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艺术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284.15 KB
- 文档页数:10
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
中国画可以根据不同的绘画技法、表现寓意和主题等因素进行分类。
具体分类如下:
一、工笔画:工笔画是用细密的线条和均匀的色彩来描绘具体形象和表现细节的一种绘画形式。
它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具体的景物、人物或花鸟等,形象逼真,具有精细、细致、严谨的特点。
二、写意画:写意画是以意境为主,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个性,通过抒发画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感受来表现形象的绘画形式。
它所描绘的内容通常是山水、花鸟或人物等,注重意境和意象的表现,表现出画家的个性和思想。
三、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综合画:综合画是工笔和写意相结合的绘画形式。
它既注重形象的细腻和准确,又强调意境和气韵的表现,综合了工笔与写意两种画法的优点。
特点:中国画具有以下特点:
一、笔墨意蕴:中国画注重笔墨,笔墨意蕴是画家的思想、情感、审美和艺术境界的综合反映。
墨色深浅、笔画轻重、变化繁复等,都能表现出画家的意境和风格。
二、意境表现:中国画讲究意境,注重画家的思想、情感和气韵的表现。
通过画家的笔墨技法和创造力,表达出独具中国文化的内涵和韵味。
三、提炼形象:中国画以简洁、凝练的笔墨表现形象,尽可能地提炼出物象的本质特征,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四、注重空间:中国画注重表现画面的空间感,通过墨色的深浅和笔墨的运用,创造出逼真的空间感。
以上就是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26一、中国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过程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原始社会中,先民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并随着人类步入新石器时代,创作出最早的美术作品——陶瓷和原始岩画上面都刻画着人物的形象。
东晋顾恺之著名代表作品《女史箴图》的创作,是根据张华的《女史箴》文章而分段配画的,作品中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线条流畅自然、坚韧有力,自战国以来把“高古游丝描”发展到了无可挑剔、完美无瑕的地步[1]。
明初工笔人物画比较前朝相对较弱,一直到明末,工笔人物画又得到振兴。
到乾隆时期,因为帝王好尚,所以一些画家不管是在写生还是创作中都加入了西方技法,不仅使创作出来的画立体感更强,还画出了具有中国笔墨趣味的工笔人物画作品。
二、中国工笔人物画的绘画特点中国工笔人物画有以下三个特点。
(1)以“线”造型的技法基础:线条是“骨”,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实际上是顾恺之等人的绘画实践的总结,线是中国画的精神体现。
(2)以“色彩”固有色为主的统一色调:工笔人物画的色彩分为“颜色”和“墨色”两个重要基本元素。
色彩是一幅画中重要的表现元素,给人直观的视觉冲击力,“随类赋彩”是工笔人物画设色的一大特点,是在基本线描稿完成后,用平涂的方法表现物体的固有色。
古人工笔画作品以平涂为主、晕染为辅,来增强作品的质感和体积变化。
(3)以“写意性”为特点的当代工笔人物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工笔画的写意性意味更浓,被广大人民所青睐。
当代写意性发展,“以形写神”,形神皆备,客观与主观融合[2]。
朴实自然、率真,这是写意性的初级形态。
工笔写意性的特点会随着物象立意。
故绘画理论核心呈现出重“意”而轻“形”、重“笔意”轻“制作”、重“疏放”轻“公瑾”、重“简淡”轻“浓艳”。
写意性的绘画在工笔绘画语言风格中仍然保持着传统,有趋于完美化的形式。
三、写生与创作的关系创作就是把自然元素、胸中丘壑经过多次处理,成为新的而又完整的艺术语言。
画家在创作前需要把写生的素材整理提炼出来,使之能表现当代,把握艺术语言的一寸一尺。
Arts circle 民族美术文/李永强一、魏恕不同时期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取向(一)早期追求动静相合的装饰性魏恕早期的工笔人物画创作,通过简约的线条和稍带夸张的造型表现出动静相合的装饰性审美趣味,这是魏恕此阶段工笔人物画作品的鲜明特色。
这里所称的装饰性是指基于对人物原本造型基础上的变形夸张,更加注重以一种或“静态”或“动势”的画面效果来呈现画面中所蕴含的意义——无论是表现母与子、夫与妻,抑或是少数民族的日常劳动、田园牧女的内心情怀等。
能够带装饰性趣味的作品有《摇篮曲》《牧笛归去弄斜阳》《一川红映夕阳间》《纺线图》等。
以她在1994年创作的《摇篮曲》为例,表现的是一幅充满母爱的温馨画面。
母亲慈祥的目光凝视摇篮中酣睡的孩子,手中还持有孩子玩耍时的气球,这样一幅宁静的画面又被奔跑而来的家犬打破,动静之感和谐相融,充满生活的趣味性。
作品中人物造型做了变形的艺术处理,吸收了一些装饰画与连环画的艺术效果,设色艳丽明快,画面有点、线、面处理的设计感,装饰趣味十足。
(二)2000年以来追求形神兼备的写实性魏恕2000年以后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主要追求形神兼备的写实性。
她通过严谨的人物造型,细腻的勾线与渲染,生动地刻画了广西少数民族的女性美,《苗女》《盛装》《银花》《乡妇》等都属于此类作品。
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遵从人物的现实状态,以一种具象的表现方式来再现人物的样貌神态,如其代表作品《盛装》中细致刻画了三位身着传统盛装的苗族少女,手捧民族特产喜迎盛节的场面。
在这幅作品中,魏恕将苗族服饰纳入视域表达的中心,将繁复琳琅的服饰以线的形式勾勒出来,在服饰颜色的表现上她也极细致地层层晕染,既强调了服饰颜色的生动性,又强调了颜色的丰富性。
虽然是细致的刻画、强调了对客观物象的真实性,但却并没有给人繁琐的印象,而是将浓厚的民族情怀缓缓注入她所刻画的细节之中,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热情、一种亲切,是对少数民族风情与古朴情怀的阐释。
这种将情感抒发与技巧表达的完美结合及呈现也是她不断思考的结果。
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工笔画写意画特点及区别文人画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工笔画写意画特点及区别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即兼工带写) ,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画三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壁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山水画简称“山水”。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
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
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
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
在现代,更强调“师法造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书画评介Painting and C alligraphy Review浅论“工笔”如何“写意”—以苏百钧工笔花鸟为例刘瑞儿近年来工笔绘画发展势头强劲,而写意绘画则 在画坛赛事中颇受冷落,两者对比之鲜明在代表中 国美术最高水平的全国美展中尤为凸显。
此一现象 已经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对于工笔绘画 的质疑与争论。
有人认为,工笔画的盛行从某种程 度上看是当代画坛血液中对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轻 视与流失,毕竟在历史语境中,写意绘画由于受到 文人精神加持,曾一度引领中国传统美术创作风骚。
有关“工笔”与“写意”技法特性的著述已浩如烟 海,此处笔者无意加以赘述,下文谨以苏百钧工笔 花鸟为例,着意探讨“工笔”绘画应当如何“写意”,试论两者在艺术创作中的矛盾统一。
本文所论述的 “写意”,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为艺术作品中对画家 主观意识进行表达的创作,也可在此基础上将其解 释为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能够呈现画家创作观念的写 意性功能。
苏百钧是当下国内享有盛誉的花鸟画家。
他的 工笔花鸟画不仅以自然美的咏叹表现出对生活的热 爱,更以意象造型及高超的艺术技巧享誉画坛。
应 该说,苏氐在工笔花鸟领域之成就斐然,与其能够 深刻领会和驾驭工笔绘画的写意性功能是密不可分 的。
中国画的“写意”,追求运用有限笔墨表现诗 意万象,不仅再现自然形态的外在的活泼生动,同时还对自然与人文相互映射的深邃世界进行探索。
绘画之“意”的确立和表达,往往决定作品的雅俗 高下。
立意在中国花鸟画创作过程中相当重要,正 所谓“作画须先立意,若先不能立意而蓮然下笔,则胸无主宰,手心相错,断无足取”。
111立意是作 者对作品主题思想的提炼和确定,而写意则正是将 这种思想感情进行有效表达的必由之路。
画家通过 立“意”和写“意”,把自己的精神情感、气质修 养、品格性情与自然界相互融合,创作出富有意境 的作品,形成自己的特色。
苏百钧的工笔花鸟作品 具有品位高雅、立意深刻的特点。
浅谈工笔人物画临摹的艺术特点作者:金波鸣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2期摘要:何家英是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学西渐的创始人,其画风既有传统的清新雅致,又有很强的现代元素感,力求线条与色彩的结合,即注重意境的表达、情感的宣泄和质感的刻画。
在何家英的作品中人物刻画借鉴了西方素描的光影和造型感,色彩里加强了颜色对比与融合,构图里仍采用传统的形式表现,画面强调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尤其是气氛的烘托,使其工笔里带有写意和油画的技法,及多种绘画风格与艺术性。
他成古即今,保留传统民族情怀的同时还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先进思想,对青年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承前启后开创新的画风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何家英;工笔人物画;意境何家英的绘画风格总体来说,中西融合突出意境,近代他的画风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由单一的传统工笔到素描光影的结合,到现在形意为“神”色构“骨”,他笔下的人物清新雅致超凡脱尘,多带有作者想象憧憬的意味,更有美艺妩媚柔美而现代,多表现都市女子情怀。
线为肌色为意,人物刻画以传统为主,环境的渲染更采用西式的理念和技法。
曾有人说:他的画人物自然清爽,意境诗情画意,色与墨交相呼应,工笔传达出来的意境与平面化的颜色烘托出的气氛巧妙地结合起来。
既是传统现代融合又是中式与西式的契合,更是开创了“新工笔人物画”的道路。
而要真正做到由共性笔墨技法到个性笔墨技法语言的突破,临摹是学习其技法语言所不可缺少的必经之路。
通过临摹传统的绘画作品,慢慢体悟,感受经典传统绘画中所蕴含的古人辉煌的技法经验,体会古人绘画语言的真谛。
因而在学习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过程中,临摹作为中国画学习的方法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一、中国工笔人物画临摹重要性中国工笔人物绘画的学习中,由临摹到写生,再到最后的创作,是对其技法语言进行程式化学习的一个过程。
而临摹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最好的老师,主要是以优秀的名家作品为范本,进行背临、意临、仿临等手法进行模仿学习,以此来学习艺术家对于工笔人物的创作特点,了解该艺术家的艺术特点,进而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提高绘画技巧、感受绘画的意境特点,在观察《秋明》作品中,通过而“摹”是以透明的薄纸覆盖在古代范本上,随着线条的变化,进行描摹,把范本中的线条与技巧通过摹的形式复制下来。
谈工笔画的写意性作者:路璨来源:《美与时代·中》2021年第10期摘要:工笔画的写意性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另一方面又涵盖了工笔画的实践意义。
将写意的“写”与“意”拆开进行分析,研究工笔画写意性的现状和写意性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工笔画;写意性;“气韵生动”写意性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绕不开的一个学术课题,尤以工笔画的写意性为甚。
在现代文化时空中,梳理当代工笔画写意性“意”的具体所指,对于“尊道重器”的工笔画家来说是重中之重。
一、“寫”和“意”应各为一义“写意”在《辞源》中总称为“宣曳书写,描摹心思”。
关于“写意”,一个词条为写的方法,如写物(描绘人或物)、写境(描写环境)、写状(描摹形状)、写貌(描绘形象),带有描述性、记叙性;另一个词条为表露心意,如写心(抒发内心情感)、写志(抒发情志)、写怀(抒发情怀)、写念(抒发思念之情)、写思(抒发情思),带有很强的抒发性。
从某种层面来讲,可将其合起来看,把《辞源》中带有记叙性的“写的方法”作为“写意”中的动词“写”来理解,将词条“带有很强的抒发性”的“表露心意”当作名词“意”去解读,可以清晰地看到:“写”可以作为“意”的方法,“意”则是“写”的目的。
因此,“写”和“意”应各为一义。
我们在探讨工笔画的写意性时,不妨将“写”和“意”先拆分开来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写意性和其在工笔画中的作用,分析“写”和“意”的关系,更好地运用“写”的方法显现写意性。
二、写意的“写”(一)“意象造型”作为“写”的方法,是工笔画造型的一个重要课题古人有“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不似之似”的写形追求,随着近现代艺术的发展,学院教育有结构素描、线性素描、传统线描等造型方式,但以线造型一直是工笔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最重要的造型语言。
虽然这种尚意的传统文化审美产物,在宋元之时被更重笔墨的文人画的兴起所影响、阻碍,但在现代也因写生这种方法的介入与融合,极大拓宽了表现的可能性。
明清人物画的特点是什么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肖像画与人物画的创作客体都是人,都以客观存在的人物作为观察对象和创作素材。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明清人物画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明清人物画的特点明、清三代,随着山水,花鸟画的主流地位日益明显,在历史上很有成就的人物画家可以说是寥寥可数。
只是在明清之际,历经了明清两大社会生活的大画家陈洪绶,以其独立坚强的性格和行动,又使中国传统的人物肖像画在画坛上放出异彩。
清代人物画家较为著名的有徐璋、上官周、黄慎、华、罗聘、高其佩、丁皋、丁以诚、改琦、苏六朋、苏长春、费丹旭等。
清末则有“三任”、胡锡圭、钱慧安等。
人物画的传统特点中国人物画家主张: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强调分别主次,有详有略,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详于人物活动及其顾盼呼应而略于环境描写。
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叙事性的作品在采取横幅或长卷构图中,尤善于以环境景物或室内陈设划分空间,采用主体人物重复出现的方法,把发生在时间过程中的事件一一铺叙,突破了统一时空的局限。
人物画中使用的笔墨技巧与技法,在工笔设色、白描和小写意作品中,更重视笔法的基干作用,为此创造了十八描。
笔法或描法一方面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质感、量感与神情,另方面也要传达作者的感情,同时还用以体现作者的个人风格。
在写意人物画中,笔墨相互为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一笔落纸,既要状物传神,又要抒情达意,还要显现个人风格,其难易程度远胜于山水花鸟画。
被称为行乐图的人物肖像画,一律把人物置于最易展现其气质品格的特定景物中,具有不同于一般肖像画的特点。
在色彩使用与诗书画印的结合上,人物画具有一般中国画的特色。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肖像画与人物画的创作客体都是人,都以客观存在的人物作为观察对象和创作素材。
但是,在转化为艺术形象时,肖像画有着比人物画更为现实而具体的要求。
中国画的种类及特色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画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魅力。
一、工笔画工笔画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绘画形式,以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表达为特征。
它注重细节的描绘和色彩的层次感,追求形象的精确和生动。
工笔画多用于描绘人物、花鸟和山水等题材,以其精细入微的技法,展现了中国画的细腻之美。
二、写意画写意画是中国画的另一种重要形式,以形神兼备、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和构图为特色。
它强调意境的抒发和笔墨的自由发挥,追求形象的凝练和表现的简练。
写意画多用于描绘山水、花鸟和人物等题材,以其潇洒自然的风格,展现了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三、工笔写意画工笔写意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综合形式,它将工笔画和写意画的特点融合在一起,既注重细节的描绘,又强调意境的抒发。
工笔写意画在表现形象的精确性和意境的深远性上都有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流派。
四、花鸟画花鸟画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题材,它以描绘花卉和鸟禽为主要内容,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表现出自然界的美丽和生机。
花鸟画注重形象的真实和神态的生动,以其细腻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展现了中国画的生动之美。
五、山水画山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经典题材,它以描绘山川和江河为主要内容,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表现出自然风光的壮丽和深远。
山水画注重意境的抒发和笔墨的自由发挥,以其奇峰异石的构图和点缀的草木,展现了中国画的壮丽之美。
六、人物画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题材,它以描绘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表现出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人物画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和精神的抒发,以其凝练的笔触和深邃的眼神,展现了中国画的灵动之美。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表现手法,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它不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
无论是工笔画、写意画,还是花鸟画、山水画和人物画,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魅力,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研究。
唐代绘画艺术的风格特点唐代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鼎盛时期,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时期。
唐代的绘画艺术表现出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唐代绘画艺术的风格特点。
一、注重写意唐代绘画注重写意,强调画家的感性表达。
唐代绘画家注重把握自然之趣和性情,通过对自然风光的再现和对人物精神内涵的描绘,体现出人文情感并追求形神兼备。
唐代绘画家注重捕捉瞬间之美,使作品生动传神,具有浓郁的写意风格。
二、追求法度唐代绘画家注重法度,那么什么是法度呢?即杂糅文字、史、诗、礼、音、色、风、俗等方面的知识,融入到绘画中,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语言及表现形式。
唐代绘画家特别注重构图和造型,笔墨丰富多样且精细,画面呈现出高度的图像功力和造型技巧。
三、形式多样唐代绘画作品形式多样,有山水、人物、花鸟、佛像等种类。
唐代山水画风华绝代,以北方工笔画为主体,奠定了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基石;唐代人物画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比如在肖像画中,有“工笔人物”和“拟古人物”之分。
在花鸟画方面,唐代的绘画家注重描绘“意境”,通过笔墨技法及想像布置,使画面呈现出大自然所展示出的美好形态。
四、富于装饰性唐代绘画艺术富于装饰性,强调画面的表现性。
在色彩方面,唐代绘画家以日常生活中显眼的红、黄、绿、白、黑等色彩为主,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对比效果。
在构图方面,唐代绘画家通常把物件放在画面的上中庭分布,而左右两旁则留下一些空白部分,增强画面的装饰效果。
五、传达时代特征唐代绘画所体现的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辉煌时期,绘画艺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文学、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成为唐代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唐代绘画家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描绘,反映社会上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传达出时代的精神内涵,这就是唐代绘画的时代特征。
总之,唐代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丰碑,其艺术风格无疑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风格之一。
中国传统绘画的画派流派中国的传统绘画历史悠久,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众多画派流派,每个画派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个中国传统绘画的著名画派流派。
一、工笔画派工笔画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流派,其特点是绘画细腻、细节描绘精细,形象真实。
它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代,成熟于明清时期。
工笔画派尤以花鸟画和人物画见长,画家们运用独特的技法,精心描绘每一根毛发,每一片花瓣,使得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和立体感。
二、写意画派写意画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另一重要流派,它注重形神兼备,胸怀广博,强调作者的个人情感和表达意境。
它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清时期,深受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写意画派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画家们用简练的笔触表现自然景物或人物情态,以抓住事物的灵魂和精神,使得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自然地产生共鸣和联想。
三、兼工画派兼工画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综合性流派,它综合了工笔画派和写意画派的特点,强调技巧与写意并重。
它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兼工画派包括人物、花鸟、山水等各类题材,画家们在表现形象和描绘技法上注重写实精细,同时又注重意境的表达,使作品既有技巧的华丽,又能传达人物或景物的精神内涵。
四、南宗画派南宗画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兴盛于宋代南宋时期。
南宗画派主要有两大流派:一为崖柏派,该派注重对峰石、水流等景物的描绘;二为花鸟派,该派注重对花卉、鸟雀的生动描绘。
南宗画派的艺术特点是构图得当,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给人一种神秘而美妙的感觉。
五、北宗画派北宗画派是中国传统绘画中又一重要流派,它兴盛于五代十国及北宋时期。
北宗画派主要有两大流派:一为董源派,该派注重对山水的刻画;二为郭熙派,该派注重对人物的表现。
北宗画派的特点是用线条描绘形象,明暗对比强烈,给人以坚实而有力的感觉。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绘画的画派流派丰富多样,每个画派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艺术表现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审美追求和艺术才华。
根据笔墨技法可分为工笔画、大写意画和小写意画(即兼工带写),根据设色又可分为白描画、水墨画、着色画三类,按功能和用途,可分为寺观殿堂壁画、架上绘画、民间绘画、工艺装饰画几类;依作品的主题思想分为释道画、风俗画、历史画、民间年画、文人画等;按工具材料分为白描、着色、水墨等;但最通行的是按题材内容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
山水画简称“山水”。
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在魏晋、南北朝已逐渐发展,但仍附属于人物画,作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独立,如展子虔的设色山水,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王维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泼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画大兴,作者纷起,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燕文贵、宋迪、王诜、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南北竞辉,达到高峰,从此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元代山水画趋向写意,以虚带实,侧重笔墨神韵,开创新风;明清及近代,续有发展,亦出新貌。
表现上讲究经营位置和表达意境。
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
人物画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
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
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
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
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
在现代,更强调“师法造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花鸟画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
摘要:写意性是我国传统工笔人物画的核心,一般认为工笔画是工整严谨、结构和谐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细致入微是画好工笔画的重点,技法制作和材料探索成为现代工笔人物画的热点和捷径,现代工笔人物画作品中大部分缺失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并且偏离了中国画发展的艺术方向。
在当下艺术文化大交融的趋势之下,工笔人物画要发展,必须基于对传统绘画精神的学习和深谙。
“写意性”在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绘画观念中固有的一种绘画意识,也是传统人物画的精神主旨。
现代工笔人物画要继承传统并找到其发展方向就必须重新认识理解“写意性”的重要性。
本文以工笔人物画中“写意性”的表现为切入点,对“写意性”在工笔人物画中存在方式和表现特点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写意性;意象;意境;虚实留白;中文分类号:TQ315.2Discussio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freehand artistic features Abstract:Freehand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of painting in the general sense is that most people with neat rigorous nuanced as paintingcreation tips,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research has become a hot and shortcut of meticulousfigure paintings, meaning most of the missing China cultural spirit of modern figurepainting works, and deviated from the art direction Chinese painting. Under thecurrent art cultural integration trend, figure painting development, traditionalpainting spirit must be well versed in learning and based on the "freehand" occupies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hina traditional painting concept, is a kind of naturalChinese painting traditional painting concept in Consciousness, is the traditionalpainting spirit. Modern figure painting to inherit the tradition and find itsdevelopment direction to have to know the importance of "freehand". In this paper,Chinese painting freehand performa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sis of the"freehand" existence and features in Chinese characters paintingKey words: freehand brushwork figure painting;; imagery; artistic conception; virtual space;1.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历史探源1.1 提出“写意性”---传神写意工笔人物画的重心是做到工整精细,实质上始终追求“写其意趣”的表现。
本文所提到的“写意”指的不是狭义的写意画,而指的是存在于传统工笔人物画意识形态中的“写意性”观念。
写即书写、表现;意指的是意念,是绘画者作为创作主体对自我意念表现的过程。
这种对“自我意念”的表现不只存在于绘画领域,而且还存在于我国的各类传统文化当中,在绘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就是“意趣”,“指的是画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自己的意思和意境,具体包括画家的精神、思想以及审美情趣;也有人将此理解为以书写的笔法来描绘自己所领会的意象。
“意”还包括画家对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进行摄取之后,然后再通过心视,与自身的审美情趣以及思想相融合之后所产生的意象。
我国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具体体现在对所要描绘的人物神态以及自身的内心世界的理解和表达——也就是对人物的“传神”写意,明代画家唐志契在《绘事微言》写到“昔人谓:画人物是传神,画花鸟是写生,画山水是留影。
”这就是说在所有的绘画题材当中人物的神是最为复杂、丰富而且最微妙的。
工笔人物画中所说的“意”也就是“神”,是与人物外表形象完全不相同的内在精神气质,“写意性”也就是传神,“写心”、绘“情性笑言之姿”,抒意趣之所在。
1.2 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写意性”的发展中国人物画的起源是在一个并不具有独立意义的绘画题材基础上展开的,那些散见于原始时代绘制于彩陶上的文饰和雕刻于崖壁上的岩画,严格来说还不是工笔画,而是一件表现人物的绘画作品。
“写意性”作为绘画创作的本体语言,贯穿于整个工笔人物画发展之中,由于在不同时期受到不同时代精神的影响,表现出不同风貌,每个历史阶段的特点集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艺术的全部内涵。
人物画的盛期是从汉代开始的,汉代的人物写真在形似上已达到十分逼真的程度,《西京杂记》卷二记载:汉代元帝时“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必得其真。
”这一时期的人物绘画追求运用笔法技巧准确反映人物的外貌特征,此乃当时人物画的审美要求。
西汉时期刘安在《淮南子·说山训》言“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矣”,所谓“君形者”即主宰形的神气,神气两个字是把握汉代绘画艺术审美特征的关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脱离了前期的稚拙风格,开始讲究绘画技法,追求绘画的“写意性”,形神、气韵、骨法等审美概念是对这一时期人物画成就的概括。
把准确的“传神”与精细的“写形”统一起来,突出画之“写意”,形成“意得传神,笔精形似”的美学思想,通过对人物的写神而表现画面的精神所在,绘画中追求“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传神写意”,这是“写意性”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最为突出的特征。
初唐时期因绢料的改善对绘画的推动作用,使得工笔人物画的发展逐渐达到了顶峰,在“传神写意”上延续了魏晋时期的画风并有新的突破。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评价唐代绘画“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令人之画错乱而无旨”。
从五代开始,中国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物画的主要功能就从“成教化,助人伦”的说教转向文人的寄兴、怡情。
宋代由于“院体画”的出现,工笔人物画在表现上渐趋于写实,李公麟是这一时期的杰出画家,他的贡献在于创造了“白描”这一绘画形式,他作画线条健拔却有粗细浓淡,构图坚实稳秀而又灵动自然,画面更加简洁精练,而且又富有变化,善于集合顾恺之、吴道子、柳宗元等人的用线条作画的技巧,注意飘逸凝练,神韵内敛,所以其作品虽淡毫轻墨,但是光彩动人。
明代末期,欧洲传教士利玛窦来华,带来了基督教油画人物作品。
其“工细求酷肖,赋色真与天生无异,细细观之,纯以破染烘托而成”,表现了“分出阴阳,立见凹凸”的写实之法和逼真效果,。
其画法特点是:首重墨骨传神,墨骨既成,供染数十层,然后敷彩着色.以取气色之老少。
2.“写意性”技法对工笔人物画的影响2.1 肌理与“写意性”“肌理是用主观意向创作出来的一种‘形式语言’。
肌理不只存在于绘画中的基本语言——点、线、面之中,更多的还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
一般认为,画面肌理是由画底材料、作画工具、颜料、技法以及艺术家的状态等各类因素综合所形成的视觉效果。
”我们在艺术创作中应强调材质肌理意识,表现材质肌理美感,以各种材质的对比交织共构统一空间。
“艺术肌理是来源于自然肌理,既是对自然肌理的摹仿又是对自然肌理的提高。
”所以我们在绘画过程中不能把肌理只看成是一种制造绘画效果的技法和手段,为了表现自身意愿,从而表现出追求空洞无物的形式美。
我们需要随时谨记只有在艺术家主观意愿的控制下肌理才能表现出作品所具有的艺术价值,才会成为作家所要变现的情感,这样才能成为其艺术语言,不然肌理就只能成为画家描摹、复制客观对象的工具。
在绘画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在绘画过程中过分追求肌理效果,也不能忽视机理在绘画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对机理的认识和运用,都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2.2 虚实留白与“写意性”在工笔人物画的绘画过程中,所创作的形象是实,由此引发的人的联想是虚,而由形象所产生的意象意境也就是虚与实的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工笔人物画的意象特征重要体现在对绘画画面虚实的处理这个方面。
中国画中所提到的画处有空白,符合人们的视觉感受,也就是人的眼睛看到物象的限度。
而画面当中的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而是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留有空白的能使人产生不一样的联想,这样还有利于突出绘画作品的意境。
所以,在绘画中,“虚”紫的就是画中的空白,“实”指的是画中实际画出的对象。
虚实的布置在整个中国画创作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主要画种之一,那么就需要遵循中国画的艺术规则,展现其自身的艺术特征。
西方绘画主要以明暗突出的方法表现对象的特征,而中国画则是运用空白和线条作为表现方法,表现艺术特征。
线条在进行构图时物象结构的转折处是断开的,再用留白连接就充分表现了中国画的“笔断意连”。
2.3 “写意性”在《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应用五代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当中集中体现了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独特的构图特点。
作者合理地使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打破时空的局限性,在同一个空间内通过长卷的形式将不同空间、时间的场景和情节同时体现。
随着画面情节的开展,将主人公韩熙载托情避祸、苦中作乐的内心世界与“灯红酒绿”的夜生活,表现在观者面前。
画面运用屏风和道具将画面巧妙的分割,不仅变换了时空,而且也赋予作品以节奏感,将观者带来“似幻似真”的视觉体验。
该作品也给后代工笔人物画家在构图和画面构成方面作出了示范。
3.“写意性”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表现3.1 对传统工笔人物画“写意性”的继承传统绘画从创作理念分不外两种——一种是以笔追意,一种是以意运笔。
“意”始终被作为绘画的主旨。
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也同样贯穿于绘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从中国传统美学的角度观察事物,然后再加以提炼和概括,以线条为主要表现形式,使用虚实结合的方法,在绘画过程中抒发作者的“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