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神话比较
- 格式:ppt
- 大小:7.15 MB
- 文档页数:53
摘要:《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师徒四人取经的故事反映了在传统的乡土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追求冒险精神、追求自由、崇拜完美的英雄人物的思潮。
《奥德赛》是古希腊盲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它反映了在推崇探险、流浪的西方海洋文明背景下的迫切还乡、归家的愿望。
本文将从同是在路上,一个离家取经,一个迫切还乡以及两部小说分别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等方面作简要的分析,并以此对比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名著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求取真经名到仙班的故事。
唐僧师徒一行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魔,历经种种艰难险阻,其强烈的乐观浪漫主义精神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独特而鲜明的色彩。
作者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仙人,淮安山阳人,约生于明孝忠弦治十三年(1500)卒于万历十年(1582)。
而《奥德赛》是古希腊的两部著名史诗之一,相传为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所作。
《奥德赛》以海上冒险和家庭生活为中心,描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之后离家和还乡的故事,是一部描写海上历险和家庭生活的史诗。
着重描写了奥德修斯10年海上漂泊中最后40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历尽艰险最后到达斯刻里亚岛,受到国王菲埃克斯的隆重接待,酒席间应邀讲述他遇风暴、遇独目巨人、遇风袋、遇女妖、遭雷击等海上经历。
后化装乞丐返乡,设计比武射杀了聚集在他宫中向他妻子逼婚的众多贵族,并与忠贞不渝的妻子佩涅洛佩和勇敢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团圆。
体现了奥德修斯的不畏艰险和佩涅洛佩的坚贞,歌颂了智慧、勇敢和忠诚。
它也是“欧洲文学中第一部以个人遭遇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为文艺复兴和十八世纪流浪汉小说及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先驱”。
细察这两部作品,一个是在传统的安于故土生活的乡土中国的背景下,唐僧师徒一行去西天取真经;一个是在古希腊热爱冒险的海洋文明的背景下,英雄奥德修斯的还乡,渴望回到伊萨卡。
同样是“在路上”的主题,历尽艰险,同样是执着不悔地找寻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之下的回归目的却是颇耐人寻味的。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比较研究神话是人类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
在绘画艺术中,中西方艺术家常常以神话题材为创作对象,借助绘画作品传达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本文将从中西方神话题材绘画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入手,比较中西方神话题材绘画的创作风格和意境表达,探讨中西方文化中神话故事的异同及其在绘画中的呈现形式。
一、中西神话题材绘画的共同点中西方文化中的神话故事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这也体现在神话题材绘画中。
两种文化都有着丰富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故事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神祗、英雄人物、神兽等元素,为绘画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中西方神话题材绘画都倾向于情感表达和意境烘托,艺术家们常常通过绘画作品来表达对神话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情感理解和审美追求。
无论是中西方的神话题材绘画作品,都非常注重色彩和构图的运用,通过色彩和构图的精心设计,使得绘画作品更加生动、独特。
尽管中西方神话题材绘画有着很多共同点,但在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和意境构建方面却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创作风格方面,中西方神话题材绘画各具特色。
西方绘画注重逼真和写实,尤其是在对人物形象和场景的表现上,西方画家追求更加精确的描绘,追求细节之美。
而中式神话题材绘画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神秘的氛围。
在表现手法上,西方绘画更多地运用透视、光影和立体的手法,强调画面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而中式神话绘画则更多地使用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强调装饰性和表现力。
在意境构建方面,西方神话绘画强调情节的简洁和连贯性,以讲述故事为主,而中式神话绘画则更加重视情感的表达和雅致的装饰性,强调画面的美感和氛围的营造。
中西方神话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有许多经典的名作,这些作品既反映了神话故事中的精彩情节,又展现了艺术家的独特视角和创作魅力。
西方神话题材绘画中最著名的名作之一就是《维纳斯的诞生》,这幅作品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波提切利创作,通过对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形象的描绘,展现了波提切利对爱情和美的理解和追求。
神化了的战争——借《封神演义》和《伊利亚特》中的神明浅谈中西神话观念异同作者:韩不煮及其学习小组一、《封神演义》《伊利亚特》两书的内容简介、可比性分析:1.内容简介2.可比性分析二、对比二者中神明形象异同:3.1神明的伦理关系3.2战争中的神明:(一)参战立场(二)阵营、派系关系分析(三)参战原因、方式、合作关系(四)神力比较(五)对战争所起作用:1.简要说明2.类同性分析三、二者所反映的中西神话观念的异同(一)相同点:1.英雄崇拜情结2.多神信仰系统3.半神的存在4.神明所具有的人性5.浓烈的宿命色彩6.挑战权威、反抗命运的个体抗争精神(二)不同点:1.造神方法2.完整vs混乱残缺的神谱体系3.神的社会关系、地位4.神化的人vs 人化的神5.半神存在意义6.价值观:集体意识vs 个人主义四、结论一.两部作品的内容简介、比较原因:(一)内容简介《封神演义》:商朝末期,纣王暴虐成性,得狐精附身的妲己为妃后更加荒诞不经,致民不聊生朝廷崩乱。
西伯侯姬昌被困七年逃离后访的隐居的姜并拜其为相子牙为相,后其子姬发继位为西周文王,又得商武成王黄飞虎所助,西周气势益盛。
纣王命多将出伐西周,武王拜姜子牙为师兴兵伐商,在两国之战中,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
《伊利亚特》: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长达九年零十个月之时,希腊联军主将阿喀琉斯因喜爱的女俘被统帅阿伽门农夺走,愤而退出战斗,特洛伊人乘机大破希腊联军使联军退守战船。
僵持之下,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罗斯借了阿喀琉斯母亲忒提斯女神请匠神制造的的盔甲上阵,却被特洛伊大将赫克托尔杀死并且丢失了盔甲。
阿喀琉斯悔恨不已重上战场,杀死赫克托尔并虐辱其尸体。
特洛亚老国王夜入阿喀琉斯大帐跪求要回儿子尸体,感动了阿克琉斯得回尸体还举办了葬礼。
(二)可比性分析:首先,这两部作品都是属于叙事文学这一个大的文学门类。
中西神话⽐较:中国的神是符号化的楷模,西⽅的神是⼈格化的英雄作者说:神话传说中蕴含着先民对于⾃然世界的认识,体现出早期社会祖先的智慧。
不管是在西⽅还是中国,神话传说都是祖先遗留下来的重要⽂化遗产。
我们⽤⽐较的⽅法来看待神话传说,就会发现⾝处不同空间的中国和西⽅因地域特点、思维⽅式和⾃然环境上的差异所造就的早期神话传说的异同。
在中国⽂学艺术的长流中,即使是孩童也能复述很多⽿熟能详的神话故事,远古时代⼥娲造⼈、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后裔射⽇、⼤禹治⽔、精卫填海,民间流传的孟姜⼥哭长城、⼥郎织⼥,这些都是让我们引以⾃豪的民间瑰宝。
西⽅神话也是绚丽多彩,⾄今在欧洲的戏剧、诗歌甚⾄哲学⾥⼈吸收着西⽅神话的营养,西⽅的神话主要是以古希腊神话为主,我们常见的有俄狄浦斯的故事、普罗⽶修斯盗取⽕种、特洛伊战争等。
⼥娲和伏羲古⽼的神话在历史的长流中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形式,在古远的世界⾥,由于空间的限制,中西⽅是很难实现信息交流,却不难从神话起源的思维⽅式、⾃然环境、地域特点等⽅⾯发现它们的异同。
中西创世神话中神造⼈有着相似情节从神话的题材上来看,中西创世神话中神造⼈有很强的相似性。
他们都认为⼈是神创造的,并且是由⼟⽽⽣。
在中国,创世神话最流传最⼴的是⼥娲造⼈和盘古开天辟地,⽽在西⽅则有《圣经》中的上帝⽤泥⼟按照⾃⼰的模样创造了⼈类和普罗⽶修斯造⼈。
根据《风俗通》记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民,⼥娲抟黄⼟做⼈,剧务,⼒不暇供,乃引绳泥⼟中举以为⼈。
故富者黄⼟⼈也,贫贱凡庸者,絙⼈也。
也就是说⼥娲运⽤泥⼟照着河⽔⾥⾃⼰的倒影捏造⼈形,创造⼈累,后来由于太累了,便随⼿扯了⼀条绳⼦深⼊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去,结果点点泥浆就变成了⼈的摸样,后来⼥娲看到了⼈终将死去,⽆法传承,就分出男⼥,创造婚姻制度。
并且还将⼈分成了等级。
西⽅神话中也有很多神创造⼈的传说,流传最⼴的莫过于⽕神普罗⽶修斯创造⼈类的故事。
普罗⽶修斯有⼀天知道了天神将种⼦藏于泥⼟中的秘密,于是他就捧起泥⼟,沾上河⽔,按照天神的模样捏泥成⼈,他还从动物设上摄取善恶灵魂,封印在⼈的⾝体⾥。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比较研究随着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来自不同地域的神话和传说在艺术创作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西方神话题材是艺术家们喜欢探索和表现的对象之一。
中西方神话的不同文化背景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意义和象征,也反映在了绘画作品中。
本文将对中西方神话题材的绘画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一、中西神话题材的文化内涵中西方神话题材的文化内涵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神话往往源自希腊神话、北欧神话等传统,其故事情节丰富多样,包含了英雄传说、神祗神话等内容。
希腊神话中的宙斯、雅典娜、赫拉等神祗,北欧神话中的索尔、洛基、弗雷等英雄,都成为了艺术家们常常描绘的对象。
这些神话故事通常包含了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对于西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在中国,神话故事往往源自《山海经》、《史记》等古籍,以及《封神演义》、《西游记》等文学作品。
中国神话中的神灵和仙人往往有着人性化的形象,例如嫦娥、哪吒、玉帝等。
这些神话故事也贯穿着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印记,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生命、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中西方神话题材在文化内涵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也影响了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
二、中西神话题材绘画的表现形式比较中西方神话题材的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神话题材的作品往往以油画、水彩画等为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作品通常追求线条清晰、色彩浓烈,注重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描绘。
莫奈的《奥林匹亚》、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作品就是典型的西方神话题材绘画作品,它们以神话故事为题材,展现了西方艺术家对于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深刻刻画。
中西方神话题材的绘画在表现形式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主要体现在线条的处理、色彩的运用、情节的重点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们对于神话题材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神话题材的绘画在审美观念上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西方,神话题材的绘画作品通常被视为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它们往往受到艺术批评家和收藏家的青睐。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比较研究中西神话题材绘画都是各自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具有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
在绘画中,艺术家们可以通过对神话的解读和演绎,将精神世界和文化传承进行呈现。
本文将对中西神话题材绘画进行比较研究。
1. 绘画中的神话元素中国神话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人所熟知。
在中式神话题材绘画中,艺术家们常常运用各种神话元素进行创作。
比如,神兽,如龙、凤、麒麟等,都是中式神话中的常见元素;神仙,如王母娘娘、仙女等,也是绘画中常见的形象;此外,还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和场景,如九龙壁、赤壁之战等,都是中式神话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艺术家们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段。
2. 绘画手法与风格中式神话题材绘画在笔触、烘托、构图方面,都注重表现出宏伟而雄浑、充满神秘感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构图上,往往追求对称、平衡的效果,同时传达出神秘、神圣的气息。
此外,在绘画的色调上,中式神话题材绘画以深沉、厚重为主,更多地采用暗沉的色调来表现出神话世界的神秘感和宏伟感。
3. 绘画在文化传承中的意义中式神话题材绘画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
中式神话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通过绘画的传承而得到了更好的发扬。
通过绘画形式的传递,神话故事和文化内涵得到了更好地传承,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西方神话源远流长,包括希腊、罗马、北欧等多个文化体系。
在绘画中,艺术家们往往会运用各种神话元素进行创作,比如常见的神,如宙斯、海克力士、奥丁等;神话生物,如独角兽、海怪、天使等;此外,还有各种神话场景,如奥林匹斯山、仙女森林等。
西方神话题材绘画在笔触、色彩搭配、构图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点。
西方神话题材绘画往往表现出细致、精细、华美的艺术风格。
此外,趣味性和幽默感也是西方神话题材绘画的特点。
在构图上,西方神话题材绘画追求动态感和视觉冲击力,希望通过绘画的形式让观者感受到神话世界的神秘与魅力。
中西神话在文化内涵、意象刻画、表现手段等方面有所不同。
中西起源神话异同研究报告中西起源神话异同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主要探讨了中西起源神话的异同之处。
通过对中国传统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和西方希腊神话《创世纪》中起源神话的对比研究,发现它们在起源观念、创世方式和神话形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
引言:中西方的起源神话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起源神话体现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本研究旨在比较中西起源神话的异同,以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选择中国传统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和西方希腊神话《创世纪》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两个神话故事的比较研究,分析它们在起源观念、创世方式和神话形象等方面的异同。
结果与讨论:1. 起源观念的异同:《盘古开天辟地》中的起源观念强调混沌状态先于天地的出现,宇宙的形成是通过盘古剖开混沌而实现的。
相比之下,《创世纪》中的起源观念则是上帝在无中生有的情况下创造了天地万物。
可以看出,中国神话中强调的是宇宙的无序状态,而西方神话则强调宇宙的创造过程。
2. 创世方式的异同:《盘古开天辟地》中,盘古通过剖开混沌以形成天地,持续了一万八千年才陨落。
与之相反,《创世纪》中的上帝通过一系列的命令和创造活动,花费了六天的时间才完成了整个创世过程。
可以看出,中西方神话对于创世过程的描写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
3. 神话形象的异同:《盘古开天辟地》中的盘古是一个古老的巨人,具有神圣的力量和智慧,在创造宇宙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创世纪》中的上帝则是无形的存在,通过命令和创造来实现创世。
可以看出,中西神话中的主要神话形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论:通过对中西起源神话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它们在起源观念、创世方式和神话形象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异同。
中西方的起源神话反映了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研究和对比这些神话有助于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推动文化交流的发展。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比较研究中西神话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了许多故事和神话。
这些神话是不同的种族和文化的文化遗产。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西神话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绘画是一种介绍神话和故事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比较中西神话题材绘画的异同点。
中国神话中经典的代表人物如女娲、伏羲和神农等,他们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他们的故事中,自然界和人类的起源得到了生动的描述。
他们的形象多半是象征性的,往往别有一番深刻的含义。
这些形象和意义都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和精神理念。
与之相比,西方神话中的代表人物如宙斯、阿波罗和阿瑞斯等,以及北欧神话中的代表人物如奥丁、托尔和洛基等非常著名。
西方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通常较为复杂。
在这些故事中充满了竞争、争斗和冲突等元素,并且常常与人类的命运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这些故事所表达的思想和寓意反映了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关切和哲学观念。
在绘画中,中西神话的表现形式也有着不同。
例如,中国古代绘画中常用的“山水画”和“人物画”,在神话绘画中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表现方法。
在中国神话中,经常出现的龙、凤、麒麟、瑞兽等形象都是绘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这些神话中的形象都富有象征意义,在绘画中往往采用草书或篆书的方式,展现出一种古朴、沉静、神秘的韵味。
而西方神话中的形象也有着独特的绘画表达。
例如,在“神话头像”中,经典的西方神话形象大致可以标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美丽、活泼、富有生机的,如爱神维纳斯和神使天使;另一个是强壮、霸气、隆重的,如胜利女神尼克和海神波塞冬等。
这些形象展现了西方艺术的自由、优美和实用的特点,奉上了有强烈目的的对人性和世界的思考。
总之,中西神话虽然文化和思想背景不同,但在绘画中的表达和艺术表现都具有其独特之处。
通过比较中西神话题材绘画的特点和形式,我们可以更加完整地了解这些神话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掘并推广中西神话在人类文化历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比较研究中西神话题材绘画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表现意境和造型的凝练,追求“写意”和“气韵生动”,尤其擅长运用笔墨的显隐、点、线和空白来传达意境和抒发情感。
比如在描绘神话女神嫦娥奔月的作品中,中式绘画往往通过简洁的线条和浓墨重彩来强调她纤细婀娜的形象和超凡脱俗的气息。
而西方神话题材的绘画则更加注重细致的描绘和华丽的色彩运用,以视觉的冲击力来吸引观众的目光。
比如在著名画家卢浮宫瓦伦丹画的《美神》中,她的肌肤和衣物绘制得栩栩如生,充满了光与影的变化和细腻的质感,给人一种感官上的压倒性的享受。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在塑造形象上呈现着不同的审美观念。
中式绘画注重表现神与人的和谐关系,强调自然与人类的融合。
在描绘神仙的形象时,往往采用婉约的表现手法,让神仙既有凡人的特质,又具备仙境的气息。
这种审美观念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有着深厚的渊源。
而西方神话题材的绘画则更加注重强调神性与人性的不同,塑造出超越凡人的神圣形象。
在描绘神祇的作品中,常用肌肉发达、体态健壮、气势磅礴的形象来表现其力量和威严。
这种审美观念与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和英雄主义情结有着紧密的联系。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在题材的选择上也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更加注重以自然景物和人物传说为素材,强调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生。
常常以风景背景为主,以山水、花鸟等为题材,在其中描绘神话中各种各样的神祇形象。
而西方神话题材的绘画则往往以神话故事本身为主题,以神话中的英雄与怪物、祭祀与奉献等为题材,旨在表现神话的戏剧性和冲突性。
中西神话题材的绘画在表现方式、形象塑造和题材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意境和造型的凝练,追求“写意”和“气韵生动”,更注重展现神性与人性的和谐共生;而西方神话题材的绘画则更加注重细致的描绘和华丽的色彩运用,强调神圣与人性的差异。
这种差异是中西文化的反映,也是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和对比。
通过对中西神话题材绘画的比较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同之处,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增进我们对绘画艺术的认识和欣赏。
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的对比研究摘要:造人神话产生于氏族社会末期,它是上古先民探索人类起源的一种超自然形式的表现。
中西方“造人神话“的差异是中西方认识方式、思维逻辑、文化观念等差异的一个体现。
关键词: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对比研究【请按论文标准格式规范,完善内容!以后杜绝这样交上来,必须要完整的版本!!】神话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产物。
“造人神话”是上古先民探索人类起源的一种神话。
中西方“造人神话”的差异是中西方不同民族在探索“人类从哪里来”这个问题过程中,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气候文化、自然条件,根据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对大自然的认知,想象自己的祖先,所体现出现的差异。
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把世界文化分为四个体系,分别是: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波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欧洲文化体系。
这里主要把代表东方文化体系的中国,和代表西方文化体系的欧洲做对比,寻找中西方“造人神话”差异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中西方“造人神话”的差异(一)造人者(神)的差异中西方“造人神话”最直观的差异首先表现在造人者(神)的差异。
中国造人神话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女娲造人”的古诗。
《说文》中“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着也。
从女、呙声。
”最早编的第一部中国字典解释:娲,是古时代的神女,是化育万物的人。
在中国古代,尤其以在汉墓的各种书画为代表中经常会出现女娲。
女娲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
女娲常与伏羲连体交尾,两者都具有蛇身的形象。
腰身以上通作人形,穿袍子,戴冠帽,腰以下则是蛇身,两条尾巴紧紧地亲密缠绕着。
伏羲的手中常捧着太阳,女娲手中则常捧着月亮。
论中西方神话的差异摘要:一个民族的神话不仅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起源,还进一步影响着该民族精神的发展。
中国和西方的神话故事中神人百千,各不相同。
中国和西方的神各具其风格,差异甚大。
中国的神基本上都是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西方的神是人神同形同性的。
这主要受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影响。
关键字:中国神话希腊神话超凡脱俗同形同性一、中西方神话人物的特征早在先秦,我国就有许多神话名著,如《山海经》、《楚辞》、《吕氏春秋》等。
汉代的《淮南子》、《吴越春秋》,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著作中也都有许多神话故事。
其中,以《山海经》最为丰富。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神的形象也是千奇百怪。
在这些记载中,呈现出许多始祖神、英雄神、创造神、统治神和反抗神等丰富多彩的神话人物形像。
外形怪异,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平凡人的情欲,这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主要大神们神格的重要特征。
在我国古老的原始神话中,也很少看到对大神们爱情生活的描写,见不到他们这方面的生活细节。
在古希腊神话中,我们所看到的大大小小的天神都是世俗的,是满身具有人间烟火味的形象:众神之主宙斯狂放不羁,拈花惹草,无论在神界还是人间都留下大笔风流债,他任意行事,不讲原则,充满嫉妒;神后赫拉,经常为嫉妒和仇恨而迷失了本性,残酷愚蠢。
主神如此,他们手下的众神也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品性。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写道,在特洛伊的战争中,阿喀琉斯的两次愤怒是其主要线索。
第一次是因为阿伽门农硬把抢来的女俘克里塞斯强留在自己身边,第二次是因为赫克托耳杀死了自己的表弟帕特洛克罗斯,点燃了阿喀琉斯的怒火。
英雄式的天神般的人物与人一样具有七情六欲,在希腊神话中,神与人除了力量上的差别外,在情感上却是相同的。
当神们脱掉了神奇力量的外衣之后,就都成了世俗的凡人。
二、中西方的神话体系中国神话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神系及其明确的主神,但却有着异常清晰和十分悠久的“历史系统”。
从黄帝到尧、舜、禹以及夏、商、周的“帝系”,形成了以黄帝为主的中国神华体系。
中西方神话比较摘要:神话是一种文化积淀,也是一种民族意识的积淀,它以潜意识的方式影响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思维与行为习惯。
神话是原始的哲学和宇宙观,是各民族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探索、理解和幻想的结晶,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过程。
从古至今,中西方都留传了许多经典的神话故事,它们是各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但也正是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中西方神话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点和共同点。
对于神话的定义,徐行言在《中西文化比较》中指出:神话的内容是关于神的各种故事,它们的表象是神奇的、超自然的,本质却有着具体而实在的历史性和民族性。
神话是原始先民的文化结晶,是原始先民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
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都是这个民族在人类早期发展中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一种想像。
原始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渗透于他们的神话作品之中。
作为民族性格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方面,也必然在这一民族创造出来的神话中得到或鲜明或隐晦的表现。
在西方社会,因为缺乏完整全面的译本,中国古代神话很少成为研究分析和比较的对象。
而在中国,虽然存在大量关于中国神话的研究,其中也不乏许多与西方神话的对比研究。
但大多数这样的研究都是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神话,例如洪水神话、人类起源神话、爱情神话等等;或者这类研究只针对某一个特定的问题,例如中西神话体现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神话的人物形象不同。
另外,因为希腊神话一直以来都被定性为西方文化的最初起源。
正因为希腊神话如此重要的地位,本文就以它来代表西方神话,进而研究阐述中西方神话的相同和不同。
神话是人类童年对自然力量幻想的延伸。
中国古代神话和古希腊神话都反映出远古人民不自觉的原始观念,在许多的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
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第一大差异在于,中国神话以自然神为主,西方神话以社会神为主。
中国神话多侧重于描述自然现象、表达人类征服大自然愿望的作品异常丰富,神灵大多是自然神。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比较研究中西神话题材的绘画是中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融合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观点。
本文将对中西神话题材绘画进行比较研究。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在审美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西方文化中,神话是人们对于超自然力量和神明存在的一种想象和表达。
在中国,神话往往与哲学思想相结合,强调道德和人伦关系。
中国神话中的形象多为人形,具有各自的角色和属性,如妲己、后妃、太白金星等。
而在西方,神话则更多地关注于英雄事迹和伟大的冒险,如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中的英雄,如阿喀琉斯、奥丁。
在绘画风格上,中西神话题材绘画也有所区别。
在中华传统绘画中,注重表现神明的庄重与神秘感。
绘画作品中的神话形象往往出现在山水画中,所表现的形象清晰而富有层次感,色彩深沉而不刺眼。
在中国绘画中,艺术家常使用水墨和丹青绘制,以示山水环境的静谧和神秘。
而在西方绘画中,神话形象常被描绘成雄壮、多变且极为绚丽的形象。
西方绘画大多采用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细的细节来表现神话故事中的场景和角色。
在题材选择上,中西神话绘画也有一定的差异。
中国绘画中的神话题材往往涉及到中国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的故事,如《封神演义》和《西游记》。
这些题材大多源于古代中国人的信仰和宗教观念,以体现历史的连续性和文化的传承。
而在西方绘画中,神话题材则更多地涉及到希腊、罗马和北欧等古代文化中的故事和传说,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些作品通过描绘古代英雄和神明的故事,强调人类生存和命运的无常。
在影响力和艺术价值上,中西神话绘画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中国神话绘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技法而闻名于世,作品中展现的人物形象和山水景色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而西方神话绘画则更多地具有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艺术风格和技法,例如卡拉瓦乔和米开朗基罗等大师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对人物形象和场景的细腻描绘,体现了西方人类对于宇宙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中西神话题材绘画在审美观念、绘画风格、题材选择和艺术价值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