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7.89 KB
- 文档页数:2
养老院食物中毒案例分析一、背景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加剧,使得养老院成为了许多老年人的居住选择。
养老院的饮食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分析一起养老院食物中毒案例,找出原因,总结教训,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参考。
二、案例概述2021年某月,我国某养老院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共有20名老年人受到影响,其中5人病情较重。
经过紧急救治,所有患者病情得到控制,无生命危险。
事故原因经调查确认是食物中毒,具体原因为沙门氏菌污染。
三、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食品原料采购: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原料可能是采购过程中未能严格把关,导致不合格产品流入养老院食堂。
(2)食品加工:食堂工作人员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可能未能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程,如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等。
(3)食品储存: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可能存在温度控制不当,导致细菌滋生。
(4)食品配送:配送过程中可能存在容器清洁不当,导致细菌传播。
2. 过程分析(1)事故发生:老年人食用了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后,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2)病情发展:患者病情迅速恶化,部分患者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
(3)紧急救治:养老院发现病情后,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同时报告有关部门。
(4)调查处理: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调查,查明原因,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四、教训与建议(1)加强食品采购管理,严格把关原料质量,确保食品安全。
(2)提高食堂工作人员的卫生意识,加强培训,严格执行卫生操作规程。
(3)完善食品储存制度,确保食品在储存过程中的温度控制,防止细菌滋生。
(4)加强食品配送管理,确保容器清洁,防止细菌传播。
(5)建立食品安全应急预案,提高养老院应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能力。
五、总结养老院食物中毒事件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也暴露出我国养老院食品安全管理的不足。
通过本次案例分析,我们应吸取教训,加强养老院食品安全管理,为老年人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居住环境。
一起由乌盖利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在区域性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实验室中了解本区域内沙门菌的病原分布情况、流行情况、生化鉴定、血清分型、抗生素敏感性试验和致病基因情况。
方法按照区域性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实验室平台建立的研究和达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实施。
结果对5份患者肛拭,7份食品进行细菌分离、生化试验与血清学诊断,其中1份患者肛拭,3份食品检出乌盖利沙门菌。
结论证实这是1起由乌盖利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暴发事件。
乌盖利沙门菌是一个极少见的血清型,为四川省首次分离出来。
[关键词] 区域性;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实验室;乌盖利沙门菌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2009-08-30,达县双庙乡发生1起因建房办宴致食物中毒事件。
经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综合分析,确诊为1起由乌盖利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2009-08-31T:20:00,达县疾控中心接赵家中心卫生院电话称:双庙乡发生1起食物中毒。
达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取样。
1 流行病学调查2009-08-30,达县双庙乡发生1起因建房办宴致食物中毒事件。
参加宴席共120人,20人发生食物中毒,其中男性12人,女性8人。
年龄最大70岁,最小10岁。
罹患率为16.67%。
首例患者于餐后13h出现症状,最后1名患者症状出现时间为餐后26h。
2 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畏寒,发热,体温37.5℃~38℃,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四肢无力。
精神较差。
但呼吸、脉搏及血压正常,神志清楚。
经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3d 后全部康复。
3 实验室检验3.1 标本采集采集剩余食物7份,赴医院采集患者肛拭5份。
3.2 病原体检测3.2.1方法按照区域性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实验室平台建立的研究〔1〕,达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和GB/T4789.4-2008《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操作。
一起山夫登堡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分析摘要】目的:快速查找食物中毒的原因,为食物中毒的处理提供依据。
方法:分析2014年我市某餐厅发生的一起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资料,对现场采集样品进行可疑致病菌检测。
结果:在本资料采集的20份样品中有4份样品分离出沙门氏菌,通过沙门氏菌血清学鉴定检查出其为山夫登堡沙门氏菌,而其他样品中未检出可疑致病菌。
结论:通过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鉴定结果,同时依据《WS/T13-1996沙门氏菌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1]确定该次中毒事件是由山夫登堡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关键词】山夫登堡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检验【中图分类号】R1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02-0126-02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Salmonella Fort Hill Clifden Qian Xia, Ren Xinhong, Xiao Mei, Li Youjia,Taixing city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taixing, jiangsu province, 2254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Quickly find the cause of food poisoning, Provide the basis for food poisoning treatment. Methods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data analysis along with the city in 2014 occurred in a restaurant, Th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on-site detection of suspicious pathogens. Results In 20 samples of the data collected in four samples isolated from Salmonella, Salmonella serology by checking out their mountain salmonella Clifden Castle, The other samples were not detected suspicious pathogens. Conclusion By the result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laboratory identification of patients, At the same basis "WS / T13-1996 salmonella poisoning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1] to determine the times of poisoning by Clifden Castle Hill bacterial food poisoning caused by Salmonella.【Key words】 Clifden Castle Hill salmonella; Poisoning;Inspection沙门氏菌是造成食物中毒最常见的致病菌,该病菌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占我国第一位。
一起猪霍乱沙门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一、疫情的简述1960年8月29日,接某县为什防疫站报告:8月27日、28日,该县有四个工厂先后突然发生一批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的病人,到29日上午8点为止发病人数已达200余人,腹泻频繁,有脱水,酸中毒的36例已住院治疗。
无死亡。
这四个厂都在县城内,但互不毗邻,彼此之间无明联系。
接报核实后,某区卫生局立即组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区卫生监督所有人员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先将调查情况报道如下:二、调查结果1.患病情况1.1临床症状体征本次发病病例临床症状表现发冷、发热、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或稀便,无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少数病人吐泻频繁,有轻度脱水,酸中毒。
1.2 潜伏期分布及其计算结果潜伏期分布:患者发病主要集中在8月28日-29日,潜伏期中位数为16小时(4-36小时),具体情况见下表:2.流行病学特点:2.1发病情况2.1.1人群分布病例为该县城四个工厂的职工,由于丁厂发病人数最多而且第二食堂只有职工发病,故针对第二食堂进行具体分析。
爆发经过是:28日下午三点半开始出现零星病例,午夜至29日上午发病达最高峰。
下午10点后发病终止。
丁厂发病人数高达222人。
具体情况下表:2.1.2时间分布四个厂中最早的一例发病于8月27日下午7点,该病患为甲厂职工。
丁厂爆发经过是:28日下午三点半开始出现零星病例,午夜至29日上午发病达最高峰。
下午10点后发病终止。
2.1.3空间分布病例均为该县的四个厂的职员或炊事员。
3.可疑病因调查3.1食谱根据调查可知丁厂第二食堂8月28日食谱如下表:3.2 用膳与发病通过调查丁厂第二食堂28日的用膳与发病情况可知,28日第二食堂总用膳人数936人,发病人数222人,其中仅用早餐和晚餐者或仅用早晚餐者不发病,而用了午餐者均发病,说明可疑食物来源为午餐供给的食物。
具体情况见下表:对丁厂第二食堂8月28日的午餐情况再进行进一步分析可知,吃了芸豆炒肉片引起的发病率高达35.7%,而食用茄子炖肉的发病率为15.79%,低于芸豆炒肉片,且未吃茄子炖肉的发病率高达28.48%,芸豆炒肉片为可疑率最高的食品源,但不排除馒头和芸豆炒肉片为可以食品源的可能。
一起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报告摘要】目的了解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大堡子村东排3组发生食物中毒的原因和现状,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该村食物中毒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经调查,截止2011年10月1日,共发病74例,男29例,占39.19%,女45例,占60.81%,发病年龄最大90岁(农民),最小7岁,无死亡病例发生。
结论调查结果表明:本次食物中毒主要是由该村村民张美凤为孙子满月在自己家中请客早餐招待客人,摄食被沙门氏菌污染的凉拌熟猪头肉而引起的。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R595.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226-022011年10月1日下午16:35分,隆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隆阳区汉庄镇大堡子卫生院报告,该院于今日15:00后连续收到多例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例,有共食熟凉拌猪头肉史。
接报告后隆阳区疾控中心于2011年10月1日下午17:00组织专业人员赶到该村疫点现场进行调查,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结果,认为这是一起因食用被沙门氏菌污染的猪头肉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1.1中毒经过:2011年10月1日,隆阳区汉庄镇大堡子村东排3组社员张美凤为孙子满月在自己家中请客,早餐10:00—11:00共有200余人就餐共食卤辣椒、酥肉、凉拌熟猪头肉、炒藕、木耳炒肉、粉蒸、鳅鱼豆汤,食后下午14:00左右,陆续有进餐人员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随后患者陆续到当地大堡子卫生院就诊,截止10月1日晚22:00共发病74例(病情较重者18例),其余120多人因未食凉拌猪头肉没有发病。
1.2人群分布,发病74例中<10岁8例,占10.81%,10—19岁13例,占17.57%,20—29岁17例,占22.97%,30—59岁25例,占33.78%,60岁以上11例,占14.86%,男性29例,占39.19%,女性45例,占60.81%;发病年龄最大90岁,最小7岁,族别均为汉族。
·疾病控制·一起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调查陆欣,杨雪娇,徐斌,陈欢,郑琼台州市椒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医学科,浙江台州318000摘要: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因调查,为预防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参考。
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对照研究,分析暴发原因,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和分离鉴定以明确致病原。
结果本次事件共发病29例,包括疑似病例20例和确诊病例9例。
发病潜伏期为2~16h ,在停止食饼筒销售后一个最长潜伏期后无新发病例。
所有病例的临床症状相似,以发热、腹痛腹泻、头痛头晕为主,且腹痛以脐周阵痛为主,腹泻以水样便为主。
病例发病前48h 仅M 面馆供应的食饼筒为共同进餐食物,通过对4桌多人聚餐者的病例对照研究,认为食用食饼筒与发病存在统计学关联(P <0.05)。
从事食饼筒加工人员肛拭子与病例粪便标本检出D 1群肠炎型沙门菌。
结论该事件是一起因食用沙门菌感染食饼筒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关键词:沙门菌;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15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87(2018)03-0298-03DOI :10.19485/ki.issn2096-5087.2018.03.023作者简介:陆欣,本科,主管医师,主要从事公共卫生监测与防制工作通信作者:陆欣,E-mail :lucymercury@2017年8月10日9∶37—8月12日11∶25,台州市区内多家医院报告接诊了数名发热伴腹痛腹泻患者,椒江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出了由流行病学、检验人员组成的调查组赶赴医院进行调查处置,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病例定义疑似病例:于8月9日6∶30—8月10日11∶00食用过台州M 面馆的食物,食用后24h 内出现腹泻,表现为大便性状发生改变且排除慢性腹泻,同时伴有发热、腹痛、恶心、呕吐、头痛或头晕等症状之一者。
可能病例:疑似病例中首次腹泻后24h 内腹泻次数≥3次者。
一起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摘要:目的:查明2015年我县发生一起因喜宴引发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对就餐者和病例进行流行学个案调查、采集剩余食物、餐具、病人和食品从业人员肛拭进行实验检测,对现场调查资料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本起食物中毒引起发病48例,罹患率7.22%,从现场采集的样品中,检出6株鼠伤寒沙门氏菌。
结论:此次食源性疾病是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
2015年5月4日,我县文圩镇屯治村多名村民因5月4日参加该村赖屋组赖XX喜宴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接报后,我中心对现场进行了调查处理和采样检测,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认这是一起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实验菌株我中心2015年购自广东环凯的标准菌株鼠伤寒沙门氏菌ATCCA14028。
1.1.2培养基:亚硒酸盐煌绿增菌液(LSBG)、木糖赖氨酸胆酸盐琼脂平板(XLD),沙门氏菌显色平板(CAS),H相诱导软琼脂平板,沙门氏菌生化反应鉴定套装。
以上增菌液及平板和生化鉴定管均避光10°以下保存;在有效期内使用。
1.1.3试剂和仪器:血清有沙门氏菌分型诊断血清60种(宁波天润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数显电热培养箱2台。
1.2方法1.2.1爆发病例调查按照WS/T?13-1996《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调查程序进行。
1.2.26株爆发菌株由我中心实验室使用宁波天润的沙门氏菌诊断血清作鉴定。
玻片凝集属于直接抗原抗体反应的定性试验。
根据抗原抗体产生凝集颗粒的程度进行分级。
十:菌体抗原凝集颗粒细,背景浑浊不清;++:菌体抗原凝集颗粒粗实,背景浑浊;+++:反应过程快,菌体抗原凝集颗粒细而均匀,背景较清;井:反应过程快,菌体抗原凝集颗粒粗实,背景清亮。
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报告摘要】目的确定一起食物中毒事件感染来源,明确病原体。
方法参照GB/T4789-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方法采集剩余食物,病人的呕吐物、粪便等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对检出的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
结果 55份标本中有41份检出了沙门氏菌,未检出沙门氏菌、志贺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变形杆菌等。
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用了感染沙门氏菌的猪肉、羊肉所致。
【关键词】沙门氏菌;食物中毒;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R155.3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food poisoning sources of infection, pathogens.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GB/T4789-2003 "test" method of food microbiology gather surplus food, patients vomit and stool samples of pathogen detection, and th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serotype. Results of 55 samples in 41 samples of the Salmonella were detected, Salmonella, Shigella,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nd Proteus. Conclusion the food poisoning is caused by eating Salmonella infection caused by pork and mutton.[keyword] Salmonella; food poisoning; Epidemiology2014年7月16日-17日,本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接收了数十例腹痛、腹泻病人就诊,且人数逐渐增多。
一起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分析
发表时间:2012-12-10T13:23:02.5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4期供稿作者:朱艳梅汤艳[导读]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是一起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朱艳梅汤艳(孝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2000)【中图分类号】R155.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4-0080-02 2011年7月6日20时,接辖区一卫生院电话报告,该镇王某在家为其母举办寿宴,宴后16人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已在送市人民医院途中。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是一起沙门氏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根据丧宴举办方提供的就餐者名单,对每位就餐者、厨师及服务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病例肛拭或粪便等标本16份;厨师及服务人员肛拭或粪便标本5份;采集剩余食物标本6份(蛋糕、蹄花、丸子、鳜鱼、合菜、板鸭);宴席用调料、加工用具9份。
1.2 样本检测
所有标本按照GB4789、WS/T-1996、霍乱防治手册(第五版)等病原菌检测方法进行检测,所有检测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2.1.1 基本情况。
2011年7月5~6日在王某在家为其母亲举办寿宴,就餐客人主要是乡村和亲朋好友,参加人员290人,分别于5日18时和6日12时两餐,所有食物均由临时聘请厨师管某某等3名餐饮服务人员进行加工。
主要食物在孝感市某集贸市场采购,鳜鱼由王某某于两天前从武汉带回。
从7月5日晚23时起进餐者中陆续有人出现腹胃道症状,截止7月6日下午,共有16人出现腹泻、腹痛等症状,病例在市人民医院经过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或消失,于7月7日全部出院。
2.1.2 发病时间分布。
16例患者中,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7月5月晚23时,末例为6日晚19时,6日上午发病4例,中午发病3例,下午发病8例。
2.1.3 年龄和性别分布。
16例患者中,发病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12岁,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男女发病比1:2.2。
2.2 2.2临床表现
患者症情轻重不一,但症状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腹痛症状100%、腹泻症状100%(黄色水样便)、恶心呕吐症状18.75%,发热症状6.25%。
经治疗后症状迅速缓解或消失,病程1~2天。
2.3 实验室检验
实验室共采集各类样品35份,其中患者和厨师大便或肛拭子样21份、剩余食品样6份、餐饮用具和调料样9份。
均未检出霍乱、志贺氏菌、致病性大肠、变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因采集标本时病例多已用药,仅从1名腹泻患者肛拭标本和剩余鳜鱼中分离出沙门氏菌,分离菌株在SS平板色半透明中心黑色菌落,涂片染色呈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挑取上述菌落转种TSI,不分解乳糖,分解葡萄糖产酸,产少量气,H2S阳性,纯培养后制成菌悬液接种API20E生化条,API编码均为:6704552,鉴定结果为沙门氏菌;分离菌株与沙门菌A-F多价诊断血清,盐水对照均为阴性。
根据菌落形态、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可判断分离菌株均为沙门氏菌。
2.4 病因分析
16名患者均于7月5日参加了王某为其母亲举办的寿宴,并于7月5日晚起陆续发病,感染率为5.93%,调查就餐者的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从患者和食物标本中同时分离到沙门氏菌,由此可推断是由于举办寿宴食物受到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
2.5 卫生学调查
事主王某家宴席在一临时院落举办,环境卫生差,卫生设施简陋,无“三防”设施,主厨和帮工共5人,均未取得健康证和卫生知识合格证。
食物加工方法是蒸、炸、凉拌。
许多食物(包括凉菜)是在7月5日晚将调料配好后放置,均未进行冷藏。
生熟食品加工过程未严格分开。
3 讨论
3.1 农村家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举办家宴的名目特别繁多,传统的婚丧嫁寿娶等都是举办宴席请客的时机。
频繁的农村家宴也使食物中毒的机率大增,给食品安全埋下隐患,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1 加工场所条件简陋,卫生设施无法达到法定的基本卫生要求,一般都是临时加工点,多数农家厨房仅能供自家一日三餐加工烹调食物,缺乏必要的冷藏、清洗、宰割等加工用具和卫生防护设备,宴席制作常常是垒土为灶,拆门为案,露天为厨。
3.1.2 加工地点流动性大,参加人数多,举办时间长。
一般都是在户主自己家里举办,食品加工的地点随意性大,生熟食品未分开,参与食品加工的人数多。
农村一般都是好面子,重情轻礼,讲究人到情到,往往是全家参加,宴席少则几十桌,多则上百桌,举办时间少则一天,多则达到二、三天。
3.1.3 农村厨师文化低,没有经过食品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没有进行健康体检,基本上没有“健康合格证”。
3.1.4 饮水卫生问题。
农村的饮水多数是井水,没有自来水,井水平时供应家庭3-5人日常用量尚可,当突然增加几百人饮用,饮水的量就不够,只有从附近的堰塘、山沟或水田去取水用,这些用水均存在不同程度污染,在采用生活用水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消毒。
3.1.5 家宴管理无法可依。
家庭宴席承办人无法成为有关部门的管理相对人,迄今为止,我国尚无一部专门针对家宴管理的法律法规,属于食品安全监管的“盲区”。
3.2 对策
3.2.1 健全制度,落实责任。
在国家尚无相关法律约束的情况下,要因地制宜,在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便于操作,群众易于接受,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农村家宴问题应更多在行政和民俗层面上共同解决,将农村家宴的安全管理工作纳入乡村政府组织的行政管理范围。
3.2.2 实行农村家宴逐级申报制度。
针对土厨师和举办地点流动性较大,必须有当地村干部和公共卫生安全员负责,逐一进行登记、造册与申报,申报内容应包括家宴时间、地点、人数、厨师等一般情况。
乡村家宴管理组织接到申报后,应对家宴场所进行现场审查和食品加工过程的现场监督。
3.2.3 加强宣传,提高自我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规、政策和知识,提高人民群众识别食品安全的能力,结合新农村建设,逐步规范自制家宴集体用餐的行为。
3.2.4 加强农村厨师的管理和培训。
农村家宴厨师应实行登记注册管理,并加强他们的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培训,以确保农村家宴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