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语法知识】
- 格式:docx
- 大小:55.69 KB
- 文档页数:45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
下面是关于文言文语法的知识点总结。
一、基本语法结构:1. 词序:文言文的语序多为主谓宾的顺序,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2. 虚词:文言文中有很多虚词,如助词、副词、助动词等,起到连接或修饰作用。
3. 短语:文言文的常用短语有很多,如宾语补足语、定语、状语等,一般在名词或形容词的后面。
二、名词短语:1. 名词的格与数:名词有主格、宾格、属格等不同的形式,还有单数、复数的变化。
2. 定语:名词前面的修饰成分,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副词等。
3. 补语:用在名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性成分,表示名词的性质、特征等。
三、动词短语:1. 动词的时态:动词有现在式、过去式、将来式等不同的时态形式。
2. 动宾关系: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一般为副词,也可为动词、状语从句等。
3. 动补关系:动词与补语之间的关系,补语可以是形容词、副词、动词等。
四、形容词短语:1. 形容词的级:形容词有正级、比较级、最高级等不同的级别。
2. 形容词的修饰: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或充当定语,也可以与动词、副词等构成独立成分。
3. 形容词的否定:形容词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五、副词:1. 副词的修饰: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等。
2. 副词的程度:副词可以表示程度的大小,如很、非常、极其等。
3. 副词的否定:同形容词一样,副词也可以与否定词连用,表示否定的意思。
六、连词:1. 并列连词:连接并列的词语或句子,如而、乃、且、及等。
2. 递进连词:连接意思递进的词语或句子,如且、又、更、尤其等。
3. 转折连词:连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如却、然而、反而等。
4. 衔接连词:连接前后句子的关系,如若、既、因此等。
七、句子结构:1. 简单句:由一个主谓宾结构组成的句子。
2. 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独立的主谓宾结构构成的句子。
3. 复合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构成的句子。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的常见语法总结一、文言文的基本语序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结构,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吾爱学习。
二、文言文的动宾结构文言文的动宾结构中,通常使用“以”、“为”、“为之”等作为介词,其形式如下:1. 以 + 动词 + 宾语:表示以某种方式进行某个动作。
例:以勤学苦练以求进步。
2. 为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或出于某个目的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国家为民族贡献力量。
3. 为之 + 动词 + 宾语:表示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进行某个动作。
例:为之努力奋斗以实现梦想。
三、文言文的并列句文言文中的并列句常使用“而”、“且”、“亦”等连词将两个或多个句子连接起来,并列表达相同或相似的意义。
例:吾好学而且勤奋。
四、文言文的状语从句文言文中的状语从句通常使用“若”、“如”、“若果”等引导词引导,用于表示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若能努力学习,则必定能取得好成绩。
五、文言文的比较句文言文中的比较句常使用“若”、“如”、“胜于”等词语进行比较。
例:君子胜于小人。
六、文言文的否定句文言文中的否定句通常使用“不”、“未”、“毋”等词语进行否定。
例:吾不善辞令。
七、文言文的祈使句文言文中的祈使句常使用“以”、“愿”、“请”等词语表示请求、命令或祝愿。
例:请君暂停片刻,听闻下文。
八、文言文的修饰成分文言文中的修饰成分常使用“之”、“乃”、“者”等词语,用于修饰名词或动词,使语言更加精准。
例:吾乃志于学习。
九、文言文的动词短语文言文中常使用动词短语来描述动作,常见的动词短语有“自谓”、“相信”、“以为”等。
例:自谓天命如此。
十、文言文的句式特点文言文中常使用简练的句式,通过描写事物、抒发情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文言文更注重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反复、排比、夸张等。
例:生活若水,时光如梭,须珍惜。
总结:文言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备受推崇。
通过掌握基本的语法结构和句式特点,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文的魅力。
2024年高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一、文言文基本语法知识点总结1. 词语的音形义: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的音形义,包括偏旁部首、字义、读音等。
2. 词性和词类: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词性和词类,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搭配。
3. 词的变化和构词法:掌握文言文中词语的变化规则和构词法,如动词的时态、前缀、后缀等。
4. 语法结构:了解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常见的语法结构,如主谓结构、并列结构、从句结构等。
5. 语法关系:掌握文言文中词语和词组之间的语法关系,如主谓关系、宾补关系、定状关系等。
二、文言文阅读技巧知识点总结1. 理解句子结构:通过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关系,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2. 理解修辞手法: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反问、对仗、排比等,理解修辞手法对文意的影响。
3. 辨析词义:通过上下文的提示和其他语法手段,准确理解生词的词义。
4. 揣摩作者意图:通过阅读文言文的整体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
5. 拆解长句:对于长句,可以拆解成短句,逐步理解其中的语法结构和词语意义。
三、文言文名句和典故知识点总结1. 名句传唱:掌握文言文中常见的名句,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
2. 典故了解: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典故,如《左传》中的“黍离”、“丧胄”、“孟孙”等,以及这些典故的由来和含义。
3. 名篇赏析:鉴赏文言文名篇,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汉书》中的《张良传》等,理解其中的语言功底和思想内涵。
四、文言文作文技巧知识点总结1. 选择材料:选择合适的文言文材料,如名句、典故、短文等,进行作文。
2. 表达技巧:运用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升作文的表达力和文采。
3. 文章结构:构建合理的文章结构,包括开头、中间段落和结尾,衔接紧密,层次清晰。
4. 理论联系实际:在作文中联系实际,运用文言文知识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文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汉语文学语体,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主要书面语言。
学习文言文需要对其语法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为你介绍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1. 语序规律文言文的语序与现代汉语语序有所不同。
文言文的基本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和宾语的排列顺序。
但是,在实际运用中,文言文有较大的灵活性,可以通过语序的调整和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
2. 词类特点文言文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和虚词等。
其中,名词主要用于表示实物,动词用于表示动作和变化,形容词用于表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副词主要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连词用于连接句子和词语,助词主要用于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则常常没有实义,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3. 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在文言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并增强表达的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排比、对偶和拟人等。
比喻是通过类比的手法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夸张则是对事物进行夸大的修饰,反问则是通过提问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排比和对偶都是通过一定的句法结构来进行呼应和对比,拟人则是将非人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属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4. 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较为严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用“而”连接两个或以上的并列句时,前后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要一致。
(2) 用“者”、“乎”、“矣”等助词,可以省略主语或宾语,但要保持句子的完整性。
(3) 用“之”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抽象的东西或把它作为动宾结构中的宾语。
(4) 用“所”作为宾语,可以表示把整个动作或过程作为宾语。
(5) 充分注意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的使用。
5. 阅读技巧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基础知识之后,合理的阅读技巧也非常重要。
以下几点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1) 多读古文名篇,积累阅读经验,熟悉古代的表达方式和用词习惯。
文言文常见语法一、使动用法:使宾语怎么样1、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其本身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表示主语使宾语发生该动词所表示动作或行为。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使之活*古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带宾语与使动用法在形式上无区别,只在意义上有区别。
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不是指“子路见其二子”,而是指“使其二子见子路”,用作使动要读“现”的音。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江南岸绿博我以文。
——博有多义,此为形容词“广博”,故是使我广博。
3、名词的使动用法,指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项羽本纪》——使我称王二、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这一用法。
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形容词的意动,以之为奇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封建论》——认为国君是国君,第一个君是名词的意动,第二个仍是名词之意。
三、名词作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例: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以目示意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论语·子张》四、名词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例:范雎之秦,秦王庭迎。
《战国策·范雎说秦王》——在庭院,表处所。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小石潭记》——向西,表方位。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用箕畚,表工具。
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起义》——依法当斩,表依据。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用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即把动词后的宾语所代表的人,当做这个用作状语的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篇一:文言文语法基础知识】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
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文言文语法知识词类和词类活用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意义和语法功能划分出来的类别。
古代汉语的词类,跟现代汉语的词类大致相同:总共可以分成^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下边分别叙述。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
例如: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
(《木兰诗》)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
例如: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狼》)谍报敌骑至。
(《冯婉贞》)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
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例如: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词。
例如: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谢庄。
(《冯婉贞》)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
例如: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7•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
例如:太后之色少解。
(《触旮说赵太后》)村中闻此入,咸来问讯。
(《桃花源记》)8•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
例如: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卖油翁》)9•连词,把两个词或两个比词大的单位连接起来的词,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冯婉贞》)10.助词,附着在一个词、一个词组或一个句子上,起辅助作用。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诸将请所之(《李恕雪夜入蔡州》)11.语气词,也叫语气助词。
语气词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但它可以表示提顿、陈述、祈使、疑问、感叹等不同语气。
例如: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12.叹词,表示感叹或呼唤应答的词。
例如:嘻,技亦灵怪矣哉!(《核舟记》)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以上十二类词可以合成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能够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有比较实在的意义的词叫做实词;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也没有实在的意义,但是有帮助造句的作用的词叫做虚词。
一般说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可是代词所指人或事物是不固定的,在古代汉语里,许多代词都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如其” “”,所以也有人把代词归入虚词类的。
二、词类活用以上各类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
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
例如:虎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这个句子中的蹄”,本是名词,这里临时用作动词,作谓语。
这种现象叫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里的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3 )名词用如动词;(4)名词用如状语。
下面分别谈谈这几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在一般情况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
例如:谍报敌骑至”,报”是谍”发出的;至”是敌骑”发出的。
但在使动用法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并不是动作行为的直接发出者,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直接发出,主语只是使宾语发出这种动作行为,含有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例如;柳宗元《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 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
我们知道,同是动词,有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分别,及物动词是能带宾语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动词。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多是不及物动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比较少。
例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同上)又数刀,毙之。
(《狼》)止之”是叫他不要这样做;已”是使止,去”是使去;殚…竭”都是使尽的意思;毙”是使毙,即杀死。
这些都是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xi a其二子焉。
(《论语微子》)一老人)留子路住宿。
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形容词用作谓语,是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构成描写句。
例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形容词尊”和厚”的后面都不带宾语,这是形容词的一般用法。
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就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如: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形容词尊”的后面带有宾语长安君之位”意思是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现象很多,例如: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固国”是使国家强固;苦其心志”是使他的心志苦,劳其筋骨”是使他的筋骨劳,空乏其身”是使他的身体空乏;远我”是使我距离远。
又绿江南岸”是又使江南岸绿。
名词用作使动的例子不普遍。
名词本来是不能带宾语的,名词用作动词带宾语,表示使动,含有主语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意思。
例如: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 d ng之。
(«史记项羽本记》)一先攻破秦军打进成阳的,就让他做王。
齐威王欲将孙膑。
(《史记孙膑》)一齐威王打算让孙膑当主将。
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 将孙膑”是使孙膑成为主将”的意思。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就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种用法只限于形容词或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
例如: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刺史颜证奇之。
(《童区寄传》)愬然之。
(《李愬雪夜入蔡州》)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奇之”是以为奇特;然之”是认为他对。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
例如:孟尝君客我。
(《战国策齐策》)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客我”是以我为客;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
(3)名词用如动词在文言里,名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临时被用如动词,这种情况比较普遍。
名词用如动词后,原有的名词义并没有消失。
只是增加了和上下文相适应的动词的意义而已。
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唐雎不辱使命》)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普说赵太后》)见其矣十中八九,但徽颔之。
(《卖油翁》)福”指赐福;缟素”白色的丧服,这里指穿丧服;侯”指做诸侯;颔”指点头。
(4)名词用如状语状语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对动词或形容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
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用作状语。
但在文言中,名词作状语是常见的现象,而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猱进鸷击,或能免乎?(《冯婉贞》)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 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 猱进鸷击”译为像猱一样前进,像鸷一样攻击”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孙膑》)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鸿门宴》)客待之”是用客礼对待他;兄事之”是用事奉兄长的礼节事奉他。
都是表示对待人的态度。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孔子东游,见两小辫。
(《两小儿辩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布囊其口。
(《童区寄传》)第一句名词廷”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第二句方位名词东”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方位;最后两句,名词箕畚”布囊”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三、词类活用的条件怎样判断一个词在句子中是否已经活用成另一类词呢?除了从前后文的意思来判断之外,还要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
关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包括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的语法条件,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中列举了其中七项主要的,现介绍如下,以供参考: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那么其中有一个名词就可能活用为动词。
例如:范增数目项王。
(《鸿门宴》)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采草药》)数目项王”是动宾结构,两个名词连用,前一个名词目”活用作动词;目:看,使眼色的意思。
冬实…夏荣”都是主谓结构,后面的名词实”本意是果实), 荣”本意是花)活用为动词;实:结果实的意思;荣:开花的意思。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世家》)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论贵粟疏》)所罾,的罾”是一种鱼网,本来是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意思是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贵”贱”卑”尊”本来都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都活用为动词,所贵”所尊”都是所看重的”的意思;所贱”所卑”的意思都是所轻视的”。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水”本是名词,受能愿动词能”修饰,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游泳”。
急”本是形容词,受能愿动词欲”的修饰,活用作动词,是逼迫”的意思。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论战》)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
(《西门豹治邺》)福”衣”两个名词的前面有副词弗”皆”修饰,都活用为动词。
福”是赐福的意思;衣”是穿”的意思。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也活用为动词。
例如:及陷于罪,然话从而刑之。
(《齐桓晋文之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刑”是名词,用在代词之”的前面,活用作动词.刑是使用刑罚的意思; 远”是形容词,用在代词我”的前面,活用作动词,远”是远离的意思。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也活用为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