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通信技术6---2.1数字终端技术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45.00 KB
- 文档页数:2
H3C⽹络技术课程学习笔记讲解H3CNE⽹络技术课程学习笔记第1章计算机⽹络概述⼀、计算机⽹络的演化计算机⽹络⾄今共经历4个时期:第⼀代:以单个计算机为中⼼的远程联机系统(FED前端机)第⼆代:以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IMP接⼝报⽂处理机)第三代:在OSI标准的基础上,具有统⼀⽹络体系结构(OSI)第四代:将多个具有独⽴⼯作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线路、路由功能完善的⽹络软件实现⽹络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系统(Internet)下⼀代:因特⽹、移动⽹、固话⽹的融合(IPv6)⼆、计算机⽹络的类型按地理覆盖范围:lan、man、wan、Intenet按⽹络拓扑结构:星状、环状、总线、混合状、⽹状按管理模式:对等、C/S三、衡量计算机⽹络的性能指标1、带宽:数字信道上能够传送的最⾼数据传输速率2、时延:传播时延+发送时延+处理时延3、传播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四、⽹络标准化组织1、美国国际标准化组织(ANSI)2、电⽓电⼦⼯程师协会(IEEE)3、国际通信联盟(ITU)4、国际标准化组织(ISO)5、电⼦⼯业联合会(EIA)6、通信⼯业联合会(TIA)7、Internet⼯程任务组(IETF)第2章OSI参考模型与TCP IP模型分层的有点:1、促进标准化⼯作,允许供应商开发2、各层间独⽴,把⽹络操作划分成复杂性低的单元3、灵活好⽤,某⼀层变化不会影响到其他层,设计者可专⼼开发模块功能4、各层间通过⼀个接⼝在上下层间通信⼀、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的产⽣背景1、OSI(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78年所定义的开放式系统模型,它描述了⽹络层次结构,保证了各种类型⽹络技术的兼容性、互操作性。
各⽹络设备⼚商按照此模型的标准来开发⽹络产品,实现彼此的兼容。
2、TCP/IP协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IEEE提出,是⽬前应⽤最⼴、功能最强⼤的⼀个协议,已成为计算机相互通信的标准。
GSM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一讲GSM的发展历史1.1 GSM系统历史背景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是由欧洲主要电信运营者和制造厂家组成的标准化委员会设计出来的,它是在蜂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蜂窝系统的概念和理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等单位提了出来,但其复杂的控制系统,尤其是实现移动台的控制直到七十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成熟,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和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以及表面贴装工艺的广泛应用,才为蜂窝移动通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基础。
直到1979年美国在芝加哥开通了第一个AMPS(先进的移动电话业务)模拟蜂窝系统,而北欧也于1981年9月在瑞典开通了NMT(Nordic 移动电话)系统,接着欧洲先后在英国开通TACS系统,德国开通C-450系统等。
见表1-1。
表1-1 1991年欧洲主要蜂窝系统蜂窝移动通信的出现可以说是移动通信的一次革命。
其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率利用率并增大系统容量,网络的智能化实现了越区转接和漫游功能,扩大了客户的服务范围,但上述模拟系统有四大缺点:1.各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2.很难开展数据承载业务;3.频谱利用率低无法适应大容量的需求;4.安全保密性差,易被窃听,易做“假机”。
尤其是在欧洲系统间没有公共接口相互之间不能漫游,对客户之间造成很大的不便。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史源于欧洲。
早在1982年,欧洲已有几大模拟蜂窝移动系统在运营,例如北欧多国的NMT(北欧移动电话)和英国的TACS(全接入通信系统),西欧其它各国也提供移动业务。
当时这些系统是国内系统,不可能在国外使用。
为了方便全欧洲统一使用移动电话,需要一种公共的系统,1982年北欧国家向CEPT(欧洲邮电行政大)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频段的公共欧洲电信业务规范。
在这次大会上就成立了一个在欧洲电信标准学会(ETSI)技术委员会下的“移动特别小组\Group SpecialMobile)简称“GSM”,来制定有关的标准和建议书。
《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案HH TARPA 网络结构图HH课题第三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3.1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几种常见网络拓扑结构的原理及其特点过程方法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教学方法教师讲解、演示,学生认真学习并思考、记忆;教师讲授与学生理解协调并重的教学法教学重点网络拓扑结构教学难点网络拓扑结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一、复习提问二、新授教学三、巩固练习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1、从拓朴的角度看,计算机网络分为哪几种类型?2、计算机网络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应用?3.1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一、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1、定义: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是把网络中的计算机和通信设备抽象为一个点,把传输介质抽象为一条线,由点和线组成的几何图形就是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连接的形状,或者是网络在物理上的连通性。
网络拓扑结构能够反映各类结构的基本特征,即不考虑网络节点的具体组成,也不管它们之间通信线路的具体类型,把网络节点画作“点”,把它们之间的通信线路画作“线”,这样画出的图形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图。
不同的拓扑结构其信道访问技术、网络性能、设备开销等各不相同,分别适应于不同场合。
它影响着整个网络的设计、功能、可靠性和通信费用等方面,是研究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环节之一。
2、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是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常见的一般分为以下几种:(1).总线型(2).星型(3).环型(4).网状型(5).树型3.1.2 总线型拓扑结构总线结构中,各节点通过一个或多个通信线路与公共总线连接。
总线型结构简单、扩展容易。
网络中任何节点的故障都不会造成全网的故障,可靠性较高。
总线型结构是从多机系统的总线互联结构演变而来的,又可分为单总线结构和多总线结构,常用CSMA/CD和令牌总线访问控制方式。
总线型结构的优点:(1)电缆长度短,易于布线和维护。
(2)可靠性高。
(3)可扩充性强。
通信原理教案一、引言。
通信原理是现代通信工程中的基础课程,它涉及了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的发展历程,包括了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多路复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教案将围绕通信原理这一主题展开,通过系统的教学安排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为将来的通信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 掌握调制解调、信道编解码、多路复用等关键技术;3. 能够分析和设计基本的通信系统;4.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通信原理概述。
1.1 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
1.2 通信原理的发展历程。
2. 调制解调技术。
2.1 模拟调制技术。
2.2 数字调制技术。
3. 信道编解码技术。
3.1 信道编码原理。
3.2 信道解码原理。
4. 多路复用技术。
4.1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4.2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5. 通信系统设计案例分析。
5.1 无线通信系统设计。
5.2 光纤通信系统设计。
四、教学方法。
1. 理论讲解结合实例分析,生动形象地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实验教学结合项目设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和掌握;3. 小组讨论结合个人总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成绩的30%;2. 实验报告和项目设计占成绩的40%;3. 期末考试占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
1. 教材,《通信原理》。
2. 实验设备,调制解调实验箱、信道编解码实验设备、多路复用实验器等。
3. 资料,通信原理相关的案例分析、项目设计资料等。
七、教学安排。
1. 第1-2周,通信原理概述。
2. 第3-4周,调制解调技术。
3. 第5-6周,信道编解码技术。
4. 第7-8周,多路复用技术。
数字终端技术概述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理解模拟信号数字化的方法。(B 类不要求)
掌握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灵活
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比较、归纳、举一反三等思想方法。
3. 情感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生及时协作解决问题的责任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建立模拟信号数字化的过程模型
2、难点:脉冲编码调制的基本原理
教法与学法:
分层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通过复习提问,使学生把本章本节所学内容与第一章重点数字通信系统模型相联系,
(数字终端技术即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信源编码部分)。加深对数字通信系统的掌握,并引入
新课。
1、数字通信系统模型及各部分的作用?
2、PCM的含义?
(二)探索研究:
数字通信是以数字信号作为载体来传递信息的通信方式。
任务:将各种信息变换成数字信号后在数字通信系统中传输。
共完成两种变换:a、模拟信号数字信号
b、数字基带信号适合传输的信道信号
数字终端技术主要是讨论数字通信系统中的信源编码问题,即模拟信号数字化(A/D变
换)及压缩编码。
脉冲编码调制(PCM)-----模拟信号数字化最常用的方法。
任务:a、将时间上连续取值连续的模拟信号时间上离散的数字信号
b、把数字信号按一定的规律组合编码,形成pcm信号序列
包含取样、量化、编码三个过程。
(1)取样:将模拟信号每隔一段时间取一个样值,使模拟信号在时间上离散的过程
称为取样。取样要满足取样定理,才能在D/A变换中重现原信号,即fs≥2fh,fs为取样开
关频率,fh为模拟信号最高频率。
(2)量化:用有限个量化值表示无限个取样量值称为量化,表示过程中的误差为量
化误差。量化分成均匀量化和非均匀量化。均匀量化的量化级差相等,但在小信号时量化误
差大(即量化噪声大)是它的一大缺点。非均匀量化的量化级差不相等,在小信号时量化级
差小,大信号时量化级差大,在我国采用13折线A律压扩特性来表示非均匀量化。
(3)编码:将量化值用二进制码来表示称为编码。实际中,量化和编码一起进行。
按13折线A律分成极性码、段落码、段内码。编码的常用方法是逐次反馈型编码器,按折
叠对分的方法编出段落码和段内码。
(三)知识小结:
PCM通信系统:
(四)布置作业:
作业:简述PCM的三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