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由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

表现为脑膜炎、脑脓肿和脑膜脑炎等

艾滋病病毒可致机会性感染(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脓毒血症的感染性栓子等;

局部反应区:如颅骨开放性骨折、乳突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直接感染:如创伤或医源性(腰椎穿刺)感染等

经神经感染:某些病毒如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单纯疱疹病毒沿嗅神经、三叉神经仞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染

颅内细菌性感染:脑膜炎和脑脓肿

脑膜炎

包括硬脑膜炎和软脑膜炎

脑膜炎一般指软脑膜炎,包括软脑膜、蛛网膜和脑脊液感染;严重者及病程较长者,可累及脑实质,引起脑膜脑炎

脑膜炎的三种类型:

化脓性脑膜炎:多由细菌引起

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多由病毒所致

慢性脑膜炎:可由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布鲁斯杆菌及真菌引起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或流行性脑膜炎或流脑

由脑膜炎双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感染引起的脑脊髓膜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为散发性,冬春季流行。多为儿童和青少年

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或瘀斑,和脑膜刺激征,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

病者或带菌者鼻咽中的分泌物经咳嗽、喷嚏等飞沫传播,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大多不发病,或仅有局部轻度卡他性炎,成为带菌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菌量多、毒力强,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短期菌血症或败血症;病菌达到脑膜或脊膜,定位于软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呈弥漫性分布

病理变化:

1 上呼吸道感染期:黏膜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分泌物增多-->冷媒览败血症期

2 败血症期: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为细菌栓塞在小血管和内毒素对血管壁损害引起的出血灶,刮片可见细菌。血培养阳性。可有高热、头痛、呕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等

3 脑膜炎症期: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

肉眼观,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病变严重的区域,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的脓性物,覆盖于脑沟脑回,以致结构模糊不清,边缘部分较轻的区域可见脓性分泌物沿血管分布。脓性分泌物可累及大脑凸面矢状窦附近或脑底部视神经交叉及邻近各池(如交叉池、脚间池),脑室呈不同程度扩张

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和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革兰氏染色,细胞内外可见致病菌。脑实质一般不受累,邻近脑皮质可有轻度水肿。重者可累及邻近脑膜的脑实质,使神经元变性,称脑膜脑炎。病变严重者,动、静脉壁受累,致脉管炎和血栓形成,导致脑实质缺血和梗死

临床病理联系: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屈髋伸膝征(Kerning sign)阳性

炎症累及脊髓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软脑膜和软脊膜,神经根在通过椎间孔处受压,当颈部或背部肌肉运动时,牵引受压的神经根产生疼痛(保持性痉挛状态)

婴幼儿,其腰背部肌肉发生保护性痉挛,形成角弓反张体征

腰骶节段脊神经后受炎症波及而受压,当屈髋伸膝时,坐骨神经

受到牵引而发生疼痛

颅内高压: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盘水肿,小儿前囟饱满

脑膜血管充血,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物积聚,蛛网膜颗粒因脓性渗出物阻塞而致脑脊液吸收障碍,如伴脑水肿,则颅内压增高明显脑脊液改变:压力增高,混浊或脓性,细胞数和蛋白含量增多,糖量减少涂片及培养可见脑膜炎双球菌

结局和并发症

及时治疗及抗生素广泛运用,大多数可痊愈

少数有后遗症:脑膜粘连,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

脑神经受损麻痹:耳聋、视力障碍、面神经麻痹等

颅底部动脉炎至阻塞性病变,引起相应部位脑梗死

少数病例(儿童)起病急,病情危重,称为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暴发型脑膜炎双球菌败血症:败血症性休克,脑膜炎症病变较轻。短期内出现皮肤黏膜广泛性出血点和瘀斑和周围循环障碍等严重表现/肺炎双球菌败血症时,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引起中毒性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暴发性脑膜脑炎:波及软脑膜下的脑组织

内毒素-->脑微循环障碍和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脑组织淤血和在量浆液渗出-->严重脑水肿,颅内压急增,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常伴惊厥、昏迷或脑疝形成。可能危及生命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鉴别诊断: 1、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常以精神行为异常,癫痫起病,可有口唇疱疹病史,伴发热,头颅MRI可见颞额叶出血性坏死,脑电图可见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单侧或双侧颞、额区异常更明显,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细胞数<1000×109/L,糖和氯化物正常。 2、带状疱疹病毒性脑炎:多见于老年人,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可有带状疱疹病史,病变程度较轻,预后较好,头颅CT无出血坏死表现,脑脊液中检出该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阳性可鉴别。 3、肠道病毒性脑炎:多见于夏秋季节,一般恢复较快,2-3周症状可缓解,脑脊液中PCR检测出该病毒核酸可鉴别。 4、巨细胞病毒性脑炎:临床少见,常见于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或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脑脊液正常或单核细胞增多,蛋白增高,体液检查找到典型的巨细胞,PCR检测出该病毒核酸可鉴别。 5、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多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急性发病,影像学显示皮质下白质多发病灶,病毒学和相关抗体检查阴性。 6、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细胞数1000-10000×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低于2.2mmol/l,氯化物降低,脑脊液涂片检出病原菌,血细菌培养阳性可明确诊断。 7、结核性脑膜炎:通常亚急性起病,脑神经损害常见,脑膜刺激症阳性,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无色透明或微黄,静置后可有薄膜形成,细胞数增多,常为50-500×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高,常为1-2g/l,糖及氯化物降低,抗结核治疗有效,脑脊液抗酸染色阳性可明确诊断。 8、隐球菌脑膜炎: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全身性免疫缺陷性疾病,通常隐匿起病,颅神经尤其视神经损害常见,脑脊液细胞数通常低于500×109/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降低,墨汁染色检查隐球菌可明确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病原微生物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实质、被膜及血管等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疾病即为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这些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螺旋体、寄生虫、立克次体和朊病毒等,临床中依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部位不同 可分为:1.脑炎、脊髓炎或脑脊髓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实质;2.脑膜炎、脊 膜炎或脑脊膜炎:主要侵犯脑和(或)脊髓软膜;3.脑膜脑炎:脑实质与脑膜合并受累。根据发病情况及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感染。根据特异性致病因子不同,有 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和脑寄生虫病之分 CNS感染途径有:①血行感染;②直接感染;③神经干逆行感染。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erpes simplex virus encephalitis,HSE)是由单纯疱疹病 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引起的CNS最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HSV 最常累及大脑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引起脑组织出血性坏死和/或变态反应 性脑损害,故HSE又称为急性坏死性脑炎或出血性脑炎。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是一种嗜神经DNA病毒,分为I型和Ⅱ型,近90%的人类HSE是由Ⅰ型引起,6%-15%系由Ⅱ型所致。病毒先引起2-3周的口腔和呼吸道原发感染, 然后沿三叉神经各分支经轴索逆行至三叉神经节,并在此潜伏。数年后或机体 免疫力低下时,非特异性刺激可诱发病毒激活,故约70%HSE起因于内源性 病毒的活化,仅约25%的病例是由原发感染所致,病毒经嗅球和嗅束直接侵入 脑叶,或口腔感染后病毒经三叉神经人脑而引起脑炎。 儿童期发病的HSE多为病毒新近感染;绝大多数新生儿的HSE系HSV-Ⅱ引起,母亲分娩时,生殖道分泌物与胎儿接触是导致新生儿感染的主要原因。 二.病理 病理检查可发现颞叶、额叶等部位出血性坏死,大脑皮质的坏死常不完全,以 皮质浅层和第3、5层的血管周围最重,可见病变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坏死、软化和出血,血管壁变性、坏死,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急性 期后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病灶边缘的部分神经细胞核内包涵体,包涵体也见 于皮质及白质的星型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核内。软脑膜充血,并有淋巴细胞和 浆细胞浸润。

诊疗指南 脑膜炎

诊疗指南脑膜炎 诊疗指南: 脑膜炎 前言 脑膜炎是指由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的感染和炎症。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严重的病例可以导致死亡或永久性的神经系统 损伤。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 诊断方法 1. 病史和体格检查:医生应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和疾病史等。体格检查时要仔细观察是否有颈项强直、抽 搐或神经系统损伤迹象等。 2. 腰穿检查:通过腰穿检查可以获得脑脊髓液,进而进行细菌、病毒或真菌的检测。同时也可以观察到压力、蛋白质和细胞等的异 常情况。 3. 影像学检查:脑部CT扫描和MRI可以提供脑膜炎的相关信息,例如脑部炎症、脑脊液积聚等。

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治疗:对于细菌性脑膜炎,抗生素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一 般为10-14天。 2. 对症治疗:病人通常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可以 使用镇痛药、抗恶心药物等进行对症治疗。 3. 对于病毒性和真菌性脑膜炎,病原体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和抗 真菌药物会被应用于治疗。 4. 并发症防治:细菌性脑膜炎可能会导致并发症,如脑水肿、 颅内高压等。对于高危病例,可能需要进行额外的治疗,如脱水、 脑室引流等。 预防措施 1. 接种疫苗:针对一些常见引起脑膜炎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脑膜炎球菌等,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惯:勤洗手、避免与患者接触和避免使用患者的个人物品可以减少传播。 3. 避免季节性传染病:如流感、水痘等,需要注意预防,避免感染以减少患脑膜炎的风险。 总结 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及早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通过适当的诊断方法,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及时进行预防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风险。 以上是关于脑膜炎的诊疗指南,希望对医务人员和患者有所帮助。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示例,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改。同时,由于本文档仅为参考,如有疑问或需要更详细的信息,请咨询专业医生或医疗机构。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 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我国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仍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5岁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萘瑟菌仍是化脑最主要的病原菌。院内获得性脑膜炎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临床表现与患儿的年龄相关。儿童时期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期起病急缓不一。由于前囟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等。前囟饱满是重要体

征。 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化脑的主要措施。目前化脑的死亡率<10%,10-30%遗留后遗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史要点】 1. 起病方式,各主要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 2. 院外接受抗菌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3. 有无诱因,如病前中耳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史,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免疫缺陷状态。新生儿分娩异常,如羊膜早破,产程延长、手术助产或妊娠后期母体感染等。 【体检要点】 1、意识水平和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合并休克表现。 2、对前囟未闭的婴儿,记录前囟大小、有无隆起、张力及波动感。有无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 3、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和局限性定位体征。 4、眼底检查:本病急性期多无明显眼底乳头水肿,但遇有局限性体征或脑疝征象时应作眼底检查。 5、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送常规和生化。涂片找细菌和细菌培养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培养阳性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文件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24 页码3-1 一、细菌性脑膜炎 1.临床诊断 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 (1)发热,颅高压症状(头痛、呕吐、婴儿前囟张力高、意识障碍之一),脑膜刺激症(颈抵抗、布克氏征阳性、角弓反张之一),加上脑脊液(CSF)化脓性改变。 (2)发热,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症,加上CSF白细胞轻至中度升高,经抗菌药物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CSF 恢复正常。 (3)在应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发热,不典型颅内高压症状体征,CSF白细胞轻度增多,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CSF中抗特异性病原体的IgM达诊断标准,或IgG 呈4倍升高,或CSF涂片找到细菌。 ②有颅脑操作(如颅脑手术、颅内穿刺、颅内植入物)史,或颅脑外伤或腰椎穿刺史。 ③脑膜附近有感染灶(如头皮切口感染、颅骨骨髓炎、胆脂瘤中耳炎)或有脑脊液漏者。

④新生儿血培养阳性。 2.病原学诊断 (1)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CSF中培养出病原菌。 ②CSF病原微生物抗原检测阳性。 (2)说明 ①一岁以内婴儿有发热(>38℃)或低体温(<36℃),出现意识障碍、呼吸暂停或抽搐,如无其它原因可解释,应疑为脑膜炎并立即进行CSF检查。 文件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诊断标准

电子文件编码YFGL-02-024 页码3-2 ②老年人反应性低,可仅有嗜睡、意识活动减退、定向困难表现,应及时进行CSF检查。 ③细菌性脑膜炎与创伤性脑膜炎、脑瘤脑膜反应的区别要点是CSF糖量的降低,C-反应蛋白增高等。 二、颅内脓肿 1.范围 包括脑脓肿、硬膜下和硬膜外脓肿 2.临床诊断 发热,颅高压症状之一,颅内占位体征(功能区定位征),并具有以下影像学检查证据之一: (1)CT。 (2)脑血管造影。 (3)核磁共振。 (4)核素扫描。 三、无脑膜炎的椎管内感染 1.范围 包括硬脊膜下脓肿和脊髓内脓肿。 2.临床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由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 表现为脑膜炎、脑脓肿和脑膜脑炎等 艾滋病病毒可致机会性感染(弓形虫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或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感染途径: 血源性感染:脓毒血症的感染性栓子等; 局部反应区:如颅骨开放性骨折、乳突炎、中耳炎、鼻窦炎等; 直接感染:如创伤或医源性(腰椎穿刺)感染等 经神经感染:某些病毒如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单纯疱疹病毒沿嗅神经、三叉神经仞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染 颅内细菌性感染:脑膜炎和脑脓肿 脑膜炎 包括硬脑膜炎和软脑膜炎 脑膜炎一般指软脑膜炎,包括软脑膜、蛛网膜和脑脊液感染;严重者及病程较长者,可累及脑实质,引起脑膜脑炎 脑膜炎的三种类型: 化脓性脑膜炎:多由细菌引起 淋巴细胞性脑膜炎:多由病毒所致 慢性脑膜炎:可由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布鲁斯杆菌及真菌引起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或流行性脑膜炎或流脑 由脑膜炎双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感染引起的脑脊髓膜急性化脓性炎症 多为散发性,冬春季流行。多为儿童和青少年 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或瘀斑,和脑膜刺激征,重者出现中毒性休克

病者或带菌者鼻咽中的分泌物经咳嗽、喷嚏等飞沫传播,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大多不发病,或仅有局部轻度卡他性炎,成为带菌者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菌量多、毒力强,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产生内毒素,引起短期菌血症或败血症;病菌达到脑膜或脊膜,定位于软脑膜,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呈弥漫性分布 病理变化: 1 上呼吸道感染期:黏膜充血、水肿,少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分泌物增多-->冷媒览败血症期 2 败血症期: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为细菌栓塞在小血管和内毒素对血管壁损害引起的出血灶,刮片可见细菌。血培养阳性。可有高热、头痛、呕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增高等 3 脑膜炎症期:脑脊髓膜化脓性炎症 肉眼观,脑脊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病变严重的区域,蛛网膜下腔充满灰黄色的脓性物,覆盖于脑沟脑回,以致结构模糊不清,边缘部分较轻的区域可见脓性分泌物沿血管分布。脓性分泌物可累及大脑凸面矢状窦附近或脑底部视神经交叉及邻近各池(如交叉池、脚间池),脑室呈不同程度扩张 镜下,蛛网膜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增宽,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浆液及纤维素渗出和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革兰氏染色,细胞内外可见致病菌。脑实质一般不受累,邻近脑皮质可有轻度水肿。重者可累及邻近脑膜的脑实质,使神经元变性,称脑膜脑炎。病变严重者,动、静脉壁受累,致脉管炎和血栓形成,导致脑实质缺血和梗死 临床病理联系: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屈髋伸膝征(Kerning sign)阳性 炎症累及脊髓神经根周围的蛛网膜、软脑膜和软脊膜,神经根在通过椎间孔处受压,当颈部或背部肌肉运动时,牵引受压的神经根产生疼痛(保持性痉挛状态) 婴幼儿,其腰背部肌肉发生保护性痉挛,形成角弓反张体征 腰骶节段脊神经后受炎症波及而受压,当屈髋伸膝时,坐骨神经

病毒性脑炎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脑炎的健康教育 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是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当病毒感染仅累及脑膜时称为病毒性脑膜炎,当感染仅累及脑实质时称为病毒性脑炎,而脑膜和脑实质同时受累时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不同的患者病情轻重不等,轻者可自行缓解,预后良好,重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死亡。 (一).病因 80%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主要由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 (二).临床表现 病毒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但婴幼儿出现典型的脑膜刺激征者较少。部分病例可表现轻微脑实质受累,出现轻度意识障碍,如嗜睡。 病毒性脑炎患儿前驱期多有发热、恶心、厌食、呕吐、视物模糊、肌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其后迅速出现头痛,畏光、喷射性呕吐、惊厥、颈项强直、嗜睡、神智改变等脑实质受累的表现,重者出现昏迷、惊觉持续状态和神经系统局灶体征。 (三).住院健康教育 1.心理指导 向患儿家长介绍脑炎的相关知识,介绍患儿病情,指导家属经常与患儿交流,促进其语言功能的恢复。并对恢复期患儿,鼓励并协助患儿进行肢体主动功能锻炼。对于清醒患儿,要更多关心、体贴患儿,

增强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 2.饮食指导 (1).给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如瘦肉稀饭、面条、青菜汤等, (2).注意口腔清洁,婴幼儿饭后给予多喂温开水,年长儿指导其正确刷牙,饭后漱口。 3.用药指导 一般治疗:退热、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给,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 对症治疗;1)积极控制惊厥:有惊厥发作时要及时止惊,可选地西泮每次0.3-0.5mg/kg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或灌肠;还可选苯巴比妥等止惊。2)降低颅高压:可选20%的甘露醇每次0.5-1g/kg,6-8小时1次. 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acyclovir)可用于治疗疱疹病毒脑炎,每次10mg/kg,每8小时一次,疗程1-2周。利巴韦林可用于治疗麻疹病毒脑炎,更昔洛韦对巨细胞病毒脑炎有效。 免疫学治疗:激素的应用,可选地塞米松每次0.2-0.5g/kg, 4.疾病指导 (1)体温上升阶段:寒颤时注意保暖。发热持续阶段:应用退热药时注意补充水分。退热阶段:及时更换汗湿衣服,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 (2)让患儿瘫痪的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及早对患儿肢体肌肉进行按摩及做伸缩运动。活动时要循序渐进、注意安全、防止碰伤。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

病毒性脑炎及脑膜炎机理和治疗 病毒感染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根据发病及病程进展速度可分为:急性病毒感染及慢性病毒感染。具有代表性的引起人类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有:DNA病毒中的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RNA病毒中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和(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以形成潜伏状态和持续感染状态,造成复发性和慢性感染。一: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约占所有脑炎的5%—20%,占病毒性脑炎的20%—68%。其病变主要侵犯颞叶、额叶和边缘叶脑组织。 1病因及发病机制 HSV是噬神经DNA病毒,分为HSV-1及HSV-2两种血清型。患者及健康带毒者是主要传染源。HSV-1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及母婴传播。HSV-1主要潜伏在三叉神经节,HSV-2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人类大约90%HSE由HSV-1引起,仅10%由HSV-2所致。且HSV-2所致的HSE主要发生在新生儿。 2病理 HSE主要受累部位为额叶眶部、颞叶内侧和边缘系统,多双侧受累,但常不对称。受累部位的病理改变为脑组织水肿、软化和出血

坏死,脑实质出血坏死是本病的重要病理特征。显微镜下神经细胞及胶质细胞核内可见嗜酸性包涵体,这是本病最具特征的病理学改变。 3临床表现 1.I型疱疹病毒性脑炎 临床特点如下:1原发感染的潜伏期为2-21天,平均6天,前驱症状有上呼吸道感染。2急性起病,病程长短不一,病程为数日至1-2个月。3临床表现:多表现为精神和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1/3的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多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可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查体主要表现为高级智能和精神行为障碍,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可有轻度脑膜刺激征。 2.II型疱疹病毒性脑炎 特点为:1急性爆发性起病2主要表现为肝脏、肺脏等广泛的内脏坏死及弥漫性的脑损伤。3子宫内胎儿感染可造成婴儿先天性畸形。新生儿发病后的死亡率极高。 4辅助检查 本病主要的检查为脑脊液和神经影像学,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 1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轻度增高。 2脑电图检查早期即出现脑电波异常,常表现为弥漫性高波幅慢波,以单侧或双侧颞、额区异常更明显,甚至可出现颞区的尖波与棘波。 3影像学检查

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散发性脑炎)

病毒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散发性脑炎) 【病因】 (一)发病原因 随着病毒学研究特别是组织细胞培养,血及脑脊液感染病原学检 测技术的发展,现已明确,本病大多数为肠道病毒感染,其次为腮腺 炎病毒及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少数为疱疹性病毒包括单纯疱 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及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等病毒偶可导致本症。 肠道病毒(enterovirus)是一种最小的无被膜RNA病毒,可在污水 中较长时期生存,人类为肠道病毒的天然宿主。肠道病毒一旦进入人 体可以进入细胞胞质并破坏及杀死细胞。肠道病毒一般分为3种,即脊 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及埃可病 毒(ECHO virus),此外,还有尚未分类的肠道病毒。而这几种肠道病 毒均有许多亚型,如柯萨奇病毒有A型及B型,但两型均可引起病毒性 脑膜炎,并偶可引起脑炎及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埃可病毒可在正常 粪中经细胞培养分离出来,一般并不致病,埃可病毒有30余种血清型。 (二)发病机制 病毒经肠道(如肠道病毒)或呼吸道(如腺病毒和出疹性疾病)进入 淋巴系统繁殖,然后经血流(虫媒病毒直接进入血流)感染颅外某些脏器,此时患者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在病毒血症的后期进入中枢神经 系统,并经脉络丛进入脑脊液,出现中枢神经症状。若宿主对病毒抗

原发生强烈免疫反应,将进一步导致脱髓鞘、血管与血管周围脑组织 损害。 该病毒在人体内还可导致心肌炎、咽炎、肋间肌痛及皮肤等器官 损害。 病理改变大多弥漫分布,但也可在某些脑叶突出,呈相对局限倾向。 脑部大体观察一般均无特殊异常,可见脑表面血管充盈及脑水肿 的表现。脑膜和(或)脑实质广泛性充血、水肿,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浸润。病变主要在软脑膜,可查见蛛网膜有单核细胞浸润,大脑浅层 可有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形成的血管套,血管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髓鞘崩解。但深层脑及脊髓组织无炎性改变和神经细胞坏死的 证据。 在有的脑炎患者,见到明显脱髓鞘病理表现,但相关神经元和轴 突却相对完好。此种病理特征,代表病毒感染激发的机体免疫应答, 提示“感染后”或“过敏性”脑炎的病理学特点。 【症状】 由柯萨奇病毒或埃可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相似。 婴幼儿,儿童及成人均可患病。起病急性或亚急性,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痛、全身无力,较快出现颈部强直及典型 的脑膜刺激征如Kernig征阳性。重者可出现昏睡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唇周疱疹应考虑是否为疱疹性病毒所致,腮腺肿大 者当应考虑有腮腺炎病毒感染的可能。

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炎是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等多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 脑膜与脊髓膜所引发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脑膜。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意识丧失、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脓性脑脊液。迄今脑膜炎的病死率在5%-15%,后遗症发生率很高,大约三分之一的幸存者有后遗症。脑膜炎多发病于 婴幼儿,越年幼预后越严重。 1.脑膜炎的病因 脑膜炎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多种化脓菌而引 起的,属于颅内严重感染,其中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双球菌等;(2)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而引发的非化脓性炎症,这也是小 儿结核病的致病原因。(3)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而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比较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埃可病毒、虫媒病毒等。(4)隐球菌性脑 膜炎是由真菌而引发的,属于常见的隐球菌。 2.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如下:(1)急性感染中毒与脑功能障碍症状。典型表现 为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可能有休克,婴儿体温正常或降低,不吃、 不哭、不动,有微小惊厥;(2)急性颅压增高表现。典型表现为头疼、呕吐、 脑疝,新生儿会尖叫、皱眉、颅缝分离。 3.辅助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1)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分类中性增高,可见中毒颗粒;(2)脑脊液。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3)血培养和局部病灶分泌 物培养;(4)皮肤淤点或瘀斑图片,这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重要而简便的方法;(5)影像学检查。例如头颅CT及MRI等。 4.脑膜炎的并发症

(1)硬膜下积液。正常婴儿硬膜下积液量在1毫升以下,如果一侧积液超 过2毫升,可诊断为硬膜下积液,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积脓。主要发生于婴儿, 4-6个月多见,1岁以后很少见,一般报告发生率为10%,如果常规穿刺,可达到50%以上;(2)脑室膜炎。多发生于婴幼儿和新生儿,尤其是耽误了最佳治疗时 期的患者;(3)脑积水。进行性头围增大、颅压增高;(4)各种神经功能障碍。例如失明、失聪、瘫痪、癫痫等。 5.脑膜炎的治疗 5.1抗生素治疗 应该尽早、足量、足疗程以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选药原则以致病菌敏感,CSF内浓度高,副作用小的药物为主。常见病原菌选药如下,首先第三代头 孢菌素,对于病原菌明确的患者而言,可以参照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脑膜炎球菌疗程为7天,肺炎球菌疗程为10-14天,流感杆菌疗程为7-10 天。 5.2其他特殊病原菌选药 (1)金黄色葡萄球菌。选药:新型人工半合成青霉素,包括苯唑青霉素钠、邻氯青霉素钠、乙氧萘青霉素钠等。疗程:单用或者混合使用,疗程为3周;(2)大肠杆菌。选药:头孢噻肟钠,疗程:3周或更长。 5.3并发症的治疗 (1)硬膜下积液。治疗方法包括少量自行吸收;量多的每日或隔日反复穿 刺皮肤放液;一般一侧放液15ml/次,两侧不超过30ml;3-4周还没有痊愈的患 者可以采用手术的方式剥离包膜;(2)脑室管膜炎。侧脑室穿刺注药,在使用 该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3)脑积水。可以在腹腔、胸腔设置分流装置;(4)脑性低钠血症。要适当限制液体入量,补充钠盐。 5.4对症和支持治疗

细菌性脑膜炎

细菌性脑膜炎 包含:①急性细菌性脑膜炎;②结核性脑膜炎;③真菌性脑膜炎 一、急性细菌性脑膜炎 急性细菌性脑膜炎为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病率为3~5/10万。迄今细菌性脑膜炎仍为成人及儿童中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尽管目前已有众多有效的抗菌药物用于临床,但据报道其病死率仍可达25%~30%。因此早期诊断,正确的抗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诊断及鉴别诊断】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需根据流行季节、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诱发因素与脑脊液检查结果。凡患有肺炎、中耳炎、发生颅脑外伤或者进行颅脑手术者,同时出现发热、头痛、神志改变、脑膜刺激症,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者, 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可基本确立。 各类病原菌所致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因此在未获病原菌前,需全面询问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根据流行病学、诱发因素等推测可能的病原菌。起病于冬春季节、突发高热、寒战、头痛,体检发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者,需考虑脑膜炎奈瑟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继发于肺炎、中耳炎、鼻窦炎者以肺炎球菌脑膜炎多见。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鼻窦炎,特别体弱儿童,需高度怀疑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各类原因引起的免疫缺陷与颅脑手术后行脑室引流者,较可能发生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如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沙雷菌属或者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耐药葡萄球菌属,特别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或者表葡菌(MRSE)也并很多见。 (一)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原则 1.尽早进行脑脊液检查由于引起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菌种类繁多,尽快检出病原菌是细菌性脑膜炎治疗成功的关键,务必立即进行脑脊液与皮肤瘀点的涂片革兰染色与血培养,同时尚需进行脑脊液的常规及生化检查。同时结合病史与体检资料、患者年龄、伴发疾病等开始经验治疗,获阳性培养结果后,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 2.选用杀菌剂中枢神经系统为人体防御免疫功能的薄弱区域,白细胞数少,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功能显著降低,且缺乏特异抗体,因此应使用杀菌剂。氯霉素虽为抑菌剂,但脂溶性强,脑膜渗透好,高浓度时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具杀菌作用,故可用于上述细菌所致的脑膜炎,但对大肠埃希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仅能起抑菌作用,因此不宜用氯霉素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脑膜炎。 选用有效敏感的抗菌药物急性细菌性脑膜炎起病急,病情危重,在未获知细菌药敏结果前应根据感染的部位、场所、特别本地区或者本院细菌耐药性监测资料选用有效抗菌药物。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球菌是细菌性脑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我国上述细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较低,故青霉素或者氨苄西林仍可作为首选。近年来流感嗜血杆菌及其他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明显增多,可选用头孢噻肟或者头孢曲松第三代头孢菌素;引起颅内感染的金葡菌多发生在医院内,多数为甲氧西林耐药株,应选用去甲万古霉素或者万古霉素。抗菌药物均应静脉内给药。 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效果,除取决于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抗菌活性外,药物能否透过血脑屏障及其在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抗菌药物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与药物的本身特性如脂溶

李斯特菌脑膜脑炎

李斯特菌脑膜脑炎 李斯特菌感染的症状根据身体受累的部位不同而异。由于李斯特菌有 嗜神经性,还易入侵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因此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最常见的表现是脑膜脑炎。脑炎很少情况下会进展为脑脓肿,菱脑炎(脑干脑炎)较少见。 01、脑膜脑炎 李斯特菌脑膜脑炎最常发生于出生3日后的新生儿和免疫功能受损者及老年人。 一项回顾性研究阐明了免疫抑制的重要性,该研究纳入44例新发和776例以往报道的CNS李斯特菌病例(共820例,97%存在脑膜脑炎),患者均不处于妊娠期或新生儿期。主要易感因素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肾移植,但36%的病例没有可识别的基础疾病。 李斯特菌脑膜脑炎的临床表现从轻度疾病(发热和精神状态改变)到暴发性病程(昏迷)不等,大多数成人呈亚急性疾病,一项对820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中,42%的患者未出现脑膜刺激征。 可能存在局灶性神经系统征象,提示有脑炎成分。这些征象包括脑神经异常、共济失调、震颤、偏瘫和耳聋。可有癫痫发作,通常在病程的较晚期开始出现。 脑神经麻痹、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脑脊液蛋白水平升高和葡萄糖水平降低等亚急性表现,可能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相似。这类患者的脑 脊液李斯特菌培养常为阳性,但在脑脊液培养结果为阴性的 情况下,很少出现血培养为阳性。

02、脑炎 脑实质受到直接血行侵袭可致脑炎,通常不累及或极少累及脑膜。然而,同一患者可同时出现脑膜炎和脑炎的综合征。脑炎的临床表现范围从发热和头痛,到类似于脑卒中的偏瘫。脑脓肿少见。 03、菱脑炎 菱脑炎(累及脑干和/或小脑的脑炎)是李斯特菌感染的罕见临床表现,李斯特菌引起的脑干脑炎的特征是进行性脑干功能障碍,占所有李斯特菌病病例的10%。在尸检中,表现为较低位脑神经细胞核炎性浸润。 菱脑炎的病程常呈两相性,开始时出现头痛、发热、恶心和呕吐,数日后出现脑神经麻痹、共济失调、震颤和其他小脑征、意识下降,还可能出现癫痫发作和轻偏瘫。近半数的患者出现呼吸衰竭。 菱脑炎的鉴别诊断,包括一系列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虽然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是菱脑炎最常见的感染性原因,但可能累及脑干和/或小脑的脑炎的其他感染性病因还包括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结核病、弓形虫病、隐球菌病和其他真菌感染、莱姆病、EB病毒、布鲁菌病和JC病毒。 可导致脑干和/或小脑病变的非感染性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症、结节病、系统性风湿性疾病(Behcet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和复发性多软骨炎)、淋巴瘤和副肿瘤综合征。 诊断 李斯特菌菱脑炎的诊断基于临床表现(颅神经功能障碍,共济失调,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昏迷,反射减弱或反射亢进),血培养,脑脊液分析(细胞增多),和MRI检查结果。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毒性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病毒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病毒引起的脑实质的病变,并引起一系列相关的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病毒种类较多,各类病毒毒力、传播途径、患儿年龄、免疫力等差异,致临床表现及预后不同。 【病原】包括单纯疱疹病毒(HSV)、肠道病毒(埃可)、巨细胞病毒( CM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以及其它病毒。 【临床表现】 不同病毒通过不同途径、累及不同的脑的部位,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 (一)前驱症状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流涎、头痛、咽痛、呕吐、腹泻等。 (二)神经精神症状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惊厥等,单瘫、偏瘫、舞蹈样动作、面瘫、共济失调等运动功能障碍,部分患儿可表现有记忆力减退、幻听、幻视、猜疑等精神障碍。 (三)伴随症状如流行性腮腺炎可伴腮腺肿大(也可在腮腺肿大后发生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口唇、皮肤等出现疱疹。 【分型】

1.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为: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脑干脑炎、小脑炎。 2.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型。 【实验室检查】 (一)脑脊液常规外观清亮,或偶微浊,细胞数在0~500×106/L,早期单核细胞为主,后期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二)病原学诊断 1. 脑脊液病毒分离:脑脊液(肠道、单纯疱疹、腮腺炎病毒),唾液、粪便(脊髓灰质炎、轮状病毒)。 2. 血清学检测:病毒抗原、特异性病毒抗体(IgM或IgG) 3. 其它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PCR等技术,检测病毒DNA序列。 (三)脑电图:弥漫或局限性慢波,也可见到尖波、棘波、尖棘波等。 (四)影像学改变CT可显示脑水肿改变、限局性低密度影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上述实验室检查。本病需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急性脑病如瑞氏综合征等相鉴别。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化脓性脑膜炎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化脓性脑膜炎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也称细菌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化脓性细菌所致的软脑膜、蛛网膜、脑脊液及脑室的急性炎症反应,是婴幼儿时期较为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 (一)病原菌 常见的病原菌有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新生儿化脑的常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B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婴幼儿多为B型溶血性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以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多见。B型噬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好发于春、秋季,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缺乏明显的季节特点。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 脑组织表而、脑池及蛛网膜下腔、脊髓表面可见炎性渗出物。病变极期伴有浅表皮层肿胀,脑实质受累,病程的第2-3周,可见软脑膜纤维化。细菌侵及脉络丛或室管膜可见脑室炎。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脑梗死。常见脑水肿和颅压高,重者甚至脑疝。 感染至脑膜炎一般经过以下四个过程:①上呼吸道或皮

肤等处的化脓菌感染;②致病菌由局部感染灶入血(即菌血症或败血症);③致病菌经血循环波及脑膜;④致病菌的繁殖引起脑膜和脑组织的炎症病变。少数可经头面部软组织感染、鼻窦炎、中耳炎、皮毛窦感染、颅底骨折或脑脊膜膨出继发感染等。 【临床表现】 (一)起病与病程 1.急骤起病,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暴发型,迅速出现休克、皮肤紫癜或瘀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中枢神经系统症候,可在24小时内死亡。 2.急性起病,多数化脑的起病方式,常见于流感杆菌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可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普通型。 3.隐匿起病:多见于新生儿或小婴儿化脑,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体温不升、呼吸节律不整、心率减慢、拒乳、黄疸加重等非特异性症状,前囟张力增高,易延误诊治。(二)非特异性全身症候 常见发热、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出血或紫癜等。小婴儿化脑早期可出现易激惹、烦躁哭闹、眼神呆滞等。(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1. 脑膜刺激征:包括颈项强直、Kernig征和Brudzinski 征等。婴幼儿可不典型。 2. 颅内压增高:头痛和喷射性呕吐。可伴血压增高、心

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细菌性脑膜炎是儿科常见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幸存者中30%~50%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1]。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国内在细菌性脑膜炎的抗菌药物选择、停药指征、糖皮质激素使用及腰椎穿刺复查等方面尚存在争议,远期随访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异,缺乏可操作性的流程和规范。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为此成立专家组,由核心专家提出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诊断与治疗共识的基本原则,经全国45个单位共70名专家历时1年余,反复多次讨论和修改,形成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以提高我国儿科及相关专业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水平。 本共识主要针对1月龄至18岁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未涉及异常免疫状态儿童和医源相关的儿童细菌性脑膜炎。 一、流行病学 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与年龄相关,多发生在5岁以内,尤其是婴幼儿[2]。2006—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对我国4省近2 000

万人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人群总体发病率为(1.84~2.93)/100 000,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为(6.95~22.30)/100 000[3]。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数据亦显示,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降低,<2月龄为80.69/100 000;2~23月龄为6.91/100 000;2~10岁为 0.56/100 000;11~17岁为0.43/100 000[4]。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外伤性或先天性解剖结构缺陷(如皮毛窦、脑脊液耳漏或鼻漏等),营养不良,未接种相关疫苗等。近期有呼吸道或邻近器官(耳道和鼻窦)的感染、脑膜炎高发地区旅行史、与细菌性脑膜炎密切接触者,患病概率增加[5]。 二、病原学 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与患儿的年龄、免疫功能和地区有关。随着疫苗的普及,脑膜炎奈瑟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所致脑膜炎发病率显著下降;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亦有所下降[5]。目前国内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检出阳性率低,在不同地区明确病原菌的脑膜炎中,较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其他病原菌如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等亦有报道。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随年龄变化而不同:1~3月龄,常见病原为大肠埃希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3月龄,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且随年龄增大所占比例逐渐增高,其他病原如流感嗜血杆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