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
- 格式:ppt
- 大小:7.26 MB
- 文档页数:36
言语交际的文化差异1. 非语言交际在言语交际中,非语言交际常常比语言本身更重要。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不同文化对于眼神接触的要求不同,有些文化认为直视对方是礼貌的,而有些文化则认为避免直视更为礼貌。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敏感地理解对方的非语言信号,并避免造成误解。
2. 礼貌用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于礼貌用语的使用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某些西方文化中,人们惯于在交流中使用一些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
然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可能觉得这种用语过于正式,对于亲密的关系并不常见。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了解对方文化的礼貌惯,并根据情境进行调整。
3. 直接与间接表达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表达方式的偏好也存在差异。
例如,有些文化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有些文化更倾向于间接表达。
这可能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障碍。
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我们需要注意对方的表达方式,并尽可能适应对方的惯。
4. 语言的隐喻和比喻语言中的隐喻和比喻在不同文化中的解释也存在差异。
有些隐喻和比喻在一个文化中可能非常通用,但在另一个文化中却可能被误解。
因此,对于跨文化交流,我们需要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隐喻和比喻,或者在使用时给予解释,以避免产生误解。
5. 面子文化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非常注重面子,即保持面子的尊严和形象。
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我们需要尊重对方的面子,并避免做出损害对方面子的行为。
这可能涉及到一些细微的交流技巧和姿态。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言语交际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通过适应和敏感,我们才能够建立起有效的跨文化沟通,避免误解和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文化差异之分析作者:徐洁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29期一、介绍非语言交际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并不是很长。
它的诞生是在1952年出版的鸟笛韦尔的《Kinesics》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次引入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些英语老师,多年来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步。
胡文忠、毕一昌、刘润清等学者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
本论文的作者探讨了跨文化交际分析的主体间的文化差异,以提高非语言交际意识,提高外语教学的有效性。
二、非语言沟通(一)非言语交际的概念Samovar和Porter定义为“非语言沟通包括所有非语言的刺激,在一个交流环境中,由来源和他的使用环境产生的,并且对源或接收者有潜在的信息价值”。
因此,非言语交际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没有文字的交流。
(二)非言语交际的分类1. Ruesch和Kee的分类他们提出了三种非语言沟通方式:手语、动作语言和目标语言。
但这种分类并没有引入环境因素,这显然是狭隘的。
2.詹森的分类(1)工作通信环境(物理和空间)(2)沟通者的物理特性(3)身体运动和姿势(手势、触摸、面部表情、眼神、姿势和声音行为)3.Samovar和Porter的分类(1)工作身体行为:身体运动(运动和姿势),衣服,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
(2)空间和距离(代理):个人距离、座位和家具安排。
(3)时间:非正式时间,过去和将来,单色(m - Time)和多色(p - Time)。
(4)沉默。
我在下文中使用的分类是基于Samovar的。
(三)非语言交际的特征非语言交际是普遍的、常规的、语境的和模糊的。
三、非言语交际与文化(一)文化定义费拉罗(1995)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人们拥有、思想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一切”,它涵盖了文化的三个因素:物质对象、信仰体系和行为模式。
(二)文化与非语言沟通的关系首先,“文化是无形的、无所不在的、有学问的”。
非言语交际具有同样的品质。
非言语交际是文化的一部分,是隐性的、含蓄的和隐藏的。
中泰文化非语言交际的礼仪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差异常常导致误解和不适,尤其是在中泰文化间。
本文将探讨中泰文化中的非语言交际礼仪差异,并提供一些应对策略,以促进良好的文化交流和互理相待。
1. 目光接触在中文文化中,目光接触被视为一种尊重和信任的表达方式。
当人们进行交流或面对面的对话时,保持适度的目光接触被视为礼貌和诚意的体现。
然而,在泰国文化中,持续的目光接触被认为是不尊重的。
当与泰国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持续而强烈的目光接触,以免让对方感到不适。
2. 姿势和动作在中文文化中,坐姿端庄、手势稳定被视为得体和礼貌的举止。
而在泰国文化中,交谈时坐得更加放松自在,使用手势较多也是常见的。
因此,在与泰国人交流时,我们应该着力放松自己,采用更加开放和动态的姿势和手势,以更好地适应泰国文化的习惯。
3. 礼貌用语礼貌用语在中泰文化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使用适当的客套话和敬语被视为一种对对方的尊重和示好。
然而,在泰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直接且简洁的语言,过多的客套话反而被认为是虚伪和拖泥带水。
因此,在与泰国人交流时,我们应该避免过多地使用礼貌用语,并尽量使用简洁直接的语言表达。
4. 身体接触身体接触在文化间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除非和熟悉的人,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多的身体接触,特别是在公共场合。
而在泰国文化中,人们更加习惯于身体接触,如握手、拥抱或靠近对方说话。
在与泰国人交往时,我们需要更加开放和接受一定的身体接触,以示尊重和亲近。
5. 微笑微笑在泰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泰国人习惯于用微笑来表达欢迎、善意和友善。
无论是商务场合还是日常交流,微笑都显得尤为重要。
而在中国文化中,微笑的意义相对较为复杂,不同情境下的微笑传达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与泰国人交流时,我们应该学会用微笑来传达友善和善意,以更好地融入泰国文化的交际方式。
总结:中泰文化在非语言交际方面存在差异,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是建立良好跨文化交流的关键。
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一、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功能及范围1.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我们将不同文化的人们一起交往的过程称为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大致可分为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一种重要的交际方式。
它指“非语言交际指那些不通过语言手段的交际,包括手势,身势,眼神,面部表情,体触,体距等。
”(胡文仲1999 )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方式都可以看作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是主要的交际形式,它在整个交际中起着重要作用。
1.2非语言交际的功能非语言交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与语言结合使用,从而具备了重复功能、否定功能、替代功能、补充功能、强调功能和调节功能。
例如,表示欢迎时人们会微笑着伸出手; 不满意时通常皱眉、摇头; 告诉对方所要东西在桌子上时会指向桌子的方向等。
1.3非语言交际的范围非语言交际包括的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很多,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可将其粗略地分为四大类:(1)体态语。
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比如手势,身势,面部表情,体触等身势语。
(2)副语言。
包括沉默,话语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客体语。
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
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等。
(刘晨华2002 :93)二、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1 非语言交际与文化密切联系文化是社会成员获得和共同拥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并作为一种社会遗产传之后代,具有一种共同的社会属性。
”(杜学增2000:3)在非语言交际领域中,文化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两者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是没有意义的,更不可能很好地进行交际,甚至会产生文化差异的冲突,阻碍跨文化交际。
因此非语言交际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一定文化环境所决定的。
只有对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对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及其对比。
非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空间距离、时间观念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些非语言元素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揭示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沟通和理解。
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文章将首先对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和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非语言交际的主要特点,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流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非语言交际的建议。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二、非语言交际的定义与分类非语言交际,通常被理解为在交流过程中,除了口头语言之外的所有形式的沟通和表达方式。
这种沟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它常常扮演着传递情感、态度和文化信息的角色。
非语言交际涵盖了丰富的内容,从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到空间利用、时间观念,甚至穿着打扮和物体操弄,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最直观、最具有表现力的一种形式。
它包括了手势、姿态、身体动作等,这些都能传达出丰富的信息。
例如,某些文化中,点头表示同意,而摇头则表示否定;但在另一些文化中,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恰好相反。
面部表情也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面部表情能够传达出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而这些情绪在不同文化中的解读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微笑在某些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友好和尊重的表示,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只是表示礼貌。
除此之外,空间利用和时间观念也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元素。
不同的文化对空间和时间的理解和使用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如,一些文化强调个人空间的重要性,而另一些文化则可能更加注重公共空间的利用。
在时间观念上,有的文化可能更强调准时和效率,而有的文化则可能更加注重灵活性和人际关系。
穿着打扮和物体操弄也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形式。
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非语言交际指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在不同文化中,同样的非语言形式其意义也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从跨文化交际出发,我们把非语言交际分为: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
本文旨在以手势语、眼神交流和着装为例,简单谈谈非语言交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中西文化;手势语;目语;着装【中图分类号】h01introductio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all of the ways of communication except for the languag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like our verbal language, is also a part of our culture. in this article, we will take the following as example: gesture language, eye contact, dressing. different cultur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communication. therefore,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sam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may not have the same meaning.i. gesture languageh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dy. while gesture language, by which people usually express themselv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nonverbal language. the same gesture in different cultures may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or even theopposite meanings.in china, the thumb up means “good”, while the little finger means “bad” or “poor”. it embodies the chinese culture of respect for seniority. in usa, the thumb up means asking for a lift, while the thumb down means “bad”. circling the temple by using the finger means using brain in china,while in america it means being crazy.ii. eye contactone could draw up quite a list of “rules” about eye contact in chinese culture and in western culture: to look or not to look; when to look and how long to look; who to look at and who not to look at.when people are talking with each other, they need more eye contact in western countries. for them eye contact means politeness, respect and trust. so the time for eye contact is longer and more often for western people to communicate than that for chinese. because western people think the lack of eye contact means the lack of honesty or bashfulness. in china, people avoid staring at others just because of politeness, respect or obedience. therefore, if we chinese give less eye contact than western people, they will think we are look down upon them and feel angry; we chinese,especially young female, may consider they are impolite by staring.iii. dressingin modern society, dressing symbolizes social status,or occupation. the people who are dressed formally show more prestige.in western, the requirement for dressing in invitations is usually printed in the lower right corner. if writing white tie, men should dress in formal dress or tuxedo, with stiff collar shirt and white tie; women should be in long dress with bare shoulders and back. if writing lounge suit, male guests need to wear a suit and tie, and there is no strictly requirements for color. female guests may wear a dress or skirt. if writing dress informal, people often are dressed more casually. while chinese have no such detailed requirements.conclusionin conclusi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is one of the communication way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assisting language communication.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we should know more about the differences and the conflicts of different cultures, treat them correctly, respect other’s cultures and communicate equally. only by this way can we communicate easily and well with others who ar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参考文献[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4]王福祥、吴汗樱,《文化与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5]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6]孟小云译,《体态与交际》,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7]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8]毕继万译,《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的对比》,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9]王菊泉、郑立信,《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0]guo-ming chen & william j. starosta著,林大津、尤泽顺导读,《跨文化交际学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对比引言美国哲学家Henry David Thoreau曾经说过:在人类的交流中,悲剧产生常是因为话语误解而非沉默。
显然,他的意思就是说,许多误解是因为非语言交际而产生。
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大约有35%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的,而另外的65%则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来进行的。
甚至有学者认为,人们只有3%的情感信息传递是由语言交流来进行,而其他的97%的传递都是依赖于非语言交际来进行。
从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超过一半的信息传递都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来实现的。
因此,如果我们能关注隐藏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的交流就更加有效了,彼此之间的误解也会随之减少。
因此,这篇文章目的在于通过比较不同的文化和跨文化交流行为,来提升人们跨文化非语言交流的能力,进而提高人们跨文化非语言交流效果。
一、文化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文化也是一种交流。
他们认为交流就是文化,或者文化就是交流,这都表明交流和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事实上,文化包含三个方面:物质文化(与人们有关的物质如建筑、服装、食物、工具等);体制和风俗文化(包括体制、法规和风俗等);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思维模式,审美观,道德观和宗教信仰等)。
根据以上概念,下面的六个文化的特点对跨文化非语言交际有着重要影响:文化是习得的、可以传达的、动态的、可以选择的、相互联系的、有民族特点的。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不是凭借语言,而是凭借包含交流场景的所有的非语言刺激物。
其中,包含的一些微妙的非语言行为,常常通过人们的潜意识外的行为所体现。
不像语言交流那样,非语言交际没有字典或正式的规则来为一种文化的非语言现象提供一个系统含义。
美国学者Bean Barnlund强调了非语言交流对跨文化交际研究的重要,他给出的原因有四个:第一,人们总会有意与无意地,做出一些關于别人的非语言的内在状态的判断或评论;第二,人们会通过别人的行为来了解他们的情感状态;第三,非语言交际常常影响着人们的第一印象;第四,许多非语言行为常常不容易被有意识的控制。
探析校园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摘要: 本文从非语言交际概念出发,介绍非语言交际的种类和作用,阐述非语言行为与文化的关系,继而从文化差异的角度讨论三个问题:教师仪表举止、课堂上非语言交际行为和课外师生的非语言交际。
关键词: 非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交际行为课堂教学仪态举止人类交际渠道有两种:语言的和非语言的。
非语言交际指的是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其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的,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et al,1981:55)。
有研究表明,在表达感情和态度时,语言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levine et al,1982:43)。
中国人常讲的“仪态、举止、谈吐”中前二者属于非语言范畴。
在交际中,一个人的仪态和举止提供的信息量往往超过其谈吐所提供的信息。
因此,两者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交际体系。
一、非语言交际的分类非语言交际是一门跨学科学术研究,涵盖范围极广,我们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出发,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分成四大类:(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拥抱、亲吻、体触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接(turntaking)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妆、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
(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室内装修,等等。
前两类可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可称为“非语言手段”。
在跨文化交际中,要清楚地认识非语言交际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绝大多数非语言交际行为都是代代相传和后天习得的,都是长期历史和文化积淀而成的某一社会共同的习惯。
非语言文化交际及其文化差异nonverbal communication组员:马慧敏王敏曹师骏王杉郭健Main content1.什么是非语言交际Defineing nonverbal communication2.非语言交际的特定与符号characters and notes of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一.什么是非语言交际1,除了语言,人们还使用其他手段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送各种信息2,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为非语言交际,其中,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
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的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中美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的开题报告
本次开题报告将探讨中美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问题。
语言交际中,非语言元素包括
姿态、音调、表情、手势等,这些元素能够传达各种信息,如情感、意图、身份等。
然而,人们在使用这些非语言元素时,都受到其所处文化的影响。
中美两国的文化有
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也导致了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不同表现。
首先,身体动作的差异:在中美两国,人们的身体动作习惯不同。
例如,中国人习惯
使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及想法,而美国人则注重面部表情的变化。
中国人的一些
手势,如蜻蜓点水、摇头晃脑、眉来眼去等都是表现愉快的手势,而美国人则更喜欢
使用拍手、竖起大拇指、握手等动作来表达赞赏。
其次,在音调方面:中美两国的音调也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人通常使用的是降调语调,这种语调给人留下一种稳重、沉静的感觉。
而美国人的语调则相对平稳、起伏不大。
在发表演说或是直播中,美国人通常强调语调的节奏变化,而中国人则更注重语言的
连贯性。
最后,在面部表情方面:中美两国在面部表情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通常不善
于表达情感,面部表情较为保守,而在美国,人们往往会通过面部表情来体现自己的
情感。
因此,研究中美两国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
的交流问题,更好地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沟通交流,避免出现误解和不必要的冲突。
这一研究也可以为语言教育和国际交流提供借鉴。
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人类的交际体系在结构上可分为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和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根据一项调查显示,在人们的交际行为中,"言语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65%的信息则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来传递的"。
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把握了各种非言语形式的不同含义,把它们放置在恰当的文化背景下,才能达到我们交际的目的。
本文拟对非言语交际在不同文化中表现的差异进行研究,探讨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及如何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培养这种能力。
一、非言语交际的内涵对于非言语交际的含义,许多学者都进行了研究。
美国著名学者萨默瓦(samovar)认为"非言语行为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接收者或输出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
这些因素既可以人为的生成,也可以由环境造就"。
在本文中,非言语交际指的是一个人不张口说话,不动笔书写的一切行为,它主要伴随在口头交际中,通过交际者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等来更真实地表达感情和态度。
二、中西方文化中非言语交际的差异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会时不时的伴随有各种各样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其实也是对交际的一种补充。
它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1,体态语。
非言语交际中最常见的就是体态语的运用。
体态语是指人们利用姿态、动作,包括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来传达信息的非言语行为。
下面就手势、面部表情、目光语等等来分析一下这种差异性。
一、手势上的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下,人们利用手势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一方面,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
美国人用拇指和食指围成一个圈,其余三个手指向上伸直,表示"OK",即同意、赞成;英国人用此表示顺利、不错和许可;在日本,这一手势表示钱,阿拉伯人用其表示深恶痛绝并同时使劲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