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区大学生国学教育调查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97.68 KB
- 文档页数:3
CAIXUN 财讯-11-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认知现状的调查*——以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王 霄 张 翩 / 文 本人对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做了实地调查,并且使用了数据分析的方法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较强自我意识、矛盾性以及多元性的思维特征,笔者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使得该校学生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一些渠道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和教育,促进本类高校能够更好的展开思政教育课程的有关工作,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
传统文化 认知情况 湖北中医药专科学校 思政教育 研究背景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其丰富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内涵,对于中医药这一学科的发展和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有关学者的思维方式的养成、人格以及个人修养的培养等具备促进作用。
以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随着在校学生的承载,特别是备受社会重视的当代大学生青年,理解我国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其专业知识,同时也对陶冶情操以及提升民族自信心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意义 在当代中国社会,尤其是受到外来文化冲击下的校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对广大大学生青年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这些大量外来文化涌入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的时候,不仅本国的文化市场受到强烈的冲击,而且本国的文化的内涵也受到了牵连,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出现了文化失衡的现象。
研究方法 笔者的本次研究主要采取的是问卷调查的方法,样本选取的方式是分层抽样的方式。
笔者的调查对象是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学生,涉及的专业包括医疗系的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中医药系的中医专业、中药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以及护理系的护理专业等一共三个系部的6个专业,问卷的发放主要是根据各专业的人数比例进行加权分配。
笔者一共发放问卷300份,由于采取的是即发即答即收的模式,同时也尊重了被调查者的意愿,因此回收率为100%。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Sum No.503 August2020(B)总第503期2020年8月(中)摘要目的:了解武汉市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相关状况,为加强和促进高校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分层抽样法抽取武汉市14所高校大学生2648人进行调查。
结果:武汉市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大多设置为选修课,以线下教学方式为主,课程内容主要集中于心理健康和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校园健康教育活动形式以专题讲座和传统媒体宣传为主。
结论:武汉市高校对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认识较为明确,但重视程度还不够。
建议构建更贴合学生需求、更注重教育成效的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探索更为高效、与时俱进的健康教育活动方式。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健康教育;武汉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Wuhan//Wu Qiong,XiaoChenchang,Zhuang Fangli,Gong Juan,Chen YilanAbstract Objective:To learn about the status quo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Wuhan,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strengthening and promoting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universities.Method:A 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and the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was used to select2,648college stu-dents from14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uhan for investiga-tion.Results:Most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Wuhan are set as elective courses,mainly based onoffline teaching.The course content is mainly focused on mentalhealth and healthy lifestyle training;campus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are mainly based on special lectures,and publicationthrough traditional media.Conclusio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Wuhan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necessity of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but the degree of attention is notenough.It is recommended to build a health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that more closely meets the needs of students and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so as to ex-plore more efficient and progressive health educ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llege students;health education;Wuhan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储备力量,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1],其健康水平对整个社会的健康状况都有着重大影响。
关于国学调研报告国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从文学、历史、哲学到艺术等。
国学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了解国人对于国学的认知和接受程度,我进行了一次国学调研活动。
该调研活动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共发放了2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90份有效问卷。
调研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访者对国学有一定的了解,其中60%的受访者表示有接触过国学相关的书籍和课程。
然而,有接触过国学的受访者却仅占总体受访者的30%,这意味着国学在普通民众中的普及程度还较低。
在受访者认为国学的重要性方面,有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国学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他们认为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了解传统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
此外,更深入地了解国学的受访者对国学的认可度更高。
在对于国学的认可度问题上,超过60%的深入了解国学的受访者表示非常认可国学的价值,同样的观点也得到了多数有接触过国学的受访者的支持。
这说明,对国学有所了解的人群更能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然而,调研也发现了一部分人对于国学的认知和认可度仍然较低。
在接触过国学的受访者中,有近10%表示对国学的认可度较低。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于国学的重要性和价值产生了质疑,或者是因为他们缺乏深入了解国学的机会和渠道。
调研还发现,国学的传承面临一些挑战。
近一半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并没有将国学传授给下一代或者参加过相关的国学活动。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自身对国学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不够,或者是因为他们觉得国学对于现代社会并不实用。
因此,为了加强对国学的传承和发扬,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教育机构和媒体可以加大对国学的推广力度,开设更多的国学课程和活动,以提高民众对国学的接触和了解程度。
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国学研究的支持,为学者提供更多的研究资源和环境,以促进国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总之,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高校国学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赵星月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摘要】国学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国内各高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目前学生心态浮躁、基础薄弱;高校国学教育开展不足,课程类型、教学方法单一;国学学位设立难,缺少政策支持等种种问题的存在,需要国家教育部门、高校和学生各方联动,以期共同推进国学教育迈向新台阶.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赵星月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以天津市市属普通高校为例 [J], 刘冰;陈子辉;张海
2.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某高校学生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 [J], 徐颖
3.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四川省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问卷调查 [J], 罗英;罗玉洁;叶芳
4.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黑龙江高校大学生的调查 [J], 张彬;吕正欣
5.内蒙古高校大学生思想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内蒙古某高校为例 [J], 连溪;赵新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引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
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中,由于接受的教育内容以及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传承面临着一些挑战。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调查方法及样本情况本次调查选择了某985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1份,回收率为90.5%。
问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包括受访者的性别、年龄、专业等;第二部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包括文化经典、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等;第三部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包括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程度等。
二、调查结果分析1. 受访者基本信息在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中,男性占55%,女性占45%;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22岁,占79%,23岁以上的占21%;专业分布中,人文社会科学类占60%,理工科类占40%。
通过基本信息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受访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性别、年龄、专业分布比较均衡。
2.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3%的受访者表示能够说出《论语》、《大学》等经典名著的作者和部分内容;89%的受访者能够说出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一些习俗;72%的受访者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如孔子、孟子等有一定的了解。
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还是比较了解的,但对于更深层次的内容或者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还不够全面。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方面,调查结果显示,68%的受访者表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有积极影响;92%的受访者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很感兴趣;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只有39%的受访者会主动去关注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大部分受访者对传统文化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备受关注。
一方面,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呈现出一定的积极趋势。
随着历史学科的普及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许多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校园中,一些高校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也促进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一些高校还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深入体验传统文化,并且通过文化节庆、书法绘画、古代服饰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认知。
这些举措使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增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调查显示,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片面性和浅薄性的情况。
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水准,缺乏深入挖掘和详尽了解。
有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漠视甚至排斥,认为其与现代社会风格格格不入,从而导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足。
一些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存在问题,传统文化课程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等情况,给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带来一定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分析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
调查对象为来自不同高校的大学生,我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收集了500份有效问卷。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对相关课程和活动的评价等方面。
通过对这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认知。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基本内涵和特色。
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
在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描述了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和对策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和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
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教育背景、家庭环境和社会氛围等。
在结论部分总结了调查结论,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相关的结语。
本研究为进一步推广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提升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调查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调查方法、调查结果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存在问题探讨、对策建议、调查结论、研究展望、结语。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一些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逐渐淡化,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
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兴事物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对于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调查分析,有助于了解当前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认知程度,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同时也有助于引发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关注,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当今高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探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通过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究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2. 分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3. 探讨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和学习意愿;4. 发现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认知的因素及其原因。
*基金项目:本调查报告为黄冈师范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电视节目类型与策划”(基金编号:2022SZ14)阶段性成果;2023年校级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思政’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CE07)阶段性成果;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G 背景下青年群体短视频创作工作坊”(项目编号:202210514006)阶段性成果;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媒体背景下青创群体影视资源共享平台‘青影汇’的构建”(项目编号:S202310514042)阶段性成果;湖北省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思政’建设的路径与实践研究”(编号:2023479)的成果。
作者简介:孙喜杰,副教授;毛浩宇,通信作者,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本科生。
摘 要 采用问卷调查、走访、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人员介绍等调研方式,以武汉市部分高校学生群体为调研对象,经过多轮案例筛选,最终凝练出性取向困惑的普通男孩、信心十足的名校高才生、阶层跃迁的小镇少年、坎坷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四个极具代表性的案例,聚焦新时代大学生典型的心理健康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的感情、学习、就业及内心的困惑与迷惘,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更有效的路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新时代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4)07-0120-061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敏感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荣光属于青年。
”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肩负时代重任,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他们的应对方法、处事态度和思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
大学生群体处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身心发展急剧变化的阶段,面对生活的喜乐与忧愁,面对学习与职业的未来发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武汉部分高校校校训文化的调查报告创建成熟的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成长进步、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对形成学校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创办和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和精心营造而逐渐形成的,校训实际上就是校园文化的精华所在,既能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也能用来激励和劝勉教师和学子们,在许多学校的校训、校规、办学理念中,充分体现了各种先进教育思想的融合。
例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等,无不传达着学校自身共同的使命,即学校发展的责任感、追求与理想,表达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为了全面了解武汉市各类各级高校的校园文化以及校训和学生学校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武汉高校校训文化”的调查。
希望通过调查,从校训这个独特的视角,透视武汉市各级各类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及办学问题。
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提供参考。
我们通过问卷,走访,电话,互联网等方式,对武汉38所高校的65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其中,本科院校所23,高职高专11所特殊特色院校4所。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校有自己的校训,这说明大多数学校对校训的制订给予了充分重视,但有3所学校没有自己的校训,包括某个历史悠久和较有特色的学校,虽然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和积累了一定的办学经验,然而却没有明确提炼出自己的校训,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
这说明学校领导对于校训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和功能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足。
同时,具调查结果反映,不少院校的学生对本校的校训存在一些看法,这说明不少院校的校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一,学校校训的文化内涵1,校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历史悠久的学校,其校训意味深长,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悠久的湖北大学倡导“日思日睿,笃志笃行”的校训,突出了湖大人对知识的认真执着和坚定的态度。
国学全民教育方法之探析 邹春梅 (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570228) 【摘要】从20世纪开始,在社会上就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国学教育机 构。从章太炎先生的开始讲国学,到现在社会上出现的“国学热”,虽然 在这期间,国学曾经被抨击和抛弃,但国学仍然在中国土地上顽强地生 存,因为国学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国学是我 们的优秀文化,但现在的人对国学的了解却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必须要 进行国学教育,且要对全社会公民进行教育,即要进行国学全民教育。 【关键词】国学;全民教育;方法;探析
“国学”这一词在中国社会早已有之,并不是如余英时先生所 提出的“国学”概念是由日本传来的。《周礼・春官宗伯・乐师》 言:“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礼记・学记》有“古之教 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礼记・学记》这段话之 “国”按照郑玄的注释,即“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也”,由此可见,这 里“国学”指的是诸侯在国都所设之学校。近现代时期,学界依然 使用“国学”这一词,但是对国学的定义和古时是完全不同的,虽 然现在学界对“国学”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对于国学研究 的内容都是一致的,是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并非指的国都 所设立的学校。
一、
“国学”之我见
20世纪初开始,中国社会对国学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研究,虽 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对国学进行了严厉地抨击,但是总体上 来说,国学研究是在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 以来,在社会上出现了“国学热”的现象,由此可见,国学研究在我 国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研究趋势,且将会长期存在。 从上世纪初至今,学界对“何谓’国学 ’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答 复,不同的学者对“国学”的定义都有所不同。章太炎先生认为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与源泉也”,在“国学”和“立国”之间, 章太炎先生认为,“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却未有“国学先亡而国 仍立者矣”,在章太炎先生这里“国学”就是“国故学”。胡适先生 认为“’国学在我们的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 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 问,就是’国故学’,称为’国学 ’。钱穆先生认为国学“用意在使学者 得识两千年来本国学术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精 微,无所不备”。当代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认为,“想给国学下定 义,永远也不会有结果,永远也不会有大家同意的定义”,但是对于 “国学”,季羡林先生在其文章里也有自己的定义,他认为我们中 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国学”是我们要“经过这 样细细品味、认真分析的工作,把其中的精华寻找出来,然后结合 具体情况,从而发扬光大之,期有利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前进 与发展”的学问。综合各位国学大师的观点,我认为国学就是指我 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上学界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国学并非只是“发思古之幽情”,国学具有其重要和特殊的意 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区分国家的一个重要 的标志。在我们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国学就是我们国家最 明显的一个“特色”。国学的传播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我国人民 大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激情和爱国主义情怀。所以,国学教 育是我们进行国学研究和一项重要任务,让国学在社会范围内更 为广泛的流传。 二、国学全民教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进入21世纪,“国学热”已经在社会上兴起,各种相关的国学 机构也相继成立。2O05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挂牌授课,在 此前后,复旦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等学校都开设了与国 学教育相关的机构,例如国学院、国学班等等,甚至在世界范围内 我国的国学教育也得到了发展,2OO4年l1月21日,世界首个“孔 子学院”在韩国首都首尔挂牌,截止到2OO9年8月,已在世界83个 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到201O年, 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某些高校也针对社会需 要,对一部分社会成员展开国学班。在2OO5年10月,苏州也出现 了第一个“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湖北武汉、湖南平江、江西南 昌等地的私塾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社会上。 虽然我们的国学教育已经我国大范围的开展开来,但是现在 的这种国学教育只是针对社会上的部分人群。国学就是我国的传 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的遗产,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 务去学习了解的,同时,每一个人都有权利获得与国学相关的教 育,国学教育不应该只是社会某一群体所特有的专属教育。所以, 我们不但要对国学进行宣传,而且还要是对我国的全体公民进行 相关的国学教育,也就是要实现国学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是指对社会全体民众所提供的教育。国学全民教育 就是指对全社会民众所提供的有关传统文化及学界研究成果的教 育。 三、实现国学全民教育的方法 (一)国家公共政策的宏观指导 公共政策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 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 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 的总称。公共政策是保障社会正常有序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公共政策能够引领社会舆论和制造社会舆论热点。同时,公共政 策具有公共性,能够对全社会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所以,我们要 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国学,就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一是吸引全 社会公民的注意,让社会公民更为主动地去学习国学;二是用宏观 政策来指导国学全民教育,保证其有序开展。 其实,现在我国的很多公共政策的理念都来自于我国优秀的 传统文化即国学。例如,2OO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 次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任务与三大文明并列,并作为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提出,而“和谐社会”这一概念就是来自 于国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对这样来自于国学理念的公共政策, 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对这些政策的来源进行一个具有权威性的解 读,给全社会公民创造更好的环境理解当代政府政策以及学习相 关的国学知识。 (二)对现有的教学机构的教育缺失的补充,扩大实体教育途 径的影响范围 实体教学依然是我国现阶段的国学教育的主要方法,也是一 种比较有效的途径。但是这种教育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 我们要在这个方法内更好地实现国学全民教育就必须对现有的缺 陷进行补充。 1、在高校内,非国学院学生与未创办国学院等教学机构的学 校的学生,学校应在校园内宣传国学,并开设相关的公选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两所高校都成立的独立的国学院, 南昌大学也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并开设国学试验班,在高校内开展 国学教育。但是这样的教育,只是针对学习该专业的学生,对于那 些非国学院学生、非国学专业学生则不能实现。高校作为我国学 术传播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对国学的教育更应该实现全民教 育,最大化的扩大国学受教育的范围。 在高校里,学校要塑造一种浓郁的国学氛围。学校可以通过 各种途径宣传国学,例如,逢传统节日用板报宣传传统节日的来 历,开展国学知识的讲座,也可以开展国学知识竞赛。这样可以引 起学生对国学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学生对国学 产生兴趣之后,学校在进行国学教育就更容易了。 同时,高校还应该开展国学公选课,让更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到 国学学习,也给学生一个系统的机会来学习国学,并严格进行课程 考试,以从客观上保证国学教育的质量。 2、在社会上,开设对于不同人群的“国学班”、私塾平民化,让 更多的人平等地接受国学教育 现在社会上的“国学班”主要是由高校(如复旦大学、北京大 学、清华大学等)开办的小班,其学员都是民营企业老板、银行行 长、政府官员等,学费在2-8万元/年到3.8万/年之间,授课时间每个 月只有两天。至于“现代私塾”也存在着与“国学班”相似的问题, 以2006年7月上海出现的“孟母堂”为例,在招收的12名学生之 中,一半是教师的子弟,另一半则是成功商人的孩子。由以上可以 看出,不论是高校“国学班”还是社会上的私塾,都是为了某一特 定的人员而开设,并不是为了社会多数公民而开设的。 在社会中,我们应该多创办一些公益性质的国学教育机构,让 更多的人更好地学习国学成为可能,让国学教育成为一种平等的 教育,实现国学全民教育。 (三)除了依托实在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对全社会进行 潜移默化的国学教育 实体教育并不是我们实现国学全民教育的唯一途径,我们要 实现国学的全民教育仅仅靠实体教育是不够的,应该辅之以更为 大众化的教育方法。 1、有效利用大众传媒的覆盖范围大的优势,进行国学传播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报 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在当代,利 用大众传媒来进行国学教育和宣传都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反应。 例如,通过电视进行国学教育的节目,包括在中央电视台的“开心 辞典”栏目,曾举办了“开心学国学”特辑,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 坛》栏目,最突出的结果就是“于丹热”的出现,还包括一些地方卫 视的综艺节目也在进行相关的国学教育。报纸也开始关注国学, 其中比较出名的就是《光明日报》,有一版专门介绍国学及当代国 学研究机构、国学课程设置等等。 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国学教育所得到的成果相对比较明显,因 为大众传媒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将国学通俗化,更容易使大众接 受和喜爱。现在这种教育方式发展比较好,所以我们要坚持利用 大众传媒的优势,更有效地进行国学全民教育。 节日背后相关的国学知识,从而有更深刻的体会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传统 节日的背后往往承载着传统文化,我们通过了解传统节日,加深对 传统文化即国学的认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008年,我国将中秋、清明和端午三个中国传统节日列为法定 假日,由此可看出国家对中国传统的重视,这也是对国学进行全民 教育的方法,让全社会民众在节假日中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 从2004年开始,每年9月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行大型的孔 子祭祀大典以及孔子文化节,并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在另 一处孔氏家庙——浙江衢州,也举办了孔子文化节,此后,香港、台 湾以及部分国外地区也举行了孔子纪念活动。相对盛大的纪念活 动,受众面比较广,再通过电视媒介的传播,使得传播范围更为广 泛,受众也就更多。 这样的国学全民教育方式还没有得到更好的完善。我们在庆 祝传统节日的时候,不仅仅是举行一些庆祝活动,要将侧重点转向 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宣传,帮助全社会对传统节日“知其然”和 “知其所以然”。 3、利用旅游景点的直观性,对国学进行直观具体的宣传 旅游景点和国学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旅游景点要 蕴藏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就离不开国学对其文化内涵的充实;其 次,通过旅游景点,可以将国学更为直观地传输给游客。所以。要 想通过旅游景点潜移默化地进行国学教育,就必须用国学将旅游 景点特色化。 以海南“文笔峰”为例,文笔峰是一个道教旅游景点,文笔峰 的布局和各个大殿的安排都是根据道教文化中的“五行”的“相生 相克”的原则来确定的;并且将道教的相关知识(例如《道德经》, “南宗五祖”简介等)作为标牌放在道路两旁供游客研读,等等。 这样可以让游客在轻松的 境下游玩时也能学习一些道教知识。 正所谓“寓学习于娱乐”当中,效果颇丰。所以,我们要充分 利用旅游景点,对国学进行宣传,为全社会民众学习国学提供更 多、更好的环境。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遗产,我们要将这些遗产 继续保存下去,就需要我们的努力,去学习国学,去实践国学,让国 学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也充分展现其灿烂的光辉。国学教育不仅 仅是国家的事,不仅仅是学术研究者的事,也不仅仅是个人的事 情,国学教育是我们全社会、全民族的事情。国学全民教育是对全 社会成员的教育,同时也是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才 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