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弗洛伊德与意识流小说

弗洛伊德与意识流小说

弗洛伊德与意识流小说——以《墙上的斑点》为例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09中文3 韩芳2009370308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1856.5.6

-1939.9.23)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著名的

心理学家,犹太人。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著作《梦的解析》、

《精神分析引论》等。

●精神分析

既是一种神经病和精神病心理

治疗方法,又是在医疗实践中

逐渐形成的一套心理学的理论。

无意识论

“无意识不但指一般的潜伏的观念,而且特别是指那些具有一定动态性质的观念,是那些尽管强烈而有活性却仍然不会进入意识的观念。前意识活动进入意识并没有什么困难,

而无意识的活动只能保持自身状态,被排除在意识之外。无意识活动的产物进入意识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需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弗洛伊德著作选》P64-65,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1986.

?弗洛伊德给无意识下的定义是: “一种历程活动于某一时间,而在那一时间内我们又无所知觉。我们便称这种历程为无意识。”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是指人自己“所不明白”或“永不明白”的心理活动,它是盲目的,却是广阔有力的,起决定性作用,是心灵的核心,是决定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

?无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欲望。

?在他眼中,“无意识才是精神的真正实际”,而意识和理性只是处于边缘地位。如果把人的整个心理比作冰山,那么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才是浸入水中的基础和主体。

意识潜意识前意识

?意识(conscious)即自觉,凡是自己能察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它属于人的心理结构的表层,它感知着外界现实环境和刺激,用语言来反映和概括事物的理性内容。

?无意识称为“潜意识”(unconscious )。弗洛伊德又认为,在意识和无意识潜意识之间,还有一种“前意识”(preconscious)。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即前面所说的“现在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可以想起来的”那一部分。在弗洛伊德看来,前意识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它是可以召回来的部分,也就是可以回忆起来的经验;而无意识潜意识则是不可召回的。

发现无意识之方法?其一,分析口误笔

误等“过失”;

?其二,解析梦境;

?其三,“自由联想”

发现心灵深处的秘

密;

?其四,研究精神病

者的症状。

二、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

“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 )?心理学短语

?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

?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

?意识流小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反对描摹客观现实,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意识流程。

?理论主张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让人物主观感受到的“真实”客观地、自发地再现于纸面上,反对传统小说出面介绍人物的身世籍贯、外界环境、间或挺身而出评头论足的写法,要求作者“退出小说”。

?艺术表征

内心独白

内心分析

自由联想

时间和空间蒙太奇诗化和音乐化?具体特征

第一,深刻反映现代作家新的价值观。通过表现人的精神世界

来反映现代西方人日趋严重的

异化感。

第二,遵循由里及表、由微观到宏观的创作原则。通过人物内

心的微观世界来反映外部的宏

观世界。

第三,充分展示全新的时空观念。

有限,无限,空间错位,时间

颠倒重叠。

第四,竭力淡化小说的故事情节。

人物杂乱无章,印象支离破碎,感触、回忆和思绪恍惚迷离。

代表作家及作品

?意识流的先驱——

马塞尔?普鲁斯特

(Marcel Proust 1871-

1922)

《小玛德兰点心》

《追忆似水年华》

?意识流文学的大师——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 1882-1941)

标志英美意识流小说的真正崛起

《都柏林人》:“精神顿悟”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形象与意识

《尤利西斯》:西方现代意识的缩影

《芬尼根的苏醒》:黑夜的梦幻意识

?美国意识流小说的先驱——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 1897-1962)

《喧哗与骚动》:对位的世界

《我弥留之际》:绵延的意识

?英国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 1882-1941)

短篇:“重要的瞬间”《墙上的斑点》

长篇:

《达罗卫夫人》:感触时空《到灯塔去》:心灵的旅行

?“生活不是一串左右对称的马车灯,生活是一圈光晕,一个始终包围着我们意识的半透明层。传达这变化万端的、这尚欠认识尚欠探讨的根本精神,不管它的表现会多么脱离常轨、错综复杂,而且如实传达,尽可能不羼入它本身以外的、非其固有的东西,难道不正是小说家的任务吗?”——伍尔芙?“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根据弗洛伊德的

无意识论,无意识在

“原始思维规律”活

动的时候,一不讲道

理和逻辑,二不受时

间、空间的限制,三

受感情和欲望之支配,

四常以梦幻和象征方

式表达。抓住“重要的瞬间”

伍尔芙在她的短篇小说中摈弃了作品的情节,删去了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述,而集中反映人物在一个特定时间与空间内飘忽不定、稍纵即逝的思绪与浮想。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芙最早发表的意识流短篇小说。?全篇没有故事和情节,也没有时间和地点,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在自我世界里自由想象的“我”,只有思维的流动,这种思维的流动捕捉的正是人们的潜意识,要向读者客观地呈现那一刻自己意识流动的过程,借此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情感。

?小说一开头便将读者引入人物的精神世界:

“大约是在今年一月中旬,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为了要确定是在哪一天,就得回忆当时我看见了些什么。现在我记起了炉子里的火,一片黄色的火光静静地映照在我的书页上;壁炉上的圆形玻璃缸里插着三朵菊花。不错,一定是冬天,当时我们刚喝完茶,因为我记得当时我正在抽烟。此刻,我抬起头来,第一次看见了墙上的那个斑点。”

?作者以“墙上的斑点”这一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引发无限的遐想和回忆:

?由斑点猜测:钉子——画——房东的艺术趣味及搬家的种种原因

?怀疑,觉得难以捉摸,“它不像是钉子留下的痕迹。它太大,太圆了。”“即使我站起身来瞧一瞧,也很难说出它究竟是什么。”从而感叹“唉!天哪,生活是多么神秘!思想是多么含糊!人类是多么无知!”一句“人的生活带有多少偶然性啊”引出一连串的物象:罐子、猫和老鼠、鸟笼子、铁裙箍、钢滑冰鞋……奔马的尾巴等等,想到了获得与遗失,想到了生命之无定与神秘,她将人生比作经五十英里的时速被风吹过管道,落到另一端,由于速度太快,头上一个发卡都不剩,或比作一丝不挂地被发射到上帝脚下,以此象征人生匆匆,想到了生命的转瞬即逝,想到了今生与来世。

?经过一阵漫无边际的沉思冥想之后,意识再次回到墙上的斑点,又产生新的联想:夏天残留下来的玫瑰的叶——一个凸出的圆形物——一条小小的裂纹,睹物生情,浮想联翩。?墙上的斑点:

人无意识活动的跳板自由联想的媒介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唯一纽带?置身于“重要的瞬间”,随心所欲、不顾一切地回忆往事,思索人生。?意识显得支离破碎而又混乱无序,充满了无数细碎的回忆片段和飘忽印象。?朦胧的历史画面

急速更迭的生活镜头:莎士比亚、查尔斯一世、古希腊文化、人类善于保护自我形象的本能、伦敦的星期日、

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小说的叙述者从这一“重要的瞬间”中获得了“一种

令人陶醉的、非法的自由感”,同时也是“一种令人

心满意足的现实感”。

?“我希望能静静地、安稳地、从容不迫地思考,没有谁来打扰,不必从椅子上站起来,可以轻松地从这一件事想到那一件事,不感觉敌意,也不觉得有任何阻碍。我希望深深地、更深地沉下去,远离尘嚣,离开表面上的生硬的个别事实。”

?“一切都在转动,在下沉、在飘忽、在消失……”被喧哗声打断:

?“我要出去买份报纸。”

?“是吗?”

?“不过买报纸也没有什么意思……什么新闻都没有。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争见鬼去吧!……然而不论怎

么说,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让一只蜗牛趴在墙壁上。”?哦,墙上的斑点!那是一只蜗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