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逻辑学会青年逻辑论坛第二次讲座在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逻辑学读书心得精选(6篇)在这一周内,我品读了美国著名逻辑学家、哲学教授麦克伦尼编撰的《简单的逻辑学》。
正如书名所言,他将大众认为晦涩的逻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展现给了大家。
作为读者的我品尝这本书,不但体会到了逻辑学的高深,也丝毫没有丧失阅读的兴趣,甘之若饴。
正所谓逻辑原理简单,但是其作用和威力却大得惊人!读完可以看出麦克伦尼写作这本书的目的很直接,那就是很多人日常逻辑性不突出,展现出低素质。
这是因为他们逻辑思考的能力没有被系统地培训过,这是所受教育中的缺陷,而这种缺陷会导致很多麻烦的发生。
所以这本书在我看来更是一本工具书,没有任何理论教条,也不是正式的教科书。
第二章讲述了贯穿逻辑思维的基本原理;第三章论证了逻辑思维的具体表现形式;第四章逐个探讨了非逻辑思维的根源;第五章逐个解释了逻辑谬误的具体形式。
在全书第一章节,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重点刻画了什么是“观念”。
观念不是无根之花,对客观事物接触越多。
理解越深刻,观念就会越清晰。
我们人的认知啊,大体来说分为三个部分: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在大脑中的反应和我们为它创造的语言。
一个真命题的作用就是以语言为媒介,将大脑中的观念与相应事物的客观事实联结起来;为伪命题就是观念偏离了事物的本源,错误观念是我们对客观世界做出一厢情愿的假设的结果,它只能由我们自己负责;而语言的作用就是与观念相匹配,使得沟通清晰有效。
在前段时间参加的辩论赛我就认识到,辩论双方有时要互换论点进行辩论,很多时候在有限的时间就是煽动情绪,使用技巧为了反对而反对,并无坚持自己的真理可言。
这也是我本人不大热爱辩论的原因,没有求真,很难做到让真理越辩越明!总而言之,在这一周的阅读后,我头脑中的“逻辑”观念,更加地刻骨铭心。
可以这么说,倘若我们日常生活中缺乏逻辑的,那必定是“庸人自扰”,面对很多事情都会情绪失控,做不到真正的“不卑不亢”。
如何跨越“经历”和“阅历”的一词之差的鸿沟?我想可能这本书就是为我们搭建的桥梁吧。
开课单位哲学系课程编号02330030中文名称逻辑导论周学时 3英文名称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学分 3授课对象全校本科生所属领域C(哲学与心理学)教师姓名陈波出生年月1957.8 职称教授课程简介:此课程试图教给学生关于逻辑学的一般观念,逻辑学发展到目前为止的大致的整体形象,一些最基本的逻辑技术和技巧,以及隐藏在逻辑技术背后的思想和精神。
具体内容包括:逻辑学是关于推理和论证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提供识别正确的(有效的)推理、论证与错误的(无效的)推理、论证的标准,并教会人们正确地进行推理和论证,识别、揭露和反驳错误的推理和论证。
推理由命题组成,因此对命题的不同分析就导致对推理和论证的不同分析,并最终导致不同的逻辑理论。
有三种不同的命题分析方法,于是也有三种基本的逻辑类型:命题逻辑、词项逻辑和谓词逻辑。
其中,命题逻辑研究由联结词决定的复合命题的逻辑性质以及复合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词项逻辑研究直言命题(性质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推理关系;谓词逻辑研究量化命题的逻辑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推理关系。
这三种最基本的逻辑类型是此课程的讲授和学习重点。
除此之外,本课程还要讲授归纳逻辑、非形式逻辑的基本内容。
本课程要求学生交四次期中作业,算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
教材:陈波,《逻辑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参考书: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周礼全主编,《逻辑》,人民出版社,1994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宋文坚主编,《逻辑学》,人民出版社,1998宋文坚主编,《新逻辑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诸葛殷同等著,《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人大哲学系,《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汉密尔顿,《数理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王宪均,《数理逻辑引论》,北大出版社,1982宋文淦,《符号逻辑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张尚水,《数理逻辑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陈慕泽,《数理逻辑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任课教师简历:陈波,1957年生,哲学博士。
认知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与发展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认知逻辑作为探索知识、信念、推理与决策制定逻辑基础的框架,在AI领域的应用正不断深化与拓宽。
本研究细致解析了认知逻辑的基本理论框架、核心原理及其在人工智能实践中的生动案例,彰显了其在增强机器智能、优化人机界面互动、以及精进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核心价值。
研究揭示,认知逻辑不仅赋予智能系统强大的知识表述与逻辑推理工具,还促进了对人类认知模式的深入模仿与理解。
在自然语言处理的范畴内,认知逻辑的应用极大增强了语义解析与情感智能的精确度;而在复杂的智能推理与决策辅助场景下,它为应对挑战性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托。
同时,本文也深入剖析了认知逻辑在人工智能实践应用中遭遇的技术难关,如提升表示与推理效率、促进技术间的融合,以及增强算法的实时响应与可解释性等,并针对性地探讨了应对策略。
未来展望,跨学科合作的加强、技术应用的广泛推广,以及与更多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是推动认知逻辑在人工智能领域持续进步和创新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认知逻辑;人工智能;知识表示与推理;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推理与决策支持;技术挑战与机遇目录摘要 (1)第一章引言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3 研究方法与目标 (5)第二章认知逻辑理论基础 (7)2.1 认知逻辑的基本概念 (7)2.2 认知逻辑的原理及推理机制 (8)2.3 认知逻辑的发展历程 (9)第三章认知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实例 (10)3.1 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 (10)3.2 智能推理与决策支持 (11)3.3 其他应用领域探索 (12)第四章认知逻辑在人工智能中的发展挑战与机遇 (14)4.1 技术实现的挑战 (14)4.2 与其他技术的融合机遇 (14)4.3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15)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17)5.1 研究总结 (17)5.2 未来研究方向与建议 (18)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其应用范围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逻辑推导的符号学思考作者:熊学亮来源:《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编者按:经过不同角度和层次的多学科研究,认知科学在过去半个多世纪取得了显著进步,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心智本质的新思想,诸如:(1)有意识的心智活动只是整个心智活动一部分;(2)理性是富有情绪色彩的;(3)心智是具身的(embodied);(4)心智与生命一样,也需要从演化的时间维度来理解;(5)人脑是生物脑和“社会脑”的统一体。
进入21世纪,认知科学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2007年9月,美国10位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封联名信中提出了“心智十年”的研究倡议:即从心智理解、心智建模、心智拓展、心智保健四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对人类的心、身和行为进行更系统的研究。
中国学者在认知科学领域也在奋起直追,不少高校都制定了全新的认知科学发展计划。
浙江大学专门建立了“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作为推动认知科学研究的主要平台,并将其列入“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计划。
三年多来,该基地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并在隐喻认知、意识本质、社会演化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2008年1月5日至6日,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举办了“浙大东方论坛——当代认知科学理论及应用”研讨会。
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学者分别从认知神经科学、心智哲学、认知语言学、认知逻辑学等角度就当代认知科学的理论和应用作了主题报告与学术讨论。
本刊从研讨会的主题报告中遴选了几篇组成本期的主题栏目,并欢迎海内外学者继续来稿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栏目特约主持人:唐孝威院士黄华新教授[摘要]单从逻辑角度探讨推理,可能只注意到其中涉及的命题之间的思维规律;单从对符号性质的界定来看,似乎这只是简单的现象分类。
假如把逻辑和符号放在一起进行互动研究,便可发现逻辑的运行是在不同认知层次上进行的。
从符号语义结构的视角来探讨逻辑的运行,又可以发现符号语义结构本身的若干规律,表现出认知层次的差异,比如演绎逻辑是第二认知层次向第一认知层次的思维运行,归纳逻辑是第一认知层次向第二认知层次的运行,等等。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哲学专业(逻辑学与科学技术哲学方向)一、哲学专业(逻辑学与科学技术哲学方向)介绍哲学专业(逻辑学与科学技术哲学方向)始于1987年,原为逻辑专业,2003年改为现名,学制4年,毕业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二、专业培养要求、目标哲学专业(逻辑学与科学技术哲学方向),培养兼具自然科学和哲学知识背景的综合型理论人才。
经过四年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原典阅读与独立研究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以自己的哲学素养处理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社会与文化问题。
本专业的毕业生,除了学习哲学系的基本课程之外,还要对人文学科、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一定的了解,具备比较全面的人文与科学的学术训练。
三、授予学位哲学学士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总学分:134分,其中:⒈公共与基础课程44-50学分⒉核心课程30学分⒊限选课程32学分⒋通识与自主选修课程28-22学分⒈公共与基础课程:44-50学分⑴全校公共必修课程:29-35学分注1:哲学系学生可免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上)代替;留学生与哲学系学生要求一致。
注2:港澳台学生可以免修政治理论课及军事理论,免修课程学分必须由其他课程(可全校任选课程)补足。
注3:新生入学,英语要分级考试,根据考试结果确定需选修的学分。
A级需修8学分(A级课程4学分+B级课程4学分)B级需修6学分(B级课程4学分+C级课程2学分)C级需修4学分(C级课程4学分)C+级需修2学分。
本系学生修完C+级课程后,可以选修二外或英语授课的哲学专业课程来补足学分。
留学生免修英语,免修课程学分必须由英语及母语以外的第三门语言或者中文系开设的留学生课程来补足学分。
⑵学科基础课程:15分在下列课程内选修15分,其中带*号的为必修:⒉核心课程:30学分⒊限选课程:32学分⑴专业限选课程:24学分在每一类别中选修规定学分,其中带*号的为必修:哲学基础类:2学分外国哲学类:2学分逻辑学类:8学分科技哲学类:8学分⑵非本专业限选课程:12学分⒋通识与自主选修课程:28-22学分⑴自主选修课程:10学分⑵通选课和通识核心课:12学分注1:各领域通选课程可用学科基础课程或非本专业限选课程中相应类别课程替代。
蔡曙山教授简历成果1. 基本数据姓名:蔡曙山性别:男出生地:贵州省贵阳市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通信地址: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新斋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电话:8610-62773687 (办)传真:8610-62786250电邮:sscai@2. 教育背景(1) 学士学位:贵州大学,1982。
(2) 硕士学位:中国人民大学,1987。
(3) 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92。
3. 访问学者(1)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2004-2005。
(2) 德国汉堡大学访问研究,2006,2008。
(3)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研究,2007。
4. 现任工作和职务国内(1)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 清华大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3) 中国教育部985重大创新基地清华大学认知科学创新基地主任;(4) 中国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当代认识科学重大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席专家;(5) 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常务理事;(6) 中国逻辑学会逻辑符号学专业委员会主任;(7) 北京市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顾问。
国际(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历史和科学哲学联合会下属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协会协理(Assessor of International Union of History & Philosophy of Science/ Division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IUHPS/ DLMPSDLMPS);(2) 国际符号学研究会理事(Council Member of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s Studies, IASS/AIS);(3) 国际符号交际学院会士(Fellow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ology Institute, ICI);(4) 第13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组委会第一副主席(First Vice-Chairman of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of 13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 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逻辑学研究2021年第1期,82–100文章编号:1674-3202(2021)-01-0082-19佛教逻辑学的论辩解释与认知解释——陈那、法称与因明汤铭钧摘要: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
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
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ścita)、“见”(dṛṣṭa)、“已知”(vidita)的强调。
这些表达辩论者认知状态的词汇,皆可概括为佛教逻辑中的“认知算子”(epistemic operator)。
本文通过研究东亚因明与法称两个传统对陈那《正理门论》中“决定同许”的理论设定的不同解释,说明因明传统在陈那奠定的方向上,进一步采取了“论辩解释”(dialect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辩论的情境中为辩论的双方承认为真(共许、同许)。
法称《释量论自注》对陈那“决定同许”的解释,则表明由他开启的传统在陈那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认知解释”(epistemic interpretation),将“确定为真”解释为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得到确定(niścita/niścaya,决定),即为有效认知的手段(量)所证成。
这是因明传统与法称传统的一项根本差异。
因明传统对辩论术的关注,极有可能反映了法称以前印度学界对陈那思想的诠释路径。
关键词:认知算子;陈那;法称;因明;佛教逻辑中图分类号:B81文献标识码:A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形式逻辑的一项重要特征,在于对论证前提为真的强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因三相”理论,以“因三相”作为指导一则论证的基本规则。
([18,19])论证前提的真,在陈那(Dignāga,约480–540)著作中又被理解为辩论主体将该前提确定为真。
这种“确定”体现为文献中对“极成”(prasid-dha)、“成”(siddha)、“决定”(niścita)、“见”(dṛṣṭa)、“已知”(vidita)的强调。
北京市逻辑学会青年逻辑论坛第二次讲座在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举行
10月28日下午,由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承办,北京市逻辑学会青年逻辑
论坛第二次讲座在北京大学逻辑、语言与认知中心举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杜珊珊、西南大学
逻辑与智能研究所郭美云副教授分别作了报告。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刘
壮虎教授、叶峰副教授、清华大学哲学系刘奋荣副教授等等参加了讲座。还有来自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等院校哲学系的研究生参加了讲座。
杜珊珊报告的题目是“论NExtK4中的濒表格逻辑”。报告内容是杜珊珊在武汉大学获得
博士学位的论文的部分内容。杜珊珊首先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模态逻辑概念,比如表格逻辑、濒
表格逻辑等等。杜姗姗还介绍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一些研究成果,比如每个非表格
逻辑包含在某个濒表格逻辑中,NExtS4中恰好有五个濒表格逻辑,NExtGL中所有濒表格逻
辑是有限可公理化的和可判定的。杜姗姗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Block证明K4一致的正
规扩充中有限深度的濒表格逻辑有可数多个,杜姗姗的工作就是给出这样的濒表格逻辑的判定
依据。
郭美云主要介绍了目前关于分布式知识的研究的进展。郭美云首先给出了关于联合知识
和群体隐含知识的认知逻辑语言。然后讨论了完全交流原则,即群体隐含知识是联合知识。郭
美云主要说明找出满足完全交流原则的模型类。比如有限可区分模型类、认知饱和模型类、紧
密饱和模型类等等。这些模型类形成层级。
(马明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