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超全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428.50 KB
- 文档页数:20
1、营养初中生物(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人体四种主要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人体九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免疫系统。
第8 章人体的营养第1节人类的食物糖类: 是人体最主要的能源物质(提供能量)脂肪:作为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提供能量)三大产热有机物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是人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的重要原料。
(提供能量)维生素:不组成细胞也不提供能量,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营养素无机物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它。
无机盐: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原料等,许多疾病因缺无机盐引起。
2.检测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检测维生素 C:用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反应。
3.注意:补钙的同时,要补充维生素D,来促进钙的吸收。
(维生素D:能促进钙、磷的吸收和骨骼的发育)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管①口腔;②咽;③食管;④胃;⑤小肠;⑥大肠;⑦肛门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
胃:位于左上腹腔,呈囊状。
①小肠很长,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绒毛和微绒毛,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
小肠:特点②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③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消化腺唾液腺:分泌唾液,进入口腔;唾液含有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腺:分泌胃液,进入胃;胃液含有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肝脏:分泌胆汁,进入小肠;胆汁不含消化酶,起乳化脂肪的作用。
胰腺:分泌胰液,进入小肠;胰液含有多种消化酶肠腺:分泌肠液,进入小肠;肠液含有多种消化无机盐种类缺乏症状钙佝偻病(儿童)骨软化症(成人)铁缺铁性贫血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脖子病)维生素种类缺乏症状补充食物维生素 A 夜盲症鱼肝油维生素B1脚气病维生素 C 坏血病补充蔬菜、水果维生素 D 佝偻病(儿童)骨软化症(成人)鱼肝油1. 营养物质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下图是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消化作用的实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2号试管中滴入1ml唾液B.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C.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D.1号试管中淀粉糊2ml,2号试管中淀粉糊1ml答案:B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A.对照实验具有变量的唯一性,2号试管中滴入2ml唾液,错误。
B.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因此将两试管放在温度为37℃的水浴中保温,是因为此温度下消化酶的活性最高,正确。
C.1号试管中清水对淀粉没有分解作用,因此滴加碘液变蓝;2号试管中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错误。
D.实验时,取两支试管,1号试管中淀粉糊2ml,2号试管中淀粉糊2ml,错误。
故选B。
小提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的方法步骤。
2、小育在吃某道料理时,突然觉得有苦味,于是立刻吐出查看,才知道食物中混有苦瓜。
根据上述,下列叙述何者最合理()A.立刻吐出不是一种反射作用B.苦味的感受器位于大脑中C.突然觉得有苦味是一种反射作用D.经由大脑判断而得知食物中混有苦瓜答案:D分析:小育吃料理时,觉得有苦味吐出,这主要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立刻吐出属于反射作用,A错误。
B.苦味的感受器是味蕾中的味细胞,B错误。
C.突然觉得有苦味是一种感觉,不是反射作用,C错误。
D.小育在吃某道料理时,突然觉得有苦味,于是立刻吐出查看,才知道食物中混有苦瓜,该过程有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一、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1、 化学进化观点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2、 要点图示3、 化学进化解读(1)、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2)、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3)、有机大分子物质构成相对独立的体系(4)、独立体系形成原始生命二、生物进化的证据1、化石证据(1)概念: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2)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晚期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
2、解剖学证据(1)、同源器官:外形和功能上很不相同,但在解剖结构上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来源相同。
例如:鲸的鳍、鸟的翼、蝙蝠的翼手、狗的前肢等。
(2)、同源器官反映: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分时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3、分子生物学证据(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2)氨基酸组成与生物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石分子的差异越大。
比较不同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生物进化的顺序。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1)植物进化的历程(2)动物进化的历程四、生物的进化原因1、自然选择学说(1)概念: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2)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人工选择(1)概念: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不断选择和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2)举例:我国的花卉、加餐、金鱼等品种很多五、人类的起源1、人类起源于古猿(1)、类人猿:黑猩猩、大猩猩、猩猩和长臂猿都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统称类人猿。
(2)、灵长类:人和类人猿都属于灵长类动物(3)、证据: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化石2、古猿到人的演化(1)、过程示意图:六、人类的进化1、人类进化的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1)南方古猿:最早阶段的原始人类,能使用天然工具,不能制造工具(2)能人:能制造简单的工具(3)直立人:会大枣不同用途的石器,学会了用火,是人类进化最关键的一个阶段。
通用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图表示动物、植物的结构层次,其中数字代表生理过程,字母代表各自不同的结构层次。
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个体发育的起点是A受精卵B.2代表的生理过程是细胞的分化C.与动物的结构层次相比,植物的结构层次中没有DD.1的生理过程为细胞分裂,染色体先复制,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2、下面是晓彤整理的一些概念的包含关系,你不认同的是()A.B.C.D.3、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12对染色体,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A.12条B.24对C.12对4、玉米体细胞有20条染色体,1个体细胞连续分裂3次,形成的细胞数目和每个新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是()A.3个,20条B.8个,10条C.6个,20条D.8个,20条5、如图为绿色开花植物不同结构层次的变化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b过程指细胞分化,能使细胞内的遗传物质发生变化B.通过b过程形成的上皮组织具有保护作用C.丁所示的结构属于营养器官D.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为甲→丙→丁→戊6、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应科学规范。
下列操作方法有误的是()A.外界光线太暗,采用凹面镜和大光圈B.镜头上有污点,用擦镜纸擦拭C.物像偏右下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D.要使物像更清晰,调节细准焦螺旋7、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再分裂B.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将细胞一分为二C.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的数目增多D.细胞分裂后,新细胞的遗传物质比亲代细胞减少一半8、以无色洋葱为材料,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时,需要准备的液体材料有()①清水②碘液③生理盐水④酒精A.①③B.①②C.③④D.②④9、下列有关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壁进行物质交换B.细胞膜贮存遗传物质C.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D.细胞质对细胞有支持作用10、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细胞结构与生活的概念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细胞结构中A为细胞膜,B为细胞核B.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能量转换器为叶绿体和线粒体D.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多选题11、下列单细胞生物中,可以制造有机物的是()A.B.C.D.12、下列各组生物中,都属于单细胞生物的一组是()A.眼虫、衣藻B.细菌、病毒C.变形虫、鼠妇D.酵母菌、草履虫13、下列关于草履虫的结构功能说法错误的是A.草履虫不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草履虫依靠伸缩泡排出废物和多余的水分C.草履虫通过表膜摄入氧,排出二氧化碳D.草履虫能够完成复杂的生理活动,因为其有复杂的组织和系统14、有关观察细胞结构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B.实验开始前,要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C.制作人体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取材前要先用凉开水漱口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含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15、小杰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如下:①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③用消毒过的牙签在自己漱口后的口腔内壁轻轻刮几下④把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轻涂几下⑤用手快速的盖上盖玻片防止出现气泡⑥在载玻片的一侧滴加稀碘液,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全部。
人教版2023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人体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多种组织细胞,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表示细胞分裂B.②表示细胞分化C.①过程中染色体先复制再均分D.③和④的遗传物质不同答案:D分析:(1)细胞分裂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的过程,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
(2)细胞分化是指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细胞分化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如动物的肌肉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
A.图中①只是细胞数目的增多,表示细胞分裂的过程,A正确。
B.②形成不同组织,表示细胞分化的过程,B正确。
CD.细胞核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是明显。
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时已经加倍,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
也就是说,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
因此新细胞和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C正确、D错误。
故选D。
2、如图①~⑤为人体不同结构层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①到②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规律是46条→92条→92条B.由②到③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发生了差异性的变化C.④层次中的两个器官都是组成消化道的重要结构D.⑤中多个器官协调完成了消化、呼吸、循环等生理功能答案:B分析:(1)人体和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或动物体。
(2)图中的①和②表示细胞,③表示组织,④表示器官,⑤表示系统。
A.由①到②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规律是46条→92条→46条,A错误。
B.由②到③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发生了差异性的变化,就形成了不同的组织,B正确。
C.④层次中的两个器官是肝脏和胃,它们分别属于消化腺和消化道,C错误。
D.⑤中多个器官构成了消化系统,协调完成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D错误。
故选B。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通用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根系发达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C.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D.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答案:B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分析解答。
A.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不符合题意。
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表明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C.荒漠炎热少雨,缺少水分,生活在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当体温升高到40.7℃时才会出汗,并且尿液非常少,这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在寒冷海域中生活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保温,防止热量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现象与生物特征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岸边的柳树长出嫩芽和新叶——生物能繁殖后代B.鲸浮出水面时产生雾状水柱——生物能进行呼吸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似朝霞,有的白似雪——生物具有变异现象答案:A分析: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够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能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A.岸边柳枝发出嫩芽,并有新叶长出,表明生物能够生长,A错误。
B.鲸需氧时常露出水面进行换气,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鲸具有新陈代谢(呼吸)的生物特征,B正确。
C.树上的麻雀看到游人,拍打着翅膀飞走了,说明生物能够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正确。
D.盛开的桃花,有的粉的似霞,有的白的似雪,体现了生物具有变异现象,D正确。
故选A。
3、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下列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一山不容二虎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答案:D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第一章篇1: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第一章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第一章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19世纪,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3.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在人。
4.人与猿分界的标准之一是直立行走。
5.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在于:(1)运动方式不同(人类直立行走,类人猿臂行。
)(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3)脑的发育程度不同(人有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学交流能力。
)第二节人的生殖一、生殖系统1. 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2. 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睾丸,睾丸的功能是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3. 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是卵巢,卵巢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二、生殖过程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每个人的生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3、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
胎儿在38周左右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称为分娩。
4、胚胎发育的场所是子宫,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
5、试管婴儿是指利用人工方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受精卵在体外形成早期胚胎后再植入子宫,胚胎在子宫内完成发育。
计划生育: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有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三、计划生育的意义。
1、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2、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3、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勤问学习都是从发问开始,科学研究也是从问题着手。
保持好奇的天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动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探究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只能通过动手做才能学会……向自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收获会更大!多思发展思维能力,与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同样重要!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生命。
有关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5篇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篇1】一、运动的意义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适宜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
二、动物运动的方式1、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种多样,如水母的漂浮运动和倒退运动;草履虫、海龟的划水运动;蛙的游泳等。
2、动物在陆地的运动方式:主要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跃等。
3、爬行:这种运动方式是依靠肌肉的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进。
3、行走: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四肢比较发达,可以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伸和后。
蹬使整个身体向前运动。
如猫、狗、大象、马。
4、奔跑:是指当行走速度加快时,在某一瞬间四肢都会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如生活在草原上的。
羚羊、斑马等大多数哺乳动物,还有一些鸟类如驼鸟。
(区分行走和奔跑的关键在于四肢是否同时离开地面,身体腾空。
)5、跳跃:这种运动方式的动物具有发达的后肢或后足,依靠弹跳使身体腾空运动。
如蝗虫、青蛙、袋鼠、山雀等。
袋鼠前肢短小,后肢特别发达,常常以前肢举起,后肢着地,以跳代跑。
袋鼠在跳跃过程中用尾巴保持平衡,当它们缓慢走动时,尾巴则可作为第五条腿。
6、蠕动:一些无脊椎动物没有附肢靠蠕动进行运动,这种运动方式比较缓慢。
如蚯蚓。
7、攀援:指生活在树林中,营树栖生活的一些哺乳动物。
如猴子、猩猩等。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篇2】动物运动的形成一、骨骼1、概念:人体全身的骨由骨连结构成骨骼。
中轴骨:位于骨骼中央部位,包括颅骨、椎骨、肋骨和胸骨。
2、分类附肢骨:位于骨骼外围部分,包括肢骨和带骨两部分。
肢骨构成上肢骨和下肢骨;带骨连接四肢和躯干。
二、骨骼肌1、组成: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
(肌腱:骨骼肌两端较细呈乳白色的部分肌腹:中间较粗的部分)2、分类: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3、功能:参与运动,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
人教版初中生物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总结(超全)单选题1、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景观中,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弱的是()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C.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答案:A解析:生物圈中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如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功能不同。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体现了沙漠生态系统。
沙漠降水较少、土壤中营养物质比较贫乏因此生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群落结构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差,因此生态环境最差,自动调节能力最弱,A符合题意。
B.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体现了草原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优越,环境优美,自动调节能力较好,B不符合题意。
C.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体现了田园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多,生态环境较好,自动调节能力较好,C不符合题意。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现了淡水生态系统,生物种类较多,自动调节能力较强,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以下生态系统中,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的是()A.城市生态系统B.农田生态系统C.森林生态系统D.荒漠生态系统答案: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调节能力最强。
故选C。
3、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B.保护生物圈,我们责无旁贷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D.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答案:C解析: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知识点总结|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一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1 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前者占三分之二,后者占三分之一。
细胞外液是内环境。
汗液、泪液、唾液、尿液、消化液不是细胞内液也不是细胞外液,不是体液。
1.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多细胞生物绝大多数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
少数细胞能够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1.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还有其它如脑脊液。
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
1.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不是血液。
2.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成分,血红蛋白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大多数细胞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免疫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4.激素、抗体、细胞因子在内环境中存在。
血红蛋白、载体、呼吸酶不在内环境中。
5.血浆与组织液是双向物质交换,组织液单向形成淋巴,淋巴单向汇入血浆。
6.血浆与组织液成分最相似,三者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组织液,淋巴中含量较少。
7.细胞外液类似海水的盐溶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钠离子在细胞外液浓度高,钾离子在细胞内液浓度高。
8.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9.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百分之90以上取决于钠离子和氯离子。
10.PH在7.35-7.45之间,主要的缓冲物质碳酸和碳酸氢钠,多余的碳酸氢钠由肾脏排出。
11.温度37摄氏度左右,一个人一昼夜体温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
1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密切相关。
13.消化系统的主要场所小肠,呼吸系统主要器官肺,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肾脏。
14.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通过肾脏,另外也可以通过皮肤排汗的方式。
15.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至少跨过9层膜。
16.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跨过11层膜。
17.二氧化碳从产生场所排出体外至少跨过9层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