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威市凉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探

武威市凉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探

目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一章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3)

1.2.1 研究意义 (3)

1.2.2 研究目的 (4)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4)

1.3.1 研究内容 (4)

1.3.2 研究方法 (5)

1.4技术路线 (5)

第二章新型城镇化概念及内涵 (6)

2.1 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提出 (6)

2.2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及特征 (7)

第三章武威市凉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概况 (8)

3.1武威市凉州区基本区情概况 (8)

3.1.1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8)

3.1.2 人口概况 (8)

3.1.3 土地资源概况 (8)

3.1.4 水资源概况 (9)

3.1.5 农作物资源概况 (9)

3.2武威市凉州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9)

3.2.1 经济运行概况 (9)

3.2.2 产业结构概况 (10)

3.2.3 城乡融合发展概况 (10)

3.2.4 生态环境概况 (10)

3.2.5 扶贫攻坚概况 (10)

3.2.6 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12)

3.2.7 人民生活概况 (12)

3.2.8 深化改革概况 (13)

3.3武威市凉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概况 (13)

3.3.1城乡融合发展概况 (14)

3.3.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概况 (16)

3.3.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概况 (17)

3.3.4 村镇规划体系建设概况 (17)

3.3.5 村镇建筑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概况 (18)

3.3.6 保障性住房建设概况 (18)

3.3.7 农村危房改造概况 (18)

3.4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概况 (18)

3.4.1 2009年-2013年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数量、成本概况 (18)

3.4.2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投入概况 (19)

3.4.3涉农补贴资金的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后的变化概况 (20)

3.4.4为适应农业人口市民化调整支出概况 (21)

3.5新型城镇化对凉州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拉动分析 (21)

3.5.1新型城镇化建设直接拉动建筑、建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21)

3.5.2新型城镇化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 (22)

3.5.3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 (22)

第四章武威市凉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3)

4.1武威市凉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3)

4.1.1 城镇化水平低 (23)

4.1.2 城镇体系结构不合理 (23)

4.1.3 小城镇的产业支撑力不强 (24)

4.1.4 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薄弱 (24)

4.1.5 小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支持 (24)

4.1.6 村镇管理不规范 (25)

4.1.7 土地集中流转调整难度大 (25)

4.1.8 规划执行不严格 (25)

4.1.9 农村劳动力减少 (26)

4.1.10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农业规模经营的矛盾 (26)

4.2武威市凉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26)

4.2.1 自然生态环境制约 (26)

4.2.2 经济基础薄弱制约 (26)

4.2.3 城市带动乡村能力不强制约 (27)

4.2.4 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制约 (27)

4.2.5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 (28)

4.2.6城镇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制约 (28)

第五章武威市凉州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建议 (30)

5.1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发展战略建议 (30)

5.1.1 战略定位 (30)

5.1.2 战略基本原则 (30)

5.1.3 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思路 (31)

5.1.4 新型城镇化战略目标 (31)

5.2 城镇化空间发展战略建议 (32)

5.2.1 增强凉州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32)

5.2.2 加快发展永丰组团小城镇集群 (32)

5.2.3 全力推进黄羊组团小城镇集群 (32)

5.2.4 择优培育发展特色小城镇 (32)

5.3 新型城镇化发展途径建议 (33)

5.3.1 健全完善规划体系 (33)

5.3.2 加快城镇体系建设 (33)

5.3.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4)

5.3.4 加强城镇管理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37)

致谢 (39)

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武威市凉州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初探

第一章引言

1.1 研究背景

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志之一是其城镇化发展水平[1]。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二位,我国成为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伴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而来的,是同样巨大的社会结构变革,城镇化是这场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目前,城镇化已由体现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和程度的概念,向反映人口、地理、社会、经济等诸多信息的综合性概念转变。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机制等的制约,我国城镇化还存在着城市治理和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等不少问题[2],表现为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困难,市民化进程缓慢;土地城镇化倒逼或绑架人口城镇化,城镇建设用地未能合理利用;城镇承载的人口与其所拥有的资源、能源、环境等承载力不符;城镇结构不科学、规模不适宜;“城市病”日益突出;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户籍、土地、财税等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城镇化健康发展[3]。按照国际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当一国的城镇化率处于30%―70%的阶段,是其城镇化快速发展区间。按照这一发展规律,我国2015年城镇化率为56.1%,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表1-1)。但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内部驱动力、外部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同样处于深刻变化中,以往依靠低端制造业为主的工作化推动城镇化发展方式,因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等问题,与“十三五”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悖,必须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由此,研究如何发展适应我国现阶段发展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道路,对我们“十三五”时期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