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6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表里的生物》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6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6个词语。
2.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1.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冯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但不知不觉从村疏处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预设:诗人小时候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思考的孩子。
2.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冯至,我们先了解一下冯至的基本情况吧!冯至,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
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冯至写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板书:表里的生物冯至)设计意图:用冯至的现代诗引入,让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观点,旨在自然地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启发思考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更为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表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6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6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4.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教学重难点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教学策略1.识字写字本课要求会写的“脆、拦、玻、璃、恶、怖”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恶”是上下结构的字。
2.朗读指导本课朗读时侧重于指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与心理描写,朗读教学应当注意读出对话时人物的语气,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通过默读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3.理解运用按照“整体感知——局部研读——整体把握”的步骤进行教学。
突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如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
学完本课,安排了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描写手法写作文,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机械手表。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脆、拦”等6个字,正确读写“洪亮、盲人”等16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自学字词1.激趣导入,读题设问。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①学生发言交流。
②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
(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2)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3)(出示旧式机械手表)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里面有生物吗?(4)板书课题。
2.自读课文,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同学。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6课《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表里的生物》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6个字,会写“机器、钟楼”等16个词语。
2.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重点】1.能联系课题,结合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难点】理清思路,梳理“我”思考探究的过程,初步感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出示现代诗:《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
学生自由朗读后思考:诗人小时候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我们天天走着一条小路冯至我们天天走着一条熟路回到我们居住的地方;但是在这林里面还隐藏许多小路,又深邃,又生疏。
走一条生的,便有些心慌,怕越走越远,走入迷途,但不知不觉从村疏处忽然望见我们住的地方像座新的岛屿呈在天边。
我们的身边有多少事物向我们要求新的发现: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预设:诗人小时候是一个好奇心强、爱思考的孩子。
2.引导:这首诗的作者是冯至,我们先了解一下冯至的基本情况吧!冯至,原名冯承植,直隶涿州(今属河北)人,现代诗人、学者。
主要作品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十年诗抄》;散文集《山水》《东欧杂记》;历史小说《伍子胥》;传记《杜甫传》;译著《海涅诗选》《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
鲁迅曾称赞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980年被聘为瑞典皇家文学、历史、文物科学院外籍院士。
3.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冯至写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
(板书:表里的生物冯至)设计意图:用冯至的现代诗引入,让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观点,旨在自然地拉近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启发思考作者小时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更为课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表里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表里、生物、机械”等词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作者通过描述表里的生物来表达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作者的观察和想象,把握文章的科学内涵。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表里生物的资料或图片。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手表或钟表?里面的小零件和机械结构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表里的生物》就是一篇关于手表内部世界的有趣描述。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质疑:表里的生物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和语调。
3.交流初步感知:通过读课文,你了解了什么?表里的生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教师随即板书:神奇、有趣、好奇等。
(三)细读课文,品读词句1.自主研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细节描述了表里的生物?这些描述给你带来了哪些感受?并划出关键的语句。
2.小组交流讨论,互相学习。
引导学生从重点词句入手,深入体会作者的观察和想象。
以下是一个示例:(1)描述表里的生物:引导学生抓住“极小、精细、复杂”等词语体会表里的生物虽小但构造复杂的特点。
教师随即板书:构造复杂。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2)作者的想象:引导学生抓住“幻想、推测、想象”等词语体会作者对科学的好奇和热爱。
教师随即板书:好奇热爱。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5个字,会写“洪亮、盲人”等11个词语。
2.默读课文。
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印证自己的观点。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一定见过人们戴在手腕上用来看时间的手表,那你们听说过表中的生物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表里的生物》。
(板书课题)2.大致了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冯至,看看他在小时候是如何以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的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由、出声地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蝎(xiē)子钵(bō)子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脆”“蟋”“蟀”,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关于表里有个小蝎子的说法。
)2.点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并说说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引起下文的。
(在小时候的作者看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
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3.课文中父亲多次强调“不许动”,为什么(表在那个贫困年代,不论是对个人还是家庭来说,除了具有掌握时间的功用外,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东西。
父亲怕被孩子弄坏了,所以规定:不许动。
)4.读课文第2~16自然段,思考:作者是在怎样的好奇心驱使下,发现这个“美丽的世界”的作者唯恐父亲把这个“美丽的世界”盖上指的是什么(在“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的驱使下,父亲终于打开了表盖。
这个“美丽的世界”是指“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面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
《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证实自己的观点的,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是如何猜想观点,推测证实自己的观点的。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是怎样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证实自己的观点的,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生看图回答。
)3.教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段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第16课《表里的生物》。
4.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由表导入课文,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2.教师出示生字词。
生字:脆、拦、玻、璃、恶、怖、蟋、蟀新词:机器、钟楼、洪亮、街心、盲人、坚硬、清脆、单调、请求、加速、齿轮、玻璃、唯恐、丑恶、恐怖、证实、蟋蟀(1)全班齐读(2)指名读3.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根据这个提示来说一说。
(出示提示)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
4.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9):写“我”小时候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猜想父亲的表里关着一个生物。
第二部分:(10—21)写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里面,并告诉“我”里面有个小蝎子,不能动,他的话证实了“我”的猜测。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
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是一定有一个小生物。
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
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科学释疑】全自动机械表工作原理技术原理:手表运走能量靠的是发条的弹力提供的,当上满发条时,它的力矩较大,随着手表的运走,发条的发松,它的力矩也逐渐减小。
手表从上紧发条到24小时这段时间,它的力矩输出是平稳的,此时走时也比较精确,误差小。
而超过24小时以后,发条力矩会急骤下降,走时误差增大。
为确保手表走时更准确,所以要每天定时上满发条。
主要特点:全自动机械表不用电池,有些是带手动上发条的,有些不带,但还是有手动上发条的最好。
一般在发条上满的情况下可以连续运行30小时左右,看机芯而定。
老年人和常坐办公室以及运动少者最不适宜佩戴此类手表,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佩戴者定期给手表手动上弦。
自动机械表在常温下,24小时误差在±45秒者为正常误差。
因自动机械表须靠手臂的摆动而自动上弦,所以每天必须配戴八小时以上,才能确保计时准确。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下面带点字注上拼音。
【】【】【】【】【】【】【】【】蝎.子狗吠.三弦.蝈蝈.儿葫芦.恐怖.蟋.蟀.二、读拼音,写词语。
qín xián qīng cuì bō li chán míng()()()()三、用“清”字组词,填入句子,让句子更通顺。
雨后,我顺着林荫小路散步,听着()的鸟鸣,呼吸着()的空气,聆听着()的小溪欢腾跳跃的歌唱,喝一口()的泉水,真是()怡人,令人心旷神怡。
第1篇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注意拨字写法,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指的是什么3,体会在作者眼中童年的记忆是人生的珍宝,值得回忆.【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表里的生物究竟是指什么.【教学难点】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童年的事件是作者人生的珍宝.【教学准备】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教学时数】3课时.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一)生字:秒:秒表,秒针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拨:拨号,拨弄,拨打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怖:恐怖,阴森可怖(二)正音字:琴弦(__án)清脆(cuì)立即(jí)玻璃(li)蝉(chán)(三)多音字: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四)近(反)义词:立即--马上呈现--显现增加--减少拒绝--接受(五)生词解释: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清脆:(声音)清楚悦耳.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四,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五,布置作业: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第二课时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三,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第三课时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为什么后来不说了三,拓展与运用.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五,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课.第2篇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一等奖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表里的生物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2、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
3、学会“蝎、蟋、蟀、蝈”4个会认字。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意思。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
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例:﹡“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
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新人教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第1课时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脆、拦”等生字,理解字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巩固识字、写字的能力。
2.默读课文,能联系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板块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谈话启发,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大自然中的什么声音?请描述一下。
(1)学生交流、发言。
(2)教师播放一组自然界中生物发出的声音。
(如,牛、百灵鸟、鸭子、鹦鹉等动物的叫声)(3)自由讨论:除了这些有生命的生物外,自然界中还有没有能发出声音的无生命的东西?(如,雷、海浪、风等) 2.点出课题。
(1)教师出示旧式机械手表,提问:这块手表能够发出声音(让学生听),说明它里面有生物吗?(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板书课题和作者。
3.简单介绍作者,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冯至(1905—1993), 诗人、学者。
他曾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代表作有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诗》,散文集《山水》等。
4.过渡:现代诗人冯至小时候对手表里有生物这件事,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回忆他的童年趣事吧。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课件出示默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默读时,不出声、不指读,适当加快速度。
(2)一边默读,一边了解课文大意。
(3)勾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及人物心理的词语。
2.指名读含有本课要求会写的字的语句,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相互纠正读音。
“脆”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
“拦”是边音,读lán,不要读成鼻音nán。
“恶”是多音字,在文中“丑恶”一词中读è。
3.出示要求会写的字,引导学生观察书写要点,指导学生书写。
本课左右结构的字居多,注意强调书写时左窄右宽的规律。
教师要注意对个别难写字的指导,可让学生先自主观察,分析重难点,再进行书写。
“脆”右部第四笔竖撇向左下伸展,末笔竖弯钩出笔圆润。
1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22*《表里的生物》
教
学
设
计
2
22*《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找出相
关句子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4、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激
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不断探索的精
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就要渴求知识,养成勤于思索的
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3
1、(出示表的图片)问:这是什么?(板书:“表”)
2、问:表里面有什么东西?(出示表内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图说出表里面有哪些东西?
生看图回答。
师总结:表里面有螺丝、有齿轮、有表针等,但著名的作家冯
至童年时却认为表里面有生物(板书“生物”),他认为表里有个
活着的小蝎子之类的小动物,他就把自己童年的这一段认识,这
个有趣的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
第22课《表里的生物》。
3、板书课题,生齐课题。
二、出示预示提示
1、学会“蝎、蟋、蟀、蝈”4个认读生字。
2、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3、文中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在文中
找出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
4、学了课文之后你觉得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带着预习提示听课文录音。
三、整体感知
1、画出生字词,自学交流并汇报
(1)生自己读
(2)指名读
(3)归纳这些生字的特点(都是“虫”字旁)。
4
(4)学生欣赏这些动物的图片并了解它的特点。
2、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
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话(表里有
个小蝎子在里面)。
(1)、让学生带着这段练习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
容。
(2)指名完成这段练习。
(3)师进行点拨并板书出主要内容。
四、深入学习,体会人物个性。
1、课文中主要出现了两个主要人物“我”和爸爸,文中刻
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
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世界。
(1)、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句子。
(2)、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自己找到的句子。
(3)、指名说说这些描写哪些让你很欣赏并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听后进行点评。
2、思考
(1)、小时候, “我” 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
生物。” “我”是怎样得出这个观点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
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虫唱、钟声、琴声这一
5
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
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2)、父亲的表不是活的生物却能发出声音,听到表声后“我”有
什么反应?从这一系列的反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得孩子?
爱听着声音,想伸手摸一摸
父亲不允许我动,但是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
不敢,因此心里很痛苦。
好奇心强
(3)、从“我”对父亲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中,你认为“我”是一个
怎样得孩子呢?
渴求知识、求知欲望强
五、总结
从上面的分析、讨论、朗读中总结“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六、板书设计
22*表里的生物
凡是能发声的都是活的生物(认知、猜测)
趣 表能发声(好奇)
表里有生物(推测)→证实
七、作业设计(任选一题)
1、 你对哪些事物产生过强烈的好奇心?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6
2、你的童年也一定发生过许多有趣的事吧,请你也像作者那样
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将你的童年趣事写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