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百文 审计 案例
- 格式:ppt
- 大小:10.60 MB
- 文档页数:25
《证券投资学》案例分析(六)———重组并购案例案例1:山东三联重组郑百文一、案情1996年4月在上海证券产易所挂牌交易的上市公司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公司(以上简称郑百文,股票代码:600898),其前身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9月,在合并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基础上组建成立郑州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1992年6月,公司在进行增资扩股后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在上市之初,郑百文的业绩尚有可圈可点之处,其1997年销售收入达76.73亿元,利润8126万元(后来事实证明存在虚假信息披露)。
而到1998年,公司经营和财务状况急剧恶化,销售收入下降到33.6亿元,亏损额达5.23亿元。
1999年,公司的经营状况继续恶化,亏损额达9.56亿元。
1999年4月27日,郑百文被特别处理,股票简称改为“ST 郑百文”。
2000年,公司经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001年2月5日,郑百文暂停上市,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实行“特别转让”,股票简称变为“PT郑百文”。
从1996年上市到2001年被暂停上市,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郑百文迅速完成了由令人羡慕的上市公司到濒临绝境的亏损大户的“凤凰变乌鸦”的历程。
根据该公司2000年中期报告,截至2000年6月30日,郑百文累计亏损18.21亿元,股东权益-13.46亿元,每股净资产-6.88元,严重资不抵债。
2000年3月3日,郑百文最大的债权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信达公司)向郑州市法院提出郑百文破产的申请,一时引起证券市场轰动,但该申请未被法院受理。
正当理论界、业界、媒体讨论上市公司应该和能否破产退市时,2000年11月30日,ST郑百文发布公告(12月1日见报)称,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已与该公司签署了重组的有关协议,山东三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山东三联)愿有条件入主。
这是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消息,舆论哗然。
财务风险案例一、销售与收款循环内部控制案例简介:2000年,造假历史悠久的郑百文公司遭到证监会的处罚。
据查,郑百文在上市前就采取虚提返点、少计费用、费用跨期入账等方法需增利润,并据此制作了上市公司的申报材料。
上市后三年一直采取虚提饭点、费用挂账、无依据冲减成本费用等手段虚增利润。
据悉,为激励员工,郑百文公以“实现"销售收入为考核指标,完成指标者封为副总,可以自配轿车。
结果各销售网点为完成指标,不惜购销倒挂,商品大量高进低出,最终关门歇业,留下4亿多元的未收账款。
而任职几年的分公司经理,却开上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上百万的宝马轿车,住上了价值几百万的豪宅。
案例分析: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郑百文的内部控制严重缺乏,因此也给其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郑百文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的缺乏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1)销售网点负责人为了增加销售额而搞购销倒挂,竟然没有人察觉和制止,说明其在销售定价方面的控制是相当薄弱的。
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施行)》的规定,企业应当建立销售定价控制制度,制定价目表、折扣政策、付款政策等并予以执行。
在该案例中,销售网点的负责人明显违背销售定价的规律,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使其可以损坏公司利益而中饱私囊。
(2)根据《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试行)》的规定,企业应当加强对赊销业务的管理。
在案例中,由于没有建立涉小的审批和控制制度,许多形式上销售出去的产品实际上其款项的收回存在重大疑问,根本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的原则和条件,不应该确认为收入。
此外,对于郑百文留下了4亿多元的未收账款,在其内部控制如此薄弱、盲目扩大销售额的条件下,这笔庞大的未收账款究竟能收回多少实在难以预料,这将导致验证的资产和收入的虚增,最终将企业拖进了严重亏损的境地。
二、采购与付款循环内部控制案例简介:据2010年10月5日的《新闻晨报》报到,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公款480万元人民币的元北京市第六市政工程公司水电工程处主人沈某实行,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第1篇一、引言郑百文案例是我国资本市场历史上著名的造假丑闻,涉及公司财务造假、内部控制缺失、信息披露不透明等问题。
该案例暴露了我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的不足,为推动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契机。
本文将从郑百文案例出发,分析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二、郑百文案例的法律问题1. 财务造假郑百文案例中,公司虚构销售、虚增收入、隐瞒债务等手段,严重违反了《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
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公司应当依法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郑百文的行为明显违反了这一规定。
2. 内部控制缺失郑百文案例中,公司内部控制严重缺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公司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
然而,郑百文公司内部管理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导致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得以发生。
3. 信息披露不透明郑百文案例中,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证券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公司应当及时、准确地披露与公司经营、财务状况有关的重要信息。
然而,郑百文公司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重大遗漏,误导了投资者。
三、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的不足1. 法律体系不完善我国证券市场法律体系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存在漏洞。
例如,《证券法》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违法行为。
2. 监管体制不健全我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力量分散,监管效果不佳。
在郑百文案例中,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公司的违法行为,导致问题恶化。
3. 法律实施不到位我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实施不到位,执法力度不足。
部分违法者因利益驱动,敢于以身试法,导致法律法规形同虚设。
四、完善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针对郑百文案例暴露出的法律问题,建议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
例如,加大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罚款金额,增加刑事责任。
郑百文案例分析郑百文案例分析公司发展概况1987年6月,郑州百货公司和郑州钟表文化用品公司合并成立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1988年12月,设立郑百文股份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20000股,每股面值200元;1992年12月,公司实施增资扩股;1996年4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600898;1999年4月27日,因严重亏损, 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 公司股票被实行特别处理。
2001年3月27日,由于公司1998年至2000年连续三年出现亏损, 其股票暂停上市, 暂牌上市时二级市场价格53>.46元。
每股净资产和每股收益变化2002年度郑百文实施了重大重组。
新股东山东三联对郑百文进行彻底大重组债务重组资产重组股权重组债务重组——向原股东转移部分债务重组基准日(2000年6月30日)前:公司账面负债总额为23.5亿元,其中信达21亿元;2001年 2月以资产加负债向百文集团转移债务5.9亿元,含信达5亿元。
百文集团郑百文9.7亿元资产出售5.9亿元债务转移应付3.8亿元资产:原— 10亿元负债:原—23.5亿元现—固定资产 3014万元现—17.6亿元应收百文集团 3.8亿元(含信达16亿元)净资产:-13.5亿元债务转移后,郑百文的资产负债表:债务重组——债务托管结合3.8 亿元应收款继续处理表内债务——购买三联集团资产 4亿元, 其中 2.5亿元以应收 (百文集团 ) 款作价(三联集团应收百文集团 2.5亿元, 三联集团应收郑百文 1.5亿元)余额 1.3亿元应收 (百文集团 ) 款与固定资产净值3014万元与除信达外的表内债务1.6亿元对应委托百文集团处理及偿还上述债务,等额抵销应收百文集团的债权额三联集团为百文集团偿还上述债务提供担保债务重组——新股东受让债权并豁免2000年11月30日,信达与郑百文签订《债务豁免协议》,豁免其1.5亿元债务;2001年1月18日,信达与三联集团签订《债权转让协议》,将其剩余14.5亿元债权作价 3亿元转让给三联集团;2002年6月28日,三联豁免郑百文14.5亿元债务 (条件是公司全体股东,包括非流通股和流通股股东将所持股份50%过户给三联),郑百文由此增加资本公积14.5亿元,弥补以前年度累计亏损18.7亿元;至此,郑百文净资产增加16亿元, 由-13.5亿元调至约 2亿元。
一、郑百文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案例简介:郑百文全称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由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于1987年6月在合并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于1996年4月18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
1996年,郑百文每股收益0.37元,净资产收益率15.88%;1997年每股收益0.448元,净资产收益率19.97%。
但自1998年起,ST郑百文的经营业绩开始滑坡,根据2000年6月30日的财务报表,每股净资产已达-6.8856元/股,资产负债率高达216.76%,总负债金额为24.75亿元,而总资产仅为9.7亿元,已是严重资不抵债。
ST郑百文的最大债权人——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拥有债权约为20.76亿元,2000年8月22日ST郑百文被停牌,其后要求将其罚出股市的呼声不绝于耳。
2000年12月3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等四家单位在北京宣布ST郑百文的重组方案。
其主要内容有:ST郑百文将其全部资产、债务和人员、业务从上市公司退出,转入其母公司进行整顿;山东三联公司将支付3亿元给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用于清偿ST郑百文所欠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约15亿元的债务;ST郑百文全体股东将所持有股份的约50%过户给三联集团,不同意过户的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将由三联集团按照股东大会确定的公平价格收回。
鉴于其重组较为顺利,ST郑百文于2001年1月被复盘。
2001年2月,公司宣告预亏。
2001年2月,公司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重组细则。
2001年3月,公告从3月5日到4月5日停牌,从3月20日起,开始登记股权变更手续,并申请全面收购要约。
2001年9月27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对郑州白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及有关中介机构违反证券法规的行为做出了行政处罚:对涉嫌犯罪的主要责任人员,已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经查,郑百文公司上市前后三年采取虚提返利、费用挂账、无依据冲减成本、费用跨期入账等手段,累计虚增利润1.439亿元。
郑百文公司财务舞弊与审计案例分析一、郑百文公司简介郑百文,全称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公司,1989年在合并郑州市百货公司和郑州市钟表文化用品公司的基础上,并在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基础上成立郑州百货文化用品股份公司。
1992年6月增资扩股后更名为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
1996年4月,经证监会批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郑州市第一家上市企业。
1996年,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发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1997年,主营业务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所有商业上市公司中排第一,进入国内上市企业100强。
经营范围:汽车(不含小轿车)、服饰、绣品、鞋、机械电子设备、五金交电、建筑及装饰材料、食品、饮料、烟、生物制品(不含药品)的销售;运输、旅游、餐饮娱乐(限所属分支机构);室内外装饰施工;批准的进出口业务及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生产和三来一补业务。
经营的策略。
疯狂扩张:1997年,郑百文司营建的营销网络已延伸到除西藏、青海、新疆、台湾以外的省份,下设20个专业分公司,120个商品经营部,经营商品31000种,成为河南省最大的家电、日用百货批发商。
三角信用销售:建设银行出面承兑,向四川长虹出具银行承兑票据,郑百文买断长虹的产品,并以赊销方式向下游零售商或批发商供应。
二、郑百文公司舞弊情况1986--1996年的10年间,其销售收入增长45倍,利润增长36倍;1996年实现销售收入4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70万元,这些数字当时均名列全国同行业前茅。
按照郑百文公布的数字,1997年其主营规模和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深沪上市的所有商业公司中均排序第一,进入了国内上市企业100强。
然而,衰败似乎就发生在一夜之间。
在被推举为改革典型的第二年,郑百文即在中国股市创下每股净亏2.54元的最高纪录,而上一年它还宣称每股盈利0.448元。
1999年,郑百文一年亏掉9.8亿元,再创沪深股市亏损之最。
郑百文的大起大落,引起从当地决策层到社会的一片哗然。
案例六郑州百文巨额亏损的会计浅析资料:(一)前言郑州百文股份有限公司(集团)(以下简称“郑州百文”是一家于1996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
想当年,“郑州百文”刚刚上市时,可谓风光十足,其显赫的销售业绩和利润,在上市后短短的一年间(1996年4月至1997年5月),其股价便从8元抬升至22.7元。
就在此时,有一位S市刚刚退休的老工人,在听信了某些人对其财务报表中的经营业绩的介绍后,将其毕生积蓄6万元中的一半,以每股近20元价格,购入了1000多股。
此后,尽管“郑州百文”的价格不断回落调整,又经过了除权和填权,其股价在1997年年底还是收市于15元左右。
但这位老工人对“郑州百文”的会计业绩坚信不疑,1998年初,“郑州百文”1997年报闪亮登场,年报中的数据显示,“郑州百文”1997年的销售额继1996年之后再次翻一番。
在深沪800多家上市公司中,“郑州百文”以70.46亿元的销售额排名第五。
身居中原腹地的“郑州百文”能够夺得商贸类上市公司头筹已同不易,竟然还能与“四川长虹”、“上海石化”等股市巨霸相争,于是投资者们毫不犹豫地将其列人了绩优股的行列。
这位老工人在庆幸自己当初决策正确之余,毅然将自己另一半的积蓄也投了进去了,期待更为丰厚的回报。
然而,事实却与老工人的希望截然相反。
1998年间,“郑州百文”的股份开始大幅下跌,年末的收盘价仅为6.97元。
随后,“郑州百文”1998年年报证实了老工人和众多投资者的忧虑,回报不再是丰厚的股利,而是巨额的亏损。
时至今日,“郑州百文”仍然无扭亏的迹象。
1999年中报显示,其亏损额较之1998年更加严重。
“郑州百文”特别处理的帽子是否能在短期内摘掉还是次要的问题。
重要的是,“郑州百文”何时能恢复元气,重整雄风……而这位老工人在被深度套牢、痛心疾首之余,不禁要对“郑州百文”这一二年的会计报表产生疑虑:“到底是股市发疯了,我发疯了,还是“郑州百文”的会计报表发疯了?”“郑州百文”是如何在短短一年间从绩优股沦落为ST股?从会计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得到什么启示呢?(二)“郑州百文”基本情况分析“郑州百文”的前身是郑州百货文化用品采购供应站,l988年12月股份制试点改制后定名为郑州市百货文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