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者权益—郑百文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2
(完整)郑百文公司财务舞弊与审计案例分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郑百文公司财务舞弊与审计案例分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郑百文公司财务舞弊与审计案例分析的全部内容。
郑百文公司财务舞弊与审计案例分析一、郑百文公司简介郑百文,全称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1989年在合并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的基础上,并在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基础上成立郑州百货文化用品股份公司。
1992年6月增资扩股后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经证监会批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郑州市第一家上市企业.1996年,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发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1997年,主营业务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所有商业上市公司中排第一,进入国内上市企业100强。
经营范围:汽车(不含小轿车)、服饰、绣品、鞋、机械电子设备、五金交电、建筑及装饰材料、食品、饮料、烟、生物制品(不含药品)的销售;运输、旅游、餐饮娱乐(限所属分支机构);室内外装饰施工;批准的进出口业务及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和三来一补业务。
经营的策略.疯狂扩张:1997年,郑百文司营建的营销网络已延伸到除西藏、青海、新疆、台湾以外的省份,下设20个专业分公司,120个商品经营部,经营商品31000种,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家电、日用百货批发商。
三角信用销售:建设银行出面承兑,向四川长虹出具银行承兑票据,郑百文买断长虹的产品,并以赊销方式向下游零售商或批发商供应。
二、郑百文公司舞弊情况1986-—1996年的10年间,其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0万元,这些数字当时均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按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进入了国内上市企业100强。
郑百文债务重组案例谢德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100084)一、案例背景1987.06 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由郑州市百货公司与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合并而成) 1988.12 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股份制试点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400万元(20000股,每股200元)1992.07 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1992.12 增资扩股(详细情况不明)1993.02 由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认定为“继续进行规范化的股份制试点企业”1996.04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代号:600898,发行价格:2.50元)1996年4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上市时,郑百文公布的一些数字无不让人称奇:1986年至1996年的10年间,其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
按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成为国内上市企业100强之一。
而且,郑百文还是郑州市的第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
这些数字和这些第一,使郑百文在当时的证券市场声名大噪,股价也从刚上市时的 6.50元左右上涨至1997年5月12日的22.70元。
不仅如此,当时的郑百文还被塑造成为当地企业界耀眼的改革新星和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
1997年7月,郑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大会,把郑百文树为全市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面红旗。
河南省有关部门把它定为全省商业企业学习的榜样。
同年10月,郑百文经验被大张旗鼓地推向全国。
继1997年郑百文宣称每股盈利0.448元以后的第二年,郑百文在中国创下净亏2.54亿元的最高纪录。
根据公司年报,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损达9.6亿元,每股收益(摊薄)-4.8435元,再创深沪股市亏损之最,审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是“拒绝发表意见”。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于1999年12月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受让193558.4万元的郑州百文债权。
企业风险管理失败典型案例研究——评郑百文ST、长虹巨亏和中航油失败案例内容提要:郑百文ST、长红巨亏和中航油失败是近年来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失败的典型案例。
解读上述企业风险管理失败的过程,深入分析其失败产生的原因,可以带来诸多启示。
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由于风险管理的不成功,直接导致经营失败。
如几年前发生至今仍有深刻警示意义的郑百文ST事件,最近发生的长虹计提坏账准备导致巨额亏损3.1亿美元事件,中航油投机石油期货交易巨额亏损5.5亿美元事件等。
上述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本文所要关心的不是探讨如何防范和化解企业风险,而是研究上述企业为什么没有重视风险管理,或者尽管有一整套风险管理的措施和策略却仍然不能避免风险的发生。
一、企业风险管理失败的精典案例解读企业风险管理失败,是指由于企业风险管理不当或严重失误而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严重后果。
一旦出现此类事件,对企业所造成的影响往往是灾难性的,将直接导致企业严重资不抵债而退出市场。
郑百文sT.长虹巨亏和中航油失败事件是近年来发生的较有影响的重大企业经营失败案例,深人研究和挖掘案例背后潜藏的深层次原因,对企业风险管理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这三个案例都是关于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都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控制措施而导致经营失败。
(一)郑百文:“工贸银”资金运营模式的瓦解郑百文曾是商业批发行业龙头老大,是国企改革的一面旗帜。
19%年4月,郑百文在上交所挂牌上市,1997年发展达到高峰,当年实现销售76.73亿元,每股收益0.448元。
但1998年其经营和财务状况开始急剧恶化,至1999年全年亏损9.56亿元,每股收益跌至一4.84元。
这样,到2000年,郑百文有效资产不足6亿元,欠下高达25亿元的银行债务。
其股票于1999年4月27日起被特别处理。
郑百文发展的主要推动是其和工厂(长虹电器)、银行(建行郑州分行)建立的“工贸银”一体的资本运营模式。
主要作法是郑百文出具银行承兑汇票,向长虹购人电器并赊销给家电批发商,收回货款再归还银行。
《证券投资学》案例分析(六)———重组并购案例案例1:山东三联重组郑百文一、案情1996年4月在上海证券产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以上简称郑百文,股票代码:600898),其前身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9月,在合并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郑州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6月,公司在进行增资扩股后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在上市之初,郑百文的业绩尚有可圈可点之处,其1997年销售收入达76.73亿元,利润8126万元(后来事实证明存在虚假信息披露)。
而到1998年,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急剧恶化,销售收入下降到33.6亿元,亏损额达5.23亿元。
1999年,公司的经营状况继续恶化,亏损额达9.56亿元。
1999年4月27日,郑百文被特别处理,股票简称改为“ST 郑百文”。
2000年,公司经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01年2月5日,郑百文暂停上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实行“特别转让”,股票简称变为“PT郑百文”。
从1996年上市到2001年被暂停上市,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郑百文迅速完成了由令人羡慕的上市公司到濒临绝境的亏损大户的“凤凰变乌鸦”的历程。
根据该公司2000年中期报告,截至2000年6月30日,郑百文累计亏损18.21亿元,股东权益-13.46亿元,每股净资产-6.88元,严重资不抵债。
2000年3月3日,郑百文最大的债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信达公司)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百文破产的申请,一时引起证券市场轰动,但该申请未被法院受理。
正当理论界、业界、媒体讨论上市公司应该和能否破产退市时,2000年11月30日,ST郑百文发布公告(12月1日见报)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已与该公司签署了重组的有关协议,山东三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山东三联)愿有条件入主。
这是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舆论哗然。
郑百文内控失败案郑百文全称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百文”),曾有过辉煌历史;1988年在全国同行业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革,成为全国商业批发行业龙头,1996年上市。
1997年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在所有商业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
然而神话很快破灭,1998年,郑百文每股净亏2.54元,1999年亏掉9.8亿元,两创沪深股市亏损之最。
郑百文的由盛而衰,是典型的内部控制失败史。
就其内部环境而言,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法人治理结构极不完善。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互相监督、制约。
郑百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14.64%,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仅占26%,流通股比例高达54%,第一大股东郑州市国资局将所持国有股股权划给与郑百文同一法定代表人郑州百文集团有限公司经营,外部力量对公司干涉极弱。
郑百文却利用上市后经营自主权的扩大,大行违背经济规律甚至违法乱纪之道:上市募集的资金数以亿计地被公司领导以投资、合作为名拆借、挪用,总计10多家公司拆借的近2亿元资金有去无归,公司陷入多起追款讨债的官司中。
第二,管理理念混乱。
郑百文的根本问题是经营管理不善。
公司年报也承认:“重经营,轻管理;重商品销售,轻战略经营;重资本经营,轻金融风险防范;重网络硬件建设,轻网络软件完善;重人才引进,轻人员监管和培训。
”第三,决策随意。
1992年,以募股资金680万元参股组建郑州中意百文鞋业公司,但始终未正常生产。
又不顾资金紧张,在没有可行性论证的情况下,投巨资设立40多个分公司,最后成为沉重“包袱”。
1998年,在困境面前,公司又以配股资金的600万元兼并了与主营业务毫无关联的郑州化工原料公司,这“鸵鸟政策”科学性何在?分支机构一盘散沙,控制无力,管理滞后,仅下属三家子公司合并时就产生未确认的投资损失286.97万元,其“松散管理”可见一斑。
第四,人事管理不当。
郑百文为激励职工,以销售收入为指标,完成指标者封为副总,可以自配小车。
郑百文公司案例(一)一文不名的假典型郑百文公司经重组,现更名为三联商社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为三联商社(600898)。
郑百文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1988年12月被批准进行股份制试点,1996年4月18日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郑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和河南省首家商业类上市公司,曾号称“全国商业批发行业龙头老大”、“国企改革一面红旗”。
郑百文、四川长虹、建行郑州分行之间在三角信用合作基础上建立的“工、贸、银”资金运营模式,被誉为“郑百文经验精华”,流动资产负债比率常年保持在99.6,以上,银行与郑百文签订承兑协议时的担保人都是郑百文自己。
1998年,过度使用财务杠杆的郑百文最终爆发了信用危机,在中国股市创下了每股净亏损2.54元的最高记录。
1999年每股净亏损4.84元,再创沪深股市亏损之最,被列为ST。
2000年3月,郑百文新任最大债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向郑州中级法院提出让郑百文破产还债的诉讼请求,成为目前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首例破产申请,但未被法院受理,郑百文又转入了资产重组日程。
2000年中报出来后不久,郑百文久已经因对外负债总额达24.75亿元,而账面资产不足11.41亿元,资不抵债总额达13.34亿元,又创下中国上市公司之最。
2000年10月30日,新华社一篇“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讨伐郑百文的檄文,引起全国一阵哗然,郑百文顿时成为国内方方面面关注的焦点。
2000年12月1日,郑百文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债权人已与三联集团达成重组协议,从此踏上三年的漫漫重组路。
2001年3月27日,PT郑百文股票暂停上市公告,公司股票简称前加“PT”标志。
10月9日,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郑百文。
中国证监会证监罚字[2001]19号指出:郑百文采用虚提返利、少计费用和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上市前的1994和1995年分别虚增利润284万元和1624万元,上市后的1996、1997和1998年分别虚增利润1189万元、9796万元和3405万元;家电分公司1997年所属5个经营部上报利润总额为0,而实际亏损挂账2764万元,1998年对报表进行了二次处理,隐瞒了当期亏损25538万元;经营情况未并入股份公司会计报表的外地分公司数量,1994年6家,1995年16家,1997年4家,1998年4家;实施增资扩股1992年应募集资金19562万元,年末实际到位资金仅334万元。
郑百文案例背后 郑百文的大起大落,引起从当地决策层到社会的一片哗然。 “郑百文其实根本不具备上市资格,为了达到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公司硬是把亏损做成盈利报上去,最后蒙混过关。”郑百文一位财务经理回忆说,为了上市,公司几度组建专门的做假帐班子,把各种指标准备得一应俱全。
郑百文变亏为“赢”的常用招数是,让厂家以欠商品返利的形式向郑百文打欠条,然后以应收款的名目做成赢利入帐。为防止法律纠纷,外加一个补充说明——所打欠条只供郑百文做帐,不作还款依据。郑百文利用上市后经营自主权扩大带来的方便,使其更多、更严重的违背经济规律甚至违法乱纪行为大行其道。
一边是冠冕堂皇的理论,一边是移花接木的骗局;唬人一时的“郑百文经验”把银行牢牢套住
导致郑百文迅速膨胀的直接因素是郑百文家电公司曾与四川长虹和原中国建设银行郑州分行之间建立的一种三角信用关系,其基本内容是:郑百文购进长虹产品,不须支付现金,而是由原建行郑州分行对四川长虹开具6个月的承兑汇票,将郑百文所欠货款直接付给长虹,郑百文在售出长虹产品后再还款给建行。
郑百文领导为这种三角合作的关系赋予了高深的内涵,说商业银行的信誉、生产商的信誉和销售商的信誉加在一起,就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郑州建行更认为,依靠银行承兑这种先进的信用工具,支持企业扩大票据融资,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然而事实很快表明,在现阶段市场信誉普遍较低的背景下,这种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制约关系的银企合作,很容易成为空手道,最终的风险都转嫁给了银行。一方面,银行无法保证郑百文能按承兑的期限把货卖完;另一方面,即使按时卖完货,郑百文也把货款大量挪作它用。中国人民银行调查发现,原建行郑州分行与郑百文签订的所有承兑协议,不但没有任何保证金,而且申请人和担保人都是郑百文,担保形同虚设。总额达100多亿元的银行资金,就这样被源源不断地套出。
一边是越铺越大的摊子,一边是越堆越高的债务;高速膨胀下的失控加速了郑百文神话的破灭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5个案例在财务造假的会计分录里,财务造假的目的一般是虚增利润,也就意味着利润表中净利润是虚增后,那么净利润必然转入所有者权益的未分配利润科目,与此对应资产负债表的科目必须也要有造假的科目。
所有者权益的未分配利润虚增的话,对应的要么是虚减负债,要么是虚增资产,由于调减负债比较困难,因此虚增资产是财务造假最常见的手段。
同时根据是否需要现金流量表的配合和如何配合,把财务造假分成四种境界:财务造假的第一重境界就是现金流完全不参与,是相对简单的财务造假形式。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虚增收入来达到虚增利润的目的,虚增收入的方式就是虚增应收账款或者应收票据,这些虚增的收入并不会通过现金流流入企业这也是为什么2018年市场对现金流差的环保和中药企业如此待见的原因,也是最简单暴力的排除企业财务造假的方法。
案例一:郑百文的财务造假案。
郑百文为了上市,走上了财务造假的不归路。
其造假方式简单粗暴,公司在不符合IPO条件的情况下,成立了以财务总监为首的假账班子,通过虚增应收账款的方式,将公司打造为营业收入超40亿元的沪深两市第一大商贸零售公司。
虚增应收账款主要以商品返利的形式,公司让入住郑百文厂家以应付商品返利款为付的名义打欠条,计入当期应收账款,为避免法律纠纷,外加补充说明—欠条只供郑百文做帐,不作还款依据。
在摇身一变成为上市公司后,郑百文原形毕露,公司控制人将2亿元募集资金拆借挪用,总资产仅为6亿元的公司连续两年内累计录得15亿元的巨额亏损,公司濒临破产,被三联集团收购重组。
案例二:皖江物流造假案2009年,皖江物流(芜湖港)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式,向淮南矿业集团购买其持有的淮矿铁路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和淮矿现代物流有限责任公司的100%股权,交易价格18.62亿元。
淮南矿业集团承诺,铁运公司和物流公司2010年度实现的经审计后的净利润合计不低于3.2亿元,2011年度实现的经审计后的净利润合计不低于3.84亿元,2012年度实现的经审计后的净利润合计不低于4.61亿元。
案例分析 :所有者权益 郑百文
并购与重组已成为企业在全球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
以及加入WTO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并购与重组也日益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
亮丽的风景线。然而不可否认,由于我国现实条件的限制,比如上市公司的股权分
割、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配套法规滞后、金融工具单一、专业化投资银行队伍不
够成熟等,我国的企业并购重组水平还很低,仍处于“初级阶段”。这显然不适应
我国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对企业并购重组的实践
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郑百文重组案可以算得上中国证券发展史上极其
经典的案例,重组方案所体现的复杂而又具创新意识的思路对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
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 它造假的放肆和败露后的坦然;它的其兴也勃,其衰
也忽;它重组的一波三折,以及在前途未卜的迷雾中大模大样地复牌,以令人瞠目的
大手笔连续涨停……确实折射了证券市场中太多的中国特色。
郑百文的前身是一个国有百货文化用品批发站。1996年4月,经中国证监会
批准,郑百文成为郑州市的第一家上市企业和河南省首家商业股票上市公司。按照
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
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进入了国内上市企业100强。一时间,郑百文声名大噪,成
为当地企业界耀眼的改革新星和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
然而,衰败似乎就发生在一夜之间。在被推举为改革典型的第二年,郑百文即
在中国股市创下每股净亏2. 54元的最高纪录,而上一年它还宣称每股盈利0.
448元。其实1998年,企业已举步维艰。年终出财务报表时,一番争论之后,郑
百文首次公布了重大亏损的实情。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掉9. 8亿元,再创沪深
股市亏损之最。郑百文的大起大落,引起从当地决策层到社会的一片哗然。
郑百文利用上市后经营自主权扩大带来的方便,使其更多、更严重的违背经济
规律甚至违法乱纪行为大行其道。据了解,郑百文上市募集的资金数以亿计地被公
司领导以投资、合作为名拆借、挪用出去,总计10多家公司拆借的近2亿元资金
不仅至今有去无归,还使郑百文陷入了一桩又一桩追款讨债的官司中。由于郑百文
的帐目极为混乱,真实性和完整性不能保证,1998和1999年度,郑州华为会计师
事务所和北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连续两年拒绝为其年报出具审计意见。
导致郑百文迅速膨胀的直接因素是郑百文家电公司曾与四川长虹和原中国建设
银行郑州分行之间建立的一种三角信用关系,即曾被各方广为赞扬、被誉为“郑百
文经验精华”的“工、贸、银”资金运营模式,其基本内容是:郑百文购进长虹产
品,不须支付现金,而是由原建行郑州分行对四川长虹开具6个月的承兑汇票,将
郑百文所欠货款直接付给长虹,郑百文在售出长虹产品后再还款给建行。然而事实
很快表明,在现阶段市场信誉普遍较低的背景下,这种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制约关系
的银企合作,很容易成为空手道,最终的风险都转嫁给了银行。
按《公司法》规定,企业不能清偿债务就应该破产。可郑百文却没有进入破产
程序。1999年12月,在有关方面的斡旋下,郑百文欠建设银行的20多亿元债务
被转移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
作为专门为清理不良资产而设立的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对接收的债权,既可进
行资产重组,也可申请破产清算。信达方面要求,郑百文资产重组的前提条件是必
须保证信达的资产回收数额不低于6亿元,即最大股东郑州市政府要拿出6亿元可
变现良性资产注入郑百文。按照这一比例,信达公司的资产回收率只有28. 2%。
而郑州市政府认为,郑百文资不抵债完全是企业行为,银行的资产风险理应由银行
自己承担。
由于最大股东未能在信达规定的期限内拿出被认可的重组资产,2010年3月3
日,信达公司一纸诉状把郑百文告向法院,申请郑百文破产还债,成为目前我国四
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的首例破产申请。
按照郑百文重组方案,财政部的国有资产利益代表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对郑百
文20亿元难以回收的债权换得山东三联集团6亿元有担保的债权,条件是郑百文
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需将所持股票的50%过户给三联集团公司。这个设计方
案首次考虑到非流通的国有股股东的利益,尝试着为非流通股寻找出路。重组方案
让非流通股股东享受着与二级市场投资者一样的权利。 为了使流通股股东所持股
份的50%能够无偿地过户到三联集团名下,郑百文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作出决议,
同意过户的股东可采用默示的方式来表示,反对的则要采用明示的方式(即默示原
则)。
重整的概念是从西方引进的,是指陷入经营、财务困境出现破产可能的企业,
若有经过重整后生产经营重新好转的可能,利害关系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对该公司
实施强制整顿、重新复兴的法律制度。这样的重整,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资
源,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债权人利益。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重整方
案的实施由包括债权人、股东组成的关系人会议(非股东大会)来操作,重整制度对
股东的权利有一定限制,法律明确规定债权人和股东都必须作出妥协。关系人会议
作出的决议不论股东是否同意,都必须实施。股东若不同意重整方案或不同意转让
股票,可以另外通过诉讼解决,但不能阻挡重整程序的进行。而且法院也不一定支
持这样起诉的股东,因为重整在法律上已有依据。
郑百文重组方案试图把问题简单化,凸显出法律障碍的核心是股东权利和股
东大会权限的问题。股东拥有股票的权利以及股份的转让权、受益权,都属于股东
的自益权,是股东固有的权利,行政规章、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对此均无权作
出处置。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投资者对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后,不
管公司经营状况如何,也不论公司的股票跌得再低,任何人和部门都不能任意剥夺
投资者的自益权,这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基本规则。
用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郑百文重组案,从当初全国上下对郑百文一片激愤的打
杀到现在对方案中涉及到的法律障碍激烈争论和法律制度建设的理性探讨,从国有
企业现存的弊端到公司治理结构的推进,从郑百文出路没有现成模式可套到与国际
惯例接轨的削债重组、债务和解的多赢方式探索,郑百文重组方案已经超越了它自
身的意义,我们有理由对未来的第二个、第三个类似郑百文的重组方案给出更高的
期待。即使由于种种原因,郑百文重组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的资本市场仍然因为
郑百文的重组而受益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