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抽动症(中医儿科学)
- 格式:pptx
- 大小:9.31 MB
- 文档页数:80
家长必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疗法导读: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其与疾病的关系,从肝、脾、心、肺、肾五脏功能失调角度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病机、临床辨证特点,并依据不同症状,归纳遣方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该病提供理论依据。
多发性抽动症(T ourette syndrome, 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起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然的、简短的、反复的、非节律的刻板动作或发声,如眨眼、皱眉、噘嘴、耸肩、踢腿及喉中不自觉怪声连连,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OCD)、学习障碍等共患疾病。
目前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但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服药周期较长,且副作用明显,导致治疗缺乏良好的依从性。
近年来中医药越来越多地用于多发性抽动症的诊治,本文通过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五脏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探讨,以期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提供理论依据。
1.五脏辨证的理论依据《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儿科大家钱乙所著。
钱乙,字仲阳,郓州人(今山东东平人),行医50余年,善于变通古法,化裁古方,他继承前人辨证思想,并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创立了五脏辨证理论体系。
《小儿药证直诀》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学术观点,并记载了五脏与疾病的关系:“肝病,哭叫,目直,呵欠,顿闷,项急。
心病,多叫哭,惊悸,手足动摇,发热饮水。
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
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肾病,无精光,畏明,体骨重。
”不但系统归纳了常见病的临床表现与五脏之间的关系,并且为五脏辨证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从五脏辨治多发性抽动症2.1 从肝辨治《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胜则动”。
又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言:“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陈梁教授(2014年元月广东省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声秽语为特征并伴有社会功能、心理行为改变的疾病。
近10年来,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率在我国骤增,除非这些患儿以前根本不到医院就诊,否则这是我们不能不接受的事实。
如今的高发病率与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相关问题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西医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偏高,长期用药,副作用明显。
近年来,我们临床运用中药和针灸、耳针等外治及心理情志疗法治疗该病,显示出了中医综合疗法的独特优势。
现就试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其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辩证思路与方法作一探讨,并对五音相关情志疗法治疗提出些思考。
一、辩证求因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多种多样,以抽动为主,而且易于反复。
究其病因,应责之于风痰作崇,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
此即为“百病皆有痰作祟”、“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体属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怯弱,机体发育未臻完善,易被饮食、情志等诸多因素干扰。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肝气偏亢,肝失疏泄,故临床患儿大多具有急躁易怒或胆性的情志症状。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如土虚,气血化生不足,肝无以制,则木火愈旺,肝风扰动愈甚。
且久病耗损肝肾阴血,致肝阳偏亢,导致患儿性情急躁、秽语失聪、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愈加严重,病程迁延。
故本病实为本虚标实之证。
二、审因论治治疗多发性抽动症应立足于审证求因、辨证论治,拟方选药紧扣病机。
由于本病主要为脾虚肝亢,风动痰扰所致,故临床上以脾虚痰聚、脾虚肝亢证最为多见,其次为气郁化火、阴虚风动,但均表现为肝风内动。
风木旺必克脾胃,故当先实其土,后泻其木,健脾平肝为治疗本病的关键。
因此法疗上首重健脾化痰,平肝熄风,在此基础上注重化痰通络药物的应用,以使脾气得健,痰湿自化,肝木条达,抽动得以平复。
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诊疗思路探讨作者:刘统治殷通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1年第10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诊疗思路。
方法:对近年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中对患儿生活习惯、发病原因及临床症状观察分析。
结果:本病的病因主要为长期饮食不节,饥饱不知;病机演变则由土虚木乘风动到郁热入营、痰湿内生而生风,治疗方面多动期应脾土抑木,多发抽动期则应清营凉血熄风,症状缓解后可采用养阴健脾之法预防复发。
结论:三期分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征能够整体把握其发病规律和特点,有效改善患儿症状,控制疾病复发。
【关键词】小儿多发抽动症;中医;防治思路【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1)20-0078-04Discussion on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ourettes Syndrome in ChildrenLIU Tongzhi YIN TongWushi Town Central Hospital of Huangshan District,Huangshan 245714,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ourettes syndrome in children. Methods the living habits, causes and clinical symptoms of children with Tourettes syndrome in recent years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main cause of the disease is long-term diet is not Festival, hunger and satiety do not know; pathogenesis evolution from soil deficiency wood by wind to stagnant heat into the camp, phlegm and dampness endogenous wind,treatment of hyperactivity period should be spleen soil inhibition wood, multiple tic period should be Qingying Liangxue Xifeng, symptoms can be alleviated by Nourishing Yin Jianpi method to prevent recurrence. Conclusion the three-stage treatment of Tourettes syndrome in children can grasp the regularit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mptoms and control the recurrence of the disease.Key words:Tourette Syndrome in Childr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deas多發性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 de la Tourette 综合征),也称Tourette综合征(TS)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将本病分为小儿多动症、小儿抽动症两个单独病种,但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发现二者存在一定联系,均属于中医学“肝风”“慢惊风”“抽搐”“瘛疭”“筋惕肉瞤”等范畴[1]。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大多表现为眨眼、皱眉、缩鼻、歪嘴、摇头、耸肩或肢体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喉中怪声和秽语..西医对其病因不明确;氟哌啶醇一直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首选药物;但因可产生嗜睡、乏力、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治疗不能持久..中医治疗本病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着;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辨证分型尚无定论;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离不开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同时本病表现多为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故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时针对脏腑的选药及特点综述如下..1、从肝论治及药物选择宣桂祺1认为治疗本病应按照“肝风”辨证施治;主要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法..常选用白芍、炙鳖甲养阴平肝;龙齿、茯神、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祛痰;天麻、钩藤、蝉蜕、地龙平肝熄风;石菖蒲开心通窍;益智仁温脾暖肾;秦艽、防风祛外风..吕玉霞等2以“抽动灵冲剂”治疗;选用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并指出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均有抑制作用;天麻具有熄风止惊、平肝潜阳之功效;其主要成分天麻素能影响脑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的作用;两者共为君药;以达平肝潜阳、熄风止动之功效..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之功能;钩藤具有平肝、镇痉熄风之功效;有效成分钩藤碱;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动物自发活动的增强;降低大鼠脑皮层的兴奋性;并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有协同作用;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抗惊厥作用..张士卿3治疗本病常融柔肝、平肝、清肝、疏肝、健脾化痰、活血通窍诸法为一体;选桑叶、菊花以平肝疏风;柴胡疏肝;白芍养血柔肝;配伍郁金行气活血;石菖蒲开窍化湿;胆南星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同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配伍滋阴养血之品..黄建群4的定抽方中重用石决明、牡蛎、珍珠母三味平肝熄风药;以潜阳定抽;配僵蚕、钩藤、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之功;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药;共奏平肝熄风、涤痰宁神之功..2、从脾论治及药物选择内经云:“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凝聚为痰..”小儿素有脾常不足之说..方思远5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脾虚..脾主运化;升降功能失常;运化功能障碍;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聚成痰;痰成之后郁而化热化风;风痰鼓动则导致本病发生..故而治疗上以健脾化痰熄风为主;且认为健脾为治疗本病的第一要务..健脾药多选党参、黄芪、太子参、茯苓、白术等;化痰药可选用法半夏、陈皮、胆南星、天竺黄、枳实、石菖蒲、远志等;熄风药可选用僵蚕、全蝎、钩藤、牡蛎、龙骨、龟板、天麻等..解晓红6认为土虚木亢为本病之根本;以扶土抑木法为治疗该病的基本法则;处方由医宗金鉴的缓肝理脾汤化裁而来..方中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为四君子汤;以健脾益气为主;配合焦四仙、陈皮消积化滞;开胃行气以助脾胃之运化;使水谷、水湿得以正常运转;半夏辛温;燥湿化痰;与陈皮、茯苓、甘草合为二陈汤;主健脾化痰之效;同时配伍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白芍养血荣筋;柔肝安脾;地龙清热安神止痉;钩藤熄风定惊止抽;龙骨、牡蛎平肝潜阳;天麻熄风祛痰止痉..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痰、平肝潜阳、镇静宁神、熄风止痉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于作洋等7-8采用健脾平肝汤治疗本病;方中选用太子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配伍白芍、钩藤、菊花、天麻、全蝎平肝熄风;健脾巧配平肝;相得益彰..同时他们认为木瓜入肺、脾、肝三经..刘弼臣认为;该病因肺病日久必损于脾;故在病后期;多出现肺脾气虚之象;治宜健脾益肺;用六君子意使肺脾强健;卫外功能增强;则外邪难侵;病不宜复发9..张雨雷10认为“治肝之病当先实脾”;从治脾着手;重在运脾以柔肝;其风动自止..组方中常重用山药、白术、白扁豆、石斛、茯苓以培脾土;辅以谷芽、麦芽、百部、槟榔、黄芩等消积滞、清湿热;佐以柴胡、天麻、防风、刺蒺藜等疏肝气、养肝血、熄肝风;以达到脾土健旺、气血充足、肝木条达、虚风自除的目的..倪世美11的脑清灵口服液中以山楂、山药培补后天、益气健脾、和中养胃;以杜绝生痰之源..刘成全12认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痰;而治其风痰;必先健脾;脾健则痰消;风熄抽搐自止..故方中除祛风化痰外;还选用苍术、白术、法半夏、茯苓等以健脾化痰;共奏健脾化痰之效..3、从肾论治及药物选择“阴主柔静;阳主刚躁”;阴失内藏镇守;则阳浮于外而行为乖戾..汪受传13认为本病的发病机理主要是脏腑阴阳失调;即阴静不足;阳动有余;以虚证为主;但虚中有实;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虚是本病的分型之一;当治以滋阴潜阳、柔肝滋肾;方选杞菊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生地黄、菊花、枸杞子、牡丹皮、胡黄连、夏枯草、谷精草、煅龙骨、煅牡蛎、白芍等..方中生地黄、枸杞子、白芍滋养肝肾之阴;龙骨、牡蛎平肝潜阳;安神定志;菊花、谷精草、夏枯草清热明目;泻火熄风;牡丹皮、胡黄连更增滋阴清热之力..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柔肝止痉之效..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肾虚则木失滋养而肆意亢为;致虚风内动.. 丁丽君14拟健儿聪脑汤;选制何首乌、桑椹子以滋阴补肾;白芍、焦三仙等健脾柔肝..吴心芳等15采用补肾祛风止动汤威灵仙、枸杞子、杜仲、黄芪、白术、防风、地龙、全蝎、桑枝、桂枝、钩藤、白芍、炙甘草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痊愈11例;显效4例;有效14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7 %..4、从心论治及药物选择李安源等16的宁动颗粒在治疗上采用养心柔肝、熄风止痉的原则..宁动颗粒方中以党参、麦冬、白芍为君;补气益阴、养心安神、柔肝缓急..汪受传认为13若小儿所欲不遂;情志不舒;劳伤心脾;心不能藏神则神志飞扬不定;记忆力差;秽语不能自控;少寐多动..正如灵枢中所言:“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心脾两虚证治以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加减..组方中用茯苓、酸枣仁养心安神;远志、煅龙骨、煅牡蛎定志宁心;并结合健脾补虚养血之药使心神得养;脾气得健;抽动可止..郭映君17选用百合甘麦大枣汤;其中以炙甘草补益心脾;百合、淮小麦、大枣养心安神;煅龙骨、琥珀粉重镇安神..王悟云18在运用清肝健脾养心安神汤中;对于气虚劳神太过、心神失养者;加黄芪、远志、益智仁、太子参、莲子心等益气养心安神..5、从肺论治及药物选择刘弼臣19在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过程中另辟蹊径;认为当从肺而治..他认为小儿“肺常不足”;且肺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不耐寒热;易为外邪所侵;或从皮毛而入;或由口鼻上受;肺皆首当其冲..肺为邪侵易致传变;肺在五行属金;若肺金有病;不能发挥正常克制肝木的作用;则肝木有余;有余之肝木又可乘脾使土虚;肺金病;则肾水不足;不足之肾水又不能正常克制心火;使心火有余..这与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肾常虚”的特点一致..且刘老认为若肺金宣降不及;则肝气有余而亢动;所以应当从肺论治;组方中常选辛夷、苍耳子、玄参、板蓝根、山豆根清肺利咽;祛除风痰;配伍木瓜、半夏、伸筋草豁痰祛风;钩藤平肝;全蝎、蜈蚣搜风止惊..6、从胃肠论治及药物选择孔祥勇等20 认为诊断本病还可以“腹部是否压痛”为诊断要点之一;他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本病常兼有易感冒、乏力、面色萎黄等虚象;究其原因是由于肠胃积滞;中焦气机不利;脾胃运化失职、难以运化水谷为精微以充养四肢百骸..此时虚象是由因实致虚所致;实则以肠胃积滞为本..此外;肠胃积滞一般大便表现正常或略偏干;有部分患儿便溏..治疗上当遵金匮要略“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的原则;以通腑导滞、消食化积为法..首选生大黄为君;辅以槟榔、枳实、砂仁、莱菔子、焦三仙、鸡内金行气消食导滞;积滞日久;脾胃运化不利、湿浊内生;故以陈皮、半夏、石菖蒲、茯苓、竹茹化湿和胃;食积日久化热;用连翘、黄连清热散结..7、展望总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脏腑辨证;多从肝、脾、肾、心论治;亦有从肺、从胃肠论治;脏腑均有涉猎;但偏重不同;主要是个人临床经验的总结;目前少有规范化研究..中药较西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但是目前由于缺乏明确的疗效评定标准及辨证分型标准;故中医治疗尚属探索阶段..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本病在中药治疗阶段症状可以明显减轻;但患儿常因调护不当或者饮食不慎而诱发疾病;使病症复发或者表现为螺旋式加重;故当重视病症缓解时期的治疗;同时进一步明确本病的诱发因素;2目前中医治疗本病仍从整体出发;调整脏腑阴阳平衡为准则;药物运用庞杂;绝大多数的中药在治疗本病中的疗效机制及其毒副作用评定仍不明确;当进一步筛选出疗效明显且毒副作用小的药物;3目前本病疗程不确定;仍需要长期服药;而孩子服药的持续性不确定;故选择孩子容易接受的剂型和用药方式也是提高疗效的关键..8、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症新进展菏泽中医端木经过多年研究认为;该病既然出现这么多治法;但效果尚不理想的原因;考虑是否还未找到根本方法;只是多从细枝末节考虑的原因..治疗抽动症;要充分尊重国内名家经验;学习他们的长处;但也要进一步开拓视野;解放思想;从新的角度和高度重新提炼与审视抽动症..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能够也应该找到从根本上治疗抽动症的方法..他认为;抽动症为本虚标实;国内中医界对此无任何异议;既然抽动症为脾虚、肝虚、肾虚等虚证引发;即大胆提出“儿童抽动只需补”的新观点;独辟蹊径;找到一条治疗抽动症的根本方法;得到同道的广泛认可和赞许..根据此理论创制的龙凤固颜膏组方高屋建瓴;配伍构思巧妙;阴阳互补、补而不滞、综合调理五脏平衡;口感甘甜;是孩子乐于接受的剂型;易于消化吸收;具有见效快、不复发的特点;且无任何副作用;不同于现有任何方剂和治法;独特的疗效越来越得到患者家长的认可;在抽动症治疗中具有开发成国家新药的重大临床价值..摘自龙凤固颜膏新浪博客。
李中正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治李中正医师行知堂多发性抽动症,又称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大多在2-15岁发病且男孩多于女孩,是一种以慢性反复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征,表现为运动性抽动,症状有面部表情肌、颈部或四肢、腹部肌肉的收缩,反复快速且不规则,或伴有异常的声音、多动或情绪障碍。
属于中医学“痉病”、“虚风内动”、“筋病”等范畴。
小儿抽动症的定义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现在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
在临床上研究很多,但是关于它的发病机制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
临床上西医常使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神经阻滞药,虽可取得一定效果,但副作用比较多,可见头晕、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而且容易反复。
所以家长也会选择中医来进行调理。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普遍认为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能达到90%以上。
中医治疗本病多从调节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及患儿体质方面入手。
在中医学上,以前曾有人把其归属于慢惊风。
从临床上看,孩子的神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它应该属于《内经》上所讲的五体病。
所以,通过临床实践,今把它归属于“痉病”,“虚风内动”或者是“筋病”的范畴。
属于五体病之“筋肉瞤动”问题。
古人有没有这样相关的论述?这个病症从文献上来看,个人认为早都有了。
但是现在这个病多见了。
抽动症是一个慢性过程,它不急、不险,临床上属于一个慢性病。
有研究认为近年该病的发病率为0.05%-3%,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抽动症实际上是一个筋膜的抽瘛,肌肉的瞤动。
与之相关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有“风盛则动”的论述。
在《伤寒论》里就明显了,在论述发汗峻剂的大青龙汤时,有这样一句话:“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
厥逆什么表现呢?“筋惕肉瞤”。
条文里紧接着说“此为逆也”,也就是说误汗导致了肌肉抽动。
临床上很多孩子是在发热治疗过以后,不到一两个星期就出现了抽动的症状,家长也很疑惑。
实际上就是由于误汗或者是误下,导致了这个孩子的“筋惕肉瞤”,就是一个筋膜失养。
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中医护理探讨标签: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护理;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ourette Syndrome,TS)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为运动和行为异常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眨眼、皱眉、咧嘴、耸鼻、仰颈、扭肩、清嗓样干咳、用鼻吸气、自言自语或口出秽语等[1]。
中医历代文献无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但历代中医学者多把本病纳为“肝风”、“慢惊风”、“瘛疚”、“抽搐”等病证的范畴。
该病发病率为0.05%~3%,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且治疗困难,难治性病例增多[2]。
随着疾病的加重,患儿行为难以接受约束和控制而出现破坏行为,影响家庭关系及伙伴关系,导致社会适应和调节上的困难[3]。
故该疾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笔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护理工作,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护理提出以下思考。
1 护理思路1.1 起居调护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故可见患儿抽动部位轮作;风性轻扬,易袭阳位,“高巅之上,惟风可到耳”,故头面部症状多见[4]。
感受外邪,触发内风是导致本病加重或复发的重要外因之一。
应在冬春时节,注意避寒保暖,避免感受外邪。
此外,有调查显示[5],患儿长时间看动画片或沉迷于电脑游戏也可诱发或使症状加重。
因此,应合理安排抽动症患儿的日常生活,使之具有规律性,如每日作息时间应相对固定,养成按时睡眠的好习惯,睡眠环境应温度适宜,清洁安静,避免强光及噪音刺激。
白天应鼓励患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劳逸结合,使身体有疲劳感,利于睡眠。
睡前勿吃零食,勿饮浓茶及咖啡等促使大脑兴奋的食物。
使患儿尽量养成右侧卧的睡眠姿势,这样即可促进周身气血运行,又可调合脏腑功能。
1.2 服药调护儿童对药物有天生的恐惧,尤其是中药汤剂。
但中药各种剂型中,汤剂仍是目前使用最广泛、功效最稳定的一种。
所以,合理引导儿童用药,降低儿童的抵触情绪,才能更大的发挥药物的作用。
由于中药多味苦,颜色较深,所以在服食过程中可以加少许蜂蜜或在服药后给予蜂蜜、糖等降低服药时的苦涩感[6]。
#文献综述#收稿日期:2010-07-31作者简介:陈梁(1960-),男,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中医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认识进展陈 梁,李海朋(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 深圳 518026)[摘 要]就中医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综合治疗及调护等方面的研究和认识作了综述。
[关键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综述中图分类号:R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97(2011)01-0052-04 多发性抽动症已成为儿科临床常见病,是以多发性、运动性抽动伴发声性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1]。
本病始自儿童、青少年,临床以多发性抽动、爆发性发声及猥秽语言、模仿言语伴随奇癖生活方式为特征,呈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病的表现。
具体表现为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地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撅嘴、张口、伸舌、点头等。
随着病情进展,抽动逐渐多样化,轮替出现如耸肩、扭颈、摇头、踢腿、甩手或四肢抽动等,常在情绪紧张或焦虑时症状更明显,入睡后症状消失。
发声抽动常有多种,具有爆发性反复发声,清噪子和呼噜声,个别音节、字句不清,重音不当或不断口出秽语,性格多急躁、任性和易怒。
常伴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成绩下降,严重时动作和发音影响学习和课堂秩序,抽动症症状呈波动性、进行性、慢性过程。
本病若未得到早期、及时和合理、有效的治疗,则可使部分患儿的心智发育、认知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长期以来,西医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虽有一定疗效,但复发率偏高,长期用药不良反应明显。
中医药治疗该病显示出了独特优势,具有一定疗效,临床报道也日趋增多。
现就近年来中医对本病发病、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治疗方面的研究及进展综述如下。
1 对本病病名的认识中医古代文献中无此病病名记载,其临床表现在一些文献中有类似描述,常被引用的如5素问#五脏生成篇6:/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多发性抽动症—国家级名老中医王素梅医案分享多发性抽动症(TS)是一种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主要表现为头面部、肢体或躯干部肌肉抽动与暴发性不自主发声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常伴有其他心理行为异常。
大约有2%-15%的儿童在某一阶段会出现这种问题。
并且常伴有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强迫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学习障碍、物质滥用、情绪障碍等儿童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同程度地影响患儿社会功能和康复。
王素梅教授对中医药治疗Ts有较深的造诣和研究,笔者有幸跟随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中医古籍中无多发性抽动症病名,但依据其临床症状,多归属于“慢惊风”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风盛则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亦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后代医家认为本病外因可归属于风、热、火,内因为肝血(阴)亏虚,肾阴不足,脾虚痰聚,心火扰动。
心肝火旺,内风扰动,则发抽动:肝肾之阴不足,筋脉失养,则生瘪痰;脾虚痰聚,流窜经络,引动肝风,风痰互扰,致本病发生。
王素梅教授主张治疗小儿TS,在祛风止痉基础上,要结合病因及兼证进行五脏辨证,审证求因,而后遣方用药,才能收到较好疗效。
1.脾虚风动型脾为生痰之源,小儿又“脾常不足”,若喂养不当,或疾病所伤,损伤脾胃,脾虚不运,痰湿内生,蒙闭心窍,流窜经络,则生本病。
其症见不自主面部、四肢抽动,脾气怪庚,喉发怪声,纳差,面色不华。
故其本在脾虚,标为风痰扰动,治以健脾化痰、祛风止痉,取方二陈汤加减。
病案举例:李某,男,6岁,2008年2月初诊。
不自主抽动3年。
患儿于2005年4月感冒后出现耸肩、手指抖动等症,未予重视。
06年7月症状加重,至多家医院就诊,先后口服中药4月余,疗效欠佳。
现慕名来诊,症见眨眼频繁,咽部不自主发声,偶有鼓肚,纳差,面色萎黄不华,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王教授认为本病属脾虚,风痰内扰,治以健脾化痰,息风通络。
『中医儿科学』中医辨证论治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汇总儿科学是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为了帮助大家更好、更快、更有效的去记忆儿科学考试中的常考内容,医学教育网特此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1)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2)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二呼吸系统疾病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2、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韦立富针灸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经验韦立富为朱琏针灸学术嫡传弟子,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专家,广西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广西桂派中医大师,全国第二批国医大师推荐候选人。
其从事中医针灸临床50余年,善于运用朱琏针灸手法,擅长针灸治疗神经系统各种疑难病症。
现将其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l.临床表现小儿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常见于2~15岁儿童,早期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反复、迅速、不规则的肌肉抽动,少部分为发声痉挛。
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不自主肌肉抽动和发声痉挛。
临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眨眼、面部肌肉抽动、摇头、努嘴、耸肩、喉内作响、蹬足、秽语、模仿语言等症状。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该病的发病率为(0.5~1)/10万[1]。
本病一般认为属锥体外系病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等因素、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脑内儿茶酚胺的代谢加速、脑内多巴胺神经递质过剩或多巴胺受体超敏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神经心理缺陷、精神因素有关。
2.病因病机本病目前没有明确的中医病名,根据《素问·病机十九条》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本病与中医学“慢惊风”、“肝风内动”的范畴相符。
韦立富认为,小儿脏腑稚阴稚阳,常因禀赋不足、感受外邪、五志过极或跌仆损伤等原因,而致阴阳容易出现偏颇,且常易表现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阴虚阳亢症状。
除先天遗传因素外,许多罹患多发性抽动—秽语综合症的小儿可见脑炎、长期精神抑郁、脑部受压或损伤等诱因。
因此,结合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临床上患有此病的患儿多表现易兴奋、易激动、多动任性等特点,表现出不自主筋肉抽动、摇头、努嘴、耸肩、蹬足、烦躁不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阳亢阴虚的表现。
结合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则易酿生痰浊,风火夹痰走窜经络,扰动心神则烦躁;风痰阻滞经脉,筋肉失养则见不自主抽动;舌咽部筋肉痉挛、抽动,则见怪声、口出秽语。
故此病病位在肝、心,与脾、肾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