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纹夜蛾虫害
- 格式:ppt
- 大小:584.50 KB
- 文档页数:9
斜纹夜蛾防治技术标准一、农业防治1.1 精选品种,合理布局选择抗病、抗虫性强的作物品种,如抗虫棉、抗虫玉米等。
同时,合理布局作物种植,避免同一品种或同一类作物连片种植,以降低虫害发生的风险。
1.2 翻耕灭蛹,减少越冬虫源在作物收获后,及时翻耕土地,消灭越冬虫蛹,减少翌年虫源。
同时,对于发现的虫蛹,可采用人工捕杀或药剂防治。
1.3 清除杂草,控制虫害在作物生长期间,定期清除田间杂草,以减少虫害的发生。
此外,对于已经发生虫害的田块,应及早采取措施清除虫源,防止虫害扩散。
1.4 科学施肥,提高作物抗虫能力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增加作物的营养水平,提高作物的抗虫能力。
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少施氮肥,以增强作物的抗病性。
二、物理防治2.1 黑光灯诱杀成虫在斜纹夜蛾成虫盛发期,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
每2-3公顷设置一盏黑光灯,可有效减少成虫数量。
2.2 性诱剂诱捕成虫利用斜纹夜蛾的性诱剂诱捕成虫。
在斜纹夜蛾繁殖季节,将性诱剂悬挂在田间,吸引雄性成虫并集中捕杀。
此方法可干扰成虫交配,降低繁殖率。
三、生物防治3.1 天敌保护利用斜纹夜蛾的天敌有寄生蜂、寄生蝇等,可通过保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虫害。
在田间设置天敌保护设施,如寄生蜂保护器等,以增加天敌数量和种群稳定性。
3.2 生物农药应用使用生物农药防治斜纹夜蛾。
如苏云杆菌等生物农药,可有效杀死斜纹夜蛾的幼虫和蛹。
同时,生物农药对环境友好,对天敌的危害较小。
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适时使用生物农药。
四、化学防治4.1 药剂选择与使用在化学防治中,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
根据斜纹夜蛾的发生规律和作物生长情况,确定合理的施药时间和用药量。
同时,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以延缓斜纹夜蛾产生抗药性。
对于一些重要作物或名优品种,可采用局部施药或精准施药技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和污染。
4.2 安全间隔期及停药期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和停药期的规定。
如何防治和治疗荷花斜纹夜蛾虫害汇报人:日期:•引言•荷花斜纹夜蛾的生物学特性•荷花斜纹夜蛾虫害的防治•荷花斜纹夜蛾虫害的治疗目•综合防控策略与案例分析•总结与启示录01引言荷花斜纹夜蛾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色灰褐色,前翅具有独特的斜纹图案,易于识别。
种类与特征成虫夜间活动,以荷花叶片为食,繁殖速度快,一年可发生多代。
生活习性幼虫取食荷花叶片,导致叶片残缺不全,严重影响荷花的生长和观赏价值。
生长受阻斜纹夜蛾虫害可能导致荷花叶片伤口感染,进而引发其他病害的发生。
传播病菌大量斜纹夜蛾的存在会对荷花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
生态平衡受损保护荷花资源:防治和治疗斜纹夜蛾虫害有助于保护荷花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增产增收:防治斜纹夜蛾虫害有助于促进荷花生长,提高荷花产量和质量,为农民增产增收提供保障。
在了解了荷花斜纹夜蛾的危害性和防治与治疗的重要性后,我们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保护荷花免受这种虫害的侵扰。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如何有效防治和治疗荷花斜纹夜蛾虫害。
提高观赏价值:有效防治斜纹夜蛾虫害,可以保证荷花叶片完整,提高荷花的观赏价值。
防治和治疗的重要性02荷花斜纹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生活史及习性荷花斜纹夜蛾的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成虫夜出活动,卵产于叶片背面,幼虫孵化后开始取食叶片。
习性成虫具有趋光性,喜欢在夜间活动。
幼虫群集性强,取食时先将叶片吃成网状,长大后逐渐分散,并危害花朵和嫩茎。
荷花斜纹夜蛾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在此温度范围内,其生长发育速度较快。
温度湿度光照相对湿度在70%-80%时,适宜荷花斜纹夜蛾的生长和繁殖。
过高或过低的湿度对其生存和繁殖均不利。
成虫具有趋光性,但幼虫阶段需要一定的遮阴环境,避免强光直射。
030201适宜的生长环境季节性:荷花斜纹夜蛾虫害的发生具有季节性,一般在气温适宜、湿度较高的春夏季节容易发生。
繁殖速度:荷花斜纹夜蛾繁殖速度快,一个世代大约需要20-30天,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大量虫口。
站下害虫地下害虫:主要有蝼蛄、金针虫、蛴螬和地老虎等。
它们主要取食西瓜的种子、根、茎、块根、块茎、幼苗、嫩叶及生长点等,常常造成缺苗、断垄或使幼苗生长不良。
斜纹夜蛾学名:Prodenia litura(Fabriciu)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蛾,俗称花虫、黑头虫,属鳞翅日夜蛾科,是我国农业生产上的主要害虫种类之一,寄生范围极广,寄主多达99个科,290多种植物,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多次造成灾害性为害。
主要以幼虫咬食叶、蕾、花及果实。
为害状:卵产在叶背,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为害,残留透明的上表皮,使叶片成纱窗状,三龄后分散为害,开始逐渐四处爬散或吐丝下坠分散转移为害,取食叶片或饺嫩部位造成许多小孔;四龄以后随虫龄增加食量骤增。
虫口密度高时,叶片被吃光,仅留主脉,呈扫帚状。
形态特征:体长14—20毫米,翅展30—40毫米,深褐色。
前翅灰褐色,前翅环纹和肾纹之间有3条白线组成明显的较宽斜纹,故名斜纹夜蛾。
自基部向外缘有1条白纹,外缘各脉问有一条黑点。
卯馒头状、块产,表面覆盖有棕黄色的疏松绒毛。
幼虫体长35—47毫米,体色多变,从中胸到第九腹节上有近似三角形的黑斑各一对,其中第一、第七、第八腹节上的黑斑最大。
腹足4对。
蛹长约15—20毫米,腹背面第4—7节近前缘处有一小刻点,有一对强大的臀刺。
生活习性:在长江流域1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
主要发生期在7—9月,黄河流域则多在8—9月。
成虫夜间活动,对黑光灯有趋性,还对糖、醋、酒及发酵的胡萝卜、麦芽、豆饼、牛粪等有趋性;卵多产于植株中、下部叶片的反面,多数多层排列,卵块上覆盖棕黄色绒毛。
幼虫有假死性及自相残杀现象。
日问潜伏于残叶或土粒间或接近土面的叶下,日落前再爬出为害。
取食幼苗时,可将幼苗全株吃下。
老熟幼虫在土中化蛹。
以第二代(8月份)对秋证豆、叶菜秧苗、瓜、茄为害严重。
9—10月上旬的第三代幼虫对大白菜、包小菜、花菜为害最重。
土肥植保·
魏博士说蔬菜病虫害
常躲在作物下部或其他隐蔽处,阴天可整天为害。
初孵幼虫群集于卵块的附近取食为害,3龄以上幼
虫有明显的假死性,4龄幼虫食量剧增。
为害莲藕
等水生植物的幼虫,老熟后便浮水至岸边,后入土
化蛹。
2.为害症状 斜纹夜蛾幼虫主要啃食莲叶、花
蕾、莲花、子房及嫩莲子等。
低龄幼虫群集啃食叶
肉(图1),高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
受害叶片常出
现缺刻及呈窗纱状,仅剩一层表皮和叶脉(图2);
酒液中加少许敌百虫,将混合液于傍晚置于距地
面60厘米处。
③化学防治。
在卵块孵化至3龄幼虫
期间喷洒药剂防治,此期间幼虫群集叶背面为害且
抗药性低,宜在傍晚前后喷药防治。
药剂可选用高
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
酰胺、乙基多杀菌素、虫螨腈、茚虫威、吡虫啉等
药剂中的一种进行喷雾防治。
施药时采取针对性防
治与全田喷药相结合的办法,重点防治田间虫源中
心,并注意轮换或交替用药。
莲田斜纹夜蛾的识别与防治
湖南省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
魏林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震惊!暴食害虫斜纹夜蛾,1分钟啃完你的草莓叶斜纹夜蛾,又名莲纹夜蛾、斜纹夜盗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分布广泛的重要农业害虫。
当前草莓正处于移栽缓苗期,这个时期也正是斜纹夜蛾危害的时期。
这些天就看到很多朋友的草莓叶子被咬的到处都是洞,有一些就是斜纹夜蛾危害的。
因此做好相关的防控准备很关键。
危害症状以幼虫在秧苗上啃食叶片、花蕾、花及果实为害,严重时花果被害率可达20%~30%。
图1.斜纹夜蛾危害症状图2.斜纹夜蛾危害症状虫害发生规律成虫昼伏夜出,飞行能力强,具趋光性和趋化性,对黑光灯及糖醋液、发酵的胡萝卜、豆饼等有较强的趋向性。
图3.斜纹夜蛾成虫卵多产于草莓叶片背面,呈块状,每块中有卵30~400粒不等。
初孵幼虫在卵块附近群集,昼夜取食,2~3龄后分散为害。
图4. 初孵幼龄虫和老熟高龄虫该虫1~3龄仅取食叶肉,残留叶片表皮,俗称“开天窗”;4龄后进入暴食期,取食量可达全代的90%以上,多在傍晚以后或阴雨天取食,在叶片上形成缺刻或小孔,严重时整片叶子被吃光。
老熟幼虫常在1~3厘米的表层土中化蛹。
图5. 斜纹夜蛾各时期虫害综合防治1、农业防治草莓定植前,进行翻耕,消灭土中潜伏的幼虫或蛹;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成虫产卵场所;根据斜纹夜蛾集中产卵的特性,人工摘除带卵块或聚集低龄幼虫的叶片。
2、物理防治利用斜纹夜蛾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化性的特性,在成虫发生期采用黑光灯或糖醋液进行诱杀。
近年来,开发了黄色灯光照明、性诱剂捕虫器等方法。
图6.糖醋瓶诱杀3、化学防治根据幼虫为害习性推算虫龄,在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分散前进行药剂防治。
注意无交互抗性的杀虫剂之间轮换使用或合理混用,以防斜纹夜蛾产生较强的抗药性。
施药应尽量避开草莓开花期,以防影响蜜蜂授粉。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等。
大白菜斜纹夜蛾害防治斜纹夜蛾,是鳞翅目蛾类害虫,杂食性强,除大白菜、甘蓝、油菜、萝卜外,还为害茄科、豆科、葫芦科、旋花科、锦葵科等作物。
但每年为害程度不同,虫口密度小为害轻,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
1.为害状况这种害虫在幼虫期为害初孵化的幼虫,只啃食叶片的一面表皮。
3龄后食量增大,造成叶缘缺刻及叶面穿孔,5龄食量最大,能将一片完整叶子,吃得仅剩叶脉,破坏了外叶,就影响心叶的结球。
2.形态特征及习性斜纹夜蛾是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是中型蛾子,前翅灰褐色,并有3条显明的白色斜纹,故名斜纹蛾。
同时,成虫白天潜伏,傍晚飞出活动,夜间10~12时最为活跃,并有趋光性和趋化性。
成虫羽化后,一天交配,两天产卵,一头雌蛾,能产卵四五百粒以至一千七八百粒。
卵半球性,初产为白黄色,后变紫褐色,卵期3~5天。
幼虫共约6龄。
初孵化为黄绿色,老熟后变为暗褐色。
初孵化时群集一起,一二龄后能吐丝下垂,借风力转移到另一寄主。
3龄后,各个分散,惧强光,多潜伏在心叶中。
6龄,即隐蔽在土块下,到晚间外出为害。
6龄后的幼虫入土化蛹,蛹赤褐色。
北方一年发生三四代,南方可发生七八代。
以蛹在土中越冬。
3.防治方法(1)灯光诱杀。
成虫有趋光性,可于晚间在田间张灯,灯下设水盆,成虫见光齐集灯下,落入水盆。
(2)糖醋液诱杀。
利用成虫的趋化性,用红糖一两,加入酒醋各一两,再加敌敌涕粉剂半两,装入盆中,夜间放置田中,也可诱杀。
(3)摘除卵块。
在成虫产卵盛期,当卵块未孵化之前,可在叶片上检查,摘除卵块,集中销毁。
(4)捕杀幼虫。
检查叶片,见有透明状的薄膜,其叶背伏有初孵化的幼虫,趁其群集时,用手捏死,或采摘下集中消灭。
(5)药剂防治。
撒2.5%敌百虫粉每亩三四斤。
或90%敌百虫1000~1500倍溶液喷洒。
棉花斜纹夜蛾防治管理论文棉花斜纹夜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棉花的虫害,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
其成虫体色灰褐,前翅上有斜纹,体长约为2.5厘米。
斜纹夜蛾的幼虫可以在棉花上造成严重的危害,导致生产效益降低。
因此,棉花斜纹夜蛾防治管理是棉花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认识棉花斜纹夜蛾棉花斜纹夜蛾是鳞翅目昆虫,成虫亦称为棉花蛾,是棉花上的一种有害虫害。
虫卵颜色较深,呈椭圆形,直径约为0.5毫米。
幼虫期为6个龄期,身体呈淡绿色,头、胸部及前部6对足均为黑色,尾部有黄色的“v”形斑块,体长约为3-4厘米。
二、棉花斜纹夜蛾防治措施及方法1. 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主要是喷洒棉田,针对成虫和幼虫两种不同的发育阶段进行施药。
具体施药量和药物种类根据当地棉花斜纹夜蛾反应情况而定,建议在避开棉花开花期的情况下进行喷洒,尽可能减少药物对其它生物的危害。
2. 加大生物防治力度扩大棉花斜纹夜蛾的天敌和天敌种群是另一种有效的防治方法。
有多种昆虫可以被作为棉花斜纹夜蛾的天敌,如短吻横纹夜蛾、天蓝色天蝎科昆虫等,可以通过增加这些天敌的数量来控制棉花斜纹夜蛾的繁殖。
3. 采用斩茬垦荒进行病虫害防治斩茬垦荒既能清除虫卵和虫体,又能促进作物根系生长,提高棉花抗病虫能力。
此外,尽量避免周围荒地或废弃地的长期存在,也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 应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技术指导和培训对防治棉花斜纹夜蛾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技术指导下,种植者能更好地识别和判断棉花斜纹夜蛾的性格特征和生长特点,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对农民加强培训和技术支持,可以提高农民的控虫技术和操作水平,从而提高棉花的生产效益和经济收益。
三、棉花斜纹夜蛾防治管理的未来展望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防治棉花斜纹夜蛾的需求也在逐渐变化。
在未来的防治管理中,通过微生物和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以及抗虫基因编辑技术,从而更好地防治棉花斜纹夜蛾的危害。
而在具体实践中,科学家还可以结合生物和化学手段,找到无害、无毒的弱毒农药,既保护环境又促进农业效益的提高。
斜纹夜蛾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斜纹夜蛾的分布与为害:斜纹夜蛾又名夜盗蛾,分布于全国。
为害百合、仙客来、香石竹、菖兰、万寿菊、月季、天目琼花、九里香、瓜叶菊、丁香、睡莲、荷花、兔子花和结缕草等。
幼虫为害叶片、花蕾和花瓣.严重时将叶片吃光,花朵凋谢。
二、斜纹夜蛾的形态特征:斜纹夜蛾成虫体长16毫米,褐色。
前翅有波浪状灰白色核纹。
环状纹和宵形斑为黑色。
后翅白色。
卵半圆形,卵块上覆盖黄色绒毛。
蛹棕红色。
三、斜纹夜蛾的生活习性:河北地区斜纹夜蛾1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
大部分地区以蛹越冬,南方少数地区以幼虫过冬。
每年6—9月为害严重。
干旱年份常大发生成灾。
成虫白天躲在叶丛中,晚上交尾产卵。
卵多产在叶背,呈块状,每块有卵数百粒。
初孵幼虫吐丝下垂,借风转移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把叶片吃光,并为害花和花蕾。
l0月老熟幼虫入土越冬。
四、斜纹夜蛾病虫害防治方法:
1、秋后深翻树盘和刮粗翘皮及灭越冬蛹有一定效果。
2、虫量少时不必专门防治。
发生严重时,可喷洒:5%顺式氰戊菊酯乳油5000~8000倍液;30%氟氰戊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10%醚菊酯悬浮剂800~1500倍液;20%抑食肼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8000IU/ml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400~800倍液;0.36%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10%硫肟醚水乳剂1000~1500倍液等。
甘肃玉米常见虫害的发生与防控
甘肃玉米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然而它也存在着各种虫害,严重影响着玉
米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主要介绍甘肃玉米常见虫害的发生与防控方法。
一、斜纹夜蛾
斜纹夜蛾是甘肃玉米上最为常见的虫害之一。
它的危害表现为幼虫吃玉米叶片、穗丝
和玉米花粉等,严重时可使玉米丧失光合作用能力,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采取化学防治时,应选择效果较好、安全性高的化学农药,并注意产品的使用方法和使用剂量,不超过标准
剂量。
二、蓟马
蓟马是一种小型昆虫,它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吸食玉米植株汁液,严重时会使玉米植株
失去绿色,丧失光合作用能力,降低产量。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土壤翻耕、清除杂草、选择
抗性玉米品种、使用农药等。
农药防治时,应注意药剂安全,药剂使用后的清洗、处理等。
三、螟虫
螟虫是一种寄生在玉米棵花序内的害虫,它的危害表现为幼虫吃玉米球和玉米籽粒,
造成直接损失和品质降低。
防治方法主要包括选择抗螟性强的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增加
灯光陷阱等。
四、玉米象
五、黑粉虱
总之,甘肃玉米虫害防治需要针对不同的虫害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并加强田间
管理、选择抗性强的品种、使用低毒性农药等,从而使玉米得到充分的生长,提高产量和
品质。
同时,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降低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虫害小白菜斜纹夜蛾斜纹夜娥Prodenialitura(Fabricius)别名莲纹夜蛾、莲纹夜盗蛾,异名Spodopteralitura(Fabricius),属于鳞翅日夜蛾科。
该虫是一种暴食性害虫,在国内各地都有发生,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的江西、江苏、湖南、湖北、浙江、安徽;黄河流域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
杂食性,在蔬菜中对白菜、甘蓝、芥菜、马铃薯、茄子、番茄、辣椒、南瓜、丝瓜、冬瓜以及藜科、百合科等多种作物都能进行为害。
为害特点以幼虫为害全株,小龄时群集叶背啃食。
3龄后分散为害叶片、嫩茎、老龄幼虫可蛀食果实。
其食性既杂又危害各器官,老龄时形成暴食,将叶片吃光。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4-20mm左右,翅展35-46mm,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花纹多,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阔带纹,所以称斜纹夜蛾。
卵扁平的半球状,初产黄白色,后变为暗灰色,块状粘合在一起,上覆黄褐色绒毛。
幼虫体长33-50mm,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冬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对。
蛹长15-20mm,圆筒形,红褐色,尾部有一对短刺。
发生规律我国华北地区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下3-5cm处越冬。
南方可终身繁殖,无越冬现象。
长江流域多在7-8月大发生,黄河流域多在8-9月大发生。
成虫有强烈的趋光性和趋化性,昼伏夜出。
每只雌蛾能产卵3-5块,每块约有卵位100-200个,卵多产在叶背的叶脉分叉处。
卵的孵化适温是24℃左右,经5-6天就能孵出幼虫,初孵时聚集叶背,4龄以后和成虫一样,白天躲在叶下土表处或土缝里,傍晚后爬到植株上取食叶片。
幼虫在气温25℃时,历经14-20天,化蛹的适合土壤湿度是土壤含水量在20%左右,蛹期为11-18天。
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种抗虫品种。
(2)清洁田园。
铲除田间以及周边杂草,收获后深翻整地,可以杀死一部分越冬蛹,减少来年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