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达到起征点的就全部数额征税。

4.免征额是指在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从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预先扣除的

数额,免征部分不征税,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八)违章处理

违章处理是对有违反税法行为的纳税人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包括加负滞纳金、处以罚款、送交人民法院依法处理等。

三、税收制度的法律级次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1.税负的基本制度。

2.法律实施条例或细则。

3.税负的非基本制度。

4.对税负行政法规具体规定做的解释。

5.国务院所属部门发布的,经国务院批准的规范性文件,视同国务院文件。

(三)国务院财税主管部门制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国务院主管部门,主要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和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

1.根据行政法规的授权,制定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

2.对税负法律或者行政法规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为进一步明确界限或者补充内容以及如何具体运用做出的解

释;

3.在部门权限范围内发布对税负政策和税负征管具体事项作出规定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四)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五)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政府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行政法规,制定规章。

(六)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七)中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订的税负协定

税负协定是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在处理跨国纳税人征税事务和其他涉税事项,依据国际关系准则,签订的协议或条约。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二节税法体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税法体系的概念

能力目标:掌握税法体系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税法体系的构成;我国的税法体系

德育目标:让学生了解税法体系的概念;税法分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税法体系的构成及我国税法体系

教学难点:税法体系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税法体系的概念

税法体系是指在税法基本原则的指导下,一个国家不同的税收法律规范所构成的各部分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税法体系的主要特征有:一是完整性;二是内在的协调一致性;三是权威性;四是科学合理性。

二、税法体系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一)税法体系与税收规范性文件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一是构成要素不同;二是划分标准不同;三是体系结构不同;四是形成基础不同。

联系:一是两者均是对一个国家现行的所有税收法律规范进行分类组合的结果;二是在完备的税收规范性文件体系下,税法体系是以税收规范性文件体系为基础而构建的。

(二)税法体系与税法学体系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一是构成要素不同;二是税法学体系的范围大于税法体系。

联系:一是税法体系在根本上决定税法学体系;二是税法学体系对税法体系具有反作用。

三、税法体系的构成

(一)税法总则

1、税法的基本原则

2、税法的主体

3、税法的适用范围

4、有关税法解释和税法漏洞补充方面的问题。

5、有关责任方面的规定

6、税收代理制度

7、其他规定

(二)税收体制法

广义上包括税收立法体制法、税收行政体制法、税收司法体制法和税收监督体制法,它是我国法律体制的组成部分,是有关税的法律体制。

(三)税收征纳法

是调整征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关系的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税法的亚部门法,它包括税收征纳实体法和税收征纳程序法

(四)税收救济法

主要是保护纳税人及相关当事人权利并提供第二次保护的税收部门法。

四、我国的税法体系

(一)税法的概念

税法是指国家机关制定的有关调整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税法的分类

1、按税法内容分类

(1)税收实体法

(2)税收程序法

(3)税收处罚法

(4)税收行政法

2、按税法效力分类

(1)税收法律

(2)税收法规

(3)税收规章

3、按税法地位分类

(1)税收通则法

(2)税收单行法

4、按税收管辖权分类

(1)国内税法

(2)国际税法

(三)我国现行税法体系

1、税收实体法体系

2、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三节税制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税制结构的概念、模式,了解优化我国税制结构。

能力目标:掌握税制结构的设计;税制结构的制约因素。

德育目标:让学生了解我国现有的税制结构,清楚现有阶段我国应如何优化税制,明白优化税制对自身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税制结构的概念、模式,优化我国税制结构。

教学难点:税制结构的设计,税制结构的制约因素。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税制结构的概念

税制结构,是指构成税制的各税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分布状况及相互之间的比重关系。

(一)单一税制

1.单一税制是以一种课税对象为基础设置税种所形成的税制。它表现为单一土地税、单一财产税、单一消费

税、单一所得税等较为单纯的税种构成形式。

2.优点:征负范围小,减少了纳税人负担;征负方法简单,征负费用少。

3.缺点:⑴负入缺乏弹性,难一发挥聚财和调节经济的作用;⑵不符合普遍课税原则,税赋不合理,易激化

社会矛盾;⑶枯竭税源,损害经济资源,阻碍经济平衡发展。

(二)复合税制

1.复合税制是以多种课税对象为基础设置税种所形成的税制,它是由主次搭配、层次分明的多个税互相协调、相成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税负体系。

2.优点:⑴相对于单一税制而言,复合税制的覆盖面大,税源充裕,可以有效地保证政府财政负入的需要;

⑵复合税制可以兼顾各项税负原则,促进公平和效率的实现;⑶复合税制税种较多,能够互补,弹性较大,能适应经济的波动和政府需要的变动,充分发挥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二、税制结构的模式

税制结构模式是指由主体税制特征所决定的税制结构类型。

(一)以商品和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⑴以一般商品和劳务税为主体。也就是对全部商品和劳务,在产制、批发、零售及劳务服务等各个环节实行普遍征税。

⑵以选择性商品和劳务税为主体。也就是对部分商品和劳务,在产制、批发、零售及劳务服务等环节选择性征税。

(二)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⑴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一般运用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个人负入水平较高,负入差异较大,需运用个人所得税来稳定财税负入,促进个人负入的公平分配。

⑵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体。在经济比较发达,又实行公有制经济的国家,在由间接税制向直接税制转换过程中,有可能选择以企业所得税而不是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税。

⑶以社会保障税为主体。在部分福利国家,政府为实现社会福利经济政策,税制结构由个人所得税向社会保障税为主体。

(三)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是指在整个税制体系中,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占有相近比重,在财政负入和调节经济方面共同起着主导作用。

三、税制结构的设计

税制结构的设计要以税负原则为标准,即要符合财政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等,主要从税种、税源和税率三方面来考虑。

(一)税种的选择

税种的选择要考虑各税种是否符合税制原则的要求,即要从财政收入上、经济发展上和社会公平上考虑每种税的可行性,还要考虑每种税之间的关系,使其各自有自己的税源,达到既不影响政府收入又不增加纳税人负担的目的。在主体税种的选择上要考虑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税收政策目标及税收的管理水平。(二)税源的选择

税源的选择不能侵及税本。税源一般分为三种,即财产、所得和收益。适宜作为税源的主要是所得和收益,最好是所得,因为这既不会侵及资本又不会影响到消费,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三)税率的选择

税率的选择主要是一个国家税率总水平与税率形式的确定。

四、税制结构的制约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二)政府职能范围

(三)税收政策目标

(四)税收征管水平

五、优化我国税制结构

(一)适时调整主体税种及其相对比重

(二)完善流转税体系

(三)完善个人所得税制

(四)完善地方税制体系

【作业布置】课后练习

第四章税收负担

第一节税收负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税收负担的概念,

2.了解确定税收负担的原则。

能力目标:1.掌握税收负担的分类,

2.掌握衡量税收负担的指标,

3.掌握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德育目标:让学生了解税收负这个名词,并与生活结合起来考虑在现行条件下我国税负负担是否过重。【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税收负担的概念,

2.确定税收负担的原则,

3.税收负担的分类

4.衡量税收负担的指标,

5.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教学难点:1.衡量税收负担的指标

2.影响税收负担的因素。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对于税收的认识及理解

对于税收的认识及理解 对于税收,这样一个名词的解释可以说并不陌生,但却也让人不知从何谈起。而对于我来说,最早的概念则来自于父母口中的个人所得税,曾经非常好奇于为何自己收入的一部分要上缴给国家。而今,课上所讲的税收系统全面地解释了它的由来与作用。 首先,税收并不能仅仅将它界定为政府赋予人们的强制负担。它是一种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重要活动。这样它的重要作用具体便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卫社会和平,以解决不同社会公共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社会提供和平的环境;二是维持社会秩序,以解决同一社会共同体内部不同个人或集团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社会提供安定的秩序;三是兴建公共工程,以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矛盾,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的设施和良好的环境;四是举办各种公共事业,以保护并促进人类的自身发展。 通过阅读书籍,我了解到,建国以来,我国对于税收的作用认识前后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税收无用论”阶段,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由前苏联传入我国,1959年我国便停征了存款利息所得税,1966年又废除了文化娱乐税。197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把工商统一税及其附加,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盐水和屠宰税五个税种合并为工商税,与此同时税目和税率也被简化,税目由原来的108个减为44个,税率由原来的141个减为82个。可见,在整个计划经济阶段,税收制度多次被简化直至近乎单一税制,税收的作用几乎被全盘否定,税收也被视为与公有制经济和社会主义分配关系不相容的“异物”。 第二个阶段便是“税收万能论”,这时国内过分夸大税收的功能和作用,把税

收视为解决改革中出现种种问题的“灵丹妙药”,主张用税收来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很明显,人们同样走入了误区。“税收无用论”和“税收万能论”尽管在表现形式上截然相反——一个忽视经济发展中税收的重要作用,另一个却过分夸大经济发展中的税收作用,都是人们在税收作用认识方面所反映出来的形而上学的观点,都没有如实地,恰当地认识税收的作用。所以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处的这段正是辩证认识税收作用的阶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税收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它的存在是客观的,作用也是现实的,但税收不是万能的,同其他所有事物一样,税收作用也是相对的,有限的。 正确认识税收作用、职能将是重要并且关键的一个课题,我认为税收在现实生活中,既不能任意夸大税收的作用,也不能忽视税收对社会经济生活所产生的影响,合理运用税收的“取得财政收入,实现社会公平和调节经济运行”的三方面职能,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税收基础知识精彩试题及问题详解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包括答案) 1、依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在年度中间合并、分立、终止的,应当自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所得税汇算清缴。(×) 2、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专用发票的稽核检查是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的重要措施。(√) 4、下列选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需进行调整的是(ABCD) A、公益性捐赠 B、业务招待费 C、工会经费 D、职工教育经费 5、《税收征管法》规定, 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扣缴义务人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BCD) A、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进行处理 B、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暂停支付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C、立即停止支付应付纳税人的有关款项 D、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6、下列税种中,纳税人与负税人通常不一致的是(ACD) A、营业税 B、企业所得税 C、消费税 D、增值税 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下列政策方面的规定相一致的 有(AB)

A、境外所得已纳税款的扣除规定 B、借款利息费用在税前的列支标准 C、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D、工资费用在税前的列支 8、现行制度规定,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本地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要求其提供担保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与数量交纳(C)以下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 A、2000元 B、5000元 C、10000元 D、20000元 9、主管税务机关因发现纳税人不按规定使用减免税款的,税务机关无权停止减免。 (×) 10、某中外合资服装企业2002年销货净额为1000万元,其应酬交际费计税的最高比例为(C) A、1‰ B、3‰ C、5‰ D、10‰ 11、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 12、按 (A) 分类,我国税种可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A、征税对象的性质 B、管理和使用权限 C、税收和价格的关系 D、预算收入构成和征税主管机关的不同

考试要点解析与练习(一税收基础知识)

项目一税收基础知识 一、税收的概念(了解) 1.税收的定义 税收:全称“国家税收”,简称“税”,是以国家为主体,为实现国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标准,采用强制性手段,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特定分配形式。 2.税收与国家、经济、财政、法律之间的关系(关联知识点) (1)税收与国家的关系 税收以国家为主体,与国家政权紧密联系的一种特定分配。国家的存在是税收产生和存在的一个前提条件(税收产生的政治条件;税收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而税收又是国家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决定税收,税收能调节、影响经济。 (3)税收与财政的关系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90%左右来自税收。 (4)税收与法律的关系 税法是法学概念,税收是经济学概念,二者密不可分。税法是税收的法律表现形式,税收是税法所确定的具体容。 3.税收的本质(关联知识点) (1)税收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2)国家征税凭借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利; (3)国家征税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职能; (4)税收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税收的特征(了解) 税收作为一种特定的分配形式,有着自身固有的形式特征,即:

(1)强制性(保证) (2)无偿性(核心) (3)固定性(两者的必然结果) 这三个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志。税收的“三性”特征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其中无偿性是核心,强制性是保证,固定性是上述两者的必然结果。 【关联知识点】:税收的职能 (1)组织收入职能(最基本的职能) (2)调节经济职能 (3)社会管理职能 三、税收的分类(了解)

最新(税收基础知识_分章及答案)

税收基础知识练习题库 第一章税收内函 一、填空: 1、税收产生取决于两个相互影响的前提条件:一是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的存在,二是社会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存在。。 2、我国税收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第一阶段是萌芽期,第二阶段是发展期,第三阶段是嬗变期,第四阶段是过渡期,第五阶段是成熟期。 3、税收发展的里程碑是初税亩的实行。 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在税收管理中提出了“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管理模式。 5、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税收征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税收征收的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6、税收的三个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税收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时期:一是自由纳贡时期,二是承诺时期,三是专制课征时期,四是立宪课税时期。 8、税收主体税种变化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以古老 的简单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二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三是以所得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四是以所得税和间接税并 重的税收制度。 9、税收征纳形式体现为力役、实物、货币等。

10、夏代出现了国家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到商代演变 为助法,周代又演变为彻法。 二、简答 1、税收的定义: 答:税收是国家依据其社会管理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预定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和费的区别: 答:税收属于财政范畴,实行强制性征收,是国家整体利益的集中体现,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执行。而费则是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地方或部门利益,一般依据地方或部门性文件执行,不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税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答:一、充分发挥税收的收入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二、进一步完善税制,加强税收调控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四、依法治税推进和谐税 第二章税收原则 一、判断: 1、最先系统、明确提出的税收原则是春秋时代的政治家管仲的“相地而衰征”的税收原则。(×最先系统、明确提出的税收原则是亚当·斯密的税收四原则。)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6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6 501. 一般而言,下列各项中单位税额所耗费的征税费用最低的是(B)A、增值税B、消费税C、个人所得税D、企业所得税 502. 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主要可以分为(ABC)。A、国家B、税务机关C、纳税人D、司法机关 503. 下列税种不属于流转税类的有(D)。A、增值税B、消费税C、营业税D、城市维护建设税 504.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将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办理工商登记注册、核发营业执照的情况,不定期向税务机关通报。(×) 505. 纳税人按规定支付的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业务招待费由纳税人提供确实记录和单据,经核准后予以全额扣除。(×) 506. 税收竞争既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最终解决有害的税收竞争还是要靠税收的国际化。(×) 507.国家税务总局将2001年确定为“依法纳税年”,重点解决(ABC) A、有法可依B、执法必严C、违法必究D、依法行政 508.纳税费用是纳税人依法办理纳税事务所发生的费用,包括(ABC) A、纳税人完成纳税申报所花费的时间 B、纳税人完成纳税申报发生的交通费用 C、纳税人雇用税务顾问、会计师所花费的费用 D、纳税人支付的职工工资 509. 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处(B)的罚款。A、2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B、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C、2000元以上20000元以下D、5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 510. 如果纳税人不能提供纳税担保,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相应的税收保全措施。(√) 511. 依所得税有关规定,中央级企业2002rh 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减免税,年度减免所得税额达到或超过(A)万元的,由国家税务总局审批。A、100 B、200 C、50 D、150 512. 为适应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需要,当前我国税制结构将转向于(D) 的税制。 A、侧重于以流转税为主体 B、侧重于以所得税为主体 C、侧重于以财产税为主体 D、以所得税和流转税为“双主体” 513. 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AB),将征收的税款缴入国库。 A、税收征收范围 B、税款入库预算级次 C、税种大小 D、税收制度 514. 纳税客体,又称纳税人或纳税义务人。这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 515. 纳税人销售货物收取的包装物押金,逾期未退的,(A)。 A、按所包装货物的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 B、不征增值税 C、按17%的税率征收增值税 D、征收营业税 516. 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类,税收可以分为主体税和辅助税。(×) 517.消费税中的柴油适用的税率为(C)。A、累进税率B、幅度比例税率C、定额税率D、差别比例税率 518.按国家有关规定,纳税人委托个体经营者加工应税消费品,一律由(B)消费税 A、受托人代收代缴 B、委托方收回后在委托方所在地缴纳 C、委托方收回后在受托

对税务工作的认识

对税务工作的认识 税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民执法,为国聚财,宏观调控国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什么职能?在国民经济活动中起到什么作用?了解这些问题,对我们税务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现在笔者就对自己所了解税务工作说一下粗浅认识。 一、税收的特征 税收就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加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税收作为政府筹集财政收入的一种规范形式,具有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点。税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其公共权力以法律、法令的形式对税收进行征收。这说明税收既不是由纳税主体按照自己意志自愿缴纳,也不是按照征收主体的意志的随意征税,而是根据法律的规定进行征税。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我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税收的无偿性。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征税后,税款一律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财政统一分配,而不是直接向纳税人返还或支付报酬。税收的无偿性是对个体纳税人而言的,其享有的公共

利益和其缴纳的税款并非一对一对等,但就整体而言,则是对等的。因此,税收的无偿性表现为个体的无偿性,整体的有偿性。 税收的固定性,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征税预先规定了统一的标准,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期限,这些规定一经确立,在一定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固定的,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则是不稳定的。税收的这三个特征是统一的整体,税收的无偿性是这种特殊分配手段的体现,税收的无偿性要求用税收的强制性进行保证,而固定性则是无偿性和强制性的必然要求。三者相互配合,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的稳定。 二、税收的职能 税收职能是指税收所具有的内在功能,税收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组织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职能。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点,这就为财政收入提供稳定可靠的保证。亦使其成为世界各国的财政收入的基本组织形式,目前,我国的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90%。(二)、税收是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映经济。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建立在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必须遵循经济决定税收的基本规律,坚持

税收基础知识练习题(汇总)

税收基础知识练习题 一、判断题 1.我国历史上的贡、助、彻等税收形式,既有税的因素,又有租的成份,具有租税不分的性质。(√) 2.由于生产力低下,原始社会社会没有剩余产品,也没有阶级和国家,所以税收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 3.从税收征收形式上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税收主要是以货币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 4.从税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看,现今社会大多数国家的税收都经历了一个由自愿贡纳到强制课征,再到立宪征收的逐渐进化过程。(√) 5.从公共需要角度分析税收的征收依据就是从国家需要和强制性角度来解释征税合理性,它强调税收强制性与无偿性。(×) 6.税收强制性是指税收参与社会物品的分配是依据国家的财产权力,即和生产资料占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7.税收形式特征上的无偿性是是相对的,对某个具体纳税人来说,税收不具有直接返还性,但从财政活动整体来看,税收又是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经济补偿,又呈现出有偿性一面。(√) 8.税收的固定性特征是指课税对象及每一单位课税对象的征收比例或征收数额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只能按照政府确定的预定标准征收。(×) 9.20世纪三十年代之后,西方国家逐渐意识到自由市场经济的自身缺陷,为了解决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缺陷,凯恩斯经济学派和福利经济学派应运而生。从税收政策看,凯恩斯学派重视运用税收工具来改善社会收入分配状况,使得总体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而福利经济学派则主张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扩大社会有效需求,通过税收再分配来扩大个人有效需求。(×) 10.税收财政原则的核心就是“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其核心是“聚财为国”,即政府征税应在适当兼顾经济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坚持能满足国家和政府的财政需要。(×) 11.孟子反对征定额税,主张丰年多征、灾年少征;管子将年成分为上、中、下三等,提出不同年成依不同税率征收,最坏年成“不税”。这说明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赋税征收应当有伸缩性,依条件变化而变化。(√) 12.税收弹性系数大于1时,表明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并且税收参与新增国民收入分配的比重有上升趋势。答案:√ 13.“拉弗曲线”认为,税率高影响经济活动的发生,只有税率达到最优值,

《税收基础》课程标准

附件4: 《税收基础》课程标准 (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税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总体配套改革的重点之一,税收法制制度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税收基础》正是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税收制度的需要而开设的。 《税收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知识税收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税收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税收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它以基础会计为前导课程,以金融学基础为后导, 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熟悉各税种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计算。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备相应的业务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各类企业和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各类事业、行政单位的税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税制各要素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掌握中国税制实务中各税种的基本法律内容、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了解税收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现行税制概况。 (2)理解主要税种的含义及征税范围。 (3)掌握主要税种应纳税金额的计算方法。 (4)熟悉税务会计处理中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账簿的登记方法。 (5)了解相关法规规定及有关金融知识。 2、职业技能目标 (1)会办理企业税务登记、发票领购工作。 (2)能根据企业的类型和业务种类判断应纳的税种。 (3)能正确计算相关税费应纳金额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4)会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申报。

税收基础知识

税法入门知识 主讲人:翟继光 本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全面性,纳税人通常需要掌握的基本税收知识都已经纳入本课程之中; 第二,权威性,本课程所用知识全部以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和相关税收政策为依据; 第三,简明性,本课程以简明的语言阐述了税收的基本制度,并且以典型案例的方式来说明如何进行税收的计算和缴纳。 第一节税收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税收? 从形式来看,税收是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公共权力,按照法律所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 从实质来看,税收是纳税人用以交换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对价。 马克思指出:“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就是捐税”。恩格斯指出:“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19世纪美国大法官霍尔姆斯说:“税收是我们为文明社会付出的代价。”这些都说明了税收对于国家经济生活和社会文明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有哪些税收? 根据征税对象的不同,我国现行的税种可以分为以下四类:所得税、商品税、财产税和

行为税。其中: 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商品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烟叶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 财产税包括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和契税。行为税包括印花税。 三、每种税收的纳税人是谁? (1)个人在中国境内或者境外取得的各种所得都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 (2)单位在中国境内或者境外取得的各种所得都应当缴纳企业所得税; (3)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都应当缴纳增值税; (4)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所提供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都应当缴纳营业税; (5)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口应税消费品(包括烟、酒及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鞭炮、焰火、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应当缴纳消费税; (6)单位和个人进口货物、出口货物需要缴纳关税; (7)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收购烟叶需要缴纳烟叶税; (8)凡缴纳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9)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的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即转让房地产)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土地增值税; (10)单位和个人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需要缴纳耕地占用税; (11)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 (12)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或者生产盐应当缴纳资源税; (13)单位和个人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拥有房产应当缴纳房产税; (14)在中国境内,单位和个人如果是车辆、船舶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缴纳车船税; (15)单位和个人在中国境内购置应税车辆(包括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农用运输车)应当缴纳车辆购置税; (16)在中国境内转移土地、房屋权属,承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契税; (17)在中国境内书立、领受应税凭证(包括购销、加工承揽、建设工程承包、财产租赁、货物运输、仓储保管、借款、财产保险、技术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质的凭证、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簿、权利、许可证照)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缴纳印花税。 四、纳税人享有哪些权利? (1)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 (2)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向税务机关了解国家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以及与纳税程序有关的情况; (3)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权要求税务机关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税务机关应当依法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情况保密; (4)纳税人依法享有申请减税、免税、退税的权利; (5)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对税务机关所作出的决定,享有陈述权、申辩权;依法享有申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及答案1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 1、依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在年度中间合并、分立、终止的,应当自停止生产经营之日起30日内,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当期所得税汇算清缴。(×) 2、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专用发票的稽核检查是加强增值税征收管理的重要措施。(√) 4、下列选项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需进行调整的是(ABCD)A、公益性捐赠B、业务招待费C、工会经费D、职工教育经费 5、《税收征管法》规定, 扣缴义务人依法履行代扣、代收税款义务时,纳税人不得拒绝。纳税人拒绝的,扣缴义务人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BCD) A、扣缴义务人应当及时报告税务机关进行处理 B、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暂停支付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 C、立即停止支付应付纳税人的有关款项 D、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 6、下列税种中,纳税人与负税人通常不一致的是(ACD)A、营业税B、企业所得税C、消费税D、增值税 7、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在下列政策方面的规定相一致的有(AB) A、境外所得已纳税款的扣除规定 B、借款利息费用在税前的列支标准 C、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 D、工资费用在税前的列支 8、现行制度规定,对外省(自治区,直辖市)来本地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可以要求其提供担保人,或者根据所领购发票的票面限额与数量交纳(C)以下的保证金,并限期缴销发票。A、2000元B、5000元C、10000元D、20000元 9、主管税务机关因发现纳税人不按规定使用减免税款的,税务机关无权停止减免。(×) 10、某中外合资服装企业2002年销货净额为1000万元,其应酬交际费计税的最高比例为(C) A、1‰ B、3‰ C、5‰ D、10‰ 11、增值税的基本税率是17%。(√) 12、按(A) 分类,我国税种可划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A、征税对象的性质 B、管理和使用权限 C、税收和价格的关系 D、预算收入构成和征税主管机关的不同 13、清朝实行的“初税亩”,正式确立起了我国完全意义上的税收制度。(×) 14、以下国家和地区中,选择单一税收管辖权的是(B) A、中国B、法国C、美国 D、日本 15、我国税法规定的法律责任形式主要有三种,其中不包括(C)经济责任B、行政责任 C、民事责任 D、刑事责任 16、“生产型增值税”显然是不彻底的增值税,因为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增值额”征税。(√) 17、纳税人纳税是否自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A、税制与征管是否公平B、税率的高低C、税负的轻重D、征管效率 18、下列采用定额税率的税种有(BC)A、个人所得税B、车船使用税C、资源税D、增值税 19、本国居民(公民)在汇总境内、境外所得计算缴纳所得税或一般财产税时,允许扣除其来源于境外的所得或一般财产收益按照本国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纳税额,即通常所说的抵免限额。超过抵免限额的部分不予扣除,称为(C)

《税收基础》课程标准

附件 4: 课程标准编写体例 《税收基础》课程标准 (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使用) 第一部分课程描述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税收的地位、功能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税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总体配套改革的重点之一,税收法制制度已成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和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支柱。《税收基础》正是为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掌握中国税收制度的需要而开设的。 《税收基础》是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知识税收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税收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税收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它以基础会计为前导课程 ,以金融学基础为后导 , 通过工作任务引领的项目活动,培养学生熟悉各税种的法律法规,熟练掌握各税种的应纳税额计算。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备相应的业务操作能力,能够胜任各类企业和各级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各类事业、行政单位的税务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税制各要素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掌握中国税制实务中各税种的基本法律内容、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了解税收行政管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善于沟通合作的品质,提高学生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走上社会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现行税制概况。 (2)理解主要税种的含义及征税范围。 (3)掌握主要税种应纳税金额的计算方法。 (4)熟悉税务会计处理中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账簿的登记方法。 (5)了解相关法规规定及有关金融知识。 2、职业技能目标 (1)会办理企业税务登记、发票领购工作。 (2)能根据企业的类型和业务种类判断应纳的税种。 (3)能正确计算相关税费应纳金额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 (4)会使用各类发票、填制涉税文书、进行网上申报。

练习题库(税收基础知识分章及答案)

练习题库(税收基础知识分章及答案)

第一章税收内函 一、填空: 1、税收产生取决于两个相互影响的前提条件:一 是经济条件,即私有制的存在,二是社会条件,即国家的产生和存在。。2、我国税收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第一阶段 是萌芽期,第二阶段是发展期,第三阶段是嬗变期,第四阶段是过渡期,第五阶段 是成熟期。 3、税收发展的里程碑是初税亩的实行。 4、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在税收管理中提出了“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管理模式。 5、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税收征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税收征收的依据 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 力。 6、税收的三个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7、税收发展大体分为四个时期:一是自由纳贡时期,二是承诺时期,三是专制课征时期,四是立宪课税时期。 8、税收主体税种变化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以古老的简单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二是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三是以所得 税为主的税收制度,四是以所得税和间接税并重的税收制度。 9、税收征纳形式体现为力役、实物、货币等。 10、夏代出现了国家进行强制课征的形式贡,到商代演变为助法,周代又演变 为彻法。 二、简答 1、税收的定义: 答:税收是国家依据其社会管理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运用法律手段,按预定标准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和费的区别: 答:税收属于财政范畴,实行强制性征收,是国家整体利益的集中体现,必须依据法律的规定执行。而费则是按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经济原则,主要体现地方或部门

税收基础实训心得2000字

税收基础实训心得2000字 纳税实训心得 会计是个讲究经验的职业,为了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本 学期我们得到了了一次纳税申报实训的机会。实训期间努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训期间能够认真完成实训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通过老师讲解我了解到了纳税实训这门课程是以会计核算以及财 务管理的相关内容作为对象,进行实地学习与实践。通过这门课的练习我学会了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了解会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加深对会计工作的人事,将理论联系于实际,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成功走向社会做准备。 学习过程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税收的广泛性和复杂性,面对如 此种种形形色色的大中小企业,诸多的税种,对税务工作和会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是个好的开始,为我走向社会初步奠定了基础。 实训室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 现实状况,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通过实训,我对税务工作和企业会计工作有了较

深刻的认识。税务机关和企业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决定了纳税环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企业作为纳税人其义务是纳税,税务机关除了依法履行职责之外,应该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舞弊行为,努力创造一个全社会都能体现公平的纳税环境企业应依法组织会计工作,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监督功能,为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提供信息基础。两者只有实现有效的协调,国家才有稳定的税收,企业才有稳定的发展环境。在以前的课程中老师曾经讲到过我们做应到税负最小化、税后利润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的目标,也是纳税筹划的动机。在此动机下,企业务必要尽可能减轻税负,尽可能减少纳税筹划方案的实施成本,尽可能推迟纳税以获得时间价值。这就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纳税申报流程,熟知纳税筹划相关程序和理念,最大最多的为企业节税。通过这次实训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会计工作不仅要学号书本里的各种知识,而且也要认真积极地参与各种会计实习的机会,让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真正高质量的专业人士。即将成为会计从业人员,首先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虚心向他人求教,提高业务水平;同时需要密切关注工作发展的动向,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积累判断是非的经验,学号税法知识,遵纪守法,诚信做人,做好本职工作。通过这次实训也更加让我看清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除此之外拥有一颗上进心,进取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工作中仅靠我们课堂上学习到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3只是分享

税收基础知识考试题库3 201.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适用对象包括所有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纳税担保人。(×)202.下列项目中不属于增值税征税范围的有(D)。 A、免税商店销售免税货物 B、货物修理修配 C、委托加工收回的货物用于以物易物 D、购买的货物用于应税项目继续使用 203.下列费用项目中,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项目有(C)。 A、转让固定资产发生的费用 B、按规定支付的企业财产保险费 C、购建固定资产的费用 D、无形资产开发未形成资产的部分 204.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的征税对象包括(ABD) A、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B、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 C、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外中资企业的所得 D、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的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 205.以下经济行为适用17%税率征收增值税的是(B)。 A、自来水公司提供自来水 B、某汽车厂销售汽车 C、农民销售自产的农产品 D、小规模纳税人销售商品 206.某国实行居民管辖权,下列自然人是该国居民的有(ABCD) 。 A、该自然人在该国有永久性居住地 B、该自然人在该国有永久性居住地,但在国外居住 C、该自然人在该国有一般居住地 D、该自然人在该国有一般居住地,但在国外居住 207.到目前为止,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以(B) 为主体税种。A、商品税B、所得税C、资源税D、财产税 208.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 209.收费具有的特征中不包括(C) 。A、自愿性B、个别有偿性C、规范性D、不规范性 210.根据出口企业的不同形式和出口货物的不同种类,我国的出口货物税收政策分为三种形式(ABD) A、出口免税并退税 B、出口免税不退税 C、出口退税不免税 D、出口不免税也不退税 211.根据《税收征管法》规定,下列处理正确的是(BCD)。 A、纳税人合并时未缴清税款的,合并后的纳税人没有义务继续履行未履行的纳税义务 B、纳税人分立时未缴清税款的,分立后的纳税人对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C、税务机关依照规定行使代位权、撤销权的,不免除欠缴税款的纳税人尚未履行的纳税义务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D、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产设定抵押、质押或者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优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执行 212.依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分回的股息、红利应按规定补税(√) 213.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214.西方国家税收发展的第四个时期是(D)A、自由贡纳时期B、税收承诺时期C、专制课税时期D、立宪课税时期

税收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税收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经过税收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外来的和自制的原始凭证,一般都符合有关规定,既能证明发生或完成的经济业务,又能做到填制手续完备,用以办理有关业务手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税收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税收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1 一周的“企业纳税实务”实训又要结束了。在这一周的实训里,我们的专业知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周里,我们主要对“①税务登记、领购、开具和保管发票;②增值税纳税申报;③消费税纳税申报;④营业税纳税申报;⑤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⑥个人所得税纳税申报;⑦城市维护建设税纳税实务;⑧印花税实务;⑨城镇土地使用税实务;⑩房产税实务和车船税实务”进行深入地学习,使我们既能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又能熟练掌握税务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表等实践操作技能。我觉得“企业纳税实务”中的各项任务中所涉及的知识主要是“税法”+“财务会计”。我想,只要这两门专业课程学好了,扎好基础了,做这个实训必定得心应手。本以为,这两门专业学得还不错,可事实证明并非如此。比如:将自产产品作为公司自用应做的会计处理为: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库存商品”、“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到岸价=关税完税价格,组成计税价格只是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税基数,个人将其拥有的一项发明专利让渡给公司应属于“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应该注意:“年终奖/12”,再计算

应纳所得税额,应纳所得税额=年终奖×税率-速算扣除数;填写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时间;增值税专用发票应在90日内向税务局进行认证,只有认证后的填值税专用发票才可以抵扣,增值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3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1个季度,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的规定仅适用于小规模纳税人,纳税人以1个月或1个季度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15日内申报纳税;以1日、3日、5日、10日或者15日为1个纳税期的自期满之日起5日内预缴纳税款,于次月1日至15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上月应纳税款。 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们还有更多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我一定会更认真地学习知识。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 在此,我想真诚地对尊敬的黄老师说一声:“黄老师,您辛苦了!” 税收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篇2 会计是个讲究经验的职业,为了积累更多的实际操作经验,在本学期我们得到了了一次纳税申报实训的机会。实训期间努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训期间能够认真完成实训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这个学习和联系的过程中。我发现纳税申报是一门实务与理论结合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我学过这门课,但是当我第一次操作具体业务时,觉得又和书上有些不同,实际工作中的事务是细而杂的,只有多加练习才能牢牢掌握。这次实训最主要的目的也是想看看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公司实际操作的实务区别在哪里,相同的地方在哪里,

税收基础知识课件

税收基础知识课件 税收基础知识课件 导语:对税收基础知识,只有充分掌握才能更好进行相关学习与工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税收基础知识课件,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税收基础知识课件【问答形式】 1.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以实现国家公共财政职能为目的,基于政治权力和法律规定,由政府专门机构向居民和非居民就其财产或特定行为实施强制、非罚与不直接偿还的金钱或实物课征,是国家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2.税收有哪几个特性? 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 3.税收有什么功能? (1)组织财政收入 (2)调节社会经济 (3)监督经济活动 4.税收的用途是什么?

国家运用税收筹集财政收入,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和社会保障等事业,改善人民生活,加强国防和公共安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5.我国的税收本质是什么? 我国税收的用途,体现了我国税收的本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6.什么是税务登记? 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基本情况和生产经营项目进行登记管理,对纳税人实施管理、了解掌握税源情况的一项基本制度。 7.税务登记包括哪些内容? 税务登记包括设立登记、变更登记、停复业登记、清税注销等内容。 8.哪些纳税人在领取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加载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后,无需再次进行税务登记,不再领取税务登记证? (1)2015年9月25日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后,新设立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2)2016年12月1日实施“三证整合”后,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

对税务会计的认识和理解

对税务会计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一学期对税务会计的学习,我充分的了解到税务会计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是会计系统必不可少的东西。下面就来谈谈关于税务会计的认识和看法。 对税务会计的认识 建立税务会计我国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制定的会计准则强调会计的客观性、公允性,企业在会计处理上也有很大的自由度,这与税收法律制度的规定有很大的不同,使会计收益与税收收益之间存在重大差异,并使这种差异的核算变得相当复杂,建立税务会计也就越来越有必要。 税务会计的目标税务会计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专业会计。 税务会计的基本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国家税收管理的需要。国家在制定税法、进行税收征管时,一般是以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为依据的,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整.会计信息是国家税收管理的重要依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经营决策的需要。在现代多种税、多次征的复合税制模式下,税收是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经营管理者承担资产受托责任,其基本职责是使投资者权益最大化,而纳税则会影响投资者权益。 建立税务会计是更好地满足会计目标的需要在企业,由于会计发挥作用的主要形式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因此为谁提供信息、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怎样的信息成为首要问题。这里我们把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分为来自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企业内部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企业要实现其经营目标,就必须对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问题进行正确的决策。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而正确的企业决策必须以客观的有用的数据和资料为依据,会计信息在企业决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企业会计要采用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的大量经济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便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外界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企业的会计信息不仅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还是企业外部有关决策者所需要的。因为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必然要与外界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进行信息交流。 具体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外界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的,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关系人:企业的所有者。在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所有者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重要的决策。企业的债权人。贷给企业资金者,即成为企业的债权人。债权人主要关心企业是否能够按期还本付息,即要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以便做出有关的决策。 政府部门。有关政府部门(如税务机关),要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所承担的义务情况。当然,对我国的国有企业来说,企业还有义务向有关政府管理部门提供进行宏观调控所需要的会计信息。职工与工会。企业的职工与工会需要对自己所工作的企业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解。 企业的顾客。企业的顾客虽然不参与企业资源的配置,但在许多方面与企业存在着利益关系,所以他们需要掌握相关会计信息。

税收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

税收基础知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C)。 A、发行国债 B、发行货币 C、税收 D、罚款 2.按征税对象分类,营业税属于(A)。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财产税 D、行为税 3、行政立法机制是规范执法的(A) A、前提 B、基础 C、关键 D、保障 4、我国营业税采用(D)税率 A定额税率 B、累进税累超额累进税率 D、比例税率 5、为销售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人员的工资,在发生时应计入 (B ) A.营业外支出 B.营业费用 C.其他业务支出 D.管理费用 6、资源税税目、税额幅度的调整,由(D)确定。 A、省级人民政府 B、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 C、省级地方税务局 D、国务院 7、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年应纳税所得额超过3万元不到10万元(含10万元)的企业,暂时适用的优惠税率是(D)。 A、15% B、18% C、24% D、27% 8、对非居民纳税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只对其来源于我国境内的所得征税。 B、只对其来源于我国境外的所得征税 C、对其来源于我国境内、境外的所得都要征税收 D、对其来源于我国境内、境外的所得都不征税 9、纳税人逃避追缴欠税的,税务机关除追缴欠税、滞纳金外,可以处以欠缴税款的(D)罚款。 A、1倍 B、50% C、5倍 D、50%以上5倍以下 10、按预算收入构成和征税主管机关的不同分类,企业所得税属于(A)。 A、工商税收 B、关税 C、农牧业税收 D、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11、在完全自竞争市场中,生产者按照(A)调整其产量,直到边际成本与价格

相等,生产者可以获取最大利润。 A、市场价格 B、生产者想要生产的数量 C、消费者想要消费的数量 D、政府控制的价格 12、房产税纳税人包括(C)。 A、所有拥有城镇房屋的单位和个人 B、农村房屋所有者 C、在征税范围内拥有房屋产权的国有企业 D、外国企业 13、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按税前允许扣除的工资总额分别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的比例是(B) A、2%,10%,1.5% B、2%,14%,1.5% C、2%、10%,2.5% D、5%,10%,3% 14、某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本年度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40万元,联营企业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则从联营企业分回税后利润应补企业所得税(A)万元。 A、8.47 B、13.2 C、7.2 D、6.8 15、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下列税金不得从收入总额中扣除的是(A)。 A、增值税 B、消费税 C、营业税 D、资源税 16、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直接再投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经营期不足5年撤出该项投资的,应当缴回已退税款的(D)。 A、40% B、60% C、50% D、100% 17、对于因税务机关的责任造成未缴或少缴税款的,在一般情况下,税务机关的追征期是(A)。 A、3年 B、5年 C、2年 D、7年 18、本国居民汇总境内、境外所得,按照本国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纳所得税或一般财产税,可以全额扣除在境外所缴纳的税款,此方法为(B) A、扣除法 B、全额抵免 C、普通抵免 D、免税法 19、会计核算上,企业将融资租入的设备计入固定资产,体现了(C)原则。 A.一致性 B.谨慎性 C.实质重于形式 D.重要性 20、不影响企业损益的税种是(B) A.所得税 B.增值税 C.资源税 D.土地使用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