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487.02 KB
- 文档页数:24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一、引言: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最先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alfeminism ),起初的核心内容是反抗男权。
到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次新的浪潮。
它借鉴法国解构主义思潮的理论,试图颠覆父权文化,消解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主张,以提高女性的社会及政治地位[1]。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女性主义以传统女性主义为基础,对后现代主义思想加以吸收和融合,采取一个新的视角考虑男女不平等关系问题。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形成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从语言着手。
”由于受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重新定位政治、文化、语言等各个领域的价值体系,这种理论上的思索最终被应用于翻译研究中。
另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还是由翻译的地位引发的。
传统上,女性地位低下,同样,翻译的地位也很低下。
长期以来,翻译被视为从属、派生、歪曲、不真实的模仿。
女性被认为是有缺陷的,而翻译也总是有缺陷的,因此翻译是女性的。
译者也一样,它和女性一样在传统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居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性则从属于男性;原作对于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男性和女性的意象联系在了一起,原作是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译本则是低弱而派生的女性[3]。
2.主要观点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和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关系;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4]。
目标就是要识别和批评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原因和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首先,女权主义者认为,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
女性主义翻译:1)Sex versus gender(人的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翻译也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王宁说过:“因为翻译研究总是包含这样两个方面: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狭义的字面翻译;研究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前者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语言形式的束缚,而后者则有着较大的能动性阐释的张力”。
•翻译的生理性别也就是结构主义者所关注的表面上的语言转换,翻译的社会性别是文化。
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 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译文与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地位。
女性主义认为, 原作和译作的关系是平等的, 翻译不是机械性的语言转换, 而是涉及文化干预和操控的创造性活动。
加拿大批评家谢丽·西蒙(Sherry Simon)说道:“译者和女人在他们各自从属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处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人低于男人”。
(2)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传统翻译过分强调译者消极被动的一面,忽视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女性主义翻译观强调译者的主体性,认为任何文本都带有作者的印记,而这种印记来自于文本的创作意识形态和文化语境。
在此基础上,他们力求以女性的方式翻译原作,从而让翻译的主体也就是女性不再卑微而又隐形,而能够被看到。
这就是所谓的“妇占”(3)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极力倡导重写的翻译策略。
他们有意识的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在译文中凸显女性的痕迹,弗洛图(Louise von Flotow)归纳出三种重写策略:1.增补(supplementing);2.加前言或脚注;3.劫持(hijacking)。
2. 女性主义翻译误区:1)仅从译者的生理性别来判断译者翻译成果的优劣.“双性同体”翻译思想的提出可以纠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过激之处。
该理论给翻译界的印象似乎已经被定义为建构一种完全与传统父权制下的翻译完全对立的翻译理想,而女性译者可以成功地翻译男性作者的作品,而男性译者也可以成功地翻译女性作者的作品。
50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8期总第799期No.8,2020Total of 7990引言19世纪时,女性主义渐渐变成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女性主义运动提高了很多女性独立自我的意识,逐渐一些女性认识到她们在男权社会遭受了不公平的对待,随后女性主义的思想逐渐扩展到社会的不同领域,比如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本文主要讲述女性主义思想扩展到翻译领域所形成的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本文将首先介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随后探讨此理论在进入中国之后的发展及其未来对中国翻译界的影响。
1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7世纪法国修辞学家梅纳日Menage 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eles”,这句话的意思是: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翻译不忠实。
还有人把翻译比作“媒婆”“美而不忠实的妻子”等[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和女性一样处于同等的弱势地位,被压抑、被奴役。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与女性的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处于男权压制的结果,翻译和原作就好比女性和男性,原作被认为是具有绝对权威的“男性”,而翻译也就是再生产的文本被认为是服从与原作权威之下的“女性”。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男权统治下,翻译中也具有社会男尊女卑的特点,使翻译也被认为是原作的派生、从属、随后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因此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也就是在这方面,找到了翻译与女性的相同点,进而引发了两者的结合。
弗洛图提出了女性主义译者常用干涉文本翻译的三种主要翻译手段:增补(supplementing)前言和注释 (Prefacing and Footnoting)以及劫持 (hijacking)。
西方女性主义译者改变了过去译者谦卑的做法,“常常越出传统为她规定的隐形译者之限度”[11]。
与此同时,在翻译文本中,她们开始妇弄(Womanhandling),既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略述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不分地区、种族与阶级,女性都处于一种附属的位置。
但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女性运动才开始具有社会性质。
“女性主义”的英文字feminism源自于法国的feminisme。
柯德教授的研究表明,1880年法国女子奥克雷建立的第一个妇女参政权会最先提出了这一个词汇,但是直到20世纪初“女性主义”才被各派争取女权运动者所认同。
随着女性运动的普遍开展,其涉及社会活动各种领域,因为语言在社会性别发展史中维系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女性主义者便把目光转向语言,投向翻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最先出现在加拿大女性主义者的翻译实践中,代表人物有谢莉·西蒙(Sherry Simon)、路易斯·福露窦(Loius Flotow),以及巴贝拉·戈达尔德(Babara Godard)等。
1 女性主义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形成的促进女性主义以社会性别差异论(gender theo-ry)为基石,以“从边缘走向中心”为行动要领,性别差异论认为是两性的社会差异而不是两性的生理差异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认为女性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而语言是文化身份重要的表现形式,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之中,语言随父权、夫权地位的建立而成为一种“他/男人”的语言。
自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者为争取解放提出了“女性必须得到语言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先从语言着手”的口号。
翻译是重要的语言活动,批评家们认为翻译在父权意识形态下被贬低到从属地位,原作者、原文是男性、阳性、主动的,而译文、翻译者是女性、阴性、被动的,这使翻译和翻译工作者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对待。
女性主义者用犀利的视角观察,用特有的文风表达,在翻译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促使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
2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女性主义的贡献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各种观点都从女性主义角度进行阐发,为女性服务,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彰显女性主义各种主张,凸现女性主义思想,有很强的政治性,为女性主义开辟了新的战场。
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
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
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
由此,女性主义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
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
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
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
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
其主要观点包括:(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
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以原作/作者为中心,强调译文/译者对原作/作者的绝对忠实。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坚决反对这一观点,她们认为,语言中充满了性别歧视,“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马丽娜, 2012, p.127)。
因此,在翻译中,她们要“妇弄”(woman handling)文本,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探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体系,各种理论构成了多元的格局。
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翻译被人们从多个视角进行描述,其中最醒目的当属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对翻译的解释为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自身与翻译的结合,并最终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引起了翻译界的广泛关注,它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和思路,推动着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在新的多元体系下迅速发展。
然而,迄今为止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就我国而言,翻译界直到2000年才开始接触到该理论,因此时至今日,我们很有必要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从而使其尽快地融入到中国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当中。
基于此,本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产生、内涵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我国对其研究的不足,希望能够引发更多的有关于该理论的探讨,从而促进我国翻译理论在多元体系中的发展。
一产生:女性主义与翻译结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有机结合,而此二者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理论基础。
一方面,在历史上翻译和女性一直处于比较低下的地位:前者被认为是鹦鹉学舌、“传话筒”,译文是有缺陷的,必须对原文亦步亦趋绝对忠实,后者被看做是由男性的一根肋骨造出来的“第二性”,因而是男性的一部分,必须严格遵守“三纲五常”,服从于男性;在18世纪的西方,女性没有话语权,她们没有参与写作活动的权利,更没有任意发表言论的自由,因此,翻译曾一度成为女性接触外界、表达自我的唯一窗口;此外,人们还经常把翻译比作女性,认为翻译就像女性一样“漂亮的不忠诚,忠诚的不漂亮”,对翻译与女性的评判仅停留在两个层面,即其外表和对男性(原文)的忠实与服从。
另一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文化转向”思潮的影响之下,翻译向着文化这个更加宽广的文化领域进军,为翻译与女性主义的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运动空前高涨,女性主义者开始意识到,要彻底改变女性的“第二性”、“他者”地位,争取女性的话语权,就要彻底结构男权话语从而颠覆男权社会。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1.引言:介绍女性主义翻译研究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4.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5.结论:总结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女性主义翻译研究,作为女性主义思潮在翻译领域的延伸,旨在揭示翻译理论与实践在性别、文化和权力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以及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壮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20 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创立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关注女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第二阶段: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开始关注翻译文本中的性别问题,提出“女性主义翻译”的概念。
3.第三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开始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挑战和机遇。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1.性别意识:认为翻译过程中的性别问题应引起重视,翻译作品应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
2.文化差异:强调翻译应尊重原文的文化背景,充分考虑文化差异,避免将一种文化观念强加于另一种文化。
3.权力关系:认为翻译是一种权力关系,女性在翻译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权力压迫,因此需要关注女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地位和权力。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的现状与影响】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我国逐渐受到关注。
目前,我国女性主义翻译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为我国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女权运动对之后30年内的学术与文艺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权主义思想在社会中的普及和蔓延,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促进。
也是在同一时期,翻译研究逐渐被接纳为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
由此,文化间性别角色的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和表达,以及通过翻译将这些表达植入不同的文化背景等种种错综复杂的问题,成为翻译工作者、关注女性发展、研究女权运动的学者关注的焦点。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背景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及理论渊源。
(1)女性主义又称女权主义。
20世纪,席卷欧美并波及世界其它地区的女性主义运动,使人们尤其是女性意识到这个世界的父权性质,发现了性别不平等的现实,进而要求性别平等和女性独立。
随后,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性别作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切入点,强调女性的主体意识,并用女性的主体意识重新审视整个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突破一系列传统范畴和价值尺度,致力于揭示女性在历史、社会、文化中从属的根源,以达到发掘女性话语、重建文化研究新理论的目标。
她们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她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力求消除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在语言消除性别歧视之后,她们敏锐的视角很快延伸到翻译领域。
(2)女性与翻译隐喻2000多年来,中西文化中,女性形象一直被歪曲。
同样,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原作者、原文可比拟为男性、阳性、主动的;译者、译文都被比拟为女性、阴性、被动的。
翻译常被比喻为女性,而且比喻中常带有对女性的歧视。
德莱顿认为译者是原作者的奴隶,奴隶只能在别人的庄园里劳动,给葡萄追肥整枝,然而酿的酒却属于别人。
巴托认为译者处于从属地位,原作者是主人,译者只是仆人,只能紧跟原作者忠实地再现和反映原作的思想和风格,不能逾越仆人的身份进行创作,不能进行任何修改和删减。
法国的梅那日称一些不顾原文风格、随意增改原文的翻译为“不忠的美人”;随后贝尔特朗也说到,“翻译好比美人,美丽的不忠实,忠实的不美丽”。
feminist translation studies摘要:一、导言1.介绍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背景和意义2.阐述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核心理念二、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1.女性主义理论2.翻译理论3.性别研究理论三、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1.女性译者的主体性2.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3.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4.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四、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实践应用1.女性主义翻译案例分析2.女性主义翻译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体现3.女性主义翻译理念对翻译行业的影响五、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挑战与展望1.社会性别观念的转变对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影响2.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与传统翻译理论的对话与融合3.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正文:女权主义翻译研究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以及性别研究理论为基础,关注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探讨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分析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并从女性主义角度对翻译作品进行批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不仅丰富了翻译理论体系,也为实际翻译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女性主义理论、翻译理论和性别研究理论。
女性主义理论关注女性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地位与权利,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翻译理论则关注翻译的规律、方法和评价标准等问题。
性别研究理论则从性别的角度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性别观念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女权主义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以及女性主义翻译批评。
女性译者的主体性强调女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以及女性身份对翻译的影响。
女性视角下的翻译策略关注女性如何通过翻译传达女性主义价值观,以及如何挑战传统的性别观念。
女性身份与翻译的关系探讨女性译者如何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体现女性身份,以及女性身份如何影响翻译过程和结果。
女性主义翻译批评则关注女性主义价值观在翻译评价中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审视翻译作品。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论文摘要: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继翻译文化转向之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意识流派,它是女权主义与翻译理论的结合体,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目的性。
从宏观上看,二者的结合为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领域,推动了解构注意翻译观,殖民主义翻译观等翻译理论的发展;从微观上看,女性主义译者在译文中进一步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致力于识别和批判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feminized)的过程、原因及其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对文本的过于干预和重写,女性主义译者反而可能会助长滥译之风,甚至会威胁整个翻译行业。
关键字: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翻译策略一、女性主义与翻译研究的契合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并蓬勃发展,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视野进一步得到扩展,从第一次女权主义运动中对财产权和选举权的争取迅速上升到对教育,福利,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诉求。
20年代80年代,继翻译研究文化转向之后,人们开始对翻译活动的社会,历史以及文化层面投入更多的关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女性主义开始介入翻译领域。
可以肯定的是,二者的结合并非偶然,首先,翻译是当时女性进入文学界以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有效途径。
女性长期生活在男权制度话语的控制下,根本没有自主表达的机会,因此只能通过翻译来介入某些活动以提升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其次,从理论上来讲,女性与翻译在当时的等级秩序中都处于弱势地位,都处在社会的最边缘地带。
法国修辞学家梅内有一句名言:“Les belles infideles”,即“翻译像女人一样,漂亮的不忠实”。
梅内的这句谚语深刻的揭露了潜藏在西方译界的双重歧视,也反应了翻译与女人在文学等级系统以及社会等级系统中的卑微地位。
这样看来,女性主义触发翻译研究的反思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