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的诊疗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63.73 KB
- 文档页数:2
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十分重要。
那么,什么是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呢?首先,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最常见的首选方法是非手术治疗,即采用空气灌肠疗法。
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通过向肠道内注入空气,使肠套叠部位得以扩张,从而使肠套叠得以解除。
这种治疗方法简单、安全,对小儿肠套叠的疗效也十分显著。
在临床实践中,大部分小儿肠套叠患儿均可通过空气灌肠疗法成功治愈,避免了手术的风险和创伤。
其次,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空气灌肠疗法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疗效,或者患儿存在严重的并发症,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一般采用腹腔镜手术或者开腹手术,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肠套叠的部位进行复位,解除肠套叠。
手术治疗虽然具有一定的创伤和风险,但对于一些复杂的、伴有严重并发症的小儿肠套叠患儿来说,手术治疗是必要的,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保护患儿的生命安全。
除了空气灌肠疗法和手术治疗外,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及时就诊十分重要,一旦发现小儿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次,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病情恶化。
最后,治疗结束后需要进行有效的康复护理,避免小儿肠套叠再次发作。
总之,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首选方法是空气灌肠疗法,可以有效解除肠套叠,避免手术的创伤和风险。
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下,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及时就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及有效的康复护理同样十分重要。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及时发现并治疗小儿肠套叠,保护小儿的健康。
婴儿肠套叠如何识别和处理婴儿肠套叠,是指小肠在大肠内部发生滑动,造成肠道阻塞和血液循环障碍的一种病症。
婴儿肠套叠常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如果不及时识别和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婴儿肠套叠的识别和处理方法。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婴儿肠套叠的症状。
婴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包括剧烈的腹痛、呕吐、便血和肠声增强等。
婴幼儿可能会展现出哭闹不安、抱腹反应强烈以及吸吮不安的表现。
这些症状一般会突然发作,而且难以缓解。
当婴幼儿出现这些症状时,家长应该立即带其就医。
识别婴儿肠套叠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X射线检查、B超、以及临床诊断等。
X射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观察肠道内是否有气体和液体积聚、肠壁是否增厚以及套叠部位是否明显,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肠套叠。
B超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肠道的病变情况,对于婴幼儿来说更为适用。
此外,临床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医生会通过询问症状、体格检查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肠套叠。
一旦婴幼儿被诊断出患有肠套叠,那么接下来就是急需处理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
处理肠套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非手术治疗,另一种是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通常是使用放气法和钡剂灌肠法。
放气法是通过将气体引入直肠,帮助婴幼儿排除肠道内的积气,从而解除肠套叠。
钡剂灌肠法则是在医生的指导下,将一种含有钡剂的液体通过灌肠管放入婴幼儿的肠道内,通过观察钡剂在肠道内的流动情况,医生可以判断出套叠的位置和程度,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
然而,非手术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婴幼儿肠套叠病例,对于一些病情较严重或症状较长时间的患儿来说,手术治疗是唯一的选择。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
开腹手术是传统的治疗方法,通过在腹部做切口,将套叠的肠段取出并进行修复。
腹腔镜手术则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在腹部做小切口,使用腹腔镜来进行手术操作。
相比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恢复快、疼痛小等优势。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肠套叠是一种急性腹痛常见疾病,主要发生在小儿身上。
肠套叠是指肠道的一段被另
一段肠道包裹并堵塞,导致肠道血液供应不充足,引起肠壁缺血、坏死,严重时还会引起
肠穿孔、感染等并发症。
肠套叠需要及时处理,以免危及患儿的生命。
肠套叠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肠道灌注
药物或液体,并结合肠道充气等方法,使肠套叠部位复位。
手术治疗则是通过手术操作将
套叠的肠道部分解开,恢复肠道的通畅。
肠套叠水压灌肠是非手术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在治疗小儿肠套叠中被广泛应用。
它通
过将一定量的液体注入肛门,增加肠道内的压力,推动套叠的肠道部分复位。
灌肠液的流
速也可以产生冲击力,帮助恢复正常肠道功能。
肠套叠水压灌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并促进肠套叠的复位。
根
据临床实践观察,水压灌肠治疗的有效率可以达到70%以上。
对于早期发现的小儿肠套叠,尤其是部分套叠病例,水压灌肠可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虽然水压灌肠是一种较为安全、简便的治疗方法,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小儿肠套叠病例。
对于已经出现肠道坏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患儿,或者经过多次灌肠无效的患儿,
需要及时转为手术治疗。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进
行评估,并由专业医生进行决策。
肠套叠的病因治疗与预防肠套叠是肠管逆行蠕动造成肠管的一部分逆行套入邻近肠腔内形成,虽然听起来可能有些陌生,但并不罕见,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以6-12婴儿最常见的月份。
肠套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春夏较多。
肠套叠有几个主要症状:哭闹、呕吐、血便、腹部肿瘤,其中婴儿哭闹是肠套叠最早、最重要的症状,表现为突发、剧烈、节奏。
原本健康的宝宝突然哭了,脸色苍白,紧握拳头,屈膝缩腹,手脚乱动,拒绝进食和牛奶,持续发作3-5分钟后自行缓解,间隔10-20几分钟后重新发作。
有些婴儿很好,表现为阵发性弓背,而不是哭泣。
哭闹发作后不久,呕吐发生。
它最初是牛奶和食物残渣,然后是胆汁。
在后期,它吐出粪便样液体,哭泣开始后8-12婴儿小时出现血便、红色果酱样便或血便、脓血便。
以上是肠套叠的早期症状。
如果你带宝宝去看医生,有经验的医生也会发现宝宝腹部有肿块,也就是肠套叠。
在发病后期,你甚至可以看到肿块从肛门脱落。
腹部肿块在肠套叠诊断中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婴儿的症状可能不典型,需要及时就医X片及腹部B确定超检。
1.回盲部解剖因素:婴儿期回盲部游动性大,回盲瓣肥大,小肠系膜较长,新生儿回肠盲肠直径比1:1.成年人1:23.5.提示回肠盲肠发育速度不同。
婴儿90%回肠瓣呈唇样突入盲肠,长达1cm此外,该地区淋巴组织丰富,炎症或食物刺激后容易引起充血、水肿和肥厚。
肠蠕动容易将盲瓣向前移动,拉动肠管形成套叠。
2.饮食变化:生后4~10个月是补充食物和增加牛奶量的时期,也是肠套叠的高峰期。
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改变食物的刺激,导致肠功能障碍,导致肠套叠。
3.病毒感染:急性肠套叠与肠内腺病毒和轮状病毒感染有关。
4.肠道痉挛和独立神经紊乱:由于各种食物、炎症、腹泻、细菌毒素等刺激肠道痉挛,导致肠道蠕动功能节律紊乱或反向蠕动,导致肠套叠。
有些人还提出,由于婴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独立神经系统活动障碍引起的套叠。
5.遗传因素:临床上发现部分肠套叠患者有家族史。
50例幼儿急性肠套叠诊诒、护理分析与体会孙弘毅(河南省通许县中医院影像科河南通许475400)【摘要】目的:探讨空气灌肠整复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治及护理。
方法:对50例婴幼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性45例,女性5例。
结果:经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复位)47例,2例发生穿孔进行手术治疗,1例患儿空气灌肠复位失败后手术。
复位成功率为94%。
结论:①肠套叠诊断除临床表现外,首选诊断性空气灌肠。
②根据患儿的病程时间长短及一般情况好坏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③X线下做空气灌肠安全无损伤,复位清晰,直观可见。
关键词婴幼儿肠套叠;空气灌肠;诊治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21)07-0047-01婴幼儿肠套叠是指婴幼儿某一段肠管及系膜套入邻近肠管内引起的肠梗阻。
本病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发病年龄以4个月~11个月的婴幼儿最为常见,尤其以春季发病率较高。
我院2021年12月~2021年12月共收治了50例婴幼儿肠套叠患者,均在X线下做空气灌肠复位,收到良好的医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病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的3个半月,1岁内患儿占48例,2岁~2.5岁2例。
发病时间45例在24小时内,3例48小时,1例超过了72小时。
症状与体征以阵发哭闹47例,呕吐(46例),血便(40例),腹部肿块(35例)为主要表现。
有腹泻及发热史者(15例),3例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而一般情况较严重者有腹膜刺激征。
1.2诊断。
临床表现: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肿块。
由于婴幼儿尚不会诉说,故常表现为一阵阵哭闹不安、屈膝缩腹、双臂乱舞或用手抓按腹部、面色苍白、拒食、出汗,持续数分钟后,腹痛缓解,小儿安静入睡,间歇10~20分钟左右,以上症状又反复发作。
可疑病例可作诊断性空气灌肠或B超确诊。
1.3方法。
本组50例患儿,全身情况良好,无肠坏死征象。
小儿肠套叠的诊疗体会
小儿肠套叠是新生儿消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异常,多为腹部手术或先天性畸形造成。
它的发生是由于肠管在腹腔内发生叠叠状堆积,使肠管连接处呈现狭窄,从而导致肠汁和食物残渣无法从肠道排出体外。
如果不及时处理,会导致营养不良、腹水和腹胀等问题,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代谢障碍、并发症、肠梗阻甚至死亡。
小儿肠套叠的诊疗体会:一般情况下,需要行腹腔镜手术,分清肠管叠叠状是否狭窄,如果发现狭窄,需要将叠叠状分离,以便恢复肠管的正常连接。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给予抗生素和营养支持等。
如果肠管叠叠状不狭窄,则可以采取保守治疗,但也需要加强营养支持,以便病情得到更快的恢复。
空气灌肠治疗600例小儿肠套叠体会作者:顾绍栋罗洪孙德霞来源:《健康必读·下半月》2010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0)03-0032-02【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3年来收治的600例肠套叠的诊治过程。
结果:600例中552例使用空气灌肠复位成功,有效率92.0%,空气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简便有效。
结论:早期的诊断,正确的空气灌肠可提高小儿急性肠套叠整复率,减少并发症,空气灌肠为肠套叠诊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肠套叠/诊断;肠套叠/治疗;空气灌肠肠套叠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内的一种梗阻,在婴幼儿期,尤其是4-10月的婴儿最多见,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降低。
以回肠结肠型最为常见。
我院2004年8月~2009年8月共收治小儿急性肠套叠600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600例小儿急性肠套叠病例,其中男376例(62.7%),女224例(37.3%)。
年龄2月~6岁,其中2月~1岁426例,1岁~2岁69例,2岁~3岁4例,三岁以上1例。
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哭闹或腹痛576例(96.0%),频繁呕吐377例(62.8%),果酱样便或粘液血便312例(52.0%),腹部包块330例(55%)。
全身状态差,反应差12例(2%),配合腹部按摩,空气灌肠复位成功552例,46例因就诊时间较晚或空气整复失败,空气灌肠确诊后行急诊手术,其中1例发生肠穿孔。
46例手术病人中20例发生肠坏死,44例阑尾套入,其中10例阑尾部分坏死,行阑尾切除术。
空气灌肠成功整复的552例中,经随访18例复发,再次行空气灌肠整复。
其中2例每年3、4月份连续复发3-5次,发作两年,均行空气灌肠整复。
2 讨论2.1 病因:小儿肠套叠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1]一般认为有小儿交感神经发育迟缓,植物神经系统活动失调导致肠管运动功能不协调,加上如下几个诱因:(1)6-8月小儿添加辅食阶段,肠道未能适应新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2)腹泻,小儿腹泻病人发生肠套叠非常常见,可能与腹泻时的肠道功能紊乱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有关。
#肠套叠的鉴别诊断
肠套叠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也可见于成人。
它是一种疾病过程中出现一段肠管滑入另一段肠管的情况,通常出现在小肠和大肠交界处。
肠套叠的诊断需要仔细的鉴别,以便确定最合适的处理方案。
以下是肠套叠的鉴别诊断要点:
##1. 体格检查腹部触诊: - 肠套叠时可出现压痛、脓性分泌物和腹围增大等症状。
- 注意检查腹壁是否紧张,有无腹部包块或腹部扭转等体征。
其他部位触诊: - 注意检查肛门直肠部位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异常。
- 注意检查腹股沟区域是否有明显疼痛或包块。
##2.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 - 肠套叠常表现为空气水平肠管内可见“鱼饼样”或“浓缩咖啡样”病灶。
- 腹部X线平片可显示肠套叠引起的胆气扩张和液平面。
超声检查: - 腹部超声可以明确观察到肠套叠的情况,并帮助鉴别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
##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 - 血常规检查可能显示白细胞计数增高,提示炎症可能存在。
- 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蛋白检查有助于评估体内炎症水平。
尿液检查: - 尿液分析可排除泌尿系统问题对腹痛的影响。
##4. 其他检查胃镜检查: - 对于怀疑有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痛的患者,胃镜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胃肠问题。
CT扫描: - CT扫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肠套叠诊断信息。
综上所述,对于疑似肠套叠的患者,医生应该综合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确保做出准确的诊断。
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肠套叠引起的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肠套叠的症状文章目录*一、肠套叠的症状*二、肠套叠的并发症*三、肠套叠的饮食注意事项1. 肠套叠吃什么好2. 肠套叠不能吃什么肠套叠的症状1、哭闹宝宝哭闹具有阵发性,哭闹过后会恢复安静。
肠蠕动是叠套的助力,它牵动肠管的移动,会产生疼痛感。
一旦肠蠕动开始,孩子就会哭闹,此时宝宝会用拒绝进食、手脚乱动等表达痛感,当蠕动波结束后,宝宝便会停止哭闹。
2、呕吐消化系统失调,是肠道叠套带来的恶果,呕吐现象会在孩子身上呈现。
起初呕吐物为进食的东西,可能伴有胆汁,病情加剧时,可出现奇臭的粪便类液状物。
3、腹部肿块部分肠道会因为叠套出现隆起,初期,肿块很容易在孩子腹部被摸到,后期肿块变得不明显。
4、大便异常血便是肠道感染的表现,肠道出现叠套6个小时后,绝大部分小儿会排便,此时粪便会有血,稀薄,呈现胶冻样,如果酱的颜色,少部分患儿没有,只是肛门处会有血渍。
肠叠套导致了肠粘膜受损,因其嵌入致使供血不足,所以宝宝会出现出血、水肿等症状,其分泌的液体与肠液混合就造成了大便的异常。
5、全身异常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肠叠套,到了后期,宝宝的情况会异常危险。
孩子的神经受到损害,会出现嗜睡、反应迟钝、脱水等症状。
其中腹膜炎是病变的先兆,孩子会有休克,甚至是死亡的危险。
肠套叠的并发症1、中毒肠套叠刚显现的时候,孩子没有可怕的症状,如果病情被忽视了,肠壁会出现坏死等症状,此时他们全身机能会紊乱,一些宝宝会出现高烧、脱水等,中毒现象会发生,甚至宝宝生命也受到威胁。
2、后遗症幼儿肠道出现套叠现象,如果就诊不及时,可能会给以后的生活留下隐患。
叠加的肠壁血流难以流通,时间久了,可能坏死或者穿孔,进而引起腹膜炎的出现,即使宝宝日后缓解了这些症状,一旦病毒入侵,也有复发的可能。
肠套叠的饮食注意事项1、肠套叠吃什么好 1.1、牛奶属于流质饮食,对胃肠道没有刺激性,无糖的不宜产气。
250毫升每天。
1.2、稀饭比较清淡,且对胃肠道刺激性小,无渣,适合本病患儿多吃。
肠套叠治疗方法肠套叠,又称肠套叠症,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特别是在婴幼儿中更为常见。
肠套叠是指肠道的一段在另一段肠道内滑脱,造成肠腔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疾病。
临床上,肠套叠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非手术治疗方法:1. 气钡双重造影,这是一种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在患者肛门插入气体和造影剂,使肠道充气并进行X光检查,从而观察肠套叠的位置和程度。
对于早期发现的肠套叠,可以通过气钡双重造影来进行诊断和治疗。
2. 腹部按摩,对于婴幼儿肠套叠症患者,腹部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通过轻柔的按摩可以帮助肠道排气和排便,缓解肠套叠引起的症状。
3. 药物治疗,在肠套叠的早期阶段,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止痛药、抗生素和消炎药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和预防感染。
手术治疗方法:1. 腹腔镜手术,对于复杂的肠套叠症患者,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通过腹腔镜可以在不开放腹腔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恢复时间。
2. 传统开放手术,对于严重的肠套叠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传统的开放手术。
在手术中,医生会重新定位肠道,修复肠道损伤,并清除坏死组织,以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3. 放射介入治疗,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肠套叠症患者,放射介入治疗可以作为一种选择。
通过介入治疗可以在不进行手术的情况下,通过导管在血管内进行治疗,减少手术创伤和恢复时间。
总结:肠套叠症的治疗方法多样,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避免不当的饮食和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了解肠套叠症的治疗方法,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恢复健康。
继发性肠套叠诊疗体会摘要】目的:总结小儿继发性肠套叠临床表现特点及诊疗经验。
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9例继发性肠套叠的手术患儿,进行诊断及治疗。
结果:28例患儿在手术治疗后的随访过程中,没有出现肠套叠复发及相关并发症;另外1例患儿在术后2个月左右出现了粘连性肠梗阻,在保守治疗后痊愈。
结论:继发性肠套叠常发生于年龄偏大的患儿,且易反复发作。
一旦确诊,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腹腔镜手术治疗继发性肠套叠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儿童、肠套叠、继发性【中图分类号】R5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27-0140-02肠套叠是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最常见的急腹症和肠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1]。
绝大多数肠套叠患者均为特发性肠套叠,而继发性肠套叠约占病例的6%[2]。
一旦发现肠套叠,空气灌肠或水灌肠整复被用于大多数肠套叠患儿,但继发性肠套叠的患儿,手术复位是最佳选择。
如果对于继发性肠套叠患儿重复使用不必要的灌肠,可能会加重肠道损伤,导致肠穿孔,甚至出现腹膜炎、败血症等危及患儿生命的严重并发症。
目前临床上对于肠套叠的诊断是比较容易的,但是一些继发性肠套叠的术前诊断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9例继发性肠套叠患儿的临床数据,提出一些自己的诊疗体会。
1.资料及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8年6月,29例继发性肠套叠的手术患儿;对于这些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进行分析,导致肠套叠的致病因素通过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明确。
2.结果2.1 临床特点选取2010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29例被诊断为继发性肠套叠患儿,其中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0例。
年龄范围2月~13岁,中位数年龄为3.8岁;所有患儿均因不同的临床表现:阵发性腹痛、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包块。
2.2 诊断与治疗29例患儿就诊时均行腹部B超检查,检查结果均提示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文章目录*一、小儿肠套叠的症状*二、小儿肠套叠的并发症*三、小儿肠套叠的饮食注意事项1. 小儿肠套叠吃什么好2. 小儿肠套叠不能吃什么小儿肠套叠的症状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1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1、婴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1.1、阵发性哭吵:常见既往健康肥胖的婴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发作。
此种阵发性哭闹与肠蠕动间期相一致,由于肠蠕动将套入肠段向前推进,肠系膜被牵拉,肠套叠鞘部产生强烈收缩而引起的剧烈疼痛,当蠕动波过后,患儿即转为安静。
肠套叠晚期合并肠坏死和腹膜炎后,患儿表现萎靡不振,反应低下。
1.2、呕吐初为奶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1.3、腹部包块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1.4、果酱样血便婴儿肠套叠发生血便者达80%以上,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后6~12小时排血便,早者在发病后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1.5、肛门指诊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1.6、全身状况依就诊早晚而异,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
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
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2、儿童肠套叠儿童肠套叠临床症状与婴儿肠套叠相比较,症状不典型。
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坏死发生时间相对比较晚。
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
幼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和手术干预幼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腹症,指肠道的一段被另一段肠道套入,导致肠道阻塞和血液循环障碍。
这种疾病需要及时治疗和手术干预,以避免严重的并发症和危及生命。
本文将介绍幼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和手术干预。
一、非手术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对于早期幼儿肠套叠,可以尝试非手术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生素、止吐药和解痉药。
抗生素可以预防感染,止吐药可以缓解呕吐症状,解痉药可以缓解肠道痉挛。
但是药物治疗只适用于早期病例,对于病情较重或已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仍需手术干预。
2. 气囊复位法:气囊复位法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适用于早期幼儿肠套叠。
通过导管插入肠道,将气囊充气,使套叠的肠道复位。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需要专业医生进行操作,且适用范围有限。
二、手术治疗方法1.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是目前治疗幼儿肠套叠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腹腔镜器械插入腹腔,观察肠道情况并进行手术干预。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适用于早期幼儿肠套叠。
2. 开腹手术:对于病情较重或已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幼儿肠套叠,常采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开腹手术可以更直观地观察肠道情况,进行套叠肠段的复位和切除。
手术后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恢复情况,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三、手术干预后的护理1. 术后休息:手术后的幼儿需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促进伤口愈合和恢复。
2. 饮食调理:术后幼儿需要逐渐恢复饮食,从流质食物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和软食。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高脂肪食物,以免对肠道造成刺激。
3. 观察并发症:术后需要密切观察幼儿的恢复情况,特别是是否出现术后并发症,如感染、肠梗阻等。
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4. 定期复查:术后幼儿需要定期复查,包括肠道通畅情况、肠道功能恢复情况等。
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以避免病情复发或并发症的发生。
总结起来,幼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和手术干预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