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学-第3章热湿环境
- 格式:ppt
- 大小:8.15 MB
- 文档页数:97
第三章建筑热湿环境1、得热量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房间的总热量。
得热量包括:显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和潜热,它有正负之分,主要来源是:室内外温差传热、太阳辐射进入热量、室内照明、人员、设备散热等。
2、冷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除去的热量。
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3、热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加入的热量。
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4、空气渗透由于室内外存在压力差,从而导致室外空气通过门窗缝隙和外围护结构上的其他小孔或洞口进入室内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非人为组织(无组织)的通风。
原因是由于建筑存在各种门、窗和其他类型的开口,室外空气有可能进入房间,从而给房间空气直接带入热量和湿量,并即刻影响到室内空气的温湿度。
计算负荷时仅考虑渗入空气。
目前常用方法是基于实验和经验基础上的估算方法,即:缝隙法和换气次数法1、简述得热量和冷负荷之间的关系。
任一时刻房间瞬时得热量的总和未必等于同一时间的瞬时冷负荷。
得热量转换为冷负荷一般要经过幅值上衰减、时间上延迟。
2、谐波反应法和冷负荷系数法的特点、共性、区别答:(1)两种方法的特点为:①使用谐波反应法求解冷负荷a 边界条件按傅里叶级数展开b 求对单元扰量的响应(a)把室内空气温度固定(b)给出常规室内热源的对流和辐射热的比例(c)各内表面的辐射热量的分配比例(d)给出常规建筑对常规扰量的各阶衰减倍数和延迟时间c 把对单元扰量的响应进行叠加求和②使用冷负荷系数法求解a 边界条件按等时间间隔离散b求对单元扰量的响应(a)把室内空气温度固定(b)把外扰通过围护结构形成的瞬时冷负荷表述为瞬时冷负荷温差(c)不计算房间蓄热特性的影响c 把对单元扰量的响应进行叠加求和(2)两种方法的共性为:二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只是处理手法的不同而已①针对相同类型的围护结构,两者计算结果基本相同②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得热和冷负荷之间的区别③把室内空气温度作为常数④对长波辐射做了简化处理⑤忽略了透过玻璃窗的日射在围护结构内表面之间的光斑的影响⑥对辐射造成的影响做了过多的简化⑦如果被研究的房间与这些假定差的比较远,所求得的冷负荷就有较大误差(3)两种方法的区别是:①边界条件的离散方法不同②是否考虑了房间内蓄热的影响③外窗日射冷负荷的计算(4)两种方法的计算精度差不多,但经多名专家计算结果表明:谐波反应法的精度一般较高。
建筑环境学——李念平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第一部分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建筑热湿环境3.1湿热环境的基本概念影响建筑室内湿热状况的因素:室外气象条件、室内发热和产湿量、以及采暖和空调系统的运行方式。
内扰含有室内设备、照明、人员等室内热湿源外扰主要包括室外气候参数包括有室外空气温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变化以及邻室的空气温湿度进入室内。
外扰和内扰对室内环境的作用形式包括有对流换热、导热和辐射。
得热量是某时刻在内外扰作用下进入房间的总热量。
围护结构壁面的热等于太阳辐射热量、长波辐射换热量、和对流换热量之和。
太阳落在围护结构表面上的三种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和地面反射辐射。
室外空气综合温度解释见第二章围护结构的热物性指标: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辐射系数、蓄热系数、衰减度。
温室效应解释见第二章3.2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结构得热:指在外部气象参数作用下,由室外传到外围护结构内表面以内的热量、室内热源散发在室内的全部热量。
围护结构的凝露有两种:表面凝露和内部凝露影响水蒸气凝结及凝结成度的主要因素:室内外水蒸气分压力、内外表面分压力、内外表面温度以及材料渗透性能。
内表面温度取决于传热量、室内外温差及维护结构热阻。
防结露措施:材料层次布置应符合水蒸气难进易出原则(方案解释见65页);设置隔气防潮层;设置通风间层或泄气沟道。
3.3以其他形式进入室内的热量和湿量室内热湿源一般包括:人体、设备和照明设施。
室内散湿形式:湿表面散湿、蒸汽散湿、人体散湿。
空气渗透:由于室内外存在压力差,从而导致室外空气通过门窗缝隙和外围护结构上的其他小孔或洞口进入室内的现象。
导致空气渗透量的室内外压力差一般为:风压、热压和室内正压。
(两季节分析见71页)空气渗透量估算方法:缝隙法和换气次数法3.4负荷与得热关系冷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除去的热量。
分为显热负荷和潜热负荷。
热负荷:维持室内空气热湿参数为恒定值时,在单位时间内需要的从室内加入的热量。
《建筑环境学》题库——填空题第一章绪论1.目前人们希望建筑物能够满足的要求包括: 安全性、功能性、舒适性、美观性。
2.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 巢居和穴居。
3、建筑与环境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问题是: 如何协调满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研究和掌握形成病态建筑的原因。
4、建筑环境学的三个任务是: 了解人和生产过程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室内环境、了解各种内外部因素是如何影响建筑环境的、掌握改变或控制建筑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第二章建筑外环境1.地球绕太阳逆时针旋转是公转, 其轨道平面为66.5度。
2、赤纬是太阳中心与地球中心与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 一般为23.5~- 23.5度之间, 向北为正, 向南为负3.地方平均太阳时是以太阳通过当地的子午线时为正午12点来计算一天的时间的计时方式。
4.真太阳时是当地太阳位于正南向的瞬时为正午12时的计时方式。
5.经国际协议, 以本初子午线处的平均太阳时为世界时间的标准时。
6.经国际协议, 把全世界按世界经度划分为24时区, 每个时区包含地理经度15度。
以本初子午线东西各7.5度为零时区, 向东分12时区, 向西也分为12时区。
7、每个时区都按照它的中央子午线的平均太阳时为计时标准, 称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8、当地时间12时的时角为0, 前后每隔1小时, 增加15度。
9、北京时间等于世界时加上8小时10、太阳位置是地球上某一点所看到的太阳方向, 常用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来表示。
11.太阳高度角是太阳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
12.太阳方位角是太阳方向的水平投影偏离南向的角度。
13.影响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因素有: 赤纬(季节的变化)、时角(时间的变化)、纬度(观察点所在位置)。
14.太阳常数一般取I0=1353 W/㎡。
15.大气透明度越接近1, 大气越清澈, 一般取为0.65~0.75。
16.对于北京来说, 法向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17、对于郑州来说, 水平面上夏季总辐射热量最大。
建筑环境学建筑热湿环境及其工程应对策略建筑热湿环境是指室内空气的温度、湿度、风速、气流等与人的舒适度和建筑物的性能和耐久性有关的各种参数。
在设计和使用建筑的过程中,需要对热湿环境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改善,以提升人们的舒适度和建筑物的性能。
本文将从热湿环境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建筑热湿环境的相关知识和应对策略。
热湿环境的基本概念室内热环境室内热环境是指室内空气的温度、辐射温度、空气速度和湿度等参数。
在室内设计和使用时,需要根据这些参数来确定舒适的温度区间,以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室内环境。
室内温度室内温度是指室内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人体对温度的感觉是有一定差异的,通常认为20℃~28℃是人体感觉温度最为舒适的范围。
辐射温度辐射温度是指人体能感受到的来自周围物体的温度。
通常用黑球温度来表示,其单位为摄氏度。
在室内设计和使用中,需要注意减小辐射温度差异,以提升室内的舒适度。
空气速度空气速度是指空气的流动速度,通常用米每秒表示。
在室内使用中,需要根据季节和环境要求确定相应的空气速度,以提升室内空气质量。
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百分比,通常用%RH表示。
在室内使用中,需要根据舒适度和设备运行的需求等因素来确定相应的相对湿度。
热辐射学热辐射学是研究室内辐射热传递的科学。
热辐射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辐射热的基本概念、辐射热的计算方法、辐射热的特性和室内辐射热传递。
热传递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过程。
热传递分为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在室内设计和使用中,需要根据这些方式来确定相应的热传递模式和热传递系数,以提升室内热环境的质量。
建筑热湿环境的应对策略只换不加——冬季换气在冬季增加室内换气量,加大新风量,提高室内氧气含量,利于室内活动,使人们感到既温暖,又舒适。
此外,对于某些局部区域温湿度的要求较高的场合,还需要采取局部调节措施,以满足特殊需要。
添加——夏季空调夏季的室内温度和湿度较高,如果使用自然通风和散热的方式,很难有效降低室温和湿度,这时需要使用空调设备进行降温和除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