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第四章答案 生产函数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第四章答案 生产函数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第四章答案 生产函数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第四章答案 生产函数

第四章 生产函数

1.下面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 (1) 在表中填空。

(2) 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

始的?

(2)该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是从第5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此时,平均

产量开始大于边际产量。

2.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 =f(L ,k )的TP L 曲线,AP L 曲线和MP L 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总产量线TP ,边际产量线MP 和平均产量线AP 都是先呈上升趋势,达到本身的最大值以后,再呈下降趋势。参考第4题图。

(2) 首先,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① MP=TP ′(L, K),TP= ∫MP 。

②MP 等于TP 对应点的斜率,边际产量线是总产量线上各点的斜率值曲线。斜率值最大的一点,即边际产量线拐点。

③MP =0时, TP 最大;边际产量线与横轴相交。MP >0 时, TP 递增; MP <0 时, TP 递减。

其次,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关系。

2

1

()()()TP TP L TP AP L MP AP L L L '-''===-

①若MP >AP ,则AP 递增;平均产量上升的部分,边际产量一定高于平均产量; ②若MP <AP ,则AP 递减;平均产量线下降的部分,边际产量线一定低于平均产量线。 ③若MP =AP ,则AP 最大。MP 交AP 的最高点。 最后,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①AP=TP/L

②原点与TP 上一点的连线的斜率值等于该点的AP 。 ③从原点出发与TP 相切的射线,切点对应AP 最大。

3.

K =10,求: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TP L 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 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 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TP L 、劳动平均产量AP L 和劳动边际产量MP L 各自达到极大值时的

(3)什么时候AP L =MP L ?它的值又是多少? 3. 解:(1)把K=10代入生产函数得短期关于劳动的总产量函数为:

()

22,2100.50.510L TP f L K L L ==?--?2200.550L L =--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为:2200.55050

200.5L L TP L L AP L L L L

--===--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为:()(

)2

200.550

20L L MP TP L L L ''==--=-

(2)当0L MP =时,即20L=0L=20-?时,L TP 达到极大值 。 当L L AP MP =时,即50

200.5L 20L L

--

=-,L=10时,L AP 达到极大值。 ()()L MP 20-L 1''==-,说明L MP 始终处于递减阶段,所以L=0时,MP 最大。

(3)L L AP MP L 10=?=,把L 10= 代入AP 和MP 函数得:

50

200.5=2055=10L AP L L

=--

-- ,20=2010=10L MP L =-- ,

即 L=10时,L AP

达到极大值,L L AP MP 。

4.区分边际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情况与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情况。 解答:边际报酬变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即边际产量的变化,而其他生产要素均为固定生产要素,固定要素的投入数量是保持不变的。边际报酬变化具有包括边际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情况。很显然,边际报酬分析可视为短期生产的分析视角。

规模报酬分析方法是描述在生产过程中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均同比例变化时所引起的产量变化特征,当产量的变化比例分别大于、等于、小于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比例时,则分别为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递减。很显然,规模报酬分析可视为长期生产的分析视角。

区别:①前提条件不同,边际报酬变化生产要素分为不变和可变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比例发生变化;规模报酬分析研究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②考察时间长短不同。边际报酬变化分析的是短期生产规律;规模报酬研究长期生产规律。③指导意义不同。边际报酬变化指出要按比例配置生产要素;规模报酬指出要保持企业的适度规模。④由于前提条件不同,二规律独立发挥作用,不存在互为前提,互为影响关系。

联系:随着投入要素增加,产量一般都经历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 5.已知生产函数为Q =min (K L 3,2)。求:(1)当Q =36时,L 与K 值分别是多少?(2)如果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L P =2,K P =5,则生产480单位产量时的最小成本是多少?

解:(1)生产函数为Q =min(K L 3,2)表示该函数是一个固定投入比例的生产函数,所以,厂商进行生产时,总有Q =2L =3K 。

因为已知产量Q =36,则2L =3K=36 ,所以,L =18,K =12。 (2)由Q =2L =3K=480,可得:L =240,K =160。

又因为P L =2,P K =5,所以有:TC =P L L +P K K =2×240+5×160=1280。即生产480单位产量最小成本为1280。

6.假设某厂商的短期生产函数为 Q =35L +8L 2-L 3

。求: (1)该企业的平均产量函数和边际产量函数。 (2)如果企业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数量为L =6,是否处理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为什么?

解答:(1)平均产量函数:AP(L)=L =35+8L -L 2

边际产量函数:MP(L)=Q ′(L)=35+16L -3L 2

(2)首先需要确定生产要素L 投入量的合理区间。

在生产要素L 投入量的合理区间的左端,有AP =MP ,于是,有35+8L -L 2

=35+16L -3L 2

。解得L =0和L =4。L =0不合理,舍去,故取L =4。

在生产要素L 投入量的合理区间的右端,有MP =0,于是,有35+16L -3L 2

=0。(5+3L)(7-L)=0,解得L =-5/3和L =7。L =-5/3不合理,舍去,故取L =7。

由此可得,生产要素L 投入量的合理区间为[4,7]。因此,企业对生产要素L 的使用量为6是处于短期生产的合理区间的。

7.假设生产函数Q = min {5L,2K}。 (1)作出Q =50时的等产量曲线。

(2)推导该生产函数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函数。 (3)分析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情况。

解答:(1)生产函数Q =min{5L,2K }是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其等产量曲线如图所示为直角形状,且在直角点两要素的固定投入比例为K:L=5:2。

当产量Q =50时,有5L =2K =50,即L =10,K =25。相应的Q =50的等产量曲线如图所示。

(2)由于该生产函数为固定投入比例,即L 与K 之间没有替代关系,所以,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LK =0。

(3) 因为Q =f(L ,K)=min {5L,2K}

f(λL ,λK)=min {5λL,2λK}=λmin {5L,2K}

所以该生产函数呈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

8..已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Q =AL αK β。请讨论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情况。 解答:因为 Q =f(L ,K)=AL αK β

f(λL ,λK)=A(λL)α(λK)β=λα+

βAL αK β

所以当α+β>1时,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增;当α+β=1时,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不变;当α+β<1时,该生产函数为规模报酬递减。

9.已知生产函数为123

3

Q AL K =。

判断:(1)在长期生产中,该生产函数的规模报酬属于哪一种类型?

(2)在短期生产中,该生产函数是否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支配? 解:(1) ()1

23

3

,Q f L K AL K ==

()()()()121233

33

,,f L K A L K AL K f L K λλλλλλ=== ,所以,在长期生产中,该生产

函数属于规模报酬不变。

(2)假定资本的投入量不变,用K 表示,L 投入量可变,

所以,生产函数1

23

3

Q AL K =,这时,劳动的边际产量为22

3313

L MP AL K -=

5

2

33209

L dMP AL K dL -=-<,说明:当资本使用量即定时,随着使用的劳动量的增加,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

同理,113323K MP AL K -=,4133209

K

dMP AL K dK -=-<,说明:当劳动使用量即定时,

随着使用的资本量的增加,资本的边际产量递减。

综上,该生产函数受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

10.令生产函数f (L ,K )=a 0+a 1(LK)1/2+a 2K +a 3L ,其中0≤a i ≤1 i=0,1,2,3。

(1)当满足什么条件时,该生产函数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 (2)证明: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相应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解:(1)根据规模报酬不变的定义f(λL ,λK)=λf (L ,K )于是有

f(λL ,λK)=a 0+a 1(λL)(λK)1/2+a 2(λK)+a 3(λL) =a 0+λa 1(LK)1/2+λa 2K +λa 3L

=λ[a 0+a 1(LK)1/2+a 2K +a 3L]+(1-λ)a 0 =λf (L ,K )+(1-λ)a 0

由上式可见:当a 0=0时,对于任何的λ>0,有f(λL ,λK)=λf (L ,K )成立, 即当a 0=0时,该生产函数表现出规模报酬不变的特征。 (2)在规模报酬不变,即a 0=0时,生产函数可以写成

f (L ,K )=a 1(LK)1/2+a 2 K +a 3L

相应地,劳动与资本的边际产量分别为:

MP L (L ,K)=

dL K L df ),(=21

a 1L -1/2K 1/2+a 3, MP K (L ,K)=

dK K L df ),(=2

1

a 1L 1/2K -1/2+a 2, 可求:

dL K L dMP L ),(=-41 a 1L -3/2K 1/2<0 , dL K L dMP K ),(=-4

1

a 1L 1/2K 1-3/2<0

显然,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庞皓计量经济学课后答案第四章(内容参考)

统计学2班 第三次作业 1、⑴存在.2 3223223232 322 ) ())(() )(())((?∑∑∑∑∑∑∑--=i i i i i i i i i i i x x x x x x x y x x y βΘ 当X 2和X 3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时,离差形式的 ∑i i x x 32=0 2 222232 22 322 ?) )(() )((??== =∴∑∑∑∑∑∑i i i i i i i i x x y x x x x y β 同理得:33 ??γβ= ⑵2 ?β会等于1?α和1?γ二者的线性组合。 33221???X X Y βββ--=Θ且221??X Y αα-=,331??X Y γγ-= 由⑴可得22 ??αβ=和33??γβ= 22221???X Y X Y βαα-=-=∴,3 3331???X Y X Y βγγ-=-= 212 ??X Y αβ-=∴,3 1 3??X Y γβ-= 则:33 1 2213 3221?????X X Y X X Y Y X X Y γαβββ----=--=Θ ⑶存在。∑-=)1()?(223 222 2 r x Var i σβΘ X 2和X 3之间相关系数为0,)?() 1()?(2222 223 2 22 2 α σσβVar x r x Var i i == -=∴∑∑ 同理可得)?()?(33 γβVar Var = 2、逐步向前回归和逐步向后回归的程序都存在不足,逐步向前法不能反映引进新的解释变量后的变化情况,即一旦引入新的变量,就保留在方程中,逐步向后法泽一旦剔除一个解释变量就再没有机会重新进入方程。而解释变量之间及其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关系与引入的变量个数及同时引入哪些变量而不同。所以采用逐步回归比较好。吸收了逐步向前和逐步向后的优点。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答案解析第三章消费者选择

第三章 消费者的选择 1. 已知一件衬衫的价格为80元,一份肯德基快餐的价格为20元,在某消费者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 是多少? 解答:用X 表示肯德基快餐的份数;Y 表示衬衫的件数;MRS XY 表示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份肯德基快餐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衬衫的消费数量。在该消费者实现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时,在均衡点上有边际替代率等于价格比,则有: 201804 X XY Y P Y MRS X P ?=-===? 它表明,在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该消费者关于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 为0.25。 2.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教材中第96页的图3—22所示。其中,横轴OX 1和纵轴OX 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 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U 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 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已知商品1的价格P 1=2元。 (1)求消费者的收入; (2)求商品2的价格P 2; (3)写出预算线方程; (4)求预算线的斜率; (5)求E 点的MRS 12的值。 解答:(1)横轴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 1=2元,所以,消费者的收入M =2元×30=60元。 (2)图中纵轴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20单位,且由(1)已知收 入M =60元,所以,商品2的价格P 2=M 20=6020 =3(元)。 (3)由于预算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P 1X 1+P 2X 2=M 所以本题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 1+3X 2=60。 (4)将(3)中的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 2=-23X 1+20。很清楚,预算线的斜率为-23 。 (5)在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E 上,有211212 X P MRS X P ?=-=?,即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MRS 等于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P 1P 2。因此,MRS 12=P 1P 2=23 。 3.请画出以下各位消费者对两种商品(咖啡和热茶)的无差异曲线,同时请对(2)和(3)分别写出消费者B 和消费者C 的效用函数。 (1)消费者A 喜欢喝咖啡,但对喝热茶无所谓。他总是喜欢有更多杯的咖啡,而从不在意有多少杯热茶。 (2)消费者B 喜欢一杯咖啡和一杯热茶一起喝,他从来不喜欢单独喝咖啡,或者单独喝热茶。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笔记(第4章 生产函数)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6版)第4章生产函数 复习笔记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企业的性质及经营目标 1.企业的性质 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价格机制能有效的配置资源。问题是,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那么组织为什么存在呢? 科斯在其被公认为是新制度经济学开山之作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在科斯看来,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在企业内是“权威”指导资源的配置,而在市场上则是价格配置资源。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即企业的性质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2.厂商的目标 在微观经济学中,一般总是假定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这一基本假定是“经济人”假设在生产理论中的具体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厂商有时并不一定选择实现最大利润的决策,可能会以实现销售收入最大化或市场销售份额最大化来取代利润最大化的决策,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 二、生产函数 1.生产函数 (1)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经济资源,包括劳动、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劳动: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土地:不仅指土地本身,还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资源。 资本:表现为实物形态(资本品或投资品)和货币形态。 企业家才能: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 (2)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若以L表示劳动投入数量,K表示资本投入数量,则 生产函数写为:() =。 Q f L K , 2.短期生产与长期生产

《计量经济学》第四章精选题及答案

第四章:多重共线性 二、简答题 1、导致多重共线性的原因有哪些? 2、多重共线性为什么会使得模型的预测功能失效? 3、如何利用辅回归模型来检验多重共线性? 4、判断以下说法正确、错误,还是不确定?并简要陈述你的理由。 (1)尽管存在完全的多重共线性,OLS 估计量还是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BLUE )。 (2)在高度多重共线性的情况下,要评价一个或者多个偏回归系数的个别显著性是不可能的。 (3)如果某一辅回归显示出较高的2 i R 值,则必然会存在高度的多重共线性。 (4)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是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充分必要条件。 (5)如果回归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预测,则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是无害的。 12233i i i Y X X βββ=++ 来对以上数据进行拟合回归。 (1) 我们能得到这3个估计量吗?并说明理由。 (2) 如果不能,那么我们能否估计得到这些参数的线性组合?可以的话,写出必要的计 算过程。 6、考虑以下模型: 23 1234i i i i i Y X X X ββββμ=++++ 由于2X 和3 X 是X 的函数,那么它们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7、在涉及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中,如果回归模型不仅含有解释变量的当前值,同时还含有它们的滞后值,我们把这类模型称为分布滞后模型(distributed-lag model )。我们考虑以下模型: 12313233i t t t t t Y X X X X βββββμ---=+++++ 其中Y ——消费,X ——收入,t ——时间。该模型表示当期的消费是其现期的收入及其滞后三期的收入的线性函数。 (1) 在这一类模型中是否会存在多重共线性?为什么? (2) 如果存在多重共线性的话,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8、设想在模型 12233i i i i Y X X βββμ=+++ 中,2X 和3X 之间的相关系数23r 为零。如果我们做如下的回归:

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第四章

name: log: /Users/wangjianying/Desktop/Chapter 4 Computer exercise.smcl log type: smcl opened on: 25 Oct 2016, 22:20:41 1. do "/var/folders/qt/0wzmrhfd3rb93j2h5hhtcwqr0000gn/T//SD19456.000000" 2. ****************************Chapter 4*********************************** 3. **C1 4. use "/Users/wangjianying/Documents/data of wooldridge/stata/VOTE1.DTA" 5. des Contains data from /Users/wangjianying/Documents/data of wooldridge/stata/VOTE1.DTA obs: 173 vars: 10 25 Jun 1999 14:07 size: 4,498 storage display value variable name type format label variable label state str2 %9s state postal code district byte %3.0f congressional district democA byte %3.2f =1 if A is democrat voteA byte %5.2f percent vote for A expendA float %8.2f camp. expends. by A, $1000s expendB float %8.2f camp. expends. by B, $1000s prtystrA byte %5.2f % vote for president lexpendA float %9.0g log(expendA) lexpendB float %9.0g log(expendB) shareA float %5.2f 100*(expendA/(expendA+expendB)) Sorted by: 6. reg voteA lexpendA lexpendB prtystrA Source SS df MS Number of obs = 173 F( 3, 169) = 215.23 Model 38405.1096 3 12801.7032 Prob > F = 0.0000 Residual 10052.1389 169 59.480112 R-squared = 0.7926 Adj R-squared = 0.7889 Total 48457.2486 172 281.728189 Root MSE = 7.7123 voteA Coef. Std. Err. t P>|t| [95% Conf. Interval] lexpendA 6.083316 .38215 15.92 0.000 5.328914 6.837719 lexpendB -6.615417 .3788203 -17.46 0.000 -7.363246 -5.867588 prtystrA .1519574 .0620181 2.45 0.015 .0295274 .2743873 _cons 45.07893 3.926305 11.48 0.000 37.32801 52.82985 7. gen cha=lexpendB-lexpendA // variable cha is a new variable// 8. reg voteA lexpendA cha prtystrA Source SS df MS Number of obs = 173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2.举例说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区别不是根据产品的物质属性而是根据产品是否进入最终使用者手中。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生产论 1.下面(表4—1)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 表4—1 可变要素的数量可变要素的总产量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 12 210 324 412 560 66 770 80 963 (1)在表中填空。 (2)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的? 解答:(1)利用短期生产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可以完成对该表的填空,其结果如表4—2所示: 表4—2 可变要素的数量可变要素的总产量可变要素的平均产 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 产 量 1222 212610 324812 4481224 5601212 666116 770104 8708\f(34)0 9637-7 (2)所谓边际报酬递减是指短期生产中一种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在达到最高点以后开始逐步下降的这样一种普遍的生产现象。本题的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具体地说,由表4—2可见,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从第4单位增加到第5单位时,该要素的边际产量由原来的24下降为12。 2.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f(L,eqo(K,\s\up6(-)))的TP L曲线、AP L曲线和 MP L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解答:短期生产函数的TP L曲线、AP L曲线和MP L曲线的综合图如图4—1所示。 图4—1

由图4—1可见,在短期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MP L 曲线呈现出先上升达 到最高点A 以后又下降的趋势。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MP L 曲线出发,可以方便地推 导出TP L 曲线和AP L 曲线,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关于TP L 曲线。由于MP L =f(dTP L ,dL),所以,当MP L >0时,TP L 曲线是上 升的;当MP L <0时,TP L 曲线是下降的;而当MP L =0时,TP L 曲线达最高点。换言之, 在L =L 3时,MP L 曲线达到零值的B 点与TP L 曲线达到最大值的B ′点是相互对应的。此外, 在L <L 3即MP L >0的范围内,当MP ′L >0时,TP L 曲线的斜率递增,即TP L 曲线以递增 的速率上升;当MP ′L <0时,TP L 曲线的斜率递减,即TP L 曲线以递减的速率上升;而当 MP ′=0时,TP L 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换言之,在L =L 1时,MP L 曲线斜率为零的A 点与TP L 曲线的拐点A ′是相互对应的。 关于AP L 曲线。由于AP L =f(TP L ,L),所以,在L =L 2时,TP L 曲线有一条由 原点出发的切线,其切点为C 。该切线是由原点出发与TP L 曲线上所有的点的连线中斜率最大的一条连线,故该切点对应的是AP L 的最大值点。再考虑到AP L 曲线和MP L 曲线一定会相交在AP L 曲线的最高点。因此,在图4—1中,在L =L 2时,AP L 曲线与MP L 曲线相交于 AP L 曲线的最高点C ′,而且与C ′点相对应的是TP L 曲线上的切点C 。 2 3.已知生产函数Q =f(L ,K)=2KL -0.5L -0.5K 2 ,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 K =10。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TP L 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 函数和 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 函数。 (2)分别计算当劳动的总产量TP L 、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 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 各自达 到最大值时的厂商的劳动投入量。 (3)什么时候AP L =MP L ?它的值又是多少? 22 解答:(1)由生产函数Q =2KL -0.5L -0.5K ,且K =10,可得短期生产函数为 Q =20L -0.5L 222 -0.5×10=20L -0.5L -50 于是,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有以下函数 2 劳动的总产量函数:TP L =20L -0.5L -50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AP L =TP L /L =20-0.5L -50/L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 =dTP L /dL =20-L (2)关于总产量的最大值: 令dTP L /dL =0,即dTPL/dL =20-L =0 解得L =20 2 TPL/dL 2 =-1<0 且d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L =20时,劳动的总产量TP L 达到极大值。 关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 令dAP L /dL =0,即dAP L /dL =-0.5+50L 解得=已舍去负值L10() 223 - AP/dL100L =- L 且<d0 - 2 =0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L =10时,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 达到极大值。 关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 由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 =20-L 可知,边际产量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考虑 到劳动投入量总是非负的,所以,当劳动投入量L =0时,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 达到极大值。 (3)当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 达到最大值时,一定有AP L =MP L 。由(2)已知,当L =10时, 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 达到最大值,即相应的最大值为 AP L 的最大值=20-0.5×10-50/10=10 将L =10代入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 =20-L ,得MP L =20-10=10。

计量经济学第四章

第四章 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模型 一、内容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计量经济模型的二级检验问题,即计量经济检验。主要讨论对回归模型的若干基本经典假定是否成立进行检验、当检验发现不成立时继续采用OLS 估计模型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如何修正等问题。包括:异方差性问题、序列相关性问题、多重共线性问题。 1.异方差: 含义:随机扰动项的方差随样本点而不同。 后果:OLS 估计是线性、无偏、一致的但不有效;由于随机项异方差的存在而导致的参数估计值的标准差的偏误,通常的假设检验t 检验和F 检验失效;模型的预测变得无效。 检验:图示法、Goldfeld-Quandt 检验法以及White 检验法等。 修正:而当检测出模型确实存在异方差性时,通过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修正的估计。 序列相关性也是模型随机扰动项出现序列相关时产生的一类现象。与异方差的情形相类似,在序列相关存在的情况下,OLS 估计量仍具无偏性与一致性,但通常的假设检验不再可靠,预测也变得无效。序列相关性的检测方法也有若干种,如图示法、回归检验法、Durbin-Watson 检验法以及Lagrange 乘子检验法等。存在序列相关性时,修正的估计方法有广义最小二乘法(GLS )以及广义差分法。 多重共线性是多元回归模型可能存在的一类现象,分为完全共线与近似共线两类。模型的多个解释变量间出现完全共线性时,模型的参数无法估计。更多的情况则是近似共线性,这时,由于并不违背所有的基本假定,模型参数的估计仍是无偏、一致且有效的,但估计的参数的标准差往往较大,从而使得t-统计值减小,参数的显著性下降,导致某些本应存在于模型中的变量被排除,甚至出现参数正负号方面的一些混乱。显然,近似多重共线性使得模型偏回归系数的特征不再明显,从而很难对单个系数的经济含义进行解释。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包括检验多重共线性是否存在以及估计多重共线性的范围两层递进的检验。而解决多重共线性的办法通常有逐步回归法、差分法以及使用额外信息、增大样本容量等方法。 当模型中的解释变量是随机解释变量时,需要区分三种类型:随机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独立,随机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同期无关、但异期相关,随机解释变量与随机扰动项同期相关。第一种类型不会对OLS 估计带来任何问题。第二种类型则往往导致模型估计的有偏性,但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偏误会逐渐减小,因而具有一致性。所以,扩大样本容量是克服偏误的有效途径。第三种类型的OLS 估计则既是有偏、也是非一致的,需要采用工具变量法来加以克服。 二、典型例题分析 1、下列哪种情况是异方差性造成的结果? (1)OLS 估计量是有偏的 (2)通常的t 检验不再服从t 分布。 (3)OLS 估计量不再具有最佳线性无偏性。 答: 第(2)与(3)种情况可能由于异方差性造成。异方差性并不会引起OLS 估计量出现偏误。 2、已知模型 i i i i u X X Y +++=22110βββ 式中,i Y 为某公司在第i 个地区的销售额;i X 1为该地区的总收入;i X 2为该公司在该地区投入的广告费用(i=0,1,2……,50)。 (1)由于不同地区人口规模i P 可能影响着该公司在该地区的销售,因此有理由怀疑随机误差项u i 是异方差的。假设i σ依赖于总体i P 的容量,请逐步描述你如何对此进行检验。需说明:1)零假

高鸿业第六版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宏观部分)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 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 PI。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来,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相反,乙地区出售给甲地区800套服装,从收入看,乙地区增加8万美元;从支出看,甲地区增加8万美元。由于,甲乙两地是一个国家,因此该国共收入18万美元,而投资加消费的支出也是18万美元,因此,无论从收入还是从支出看,计入GDP的价值都是18万美元。 4、解答:(1)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 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 – 10 = 30万美元,两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 + 5 = 12.5万美元,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 - 7.5) + (30 - 5) = 27.5 万美元 用收入法共计得的GDP为12.5 + 27.5 = 40 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殖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5、解答: (1)1998年名义GDP = 100×10 + 200×1 + 500×0.5 = 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110×10 + 200×1.5 + 450×1 = 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1450美元,1999年的实际GDP= 110×10 + 200×1+ 450×0.5 = 1525 美元.这两年的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525 - 1450) / 1450 = 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 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 100×10 + 200×1.5 +500×1 = 1800美元,这两年实际GDP变化百分比=(1850 - 1800)/1800 = 2.78 % (5)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句话只说出了后一个因素,所以是不完整的. (6)用1998年作为基期,1998年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450/1450=100%,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1850/1525=121.31% 6、解答:(1)A的价值增加为5000–3000 = 2000美元 B的价值增加为500–200 =300美元 C的价值增加为6000–2000 = 4000美元 合计的价值增加为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 (2)最终产品价值为2800 + 500 + 3000 = 6300美元 式中2800,500,3000分别为A,B,C卖给消费者的最终产品 (3)国民收入为6300 – 500 = 5800美元 7、解答:(1)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 = 500 亿美元,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 = 4300亿美元。 (2)从GDP=c + i + g + nx 中可知 nx =GDP–c–i–g ,因此,净出口 nx = 4800– 3000–800–960 = 40 亿美元.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习题答案完整版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习题 答案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四章生产论 1. 下面(表4—1)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 可变要素的数 量可变要素的总产 量 可变要素的平均产 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 量 12 210 324 412 560 66 770 80 963 (2)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的 解答:(1)利用短期生产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可以完成对该表的填空,其结果如表4—2所示: 可变要素的数 量可变要素的总产 量 可变要素的平均 产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 产量 1222 212610 324812 4481224 5601212 666116 770104 8708\f(34)0 9637-7 高点以后开始逐步下降的这样一种普遍的生产现象。本题的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具体地说,由表4—2可见,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从第4单位增加到第5单位时,该要素的边际产量由原来的24下降为12。 2. 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f(L,eq \o(K,\s\up6(-)))的TP L 曲线、 AP L 曲线和MP L 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解答:短期生产函数的TP L 曲线、AP L 曲线和MP L 曲线的综合图如图4—1所示。 图4—1 由图4—1可见,在短期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MP L 曲线呈现出先 上升达到最高点A以后又下降的趋势。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MP L 曲线出发, 可以方便地推导出TP L 曲线和AP L 曲线,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计量经济学答案范文

第四章一元线性回归 第一部分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回归系数的确定和回归方程的有效性检验方法。回归方程的有效性检验方法包括方差分析法、t检验方法和相关性系数检验方法。本章还介绍了如何应用线性模型来建立预测和控制。需要掌握和理解以下问题: 1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2 最小二乘方法 3 一元线性回归的假设条件 4 方差分析方法 5 t检验方法 6 相关系数检验方法 7 参数的区间估计 8 应用线性回归方程控制与预测 9 线性回归方程的经济解释 第二部分练习题 一、术语解释 1 解释变量 2 被解释变量 3 线性回归模型 4 最小二乘法 5 方差分析 6 参数估计 7 控制 8 预测 二、填空 ξ,目的在于使模型更1 在经济计量模型中引入反映()因素影响的随机扰动项 t 符合()活动。 2 在经济计量模型中引入随机扰动项的理由可以归纳为如下几条:(1)因为人的行为的()、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决定了经济变量本身的();(2)建立模型时其他被省略的经济因素的影响都归入了()中;(3)在模型估计时,()与归并误差也归入随机扰动项中;(4)由于我们认识的不足,错误的设定了()与()之间的数学形式,例如将非线性的函数形式设定为线性的函数形式,由此产生的误差也包含在随机扰动项中了。 3 ()是因变量离差平方和,它度量因变量的总变动。就因变量总变动的变异来源看,它由两部分因素所组成。一个是自变量,另一个是除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是拟合值的离散程度的度量。它是由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或称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化的贡献。()是度量实际值与拟合值之间的差异,它是由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所致,它又叫残差或剩余。 4 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是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某自变量回归系数β的意义,指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高鸿业第六版)课后习题答案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高鸿业第六版)课后 习题答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得P e=6 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如图2—1所示。 图2—1 (2)将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需求函数Q d=60-5P和原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60-5P=-10+5P得P e=7 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d=60-5P,得Q e=60-5×7=25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7代入Q s=-10+5P,得Q e=-10+5×7=2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7,Q e=25。如图2—2所示。 图2—2 (3)将原需求函数Q d=50-5P和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供给函数Q s=-5+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5+5P得P e= 将均衡价格P e=代入Q d=50-5P,得Q e=50-5×= 或者,将均衡价格P e=代入Q s=-5+5P,得Q e=-5+5×= 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Q e=。如图2—3所示。

微观经济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四章生产论 1. 下面(表4—1)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 表4—1 可变要素的数量可变要素的总产量可变要素的平均产量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12 210 324 412 560 66 770 80 963 (2)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的 解答:(1)利用短期生产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之间的关系,可以完成对该表的填空,其结果如表4—2所示: 表4—2 可变要素的数量可变要素的总产量可变要素的平均产 量 可变要素的边际产 量 1222 212610 324812 4481224 5601212 666116 770104 8708\f(34)0 9637-7 开始逐步下降的这样一种普遍的生产现象。本题的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的现象,具体地说,由表4—2可见,当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从第4单位增加到第5单位时,该要素的边际产量由原来的24下降为12。 2. 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f(L,eq \o(K,\s\up6(-)))的TP L曲线、AP L曲线和MP L 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解答:短期生产函数的TP L曲线、AP L曲线和MP L曲线的综合图如图4—1所示。

图4—1 由图4—1可见,在短期生产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MP L曲线呈现出先上升达到最高点A以后又下降的趋势。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决定的MP L曲线出发,可以方便地推导出TP L曲线和AP L曲线,并掌握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关于TP L曲线。由于MP L=eq \f(d TP L,d L),所以,当MP L>0时,TP L曲线是上升的;当MP L<0时,TP L曲线是下降的;而当MP L=0时,TP L曲线达最高点。换言之,在L=L3时,MP L曲线达到零值的B点与TP L曲线达到最大值的B′点是相互对应的。此外,在L<L3即MP L>0的范围内,当MP′L>0时,TP L曲线的斜率递增,即TP L曲线以递增的速率上升;当MP′L<0时,TP L曲线的斜率递减,即TP L曲线以递减的速率上升;而当MP′=0时,TP L 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换言之,在L=L1时,MP L曲线斜率为零的A点与TP L曲线的拐点A′是相互对应的。 关于AP L曲线。由于AP L=eq \f(TP L,L),所以,在L=L2时,TP L曲线有一条由原点出发的切线,其切点为C。该切线是由原点出发与TP L曲线上所有的点的连线中斜率最大的一条连线,故该切点对应的是AP L的最大值点。再考虑到AP L曲线和MP L曲线一定会相交在AP L曲线的最高点。因此,在图4—1中,在L=L2时,AP L曲线与MP L曲线相交于AP L曲线的最高点C′,而且与C′点相对应的是TP L曲线上的切点C。 3. 已知生产函数Q=f(L,K)=2KL-0.5L2-,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K=10。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TP L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函数。 (2)分别计算当劳动的总产量TP L、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各自达到最大值时的厂商的劳动投入量。 (3)什么时候AP L=MP L它的值又是多少 解答:(1)由生产函数Q=2KL-0.5L2-,且K=10,可得短期生产函数为 Q=20L-0.5L2-×102=20L-0.5L2-50 于是,根据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定义,有以下函数 劳动的总产量函数:TP L=20L-0.5L2-50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AP L=TP L/L=20-0.5L-50/L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d TP L/d L=20-L (2)关于总产量的最大值: 令d TP L/d L=0,即d TP L/d L=20-L=0 解得L=20 且d2TP L/d L2=-1<0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L=20时,劳动的总产量TP L达到极大值。 关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 令d AP L/d L=0,即d AP L/d L=-+50L-2=0 解得L=10(已舍去负值) 且d2AP L/d L2=-100L-3<0 所以,当劳动投入量L=10时,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达到极大值。 关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 由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20-L可知,边际产量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考虑到劳动投入量总是非负的,所以,当劳动投入量L=0时,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达到极大值。 (3)当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达到最大值时,一定有AP L=MP L。由(2)已知,当L=10时,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达到最大值,即相应的最大值为 AP L的最大值=20-×10-50/10=10 将L=10代入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MP L=20-L,得MP L=20-10=10。

西方经济学第六版第四章答案生产函数

第四章 生产函数 1.下面是一张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生产函数的产量表: (1) 在表中填空。 (2) 该生产函数是否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如果是,是从第几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 始的? (2)该生产函数表现出边际报酬递减。是从第5个单位的可变要素投入量开始,此时,平均产量开始大于边际产量。 2.用图说明短期生产函数Q =f(L ,k )的TP L 曲线,AP L 曲线和MP L 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1)总产量线TP ,边际产量线MP 和平均产量线AP 都是先呈上升趋势,达到本身的最大值以后,再呈下降趋势。参考第4题图。 (2) 首先,总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① MP=TP ′(L, K),TP= ∫MP 。 ②MP 等于TP 对应点的斜率,边际产量线是总产量线上各点的斜率值曲线。斜率值最大的一点,即边际产量线拐点。 ③MP =0时, TP 最大;边际产量线与横轴相交。MP >0 时, TP 递增; MP <0 时, TP 递减。 其次,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关系。 ①若MP >AP ,则AP 递增;平均产量上升的部分,边际产量一定高于平均产量; ②若MP <AP ,则AP 递减;平均产量线下降的部分,边际产量线一定低于平均产量线。 ③若MP =AP ,则AP 最大。MP 交AP 的最高点。 2 1 ()()()TP TP L TP AP L MP AP L L L '-''===-

最后,总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①AP=TP/L ②原点与TP 上一点的连线的斜率值等于该点的AP 。 ③从原点出发与TP 相切的射线,切点对应AP 最大。 3.已知生产函数 Q =f(L ,K)=2KL- 0.5L 2-0.5K 2,假定厂商目前处于短期生产,且K =10,求: (1)写出在短期生产中该厂商关于劳动的总产量TP L 函数、劳动的平均产量AP L 函数和劳动的边际产量MP L 函数。 (2)分别计算当总产量 TP L 、劳动平均产量AP L 和劳动边际产量MP L 各自达到极大值时的厂商劳动的投入量。(3)什么时候AP L =MP L ?它的值又是多少? 3. 解:(1)把K=10代入生产函数得短期关于劳动的总产量函数为: 劳动的平均产量函数为:2200.55050 200.5L L TP L L AP L L L L --===-- 劳动的边际产量函数为:()( )2 200.550 20MP TP L L L ''==--=- (2)当0L MP =时,即20L=0L=20-?时,L TP 达到极大值 。 当L L AP MP =时,即50 200.5L 20L L -- =-,L=10时,L AP 达到极大值。 ()()L MP 20-L 1''==-,说明L MP 始终处于递减阶段,所以L=0时,MP 最大。 (3)L L AP MP L 10=?=,把L 10= 代入AP 和MP 函数得: 50 200.5=2055=10L AP L L =-- -- ,20=2010=10L MP L =-- , 即 L=10时,L AP 达到极大值,L L AP MP =。 4.区分边际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情况与规模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情况。 解答:边际报酬变化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一种可变要素投入量每增加一个单位时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化量,即边际产量的变化,而其他生产要素均为固定生产要素,固定要素的投入数量是保持不变的。边际报酬变化具有包括边际报酬递增、不变和递减的情况。很显然,边际报酬分析可视为短期生产的分析视角。 规模报酬分析方法是描述在生产过程中全部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均同比例变化时所引起的产量变化特征,当产量的变化比例分别大于、等于、小于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变化比例时,则分别为规模报酬递增、不变、递减。很显然,规模报酬分析可视为长期生产的分析视角。 区别:①前提条件不同,边际报酬变化生产要素分为不变和可变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比例发生变化;规模报酬分析研究生产要素同比例变动。②考察时间长短不同。边际报酬变化分析的是短期生产规律;规模报酬研究长期生产规律。③指导意义不同。边际报酬变化指出要按比例配置生产要素;规模报酬指出要保持企业的适度规模。④由于前提条件不同,二规律独立发挥作用,不存在互为前提,互为影响关系。 联系:随着投入要素增加,产量一般都经历递增、不变和递减三个阶段。 5.已知生产函数为Q =min (K L 3,2)。求:(1)当Q =36时,L 与K 值分别是多少? Q D C TP L 第Ⅰ阶段 第Ⅱ阶段 第Ⅲ阶段 B B ′ C ′ AP L O L 2 L 3 L 4 MP L 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