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美国政治文化的特点

读《美国政治文化》有感 法学院政治学与行政学班 20101044015 张琦 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其基础是意识形态。就美国而言,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使命感。“天顶命运”,反映着美国基督教文化的基本特征。基督教文化生来就存在着对其他文化根深蒂固的歧视和轻蔑,不愿意与其他文化平等共存,坚持主张天下归宗。主张用基督教文化中衍生出来的西方的自由民主价值观来支配整个世界。并把在全世界推广基督教信仰、推广这种价值观看作是自己的“天定使命”,这种观念和意识也更加坚定。这种观念的核心是“种族优越”论。鼓吹美国的制度是最优越的,美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他们相信上帝造就的美国人,生来就比别人更优秀,鼓吹盎格鲁——撒克逊作为优等种族,应当肩负起“文明传播者的任务”;鼓吹美国有能力把它的制度传播于全人类,把它的统治扩大到整个地球。 其次,人权观及个人主义。美国的人权观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坚持“天赋人权”的理念;强调政治的权利;突出个人权利;提出人权的“普世性”;人权高于主权。个人主义是美国政治文化的一个主旨和特色,“个人主义构成了美国文化模式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它最雄辩地、实在地、直接地表述了美国思想。它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真正扎根于美国本土,既不同于希伯来和希腊传统,也不同于18世纪的欧洲思想,个人主义在美国政治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的个人主义,其要义是:“个人先于社会而存在。个人是本源,社会是派生的。社会、国家是个人为了保障自己的某种权利或利益而组成的人为的机构。除了个人的目的之外,社会或国家没有任何其他目的。美国《独立宣言》提出的不言而喻的“真理”,开始也是讲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建立政府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个人主义能够在美国生根开花结果,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无论是最早移民新大陆的清教徒,还是后来开拓西部的美国人,都以个人奋斗为精神支柱。 再次,民众参与和自由主义。公民最主要的参与方式是选举。各级公职官员是由选民定期选举产生。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各种非政府组织和利益集团反映自己的意见,参加其活动或支持其主张。公民参与还包括直接从事政府的行政工作、从军、其他公益服务和在法院担任陪审员。美国公民之所以能做到这些,由于他们具有明确的公民意识:自我管理和自我掌握命运。从根本上讲就是由于其市民社会的强大。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相辅相成。从一定意义上说,“自由主义是一种代表个人主义的政治语言”。西方政治学家认为:“自由主义是这样一种信念,即社会能够安全地建立在个性的这种自我指引力之上。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的社会。其基础深厚广阔,其范围无法予以限制。”因此,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一对孪生姐妹。决定个人主义在美国生根的因素同样也作用于自由主义。最早移居北美新大陆的清教徒就是为了追求个人自由才远涉重洋、历尽艰辛。清教教义本身含有自由主义的思想观念,崇尚自由、民主和共和。

美国历史大事年表

美国历史大事年表 1863.1.1 林肯签署《解放宣言》。 1879.12.21 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灯。 1903.12.17 莱特兄弟首次成功地驾驶由发动机推进的飞机。 1941.12.7 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4.6.6 美国军队及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7.16 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49.8.24 美国、加拿大和14个西欧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一项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2.11.1 美国在太平洋实验场爆炸一颗氢弹。 1954.12.1 美国一黑人妇女在蒙哥马利城的公共汽车上拒绝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个白人男子。联邦法院非法宣布公共汽车种族隔离命令。 1959.1.3 阿拉斯加成为美国第49州。同年8月21日,夏威夷成为第50州。 1961.4.17 美国策动猪仔湾事件,企图推翻古巴政府。 1963.11.22 肯尼迪总统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 1968.4.4 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遭暗杀身亡。 1969.7.20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1972.2.21 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8天的访问,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访问结束时,中美签署上海公报。 1974.8.9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去总统职务,由副总统吉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1975.12.15 福特总统访问中国,并与毛泽东主席及邓小平副总理会谈。 1979.1.1 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全面外交关系。 1982.12.2 在盐湖城,美国医生成功地为一患者进行人工心脏移植手术。 1984.4.26 美国总统里根访问中国,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1989.12.20 美国军队入侵巴拿马。 1991.1-2 在中东海湾战争中,美国及其盟国打败伊拉克,解放科威特。 1863.1.1 林肯签署《解放宣言》。 1879.12.21 托马斯·爱迪生发明电灯。 1903.12.17 莱特兄弟首次成功地驾驶由发动机推进的飞机。 1941.12.7 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国对日宣战,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4.6.6 美国军队及盟军在诺曼底登陆。 1945.7.16 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 1949.8.24 美国、加拿大和14个西欧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一项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2.11.1 美国在太平洋实验场爆炸一颗氢弹。 1954.12.1 美国一黑人妇女在蒙哥马利城的公共汽车上拒绝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一个白人男子。联邦法院非法宣布公共汽车种族隔离命令。 1959.1.3 阿拉斯加成为美国第49州。同年8月21日,夏威夷成为第50州。 1961.4.17 美国策动猪仔湾事件,企图推翻古巴政府。 1963.11.22 肯尼迪总统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身亡。 1968.4.4 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在田纳西州孟菲斯遭暗杀身亡。 1969.7.20 “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上月球。 1972.2.21 美国总统尼克松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为期8天的访问,与中国领导人举行会谈。访问结束时,中美签署上海公报。 1974.8.9 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去总统职务,由副总统吉拉尔德·福特继任总统。

古巴案例分析

1997年美国和加拿大之间围绕“古巴睡衣”问题发生了一场政治纷争,而夹在两者之间的是一家百货业的跨国公司--沃尔-马特公司。当时,争执的激烈程度可以从下面的报纸新闻标题中见得一斑: “将xx睡衣从xx货架撤下: xx-xx公司引起纷争”,“xx问题: 沃尔-马特公司因撇下睡衣而陷入困境”“睡衣赌局: 加拿大与美国赌外交”“沃尔公司将古巴睡衣放回货架”。 这一争端是由美国对古巴的禁运引起的。美国禁止其公司与古巴进行贸易往来,但在加拿大的美国公司是否也应执行禁运呢?当时沃尔加拿大分公司采购了一批古巴生产的睡衣,因为那样做违反了美赫尔姆斯-伯顿法。这一法律禁止美国的子公司与国外的古巴通商。而加拿大则是因为美国法律对其主权的侵犯而恼怒,他们认为加拿大人有权决定是否购买古巴生产的睡衣。这样,沃尔公司便成了加和美对外政策冲突的牺牲品。沃尔马特在加拿大的公司如果继续销售那些睡衣,则会因违反美国法律而被处以100万美元的罚款。且还可能会因此而判刑。 但是,如果按其母公司的只是将加拿大商店中的睡衣撤回,按照加拿大法律,会被处以120万美元的罚款。 问题: (1)造成沃尔公司困难处境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案例说明政治环境与法律环境之间的关系。 (3)国内企业在国外市场该如何规避相关的政治和法律风险 (1)我认为造成沃尔公司成为加拿大和美国对外政策冲突的牺牲品的根本原因是东道国(加拿大)和母国(美国)政治法律环境冲突。沃尔身为一个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没有认真研究加拿大法律和美国赫尔姆斯——波顿法,以及两国的对外政策等,结果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给公司的经

济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如果沃尔公司认真学习美国的赫尔姆斯——伯顿法,那么该公司就不会采购古巴睡衣,也不会有这场睡衣风波。所以说,是沃尔公司没有认真学习母国和东道国的法律才会有这样的风波。 (2)从上面的案例我们知道,造成沃尔公司困境,是由于沃尔公司没有认真学习美国的赫尔姆斯——伯顿法,采购了古巴的睡衣,违反了美国法律。加拿大则是因为美国的法律对其主权的侵犯而恼怒,认为他们有权决定是否购买古巴睡衣。就这样,东道国和母国产生了对外政策冲突。所以,我认为,政治环境与法律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政治环境引导着跨国企业营销活动的方向,法律环境则为跨国企业规定经营活动的行为准则。两者共同对跨国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影响和发挥。 (3)我认为国内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的时候,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避免相关的政治和法律风险。 第一: 国内企业要学习本国的法律,特别是和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合同法》等。国内企业不仅要学习母国的法律制度,还应该认真的遵守木国的法律制度。第二,国内企业在进入东道国之前,还要了解和遵守东道国的法律制度和有关的国际法规、惯例和准则。第三、建立合资企业。就是本国企业和当地或者第三国的跨国公司合资办企业,是一种减少政治干扰的典型做法。第四、扩大投资基础。就是本企业让数个投资者与银行一起参与东道国的投资。这样做优点是不管何时受到何种政府接管或干扰,都会有银行的力量加入。第五、有计划的本国化。国内企业应尽快使公司业务符合东道国的经济要求,并让东道国的管理人才参与其经营,这样就能够给东道国带来明显的利益,那么东道国的政府就会放松对跨国企业的管制。第六、时刻关注东道国的政治稳定与否。因为有了稳定的政策,才能有稳定的政治环境。第七、国内企业必须了解东道国所有政党的政治观点,因为其中任何一个政党都有可能取得支配地位并改变对外国投资的现行态度。观点不同的政党会造成政府对贸易及相关问题的政策走向的改变。第八、国内企业还应该采用系统的方法测量政治风险。政治风险评估旨在预测政治的不稳定

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述

美国政治制度及其评述 16世纪,当第一批欧洲探险者发现美洲这片新大陆时,他们看到的或许仅仅是一望无际的荒野,绝不会想到日后一个世界性大国将于此崛起;若干年后,满载政治流亡者,清教徒的五月花号在普利茅斯靠岸,那些理想主义者们也不会想到一个新型民主制度将由此奠基;从弗吉尼亚议会,到托马斯·潘恩的常识,一直到1787宪法等等,历史见证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美国国家结构形式为联邦制,政治组织形式为总统制,实行三权分立与制衡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和两党制的政党制度。我们不妨选取关键词,并从以上角度来审视美国政治的形成特点与发展历史。 一、联邦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独立前的美国先后经历了前殖民时代与殖民时代, 其国民构成极其复杂,不妨简单分为原住居民与外来移民。 研究显示,最早的美洲人可能来自两万年前的白令海峡对岸,他们也成为了印第安人的祖先。而有据可考的资料显示,最早到达美洲的白种人应该是维京人。地理大发现之后的两百年时间内,先后有来自英国,荷兰,法国等欧洲移民来到美洲东海岸。他们最早在詹姆士敦建立移民聚居点,而后逐渐发展为带有殖民性质的地方机构。在18世纪,形成了西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东到大西洋的北美13块殖民地。正是由于移民来源广泛的历史原因,造成了北美各殖民地在人种构成,风俗习惯,经济模式,发展期望等方面有很大差异。由此导致了1776年美国独立后难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保证每一个州的利益得以实现。其政体大致经过如下变迁:1、英属北美殖民地时期,拥有受英王控制的总督府和代表殖民地利益的地方议会。2、独立战争期间,形成了适应军事形势需要的大陆会议,领导整个战争。3独立初期(1776-1787),为了巩固统一形势,采取复合式国家形式-邦联制。4、费城制宪会议后,颁布1787年宪法,决定实行联邦制。(注:邦联制较联邦制松散,是由主权国家为某一经济,政治目的,通过签订条约订立的联盟,无统一政府,无统一宪法,各州有非常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只存在与形式。) 美国实行联邦制,究其根源,是由于各州先于中央政府而存在,各州拥有较大差异,没有实行单一制的物质条件,加之美国移民所特有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决定了其只能成为滋生相对松散的联邦制的沃土。联邦制的优势是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各州的独立性,使各州能更好的按照自己的特点制定法律,决定发展道路,体现了美国崇尚的自由民主精神。从历史上看,联邦制更容易为各州所接受,很好的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与稳定。但事情皆有两面性,联邦制亦然。过于松散的统治,较为单薄的中央政府,独立的州政府,必然会导致一些法律政策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同时也不利于集中全国力量搞发展,一定时期也会出现各州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甚至有可能滋生分裂势力。美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联邦制度,处理好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中央政府与各州恰当的分权,中央处理军事,外交,财政等全国性问题,而教育,医疗等则由地方做主。总而言之,美国的联邦制适应了美国发展的需要,有很强的生命力。 二、总统制简谈 1789年美国制宪后,曾在对英作战中担任大陆军总司令的乔治·华盛顿在选举中毫无疑问的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总统的领导人。美国总统制的诞生,虽然说是宪法中保障人权,捍卫自由的必然体现,但其中也

美欧关系概述

冷战后, 美国与欧盟关系的发展成为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当前美欧关系同战后传统意义上或者说冷战条件下的美欧关系有很大不同。现在的美欧关系是超越传统的大西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包括经济、政治及安全关系在内的一种全方位的双边关系。 美欧关系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 一个是总体发展的两面性, 一方面, 双方经贸联系的密切和加强、外交政策领域合作的开展、以及安全关系的调整使其在总体上保持了发展的势头, 但与此同时, 双方在诸领域仍存在的种种分歧、摩擦和矛盾, 又使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 另一方面是局部发展的不平衡性, 即相对而言, 经济联系最为密切, 基础最牢固;安全关系经调整后虽趋于稳定, 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最突出;政治关系发展较快, 但还远未成熟。所以,还是让我们分别从经济、安全、政治方面来进一步了解一下美欧的关系。 一.经济关系:应该说美欧之间的经贸关系是美欧关系的重要基础,而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关系则是美欧( 盟) 经济关系的核心。 首先,由于双方都信奉民主、法治与市场经济,这使得双方在处理大多数国际经贸事务中能够本着共同的价值观念来思考,商讨。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对维系跨大西洋联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次,美欧高度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使得经贸关系在美欧关系中处于举足轻重关系。欧盟与美国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边贸易伙伴。据欧洲委员会2007年2月发表的报告,2005年美欧的经济总量占全球GDP的58%,其双边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37%。美国从欧洲吸引的外资占其外资总额的75%。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美欧问的贸易、投资不仅未受北约危机的影响,反而继续保持增长。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尽管美国与欧盟在双方各自的外交政策、安全与防务等问题上存在分歧冲突,甚至是经济领域的摩擦,但是由于双方紧密相互依存的经济关系,所以双方的总体关系不会在危机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二.贸易摩擦:美欧贸易关系历来具有两面性,一面是贸易联系密切, 另一面是贸易摩擦不断。 农产品问题一直是美欧贸易冲突的重点,目前双方在香蕉、牛肉、转基因食品等产品方面争斗激烈。从实行对非拉美国家进口香蕉的优惠政策,到禁止从美国进口含有荷尔蒙的牛肉,再到欧盟以安全为由禁止进口美国的玉米等转基因食品,欧盟的举措使得双方的经贸关系屡次受到巨大影响,双方各执一词,但实质上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 除了农产品,双方在视听产品以及航空器等方面的的贸易冲突也是美欧贸易摩擦的焦点。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发达国家之间的市场竞争正逐渐进入白热化程度。美欧两大集团之间的一系列“贸易战”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爆发的。 除了受贸易摩擦的困扰, 美欧经贸关系更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潜在威胁。欧盟方面, 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和失业问题严重, 导致其内部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与此同时, 欧盟极力拓展其对外双边贸易联系, 与包括中东欧国家在内的80 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议。这一情况令美国感到忧虑, 并使它对欧盟关于多边自由贸易的承诺产生了怀疑。然而, 美国方面表现出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比欧盟有过之而无及。美国由于这次金融危机,使得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再加上巨额的财政赤字使得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加猖獗,这可以从美国对包括从欧盟在内的钢材进口实施反倾销措施可以看出。 美欧经贸关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贸易政治化的倾向突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6 年美国颁布的旨在强化对古巴、伊朗和利比亚制裁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达马托法。美国总统克林顿于1 9 9 6 年3 月签署了赫尔姆斯—伯顿法,以强化对古巴的封锁为由,要严厉制裁在古巴投资和贸易的外国企业。同年8 月,克林顿又签署了达马托法,要惩罚向伊朗和利比亚两国石油工业年投资超过4 0 0 0 万美元的外国公司,理由是打击国际恐怖活动。这两个带有治外法权性质的法案,遭到欧盟的反对和抵制。欧盟委员会和各成员国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空前的强硬和一致,严厉谴责美国的这些蛮横措施。当年4 月,欧盟委员会就赫—伯法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起诉美国。由于双方以及世贸组织的商讨,最终赫-伯法广受抵制,达马托法也是不了了之。欧盟国家与美国围绕赫—伯法和达马托法的矛盾,反映了它们经济利益的碰撞。欧洲向美国的强权政治发出了挑战,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特别是在经济利益攸关的事务中,已经难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欧洲。 如果说贸易争端是美欧间的一个老问题的话, 那么, 随着1999 年初欧洲货币联盟的正式建立和欧元的启动, 双方在金融领域的摩擦成为一个新的矛盾焦点。欧元作为一种世界主要货币的崛起, 将对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里一直处于国际金融统治地位的美元造成强烈冲击。在欧元出现之前,世界上80%的外汇储备是采用美元的形式。 这给了美国经济一个巨大的“补贴”,因为储备美元相当于对美国机构或美国控制的外国机构投资。这种“补贴”有助于缓冲美国特定地区的采用单一货币的影响。如果欧元可以取代美元或者和美元一起成为国际主要货币,那么一部分对美国的“补贴”就会转移到欧元区,而这显然会对美国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欧元的出现打破了美元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在国际货币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向美国的经济实力水平靠近,欧元区由于单一制货币政策而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将无疑成为美国的强大的竞争对手。

美国和古巴有什么恩怨

美国和古巴有什么恩怨 美国与古巴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恩怨,导致美国对古巴进行经济制裁。下面是分享的美国和古巴有什么恩怨,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和古巴的恩怨介绍1510年,在哥伦布发现古巴岛18年后,西班牙征服古巴,开始殖民统治。1898年,美国赢得对西班牙的战争后占领古巴。1901年,在美国的扶植下,“古巴共和国”成立。 1959年1月1日,菲德尔;卡斯特罗率起义军推翻了亲美的巴蒂斯塔政权,建立革命政府。新政权成立初期,美古关系还比较好,4月,卡斯特罗访问美国,受到艾森豪威尔政府的热烈欢迎。 好景不长,1960年,古巴政府开始推行改革(如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没收外国资本),改革涉及美国在古利益。而古巴新政权的亲苏联倾向,在冷战的背景下,为美国所不容。 1961年1月,美国宣布同古巴断绝外交关系。4月16日,菲德尔;卡斯特罗宣布“古巴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美国和古巴的恩怨详解猪湾事件 1961年4月17日,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协助下,逃亡美国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猪湾登陆,企图推翻卡斯特罗政权。经过72小时战斗,登陆者90人被古巴军队击毙,其余1000被俘。 对于被俘虏的流亡分子,古巴政府取消其公民身份,并以此为人质向美国政府索取了6200万比索的药品与婴儿食品。这是美国政府

历史上第一次支付战争赔款。 古巴导弹危机 古巴担心美国再度进攻,进一步靠近苏联。“靠近”不断升级,最终导致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1962年7月,赫鲁晓夫与劳尔;卡斯特罗会谈,达成秘密协议。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并提供伊尔-28喷气轰炸机。 苏联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同时,3500名军事技术人员也陆续乘船前往。每一枚导弹都携带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原子弹大20或30倍的核弹头。 直到1962年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苏古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声。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 随后,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母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封锁古巴海域。世界各地的美军基地也进入戒备状态,准备打一场全球性的核战争。 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10月28日,赫鲁晓夫选择妥协,表示将拆除进攻性武器,并运回苏联。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随后,伊尔-28型轰炸机也被俄方撤走。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1、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也叫做政治社会化,是指通过各种方式使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政治思想、政治原则、政治制度,为社会成员认同和接受。其目的在于培养过敏具有合乎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要求的遵纪守法的观念和行为,明确公民的权利和责任,培养忠诚于国家并且适应本国文化的“合格的公民”。 2、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是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美国重视品质同盟会的研究,信赖、敬重、责任、公平、关怀和公德,是道德教育赖以建立的支柱,目标在于培养具有共同品格的合格的美国公民。 3、爱国主义教育 虽然美国没有在学校中设立爱国主义课程,但是一直很注重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其他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树立美利坚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自豪感。 4、历史教育 美国一直都很注重通过历史教育来培养美国人的民族品格和民族自豪感,将美国的价值观以及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融入到历史教育中。学校是历史教育的主要承担着,美国在法律中都明文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为了使学生们都能更好的接受历史教育,更对不同级别学校的历史教学内容都实现了层次化。 5、法制教育 美国的法制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法制教育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教育其公民都必须守法。其法制教育的核心便在于美国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权威性和合法性。所以美国严格保护美国宪法的根本大法地位及其权威性,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美国宪法,不得以任何形式违背。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流派 1.政治社会化理论 从个人角度研究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就是个人通过学习政治文化,发展政治自我的过程。伊斯顿和丹尼斯把政治社会化看作是“个人获得各种政治倾向所经历的那些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根据个人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时期,如幼儿期、学龄初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而不同的时期,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影响。政治自我的形成和发展,是通过多种方式共同完成的。可能是通过教育和训导;可能是通过个人的模仿、观察和识别;还可能受个人各种政治经验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研究政治社会化,强调的是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产生的结果,即研究社会如何维护、改变以及创造政治文化的。社会实现政治文化的维护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许多不同的政治化机构完成的。这些政治化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初级群体”;二是“次级群体”。“初级群体”主要有家庭和同龄群体。初级群体对个人政治自我的形成有极大的帮助。因为一个人生下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通过与这类群体进行交往而获得政治信息和掌握政治技能的。而正是在此时期内,形成了政治自我的基础。“次级群体”主要有政党、工会、教会、学校、大众媒介等。这一类群体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广泛的社会性。这些机构与政府有密切的联系,便于统治者控制。目前,在向个人传授社会“政治制度准则和信念方面”,“学校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众媒介对人们获得政治经验、政治知识,形成或改变政治态度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里还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各种不同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应当协调起来,发出共同的政治信息,“如果社会……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的公民,建立各种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 2.人本主义理论 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的兴起为先导的。人本主义的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把侧重点放在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个人特性的关注,强调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概括地说,就是“以人性为本位”。因此,这种教育是以完整的人的发展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的,以培养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人为最基本的教育

美国历史与文化(概况)详解

美国历史与文化 美利坚合众国(英语: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The United States、America、The States,缩写:USA、The US),简称美国,是由50个州和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面是加拿大,南部和墨西哥及墨西哥湾接壤。除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之外,48个州都位于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位于北美大陆西北方,东部为加拿大,西面和俄罗斯隔着白令海峡。夏威夷州则是太平洋中部的群岛。美国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还拥有多处境外领土和岛屿地区。此外,美国在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74个海外军事基地。 美国目前有50个州、一个联邦直辖特区及若干境外领土,面积约962.9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915.8960万平方公里,内陆水域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五大湖中美国主权部分约17万平方公里,河口、港湾、内海等沿海水域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二或第三名(依水域面积定义而有差异)。美国人口约为3.15亿人,其数量为世界第三。是个多元文化和多元民族的国家,以白人为主,但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3] 在13个殖民地的公民自1776年脱离大不列颠王国管辖,建立国家,殖民地代表一同发表《美国独立宣言》。在经历美国独立战争后,于1783年与大不列颠王国签订《巴黎条约》,从此受到世界各国承认。美国宪法于1787年通过。1791年,美国权利法案获得批准之后,又经内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民权人士努力引发检讨和改正,而后逐步扩展到美国白人以外全体美国人。 美国曾经历过1812年战争、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和经济大萧条(1930年代)[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共同击败纳粹德国和大日本帝国而获得胜利。经历数十年冷战,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强国。其在经济、工业、军事及科研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领先地位。 1.名称 1.1英文名称 “The United States”最初是复数,例如“the United States are”,包括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1865年批准使用。美国内战结束后使用单数,如“the United States is”。现在单数形式是标准。[17][18] 1507年,由德国制图员马丁·瓦尔德泽米勒制作的《世界地理概论》中,美洲首次在世界地图上被标注为“America”。[19]因为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指出这块大陆是新大陆而非当时包括哥伦布等人所认为的亚洲东部。美国因美洲而得名。在英语中,亚美利加和美利坚为同一词“America”,只是中译不同,前者指美洲,后者指美国。[20][21] “哥伦比亚”是美国一度流行的名称,来自哥伦布,一些美国事物至今仍沿用“哥伦比亚”的名称,如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等。 1.2中文名称 在清朝,美国又被称为米国(日本翻译为“アメリカ合衆国”,简称“米国”),比如曾国藩就说过:“米夷质性淳厚,于中国时思效顺”。中国开始接触美国时,称为“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简称“美国”或“合众国”,参见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兹中华大清国、亚美理驾大合众国欲坚定两国诚实永远友谊之条约及太平和好贸易之章程……”,因美国国旗的花样,别称“花旗国”,一些美国事物的中文译名至今仍沿用“花旗”的名称,如美国特产花旗参以及美国最大银行之一花旗银行(Citibank)。 美国的谚文名称“??”所对应的朝鲜汉字,在韩国(标准韩国语)为“美國”,在朝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

西欧中世纪政治状况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00年左右的欧洲历史,被中国史学家称为西欧封建社会。西方称为中世纪。在这段历史长河中西欧的政治状况,与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比较,呈现截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发展极不平衡,政治发展曲折艰难,国家长期四分分裂,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很晚才出现(英法到15世纪、德意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形成原因如下 一、体系严密的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土地是主要财富。国王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这些人成为诸侯。诸侯又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小封建主再向下分封。国王和大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了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样的层层分封,就形成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等自大至小不同等级的封建主。这些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等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每一个封建主无异于一个小国君。割据一方,各自为政。诸侯的势力很大。有的竟敢向国王提出挑战。而中国封建社会则不同,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始,中央集权和皇权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政教冲突 5世纪到6世纪开始,罗马天主教会成为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国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神圣化,常请求教皇以上帝的名义为自己加冕,这样的做法加强了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更意味着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在政治上,教皇是最大的统治者;经济上,教会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基督教的教义和神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这样,人们相信世界上的一切权利都是上帝授予的,于是国王和教皇不断地发生碰撞和摩擦以夺得这一权利。12~13世纪,经过长期的争斗,教皇权利终于达到顶峰:教皇有权废黜君王。到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欧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和壮大,资产阶级的兴起,教皇和教会的势力才衰落下去。 三、城市的兴起 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并从中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商人和银行家等。商人和银行家作为市民阶级的上层,发展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广大西欧城市开展了争取自治权利的斗争,并订制自己的法律,建立自己的武装,向封建王权和各级封建主发起挑战。到14~15世纪,从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发展起来的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已经与封建制度水火不容,成为欧洲反封建王权的强大革命力量。 四、封建等级代表制的出现 在制约封建王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影响巨大。 11.13:黄淼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中世纪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 朱伟奇(西安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讲师)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由各种社会地位构成的多级阶梯。”[①]在古代社会,等级制的存在发展是由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的。本文试就中世纪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及其成因,做一点探讨。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西罗马帝国废墟的基础上,罗马文明与日耳曼文明相碰撞、相融合的产物,在征服罗马帝国过程中,日耳曼人社会产生了两极分化,原先的部落首领和亲兵逐渐形成贵族,与罗马的大地主及僧侣构成社会上层;日耳曼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与罗马的自由民、隶民及奴隶则形成社会下层。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社会上层进一步从高到低分化为僧侣集团和以国王为首的骑士贵族集团,社会下层按职业依次分化为以农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平民集团,从而也就形成了僧侣、骑士贵族、平民等级秩序。在这种等级关系中,僧侣的责任是:祷告、赞扬上帝,在精神上救济人类;贵族的责任是:维护社会秩序抵御侵犯;平民的责任是:用劳动来支持上述两个等级。11世纪的扎克·得·维特里就三等级的关系做了形象的说明:僧侣是人的眼睛,因为他们能看到并给人们指示安全的道路;贵族是手臂,负责捍卫社会实施正义保卫王国;平民是人体的下部,负责支持负担人体的上部分并为之服务[②]。三种不同的人的出现,标志着西欧封建等级制的形成。在这种封建等级制中,各等级排列秩序是由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的作用与影响决定的,同时每个等级内部又都有着各自的等级秩序。 僧侣被视为社会的第一等级,这是由中世纪特定的历史条件造成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僧侣成为罗马文明的唯一继承者。做为征服者的日耳曼人尚处

1965-1973年古巴难民潮和美国的政策

1965-1973年古巴难民潮和美国的政策 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推翻了亲美独裁的巴蒂斯塔政府,建立了以卡斯特罗为实际领导人的政权之后,美古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此以后美国将奉行独立自主并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古巴视为其西半球最大的威胁,为了颠覆卡斯特罗政权恢复美国在古巴传统的影响,美国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军事打击已 经失去吸引力、外交孤立已经不得人心的今天,古巴移民与禁运也越来越被美国政府利用来构成其对古巴政策的支柱。从古巴革命胜利后先后发生了4次规模较大的古巴人向美国移民的浪潮,其中1965-1973年的难民潮是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一次,以此次难民潮为标志美古双方都对难民问题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并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古巴难民潮。 本文以1965-1973年古巴难民潮为切入点,分析其进展、美国政策的微妙转变以及对美古关系的影响。第一部分介绍了1965年之前古巴第一次难民潮和美国的表现。古巴人移民美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当时古巴人出于两种主要动机选择到美国:一是经济因素的刺激;一是政治因素的考虑,即将美国视为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天然基地。 1959年-1962年古巴第一次难民潮,由于卡斯特罗政权日益激进的国际和国内政策引起了其国内中上层集团的不安和疑惧以及美国的不满和敌视,在这种情况下前者选择逃离古巴,而后者正好利用古巴人的到来对卡斯特罗政权进行打压。美国迅速做出反应给予古巴人难民身份,美国上至总统和国会等决策机构下到普通的民众都对此次难民潮给予了高度关注,政府热烈欢迎和无微不至的照顾与美国人民同情和担忧的复杂感情相互交织,共同奠定了美国对古巴难民潮的基调并一直贯穿于后来历次难民潮过程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第二部

美国政治制度优缺点概论

比较政治制度美国组 欧阳学文 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我组将分别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联邦制度、政党制度、公民权利、选举制度等五个方面来分别探讨其优缺点以及感想。 一、三权分立制度 (一)特点 三权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洛克、孟德斯鸠等人提出的,尤其是孟德斯鸠系统地对其内容进行了阐述。他的三权分立思想中既强调权力的分工,又强调权力的制衡,这对美国三权分立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独立战争后,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所确立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内涵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与法院行使,三权彼此独立,但又互相制约、保持均衡的一项政治制度,所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三权既分工又互相牵制的综合体。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三权分立制度对于维护美国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功不可没。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从权力的来源上保障各自的独立性,使三种权力保持平行,是一种严格的三权分立模式。三大部门权力来源不同,相互平行。根据这个原则所设计的体制,国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选民选举(最初是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1913年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后改为现制),众议员由各选区选民选举产生;总统由选民选出的选举人组成的选举团选出;联邦各级法院的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但一旦被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就终身任职。因此,三个机关的地位是平行的,其中没有一个是最高权力机关。 2、三权分立体制下的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在动态的运作过程中维持彼此之间的制衡关系。三权的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这也是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区别。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下,国家权力是僵化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分工,君主是绝

西欧封建社会政治特点

西欧封建社会政治特点 西欧的封建制度的形成,同古代中国的封建制度形成过程相似,都有两个此消彼长的关系所搭建。而不同于古代中国的君权相权、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矛盾,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反映了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及变化过程、自由农民农奴化过程这两个过程,也就是封建化过程。 1.西欧封建化过程的开端 萨利克法典 六世纪初,511 年前后.由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的利克法典形成。 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 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有三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和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2.封建化过程 一,自由民的农奴花 起初,法兰克自由农民都是公社成员,有权利和义务参加战争,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参加社员大会. 到六世纪下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 561 ~ 584 年)颁布一道修改萨利克法典的敕令,规定死者如无子嗣,土地由其女儿继承,而不再交还公社.于是,公社的耕地逐渐变为可以买卖的自主地.这时的公社称作马尔克.公社农民内部的经济分化加剧. 八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兰克农民农奴化进程加速. 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墨尔森法令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一直延续到 11 世纪. 二、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 六、七世纪,墨洛温王朝时期,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 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机是军事制度发生变化.:马蹬→军制改革→社会制度(采邑制)改革.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 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欧封建制度,而是绝对君主制了。 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期,马特的采邑制改革继续实行,各级领主有自己的附庸骑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

美国政治制度优缺点概论

美国政治制度优缺点概论

比较政治制度美国组 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我组将分别从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联邦制度、政党制度、公民权利、选举制度等五个方面来分别探讨其优缺点以及感想。 一、三权分立制度 (一)特点 三权分立的思想最初是由洛克、孟德斯鸠等人提出的,尤其是孟德斯鸠系统地对其内容进行了阐述。他的三权分立思想中既强调权力的分工,又强调权力的制衡,这对美国三权分立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独立战争后,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在1787年美国宪法中所确立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内涵是指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分别由国会、总统与法院行使,三权彼此独立,但又互相制约、保持均衡的一项政治制度,所以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是三权既分工又互相牵制的综合体。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三权分立制度对于维护美国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功不可没。

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美国三权分立制度从权力的来源上保障各自的独立性,使三种权力保持平行,是一种严格的三权分立模式。三大部门权力来源不同,相互平行。根据这个原则所设计的体制,国会参议院议员由各州选民选举(最初是由各州议会选举产生,1913年第十七条修正案生效后改为现制),众议员由各选区选民选举产生;总统由选民选出的选举人组成的选举团选出;联邦各级法院的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但一旦被任命,如无失职行为就终身任职。因此,三个机关的地位是平行的,其中没有一个是最高权力机关。 2、三权分立体制下的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在动态的运作过程中维持彼此之间的制衡关系。三权的分立与制衡不是简单的权力分配,也不是简单的权力制约,而是在动态的权力运作过程中体现各自的价值,展现各自的权威,实现相互的协作。这也是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重要区别。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下,国家权力是僵化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权力分工,君主是绝对权威。而在美国制宪者的设定下,国家权力的任何一方均不拥有绝对

美国与古巴间的关系

美国与古巴间的关系 “我们与俄罗斯谈,与中国谈,甚至与越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既然如此,又为何不能尝试与古巴恢复邦交呢?” 长达半个世纪的封锁让古巴蒙受了巨大损失,美国国内就此也颇多争论。反对者认为,禁令作为冷战遗物,理应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支持者则主张,在维护“道德制高点”的意义上,继续制裁的理由依然存在。 制裁让古巴“很受伤” 在古巴国内,美国施加的禁运一直是热门话题,从医疗设备到修建跨岛高速公路所需的水泥,官方将任何物资的短缺都归咎于华盛顿。古巴经常在联合国严厉谴责美国的封锁,要求后者结束“种族灭绝”。像闹钟一样,每到秋天,联合国大会都会以压倒多数支持一项谴责禁令的决议。去年11月,表示支持的国家为186个,投反对票的只有美国与以色列。 在定期计算制裁让自身付出的代价时,古巴官方会使用复杂的公式,将年利息、年底的黄金标准等因素列入其中。到去年为止,49年的制裁一共造成了9750亿美元损失。 华盛顿的古巴问题观察家杰夫·塔勒一贯倡导结束贸易禁运。“毫无疑问,这对古巴经济非常不利。”在他看来,禁运使国际金融交易复杂化,更重要的是,它让古巴的经济问题超越了政治范畴——譬如,许多普通家庭因此无法获得必备药品。 这并不是单方面的判断。古巴政府也承认,虽然实行了50多年的苏式社会主义制度在教育和医疗保健等领域带来了进步,这个国家低效率的经济体系必须进行更深刻的改革。目前,劳尔·卡斯特罗正着手推行一系列新政,包括逐步削减国有部门岗位、削减补贴、鼓励私营经济、赋予国有企业更多自主权、鼓励更多外国投资以及削减行政开支。 另据古巴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在法律允许的狭小范畴内,美国2010年向古巴销售了4.1亿美元的食品,是古巴的第七大贸易伙伴。2008年,这个数字曾达到近10亿美元。 奥巴马难有重大作为 对古巴制裁什么时候有望结束?冷战后,这个问题更显现实,却看不到解决的希望。障碍之一在于,每隔4年,各路总统候选人都会轮流去佛罗里达州献殷勤,以便在这个总是摇摆不定的州争取古巴裔美国人的选票,而后者中的相当一部分对古巴现政权持敌视态度。 奥巴马在2008年的获胜也有佛州的功劳,这让他在调整对古巴政策时尤其谨慎。2009年,他曾下令解除对古巴裔美国人的限制,允许他们回故乡探亲并给亲戚汇款。上个月,他又在职权所及范围内发布一项行政命令,恢复了前总统小布什出台的一项政策,即允许两国宗教、学术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相互往来——白宫称,采取这些措施的目的是发展“人民与人民”的接触。尽管如此,具有风向标意义的旅行禁令依然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