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荣谦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经验拾萃
- 格式:pdf
- 大小:147.15 KB
- 文档页数:2
徐荣谦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经验夏桂选;左加成;徐荣谦【摘要】儿童抽动障碍是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之一.徐荣谦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经验丰富.本文从儿童抽动障碍的基本病机、常见证候等多个角度阐述了徐荣谦教授从肝论治与从肺论治相结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学术特点和临床用药特色.【期刊名称】《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年(卷),期】2014(006)006【总页数】3页(P500-502)【关键词】抽动障碍;中医药疗法;徐荣谦;名医经验;儿童【作者】夏桂选;左加成;徐荣谦【作者单位】102209 北京,北京王府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100029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100700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93抽动障碍是常见的儿童神经精神障碍之一。
本病的病因病机尚不十分明确,目前普遍认为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及环境有关。
西医多采用多巴胺受体抑制剂治疗,因其不仅具有锥体外系副反应,而且一旦复发,即使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也往往难以奏效,从而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
中医中药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具有毒副反应低的优势,因而日益受到青睐。
广大患儿家长纷纷转求中医中药治疗的趋势日渐增强。
徐荣谦教授从事中医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临床研究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将其宝贵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治病求本,紧守病机徐荣谦教授认为,疾病的致病因素往往很多,但都必须经过一定的“基本病机”才能引发疾病。
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临证之时,只有紧扣“基本病机”才能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
在此基础上辨证分析、立法、处方、用药,调整药物的剂量,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因此,徐荣谦教授特别强调“治病求本,紧守病机”,从“基本病机”探索疾病本质,从而提高临床辨证论治的准确率和疗效。
儿童抽动障碍病因很多,临床表现此起彼伏、变化多端。
诸如挤眉、弄眼、耸鼻、咧嘴、摇头、抖肩、鼓肚子、踢腿,以及喉中怪声等。
徐荣谦教授认为,“抽动责之于风,秽语责之于痰”。
温胆汤加味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24例
孙学锐;徐荣谦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3)6
【摘要】目的:总结徐荣谦教授用温胆汤加味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及经验.方法:以温胆汤为基本方加味治疗24例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结果:痊愈4例,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67%.结论:温胆汤加味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肯定.
【总页数】1页(P82)
【作者】孙学锐;徐荣谦
【作者单位】长春市绿园区中医院,吉林,长春,130062;长春市绿园区中医院,吉林,长春,1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9
【相关文献】
1.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痰蒙心窍型癫痫病验案举隅 [J], 徐鲁英;徐向青
2.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心胆气虚证不寐的临床观察 [J], 杜辉
3.十味温胆汤加减结合中医外治穴位埋线治疗肛肠术后便秘的临床研究 [J], 周告生;谢家金;朱春生;郭昌文;刘志文;邱琳峰
4.十味温胆汤加减结合中医外治穴位埋线治疗肛肠术后便秘的临床研究 [J], 高云
5.十味温胆汤加减治疗气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体会 [J], 杨涵;孙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荣谦老中医儿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总结徐荣谦教授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导,为京城“小儿王”刘弼臣教授的得意弟子。
徐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形成其独特的行医经验。
笔者通过对徐教授求学及行医经历介绍,对其中医儿科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总结,以飨读者。
学术理论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方面,徐老师积极倡导刘弼臣教授的“少阳学说”,并做为具有北方特色的燕山医学流派的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继承人,继承和发扬光大“少阳学说”,成为京畿地区中医儿科界的学术带头人。
刘弼臣徐教授认为“少阳学说”可以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
“纯阳学说”从字面上易被人误解为“纯阳无阴”。
“纯阳”一词源于道家的名词,“所谓纯阳,即非纯阳,是名纯阳。
相对于阴而言的。
”可以用来解释小儿“生机蓬勃,发育旺盛”的生理特点和“脏气轻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
而“稚阴稚阳学说”认为小儿阴阳二气皆不足,体现在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单用一种学说都无法解释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旺盛”的生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轻灵,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
所以现在的中医儿科学教材上两种学说并存。
刘弼臣教授所倡导的“少阳学说”认为小儿的阳气是旺盛的,生机蓬勃,生机盎然,日新月异,如草木之方萌,如旭日之初升。
“少”者,小也,是相对于成人的“大阳”和“太阳”,它还是“小阳”。
但“少阳”的“小”不是绝对的小。
因为在以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随着阳气的生发,阴液的不断补充,形成一个新的阴阳平衡,旧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新的阴阳平衡产生,如此螺旋上升。
相对“阴”而言,“阳”占主导地位。
小儿的阴阳平衡是不稳定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可以用“少阳学说”涵盖“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这也符合祖国医学中的阴阳观。
临床经验徐荣谦教授在全面继承刘弼臣教授的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工作,形成自己的临证特点。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目的探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文献情况。
方法文献来源于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关键词或题名限定为“抽动症”,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2016年7月,文摘为“疗效”或“治疗”,了解中医治疗本病概况。
结果共574篇初选文献,将非中医疗法、综述格式、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类文章剔除,共获取合格文献236篇。
依据治法进行分类,其中内外合治41篇,占17.4%;辨证论治等内治法132篇,占55.9%;耳压、针灸等外治法63篇,占26.7%。
164篇有效率≥90%,占69.5%。
其中内外合治法总有效率≥90%共36篇,占87.8%;外治法共43篇,占68.3%;内治法共85篇,占64.4%。
结论通过分析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治疗的文献可见,运用中医疗法治疗本病临床效果良好,可显著改善患儿预后,对保障其远期生活质量价值显著。
标签:中医疗法;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神经精神慢性障碍性疾病,以儿童时期多见,临床特征为各种发声障碍及肌肉无意识反复抽动,可同时有强迫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问题伴发[1]。
常有异常秽语及仰颈摇头、眨眼皱眉等行为。
若未及时开展有效治疗,易严重影响儿童的心智发育。
中医药用于治疗本病疗效确切,本次研究就近十年采用中医方案对本病治疗的文献进行汇总,分析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1.1 筛选文献文献来源于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关键词或题名限定为“抽动症”,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2016年7月,文摘为“疗效”或“治疗”。
1.2 纳入标准在2007年1月~2016年7月发表文献;运用中医疗法治疗,如针灸、中药等;观察效果类文章。
1.3 排除标准(1)理论研究类;(2)综述格式;(3)个案报告;(4)经验总结。
1.4 分析方法经对全文阅读,对文献年份、患儿数、临床总有效率、针刺取穴、辨证用药等信息获取,在Excel工作表录入,对各部分数据获取结果分析。
・名老中医临床荟萃・儿童抽动症的治疗经验何 绍 奇 儿童抽动症,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对此我过去见得不多,近些年始接过一些。
此病是以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不由自主抽动伴喉部异常发音及秽语为特征的症候群。
病程长,反复发作,在儿童期不愈,可拖延至成年。
中医学认为“风胜则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应属风病。
但风有虚实,实证多属痰火引动肝风,患儿性格内向而倔强,多郁怒,咯痰黄稠,眼眶周围黯黑,睡眠不实,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其治以清肝泻火为主,诚如张子和说“莫治风,莫治燥,治得火时风燥了。
”息风潜阳、逐痰、化瘀为佐,我常用礞石滚痰丸为主,汤药用黄连温胆汤合羚羊钩藤汤化裁。
病例一:周某某,男,16岁,中学生。
1999年10月11日初诊。
6月下旬突然发病,腹部发作性抽动1天几十次,头脑迷糊,学习成绩下降。
刻下正值发作,腹部不由自主地抽动。
心烦易怒,骂人,夜寐不安,恶心,咯黄稠痰,饮食好,但常吐酸,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而干,脉弦滑数。
在当地用过脑复康、丙戊酸钠及中药(磁石、半夏、栝楼、橘红、枳壳、川楝子、云母、桃仁、红花、降香、沉香、鸡内金、良姜、甘草、草蔻、生铁落),无明显疗效。
我认为中药处方从痰瘀论治不错,但处方者忽略了火这个主要矛盾。
盖痰瘀皆因火灼津液凝聚而成也,改用①礞石滚痰丸9g ,每日1次吞服;②姜半夏15g ,茯苓15g ,枳实15g ,竹茹6g ,陈皮10g ,黄连6g ,胆南星10g ,钩藤30g ,枣仁30g ,丹参30g ,石决明、牡蛎各30g ,赤、白芍各15g ,天麻10g ,全蝎6g ,蜈蚣2条,生苡仁60g ,赭石15g ,茺蔚子10g ,水煎服,每日1剂。
药后次日,得畅便,不再抽动,10余剂后再来复诊,亦未见发作,但胃痛,食少,苔腻,停滚痰丸,改以香砂六君子汤加丹参、白芍、当归、蒲公英、焦三仙调理收功。
1年后随访,一切正常,唯学习成绩仍然不佳。
病例二:1991年曾治山东7岁男孩蒋某,在惊吓、头部外伤后出现臀部肌肉抽搐,十指抽动,全身肌肉紧张,欲小便不得,傻笑,睡眠不安。
CHINA MEDICAL HERALD Vol.16No.24August 2019[作者简介]刘燕(1974.5-),女,硕士;研究方向:中医病证结合规律。
[通讯作者]宋月晗(1981.12-),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医病证结合规律。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科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目前虽研究众多,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西医常使用氟哌啶醇、硫必利等神经阻滞药,多有头晕、乏力、嗜睡等不良反应,且易出现耐药性,远期疗效不甚理想。
因此,诸多患儿转而求治中医。
徐荣谦教授是知名儿科专家,治疗该病经验丰富,多获良效。
笔者侍诊于徐教授,对其学术理念和治疗思路多有体会,希望整理出较为完整的一套辨治体系以对临床辨治本病有所裨益。
1素禀胆虚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徐荣谦教授素来倡导《内经》中“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理论,对于多发性抽动症的小儿,注重对其性格特征的问诊。
患儿个性的突出特点为担心纠结,需要应对时反复思虑、难以决策。
外界的刺激经常对患儿影响较大,如父母的打骂、老师的责罚,甚至父母关系紧张、老师批评、同学间矛盾都可能是造成患儿发病的外因。
这种性格特点主要与中医胆气虚相关,在《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提到胆与情绪的主要关系为:“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胆气壮盛之人,勇于决断,外界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较小,即使有所影响,恢复也较快;胆气虚怯之人,忧柔寡断,百虑不决,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时,出现精神情志类疾病,且不易恢复。
有报道对患儿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该研究认为患儿多有敏感、多疑、不安、受害感等情绪,对外界适应能力差,该结论对徐教授的认识提供了有力证据[1]。
因此,素禀胆虚造成的性情特点是本病发生的内因。
胆虚是多脏腑失调的基础,《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即指胆对各脏腑功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是胆主决断的功能,十一脏运行的平衡则是胆决断适时有度的体现。
因此,胆虚造成决断功能不足时,就会出现各脏腑功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刘燕宋月晗陈光耀葛肖波徐荣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科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徐荣谦教授治疗该病经验丰富,多获良效。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秽语综合征又名多发性抽动(搐),是一种以抽动为特征的神经精神系统的慢性疾病。
多在2~13岁间起病,7~8岁占高峰,男孩多见。
近年发病有增高趋势。
成为儿科神经专业门诊的常见病。
典型临床表现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肉(头、面、肩、肢体、躯干等肌肉)快速的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语言障碍。
本病目前多选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治疗,但不良反应较大。
笔者在临床上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本病5例,痊愈4例,显效1例,效果显著。
典型病例例1:患者,女,8岁,于2006年5月4日就诊。
患儿1年多来时时胸闷憋气,四肢不自主抖动,腹肌不时上下抽动,难以自制,学习成绩下降,急躁易怒。
究其病因,缘由家长责斥后发病,每天发作数次,每次约10分钟,受批评后症状加重,在外辗转治疗年余,反复查脑电图正常,诊断抽动-秽语综合征,给予氟哌啶醇治疗后症状减轻,但症状始终未能消失,就诊前几日病情又加重,发作频繁。
查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陣阵吸气样憋气,四肢时有扭曲抖动,腹肌阵阵上下抽动。
辨证属肝郁气滞,疏泄不利,肝失所养,治以疏肝解郁,柔肝止痉,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g,黄芩9g,白芍15g,地龙9g,郁金6g,生地9g,钩藤9g,甘草3g。
水煎服,服药6剂后症状大减,每日仅发作1次,且发作时间明显缩短,继续服用,0.5个月后症状消失,随访2年再未复发。
例2:患者,男,9岁,于2005年11月14日就诊。
患儿出现频繁眨眼1年余,初时家长认为由沙眼所致,在眼科治疗后无效,遂未再求医,就诊前2个月,又出现摇头,搐鼻,耸肩,症状逐日加重,伴学习困难,性格忧郁,怕与人言,几近辍学。
体查无异常,脑电图正常,诊断抽动-秽语综合征,方用小柴胡汤化裁:柴胡9g,黄芩9g,白芍15g,地龙9g,郁金9g,钩藤9g,白蒺藜9g,甘草3g。
水煎服,10剂后症状消失,再服5剂以善后,随访2年未再复发。
讨论肝属木,藏血,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与胆相表里,其经脉络肝属胆,沿下肢内侧上行,绕阴器,过少腹,布胸胁,入膈膜,上目系,达巅顶,邪入少阳。
徐荣谦运用炒三芽治疗儿科多种疾病的经验徐荣谦教授为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专家,从事儿科教学、临床、科研工作 40 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善用炒三芽治疗儿科多种疾病,用药独具特色。
炒麦芽、炒稻芽、炒谷芽被称为炒三芽。
明代著明儿科学家万密斋在《育婴家秘》指出: “儿之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而未已。
”非常形象而逼真地论述了小儿自初生至成年的生长发育特征。
这3 种作物的嫩芽,体现了两种特质,一是可以滋养胃气和胃阴的中药正品;二是具有一种内在活力和潜力。
炒用的炮制方法缓和了药性,也减少了对胃部的刺激,可以在吸收的同时,减少对小儿娇小胃部的伤害。
因此,徐老认为,炒三芽是儿科的常用药物。
1 治疗疾病,可防金石之品伤胃碍气徐荣谦老师将镇肝熄风汤应用在小儿癫痫和抽动秽语综合征上,在应用大量的赭石、生龙骨、煅牡蛎、珍珠母、煅磁石等金石之品之后,常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的炒三芽,在治疗中起到相成的作用,以防止药病格拒。
2 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及小儿厌食《灵枢·脉度》载: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指出了该病的病位在脾胃,由于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日久脾胃功能失健,纳化不和,造成厌食。
消食和中、健脾开胃的炒三芽,可以促进小儿胃肠的蠕动,可以增强机体内部蠕动的原动力。
因此,在治疗小儿消化不良及小儿厌食时,徐老常应用炒三芽合香砂增食汤治疗,发挥其升发之气及醒脾运脾的作用。
3 治疗疳病及小儿佝偻病《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指出: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明确阐明了疳证的病机。
概括而言“疳证是由于积滞,厌食,久吐、久泻等疾病久治未愈; 或长期过用苦寒攻伐、峻下之品,日久损伤了脾胃之阴,而形成疳证。
”炒三芽,可以促进胃气和胃阴的来复,恢复元气,理脾散热。
同时具有消积化湿的作用。
4 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徐老认为,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属风痰证,抽动为风盛之象,痰热内生,扰动心神,痰浊困滞中焦,则纳食呆滞,徐老运用柴芩温胆汤理气化痰,清胆和胃,清热平肝; 配炒三芽以助中焦运化,遂收热清、痰化、神宁之功。
一位抽动症治愈家长的心得体会心得体会:一位抽动症治愈家长的经历自从我的孩子被诊断为抽动症以来,整个家庭都陷入了无尽的困扰与担忧。
作为一位母亲,我深知孩子的健康与成长对我而言意味着一切。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为了孩子的病情四处奔波,寻找各种治疗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了许多关于抽动症治愈的经验和教训。
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对同样经历的家长们有所帮助。
一、了解抽动症我们需要了解抽动症的本质,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
虽然抽动症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社交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是智力障碍,更不是无法治愈的疾病。
二、寻求专业帮助我们立即带孩子去了各大医院,咨询了多位专家。
我们遇到了几位医术高明、经验丰富的医生。
他们根据孩子的具体病情,为我们制定了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专业指导的重要性。
三、心理支持孩子的抽动症状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对于父母来说。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我们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
我们还寻求了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了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孩子的病情。
四、生活方式的调整在治疗抽动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康复非常重要。
我们注重孩子的饮食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鼓励孩子参加适量的运动。
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轻孩子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五、积极参与康复训练除了药物治疗外,康复训练也是治愈抽动症的关键环节。
我们参加了各种康复课程,如言语治疗、行为疗法等。
这些课程帮助孩子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自信心。
六、家校合作我们还积极与学校沟通,让老师了解孩子的病情。
老师非常关心孩子,不仅在课堂上给予他更多的关注,还在课后为他提供了一些特殊照顾。
这种家校合作的方式,让我们的孩子得到了更好的康复环境。
七、保持乐观的心态我想强调的是,保持乐观的心态对于孩子的康复至关重要。
化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愈多发性抽搐症1例多发性抽搐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发声与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
其临床特征为由表情肌、颈肌或上肢肌肉迅速、反复、不规则抽动起病,表现为挤眼、撅嘴、皱眉、摇头、仰颈提肩等;一部分患儿因咽部肌肉抽动而发出重复爆发性无意义的单调怪声,半数有秽亵言语。
病情呈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
中医无此病名,可以归为风症、抽搐、瘛瘲范畴。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属儿童少年发育、精神与行为障碍。
原因不明、机理不清,多数学者认为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难产因素等有关。
治疗多用神经精神镇静剂如氟哌啶醇、泰必利等,副作用大、难以被患儿家长接受[1]。
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研究已广泛开展,有效报道很多。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本病,曾运用经方加减治疗本病,病例如下:王某,男,8岁,一诊:于二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瞬目,加重一周且出现嘴角抽掣,家长携其往儿童医院,脑电地形图显示:轻度异常脑电地形图。
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症。
欲予泰必利治疗,家长未接受,为求中医治疗,遂来我院。
现主要表现:瞬目,面颈抽掣,嘴角抽掣为重,无异常发声,意识清楚,不能完全自制,每天发作10余次,集中精力学习时,看电视时无发作。
眼睛干涩,睡眠不安,易惊,呓语,平时脾气急躁易怒,不喜与同龄伙伴玩耍。
消谷善饥,食后恶心欲吐,纳差,小便黄,大便先干后稀。
查体:神志清楚,双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射灵敏,五官端正,颈软,四肢活动自如,生理反射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
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数。
脑电图检查示:广泛轻度异常脑电图。
诊断:多发性抽搐症。
中医辨证系:肝郁化火,胃热炽盛。
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20g、龙骨7.5g、黄芩10g、生姜7.5g、党参10g、茯苓10g、半夏10g、大黄10g、牡蛎7.5g、菊花15g、栀子15g、钩藤5g、蝉蜕5g、大枣10枚。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连服7剂。
中药对照治疗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目的:从中医角度对抽动症的不同治疗方案进行阐述,通过治疗比较,选择出最佳治疗方案。
方法分别采用中药+耳穴按压组、单纯中药组进行治疗。
结果中药+耳穴组能缩短疗程,治愈率较高。
结论中药+耳穴治疗方案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抽动秽语综合征;中药;耳穴;对照观察。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多见于儿童时期发病。
其以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
临床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快速的、不自主的、反复的肌肉抽动,比如眨眼、点头、张口、撅嘴、皱眉、耸肩、抬臂、踢腿等。
喉肌抽搐时出现轻咳,喊叫,少数病人伴有秽语脏话。
本病症状多变,时轻时重,待患者入睡后抽动等症状一概消失,长期精神紧张可诱发或加重病情。
本病来渐去缓,且易反复发作。
故临床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药物等治疗。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入组标准符合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2]第4版(DSM—IV)多发性抽动的診断标准;年龄在4~14岁;排除其他可引起不自主抽动的疾病,如癫痫,风湿性舞蹈病等。
自2010年5月到2013年3月在兰新医务门诊就诊患儿,符合入组标准共28例,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13岁,其中3~9岁22例,10~13岁6例,一般3~13岁发病;病程1~7年,所有病例发病前后躯体发育和智力发育均在正常范围。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对照组10例;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中药+耳穴组处方:女贞子15克枸杞子12克白芍10克生牡蛎(先煎)12克珍珠母(先煎)10克夜交藤12克。
全蝎3克天竺黄6克天麻6克;耳穴:心、肝、神门、脾、胃、肾、脑干、皮质下、眼、面颊、交感;操作:耳穴定位后用百分之75酒精脱去耳廓周围皮脂及污垢,将磁珠用胶布贴于相应耳穴上,并按压使之产生痛胀、困热的感觉,每日诸穴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一次贴一只耳,三日后取下,换贴另一只耳,30天为一疗程。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小儿抽动症用药规律潘鸿;王洪峰;徐荣谦;李静【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年(卷),期】2016(036)008【摘要】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自2006年1月-2015年12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核心期刊发表的关于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症的相关文献,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收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系统,采用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筛选出的中药方剂进行分析,计算处方中各中药出现的频次.结果治疗小儿抽动症多用钩藤、白芍、天麻、僵蚕、全蝎等中药,并得到核心中药组合29个.结论治疗小儿抽动症中药选用以镇静安神为主,兼以平肝熄风,佐以缓急止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祛痰宁心.【总页数】4页(P761-764)【作者】潘鸿;王洪峰;徐荣谦;李静【作者单位】北京市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北京102208;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1121;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13011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5【相关文献】1.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症的用药规律 [J], 赵兴奎2.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究多发性硬化证素及用药规律研究 [J], 李婷婷;孙千惠;黄敏婷;王博远;蒋萍;李明轩;李传朋;SUGIMOTO KAZUO;高颖3.基于数据挖掘分析胡天成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用药规律 [J], 李正茂;刘楠楠;周江;胡天成4.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韩明向治疗失眠用药规律研究 [J], 马士才;韩辉;韩明向;忻凌5.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全国中医妇科名家诊治不孕症的共性用药规律 [J], 韩延华;冯聪;齐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荣谦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张占玲
【期刊名称】《中医儿科杂志》
【年(卷),期】2009(5)6
【摘要】总结徐荣谦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经验。
根据本病病变部位主要在肝,与脾肾密切相关的特点,采用健脾化痰、平肝熄风的治疗方法,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总页数】2页(P3-4)
【关键词】徐荣谦;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经验
【作者】张占玲
【作者单位】保定市第一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2.3
【相关文献】
1.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J], 周黎黎
2.李立新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 [J], 潘鸿
3.徐荣谦教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的经验 [J], 夏桂选;左加成;徐荣谦
4.刘玉书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研究 [J], 蒋锴;田美玲
5.成肇仁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思路与经验介绍 [J], 樊讯;成肇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荣谦治疗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经验拾萃李建保,指导:徐荣谦(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四川成都610072)摘要: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顽固性疾病,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徐荣谦教授长期从事本病的中医临床工作,文章初步总结了徐荣谦教授治疗本病的临床用药特点。
关键词:徐荣谦;多发性抽动症;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228-02Clinical Experience Extraction in Treatment of TouretteSyndrome from Professor XU RongqianLI Jianbao ,Advisor :XU Rongqian(Pediatrics Department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2,Sichuan ,China )Abstract :Tourette syndrome is a stubborn disease in modern medicine ,and its pathogenesis is still not clear.Professor XU Rongqian has been engaged in the TCM clinical work for a long time ,an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eating Tourette syndrome from professor XU Rongqian.Key words :XU Rongqian ;Tourette syndrome ;clinical experience收稿日期:2012-07-03作者简介:李建保(1977-),男,河南浚县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小儿呼吸系统疾病。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临床以慢性、波动性和多发性的运动肌不自主抽动,或伴不自主的发声性抽动及猥秽语言、模仿言语等为主要表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徐荣谦教授长期从事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学验俱丰。
笔者有幸跟随徐荣谦教授临床学习,亲聆教诲,深感徐老师临床治疗该病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辨证精准,处方遣药独特,经验丰富,愧不能领悟其妙,暂将徐老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用药特点简述如下。
1平肝疏肝,柔肝舒筋以止痉多发性抽动症临床以眨眼、皱眉、撅嘴、摇头、仰颈、耸肩、踢脚等为主要表现,多属于中医“筋惕肉瞤”“瘛瘲”“痉病”“慢惊风”等病证范畴。
徐荣谦教授认为小儿体禀少阳,处于一种动态的、以阳气为主导的、螺旋式上升的阴阳平衡状态,虽阳气稚嫩但生机旺盛。
从脏腑来看,小儿肝脏亦属“少阳”之性,虽然其形稚嫩尚未长成,其气柔弱主疏泄等功能不成熟,但是肝属木应春,其气主升,以升发条达为顺而恶抑郁。
故感受外邪,或内伤饮食、情志,或他病影响,均易于导致小儿肝失疏泄、肝气横逆,或肝火亢逆之证。
徐荣谦教授认为该病的病位主要在肝,亦可涉及肺、脾、心、肾诸脏,其病机主要为“肝风内动”所致。
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风胜则动”。
盖肝藏血,主疏泄,开窍于目,主一身之筋。
筋即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肌肉,主司运动的组织,具有维持肢体的伸、屈、展、旋等活动的作用。
因此,肝气不利,筋失所养就会出现多发性抽动症一系列运动肌不自主抽动的症状,如《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所谓:“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上于头目,目属肝,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眨也。
”徐荣谦教授将本病首先定位于肝,临证常以“平肝疏肝,柔肝舒筋”立法。
选用柴胡、白芍、钩藤、桑叶、菊花、生龙齿、牡蛎、珍珠母、石决明等药物组成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基本方,临证之时再根据症状进行加减化裁。
徐荣谦教授认为柴胡辛散入气,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合小儿“少阳体质”,为少阳枢机必用之药;白芍酸收入血,味苦气微寒,养血柔肝,平抑肝阳,缓肝之急,《滇南本草》谓其:“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钩藤甘苦,微寒,清热平肝,熄风止痉,《本草正义》指出:“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
能治惊痫者,痫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
”桑叶、菊花为对药,均为甘寒之品,归肺、肝经,相须为用则加强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之能;石决明咸寒,归肝经,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医学衷中参西录》赞其“凉肝镇肝之要药”、“性善明目”等;生龙齿、牡蛎、珍珠母等皆为矿物质或贝壳类药,具有平肝潜阳、重镇安神之效。
2豁痰通络,兼以调肺祛风多发性抽动症属于中医疑难杂症,患儿临床多有不同程度“痰证”的征象,或喉间漉漉有声,或泛吐痰涎,或自觉喉间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如前贤所云:“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
徐荣谦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多发性抽动症的病机关键是“风动痰扰”。
患者内有肝风扰动,气机不利而痰生;外有风邪侵袭,肺失通调而痰聚,内外合邪,致使风痰鼓动,风盛而动。
徐荣谦教授临证尤重视患儿“鼻腔”“咽部”望诊,发现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多伴有鼻腔不利,鼻腔黏膜充血、肿胀,鼻塞鼻痒,流涕以及咽喉不利,咽干咽痛,喉核红肿等鼻咽部症状,且本病多于感受外邪后复发或加重。
盖肺为相傅之官,位居上焦,为阳中之阴脏,其气肃降;肝为将军之官,位居下焦,为阴中之阳脏,其经脉由下而上贯膈注于肺,其气升发。
体内肝升肺降,以维持气机正常,肝肺两脏在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也是互相影响。
故此,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肝外,与肺密切相关,多为肝肺同病。
徐荣谦教授在治肝的基础上,兼以从肺论治,采用疏风宣肺、利咽通窍、豁痰通络等法,使风邪得散,痰浊得清,则抽动、秽语自然消失。
常用药物有白附子、清半夏、竹茹、川贝母、全蝎、蜈蚣、乌梢蛇、白花蛇、麻黄、桂枝、辛夷等。
白附子辛温,其性上行,善祛风痰而解痉,尤擅治头面部诸疾,为治疗本病“风痰鼓动”之要药;清半夏、竹茹、川贝母亦均为化痰之良药,重在祛痰豁痰;全蝎、蜈蚣、乌梢蛇、白花蛇等虫类药皆善于走窜,可收熄风、止痉、通络之效,如张锡纯认为: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其性尤善搜风,内治肝风萌动,癫痫眩晕,抽掣瘛疭,小儿脐风,外治经络中风,口眼歪斜,手足麻木。
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外散风邪,以截断外邪内侵之途径;辛夷辛温发散,其性上达,芳香开窍,为宣通鼻窍之要药。
3清热除烦,宁心安神多发性抽动症患儿临证常伴有烦躁,不同程度的面部、口角、眼睛、鼻腔部等不适、发痒的感觉,从而表现出眨眼、皱眉、撅嘴、摇头等相应改变,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燥狂越,皆属于火”,徐荣谦教授认为抽动症病位亦涉及到心,且热性多见。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为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故此,清热除烦,宁心安神亦为本病治疗大法。
徐荣谦教授在治疗上,佐以清热除烦,养心安神。
常用药物有黄连、黄芩、栀子、蕤仁、炒枣仁、茯神等。
黄连大苦大寒,入心经,为清心火之要药;黄芩入肺经,中空而枯,体轻主浮,功擅清泄肺火及上焦邪热;焦栀子苦寒清降,能清泄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蕤仁甘而微寒,归肝经,养肝明目,疏风散热,熟用则补心养心,安定神明;炒枣仁、茯神等养心安神。
4瘥后防复,注重全面调理多发性抽动症是一顽固性疾病,现代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部分患儿中医药治疗后症状可很快改善,但临床也发现本病易于反复。
故此,本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后期治疗中,徐荣谦教授重于培补脾肾。
肾为先天之本,内寓元阴元阳,主生长、发育、生殖,为生命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则水谷精微得化,气血充盛而人体正气旺盛,外邪不能入侵,痰饮生化无源。
故培补脾肾可以调节患儿体质,增强人体正气,在治疗上多辨证选用归脾汤、大定风珠、杞菊地黄丸之类方药以健脾养心,扶土抑木,或滋阴补肾,滋水涵木,止动祛秽。
除药物治疗外,本病还要注意避免外感,以免病情加重或复发;宜进行生活调理和心理教育,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慎食、忌食海鲜、发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不宜长时间玩电脑游戏、看电视等;注意调节情志活动,学习不宜过度,尽量避免紧张情绪,减轻患儿精神压力,创造良好环境,以促进病情恢复。
5病案举例孙某,男,10岁,2011年10月29日初诊。
主诉:间断摇头、眨眼伴口角抽动2年余。
2年前患儿在院外被诊断为抽动-秽语综合征,间断口服中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患儿病情时有反复,近期症状有所加重而就诊。
现证见不自主摇头,皱眉、眨眼,口角抽动,伴鼻塞鼻痒,流涕,咽干咽痛,稍烦躁,纳眠可,形体偏瘦,大便偏干,小便调,舌质红,苔薄微腻,脉弦浮。
查体:鼻腔黏膜充血,中度肿胀,咽红,扁桃体Ⅱ度肿大,未见分泌物,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
诊断为多发性抽动症,风痰扰动证。
治法:平肝熄风,豁痰利窍。
处方:多发性抽动症Ⅱ号方加减。
药用:白附子10g,全蝎6g,钩藤15g,菊花15g,蕲蛇10g,黄连10g,蕤仁45g,炒枣仁30g,牡蛎30g,生龙齿30g,珍珠母(先煎)30g,白芍(先煎)30g,灸甘草10g,川贝母10g,柴胡10g,黄芩15g,炙麻黄5g,桂枝10g,辛夷10g,14剂,水煎服,1日1剂。
二诊:2周后复诊,患儿摇头、眨眼、口角抽动发作次数明显减少,鼻塞鼻痒、咽痛等症状缓解,舌质红,苔白稍厚,脉弦滑。
查体:鼻腔黏膜稍红,轻度肿胀,咽部不红。
考虑患儿表证已解,目前主要为肝风内动所致,徐荣谦教授在原方基础上减去炙麻黄、桂枝、辛夷、珍珠母,加桑叶10g,石决明10g,仍服14剂后就诊。
三诊:复诊患儿自诉症状基本缓解,近1周来未见抽动症状,无特殊不适,查体舌质淡红,苔薄,脉弦细。
徐荣谦教授处方中成药天王补心丹,治疗2个月后完全缓解。
按本患儿初诊,既有外感风邪之表证,复有肝风内动之征象,故治疗当表里双解,肝肺同治。
徐荣谦教授方用白附子祛头面部之风痰以解痉止抽;全蝎、蕲蛇熄风止痉以通络;钩藤、菊花平肝熄风,清肝明目以平目眨;黄连清泻心火;重用蕤仁、炒枣仁宁心安神;龙齿、牡蛎、珍珠母平肝潜阳,兼以重镇安神;芍药、甘草柔肝缓急以解痉;贝母化痰;柴胡、黄芩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以透转枢机不利;麻黄、桂枝辛温解表,外散风邪;辛夷宣通鼻窍,全方共奏平肝熄风、豁痰利窍之功,使表邪得散,肝风得息,则诸症自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