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潜热的计算
- 格式:pptx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27
液氧管内有相变的传热量计算液氧是一种常见的工业和航天领域使用的氧化剂。
在液氧输送过程中,由于液氧温度低于其沸点,会发生相变现象。
在管道内部,液氧从液态向气态的相变释放了大量的潜热。
准确计算液氧管内有相变时的传热量对于设计和操作管道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液氧管内有相变的传热量计算方法,包括相变热的计算、传热系数的确定以及管道传热量的估算,旨在为相关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1.相变热的计算液氧在常压下的沸点约为90K(-183°C),在输送管道中常常处于液态和气态之间。
液态到气态的相变过程中,液氧释放的潜热称为相变热。
计算相变热的常用方法包括:-理论计算:可以使用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力学公式来计算相变热。
根据液氧的温度和压力,通过计算气体状态方程的参数,可以得到相变热的理论值。
-实验测定:通过实验方法直接测定液氧在常压下的相变热。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差热分析法和燃烧热法等。
2.传热系数的确定在液氧管道中,液态氧与管道壁面之间存在传热过程,传热系数是描述传热效果的重要参数。
液氧的传热系数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流动速度、管道内壁面特性等。
传热系数的确定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理论计算:根据传热学理论和流体力学公式,结合液氧的物性参数,可以推导出液氧在不同流动条件下的传热系数的近似计算公式。
-实验测定:通过在实验设备中进行液氧传热实验,测量液氧的传热系数。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热电偶法、热平衡法和换热器法等。
3.管道传热量的估算在了解相变热和传热系数的基础上,可以估算液氧管道内有相变时的传热量。
传热量的计算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管道内液氧的流动速度和压力等参数。
-通过传热系数的计算或实验测定,确定液氧的传热系数。
-根据管道内液氧的质量流量和相变热的数值,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相变热释放量。
-将相变热释放量与传热系数相乘,得到管道单位长度内的传热量。
4.结论液氧管内有相变时的传热量计算是设计和操作液氧输送系统的重要问题。
相变潜热的计算公式相变潜热是指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这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咱们先来说说什么是相变。
相变呢,就好比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或者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物质状态的转变就叫相变。
而相变潜热就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隐藏着的热量变化。
那相变潜热到底怎么计算呢?这就得提到几个常见的计算公式啦。
对于纯物质的固-液相变,常见的计算公式是Q = m × ΔHfus ,这里的 Q 表示相变潜热,m 是物质的质量,ΔHfus 是物质的熔化热。
比如说,咱们要计算 10 千克冰融化成水所吸收的热量,已知冰的熔化热是334 千焦/千克,那相变潜热 Q 就等于 10 × 334 = 3340 千焦。
再来说说纯物质的液-气相变,计算公式是Q = m × ΔHvap ,这里的ΔHvap 是物质的汽化热。
就像 5 千克水变成水蒸气,水的汽化热是2260 千焦/千克,那相变潜热就是 5 × 2260 = 11300 千焦。
不过呢,实际情况往往比这复杂得多。
我记得有一次在实验室里,我们做一个关于相变潜热的实验。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实验室里的空调似乎也不太给力,热得大家都有点心浮气躁。
我们的任务是测量一种特殊材料在相变过程中的潜热。
实验设备都准备就绪,大家紧张又期待地开始操作。
我负责记录数据,眼睛紧紧盯着仪表上的数字变化。
一开始一切都还顺利,可到了关键的测量环节,数据却出现了一些波动。
这可把我们急坏了,大家纷纷开始检查设备,寻找问题所在。
最后发现是一个小小的传感器出了故障,好在及时更换,才让实验得以继续进行。
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得到了准确的数据,算出了那种特殊材料的相变潜热。
那一刻,大家脸上的汗水都仿佛变成了成功的勋章,之前的燥热和焦急也都烟消云散了。
从那次实验我就深深体会到,计算相变潜热可不是简单地套个公式就行,得考虑各种实际因素,要仔细、认真,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
总之,相变潜热的计算公式是我们研究和理解物质相变过程中热量变化的重要工具,但在实际应用中,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让计算结果更准确、更有意义。
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对流换热是指热量通过传导和传导的方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在许多工程和自然现象中,对流换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
1.强制对流换热:强制对流换热是指通过对流传热介质(如气体或液体)的外力驱动,使热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较高的传热速率:由于外力使传热介质保持流动状态,因此强制对流传热速率较高。
-计算公式:Q=h*A*(Ts-T∞)其中,Q是传热速率,h是对流换热系数,A是传热面积,Ts是表面温度,T∞是流体温度。
2.自然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是指在没有外力驱动的情况下,通过自然气流或自然对流传热介质(如气体或液体)进行热量传输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由温度差引起的自然循环:由于温度差异造成的密度差异,导致气体或液体在物体表面形成循环,从而传热。
-计算公式:Q=α*A*ΔT其中,Q是传热速率,α是自然对流换热系数,A是传热面积,ΔT 是温度差。
3.相变换热:相变换热是指物体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其特征包括:-温度保持不变:当物体处于相变过程中时,温度保持不变,热量主要用于相变过程。
-计算公式:Q=m*L其中,Q是传热速率,m是物体的质量,L是单位质量的相变潜热。
4.辐射换热:辐射换热是指通过电磁辐射传播热量的过程。
其特征包括:-不需要传热介质:辐射传热不需要传热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递热量。
-计算公式:Q=ε*σ*A*(Th^4-Tc^4)其中,Q是传热速率,ε是辐射率,σ是斯特藩-玻尔兹曼常数,A 是物体表面积,Th和Tc分别是辐射物体和周围环境的温度。
总结:不同的对流换热过程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计算公式。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计算和分析热量的传递过程。
要注意,实际的对流换热过程可能是多种换热方式的复合,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换热方式。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液氮相变的基本原理和特性。
2. 通过实验测定液氮的相变潜热。
3. 掌握实验测量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液氮相变潜热是指液氮在蒸发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
液氮的相变潜热是液氮在标准大气压下从液态变为气态所需要吸收的热量。
本实验通过测量液氮在蒸发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计算出液氮的相变潜热。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 液氮罐- 温度计- 量筒- 计时器- 天平(用于称量液氮质量)2. 实验材料:- 液氮- 水槽- 橡皮塞- 玻璃管- 铁夹- 铁架台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装置:将玻璃管插入水槽中,将温度计固定在玻璃管上,橡皮塞塞紧玻璃管口,用铁夹固定在铁架台上。
2. 称量液氮质量:将液氮罐中的液氮倒入量筒中,用天平称量液氮质量,记录数据。
3. 测量液氮初始温度:将液氮倒入玻璃管中,等待液氮蒸发,待温度稳定后,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4. 记录液氮蒸发时间:开始计时,记录液氮蒸发所需时间。
5. 测量液氮蒸发后温度:待液氮蒸发完毕,记录温度计的读数。
6. 重复实验:重复步骤2-5,进行多次实验,以减小误差。
五、数据处理1. 计算液氮质量损失: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液氮质量损失。
2. 计算液氮相变潜热:根据液氮质量损失和温度变化,计算液氮的相变潜热。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 液氮质量:m1 = 50g- 液氮初始温度:T1 = -196℃- 液氮蒸发后温度:T2 = -196℃- 液氮蒸发时间:t = 120s- 液氮质量损失:Δm = 20g2. 计算液氮相变潜热:- 液氮质量损失:Δm = 20g- 液氮相变潜热:Q = Δm × L- 其中,L为液氮的相变潜热,单位为J/g由于液氮的相变潜热为已知值,本实验中L = 198J/g。
代入公式,计算液氮相变潜热:Q = 20g × 198J/g = 3960J3. 结果分析:本实验测得的液氮相变潜热为3960J,与理论值198J/g相近,说明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相变热的概念、分类和应用相变热是物质在一定的温度下由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相变热反映了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分子间位能的变化,是一种潜在的能量储存形式。
相变热的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相变的类型和温度有关,是一种重要的物理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一、相变热的定义物质存在三种常见的聚集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不同聚集态之间可以通过相变过程相互转化,例如固态到液态的熔化过程,液态到气态的汽化过程,固态到气态的升华过程等。
在相变过程中,物质虽然吸收或放出热量,但温度并不改变,这是因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用于改变分子间的位能,而不是分子的动能。
这种以位能形式储存于物质内部的热量,称为相变潜热(heat of phase transition)。
相变潜热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Q=mL其中,Q是相变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是物质的质量,L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相变潜热。
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相变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系统内能的增加或减少,即:Q=ΔU由于系统温度不变,所以系统内能的增加或减少只来源于分子间位能的增加或减少,即:Q=ΔU=ΔE p因此,相变潜热反映了分子间位能在相变过程中的变化。
二、相变潜热的分类根据不同的相变类型,相变潜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蒸发潜热(heat of vaporization):液体转化为气体时吸收的单位质量热量。
例如,在1 atm下,水在100℃沸点时蒸发成水蒸气,每千克水要吸收2260 kJ的热量。
凝结潜热(heat of condensation):气体转化为液体时放出的单位质量热量。
例如,在1 atm下,水蒸气在100℃冷凝成水时,每千克水要放出2260 kJ的热量。
熔化潜热(heat of fusion):固体转化为液体时吸收的单位质量热量。
例如,在1 atm下,冰在0℃融化成水时,每千克冰要吸收334 kJ的热量。
凝固潜热(heat of solidification):液体转化为固体时放出的单位质量热量。
物理热学热量计算热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在热学领域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热量的大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力学原理。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物理热学热量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来讨论热量的基本定义。
热量是指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异而传递的能量。
它是热力学系统中的一种能量形式,可以通过传导、辐射和对流等方式传递。
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常用于表示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在物理热学中,最常见的热量计算方法是使用热容和温度差。
热容是指物质在单位温度变化下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它是物质特性的一种度量,通常用单位质量的热容来表示。
常见的热容单位有焦/千克·开(J/kg·K)和卡/克·开(cal/g·K)。
当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时,可以使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热量的大小:Q = mcΔT其中,Q表示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c表示物质的热容,ΔT表示温度变化。
这个公式适用于物体的温度变化较小的情况,即温度变化不引起相变或化学反应。
例如,假设有一块质量为1千克的铁块,它的热容为450焦/千克·开。
如果将它加热10摄氏度,那么可以使用上述公式计算热量:Q = 1kg × 450焦/千克·开 × 10K = 4500焦耳这意味着在将这块铁块加热10摄氏度的过程中,它吸收了4500焦耳的热量。
除了使用热容和温度差来计算热量,我们还可以利用相变潜热来进行热量计算。
相变潜热是指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常见的相变包括固体的熔化、液体的汽化和气体的凝结等。
相变潜热的计算公式为:Q = mL其中,Q表示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L表示相变潜热。
相变潜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J/kg)或千卡/克(kcal/g)。
例如,假设有一千克的水在100摄氏度的条件下煮沸,那么可以使用相变潜热来计算所需的热量。
水的汽化潜热为2257焦耳/克(540卡/克),因此所需的热量为:Q = 1000kg × 2257焦耳/千克 = 2257000焦耳这意味着在将这千克的水煮沸的过程中,需要提供2257000焦耳的热量。
应用题技巧如何计算物质的热容量和相变潜热热容量和相变潜热是热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热容量是指单位质量物质在温度变化时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而相变潜热是指单位质量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本文将介绍应用题技巧,帮助读者计算物质的热容量和相变潜热。
1. 计算物质的热容量物质的热容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 = mcΔT其中,Q表示物质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c表示物质的比热容,ΔT表示温度变化。
例如,假设有一个质量为500g的铝条,当它的温度从25摄氏度升高到75摄氏度时,计算其热容量。
首先需要确定铝的比热容。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铝的比热容为0.897 J/(g·℃)。
代入公式Q = mcΔT进行计算:Q = 500g × 0.897 J/(g·℃) × (75℃ - 25℃)Q = 500g × 0.897 J/(g·℃) × 50℃Q = 22425 J因此,这个铝条的热容量为22425焦耳。
2. 计算物质的相变潜热物质的相变潜热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Q = mL其中,Q表示物质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L表示物质的相变潜热。
以水的相变为例,水的相变潜热有融化潜热和沸腾潜热两种情况。
a. 计算水的融化潜热假设有200g的冰在0摄氏度下融化为水,请计算其融化潜热。
已知水的融化潜热为333.55 J/g。
代入公式Q = mL进行计算:Q = 200g × 333.55 J/gQ = 66710 J所以,这200g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吸收了约66710焦耳的热量。
b. 计算水的沸腾潜热假设有300g的水被加热至100摄氏度沸腾,请计算其沸腾潜热。
已知水的沸腾潜热为2257 J/g。
代入公式Q = mL进行计算:Q = 300g × 2257 J/gQ = 677100 J因此,这300g的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了约677100焦耳的热量。
peg的相变潜热参数表理论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在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相变潜热参数是衡量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发的热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中的PEG(Polyethylene glycol)作为一种常见且重要的高分子化合物,在医药、食品、农业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PEG的相变潜热参数表是对其不同温度下相变潜热值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纳,能够提供有关PEG相变性质的基础数据,对其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和选用具有指导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了PEG相变潜热参数表相关的背景与意义;第二部分阐述了PEG相变潜热参数表的理论定义、计算方法以及相变过程分析;第三部分概述了PEG相变潜热参数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结构和形式,并列举了一些典型PEG物质的相变潜热参数值;第四部分详细描述了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方法,并进行结果讨论;最后一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系统介绍PEG相变潜热参数表的理论说明以及相关概述。
通过对该参数表的理论定义、计算方法和分析,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与意义。
同时,通过实验证明和数据分析来验证理论,并对结果进行深入讨论。
最后,对于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方向,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2. peg的相变潜热参数表理论说明2.1 peg的相变潜热参数定义在理论上,peg(Polyethylene glycol)的相变潜热参数是指在其相变过程中单位质量物质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相变通常包括液态到固态(冷凝)或固态到液态(融化)的转变。
2.2 peg的相变过程分析peg作为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在特定条件下会发生相变现象。
对于peg来说,其主要相变过程是从液态状态向固态状态进行冷凝转变,或者从固态状态向液态状态进行融化转变。
这些相变具有可逆性和非可逆性两种情况。
Na2SO410H2O相变过程及其相变潜热的计算
满亚辉;吴文健
【期刊名称】《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031)002
【摘要】利用CDR-34P差动热分析仪测试Na2SO4·10H2O相变前后的热效应,结合Na2SO4-H2O体系的二元相图,分析相变前后热效应的来源及体系相态、组分的变化;提出无机水合盐相变潜热除来源结晶水脱离外还包括固相物质溶解、溶液浓度梯度变化的热效应的观点;根据上述相变过程计算Na2SO4·10H2O相变潜热,误差仅为2%.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满亚辉;吴文健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工程学院,湖南,长沙,41007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11.65
【相关文献】
1.Na2SO4·10H2O/EG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J], 冷从斌;季旭;罗熙;李明;余琼粉;徐永锋
2.空冷奥氏体相变过程中的相变潜热 [J], 韩艳凯;陈连生;宋进英;刘毅
3.氧化铝改性Na2SO4·10H2O/Na2HPO4·12H2O二元相变材料研究 [J], 肖力光; 王敬维
4.氧化铝改性Na2SO4·10H2O/Na2HPO4·12H2O二元相变材料研究 [J], 肖力光; 王敬维
5.不同载体的Na2SO4·10H2O基定形相变材料的制备和热性能研究 [J], 刘磊;彭犇;邱桂博;郭敏;程芳琴;张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显热
物体在加热或冷却过程中,温度升高或降低而不改变其原有相态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称为“显热”。
显热系指当此热量加入或移去后,会导致物质温度的变化,而不发生相变。
潜热
潜热,相变潜热的简称,指单位质量的物质在等温等压情况下,从一个相变化到另一个相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这是物体在固、液、气三相之间以及不同的固相之间相互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
焓(H )
焓是一个状态函数,焓的定义式(物理意义)是这样的:H =U +PV [焓=流动内能+推动功]
其中U 表示热力学能,也称为内能,即系统内部的所有能量;物体中所有分子做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是状态量,不能精确计算,但不影响我们解决一般问题,所以我们常常关心的是内能的增加或减少。
P 是系统的压力,V 是系统的体积。
焓的变化(△H )是系统在等压可逆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的度量。
焓是状态函数,具有能量量纲,但没有确切的物理意义,它的定义是由H =U +PV 规定来的,不能把它误解为“体系所含的热量”。
我们所以要定义出一个新函数H ,完全是因为它在实际应用中很重要,有了这个函数,处理热化学问题时就方便很多。
等压条件下212211()()H H H U PV U PV ∆=-=+-+,虽然体系的内能和焓的绝对值目
前还无法知道,但是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可以从体系和环境间热量的传递来衡量体系的内能和焓的变化,体系在等压过程中所吸收的热量,全部用于使焓增加。
相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湖水结冰、海水蒸发、樟脑升华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相变现象。
在物质发生相变时,通常会伴随着吸收或放出热量,这就是相变潜热。
本讲主要为您介绍相变和相变潜热的相关问题。
一.相变相以及相变的概念比较复杂,这里我们仅仅是引入这个概念用以取代初中课本上的物态变化而已,随着我们同学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大家会逐渐的领会。
相变产生时具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物质发生相变时,体积要发生显著的变化。
例如,在一个大气压下,1kg 的水沸腾而变成蒸气时,体积由1.043× 10-3m 3变为1.673m 3。
对大多数物质来说由液相变为固相时,体积要减小,但也有少数物质体积增大(如水、锑等)。
第二,相变时,伴有相变潜热(latent heat )。
所谓相变潜热是指单位物质由1 相转变为2相时所吸收的热量。
例如但当1kg 冰溶解成水时,要吸收3.36×105J 的热量(溶解热)对潜热的解释:根据分子运动论,固态溶解为液态时体积增加,即分子间距增加,这样就需要反抗分子间的引力作功,从而使分子的势能增加。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吸收的潜热使分子势能增加,又热力学第一定律知道,吸收的热量等于内能的增加和克服外界压强作功之和。
因此,相变潜热l 等于单位质量物质的内能的增量 (U 2- U 1) . 和克服外界压强作功p ( v 2- v 1) . 之和,即:式中第一部分称为内潜热;后一部分是相变时克服外界压强作的功,称为外潜热。
式中v 2与v 1为单位质量(或者摩尔量)的体积,即比容(或体积度)。
二.饱和蒸汽计算:气液相变 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气态叫汽化,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在一定压强下,单位质量液体变为同温度气体时所吸收的热量称为汽化热,一般用L 表示;相应的一定压强下,单位质量的气体凝结为同温度液体时所放出的热量称为凝结热,数值也是L ,在汽化和凝结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Q=mL液体的汽化①蒸发在密闭的容器中,随着蒸发的不断进行,容器内蒸汽的密度不断增大,这时返回液体中的蒸气分子数也不断增多,直到单位时间内跑出液面的分子数与反回液面的分子数相等时,高二物理竞赛第3讲相变与相变潜热本讲导学知识点睛l =(U 2-U 1)+p (u 2-u 1)宏观上看蒸发现象就停止了。
水的相变潜热
水的汽化潜热为40.8千焦/摩尔,相当于千焦/千克。
一般地:使水在其沸点蒸发所需
要的热量五倍于把等量水从1℃加热到℃所需要的热量。
汽化潜热是一个物质的物理性质。
其定义为:在标准大气压(. kpa)下,使一摩尔物
质在一定温度下蒸发所需要的热量,对于一种物质其为温度的函数。
常用单位为千焦/摩尔(或表示千焦耳/摩尔),千焦/千克亦存有采用。
其他仍在采用
的单位包含 btu/lb(英制单位,btu为british thermal unit,lb为磅)、j/kg(焦耳/千克)、j/g(焦耳/克),由于历史原因,至今有些书上仍用cal/g(卡/克)并作量度单位。
汽化潜热。
由于汽化热只改变物质的相而不改变物质的温度,所以又称汽化潜热。
按照物质分子运动学说的观点,气体中的分子平均值距离比液体中的大得多。
液态时,物质分子之间存有较强的吸引力,物质从液相转型为气相,必须消除分子间的引力而作功,这种功称作内功。
另外,当物质从液相变成气相时,体积将减小许多倍,因此还必须抵抗大
气压力而作功,这种功称作外功。
作功须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当液体冷却或融化时,维持
温度维持不变,都必须从外界输出能量,这就是液体汽化时须要汽化热的原因。
如果液体
在边界层下冷却,则液体的温度将减少,这一现象被用以赢得低温。
比如,利用液氦的边
界层冷却,可以赢得约为0.7k的低温。
因为汽化是液化(凝结)的相反过程,同一物质的凝结点和沸点相同,故凝结热与液化
热的名称也同时被使用,定义为:在标准大气压下,使一摩尔物质在其凝结点凝结所放出
的热量。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