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导论和旅游资源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7.85 MB
- 文档页数:60
旅游资源分类的标准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对于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来说,如何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是至关重要的。
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更好地了解目的地的特色,也可以指导旅游业发展和管理。
下面将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服务设施等方面,对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自然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景观的分类可以根据地貌、水系、植被等因素进行划分。
比如,按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等类型;按水系可分为河流、湖泊、海洋等类型;按植被可分为森林、草原、沙漠等类型。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可以作为旅游目的地,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游憩和探险体验。
其次,人文资源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景观的分类可以根据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艺术表现等因素进行划分。
比如,按历史文化可分为古迹遗址、历史建筑、传统村落等类型;按民俗风情可分为民俗节庆、民间艺术、民俗表演等类型;按艺术表现可分为文学作品、音乐舞蹈、美术雕塑等类型。
这些人文景观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历史文化的感受,还可以增加旅游的趣味性和文化内涵。
最后,服务设施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设施的分类可以根据便利程度、品质水平、特色特点等因素进行划分。
比如,按便利程度可分为交通设施、住宿设施、餐饮设施等类型;按品质水平可分为星级酒店、特色客栈、特色餐厅等类型;按特色特点可分为民宿农家乐、特色美食街、特色手工艺品店等类型。
这些服务设施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旅行环境,还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综上所述,旅游资源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服务设施三个方面。
通过对这些旅游资源的分类和评价,可以更好地指导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希望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从业者能够根据这些分类标准,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导论1、旅游的本质是由旅游目的决定的,是一种主要以获得心理上的快感为目的的审美过程和自娱过程。
①文化审美型的休闲活动。
②综合消费型的社会经济活动。
③身心愉悦型的社会交往活动。
④塑造人格型的现代生活方式。
2、英国人托马斯·库克于1841年组建了世界上第一家旅行社——通济隆旅行社,这标志着世界旅游业的正式诞生,他还编印了世界最早的旅行杂志——《利物浦之行手册》3、旅游学的研究对象①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及运动规律②旅游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及发展规律。
③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评价与协调发展。
第二章旅游者1、旅游者就是为了某些目的离开常住地到了异国他乡旅行和访问的人。
2、国际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国,到另一个国家访问至少24小时的人。
(国际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3、罗马会议定义:游客分为两类,一是到访目的地停留过夜的游客,在旅游统计中称之为“旅游者”(Tourist)另一类则是不在目的地停留过夜而是当日返回或当日离开的游客,在旅游统计中称之为“短程游客”(Excursionist)或“一日游客”(Day Tripper 或Day visitor),实际上也就是不过夜的旅游者。
4、旅游需求是促使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的内部驱动力。
这个驱动力可以分为生理,心理两个方面。
5、人们外出消遣或度假旅游主要就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要。
第三章旅游资源1、旅游资源的内涵(表现方面)①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②旅游资源具有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吸引功能。
③旅游资源被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环境效益)。
④旅游资源的概念在不断发展,旅游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
2、旅游资源分类的国家标准:依据旅游资源的性状,即现在状况、形态、特性和特征,将其划分为“主类”(8个)“亚类”(31个)和“基本类型”(155个)三个层次,每一层次的旅游资源类型都有相应的汉语拼音代号。
《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旅游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授课学时:总学时(45)学分:3课程性质:《旅游地理学》的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旅游管理、资源与环境相关的本科专业的一门必选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
该课程传授有关旅游行为与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和旅游行为时空变化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旅游学科、地理学科的相关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旅游、地理素质与理论修养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目标:知识: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旅游需求预测;¨旅游资源和旅游地评价;¨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旅游环境容量;旅游交通;¨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能力与技能: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与技能:¨ 正确的认识旅游行为能力;¨ 能够利用所学的旅游地理学的时空理论分析现代旅游行为;¨ 具备自学更高的与旅游学科、地理学科有关理论能力。
态度与情感:增强对旅游行为深入理解的信心,激发进一步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旅游、地理相关学科的乐趣。
)先修后续课程:本课程在修读基础地理课程或基础旅游课程的基础后修读本课程。
课程内容:第一章导论【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和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理解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掌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重点与难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内容】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理论教学内容(学时)3个课时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三、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作业与思考】1 简述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2简述旅游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旅游地理研究回顾【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理解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掌握现代旅游地理学(国外旅游地理学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作者:刘晓鹰主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4-1 字数:367000 页数: 236 开本: 16开I S B N : 9787030213709 包装:平装定价:36.00内容简介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旅游经济学的基本内容、理论和方法。
现代旅游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是本书的重要特点。
全书共11章,包括四大部分:旅游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旅游市场及其供给关系;旅游经济的管理与决策;旅游经济学的展望。
每一章的分析都包括理论与实证分析两大块,理论分析部分阐述相关旅游经济学基本理论,揭示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实证部分则以大量具体详实的案例,针对当前旅游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书系四川省旅游类系列精品教材,由四川省教育厅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众多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及中青年学者合作编著。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旅游及其相关专业的本科或专科教材,也可作为中专、高等职业教育或自学考试教材,还可作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使用。
目录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现代旅游经济活动第三章旅游产品与开发第四章旅游需求与供给第五章旅游市场第六章旅游消费及价格第七章旅游收入与分配第八章旅游投资及效益研究第九章旅游企业的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第十章旅游经济效益与评价第十一章旅游产业及其增长与发展后记书名:旅游经济学ISBN:730007229 作者:Adrian Bull(亚德里恩﹒布尔) 出版社:郑州大学(原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定价:24 页数:336 出版日期:2006-5-1 版次: 1 开本:特16开包装:平装简介在世界范围内,旅游正在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
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众化的旅游保持着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继石油、汽车和房地产业之后的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我国旅游业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短短20多年间,我国已从一个世界排名第41位的旅游小国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排名第6位的旅游大国,并正逐渐向世界旅游一流强国迈进。
旅游线路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旅游线路设计》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旅游线路设计课程类型:专业限选课总学时:32讲课学时:32学分:2先修课程:旅行社经营管理一、课程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旨在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了解旅游线路设计的主要思想、方法、要求和原则,掌握旅游线路设计的技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根据具体要求设计出符合旅行社和旅游者需要的旅游线路。
二、课程说明本课程为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限选课,主要讲授旅游线路设计要素的评价与选择、旅游线路目标市场的需求分析、旅游线路方案的评价与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采用讲授加学生自主设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讲授,并且为考试课,采用平时成绩(30%)加课程测试(70%)的方法进行考核。
考试题型包括简答题、论述题和线路设计实例题。
三、教学内容第一讲:导论(2课时)本讲主要介绍旅游线路产品的特点和旅游线路设计的概念,以及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关系。
教学重点是旅游线路设计的概念,教学难点是旅游线路产品的特点。
第二讲:旅游者消费行为(2课时)本讲主要介绍旅游要素的消费行为、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旅游者空间行为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旅游要素的消费行为。
第三讲:旅游要素评价(8课时)本讲主要介绍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旅游资源分类和旅游资源的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影响旅游线路设计的资源要素分析。
以下省略,共计21讲课时)最后,建议对于学生的课前准备,可以让他们思考关于旅行社未来发展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的内容。
二、基于旅游者旅游行为的旅游资源分类旅游资源可以根据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进行分类。
其中,经济因素、体力因素、视觉因素、内涵因素和精神因素是五大主要分类。
经济因素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价格、费用等经济因素的关注程度;体力因素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体力消耗的关注程度;视觉因素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景观、风景等视觉体验的关注程度;内涵因素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文化、历史等内在价值的关注程度;精神因素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心理体验、情感体验等精神层面的关注程度。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旅游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国外:1.从单科独进的分散研究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发展2.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理论研究3.对国际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国内旅游的研究,对第三世界旅游的研究超过了对发达国家旅游的研究;国内:1.相对而言,中国的旅游研究历程很短;2.中国旅游研究起步期、中国旅游业产生与发展的源头时期、以及中国旅游教育和发展的初创期,三者是同步的;3中国旅游研究首先从旅游专业教材建设开始,且多是对国外专业教材的翻译借用;4从旅游业的角度而不是从旅游活动的角度架构学科的研究框架,在认识方法上带有浓重的功利性;旅游学科一开始就被定位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的应用性学科;对国内外旅游学的评价:中国旅游研究从事理论探讨,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成果很少;主流是应用导向和热点导向;大部分研究成果或者趋于微观的、业务性的探讨,或者喜欢做大文章,框架宏大,内容平常;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是诠释性的论证,科学的实证性较少; 总体来看,国外旅游研究与国外在数量和质量上存在较大差距;第二节旅游学的研究内容与对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本书定义: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旅游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认识这种矛盾的性质及其发生原因、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和他所产生的各种外部影响;旅游学的研究内容:1.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旅游的本质与特征旅游者分类及其特征旅游需要及其形成机制旅游需要与旅游需求的关系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旅游决策过程旅游体验过程旅游流的运动规律及其影响旅游容量及其容量管理针对旅游产业活动的研究:对旅游研究内容的多元认识旅游作为一种人类经历旅游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旅游作为一种地理现象旅游作为一种财源旅游作为一种商业活动旅游作为一种行业不同的认识视角,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及其表现存在差异;第三节旅游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体系旅游学的跨学科性质:不仅表现在旅游学研究的历史进程当中,它实际上植根于旅游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这个根本点上;正式因为旅游所包含内容因素广泛,牵扯关系复杂,单纯靠一种研究方法就不可能解决所有相关问题;旅游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要求它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跨学科是中等层次的,多学科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合作研究,强调学科间的协作,强调在解决问题时的各学科的相互补充的作用;第四节:旅游学的研究方法由于研究问题的不同性质,方法论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三个层次的方法论:1.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哲学方法论;2.第二层次的方法论是一般科学方法论此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具有一般性;3.第三层次的方法论是具体科学研究领域的方法论,是针对某个学科或某个知识领域的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探索这种方法论更带有专门性的特点;旅游学研究方法的类型:定性的和定量的研究方法实证的和规范的研究方法演绎的和归纳的研究方法历史的和共时的研究方法在位的和出位的研究方法探测性的、描述性的和解释性的研究方法旅游学研究常用方法: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混合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法旅游学研究中的几中具体方法:1.田野工作 2.模式分析 3.科学实验 4.统计分析第二章旅游的本质和特征第一节旅游的本质和特征旅游的本质规定:总而言之,从旅游发生和运行过程上看,由于愉悦性的休闲体验是旅游的内核,因此,旅游就表现为一种个人行为,并且是在个人的意愿、志趣支配下受个人支付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行为,不管是以散客或组团的形式旅游,均是如此;..书56旅游的基本属性:一旅游的消费属性二旅游的休闲属性1.旅游的目的表现为借助葛总可以娱情悦性的活动达到的愉悦体验,这显然区别于为谋生而进行的劳动,也不同于为维持生存而从事的活动;2.旅游时发生与自由时间或余暇当中的行为;3.从旅游的活动构成上看,旅游这种休闲行为实际上又是众多的休闲活动的组合; 三旅游的社会属性注:内容也要了解详见书57页第二节旅游的定义与类型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旅游的定义:旅游的几种典型定义:早期的旅游定义中外对比被经济化了的旅游定义文化论者的旅游定义官方和半官方定义旅游及其相关范畴的定义: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其内涵包括以下几点: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愉悦体验;旅游是一种个人行为,非制度性安排;旅游是一种休闲;旅游的两个突出特征是异地性和暂时性;旅游概念内涵的泛化在旅游学科建设以及旅游发展实践中都产生了深刻但未必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1.概念内涵的泛化是导致实践中概念混乱的直接原因; 2.在旅游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旅游一词所存在的概念内涵泛化问题,直接误导了旅游的学科建设的方向,使旅游者的学科体系不能及时地建立起来;3.旅游概念内涵泛化也导致人们在从事旅游研究时过分倾向于综合的方法而忽略分析的方法;4.旅游概念内涵泛化所产生的影响在旅游业发展实践中也有所反映;旅游的类型:根据旅游成分的纯粹程度:完全型旅游和嵌入型旅游按旅游的组织方式:散客旅游和团体包价旅游按是否跨越国境: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按旅游所经历的时间长度:过夜旅游和不过夜旅游第三章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第一节旅游者旅游者传统的定义:属于国际旅游者的四类人依据目的1.为了娱乐、家庭事务或健康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2.为出席国际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包括科学、行政、外交、宗教、体育等会议或公务3.为商业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4.在海上巡游途中停靠某国,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足24h;不属于国际旅游者的五类人1.为到另一国家谋求职业或长期居住的人;2.前来入学就读的外国学生;3.居住在边境地区、日常跨越国境到邻国工作的人;4.临时过境但不作法律意义上停留的人,即使在境内时间超过24h;缺陷:访问超过24小时,没有对一日游游客进行规定历史演变:年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的界定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IUOTO对1937年定义做了修订,包括将以修学形式旅游的学生视为旅游者,以及界定了一个新的旅游者类型:international excursionist,即“短途国际旅游者”或“当日往返国际旅游者”;该类型旅游者指在另一个国家访问不超过24小时的人;另外,IUOTO还定义了过境旅行者,他们是路过一个国家但不作法律意义上的停留的人,不管他们在该国停留多久;2.国际旅游者的进一步规范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举行的国际旅行与旅游会议上,对逗留时间超过24小时的旅游者tourists与逗留时间不足24小时的游客visitors加以区别;1967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明确了旅游者tourists与不过夜旅游者excursionists的划分,且二者统一于visitors一词,其定义为:“除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外,基于任何其他目的到一个非常住国去访问的人; ”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进一步明确了visitors、tourists和excursionists的技术性定义;这些定义成为大多数国家进行旅游者统计的依据;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定义,国际游客international visitors不包括下列人:一为移民或就业而进入目的地国家的人...详见书102 二国际游客有分为国际过夜旅游者和国际不过夜旅游者国内旅游者定义:1.世界旅游组织定义:过夜国内旅游者是指在本国某一目的地履行超过二十四小时而少于一年的人,其目的是休闲、度假、运动、商务、会议、学习、探亲访友、健康或宗教;不过夜国内旅游者是指基于以上任一目的应在目的地逗留不足24小时的人;2.北美国家的定义:美国单程80或160公里,加拿大至少八十公里;安大略省用40公里优点:通常超过一定距离后就离开了其日常居住的社区城市,且距离与时间往往是成正比的;符合旅游“异地性”的特征;缺陷:行政边界居民容易被遗漏;3.欧洲国家的定义: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少于四个月的人,以消遣,健康,出差或参加各种会议,商业旅行,改变课堂教学的修学旅行为目的的;优点:在外过夜的旅游者通常旅行距离较远,离开了其日常居住的地区;缺陷:将当日往返的一日游游客排除在外;4.我国的定义,1分为国内过夜游客和国内一日游游客;国内过夜游客:在其他地方旅游住宿设施内停留至少一夜,不超过12个月;国内一日游游客:离开常驻地10公里以外,时间超过6小时又不足24小时,并未在旅游住宿设施内过夜;2规定了7种不属于国内游客的人;各国间对国内旅游者界定的分歧主要是依据时间标准和距离标准;本书对旅游者的定义:旅游者是指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短暂的休闲体验的人;详细4点见书104按旅游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划分:图第二节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定义:1. 需把握并承认的事实旅游资源因可以向旅游者提供休闲体验的凭借而对旅游者具有某种吸引力;作为一种资源形态,旅游资源主要存在于一种潜在的待开发的状态,同时也包括已开发但尚未得到完全开发的那一部分资源;旅游资源完全因他目的而生成或存在,只是由于人们价值观的缘故而在一定历史时期成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不管是以单体或复合体的形式存在,都依托于一定的地域空间,是绝对不能移动的;2.旅游资源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先于旅游而客观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因其对潜在旅游者所具有的休闲体验价值而可供旅游产业加以开发的潜在财富形态;3.定义中包含的命题第一,相对于旅游者而言,旅游资源始终存在于旅游目的地,不存在将旅游资源移到旅游客源地的可能性;第二,是一种“拉力”,对形成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客运流动起到存进作用的因素,旅游资源是一种可以利用而且在数量上;第三,旅游资源应该是直接用于欣赏、消遣等的因素,能满足旅游者休闲体验的目的,而不包括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所必须使用的纯粹接待因素所以,类似于饭店等媒介性因素,就不构成旅游资源,除非其基本功能已经发生异化的情况;通常来说住宿餐饮设施不是旅游资源,但在有些地方可能异化为旅游资源;例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竹楼、蒙古包、三里屯酒吧等人文设施、以及沙漠、草原等自然场景稀缺的经济资源;第四,旅游资源的本体并不能独立决定其旅游价值或旅游开发价值,它还需要人类旅游价值观的赋予;第五,旅游资源的本体是一种先旅游而存在的物象,它可以按旅游的目的加以开发利用,但不能创制;第六,旅游资源可以成为旅游产品,即所谓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构成旅游产品的核心成分;旅游资源的特征:1.可体验性; 任何一种旅游资源都必须能唤起旅游者的审美和愉悦感受;旅游者面前的旅游资源不是一部艰深的科学论着或文化读本,而是获得愉悦性休闲体验的凭借;2.自在性;旅游资源的本体存在与旅游、旅游业是不相干的,它们是先于旅游和旅游业而存在的;旅游资源是一种不以旅游产品生产企业的意志为转移的自在的或先在的物象,旅游企业只能对它加以开发利用,而不能生产;旅游资源体本身作为独立于旅游之外而存在的物象,它能否真正成为旅游资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1时代差异使同样的资源体具有完全不同的旅游价值;p1172旅游者的民族或文化差异也使同样的资源体的旅游价值有所不同;吸引力的定向性;3地域差异导致旅游资源在宏观尺度上形成了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3.潜在性;对旅游产业而言,旅游资源都具有潜在的开发和利用价值;旅游资源要经过旅游产业的加工、追加一定量的为旅游而投入的劳动,这种旅游资源才能为旅游者所利用,从而转化为特定形式的旅游产品;4.不可移动性;旅游资源的本体不能朝向旅游者移动;当旅游资源被开发成旅游产品并被出售时,资源乃至产品的所有权不能转移;旅游资源个体的小尺度搬迁如塔、庙等的近距离迁移并没有在根本上改变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旅游资源的分类:1.自然旅游资源;依照自然发展规律天然形成的旅游资源,是可供人类旅游享用的自然景观与自然环境,它寓于自然界的一定空间位置、特定的形成条件和历史演变阶段;按照旅游资源的成因以及综合环境因素作为分类原则;见书121页,图表3-3;2.人文旅游资源;定义:是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由人类社会行为促使形成的具有人类社会文化属性的悦人事物,其形成和分布不仅受历史、民族和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还受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五大类:遗址遗迹类、建筑与居落类、陵墓类、园林类、社会风情类;见书124页,图表3-4 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原则:1.旅游资源开发是人类出自旅游发展的目的通过向旅游资源追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而使之成为可以被大批量旅游者所利用或享用的对象的技术经济过程;2.开发的过程仅仅改变旅游资源的可接近性或可进入性,而不是从根本上改变该资源的旅游价值能够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等需要的价值;原则:1、保护性开发原则;开发和保护是统一的,并非矛盾;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既体现在开发的工程建设阶段环境效应评估、致力于改善进入性、附属设施要与之相配套,也体现在后期的运行阶段容量控制;保护对象不仅仅局限于有形物质资源和环境,也包括无形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2、社会营销导向原则;资源导向vs营销导向vs社会营销导向;不仅仅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开发;不仅仅为顾客需求开发而要为社会总体利益开发;3、总体规划原则第三节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定义: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性休闲体验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品与劳务的总和;旅游产品的构成:1.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2.资源依托型旅游产品和资源脱离型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特征:1.功能上的可体验性 2.空间上的不可转移性 3.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 4.时间上的不可储存性 5.所有权的不可转让性第四节旅游业旅游业的定义: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的构成:1.三大支柱说:将旅行社、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确定为旅游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称其为旅游业的三大支柱;2.五大部门说:住宿接待部门,旅行社部门,游览场所经营部门,目的地旅游组织部门,交通运输部门;3.六大要素说:交通客运业,旅行社旅游景点,住宿业,餐饮业,旅游购物业,娱乐业;广义旅游业的旅游业的构成:1.旅游观赏娱乐业 2.餐饮住宿业 3.旅行社业第四章旅游动机与旅游需求第一节旅游发生的心理动因内驱力: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因为生理或心理出现失衡而推动人做出行为以恢复平衡的力量;旅游内驱力产生于潜在旅游者心理上出现的旅游价值与感知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旅游动机:有旅游学求所催发、受社会观念和规范准则所影响、直接决定具体旅游行为的内在动力源泉;旅游需要:指当人处于缺乏旅游状态时而出现的个体对愉悦性休闲体验的自动平衡倾向和择取倾向,是心理内驱力在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旅游行为的动力学模型:1.旅游内驱力在最上端,用以表示它对以下各个范畴的统领和制约作用;2.旅游内驱力是旅游最根本的动力来源,对旅游需要、旅游动机、旅游行为均有影响,但影响会越来越弱;3.旅游需要是指当人处于缺乏旅游状态时而出现的个体对愉悦性休闲体验行为的自动平衡倾向和择取倾向,是心理内驱力在潜在旅游者头脑中的意识反映;4.旅游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旅游需要的某种工具性实现,是旅游需要在内容上的实践性分解;见图191页格雷戴恩的推拉力模型:格雷姜漫游癖解释成为一种内在的推动因素,把恋物癖解释成是对存在于异地的拉动因素;戴恩进一步明确了推拉力的概念,推力构成了旅游动机的本质,是旅游的内驱力,他们推动旅游者去寻找那些能够解除当前压力的物体、情形和事件中的各种符号;拉力则代表着旅游目的地的具体吸引物;艾泽欧-阿荷拉的模型两种动力:追求和逃避模型见书195页追求的力量来自个人的内部,由人的本质所规定,是天生的、遗传的、本能的扩张能力和欲望,是促发旅游行为的根本动力来源;逃避是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招引和呼唤;内力的推动和外力的吸引麦金托什的动机分类:1.健康动机者2.文化动机者3.社会关系动机者4.地位或声望动机者第二节旅游需求旅游需求相关概念旅游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核心旅游产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与在这些价格水平上,潜在旅游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旅游需求量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而购买某一种核心旅游产品的数量;旅游者需求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组合旅游产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与在这些价格水平上,潜在旅游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旅游者需求量是指人们在一定时间内愿意按照一定价格而购买某一种组合旅游产品的数量;旅游需求函数:1.旅游需求与个人收入的关系2.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价格的关系3.旅游需求与其他物品的价格的关系4.旅游需求与个人偏好的关系5.旅游需求与余暇的关系具体函数,影响因素,关系见书205页旅游需求实现的客观障碍:1.空间障碍空间跨距越大,两地之间的自然与文化差异越大,会使旅游者产生不安心理;较大的空间跨距也意味者必须实现较大尺度的空间移动,这势必造成旅行时间过长、旅行费用过高,因此很多人难以承受.2.时间约束在任何社会中,自由时间这种财富的分配都不会是相等的;只有当自由时间较多并均匀地分布在全年之中,才可以有效地利用旅游这种休闲方式缓解人们的疲倦之感;3.文化差异趋同的文化对人缺乏魅力;反差过大的文化也使人望而却步;倘若两种文化在语言、社会规范、社会制度等方面有着难以调和的对立或沟通障碍,则那种趋向于文化的旅游就难以发生,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就会受到遏制;4.社会责任对工作和家庭的责任制约着旅游;清明中秋新年5.身心障碍身体孱弱的人行之不远;心智空茫的人悟之不深;看书216页图表4-12第三节旅游决策过程旅游决策的机会组合模型:1.旅游决策过程实际上是旅游者对自己所面临的众多旅游机会进行抉择的过程2.旅游者需要收集和加工大量的有关潜在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并最终做出相关选择3.在整个的机会决策过程中,旅游者所运用的基本评判规则有两个:机会的价值和机会实现的可能性; 见219页图表4-13个体旅游者决策模型:见书第223页图表4-15群体旅游者的类型:按照群体内部成员的关系来划分1.家庭型2.社会组织型3.社会阶层型按照团队的组织形式划分1.自组织的临时性群体2.他组织的临时性群体群体旅游决策过程模型:见书226页图表4-16第五章旅游体验第一节旅游体验意义旅游体验定义:处于旅游世界中的旅游者在与其当下情境深度融合时所获得的一种身心一体的畅爽感受;这种感受是旅游者的内在心理活动与旅游客体所呈现的表面形态和深刻含义之间相互交流或相互作用后的结果,是借助于观赏、交往、模仿和消费等活动方式实现的一个序时过程;一些相关的关键概念见书298页旅游体验的内容与特点:一审美体验旅游审美体验,是旅游者在欣赏美的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劳动成果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在没有利害感的观照中所得到的享受;审美体验特征:1.这是一种在观看和倾听中获得的极其愉快的体验,这种愉快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使人忘却一切忧虑而专注于眼前的对象;2.这种经验可以使意志中断,不起作用,人似乎觉得自己像是在海妖的美色中陶醉了;3.这种经验有种种不同的强烈程度,即使它过于强烈或过量,也不会使人感觉到厌烦其他的愉快过多时,人会厌烦4.这种愉快的经验是人独有的;虽然其他生物也有自己的快乐,但那些快乐是来自于对气味的嗅觉和味觉;而人的审美快乐则是源自于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和谐5.虽然这种经验源自于感官,但不能仅归因于感官的敏锐;动物的感官也许比人敏锐得多,但动物却不具有这种经验;6.这种愉快直接来自于对对象的感觉本身,而不是来自它引起的联想;二世俗体验我们把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以外的一切体验都称为旅游世俗体验世俗体验特点:1.从内容上看,旅游审美体验所追求的“美”的目标不同,旅游世俗体验所追求的往往是伦理意义上的“善”和认知意义上的“真”,满足身心的直接快乐是这种体验的主体目标;因此,快乐原则也就成了这种追求的支配性原则;2.世俗体验所产生的愉悦往往来自对禁锢的突破和对规诫的背离,是在制度性稀缺中寻找到的一种补偿性质的快感,而审美体验是对更高的精神境界的自主追求;3.世俗体验过多,形成过量的刺激,会厌烦;4.世俗体验的很大一部分可以在一般动物界中得到验证.旅游体验质量是很难测量的,主要是一种主观感受,可以用于旅游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旅游期望的特点:1.总体上的片面性和模糊性2.指向上的可转移性或可替代性3.在旅游体验过程中逐步外化并成为度量旅游体验质量的标尺第二节旅游观赏。
旅游资源分类概述旅游资源是指人们前往旅游目的地时所能够利用的各种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的总称。
旅游资源的分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各种资源,提供给游客全面的旅游信息和服务。
本文将对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并对各类资源进行简要介绍。
自然景观资源自然景观资源是指自然界的山水风貌,如山峦、湖泊、河流、峡谷、瀑布等。
这些景观资源常常具有独特的美丽和壮丽,是吸引游客前往旅游的主要原因之一。
例如:•山峦:世界著名的山峦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湖泊:美丽的湖泊有太湖、贝加尔湖等;•河流:著名的河流有尼罗河、亚马逊河等;•瀑布:壮丽的瀑布有伊瓜苏瀑布、尼亚加拉瀑布等。
人文历史资源人文历史资源是指人类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淀,如古迹、历史建筑、文化遗址等。
这些资源承载着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人们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例如:•古迹:有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等;•历史建筑:著名的历史建筑有凡尔赛宫、故宫等;•文化遗址:有帕尔米拉古城、雅典街区等。
社会文化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是指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资源,如民俗文化、节庆活动、艺术表演等。
这些资源代表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能够让游客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
例如:•民俗文化:有中国的春节、日本的京都祭等;•节庆活动:著名的节庆活动有巴西的嘉年华、西班牙的圣火节等;•艺术表演:有百老汇音乐剧、歌剧院演出等。
旅游设施资源旅游设施资源是指为游客提供便利和舒适的设施和服务的资源,如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
这些资源能够满足游客在旅行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例如:•交通设施:有机场、高速公路、火车站等;•住宿设施:包括酒店、旅馆、民宿等;•餐饮设施:有餐厅、食堂、小吃摊等;•娱乐设施:如游乐园、博物馆、剧院等。
小结旅游资源的分类有助于游客更好地了解和选择旅游目的地,也有利于旅游从业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本文对旅游资源进行了自然景观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和旅游设施资源等方面的分类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