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高中地理(温度带、植被分布、山脊、山谷)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温度带、植被分布、山脊、山谷)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温度带、植被分布、山脊、山谷)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温度带、植被分布、山脊、山谷)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温度带、植被分布、山脊、山谷)考点详解

?1、我国的温度带

我国采用积温来划分温度带,将日平均气温连续≥10℃的天数叫生长期,把生长期内每天的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积温。根据积温,我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1个高原气候区。

不同温度带的热量不同,生长期不同,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会有差别:

①热带。积温≥8000℃,一年三熟,种植水稻、甘蔗、天然橡胶等;

②亚热带。积温≥4500℃,一年两到三熟,种植水稻、冬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

③暖温带。积温≥3400℃,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种植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④中温带。积温≥1600℃,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和甜菜等;

⑤寒温带。积温<1600℃,一年一熟,种植春小麦、马铃薯等;

⑥高原气候区。积温<2000℃,部分地区一年一熟,种植青稞等。

图1 我国的温度带与种植制度

?2、我国的植被

我国疆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植被类型也十分丰富。主要可以划分为8种植被类型,各个温度带的植被类型分别为:

①热带:热带雨林/季雨林;

②亚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③温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针阔混交林、寒温带针叶林;

④青藏高原:高寒植被。

图2 我国的植被类型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D、B

精讲精析:(1)分析等温线的偏移。①从图中可以看出,北部为山峰,即北部海拔高、南部海拔低,0℃等温线向高海拔偏移、向北偏移;②秦岭-淮河一线北部为暖温带,南部为亚热带,因此向北偏移,即向暖温带偏移;③亚热带地区为常绿阔叶林,暖温带地区为落叶阔叶林,因此向落叶阔叶林偏移。

(2)分析两地的气温与海拔。①图中由南向北,海拔越来越高,即气温越来越低。甲地位于0℃等温线以北,因此甲地<0℃,即甲地气温低于两侧(0℃),因此甲地海拔高于两侧,即为山岭;②同理,乙地位于0℃等温线以南,因此乙地>0℃,即乙地气温高于两侧(0℃),因此乙地海拔低于两侧,为山谷;③甲地<0℃,乙地>0℃,即甲地气温更低,因此甲地海拔更高;④0℃等温线向北移动,即甲乙两地的气温都在逐渐升高。因此综合来看,选项B正确。

总结

?山脊、山谷

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分析等温线的偏移方向,进而分析海拔、温度带、植被的分布;②根据等温线,判断甲地/乙地与两侧等温线相比的温度高低,进而确定与两侧相比的海拔高低,进而确定山脊和山谷。

通过等高线,区分山脊和山谷,可以依据以下三个步骤:

①画出山脊线/山谷线。沿着等高线弯曲的方向,画一条虚线,代表山脊线/山谷线;

②作辅助线。垂直于山脊线和山谷线,作一条辅助线,分别与山脊线山谷线相交(绿圆点)、两侧等高线相交(红色五角星);

③比较海拔。海拔中间低、两侧高,则为山谷;中间高两侧低则为山脊;

如下图所示,先作出山脊线和山谷线(橙色虚线),垂直于山脊线/山谷线作一条垂线(蓝色),与虚线和等高线分别相交。其中②地中间高两侧低,为山脊;

③地中间低两侧高,为山谷。

图4 山脊与山谷的判断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测试试卷 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山谷山脊山顶鞍部陡崖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中测试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A、6336千米 B、6357千米 C、6371千米 D、6378千米 2.纬线的特点是() A、纬线都是半圆 B、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C、所有纬线长度相等 D、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3.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是() A、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B、0°经线和180°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C、西经20 °和东经160°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D、东经20 °和西经160°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 4.在地球仪上,66.5°N纬线被人们称为() A、北回归线 B、南回归线 C、北极圈 D、南极圈 5.某建筑队要修建一座房屋,房屋的四面窗户都朝北方,你认为房屋应建立在哪个地方() A、赤道上 B、北极点 C、南极点 D、青藏高原 6.下列四个地点中,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三个条件的是() A、170 °E、20 °N B、10 °E、25 °N C、30 °W、20 °S D、10 °W、23 °N 7.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是() A、地球上昼夜的形成 B、地球上昼夜的更替 C、地球上四季的变化 D、同一地方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 8.下列关于地球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方向是自东向西 B、周期是365天 C、产生了昼夜现象 D、产生了四季变化 9.同学们放寒假的时候,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正处于()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北京一年中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时间是() A、夏至 B、冬至 C、春分 D、秋分 11.太阳光在地球表面直射的最南界线是() A、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南极圈 12.我国南极考察队从上海(31°N)出发到南极大陆,沿途经过几个温度带() A、五个 B、四个 C、三个 D、两个 13.在一副1:3000000的地图上,8厘米代表的实际距离是() A、240千米 B、2400千米 C、24千米 D、1200千米 14.下列对高度的叙述,表示相对高度的是() A、珠穆朗玛峰高8848米 B、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高-155米 C、珠穆朗玛峰比吐鲁番盆地高8999米 D、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 15.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一般表示() A、山地和丘陵 B、山地和高原 C、平原和盆地 D、湖泊和海洋

初1地理天气系统知识点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常见天气系统

初1地理天气系统知识点_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常见天气 系统 1 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冷锋、暖锋)、气旋和反气旋、锋面气旋 2 锋面系统:(冷、暖气团是指的相对温度) 冷锋和暖锋共同点:冷气团在锋面下方,暖气团在锋面上方 下雨的都在冷气团一侧(冷锋叫锋后,暖锋叫锋前) (1) 冷锋与天气: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的锋面(特殊的叫寒潮) 天气变化:过境时常出现阴天、刮风、下雨、降温等(出现较大的风,带来雨、雪天气等);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睛。 (2) 暖锋与天气: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的锋面 天气变化:过境时,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3 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是冷锋。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都是冷锋天气 4 低压(也叫气旋)和高压(也叫反气旋) (1) 气旋:中心气流上升,易形成阴雨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右手四指紧握表示水平气流辐合,大姆指向上表示垂直气流上升),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顺时针(左手) (2)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如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高气爽的天气) 水平气流在北半球顺时针辐散(右手四指微握张开表示水平气流辐散,大姆指向下表示

中心气流下沉)水平气流在南半球逆时针辐散(左手) 5 锋面气旋: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就象我们用的塑料圆脸盆现被挤扁了),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注意:在南北半球的低压系统中,学会根据气旋中空气辐合运动的方向,判断相对来说冷气团主动的是冷锋,暖气团主动的是暖锋。 感谢您的阅读!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知识讲解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

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的提取 一.实习背景 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邻两山头之间呈马鞍形的低凹部分称为鞍部,鞍部是两个山脊和两个山谷会合的地方。鞍部点是重要的地形控制点,它和山顶点、山谷点以及山脊线、山谷线等构成的地形特征点线,具有对地形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因此,对这些地形特征点、线的分析研究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鞍部点的特殊地貌形态,使得鞍部点的提取方法较山顶点和山谷的提取更难,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来提取鞍部点,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可以来提取一些鞍部点,但是它还是具有一定局限性。 二.实习目的 (1)熟练掌握基于DEM利用ArcGIS进行提取相关地形特征的方法与原理; (2)深入认识山脊线、山谷线和鞍部点3个基本地形特征;三.实习内容 1.提取dem数据的SOA 2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 3.基于DEM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

4.鞍部点的提取 四.实习数据 DEM 五.实习工具 Surface Analyst,model工具 六.实习步骤 1.提取DEM的SOA数据 A.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Spatial Analysis 下的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 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 B.基于反地形 DEM数据求算坡向值; C.利用 SOA 方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 SOA2,由原始DEM数据求算出的坡向变率值为 SOA1; D.在 Spatial Analysis下使用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 SOA =(([SOA1]+[SOA2])-Abs([SOA1]-[SOA2]))/ 2,即可求出没有误差的 DEM 的坡向变率, 2.利用基于地形表面的几何形态分析方法提取山脊线山谷线 (1)山脊线的提取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练习题1

第3节常见的天气系统(1) 1.下列有关锋面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又叫锋区 B、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暖锋 C、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 D、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多是由暖锋形成 2.我国由于冷锋活动而出现的天气有() A.夏季午后的雷雨 B.冬季爆发的寒潮,冬春季节的沙暴 C.南部沿海地区吓秋季节的台风 D.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的梅雨 3.每年春末夏初中国雨带的推移过程实质上属于() A.冷风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4.下面四副图中,A、B、C、D四地纬度大致相同,此时图示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地点是() 5.夏初,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的梅雨天气是由() A.暖锋造成的 B.准静止锋造成的 C.快行冷锋造成的 D.慢行冷锋造成的 6.下面四副图中表示冷锋天气的是() 答案: 1.A 2.B 3.B 4.B 5.B 6.C

第2套 下图是北半球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a、b、c三地气压相比较() A.Pa>Pb>Pc B.PaPc>Pa D.Pb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给你推荐的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一、地理因素1.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 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 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 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

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 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 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 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 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 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 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 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

高中地理:中国的气候知识点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越往南气温越高。(等温线密集) 1月0℃等温线:通过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线。冬季最低温在漠河。 成因: ①纬度位置的影响: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比南方短,获得太阳光热少。 ②冬季风加剧了北方的严寒。越往南去,冬季风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大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南北普遍高温。(等温线稀疏) 成因: ①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但白昼时间比南方长,则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②受温暖湿润的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北方晴天多,气温回升快,南方雨季长阴雨天多,日照时间短。 【夏季最低、最高温处】 原因:地势高。吐鲁番盆地夏季最热 原因: ①盆地地形,不易散热,且外边气流越过山地下沉时,增温作用强,形成焚风; ②沙漠广布,吸热快; ③空气干燥天空少云,太阳辐射强。 (3)温度带划分依据: ≥10℃积温。自北向南分别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附:生长期和积温的概念:≥10℃的持续期是生长期,大多数农作物在日均温升到10℃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 ·秦岭一淮河线以南,主要是我国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广东省的雷州半岛、海南省以及台湾南部属热带,其余均属于亚热带。 ·秦岭一淮河线以北的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以及辽宁省的南部属于暖温带。大兴安岭的北段及其两侧地区属于寒温带。在暖湿带和寒温带之间,是东西延伸、面积广阔的中温带地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等。 ·青藏高原则属于以高寒为特征的高原气候区。 [热量界线]:1月0°C等温线(亚热带与暖温带界线):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秦岭—淮河一线。 暖温带与中温带的界线:鸭绿江口——长城(山西境内稍偏南)——祁连山——天山一线。

山谷线、山脊线提取

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 arcmap 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方法1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 基于规则格网DEM是最主要的自动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方法,从算法设计原理上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 2)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的原理; 3) 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 4)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原理; 5)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的山脊、山谷的宽度可由选取平面曲率的大小来调节,方法简便,效果好。该方法基本处理过程为:首先利用DEM数据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及地面的正负地形,取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即为山脊,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谷。实际应用中,由于平面曲率的提取比较繁琐,而坡向变率(SO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表征平面曲率。因此,下面的提取过程以SOA代替平面曲率。 具体提取过程为: 1)激活DEM 数据,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surface 菜单下的Derive Aspect 命令,提取DEM 坡向层面,记为A; 2)激活A 层面,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surface 菜单下的Derive Slope 命令,提取A 层面的坡度信息,记为SOA1; 3)求取原始DEM 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Spatial Analysis 下的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DEM 数据层,即反地形DEM 数据; 4)基于反地形DEM 数据求算坡向值; 5)利用SOA 方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SOA2; 6)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SOA =(([SOA1]+[SOA2])-Abs ([SOA1]-[SOA2]))/ 2,即可求出没有误差的DEM 的坡向变率SOA; 7)激活原始DEM 数据,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栅格邻域计算工具Neighborhood Statistics;设置Statistic type 为平均值,邻域的类型为矩形(也可以为圆),邻域的大小为275×275 MAP,则可得到一个邻域为275×275 MAP的矩形的平均值层面,记为B; 8)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C =[DEM]-[B],即可求出正负地形分布区域, 9)在Spatial Analysis下使用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D =[C] >0 & SOA > 70,即可求出山脊线; 10)同理,在栅格计算器Calculator 中,修改公式为D =[C] < 0 & SOA > 70,即可求出山谷线

arcgis之地形5山脊山谷线提取

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 1)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 2)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的原理; 3) 基于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原理; 4) 基于地形表面几何形态分析和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相结合的原理; 5)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 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的山脊、山谷的宽度可由选取平面曲率的大小来调节,方 法简便,效果好。该方法基本处理过程为:首先利用 DEM数据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及地面的正负地形,取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即为山脊,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 山谷。实际应用中,由于平面曲率的提取比较繁琐,而坡向变率(SOA)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很好地表征平面曲率。因此,下面的提取过程以 SOA代替平面曲率。 具体提取过程为: 1)激活 DEM 数据,在 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surface 菜单下的Derive Aspect 命令,提取 DEM 坡向层面,记为 A; 2)激活 A 层面,在 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 surface 菜单下的 Derive Slope 命令,提取A 层面的坡度信息,记为 SOA1; 3)求取原始 DEM 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 H;通过 Spatial Analysis 下的栅格计 算器Calculator,公式为(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 DEM 数据层,即反地 形 DEM 数据;

4)基于反地形 DEM 数据求算坡向值; 5)利用 SOA 方法求算反地形的坡向变率,记为 SOA2; 6)在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SOA = (([SOA1]+[SOA2])-Abs([SOA1]-[SOA2]))/ 2,即可求出没有误差的 DEM 的坡向变率SOA; 7)激活原始 DEM 数据,在 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栅格邻域计算工具 Neighborhood Statistics;设置 Statistic type 为平均值,邻域的类型为矩形(也可以为圆),邻域的大小为 275×275 MAP,则可得到一个邻域为 275×275 MAP的矩形的平均值层面,记为 B; 8)在 Spatial Analysis 下使用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 C =[DEM]-[B],即可求出正负地形分布区域, 9)在 Spatial Analysis下使用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公式为 D =[C] >0 & SOA > 70,即可求出山脊线; 10)同理,在栅格计算器 Calculator 中,修改公式为 D =[C] < 0 & SOA > 70,即可 求出山谷线。

高一地理必修一2.3常见天气系统版教案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⑴从图片和简易图中,了解气团(冷气团、暖气团)的概念;锋的概念与分类;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的概念。 ⑵从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等几方面分析各种天气系统的形成及其气流特点,并综合出各种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状况 过程与方法 ⑴让学生能阅读和简单分析天气图,解释天气变化现象; ⑵用案例说明气象灾害发生的原因和危害; ⑶结合我国常见的天气系统说明其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天气的形成和变化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锋面系统。(锋面系统:一是要区别冷暖锋的成因,二是要掌握锋面两侧的气压、温度、湿度、风和天气差异) 2.低压、高压系统。(要掌握其成因、气压特征、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四个方面。)教学难点 1、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南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气流状况和差异 教具、资料 电脑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放最近三日学生所在城市的天气预报(选择我国受冷锋活动影响的天气预报)。引出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天气系统。 板书:一、锋面与天气 画图并介绍气团(冷气团、暖气团)、锋(锋面、锋线)的概念。 学生观察思考:①雨区的位置?②降水为何发生在冷、暖空气相汇处,而不单纯发生在冷空气或暖空气控制的一侧?让学生对比冷暖气团的气温、气压、湿度和密度。俗话说“山雨欲来风满楼”,风是大气的运动,你能否从大气的运动这一角度来分析? 总结学生分析的结论,形成锋面示意图: 学生根据这两幅图的信息,讨论:①冷暖气团的位置关系②两幅图的锋面各向哪个方向移动?③两幅图降水区域的异同。④在锋面附近会出现哪些天气变化教师讲述:生活当中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力不同和变化,锋面就会移动,雨区也随之移动。补充锋面示意图,形成对比的两幅冷、暖锋示意图。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①无论是冷锋还是暖锋,暖气团都在锋面之上做上升运动,当暖气团的水汽充足时,锋面下面常有阴雨天气。②锋前、锋后的概念及两幅图降水区域的差异(暖锋锋前降水,冷锋锋后降水)。③冷暖锋的符号。 过渡: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力不同和变化,锋面就会移动,雨区也随之移动。冷、暖锋在移动过程中对某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知识点及背诵记忆口诀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知识点及背诵记忆口诀 一、地理因素 1. 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 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 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 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 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 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

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堆积,进一步加强蒙古高压的势力,进而产生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强寒流影响。而高原阻挡海洋湿润气流进入我国西北盆地,形成少雨的燥热天气,使我国新疆极端干旱,成为少有的少雨区和无流区。 (2 )高原季风的出现,使我国季风性气候尤为突显 青藏高原表面的物理性质和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有很大差异。夏季高原成为热源,气流在高原面上辐合,形成青藏热低压,这个热低压从春季就逐渐发展、演化,到5 、6月初基本形成,盛夏达到最强盛,它的形成破坏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的连续分布。冬季高原面降温迅速,加上地势高,冰雪面积大,

高中地理 中国的气候练习题

中国气候练习题 1. 四季如春的“春城”最可能出现在 A.高纬度、低海拔地区 B.高纬度、高海拔地区 C.低纬度、低海拔地区 D.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2. 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区域7月均温(℃)等值线图,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两地距海远近不同 B.甲地为盆地,乙地为高原 C.高山阻挡了水汽输送 D.两地纬度差异大 3.关于我国温度带的正确叙述是 A.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河流都不结冰 B.塔里木盆地主要位于中温带 C.台湾、海南两省全部属于热带 D.秦岭一淮河一线基本上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读“中围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4~5题: 4. 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断.在一般年 份,雨带推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大致是 A.4~6月 B.6~7月 C.6~8月 D.5~8月 5. 如在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 将可能产生灾害的状况是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读下表数据,回答6~7题: 海拔/m 纬度经度 北京 31 39°55′ N 116°24′E 兰州 1517 36°O3′ N 103°49′E 福州 84 26°O2′ N 119°19′E 甲地 1lO 34°44′ N 113°42′E 乙地 1891 25°O4′ N 102°42′E 6. 甲地所处的地形单元为 A.黄土高原 B.华北平原 C.内蒙古高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7.下图中表示乙地年内各月气温的曲线是 A.① 8.② C.③ D.④ 下图是我国四个地方(①~④)的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四地均位于平原.且受东部雨带的影响。读图.回答8~13题:

高中地理基本概念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单元大气环境 第五节常见天气系统 天气与气候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区近地面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气候是大气物理特征的长期平均状态,与天气不同,它具有稳定性。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 天气系统 天气系统是指对天气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流场、气压场、温度场和湿度场上的特定系统,或特定天气现象。常见天气系统有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气旋(低气压)、反气旋(高气压)等 气团 气团是指气象要素(温度、湿度)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并具有一定垂直稳定度的大团空气。 气团的水平范围可达几千千米,垂直高度可达几千米到十几千米,常常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顶。 按气团的热力性质不同,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 冷锋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由于冷空气重,暖空气轻,所以当冷气团移动时,就会形成冷气团主动楔入暖气团下面而构成冷暖空气交界的锋面。

冷锋天气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刮风、阴天、雨、雪等天气。过境后冷气团取代了暖气团的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一系列冷锋过境形成的。 暖锋

暖锋是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暖锋天气 暖锋比冷锋移动速度慢,暖锋过境时,常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天气,过境后,冷气团的位置被暖气团取代,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一场春雨一声暖”就是系列暖锋过境形成的。 准静止锋

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幅度很小,我们将这类锋面称为准静止锋。多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 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最主要的是江淮准静止锋和昆明准静止锋。 江淮准静止锋 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江淮准静止锋。江淮准静止锋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黄梅时节家家雨”就是对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昆明准静止锋

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天气系统练习题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单项选择题 1..冷锋与暖锋的共同点是 A.都形成连续性降水 B.降水都降在锋前 C.都是冷气团在下,暖气团在上 D.都属于气候系统 2.关于暖锋的叙述,正确的是 A.锋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 B.降水多发生在锋后 C.暖锋过境时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D.锋面从高纬方向移来 3.下图所示四幅冷、暖锋示意图中,A、B、C、D四地大致位于同一纬度,此时气温最低、气压最高的地点是(不考虑地形和海陆因素) 4.下列天气过程中,属于暖性反气旋控制下的是 A.寒潮 B.台风 C.梅雨 D.伏旱 5.关于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中心为高气压 B.南半球是逆时针方向 C.其中心有上升气流 D.地面气流呈辐散状 6.下列属于南半球反气旋的是 7.影响我国夏秋季东南沿海灾害性天气成因的是 A.气旋B.反气旋C.锋面气旋D.冷锋 8.能正确表示我国长江流域伏旱天气成因的是 A.副极地低压B.反气旋C.气旋D.赤道低压 9.下列关于气旋与反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气候系统 B.同一半球的气旋与反气旋水平气流方向相同 C.我国冬、夏季受反气旋影响的天气特点相同 D.温带多雨带气旋活动频繁,多气旋雨 10.北京冬季盛行偏北风的原因 A.气旋西部B.气旋东部C.反气旋西部D.反气旋东部 二、双项选择题 读下图,完成下列11——13题

11.北京处在①阶段时,天气现象和气压分布状况是 A.天气晴朗温暖B.气压高C.天气阴D.气压低 12.北京处在②阶段时,如果有大风天气出现,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锋面两侧水平气压梯度较大B.冷气团移动速度很快 C.暖气团含有大量水汽D.冷气团携带有大量沙尘 13.北京处在④阶段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冷锋移出本市,天气晴朗B.暖锋移出本市,天气晴朗 C.冷空气已经变性,气温开始回升D.天气已转阴,出现降水迹象 14.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天气旋涡有 A.北半球气旋 B.北半球反气旋 C.南半球气旋 D.南半球反气旋 15.读下面所示图形中,能带来阴雨天气的是 三、综合题 16.下图中锋面移动是30 km/小时,城市目前是14时,说明: (1)该锋是锋,判断依据是方向移动。 (2)锋面什么时间将会移到城市上空,未来48小时内,该城市的天气将怎样变化? (3)某医院救治的128例脑溢血患者中,有116例是锋面过境时发生的。肺结核病人咳血,特别是婴儿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在锋面过境时发病率很高,为什么? 。

山脊线、山谷线、鞍部点的提取

实例与练习 练习1. 利用水文分析方法提取山脊、山谷线 1.背景:山脊线、山谷线是地形特征线,它们对地形、地貌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它们与山顶点、谷底点以及鞍部点等一起构成了地形及其起伏变化的骨架结构。因此在数字地形分析中,山脊线和山谷线以及地形特征点等的提取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2.目的:理解基于DEM结合水文分析的方法提取出研究区域的山脊线和山谷线的原理; 掌握水流方向、汇流累积量的提取方法以及它们的提取原理;能将水文分析的方法和其它的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以解决应用问题。 3.要求: (1)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脊线; (2)利用水文分析思想和工具提取研究区域的山谷线。 4.数据:一幅25m分辨率的黄土地貌DEM数据,数据的区域大概有140 km2。数据存放于…/ChP11/Ex1中,请将其拷贝到E:/ChP11/Ex1。结果数据保存在…/ChP11/Ex1/Result 中。 5.算法思想: 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因此,对于山脊线和山谷线就可以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进行提取。 基于DEM的这种地形表面流水物理模拟分析的原理是:对于山脊线而言,由于它同时也是分水线,那么对于分水线上的那些栅格,由于分水线的性质是水流的起源点,通过地表径流模拟计算之后这些栅格的水流方向都应该只具有流出方向而不存在流入方向,也就是其栅格的汇流累积量为零。通过对零值的汇流累积值的栅格的提取,就可以得到分水线,也就得到了山脊线;对于山谷线而言,由于其具有汇水的性质,那么对于山谷线的提取,可以利用反地形的特点,即是利用一个较大的数值减去原始的DEM数据,而得到了与原始地形完全相反的地形数据,也就是原始的DEM中的山脊变成负地形的山谷,而原始DEM中的山谷在负地形中就变成了山脊,那么,山谷线的提取就可以在负地形中利用提取山脊线的方法进行提取。 基于DEM利用水文分析的方法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的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全]高中地理(山脊、山谷、地形、海拔、等高线)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山脊、山谷、地形、海拔、等高线)考点详解 山谷、山脊的区分 (1)山谷线、山脊线的特点 ①山谷线: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一般发育着山谷、河流; ②山脊线: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一般为山坡,很少发育河流。 (2)判断技巧 ①沿着等高线延伸的方向,作出山谷线、山脊线; ②垂直于山谷线/山脊线,画一条直线(蓝线),与山谷线/山脊线相交(绿色的圆点),并与两侧的等高线相交(红色五角星)。 ③比较中间(绿色圆点)的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交点(红色五角星)的海拔。如果中间高,两侧低,则为山脊(图中的②号线);如果中间低,两侧高,则为山谷(图中的③号线)。

图1 山脊与山谷的判断技巧 例题 如下图所示,等高线的间距为100m,西北侧山峰的海拔为580m,东南侧Q 点的海拔可能为多少米?

图2 例题 答案:400m~500m 精讲精析:(1)判断西部的地形与海拔。下图中,西部的多条等高线的弯曲,都具有同步性,因此可以判断西部是一个连续的坡,因此从西北侧的山峰开始,海拔会逐渐下降(等高距为100m):500m、400m、300m。下图中的红线代表着山脊线(等高线向低海拔弯曲),蓝色线代表着山谷线(等高线向高海拔弯曲)。

图3 山脊线与山谷线 (2)判断河谷两侧的海拔,进而判断Q点海拔。一般来说,河流都发育在海拔较低的山谷,两侧山谷的海拔都会高于河流,即河流两侧山谷的海拔,应该具有相似性。因此图中河流两侧等高线数值,应该一致,都为300m。图中右侧的地形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表明它是一个连续的坡,因此海拔由河流至Q 点,海拔应该具有连续性,即逐渐升高。由此可判断出Q点的海拔: 400m~500m。

高一地理常见天气系统

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另一种影响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 (板书) 二、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推进(新知识传授) [教师精讲] 师:什么是低气压、高气压? (板书) 1.低压、高压 (投影)教材图2.21 师:请大家看教材图2.21。 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就是低气压。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就是高气压。请你指出图中有几处高气压、低气压?说出高压中心、低压中心的气压值。 生:(观察指认回答) 师:很好。大家再看图,从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高压脊,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点连线叫脊线,好比地形上的山脊。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什么呢? 生:从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低压槽。 师:对了。低压槽好比地形上的峡谷,等压线上弯曲最大的各点连线叫槽线。 我们再来了解什么是气旋和反气旋。 (板书) 2.气旋、反气旋 师:气旋就像江河中的旋涡,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运动;反气旋与气旋相反,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流出。下面请大家看图上的这个低气压。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这个低气压的气流运动状况。 北半球和南半球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由四周向中心旋转辐合,因此低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气旋。北半球气旋是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气旋是顺时针辐合。北半球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南半球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师:下面请大家看图上的这个高气压。请两个同学到黑板上画出这个高气压的气流运动状况。 师:(同上—点评及方法指导—小结)北半球和南半球高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旋转流出,因此高气压的水平气流运动都是反气旋。北半球反气旋是顺时针辐散,南半球反气旋是逆时针辐散。北半球反气旋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南半球反气旋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生:气旋气流从四周流入中心,中心空气被迫上升(上升气流),当气流升至高空时,又会向四周流出;反气旋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出,高层空气下沉补充(下沉气流)。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归纳.doc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归纳 在学习高中地理时,要重视概念性的知识点,要对地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消化。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整理,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地理中国气候的形成知识点 一、地理因素 1.经纬度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中纬度为主体,南北所跨纬度大,以中纬度气候为主体。 2.海陆格局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形成了全球最典型的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3.地形因素:中国山地众多且高大,走向复杂,对气团具有抬升、阻隔、分流等多种作用,致使气候分异复杂。 4.下垫面因素:中国地理空间下垫面环境复杂多样,且存在着许多性质较为均一的大地貌单元,形成了许多特征典型的地方性气候。 5.洋流因素:中国近海以黑潮暖流为主体,对过境气团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加强了夏季风的势力。 6.青藏高原的影响: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有许多耸立于雪线之上、高逾6000~8000米的山峰。高原的外缘,高山环抱,壁立千仞,以3000~7000米的高差挺立于周围盆地、平原之上,衬托出高原挺拔的雄伟之势。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千米,东西长3000千米,南北宽1500千米,跨15个纬度。而且高原几乎占冬

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以上,成为中纬度大气环流中的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中国气候的形成无疑起着巨大的作用。 (1)阻挡高原两侧冷峻气流的交换,扩大西风带的影响范围 巨大的青藏高原就像河流中央没有露出水面的大石头对河流的影响一样,使冬季500mb(3~4千米)以下的西风带发生分支、绕流,形成南北两支气流。北支气流一部分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一部分沿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入河西走廊,二者在高原东部汇合成西北气流,流线呈反气旋弯曲,形成动力高压脊,使高原地面冷高压进一步加强,并有利于冬季风南下。高原的约束使冬季风的势力较强。南支气流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流线呈气旋性弯曲,产生动力性低压槽,在槽前暖湿气流的影响下,我国南方与北方冬季气候有较大差异。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形成北半球最为强大的西风带。青藏高原的存在使冷空气由于受高原地形的阻挡和挤压,向我国东部地区倾泻到更南的纬度。高原东侧的西南地区,地处高原西风带的背风位置,风速较小,天气、气候别具一格。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它对于近地面气流的屏障作用。东西方向上,它阻滞了随西风气流东移的天气系统,南北方向上它直接阻挡着我国西部对流层冷暖空气的南北交流。冬季高原阻挡冬季风南下,使南侧的印度与同纬度其它地区相比温度高,气压低,气温年较差小。同时西风带气压系统受高原阻挡在其西侧停留、减弱、消亡,而东侧的四川盆地一带则又相对平静,气流扰动较少,风力较弱。高原北侧又不易受南来暖湿气流影响。有利于冷空气堆积,进一步加强蒙古高压的势力,进而产生对我国

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

山脊线山谷线提取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描述: 山脊线和山谷线构成了地形起伏变化的分界线(骨架线),因此它对于地形地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对于水文物理过程研究而言,由于山脊、山谷分别代表示分水性与汇水性,山脊线和山谷线的提取实质上也是分水线与汇水线的提取。 本次实验通过某区域栅格DEM掌握山脊线和山谷线这两个基本地形特征信息的理论及其基于DEM的提取方法与原理;同时,熟练掌握利用ArcGIS软件对这两个地形特征信息的提取方法。 实验原理: 1.本实验基于规则格网DEM数据使用平面曲率与坡形组合法提取山脊线和山谷线,首先利用DEM数据提取地面的平面曲率及地面的正负地形,取正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即为山脊,负地形上平面曲率的大值为山谷。实际应用中,由于平面曲率的提取比较繁琐,而坡向变率(SOA)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地表征平面曲率。因此,提取过程中可以SOA代替平面曲率。 2.主要用到以下理论知识: 1)坡向变率:是指在提取坡向基础上,提取坡向的变化率,亦即坡向之坡度(Slope of Aspect,SOA)。它可以很好地反应等高线弯曲程度; 2)反地形DEM数据:求取原始DEM数据层的最大高程值,记为H,通过公式(H-DEM),得到与原来地形相反的DEM数据层,即反地形DEM数据; 3)地面坡向变率SOA:地面坡向变率在所提取的地表坡向矩阵的基础上沿袭坡度的求算原理,提取地表局部微小范围内坡向的最大变化情况。但是SOA在提取过程中在北面坡将会有误差产生,所以要将北坡坡向的坡向变率误差进行纠正,其公式为: SOA=(( [SOA1]+[ SOA2] )-Abs( [SOA1]-[ SOA2] ))/2 其中:SOA1为原始DEM数据层坡向变率,SOA2为反地形DEM数据层坡向变率。 4)焦点统计 5)ArcScan自动矢量化 流程图

人教版必修一地理2.3《常见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 1、本节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锋与天气,主要是阐述气团锋面的概念及分类,各类型锋面天气变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影响。学生活动是以<水浒传>“宋公明雪天擒索超”一回中对天气状况的描写,由学生阅读后回答问题。第二部分是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与天气,主要阐述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概念,气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状况。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气旋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而是以活动题形式让学生根据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的特点去推断其天气状况,教材后还附有台风寒潮两个天气案例资料。 2、“标准”不作要求的气旋反气旋概念在教材中出现了,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确低压高压与气旋反气旋实际是对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3降水的形成知识是学习本节的基础,虽然初中地理有学过,但考虑到学生遗忘情况,有必要再复习一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从锋面天气图判读锋面类型,运用锋面天气图分析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2)能从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判读高气压、低气压系统,并对其影响下的天气状况做出推断。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天气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等学习活动,建立了空间概念,提高了绘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

【教学重点】 1、理解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征。 2、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气流特征及其天气特点。 【教学难点】 1、判断锋面类型。 2、气旋与反气旋在南北半球的旋转方向。 多媒体。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展示龙卷风和寒潮带来的灾害图片,这些气象灾害是怎么形成的呢? 【讲授新课】 【易错提醒】天气就是气候 天气与气候不是同一个概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而气候是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联系:气象要素的各种统计量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 (板书)气团 提问:(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44面,阅读书本第二段,回答问题) 气团是什么?按其物理性质如何划分? 【教师讲解】在综合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解气团的概念。 【教师说明】日常生活中降水一般发生在冷暖气团交汇处。 降水为何发生在冷暖气团的交汇处,而不单纯发生在冷气团和暖气团控制的一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