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探索与发展

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探索与发展

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探索与发展
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探索与发展

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探索与发展

地震信息系统的初始

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发展是和国家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紧密连接在一起的。1966年3月在我国河北邢台地区发生了灾害性地震,我国地震工作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抗震救灾行动。邢台地震不仅开辟了地震监测预报的先河,同时促进了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建设。

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于国防任务的需要,产生了地震信号的地面遥测和信号的远程传递技术。这些技术在邢台地震以后,紧密地和地震监测系统结合起来,开始形成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地震信息通信系统以传递地震观测信号为起始,到“八五”“九五”大规模建设,发展到“十五”成为全国规模的地震行业信息基础平台。

进入21世纪,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的基础上,同样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地震信息网络基本通达地震行业各个角落,给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的工作方式、科研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已成为防震减灾三大体系各项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平台,同时促进了人们传统观念的改变,使我国地震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阶段。

地震信息通信系统是和现代地震观测同步发展的。人类使用仪器观测地震,可以追溯到张衡地动仪,而现代地震观测开始于一百多年前的西方。当时为快速测定地震发生的位置和大小,在地震台安装了摩尔斯电报机,以将地震观测的信息快速传递到政府和新闻中心。我国的地球科学家李善邦先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在北京的西山鹫峰自主建立了我国的地震台,由于当时通信的落后,地震观测资料和信息的传递要靠李先生和他的助手秦馨菱先生自己从鹫峰定期带下山。

解放初期,我国根据大规模建设的需要,建立了北京、长春、南京等八个现代地震台,但是地震信息的和地震资料的传递还是靠邮寄,一个较大地震的准确定位,往往要在地震发生后2至3天和一个星期以后才能测定出来。我国真正开始地震信号传输的任务始于国防任务。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地震科技人员果断进行了地震信号长距离实时传输的实践。在一个星期内,成功的采用超低频传递技术将垂直向地震信号长距离传递到设在北京的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中心,同时成功的在一条线上传输了专用语音电话。标志着我国现代地震信息通信技术开始形成。

邢台地震发生以后,周总理非常关心地震的发展趋势,亲自部署在北京周围建立8个地震台。为了保证地震的数据和信息传递,周总理亲自下令要求邮电部在一周之内为8个地震台架设专用电话线,这就是地震行业俗称的“八条线”。北京台网地震专线的建立,标志着我地震信息通信系统步上了现代化发展的轨道。

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我国进入地震活跃期。国家成立了中央地震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在中央地办的领导下,为了保证大地震速报和地震数据和信息的传递,中央地办要求各个地震台使用电报,向中央地办和地球物理所报送地震数据信息,进行全国大地震的速报和编目,地震信息传递时间缩短到6个小时之内。1975年海城地震后,为了加快地震信息的传递,国家地震局和邮电部协商建立了地震专用电报。设立全国统一的地震专用电报码和77777的地震专用电报挂号,在国家地震局和地球所北京台网设立电传机,专门接收全国地震台的地震速报数据和信息。专线电报使地震信息缩短到1到2个小时,地震速报的时间大大加快了。

此外,为了保证对地震灾害的了解和核实大地震速报的准确性,中央地办和北京台网还安装了2类专线电话,以便快速接通到地震发生的当地政府。同时,为了保证中央地办领导的应急通信,为李四光配备了短波电台,专门从通信兵部调报务员到中央地办,保证地震应急通信,这是地震信息通信系统最早使用短波电台。1975海城地震后,年邮电部门派人在

国家地震局三里河河边木板房架设了无线电短线电台,使用150瓦短波调幅电台,采用手键报通信方式每天定时联络,扩大了短波通信在地震行业应用。

因此可以说,我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是随着地震数据信息传递和大地震应急通信的需求产生和发展的。

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探索与发展

1976年我国发生了唐山重大灾害性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国家和人民对于减轻地震灾害的要求和愿望,特别是对于大地震应急响应的需求,使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 年代初进入了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全国和地方地震短波通信网的建立与应用,地震卫星通信网的建立,计算机网络信息实验系统建立和INTERNET的接入。这一时期为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地震观测向遥测化和数字化方向的发展进程。

1、全国短波通信网的建设

我国地震短波通信网的建设始于从“七五”。1979年底国家地震局建设开通了京、津、唐、张地震无线电短波通信网,使用的也是150瓦短波调幅电台,采用手键报通信方式。随后建设开通了京津唐张及华北地区的无线电短通信网,使用200瓦短波单边带电台,工作方式改为移频报(电传)、手键报和话音。

同时确保地震现场或地震台站、市(县)地震局与省局中心和国家中心的通信,短波通信建立初期的基本任务是应急流动通信,实现地震现场灾情和地震观测数据快报。例如1979年四川省在康定姑咱中心站建设了短波通信网,以快速报送大震应急和前兆数据信息,设备为FDH1-74型短波400W电台,并在1981年道孚6.9级地震的预报和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80 年代,各地短波通信由FDH174型短波电台改为烽火厂生产的ICM700TY短波100w电台,区域采用XDD2B15W 电台等设备。1987年以后,开始筹建全国地震短波电台主干通信网和各省区域短波通信网。地震短波通信由主要是地震现场通信,转向根据全国和区域地震预报的需求,承担全国和区域日常地震前兆数据的传递业务,并在1990年到1998年间,实现由短波话报到短波数传的转变,主要配备CCU-1通讯控制器、PK一232调制器及AT一120自动天线调谐器、计算机和相应短波数传软件。地震前兆数据通过无线短波网进行计算机到计算机的传递,充分显示了短波通信网及时、灵活、快速传递地震前兆信息的特点。这一低速率计算机数据传输技术,成为当时全国行业短波数据通信的典范。

这一时期,建立了设在分析预报中心的通信总站和29个省级地震局通讯主站,全系统有1700多部电台在运转,地震短波通信网成为我国除电信之外的全国最大的民用行业短波通信网。

2、地震卫星通信网的建设

我国地震卫星通信网建设始于“七五”837建设项目。当时在全国选择8个地震台,采用邮电部卫星通信公司的卫星信道,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数字地震卫星通信网,将地震信号实时传递到分析预报中心,实现全国大震速报。同时还在信道上首次建立数字语音电话和传真电报复用系统。此外在中美合作的CDSN项目中,首次采用国际通信卫星信道,将中美合作的地震信号传递到圣地亚哥。这也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国际卫星信道。

“九五”期间,根据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建设要求,我局建立了自己的专用VSAT卫星通信网,网络的拓扑结构为星形结构,其通信范围覆盖全国。地震卫星数据通信网主要由卫星通信中心、远端卫星小站和应用服务网络系统组成。其中卫星数据通信网设备采用以色列吉来特公司制造的Skystar Advantage(SSA)设备。地震卫星通信网主站设在北京,设计能力为800-1000个远端VSAT小站。地震卫星通信网主要承担国家和首都圈地震台网数字地震数据的传输、全国各省计算机网络备用信道的提供和地壳运动基准台站(GPS台站)数据

的传输等。目前已有150多个VSAT卫星小站遍布全国各地,其地理位置北至黑龙江黑河,南至西沙群岛;东至乌苏里江,西至新疆塔什库尔干。

3、地震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地震局在中美数字地震台网合作项目中采用卫星通信进行国际地震数据传递,同时通过美国USGS接入美国INTERNET,进行电子邮件通信,成为我国最早使用电子邮件单位之一。

在“八五”期间中国地震局设立专项,进行地震信息网络的研究,1994年在当时的地震数据信息中心建立了小型的计算机网络实验系统CSDInet,进行地震信息网络原型实验。1994年7月CSDInet通过科教网正式和Internet互联,地震系统成为我国最早和国际互联网接轨的行业之一。在这个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大量互联网技术和地震在Internet上的应用实践,建立了地震行业的E-mail系统,提供了全国的电子邮件接入服务,建立了FTP和Telnet 服务,建立了全国地震电话拨号网络系统。1995年中国地震局第一个WEB网站建立并在荷兰的世界数据中心大会上展示,受到国际地震界热烈欢迎和关注。同年,中国地震局开办了全国Internet培训班,培养了第一批计算机网络人员。

CSDInet的建成,显示了互联网技术在地震行业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并很快在CSDInet上建立了地震分析预报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Apnet),这是中国地震行业的第一个网络应用。从此中国地震行业步入了计算机信息网络阶段。

地震信息网络的全面建设

1995年以后,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通过“七五”和“八五”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发展的实践,地震系统各级领导和专家从战略角度认识到了信息技术在地震行业现代化中的关键作用。在大力发展地震观测数字化的同时,将发展信息通信系统放到了战略发展的重点,明确提出了“地震监测信息系统”的概念,将信息通信系统列入了地震三大体系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国信息化建设浪潮的推动下,中国地震局不失时机在“九五”重点项目中,实施了“全国地震通信网络系统建设”。从此,地震行业的信息化进入了大规模建设阶段,主要表现在先后启动了95-02全国地震信息通信网络项目、首都圈地震信息网络项目、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信息服务系统和科技部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及地震网络科技环境建设项目。这一阶段的建设,使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建设和应用都得到了迅猛发展,标志着地震行业步入了网络化时代。

1、95-02全国地震计算机网络的建设

中国地震局在“九五”重点建设项目“国家防震减灾中心技术系统建设(95-02)”中,明确将“全国地震通信网络的建设与完善工程(95-02-01)”作为中国地震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出,希望在“九五”期间建成具有INTERNET功能的中国地震局的行业INTRANET。

经过全国各省地震局和各直属单位广大科技人员和专家的努力,通过中国电信的CHINAPAC信道将29个省级地震信息网络互联起来;使用2Mbps扩频微波和帧中继信道,将北京城区各直属单位组成了北京城区地震信息网络;利用地震卫星通信系统为省级节点提供了一个9.6kbps的备用信道;同时制定了全国网络运行及数据共享的技术约定,开发了各种地震行业应用和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从而建成了由中央、省、大中城市、县级和台站分层次构成的中国地震信息网络系统

中央级地震信息网络系统包括计算机网络中心、局域网、政务信息网络、数据库系统软硬件平台、数据共享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等内容;省级信息网络系统包括区域地震计算机网络中心、省局域网、省级地震政务信息网络、数据库系统软硬件平台、省级地震数据信息共享服务系统等内容。一些省属大中城市的网络中心配备了基于NT平台的微机服务器及小型路由、交换设备,通过DDN和PSTN实现与省级网络中心互连。地震台站和区县地办是全国地震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最基层节点,当时大多通过PSTN线路以单机方式接入网络。

“九五”地震信息网络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大大地加速了地震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改变了落后的地震业务工作模式,先进的网络平台在大震应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张北地震发生时,正是河北省区域地震计算机网络刚刚开通的时候,通过计算机网络,各个台站的地震前兆数据迅速集中到省地震局并及时上网,不仅为大震应急、分析预报人员快速提供了地震序列目录和数据,而且为各级领导,各个地区地震局、省里领导提供了快速的震情及趋势信息,受到省政府的好评。1999年11月29日辽宁省岫岩-海城地区发生5.6级地震时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临震预报的意见提前两天通过网络,以密文方式向有关单位发出通知,使有关单位争取到了极为宝贵的时间进行准备和部署。而震后仅12分钟就通过网络发布了地震三要素,并及时报道了灾区情况和领导视察情况,为应急指挥、稳定社会秩序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2、首都圈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建设

我国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发展非常迅猛,尽管“九五”重点项目95-02-01在当时是我国行业先进的网络,但是到2001年已经开始落伍了。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建设就是要在“九五”重点项目95-02-01的基础上,将地震信息通信系统进行改造,使之符合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技术系统的需求,成为全国地震信息网络的示范。

首都圈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进行中国地震信息网络中心的加强与改造,使中国地震信息网络中心真正成为企业级行业信息中心,成为首都圈和全国地震信息通信网络的枢纽;进行首都圈地震通信网络的宽带信道建设,建设京区各单位之间的高速通信信道,各个单位至首都圈通讯网络中心采用256K-1Mbps的帧中继链路,首都圈通讯网络中心采用2-3个2M的帧中继链路接口,将主INTERNET出口,升级为100Mbps;在“九五”基础上升级建设两市一省的高速信道,两市一省的信道升级为512Kbps-1Mbps帧中继信道;改造和升级两市一省通信网络省级网络中心,建设市县地震信息通信网络;建设中国地震局京区直属单位通信网络系统;建立首都圈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数据库平台及基于数据库的信息服务系统;同时扩充完善了中国地震局机关网络系统建设。

2002年初首都圈地震通信网络工程通过国家验收,验收专家组给以了高度评价。首都圈地震通信网络的建成,为首都圈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地震科研提供了宽带计算机网络平台,使用户在数据信息传递和数据信息共享上体会到了高速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同时,由于首都圈地震通信网络工程,紧紧跟踪当前世界IT技术的发展,应用和采用了大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并结合地震信息网络的特点,开发和集成了一系列地震通信网络和地震数据信息共享服务的硬软件系统,为后续全国地震信息通信网络设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基础。

3、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上个世纪末,中国地震局开始组织十五项目的立项,全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建设作为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6大系统之一,成为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各个系统的信息基础设施。国家将投入3.4亿元进行全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建设主要内容为:建设中央—省—地方分级的地震计算机行业互联网络系统,使地震通信网络可以通达全国40个省级节点,60个大中城市节点,300个县和300个地震台站节点以及5个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节点,网络互联规模为705个节点;地震信息网络系统的计算机网络是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采用TCP/IP协议,实施INTERNET体制。中央一级网络包括中国地震信息网络中心和京区高速宽带计算机网络;省级地震计算机网络由省级地震信息网络中心和省地震局局域网组成;大中城市地震计算机网络由大中城市地震信息网络中心和大中城市地震局(办)局域网组成;县级地震计算机网络由县级地震信息网及地震台地震计算机网络组成;建设车载现场流动通信网络系统,在大地震时,使地震现场和现场应急指挥部与全国地震信息网络互联;建设以网络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为平台的地震数据共享系统,为行业内外提供观测数据

共享;建设地震信息服务系统,为全国地震行业提供各种网络信息、语音、视频、消息服务和建设全国政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等。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建设,使中国地震信息网络适合“十五”宽带、高速网络的需要,是全国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的信息基础。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实施表明中国地震局各项工作进入全面信息化阶段。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提出的“网络到台站,IP到仪器”的概念,在行业信息网络应用方面已经走在全国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前列。

十五中国地震信息服务系统,将是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从九五的网络架构到建成在全国的地震信息网络综合平台,成为为地震行业最先进信息高速公路,使中国防震减灾信息基础能力大大加强。将在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响应和科学研究及科学数据信息共享方面发挥重大效益;大大提高我国大地震响应速度和能力;大大提高中国地震局行业数据信息共享水平;促进地震虚拟观测网络,提高我国地震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水平;大大提高我国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增加公众对地震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大大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提高减灾效果和政府形象和稳定社会大局。

4、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和信息网络应用新技术

2001年以来,中国地震局积极参与由科技部牵头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成为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试点单位。2004年中国地震局又承担了国家网络科技环境建设的“国家网络地震应用计算节点建设”重大项目。2005年中国地震局又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网CNGI应用实验项目。地震信息通信系统越来越多的承担国家网络应用新技术的研究和实验,表明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行列,同时为中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紧密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发展展望

回顾中国现代地震信息通信系统,1966年起步于邢台地震,发展于“七五”“八五”期间,“九五”期间实现了大部分省地震局的网络互联,基本构成了全国的地震通信网络。“十五”实施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和数据共享、网络科技环境、IPv6应用等项目,使地震信息通信系统规模和能力大大加强,应用进一步拓展,在网络虚拟观测、观测仪器IP化、网络数据信息传递及处理计算等方面已明显发展前景。

但是从战略发展来看,我国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基础设施和监测预报系统结合还不紧密,通讯网络的覆盖面与地震观测研究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主干网络信道带宽还不能适应地震观测测通过网络传递观测数据信息的需要,难以满足虚拟观测网络建设;地震数据快速动态处理、工程仿真、数字模拟及地震应用网格刚刚实验,制约现代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信息化应用进程和防震减灾能力的提高;地震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共享应用技术规范和标准、管理运行机制和政策亟待制定完善;地震信息网络在地震科学研究工作中应用面狭窄,缺少大规模资源集成型的应用及地震模拟计算;地震信息服务能力时效性较弱以及在地震网络科技环境建设和网络信息地震应用方面相对落后。所有这些如不给予足够重视,刚刚建立的地震信息系统的行业领先地位,有稍纵即逝的危险,将严重影响我国在国际地震界应有的地位。

地震信息通信系统是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最基础的支撑系统,为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应急救援提供信息技术支持,是中国地震局技术基础条件保障体系集成、整合、共享、服务的必备基础设施。地震信息网络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地震观测系统、实验系统、探测系统、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联结为一体,实现观测资源、计算资源、数据资源及知识资源等的共享与远程使用,为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地震应急提供实时协同信息技术环境,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未来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发展战略,仍然依据未来地震行业发展和促进

地震系统各项工作现代化的需求:

1、监测预报工作的需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网络虚拟地震观测、虚拟试验和超级计算处理,建立多媒体实时交互、远程沉浸式地震预报会商系统,地震形势动态可视化显示及地震仿真与模拟,地震数据信息资源整合等应用。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开放高效、体系完备的地震信息网络条件保障和服务平台是未来地震监测预报对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要求。

2、防震减灾工作公共信息平台的需求。整合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和地震快速响应和地震应急的网络化资源,构成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工作公共信息平台必将的未来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要求。各种地震数据信息远程共享和结果可视化,网络海量存储、远程高速访问和高性能计算网络处理将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需要。

3、科技基础支撑平台的要求。数据的高速传递、海量存储和超级计算将是地震信息系统提供网络科技协同环境的基础。跨单位、跨地域的协作研究能够共享数据、成果、思想、相互访问观测和实验仪器设备。整合众多的原始数据和仿真模型,使用最先进的网络计算和工具,分析和模拟更加复杂的地球系统。这些,将导致当前科研方式、研究方法的变革。同时跨越传统学科边界,促进科学家的观念变革,为地震科技创新和原创性的发现提供条件。地震科学研究处于地球科学前沿,地震预报已经被地学界认定为地学研究的重要佐证和突破口,加紧建设地震信息通信系统的网络科研环境已经是地震科学研究的需求。

根据上述的需求必须从战略上规划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发展思路与目标。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应是:紧密跟踪国际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积极推进先进的地震信息网络业务应用研究,开展关键性信息技术在地震行业的实践。通过创建地震信息网络科技环境,扩展地震信息网络技术在地震行业的应用范围,逐步提升地震网络通信的基础能力,为我国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构建坚实、高速、高效的地震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强化信息技术与防震减灾各业务系统的全面集成及融合交叉,完成防震减灾各类数据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与科学管理,实现跨地域、跨学科、全方位的地震数据信息共享与服务。利用网格技术和应用网格技术研究建立地震科学领域的网格应用平台,实现地震行业数据的高速传递、海量存储和超级计算。

未来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具体的发展战术应特别注意如下的问题:建设地震行业先进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地震行业通信、数据传输、信息管理与共享服务等基础功能,推进行业网络化建设。建设由高性能网格计算体系,满足大规模地震观测数据处理和地震预报数值模拟的需求。为突破地震预报难关,建立与国际水平同步的地震科学领域的应用网格平台。建设以地震数据和各类信息资源为核心的地震科学数据中心,推进地震数据信息共享和服务,促进三大工作体系的信息化变革,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全面共享和地震信息的快速发布,使地震行业数据产出成为国家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和财富。建设地震网络协同工作环境和协同科研环境,形成服务于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和地震科研及社会公众服务的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网络地震观测系统、震害防御、应急救援的信息化网络应用,建设全国地震公共安全预警网,实现地震灾害的实时监测和告警,减轻地震灾害对社会公众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冲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政府关怀。

近期,特别需要关注的是下一代互联网,它可能像上个世纪互联网出现那样,给地震行业带来巨大变化。我们应对下一代互联网在地震行业应用及其影响有所准备,认识和预见下一代互联网这样的先进技术对地震行业的作用,进一步推进地震工作和科研方式的变革和改变传统的观念,以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环境下,提升我国防震减灾能力。这些应用包括:基于IPv6的地震应用网格,特别是建立地震网络计算模拟环境;虚拟地震台和地震传感器网络;基于IPv6的高性能视频传输和虚拟实现的地震灾害仿真;IPv6网络科技协同试验环境和研究协同环境等等。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带来的变革有目共睹,认识信息技术推动地震行业工作和科研重大变革带给我们的发展机遇,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实实在在发展地震信息通信系统和应用,是各级地震行业领导和地震科技人员的历史责任。

(云中)

全球地震采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地震采集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2014-12-04 15:16:00 1 地震采集声波多普勒传感器波场旋转分量多源地震采集双圆形采集吴伟分布式震源组合dsa 文|吴伟等 中石化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地震技术结合多学科高新技术发展最新成果,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核心支撑作用。在遵循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下,借助于先进仪器装备和各种采集新技术的不断推出,地震采集技术近年来的发展明显加快,正向着适应更恶劣地表条件、更复杂地下构造和更隐蔽含油气圈闭勘探需求的精细采集方向发展。 采集理念由过去的追求共中心点叠加次数向“以记录波场为中心”转变,采用24位超万道地震仪、数字检波器加网络技术支撑,精细表层调查和模型驱动的采集设计,进行单点接收、大动态范围、无线化传输、超多道记录、小面元网格、高覆盖次数、高品质震源、多分量接收、全方位信息、环保型作业的高密度三维地震全波场采集,不断提高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有效信息的精确度。多源地震等高效地震采集技术的出现,提高了采集效率并给数据处理技术带来变革。本文从采集理念、新型传感器、多源高效地震、海上地震新技术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动态,展望采集技术的发展方向。限于篇幅,没有详细介绍目前在采集中已普遍使用的一些方法技术,如采集前的模拟技术(局部照明分析、振幅分析等),激发接收条件的分析与改进,地震采集脚印的模拟与采集效应的消除,山前带、沙漠、滩海等特殊环境的采集等。 一些新的技术在采集中的应用,如稀疏采样(包括随机采样、压缩采样等在空间、时间域中突破采样定理要求的采集)、光纤传输等,文中也没有涉及。 1 “以记录波场为中心”的采集新理念

我国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通用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展 望(通用版)

我国煤炭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通用版)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煤炭科学技术领域,有力地促进了煤炭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政府提出的以煤为主体的能源发展战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引起了全社会对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高度关注,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煤炭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十五”期间,通过广大煤炭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奋勇攻关,自主创新,我国煤炭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积极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一是煤田地质勘探精度不断提高,快速建井技术及巷道掘进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用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为核心的精细物探技术,结合其他的高精度、数字勘探技术的推广,在物探条件适宜的矿区可以有效地控制落差5米左右的小断层和直径15米左右的陷落柱,极大地提高了井田的精细化勘探程度,为大型矿井设计提供了资源保障。我国深井、厚冲积层条件下的矿井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采用

地震勘探的一些基础知识.doc

接收条件received condition:指地震勘探中接收地震波的仪器的工作状态和条件。广义地说, 接收条件包括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组合个数与方式,以及地震仪的各种因素等。但通常将接收条件狭义地指地震检波器的安置情况。地震资料的质量与接收条件有密切关系。陆地工作中埋置检波器,海洋工作中使检波器处于水面下一定深度,都是为了避免风、浪等影响而改善接收条件。 界面速度interface velocity:指折射波沿折射界面滑行的速度。界面速度主要反映折射界面以下地层中岩石的物理性质。由于组成地层的岩石颗粒排列有方向性,通常界而速度大于层速度。界面速度可通过折射波测得。 加速度检波器accelerometer:即“压电地震检波器”。 激发条件excited condition:地震勘探中将震源种类、能最、周围介质的情况总称为激发条件。对于炸药震源来说,激发条件一般包括炸药量大小、药包形状,个数,分布方式及埋置岩性和沉放深度等。对于非炸药震源,激发条件则包括装置的种类、能量、参数选择及安置情况等。激发条件的选择是否适当,对地震勘探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很大。一般认为,陆地工作中, 风化层下的含水可塑性岩层是有利的激发条件,因此往往采用井中爆炸,在海洋工作小,主要是以减小气泡影响作为合适的激发条件。 海洋地震勘探marine seismic survey:是利用勘探船在海洋上进行地震勘探的方法°其特点是在水中激发,水中接收,激发,接收条件均一;可进行不停船的连续观测。震源多使用非炸药震源,接收常用压电地震检波器,工作时,将检波器及电缆拖曳于船后一定深度的海水中由于上述特点,使海洋地震勘探具有比陆地地震勘探高得多的生产效率,更需要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处理资料。海洋地震勘探中常遇到一些特殊的干扰波,如鸣震和交混问响,以及与海底有关的底波干扰。海洋地震勘探的原理,使用的仪器,以及处理资料的方法都和陆地地震勘探基本相同。由于在大陆架地区发现大量的石汕和天然气,因此.海洋地震勘探有极为广阔的前景。 高频地震high frequency seismic survey: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杏和金属矿床勘探中,勘测深度只在儿米到儿百米之间,需要精细分层和精确地测定波的传播时间。为了提高仪器的分辨能力,要用专门的高频地震仪,记录震波的高频分量。高频地震仪的通频带?般在60-350周 /秒之间,专门测定岩石波速时需提高到500-600周/秒。为了压制低频干扰,仪器频率特性的低频一边应有较大的陡度。 干扰波noise:地震勘探中妨碍分辨有效波的振动都属于干扰波。干扰波大体上可分为两种:其中具有明显传播规律的称为规则干扰或干扰波,如声波、面波,多次波等等;没有明显传播规律性的振动称为随机干扰,或简称干扰,如微震等。抗干扰的问题是关系到地震勘探中提高勘探的质量和能力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因此,在野外工作和资料处理上采用多种措施,以提高有效波而压制干扰波。干扰波有时也是相对的概念,如在反射法中,折射波就常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

Q/JMJT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标准 Q/SXJMJT××××-2015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In-seam Seismic exploration ××××-××-××发布××××-××-××实施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In-seam Seismic exploration Q/SXJMJT××××-2015 主编部门: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批准部门: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准委员会 实施日期:2016年?月?日

关于发布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 《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的通知 为保证槽波探测施工质量,指导施工,由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编的《槽波地震勘探施工标准》通过公司组织专家会审,现批准为五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编号为Q/SXJMJT××××-2015,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在集团公司槽波探测工程中严格执行。

前言 本标准是根据集团公司2015年科技规划要求,在晋煤集团技术中心的组织下,会同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各矿总工和集团公司相关专家等,共同完成编制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和试验,总结了国内多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并通专家多次评审,反复修改后,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由晋煤集团技术中心管理及具体解释。各单位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反馈给集团公司,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主编单位:山西晋煤集团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主要起草人:窦文武、焦阳等 主要审核人:付峻青,刘永胜、卫金善、杨新亮、李应平、牟义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收稿日期]2011203216  [作者简介]孙永强(19642),男,2005年大学毕业,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地震采集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及效果 孙永强,晁如佑,宗晶晶李亚斌,李金莲,付英露 (江苏石油勘探局地球物理勘探处,江苏扬州225007) [摘要]“十一五”期间,江苏油田相继在GY 凹陷的HL 、ZW 和WB 断裂带部署了YA 、ZD 、Z L 和CB 共4块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区域。3个断裂带断层发育,构造破碎,火成岩对下伏地层能量屏蔽严重,地 震资料品质较差;地表条件复杂,激发、接收条件横向变化大。为此,从观测系统、激发和接收3方面 入手开展方法研究,形成了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以精细表层结构调查为重点的最佳激发参数 优选技术、基于保护高频成分的接收等技术,寻找到了一套适合GY 凹陷复杂断裂带的高精度地震采集 技术系列,达到了落实小断层分布,提高地震资料品质的目的。 [关键词]复杂断裂带;GY 凹陷;高精度;地震采集方法 [中图分类号]P631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11)0720088204 为进一步提高GY 凹陷HL 、ZW 和WB 断裂带的资料品质,江苏油田于“十一五”期间相继部署了YA 、ZD 、ZL 和CB 共4块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区域,通过地震采集方法研究和实践应用,最终获得了较高品质的原始地震资料,取得了很好的勘探效果。 1 采集难点 1)三个断裂带构造破碎,波场复杂,不利于构造的准确成像[1,2]。 2)火成岩分布广泛,屏蔽作用强,影响了下伏地层的成像质量[3]。 3)原有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反射能量弱,断裂带内层位难以追踪,小断层欠落实,影响构造的可靠程度。 4)工区表层结构多变。分为胶泥、流沙和软泥等激发接收区[4];激发岩性变化较快;古河道发育[5],常引起局部地区单炮品质变差。 2 关键采集技术 211 面向目标的观测系统优化技术 观测系统设计原则是每个CDP 面元内炮检距和方位角分布均匀;保证目的层有效反射信息有利于速度分析和成像;确保目标区的有效覆盖次数,使地震资料有足够的信噪比;覆盖次数均匀,有利于构造和岩性研究[6~11]。 在全面分析GY 凹陷复杂断裂带高精度地震采集难点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基于射线理论和波动方程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技术,采集参数论证过程中,针对构造破碎、火成岩屏蔽提出基于叠前成像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概念,根据高精度采集及满足勘探开发不同阶段的需求,采用可变面元技术,并应用照明技术优化采集观测系统的设计。面元的尺寸有4种,分别为10m ×10m 、10m ×20m 、20m ×20m 、20m ×40m 。以YA 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通过采集方法后评估,优化采集方案。以20m ×20m 面元为?88?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11年7月 第33卷 第7期Journal of Oil and G as T echnology (J 1J PI )  J ul 12011 Vol 133 No 17

二维地震勘探报告

一、施工情况 按照《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 897-2000的有关技术规定和要求,山西山地物探技术有限公司于2010年9月18日至9月23日历时5天,在该区开展了野外试验工作。9月26日开始转入生产工作。于2010年10月16日完成了野外采集,历时29天,共完成地震测线4条,测线长度7.82km。完成试验点1个,试验物理点14个,微测井1个;设计生产物理点238个,完成生产物理点229个;共计完成物理点233个。其中:甲级记录125张,占54.6%,乙级记录100张,占43.7%,物理合格率98.3%。野外原始资料质量满足《规范》和《合同》要求。为后续处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010年10月8日~10月18日在涿州恒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完成了资料处理,共获得地震时间剖面5条,处理剖面长度7.32km,满24次覆盖剖面长度3.7km。依据《规范》要求,对满覆盖时间剖面进行了评价,其中Ⅰ类剖面2.93km,占79.2%;Ⅱ类剖面0.44km,占11.9%。Ⅰ+Ⅱ类剖面168.51km,占91.1%,资料处理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2010年10月20日完成了全部构造解释、图件编绘和报告编制工作。 二、地质任务 根据《煤炭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MT/T897-2000及勘探地质目的要求,本次二维地震勘探的地质任务为: 1、了解测线控制范围的构造形态,查明F 2、F3断层的落差、性质及其平面展布情况,平面误差不大于50 m。对地震测线上新发现的20m以上断点做出解释。 2、控制测线范围内2号、9号煤层底板的赋存形态,解释误差不大于5%。 三、测线布置 地震主测线布设北西-南东向,与构造主方向和地层走向近垂直,布设测线5条,详见图1。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2018年矿井物探标准化考试题库(100题) 一、填空题(共35题) 1、物探依据物理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2、电阻率法是以不同岩矿石之间导电性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实现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 3、实践中,人们常把AB/2的深度看作电阻率法的影响深度,而把AB/4的深度看作勘探深度来看待。 3、煤矿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标准化装备管理中明确要求地质工作至少采用 1 种有效的物探装备。 4、煤矿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原则,对掘进巷道进行超前探测工作,实行物探先行、化探跟进、钻探验证组合方法进行探测。 5、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观测由该脉冲电磁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6、地面瞬变电磁场为半空间分布,井下瞬变电磁场为全空间分布。 7、井下超前物探直流电法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是三点源探测法。 8、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掘进工作面至少采用 2 种物探方法。 9、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超前物探成果严禁作假,一旦发现按“有掘必探”假探、不探进行处理。

10、综采工作面回采前可采用电法、地震勘探法进行隐伏地质构造的探测。 11、井下瞬变电磁法超前物探施工应至少布置三条测线,分别是 顺层测线、朝上测线、朝下测线。 12、超前物探原始数据及报告必须及时保存、备份并及时上传至信息平台。 13、YDZ(B)直流电法仪的最大发射电流不大于_65_mA,施工时的发射电流不小于__20__mA。 14、直流电法施工布置时,如果在电极周围浇水是为了__减小 ______电极周围的接地电阻。 15、YDZ(B)直流电法仪主要两类施工方法,分别是__超前___探测和测深探测,其中测深勘探又分为___三极____测深和对称四极测深。 16、在三极超前探测施工中,需布置3种电极,分别是____发射 ____电极,___测量__电极和无穷远电极。如果所有电极的间距均为4米,那么A1前方的盲区为__14__米。 17、钻孔超前探水方法采用极化率和电导率二个参数。 18、矿井瞬变电磁法经常使用的工作装置形式一般有两种,分别是中心回线装置、重叠回线装置。 19、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防治水工程中用物探和钻探 等手段查明疏干、带压开采工作面隐伏构造、构造破碎带及其含(导)水情况,制定防治水措施。

地震解释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震波地质信息综合解释 摘要:地震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解释的发展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本文主要从现今已经在应用的解释技术和方法以及近年来涌现出来的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展开论述。分别包括三维可视化技术、构造解释、构造解释和利用振幅属性预测含烃概率、利用波峰瞬时频率计算薄层厚度、多子波地震道分解和重构等。 关键字:地震解释、构造解释、振幅属性、波峰瞬时频率 引言:地震资料解释是勘探和开发地震的最后环节,其功能是将地震信息翻译成地质语言或符号;其目的是直接服务于勘探和开发。因此解释质量决定了一个区块勘探开发的方向和进程。地震勘探开发技术发展的目标都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易于解释的具更高可信度的地震资料。地震解释现在更多地强调综合性和在地质规律控制下的地震解释。这对解释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解释人员通晓地质知识,同时具有物探知识。地震解释从来就不是从事物探方法研究人员单纯可以从事的工作。地震解释已经开始从注重地震解释方法向注重多学科综合性的转变,现在更为明显!地震解释的另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强调在地质规律认识下的地震解释,即地震和地质的紧密结合。 一、地震综合解释的现今技术及方法 在地震综合解释方面,主要是以地震反演技术、多种属性分析技术及三维解释为主体的地震综合储层预测技术,通过与层序地层学、测井和地质等其他测量解释成果的结合给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的应用实例。例如AmoutColpaert应用神经网络将地震解释数据和井中岩石物理特性分析联合实现多属性分析,从而进行岩相预测。靶区的目标地层是岩溶发育的斜坡形向陆架坡过渡的碳酸盐岩地层,探区内井资料很少或几乎没有,作者综合应用了基于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岩石物理分析和多属性地震分析,对无井控制区的岩相进行了预测。其基本流程见图1。

石油地质基础知识

石油勘探开发全流程 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主要流程:地质勘察—物探—钻井—录井—测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运输—加工等。这些环节,一环紧扣一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作为专业石油人,我们有必要对石油勘探开发的流程有一个全局的了解! 一.地质勘探 地质勘探就是石油勘探人员运用地质知识,携带罗盘、铁锤等简单工具,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和研究出露在地面的底层、岩石,了解沉积地层和构造特征。收集所有地质资料,以便查明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带和分布规律,以达到找到油气田的目的。但因大部分地表都被近代沉积所覆盖,这使地质勘探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地质勘探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它极大地缩小了接下来物探所要开展工作的区域,节约了成本。 地面地质调查法一般分为普查、详查和细测三个步骤。普查工作主要体现在“找”上,其基本图幅叫做地质图,它为详查阶段找出有含油希望的地区和范围。详查主要体现在“选”上,它把普查有希望的地区进一步证实选出更有力的含油构造。而细测主要体现在“定”上,它把选好的构造,通过细测把含油构造具体定下来,编制出精确的构造图以供进一步钻探,其目的是为了尽快找到油气田。 二.地震勘探 在地球物理勘探中,反射波法地震方法是一种极重要的勘探方法。地震勘探是利用人工激发产生的地震波在弹性不同的地层内传播规律来勘测地下地质情况的方法。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当地层岩石的弹性参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地震波场发生变化,并发生反射、折射和透射现象,通过人工接收变化后的地震波,经数据处理、解释后即可反演出地下地质结构及岩性,达到地质勘查的目

的。地震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三大类,目前地震勘探主要以反射波法为主。 地震勘探的三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野外采集工作。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在地质工作和其他物探工作初步确定的有含油气希望的探区布置测线,人工激发地震波,并用野外地震仪把地震波传播的情况记录下来。这一阶段的成果是得到一张张记录了地面振动情况的数字式“磁带”,进行野外生产工作的组织形式是地震队。野外生产又分为试验阶段和生产阶段,主要内容是激发地震波,接收地震波。 第二个环节是室内资料处理。这个环节的任务是对野外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各种加工处理工作,得出的成果是“地震剖面图”和地震波速度、频率等资料。 第三个环节是地震资料的解释。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运用地震波传播的理论和石油地质学的原理,综合地质、钻井的资料,对地震剖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说明地层的岩性和地质时代,说明地下地质构造的特点;绘制反映某些主要层位的构造图和其他的综合分析图件;查明有含油、气希望的圈闭,提出钻探井位。 三.钻井 经过石油工作者的勘探会发现储油区块, 利用专用设备和技术,在预先选定的地表位置处,向下或一侧钻出一定直径的圆柱孔眼,并钻达地下油气层的工作,称为钻井。 在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的各项任务中,钻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诸如寻找和证实含油气构造、获得工业油流、探明已证实的含油气构造的含油气面积和储量,取得有关油田的地质资料和开发数据,最后将原油从地下取到地面上来等等,无一不是通过钻井来完成的。钻井是勘探与开采石油及天然气资源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勘探和开发石油的重要手段。

地震勘探安全生产施工方案

地震勘探安全生产施工方案 一、事故风险分析 1、森林火灾风险。主要发生在秋后、冬季林区枯叶较多,气候干燥,风力较大这个时间段,其内在引发因素有:职工上山带烟火,在林区吸烟,乱扔烟头,钻机汽油机因故障失火、汽油桶泄露,钻进过程中岩粉高温和外来人员吸烟、焚烧等。 2、测区内道路交通事故。测区地形复杂,交通条件较差,道路窄、陡、急转弯道较多,测区内没有沥青化的土路陷坑等是引发交通事故的客观条件,其内在引发因素有:车辆故障,刹车失灵,司机违章超速行车、紧急情况处置不当、超负荷运载等因素。 3、地震爆炸后因爆后地震引发地质灾害如岩体崩塌、山坡上活石滚落,造成人员受伤、被埋等。其发生条件是:高角度边坡坡脚放炮,炮点周围岩石疏松,有坡积物、松散层、崩塌的地质灾害体。 4、爆炸事故。本次工作单孔药量大,施工环境复杂,场地杂散电流场等外在因素,加上作业人员不能实行在井口包药,违章携带装好雷管的炸药远距离运输,作业人员携带手机或其他电源设备、下药与放炮人员距离较近,造成接错线等,产生爆炸事故。 5、爆炸飞溅物伤害事故。主要发生在边坡附近的炮孔,井深达不到设计要求的炮孔等地点,因爆炸抵抗线过小,爆炸后产生岩土飞溅物。 6、摔伤、高处坠落。地形陡滑、树木多、杂草多、黄沙坡多是发生摔伤、高处坠落的外在条件,其引发因素是作业人员负重上山,遇到陡坡、悬崖等易滑地带,作业人员劳保鞋不具备防滑能力,没有实行三到五人一组,采取相互协作上山,作业人员没有住拐棍,实行先探路后行人等措施。 7、触电事故。分为两种,一种是放炮过程中爆炸线触及高压线,一种是办公、生活用电超荷载、线路老化,室内插座沿地敷设,地面潮湿或向地面洒水等因素,发生触电或线路短路引发火灾。 8、中毒事故。分为三种,一种是食物中毒,食堂不卫生,豆角之类的菜没有作熟,食用不明毒性野菜等;二是煤气中毒,食堂液化气罐泄露,或冬季用煤火炉取暖发生煤气中毒;三是车内一氧化碳中毒。

标准化物探考试题库

2018年矿井物探标准化考试题库(100题) 一、填空题(共35题) 1、物探依据物理性质不同可分为电法勘探、磁法勘探和重力勘探等。 2、电阻率法是以不同岩矿石之间导电性为基础,通过观测和研究人工电场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实现解决各类地质问题的电法勘探。 3、实践中,人们常把AB/2的深度看作电阻率法的影响深度,而把AB/4的深度看作勘探深度来看待。 3、煤矿安全生产地质灾害防治与测量标准化装备管理中明确要求地质工作至少采用 1 种有效的物探装备。 4、煤矿严格执行有掘必探原则,对掘进巷道进行超前探测工作,实行物探先行、化探跟进、钻探验证组合方法进行探测。 5、瞬变电磁法是利用不接地回线或电极向地下发送脉冲式一次电磁场,用线圈观测由该脉冲电磁感应的地下涡流产生的二次场的空间和时间分布,解决有关地质问题。 6、地面瞬变电磁场为半空间分布,井下瞬变电磁场为全空间分布。 7、井下超前物探直流电法最常用的施工方法是三点源探测法。 8、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掘进工作面至少采用 2 种物探方法。 9、根据同煤经地字【2016】460号文件要求超前物探成果严禁作假,一旦发现按“有掘必探”假探、不探进行处理。 10、综采工作面回采前可采用电法、地震勘探法进行隐伏地质构

造的探测。 11、井下瞬变电磁法超前物探施工应至少布置三条测线,分别是顺层测线、朝上测线、朝下测线。 12、超前物探原始数据及报告必须及时保存、备份并及时上传至信息平台。 13、YDZ(B)直流电法仪的最大发射电流不大于_65_mA,施工时的发射电流不小于__20__mA。 14、直流电法施工布置时,如果在电极周围浇水是为了__减小______电极周围的接地电阻。 15、YDZ(B)直流电法仪主要两类施工方法,分别是__超前___探测和测深探测,其中测深勘探又分为___三极____测深和对称四极测深。 16、在三极超前探测施工中,需布置3种电极,分别是____发射____电极,___测量__电极和无穷远电极。如果所有电极的间距均为4米,那么A1前方的盲区为__14__米。 17、钻孔超前探水方法采用极化率和电导率二个参数。 18、矿井瞬变电磁法经常使用的工作装置形式一般有两种,分别是中心回线装置、重叠回线装置。 19、煤矿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防治水工程中用物探和钻探等手段查明疏干、带压开采工作面隐伏构造、构造破碎带及其含(导)水情况,制定防治水措施。 20、按照DZ/T0187-2016地面磁性源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中规定,常用物探工作测网比例尺1:2000时,点距为 10 米。

工程物探试题库

工程物探试题(一) 一、解释概念(共16分) 1.观测系统 2.惠更斯原理 3.频谱 4.波动曲线 5.静校正 6.地球物理勘探 7.折射定理 8.视速度 二、填空题(共13分) 1.地震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岩土介质可视为介质,产生的波可视为波,按传播方向与介质振动方向的不同,波主要可细分为、和波,同一岩土层波速大小关系为。 2.原始地震记录上主要包含的地震波、、、和。 3.浅层折射波法勘测时,常用的观测系统为,资料处理的主要流程、、。 4.影响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因素有:、、 、和。 三、简答题:(共20分) 1.地震波传播过程中其能量衰减有什么规律?(4分) 1.(4分) 2.什么是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有什么优越性?(4分) 3. 为什么水平叠加时间剖面需要做偏移归位?(4分) 4.t0法的原理。(8分) 四、证明题:(共12分) 假设均匀介质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 证明:1.直达波时距曲线是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渐近线。

2.该界面产生的折射波时距曲线在盲区半径点与反射波时距曲线相切。 五、(共24分)假设地质模型如图1所示。 1.推导R界面共激发点反射波理论时距曲线方程 2.写出R界面共中心点时距曲线方程。 3.讨论两方程共同点和不同点。 4.绘制R界面直达波、反射波和折射波时距曲线。 5.绘出图2水平叠加后时间地震剖面。 地面 h1=50m v1=800m/s R v2=1000m/s 图1 地面 (a)(b) 图2 六、(共15分)已知4次覆盖,接收道数N=24,道间距ΔX=4米, 偏移距=1个道间距,单边放炮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 求: 1.为达到满覆盖次数,炮间距应为多少? 2.排列长度和最大炮检距为多少? 3.写出共CDP点道集?

物探方法现状及未来展望

物探方法现状及未来展望 发表时间:2018-12-12T17:02:36.2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9期作者:刘晨阳 [导读] 工程物探方法作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勘探都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与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息息相关。 吉林大学建设工程学院工程地质系长春 130026 工程物探方法作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勘探都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与我国的工程建设事业息息相关。通过应用地球物理方法,达到探查建筑物地基、地下管线以及地下不良地质体和覆盖层等目的,工程物探在工程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现有的物探方法 工程物探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工作环境,可以分为航空物探、地面物探和地下物探三类。根据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所依据的原理又可划分为:电法勘探、地震勘探以及电磁勘探、重力勘探。 浅层地震勘探由于具有精度高、分辨率高、探测深度大并且对场地要求较小的优点而在工程地质勘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勘探方法可分为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和透射波法,工程勘察中常常根据不同的勘探精度和适用性而选择不同的方法。反射波法由于对场地的开阔程度较折射波法小并且激发所用的爆炸药量较小而被广泛使用。地震勘探是根据地层岩石之间的弹性参数差异勘探的。反射波法反映的是波阻抗界面,不同的地层其波阻抗不同从而可以根据岩石弹性参数的差异划分出覆盖层与基岩的分界面,达到探测覆盖层厚度的目的。 高密度电阻率法具有探测密度高、信息量大、工作效率高的优点,能够直观的反映出一定厚度或规模的软弱夹层、砂层,空洞和地下水位,对地层周围地质情况反映明显,根据岩矿石的电性差异可以对地层进行分层,有助于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较为准确的找出病害区和基岩面,是覆盖层探测的可选方法。地质雷达具有勘探精度高,对场地范围大小和起伏程度要求不高,探测方向性好的优点,对厚度较薄的地层反映异常清晰,对于富水区、破碎带和空洞反映明显,根据覆盖层和基岩之间明显的介电常数差异可以对覆盖层的厚度进行探测。 2综合物探方法的广泛使用 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勘察的对象与周围的环境或介质往往存在着某种差异,而这些差异所呈现出的天然或者人为物理场的分布特征则能反映出地下的地质特征,为工程的建设以及施工提供有效的勘探依据。然而,地下介质参数并不是由单一参数决定的,如果只是考虑单一的物性参数所得出来的物探资料很难具有说服力,地下介质的复杂性造就了物探方法的多解性,因此在勘探过程中大多是结合地质以及地球物理的特征,选择其最优的组合方法,将多种物探方法综合使用,最终通过钻探资料验证,从而得出物探方法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效果。 高密度电阻率法[1]是一种阵列勘探的二维勘探的方法,上世纪70年代末有学者研究发现了传统电法勘探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产生了阵列电法勘探的思想;英国学者所设计的电测深装置即为高密度电法的雏型。如下图1所示: 图1电法工作原理图 20世纪80年代,日本株会社借助于电极转换板暂时实现了高密度电法的野外数据采集,然而由于设计的不完善,这套设备并没有完全发挥出高密度电法纵横向二维勘探的优越性。至80年代末,高密度电法开始传入中国,一些高校和科研部门对高密度电法进行了技术研究,理论联系实践,从而对方法理论和相关的技术问题进行了完善。经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与研究,高密度电阻率法的数据处理和反演已经由二维逐步发展到三维,三维数据场的可视化已经得到了实现。高密度电阻率法由于工作效率高,反映的地电信息量较大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中去,如基岩面的调查,建筑选址及断层等其他地质灾害探测等。地质雷达最早的雏形是1904年Husemeyer通过电磁波的信号来探测距离较远的地面的金属体,1910年德国科学家在其专利中提出了用电磁波来探测地下介质的概念,1924年,英国物理学家Edward Victor Appleton利用电磁反射波估算了电离层的高度,用电磁波进行探测的方法开始逐渐被应用。然而,自从1929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奥地利地区利用电磁波脉冲探测目标体之后,通过电磁波探测地下介质体开始被遗忘。 瞬变电磁法[2](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Methods)的基础是电磁感应原理,场源为人工源,因为研究的是响应场与时间的关系,又被称为时间域电磁法(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s)。其人工场源分为2类:电偶源(即接地回线)和电磁源(即不接地回线)。 利用人工场源向地下发射一次脉冲场,在其激发下的瞬间,产生一个向回线法线方向传播的一次磁场(即一次场),在一次场激励下,地质体将产生涡流。在一次场消失以后,涡流不会马上消失,它会有一个衰减的过程,此过程会产生一个衰减的二次磁场,并继续传播,再由接收回线接收二次场。这样,通过分析二次磁场的信息变化,就可以得到地质体的电性分布情况。

三维地震勘探设计样本

山西三元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三维地震勘探设计 二0一0年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勘探区概况 (1) 第一节勘探区范围及交通 (1) 第二节地质任务 (1)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2) 第一节地质概况 (2) 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 (2) 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 (3) 第一节低速带调查 (3) 第二节试验工作 (3) 第三节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 (4) 第四节设计工作量 (7) 第五节施工技术措施 (8) 第四章资料处理 (10) 第五章资料解释 (12) 第六章质量目标及质量保证措施 (13) 第七章三维地震勘探效果预测及成果 (16)

第一章勘探区概况第一节勘探区范围及交通第二节地质任务

第二章地质概况及地震地质条件 第一节地质概况 一、地层 二、煤层 三、构造 第二节地震地质条件 一、地表条件 二、浅层条件 三、深层条件

第三章野外工作方法 第一节低速带调查 通过收集测区水井、机井水位等资料初步估算测区潜水位情况,并辅以小折射法或微测井进行低降速带调查,为资料处理提供依据。本区设计低速带调查物理点8个,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工作量。 第二节试验工作 为了保证地震勘探原始资料的质量,必须进行系统详细的试验工作。 一、试验点选取 3个试验点,全区均匀布设,主要试验激发、接收效果。 二、激发因素试验 主要试验不同激发井深、激发药量、不同组合个数激发效果。 三、接收因素试验 采用主频为60Hz检波器接收,为了压制高频干扰,采用2串2并检波器串组合,组合形式:小基距面积组合,组内距0.5米 影响检波器埋置的为第四系松散耕植土,加上风吹会引起检波器产生高频谐震,所以埋置检波器时必须挖坑并清除浮土,坑的深度取决于当地的耕作深度,并通过试验确定,坑深:30cm。 四、仪器参数 仪器使用法国sercel公司新型多道遥测数字地震仪。根据所勘探的目的层深度和精度要求,所选用仪器参数如下: 采样间隔:1ms 记录长度:1s,因煤层埋深位于300~400m之间,双程反射时间200~

物探试题及答案

物探试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填空题 1.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的物探方法,主要有勘探,勘探,勘探和勘探,其中是有效的物探方法是地震勘探。 答:地震;重力;电法;磁法。 2.用方法(如爆炸,敲击等)产生振动,研究振动在的传播规律,进一步查明地质构造和有用矿藏的一种方法,叫地震勘探。 答:人工;地下;地下;物探。 3.地震勘探分地震法、地震法和地震法三种,用于石油和天然气勘探主要是地震法,其它两方法用的较少。 答:反射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 4.反射波地震勘探,首先用人工方法使产生振动,振动在地下形成地震波,地震波遇到岩层时,会产生成反射波。 答:地层;传播;分界面;反射。 5.反射波到达地表时,引起地表的。检波器把地表的转换成,通过电缆把电振动输送到数字地震仪器里,记录在磁带上的,这就成为地震记录。 答:振动;机械振动;电振动;数字磁带。 6.对数字磁带地震记录,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地震资料,等到各种时间剖面,再对时间剖面进行地震资料,做出地震,并提出进行钻探,这样就完成了地震勘探工作。 答:处理;解释;构造图;井位。

7.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当外力去掉以后,物体能立刻层状,这样的特性称为。具有这种性能的物体叫。 答:形变;恢复;弹性;弹性体。 8.、物体在作用下,弹性体所发生的或的变化,就叫做形变。 答:外力;体积;开关;弹性。 9.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若去掉外力以后,物体仍旧其受外力时的开关,这样的特性称为。这种物体称为。 答:形变;保持;塑性;塑性体。 10弹性和塑性是物质具有两种互相的特性,自然界大多数物质都具在这两种特性,在外力作用下既产生形变。也产生形变。 答:对立;同时;弹性;塑性。 11.弹性和塑性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主要表现为形变或形变。这取决于物质本身的物质,作用其中上的外力作用力延续时间的,变化快慢,以及物体所处、压力等外界条件。 答:弹性、塑性;物理;大小;长短;温度。 12.当外力作用,而且作用时间又,大部分物质主表现为弹性性质。 答:很小;很短。 13.当外力作用,且作用时间时,所有物质都表现为塑性性质。

地震数据采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简介

!"第#$卷#期$%%%年&月 中国煤田地质 ’()*+,(*(+-(.’/01) 2345#$135# 6785$%%% 地震数据采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简介 刘有年,何文欣 9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西安:#%%;<= 作者简介:刘有年9#"!&>=,男,#"?<毕业兰州大学地质 学专业,地震勘探与计算机应用。 收稿日期:#""">%;>#"收到,#""">#%>$;改回编 辑:孙常长 图#重复观测系统示意图9@炮点位置 ?’AB 点位置 !检波点位置= 摘要:三维地震勘探中特观设计的可视化和精确化是迄今为止长期困扰勘探界同行的难题之一,该文介绍的地震数据采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应用软件,以其形象的用户界面和简易的交互式操作方式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检波器;炮点;观测系统;覆盖;排列中图分类号:B!&#C "#::9$%%%=%#>%%!">%$ 在我国煤炭资源勘探中大量采用的三维地震技术中,野外数据采集是决定地震工程质量优劣的关键环节。多年的地震野外作业发现,由于村庄、河流等地物的存在,往往影响了测区内地震检波器和炮点的正常布置,形成地下不均匀的覆盖次数或观测盲区。因此,在野外施工阶段,需要设计特殊观测系统进行修补。但由于工序复杂,工作量大,靠人工进行精确设计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直接影响地震资料处理成果质量的’AB 分布情 况和反映覆盖次数均匀程度的直观图件都是在野外施工结束后的资料处理阶段中绘制得出,这时对于完善野外施工中的技术缺陷已于事无补。随着煤矿生产对地震勘探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增强现场情况下对地震数据采集质量的实时监控能力特别是迅速掌握’AB 分布形态和覆盖次数均匀程度并及时制定精确的修补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迫切需要我们开发一种操作简便、运行迅速又适于野外使用的数据采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实时指导地震生产中特殊观测系统的复杂设计。 #系统简介 在图只有三个检波器、两个炮点的观测系统 中,很容易地看出)、A 两个共深度点,只有一次观测9一次覆盖=,而E 、’两点有二次观测9二次覆盖=,覆盖次数的提高有利于抑制观测过程中的 随机噪声,增强地震观测记录的信噪比。 在实际的地震生产中,接收点数9也称接收道数=远不止7、F 、G 三点,而是几十个乃至几百个或上千个。目的层上每一炮的反射点也有几十个至上千个。炮点位置在移动过程中,各反射点可有一至几十次的重复观测,在平面上形成复杂的观测次数分布,并直接影响着地震野外接收成果的最终质量。因此,研制一种实用软件,对测区各’AB 点实施有效管理、控制和设计,是长期以来困扰地震界同行的技术难题。 经过潜心研究和摸 索,我们研制出专门用于三维地震勘探中观测系统设计和解决特观问 题的地震数据采集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AHI-IJ,6。该系统使用环境是野外便携式笔记本电脑或由电脑控制的地震采集仪器9一般不提倡使用后一种工作方式,因式仪器和外界的数据交换有可能招徕某些病毒,对仪器的正常工作造成威胁=,操作平台为A(I 或K01A(KI 操作系统。同时由于’AB 点数据量大且分布精确,我们选用了JL8F3 ’$C %编译系统,该系统运行速度快,代码简洁,图形功能强,又能在一般微机9甚至 ?%??M ?%?!机型的机器=上安装运行。 为方便施工设计,该软件在研制时着重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 ! 检波点和炮点位置的设定。地震野外施 万方数据

从勘探领域变化看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勘探领域变化看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地震储层预测就是以地震信息为主要依据,综合利用其他资料作为约束,对油气储层的品质参数,如几何特征、地质特性、油藏物理特性等,进行预测的 一门专项技术。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技术的兴起,储层预测的内涵也得到了迅速 扩展,已从储层品质预测扩展到源岩品质和工程品质预测。前,地震储层预测技 术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生产中储层预测的主导技术之一,它能较好地根据不同勘探 生产阶段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类型、不同精度的储层预测成果,为油气勘探生 产服务。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对勘探领域变化背景下,地震储层预测 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勘探领域;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引言:地震储层预测是以高分辨率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以地质与钻井资 料为参考,波阻抗反演和属性分析为主要技术来进行的。因此,波阻抗反演的效 果和属性参数的运用成为储层预测的关键。为了更好的对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 行了解,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基于勘探领域变化下,对其技术现状以及发展趋 势进行详细分析。 一、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一)地震裂缝预测技术 裂缝预测技术的研究应用成为国内外储层及含油气预测的热门。裂缝是碳酸 盐岩、火山岩中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也是大部分非常规油气的主要存储地方, 如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主要以吸附和游离态储存在裂缝或孔隙中.岩 石性质、不同受力类型等因素决定了裂缝的成因、产状、密度、大小、宽度、方 向等呈现复杂多样性,这决定了裂缝预测的超难度和超复杂性。地震裂缝预测技 术的应用起步于计算岩石物理中等效介质理论的提出与应用。等效介质理论将实 验岩石物理模型微观的裂缝参数与地震波场表征的宏观介质性质有机的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多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方法和技术,如多波多分量技术预测 裂缝、方位各向异性预测裂缝等.中石油将裂缝预测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列为“十二五”物探技术研究主要方向之一。 (二)岩石物理分析技术 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理论岩石物理模型的实际应用、理论模 型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的结合应用及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应用等三个方面。岩石物 理针对岩石机理的研究使其成为现今地震储层及油气预测技术发展应用的理论来源。近几年SEG每年都将岩石物理分析及应用作为专题进行讨论[1]。 二、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 目前,由于地震技术储备跟不上勘探领域变化带来的技术需要,物探技术人 员总感到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证实这个 观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勘探领域从构造转向岩性,地震勘探先后出 现了“亮点”和AVO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到了九十年代末岩 性目标的描述在地震领域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此时地质上才逐步提出了岩性 地层勘探的理念。也就是说地震技术领先于勘探领域对技术的需求,所以物探人 员可以从容应对。随后在本世纪初又从波阻抗反演进一步延伸到叠前反演,岩性 地层勘探问题可以得到更好地解决。但是,近几年勘探目标很快转到了火山岩、 碳酸盐岩等复杂岩性,接着又转入了致密油气,甚至是页岩油气,勘探目标的快 速变化,使原来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介质假设不适应勘探新领域的实际介质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