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乐的现状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22
浅谈农家乐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
而农家乐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在农村地区逐渐兴起,成为了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本文将从农家乐的定义、发展历程、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农家乐的定义农家乐是一种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的旅游形式。
它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以“贴近自然、感受农村、回归淳朴”为特点,深受城市居民的喜爱。
二、农家乐的发展历程农家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尝试将农村文化和自然资源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以吸引城市居民前来观光和休闲。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家乐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旅游形式,并在中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三、农家乐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1、增加农民收入农家乐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新的增收渠道。
农民可以通过提供餐饮、住宿、导游等服务获得收入,同时还可以通过销售农产品、手工艺品等增加收入。
这些收入不仅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还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家乐的发展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家乐的发展需要依托农村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就会促进农村地区对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同时,农家乐的发展还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农业、林业、渔业等,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3、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的发展需要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农村地区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水利、电力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为农家乐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4、提高农民素质和文化水平农家乐的发展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
为了提供更好的服务,农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同时,通过与游客的交流和沟通,农民可以了解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论晋城城郊农家乐旅游发展的现状与前景摘要:文章对晋城城郊“农家乐”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结合fabe销售法则试分析晋城近几年农家乐的发展动因与发展类型,并分析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景。
关键字:农家乐 fabe法则晋城城郊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1-242-03近年来,晋城城郊的农家乐旅游发展迅猛,“景区+农家乐”是晋城发展旅游的模式之一。
为了让游客在游览美景的同时,体验当地的人文特色和风土人情,晋城市紧紧抓住农家乐旅游与现代旅游产业的结合点,利用农田、农舍和山水生态资源发展多种经济,大搞特色农家乐旅游,盘活农户家庭闲置资产,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旅游产业发展。
本文以晋城为例,就“农家乐”的概念、发展动因、发展类型、发展状况、不足之处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等进行分析,以期对这个新型的旅游经济模式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农家乐概念和特征1.关于农家乐的概念。
因为中国农家乐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有很多的定义,从笔者的掌握情况来看,下列是比较准确和概括性强的{1}:(1)从投资主体看,“农家乐经济”的投资主体以拥有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户为主,在不变更土地权属与使用方式的前提下,以自住房屋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投资,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等服务。
(2)从经营主体看,“农家乐经济”一般由投资农民亲自经营管理,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亲戚或邻近村民。
(3)从经营性质看,“农家乐经济”经营一般都带有副业性质,农户除经营“农家乐经济”外,还有土地经营作为其生活的基本保证,这一点有别于专业性娱乐场所或者风景旅游地,即不存在失地问题。
(4)从经营周期看,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季节性,“农家乐经济”经营淡季、旺季区分比较明显,甚至完全是一种季节性经营。
2.农家乐的主要特征。
(1)位于乡村或城郊地区,乡土特征鲜明。
农家乐不同于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点,它是将农村风貌与乡土文化融为一体,展示的是现代农家特有的风貌,而非人工刻意雕琢的景观。
农家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存在的主要问题农家乐扎根于农村,也受到农村社会发展现状和农民群众自身素质的限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有以下六个方面:(1)基础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无卫生许可证经营,如:厨房设备简陋,厨房内污水随处可见,并偶见老鼠影子;生熟食品和菜肴乱堆乱放,切生、熟食品的菜板不分;厕所及院落存在卫生死角,如简陋的旱厕、潲水缸、猪圈、羊栏等紧邻厨房;农家乐帮厨的人大都是农家乐的经营者或从周围请来的农妇、村姑,不少人没有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无健康证上岗;部分食品进货渠道混乱,个别农家乐采购的粉条、苕皮、豆皮等制作凉菜的主辅料大多是从一些小作坊购进等等,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2)内容比较单一,旅游层次有待提高源于我国农耕文化的农家乐具有原生、原创性文化的可贵品质,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
当代大众文化作为后工业文化的产物,具有批量复制的消费文化的特点,具有泯灭文化个性等诸多异质文化特点,现在,有些农家乐盲目照搬大众文化的娱乐内容、方式,势必削弱农家乐的生命力,危机农家乐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的农家乐大多仅仅将“乐”字放在吃上,有人戏称为“白天吃玉米糁,晚上支摊打麻将。
体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尚未被纳入“乐”的内容,因而,旅游产品层次仅仅停留在观光层面,距离参与层面及文蕴层面尚有一定差距。
(3)组织程度不高,管理亟须规范一方面,农家乐是一种以群体模式出现的旅游形式,只有在统一有序、错位发展的环境中才能取得较大发展。
由于农民群众自身的组织程度不高,一些地方形成了单打独干、恶意竞争的不良局面。
另一方面,农家乐情况极其特殊,没接待游客时,是农民的住宅,政府执法部门不能管。
营业时又是餐馆,客人走了后又变成住宅。
此外,一些农家乐还兼营小卖部,但出售的酒水质量也不同程度存在问题。
究竟该由哪个部门来监管,目前确实存在监管盲区。
不规范的地方就会出现农家乐之间、农家乐与景区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这类现象在景区的旅游饭店与农家乐之间尤为突出。
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根据区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关于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情况的审议意见和满意度测评结果,受区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全区乡村旅游农家乐发展的相关问题整改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乡村旅游及农家乐发展的基本现状目前,全区有国家旅游重点村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有江西省5a级乡村旅游点1家,4a级3家;3a级4家。
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点356家,“农家乐”28家(新骐农庄被评为4星级农家乐、双月湾休闲农庄和仙居山庄被评为5星级农家乐)。
20__年,全区共接待游客约20__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1.41亿元。
其中,乡村旅游农家乐接待游客约4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0_万元。
二、针对“缺乏科学规划,基础设施简陋”的问题整改情况精规划、强落实。
针对农家乐缺乏总体规划,在布局上存在随意性,基础设施简陋等问题,我区在《湘东区一三产融合概念性规划》的基础上,升级出台了《湘东区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采取示范引领,逐步升级,分批淘汰的方式,对我区的乡村农家乐加以引导,逐步向更高端的民宿进行发展改造,以避开低质、粗放的竞争模式。
三、针对“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的问题整改情况找亮点、抓特色。
全力破解“农”式单一,特色不明显问题,根据每个乡村旅游点不同的特色,深挖当地的乡土文化亮点、独特产品,从文化内核,周边环境,人员服务,产品质量,产品特色上花心思,逐步引导当地农家乐在特色亮点上做文章。
一是做好餐饮文章。
如:大丰村桐花谷豆腐馆,是依托大丰村桐花景区的特色资;桐花谷情人竹栈道、桐花豆花人家、豆腐加工厂、豆腐民俗体验馆、豆腐文化展示馆等项目,打造集旅游休闲、农活体验、原生态健康美食于一体的高端农家乐。
二是做好功能文章。
如:排上镇上珠村仙居山庄,是集农耕文化科普、农趣体验、乡村度假、会务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田园休闲度假区,又融合油茶文化、酒文化、健康餐饮文化等主题元素,给游客营造一种“醉花荫、享清宴、乐碧水、归山林”的精致山林体验,目前,已成为萍乡市精致型休闲农业园区的典范。
襄阳市农家乐发展的现状与思考作者:张静怡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7年第12期农家乐休闲旅游是农民利用农村的特色自然资源,如自然的山水田园风光、地方风味餐饮、乡土气息浓郁的家居环境等旅游元素,为游客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新兴休闲旅游方式。
近年来,襄阳市依托农村自然资源,把蓬勃兴起的乡村休闲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国道、省道、乡村公路沿线及景区附近的村镇,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增加了节假日市民游憩空间,开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助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一、襄阳市农家乐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襄阳市农家乐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08年以前,农家乐处于自由发展时期。
农民自发地在自家宅基地上开个餐馆,配备简单的棋牌、垂钓等休闲设施,供游客就餐、娱乐,其核心吸引物是餐饮。
第二个阶段:在政府产业政策引导下的快速发展时期。
2009年全市“农家乐”快速发展,经营户的数量快速增加,经营规模逐步扩大,服务水平逐渐提高,产业链由餐饮向观光、休闲、娱乐、度假延伸,品牌效应开始显现,休闲娱乐成为核心产品,农家乐成为市民节假日郊游休憩的聚集地。
襄阳农家乐在挖掘饮食文化的同时,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将农事体验、水上风情和农业观光等项目糅合到农家乐经营活动中,引导游客休闲娱乐。
全市初步形成了三种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农家乐类型。
一是休闲娱乐型。
在国道、省道及村公路沿线开发以休闲娱乐为主的游乐场所和游乐设施,通过垂钓、琴棋、书画、球类、牌类等休闲项目吸引游客休闲娱乐,体验农家风情。
二是田园体验型。
以成片的花园、果园、茶园为依托,以赏花、摘果、采茶、品茶、园艺习作为主题,以水果、茶园基地为重点,充分利用农户庭院空间,以及鱼塘、树林、茶园、果园、菜地等农家资源,增设耕地种菜、现场采摘、任意“点宰”、自选自做等服务项目,让游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当农家人、享农家乐。
我区“农家乐”发展现状与分析杭州市余杭区风景旅游局农家乐是以农民家庭为基本接待单位,以农业、农村、农事为主要载体,以利用环境资源,农村活动及农民生活,体验农村生活为特色,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以旅游经营为目的的乡村旅游实体。
在旅游逐步成为一种文化生活而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农家乐”旅游已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和关注,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成为繁荣区域经济、统筹城乡发展、安置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要载体。
因此,积极引导、保护开发,规范发展农家乐是摆在我区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我区“农家乐”发展现状、趋势和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市场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以进农家院、品农家菜、喝农家酒、饮农家茶、干农家活、住农家屋、采农家果为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在我区快速兴起。
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区共有“农家乐”经营户230多户,各类经营点250多处,有农家客房1800余间,拥有床位数4000多张,直接从业人员1200余人,直接受益农户750多户。
2006年,农家乐各经营点共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直接经济收入4000余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观我区几年来农家乐发展历程,主要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和特点:(一)发展地域上的内展处延和开发经营逐步规模化。
90年代初,我区各主要景点邻近地区,一些农户利用自家空闲房屋,依托景区景点发展,开办一些餐饮、住宿设施,进行接待经营活动,标志着我区“农家乐”开始起步。
当时,我区农家乐经营户大都集中在西部主要景区(点)内或附近农村(如径山、双溪漂流、超山等景点)。
近年来,我区各主要乡镇都有加大了对交通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在村庄整治,生态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生态条件,注重农村传统文化和农事节事的挖掘和培育,积极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休闲旅游产品,使得各类经营点不断增多,经营地域上不断扩大,呈现出由原来依托景点兴起逐步向各城镇农郊发展延伸的趋势。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不断崛起,成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居民对于农村休闲度假的需求增加,休闲农业已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农业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休闲农业的品种丰富多样,包括农家乐、农产品采摘、森林游览等。
这些项目以其独特的农村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前来体验农村生活。
其次,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逐渐提高。
近年来,不少农业经营者开始注重提升服务质量,提供更加专业、个性化的服务,为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再次,休闲农业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不断加深。
很多农业企业和农户将休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等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条产业链,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政府也积极推动休闲农业的发展。
相关政策出台以及投资扶持政策的提供,为休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支持,引导更多的农民从事休闲农业经营。
然而,休闲农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部分农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经验和专业知识,导致服务质量参差不齐。
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产业链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各环节的协调。
综上所述,中国休闲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具备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
通过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加强产业链建设,休闲农业将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农家乐的现状与发展
容摘要:本文对中国“农家乐”的现状和历史发展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在分析农家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结合中国近几十年的变化提出了农家乐的发展动因,以及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发展出的类型。最后探讨了目前的农家乐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尝试性提出一些笔者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农家乐 农家乐类型 农家乐问题 农家乐状况 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农家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睐,农家乐已成为旅游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家乐虽然起步迟,但发展迅速,尤其是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实行“黄金周”假期后,农家乐开发骤然升温。而且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中的竞争越练越激烈,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成为很多都市人的梦想生活方式。“农家乐”旅游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产生和迅速发展起来了。在很多城市的郊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如郊区农村、郊区、近郊等地,“农家乐”已形成一定规模,成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闲娱乐的一种独特的旅游形式。本文就“农家乐”的概念、发展动因、发展类型、发展状况、发展不足之处、对不足的对策建议等进行研究,以期对这个新型的旅游模式的发展有所帮助。
一、农家乐概念初探 1.与农家乐旅游相关的概念有农家乐、农业旅游等。 (1)农家乐:英语为Agri-tourism。有关“农家乐”的定义,国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分别是由王兵、杜江、舒象连和家恩给出的。其共同点是都强调农家乐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生活和活动为基础的、可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众多旅游形式中的一种,是隶属于生态旅游的一种专项旅游形式。而国外较为普遍接受的则是Gilber和Tung (1990)年的定义:农家乐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等条件,使其在农场、牧场等典型乡村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 。由此可见,本文所讲的农家乐旅游与国外的农家乐含义基本是一致的。
(2)农业旅游:狭义的农业旅游是指合理地利用与开发农业自然资源,把农业和旅游功能结合起来,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休闲的一种
新型的旅游活动。广义的农业旅游是指农家乐,包括利用农村野外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
农村人文资源进行旅游开发,使农业与农村的观光旅游功能显著扩大,满足游客不同层次的
需要。农业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部分,农家乐旅游又隶属于农业旅游。 2.关于农家乐的概念,因为各位学者观点的不同,以及中国农家乐正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所以有很多的定义,从笔者的掌握情况来看,笔者认为有下列是比较准确和概括性强的:
⑴继瑞和黄善明认为 : ①从投资主体看,“农家乐经济”的投资主体以拥有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户为主,在不变更土地权属与使用方式的前提下,以自住房屋为基础进行一定的投资,为游客提供吃、住、娱乐等服务;②从经营主体看,“农家乐经济”一般由投资农民亲自经营管理,家庭经营色彩浓厚,雇佣的服务员也多为亲戚或邻近村民;③从经营性质看,“农家乐经济”经营一般都带有“副业”性质,农户除经营“农家乐经济”外,还有土地经营作为其生活的基本保证,这一点有别于专业性娱乐场所或者风景旅游地,即不存在“失地”问题;④从经营周期看,由于农业生产自身的季节性,“农家乐经济”经营淡季、旺季区分比较明显,甚至完全是一种季节性经营。
(2)何红认为 : 农家乐就是以农民所拥有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特色、以为游客服务的营手段的农村家庭经营方式吸引市民来此休闲度假、观光娱乐和体验劳作的一种新型旅游活动。换言之,“农家乐”休闲旅游是以田园风光和别有情趣的农家生活为依托,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农家乐”休闲旅游本质上是一种农家乐。
(3)田喜洲认为 : 农家乐的狭义概念:从购买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游客在农家田园寻求乐趣,体验与城市生活不同的乡村意味;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讲,它是指农民利用自家院落所依傍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市民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的旅游形式。
广义概念:源于农业的概念,即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广义的农家乐概念不仅包括狭义的农家乐,还包括林家乐、渔家乐等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定位于休闲类,旅游主题既是民俗旅游又是生态旅游,是农业经济与旅游。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农家乐是以城郊或乡村的农户家庭为接待单位和地点,以城郊或乡村的田园风光、自然景色、农业旅游资源、地方民俗文化、周边旅游景点为旅游资源,以为游客提供住宿、旅游咨询或观光游览为旅游活动项目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它是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容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它凸现了现代农业旅游自然、纯朴、宁静的主题,满足了人们走出城市、亲近自然的心理。
农家乐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①位于乡村或城郊地区,乡土特征鲜明。这是农家乐旅游最为显著的特点,无论是作为旅游吸引物还是农家乐旅游的载体,村社组织、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在农家乐旅游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农家乐不同于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点,农家乐是将农村风貌与乡土文化融为一体,展示的是现代农家特有的风貌,而非人工刻意雕琢的景观。通过农家乐的休闲旅游活动,让人们亲身感受现代农民生活和农村乡土气息。
②农户家庭为接待主体,强调客体的平民性。尽管农家乐旅游的参与者中也不乏富人,但总体而言,农家乐旅游的主体主要还是以工薪阶层为主的城市或城镇平民和注重生活情调的知识分子。平民性特点强调,进行农家乐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来自城市(或城镇)之中的居民,他们的身份和职业不尽相同,但收入水平和消费指向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
③以城郊或乡村地区自然风光和区域的农业资源(如农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资源)为旅游资源,原生美突出。农家乐旅游的对象物非常清楚,这就是现实存在于某地、具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属于某种社会类型的乡村社区模式以及质朴自然的乡村景物。旅游者来这里,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新鲜的和有体验价值的,是值得他们一看的。如果缺少了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游兴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彻底泯灭。因此,原生美特点要求农家乐旅游的吸引物应该是鲜明生动的和原生原味的,是真正农家的而非伪农家的或展览馆式的。
④住宿、旅游功能兼具,参与体验性强。农家乐旅游有别于其它休闲旅游形式,农家乐旅游所开展的各种类型的旅游项目就是农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游客可以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参与赶牛犁地、播种栽苗、浇水施肥、松土除草等农事作业,体验农耕生活的辛酸劳累,同时也可参与采摘、收获、品尝等农业生产活动,让游人感受农业丰收的喜悦。
二、农家乐发展动因
农家乐是在现代旅游者追求“生态”和“个性”多样化的需求下产生的地域农业文化与旅游边缘交叉的新型旅游形式,是现代旅游文化中的一项新事物。在日本、新加坡和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农家乐已具有相当规模,并且己走上规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周边交通便利的农业地带,农家乐也发展红火,如余华石门农场的自摘、自炒茶园和观光果园,长丰县的草莓采摘园等,凭借项目独特,既可游览观光,又可操作度假的优势,开发后都获得成功。显然,农家乐能成功发展起来,实际上是依赖于广深的社会经济背景而厚积薄发的。农家乐发展动因可归纳如下:
(1)农家乐的出现是后工业文明社会渴望己久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主题 拥有辉煌工业文明的后工业社会,正在失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城市人口膨胀、高楼林立、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这些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疏远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紧、烦躁压迫着现代人的神经。而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乡村田园扑面而来的泥土气息与花香,广阔的土地和清新的绿色食品,这种差异对久居城市的人形成强烈诱惑.加之,我国城市居民过去有“上山下乡当知青”的特殊历史经历,寻根追迹的潜意识驱使他们寻找一个恰当的时机与方式回归乡村自然,于是“当一天农民”、“插队落户”等农家乐项目一推出便受到欢迎。
(2)农家乐开发是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深入及游客需求的不断变化,游客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饱受疲劳之苦的简单观光旅游产品,对众多选题相似、表现手法雷同的主题公园也不再感到新鲜,这在客观上要求对我国旅游产品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尤其在旅游业起步早、发展速度快、且地区经济基础较好的旅游地,游客对参与性强,集知识、娱乐、享受为一体的旅游产品的需求更为迫切。鉴于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还未达到大量推出度假产品的阶段,农家乐以其距离短、消费实惠、既能观光、又能度假的特点,正好可以成为观光产品向度假产品过渡并实现良好结合的旅游开发形式. (3)高效益的农家乐开发是我国传统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农业是我国的国民经济命脉,发展农业是我国的国策。农家乐改变了我国传统农业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单一农业耕作经营思想,把发展的思路拓展到关注人一地一人和谐共存的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符合21世纪“人与自然和诣共存”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旅游开发和立项的一个主要原则是效益原则,发展农家乐可以为旅游业和农业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多层次效益。农家乐的开发具有农业科技先导的特殊功能,是传统农业的活化剂,可以预见,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的新型旅游农业将会是我国传统农业向高精尖、高附加值深度开发的方向。
(4)农家乐开发是合理支配双休日,缓解旅游热点、热线压力的需要
目前我国旅游产品都以观光开发为主,因此提高旅游收入只能以增加人数来实现,加之我国自推行“双休日”以来,城市居民对周末短途旅游的需求开始增大,造成城市附近的旅游热点、热线压力过大.以为例,每到节假日和旅游旺季,景点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本来外地游客就相当可观,再加上本地无处可去的游客,使景点不堪重负,游人也很难从中得到愉悦和享受。城郊农村广裹,若鼓励市郊一部分条件成熟的农村开展农家乐,就可使一部分本地游客不再与外地游客争景点的立足之地,从而对一些旅游热点、热线起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