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区段切除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手术方式及临床预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83.70 KB
- 文档页数:2
乳腺良性肿瘤乳腺良性肿瘤症状与体征1、无痛性肿块:常为首发症状,其特点为肿块呈浸润性成长,即使肿块很小,若累及乳腺悬韧带时也可引起皮肤粘连,较大肿块可能有皮肤水肿、橘皮样变、乳头回缩或凹陷、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后期出现皮肤卫星结节,甚至溃疡。
本病早期应与乳腺良性病变如炎性肿块、乳腺增生病及良性肿瘤等相鉴别.2、乳头溢液:乳腺癌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者少见,多数伴有乳腺肿块,一般溢液较多血样血性常见.3、乳头改变:当乳腺纤维组织和导管系统受病灶浸润而缩短牵拉乳头,使乳头偏向肿瘤一侧病变进一步发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甚至完全陷入乳晕下,看不见乳头。
有时因乳房内纤维组织挛缩使整个乳房抬高。
临床可见两侧乳头不同一水平,尚乳头糜烂时湿疹样癌典型症状。
乳腺良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乳腺肿瘤很常见,约占乳腺疾病的2/3。
其比例大致是乳腺良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及乳腺其他疾病,各占1/3左右。
乳腺良性肿瘤中较多见的有腺纤维瘤和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
乳腺恶性肿瘤有癌、肉瘤及癌肉瘤等。
而乳腺癌占大多数。
多余乳腺肿瘤:在多余乳腺上生长的肿瘤,称之为多余乳腺肿瘤。
可为良性,也可为恶性,以癌瘤为多见。
男乳肿瘤:良性肿瘤有囊肿、腺纤维瘤、脂肪瘤、及乳头状瘤等。
恶性者有癌及肉瘤。
乳腺良性肿瘤乳腺腺纤维瘤:最常见于20~25岁青年妇女。
一般多为单发性,也可有多个在一侧或两侧乳腺内出现者。
乳腺腺纤维瘤的发生与雌激素的刺激(卵巢功能旺盛)有密切关系。
因此很少发生在月经来潮前或绝经后妇女。
临床表现:乳腺纤维瘤多位于乳腺的外上象限。
常呈卵圆形,小者为樱桃大或者胡桃大,但也可有较大者。
一般肿瘤表面平滑、坚硬。
肿瘤境界清楚,与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
可在乳腺内四周推动无阻。
虽推之可移,但放手即回原位。
多无自发痛及触痛。
乳腺管内或囊内乳头状瘤:此病较少见,多为40~50岁妇女。
可单发或多发。
肿瘤常位于乳头部扩张的乳管中,或在乳头附近与乳管通连的囊肿中。
乳房肿块的诊断及治疗作者:张楚潍牛萌来源:《饮食与健康·下旬刊》2016年第02期【摘要】乳房肿块是妇科常见疾病,男性发病以乳房发育症为主,良性肿块发病率高于恶性。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乳房肿块早期检出率不断提升,而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也提高了乳房肿块临床诊断效果。
当前,临床治疗乳房肿块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综述研究了乳房肿块的诊断、治疗方法,旨在为乳房肿块临床治疗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乳房肿块;临床诊断;定位定性检查;手术乳房影响女性身体形态的重要部分,现代女性对乳房形态美及内在健康的追求水平也不断提高,因而也带动了乳房疾病诊疗水平的进步和发展。
乳房肿块是女性乳腺常见病变,而其中不乏恶性病变——乳腺癌,对于女性乳房及身体健康影响较大[1]。
乳腺癌早期诊断及治疗对于改善疾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时间较为有利,乳房肿块是乳腺癌的重要临床特征,探讨乳房肿块诊断及治疗水平对于乳腺癌治疗也较为有利,为此,下文将对乳房肿块进行临床诊疗展开研究。
1乳房肿块临床诊断1.1触诊联合临床特征诊断乳房位置在体表,因而发生肿块等病变时,较容易直接通过患者自我触摸发现,同时医生也较容易通过触诊发现较大的肿块,因而触诊是乳房肿块确诊的重要途径,对于疾病早期诊断较为有利。
在乳房肿块触诊中,患者平躺(仰卧)体位,垫高肩部,手臂放松放于两侧,用手掌和掌心置于乳房上,按健侧乳房→患侧乳房顺序,旋转触摸及按压检查。
触诊发现乳房肿块后,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进行进一步确诊。
育龄期女性,尤其是青年女性乳房肿块良性居多,肿块质地坚硬、圆形、光滑、活动度较好,多为单侧乳房单发肿块,无触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肿块边缘清晰,应周围组织无粘连。
乳腺增生引发的乳房肿块在临床上也较为多见,中年女性为高发人群,为多发性囊实性结节,外上象限发病率较高;乳腺增生肿块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疼痛特征,乳头有黄色(棕黄色)溢夜,月经前疼痛加剧。
乳腺癌引发的乳房肿块与良心肿块区别较大,体格检查可见患者乳头内陷,出现乳头溢液,肿块质地坚硬,皮肤呈“橘皮样”变,疼痛不明显或无痛感中老年女性为乳腺癌高发人群,影像学检查可见肿块形状不规则、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活动度差,常与周围组织(胸肌)粘连,部分患者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2]。
生国塞厦匡到垫!Q笙!旦筮!!鲞笠!翅g堕望!墼』塑堂!堕型竖!趔堕堡丛型:垫!Q,!生:!Z:盟!:竺乳腺癌二次手术38例临床分析张聆佑【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二次手术的主要原因及临床应对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3月我们收治首次术前误诊的3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首次术后局部癌组织残留26例,腋下淋巴结转移12例;两次术前病理切片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二次手术间隔时间2周以内27例,2周以上l l例。
二次术式行乳腺癌仿根治术26例.乳腺癌仿根治术加去势术12例,均治愈出院。
结论乳腺疾病临床检查应结合彩色多普勒或钼靶瑚i片检查,可疑恶性者应进一步行针吸细胞学检查或活检以明确诊断,选择正确手术方式,以减少乳腺癌患者二次手术的几率。
【关键词】乳腺癌;二次手术;临床分析乳腺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患者多以发现乳腺肿块就诊,部分患者经触诊及辅助检查难以确诊,误诊率相对较高。
2004年9月至2009年3月我们收治首次术前误诊的乳腺癌患者38例,约占同期乳癌手术患者的8.05%(38/472),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38例均为女性,年龄19~6l岁,平均36.5岁,均为在院外行乳房肿块局切术后来我院再次治疗者,首次以乳腺无痛性肿块就诊者24例;伴针刺样疼痛及不适者9例;乳头溢液5例;发病部位外上象限27例,内上象限1l例,左侧17例,右侧19例,双侧2例;首次术前诊断为乳腺纤维腺瘤24例,乳腺囊性增生病9例,慢性乳腺炎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2例;其中有家族肿瘤史者l o例。
仅有5例行术前针刺细胞学检查,未能确诊。
首次手术局部肿块切除33例,区段切除5例,术后病理检查均为乳腺癌。
1.2治疗方法:首次术后病理检查证实局部癌组织残留26例,腋下淋巴结转移12例;二次术前在我院病理切片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首次术后至再次手术时间2周以内27例,2周以上11例。
局部外科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局部外科手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研究对象48例,对其进行手术治疗以及术后化疗,随访1-3年,以此来观察临床疗效。
结果选取的48例乳腺癌患者均未出现局部或是远处的复发和转移情况,乳房外观保持较好。
结论乳腺癌早期乳腺癌手术,近期疗效更好,应该严格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手术方案,并提供手术后综合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局部外科治疗;临床研究近些年来,乳腺癌逐渐成为女性的高发疾病,对于乳腺癌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现阶段,保乳手术以其手术面积小而成为了患者首选治疗方式,本文分析和探究了外科局部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方法和临床疗效,以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乳腺科2009年4月——201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48例乳腺癌患者来进行研究,其中4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最小23岁,最大68岁,所有患者均确诊为乳腺癌,22例患者癌变位置位于外上象限,11例患者癌变位置位于外下象限,6例患者癌变位置位于内上象限,内下象限者7例,直径0.3-2.5cm,平均(1.44-0.5)cm。
1.2治疗的方法局部切除术用于于乳房偏小、肿瘤i期患者,在肿瘤边缘地区梭形切口或在肿块上方,尽量较少切除患者皮肤,切除肿瘤并标记边缘,然后对切除的组织部分进行冷冻切片处理,用作检查。
完整切除术用于肿瘤i期、体积小而乳房大小正常患者,将肿瘤作为中心实行放射状或弧形切口或者梭形切口,对肿瘤皮肤进行切除,与肿瘤位置相隔保持2cm以上行切口,然后依次采取皮肤和皮下组织切开方式,保留皮下脂肪厚度在0.3cm左右,并向两侧行游离,同时全部切除掉肿块及周围2cm附近的乳腺正常组织[1]。
对于肿瘤ⅱ期体积偏大、乳房大患者,对切除范围进行相应的扩大,同时全部切除肿瘤表面皮肤、皮下组织、肿瘤、象限内的乳腺腺叶组织等,并做好边缘标记,对其进行冷冻切片处理。
此外,对于以上几种手术方案,均要确保切缘为阴性,如若切缘检查为阳性则需向远方切1-2cm乳腺组织,对其行冷冻切片处理,如果结果仍表现为阳性,可再对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取腋窝切13游离皮瓣,外延分离胸大肌至暴露腋静脉,淋巴结清扫到ⅱ期水平,放置引流管于腋窝处,逐层缝合皮肤,加压包扎。
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与常规乳腺肿物切除术治疗r乳腺良性肿块的疗效对比汪波【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7(036)007【摘要】目的探讨麦默通(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和常规乳腺肿块切除术应用于乳腺良性肿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方便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在该院乳腺外科就诊的84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肿块切除术,观察组采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乳房变形例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瘢痕大小分别为(16.21±5.29)min、(25.17±4.27)mL、(3.72±2.14)mm,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乳房变形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0%、2.38%,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乳腺良性肿块切除术的选择上,采用Mammotome微创旋切术能够比常规切除术具有更小的创伤,保证美观度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总页数】3页(P81-83)【作者】汪波【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甲乳外科,江苏常熟 215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5【相关文献】1.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与常规乳腺肿物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疗效对比 [J], 李辉;董吉宁2.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与常规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134例疗效对比分析 [J], 杨茜3.麦默通(Mammotome)旋切术和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物的疗效对比 [J], 刘长春4.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与常规乳腺肿物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疗效比较 [J], 李健全;陈惠泉;黎国平;何水新5.麦默通(Mammotome)旋切术和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物的疗效对比 [J], 刘长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㊀Zhang W,Kong Y,Wang L,et al.Prognostic value of serumcalprotectin level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cohort study[J].Medicine,2020,99(33):20805.[7]㊀王康鸣,吉家钗,王琦,等.高Glasgow预后评分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独立相关[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22,28(2):133-136. [8]㊀Koseoglu C,Kurmus O.Association between mean plateletvolume-to-lymphocyte ratio and the presence of apical mu-ral thrombus in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Sciences,2020,33(33):422.[9]㊀Angkananard T,Inthanoo T,Sricholwattana S,et al.The pre-dictive role of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and mean platelet volume-to-lymphocyte ratio(MPVLR)for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acute heart fail-ure.[J].Hindawi Limited,2021,18(8):6889733. [10]㊀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快速诊疗指南[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6,9(2):73-80.[11]㊀Zhu K,Zheng Y S,Fang Y.Effect of trimetazidine on inci-dence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 coronary arterydisease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a protocol fo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Medicine,2020,99(44):22918.[12]㊀袁健瑛,程毅松,贾禹,等.基于炎症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0,27(1):14-19.[13]㊀邹洋,王慎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的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2):255-258.[14]㊀Chen Z,Li N,Wang J,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meanplatelet volume and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Coronary Artery Disease,2020,31(8):722-732.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23)04-0663-05超声引导MMT微创旋切术治疗对女性良性乳腺肿块围术期指标术后疼痛瘢痕及并发症的影响周㊀颖,㊀刘㊀韬(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㊀四川㊀成都㊀610072)ʌ摘㊀要ɔ目的:探究超声引导MMT微创旋切术治疗对女性良性乳腺肿块围术期指标㊁术后疼痛㊁瘢痕及并发症的影响㊂方法:回顾分析126例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良性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不同分为MMT组和常规组,MMT组采用超声引导MMT 微创旋切术,共71例,常规组采用传统开放手术,共55例㊂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㊁术中出血量㊁切口长度㊁切口愈合时间)㊁术后疼痛[术后2h㊁8h㊁24h视觉模拟量表(VAS)得分]程度差异,术后随访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的瘢痕情况[瘢痕长度㊁温哥华瘢痕量表(VSS)]差异,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差异㊂结果:MMT组相较于常规组,手术时间㊁术中出血量㊁切口长度㊁切口愈合时间㊁术后各时间段VAS 得分㊁瘢痕情况各指标㊁并发症总发生率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女性良性乳腺肿块患者应用超声引导MMT微创旋切术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可提高手术效率㊁减少手术创伤㊁缩短患者术后恢复进程,还可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减少瘢痕形成及并发症发生风险㊂ʌ关键词ɔ㊀超声引导MMT微创旋切术;㊀女性良性乳腺肿块;㊀围术期指标;㊀术后疼痛;㊀瘢㊀痕;㊀并发症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㊀㊀㊀ʌdoiɔ10.3969/j.issn.1006-6233.2023.04.027Effects of Ultrasound-Guided MMT Minimally Invasive Rotational Resection on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Postoperative Pain Scarring andComplications in Women with Benign Breast Masses㊃366㊃ʌ基金项目ɔ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编号:2021MS441)ZHOU Ying,LIU Tao(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Sichuan Chengdu610072,China)ʌAbstractɔObjective: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ultrasound-guided MMT minimally invasive rotational re-section on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postoperative pain,scarring and complications of benign breast masses in women.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126patients with benign breast masse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2019to January2022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MMT group and conventional group.The71cases in MMT group underwent ul-trasound-guided MMT minimally invasive rotational resection,and the55cases in conventiona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The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surgical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in-cision length,incision healing time)and postoperative pain[Visual Analogue Scale(VAS)score at2,8and 24hours after surgery]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3months af-ter surgery,and the scars[scar length,Vancouver Scar Scale(VSS)]and differences in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s:The surgical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incision length,incision healing time,VAS scores at various postoperative time periods,various indicators of scar conditions and total incidence rate of complications were all shorter or lower in MMT group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group(P<0.05).Conclusion:Ultrasound-guided MMT minimally invasive rotational resection for female patients with be-nign breast masse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surgery can enhance the surgical efficiency,reduce the surgical trauma and shorten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process,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pain,and reduce the scar formation and risk of complications.ʌKey wordsɔ㊀Ultrasound-guided MMT minimally invasive rotational resection;㊀Female benign breast masses;㊀Perioperative indicators;㊀Postoperative pain;㊀Scars;㊀Complications㊀㊀乳腺疾病为我国女性高发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不合适内衣对乳房的压迫㊁不良情绪㊁内分泌紊乱等因素相关[1]㊂乳腺疾病可分为炎性乳腺疾病和乳腺肿瘤两大类,以纤维腺瘤为主的乳腺良性肿块为发病率最高的乳腺疾病之一,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常有乳房肿痛等表现,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㊂乳腺良性肿块有一定的恶变风险故手术为其首选治疗手段,但传统开放手术创伤较大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且术后瘢痕明显可影响乳房外观,部分年轻女性接受程度较低㊂MMT微创旋切术常用于乳腺疾病的穿刺活检,可以通过小直径切口达到病灶深度将其切除[2]㊂故本研究将其应用于女性良性乳腺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探寻MMT微创旋切术能否在保持其微创特性,维持乳房美观的同时完整切除病灶,研究MMT微创旋切术的优劣势,为临床女性良性乳腺肿瘤的治疗选择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道于下文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回顾分析于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于我院的126例良性乳腺肿块患者的临床资料㊂分组依据为手术方式,将手术方式为超声引导MMT微创旋切术的纳入MMT组(n=71),将手术方式为传统开放术的纳入常规组(n=55)㊂纳入标准:①经乳房B超等手段结合乳房触诊等诊断为良性乳腺肿块;②于研究时间段在我院接受MMT微创旋切术或传统开放术;③符合传统开放术㊁MMT微创旋切术适应症:良性乳腺肿块且直径在1~3cm之间;肿块位于腺体中间区域,而非靠近皮肤和胸大肌㊁乳头㊂排除标准:①既往乳腺手术史;②临床资料缺失;③传统开放术㊁MMT微创旋切术禁忌症:全身感染疾病未治愈者;凝血功能障碍者;乳房内有填充物㊂MMT组71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27.89ʃ5.26)岁;肿块直径平均为(21.69ʃ6.92)mm;肿块数量为单发肿块48例,多发肿块23例㊂常规组55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为(28.65ʃ5.42)岁;肿块直径平均为(22.05ʃ7.13)mm;肿块数量为单发肿块37例,多发肿块18例㊂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㊂1.2㊀方法:常规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具体为患者仰卧于手术台,根据术前B超检查及触诊判断肿块位置㊁大小㊁数量及周围解剖结构,并标记肿块对应体表位置,在此处穿刺进针行局部麻醉(逐层浸润),麻醉满意后于体表标记做放射状切口,逐层切开乳房皮肤㊁㊃466㊃乳腺组织直至肿块所在位置,切除乳腺肿块后给予常规引流缝合,完成手术㊂MMT组给予超声引导MMT 微创旋切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点:体位㊁麻醉方式及术前检查/体表定位同常规组;不同点:MMT微创旋切术根据术前体表定位确定进针位置,沿进针位置做切口,在超声(生产厂商:迈瑞生物医疗;型号DC-7)引导下,沿切口置入MMT(生产厂商:SenoRx)旋切刀,旋切刀型号应根据患者肿块大小㊁位置的情况选择,旋切刀置入过程中应注意避开胸廓内动脉等乳房内大血管,确定旋切刀达到肿块位置后,将旋切刀位置固定好后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多次旋切抽吸,超声确定无残留后常规缝合结束手术㊂1.3㊀指标评估标准:①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具体为先准备10张空白A4纸,分别绘制或打印对应的痛苦表情,如0分对应笑脸,随着疼痛程度上升嘴角微笑弧度逐渐变小,至10分对应哭脸,由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选择对应图片,进行第1次评分,第二次评估采用标准VAS评分方法,取一张空白A4纸,用黑色马克笔于纸上画一条线段(长度为10cm),将其均匀分割为10等份,并用黑色马克笔标记0~10共11个刻度对应疼痛程度0~10分,嘱患者自行选择刻度,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程度越高,评分需保证患者在术后除手术所需麻醉外,未使用其余镇静或麻醉药物,评分过程中患者依从性良好,情绪稳定,两次评分结果平均值为最终评分[3]㊂②瘢痕情况: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该量表从色泽(0~3分)㊁厚度(0~3分)㊁血管分布情况(0~3分)㊁硬度(0~5分),得分与瘢痕严重程度为正相关[4]㊂1.4㊀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手术时间㊁术中出血量㊁切口长度㊁切口愈合时间㊁术后2h㊁8h㊁24hVAS得分㊁术后3个月瘢痕长度㊁VSS得分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㊂1.5㊀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分析处理数据,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手术时间㊁VSS得分等计量资料以( xʃ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重复测量资料对比采用重复测量设计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㊀结㊀果2.1㊀围术期指标对比:MMT组相较于常规组,手术时间㊁术中出血量㊁切口长度㊁切口愈合时间更低/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㊂表1㊀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xʃs)组别n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切口长度(cm)切口愈合时间(d) MMT组7115.19ʃ4.2114.98ʃ3.710.49ʃ0.12 3.07ʃ1.01常规组5521.37ʃ5.0227.46ʃ4.09 2.64ʃ0.81 4.56ʃ1.52χ2/t7.51117.90622.080 6.595P<0.001<0.001<0.001<0.0012.2㊀术后疼痛比较:重复测量设计方差显示,两组VAS评分在组间(F组间=117.900,P<0.001)㊁时间(F时间=77.040,P=0.018)和组间∗时间交互作用(F组间∗时间=21.367,P=0.043)有统计学意义㊂MMT组术后2h㊁8h㊁24h VAS得分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㊂表2㊀两组术后VAS得分对比( xʃs,分)组别n术后2h VAS术后8h VAS术后24h VAS MMT组71 5.04ʃ1.36∗ 4.09ʃ0.91∗ 2.59ʃ0.75∗常规组55 6.12ʃ2.03 5.22ʃ1.28 3.77ʃ0.81㊀㊀注:相较于常规组,∗P<0.052.3㊀瘢痕情况比较:MMT组瘢痕长度和VSS色泽等维度评分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㊂㊃566㊃表3㊀两组瘢痕情况对比( xʃs)组别n 瘢痕长度(cm)VSS色泽(分)VSS厚度(分)VSS血管分布情况(分)VSS硬度(分)MMT组710.35ʃ0.07 1.23ʃ0.410.83ʃ0.210.69ʃ0.190.93ʃ0.29常规组55 1.72ʃ0.56 1.51ʃ0.490.98ʃ0.320.79ʃ0.25 1.18ʃ0.34 t20.432 3.490 3.168 2.807 4.450 P<0.0010.0010.0020.006<0.001 2.4㊀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MMT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㊂表4㊀两组并发症发生情比较n(%)组别n术后感染皮下瘀斑乳房变形血肿合计MMT组711(1.41)1(1.41)0(0.00)2(2.82)4(5.64)常规组553(5.45)4(7.27)2(3.64)3(5.45)12(21.81)χ27.323 P0.0073㊀讨㊀论乳腺肿块为发病率最高的女性疾病,且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持续增长状态,可威胁我国女性的身体健康㊂大多数乳腺肿块为良性病变但同样需行手术切除,手术效果及对乳房外观的影响为患者重要关注问题,故寻适宜的手术方式,在保证肿块清除效果的同时保持正常乳房外观为临床关注热点㊂手术治疗为良性乳腺肿块的首选治疗方案,传统开放手术视野清晰,可在肉眼直观下切除肿块,彻底清除病灶组织,但创伤较大,术后疼痛反应明显,可延长患者术后恢复进程㊂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真空旋切技术为主的微创技术登上乳腺外科舞台,本研究结果显示,各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各阶段VAS得分均更低且差异显著,表明超声引导MMT微创旋切术能促进女性良性肿块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术后疼痛,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5]㊂分析其原因为,①MMT微创旋切术采用全程术中超声引导定位病灶位置,较传统的术前体表超声定位更准确,精准定位目标肿块位置,并可通过根据超声下观察到的肿块大小及周围组织结构选择刀头型号及旋切长度以减少手术对正常乳腺组织的损伤,故手术创伤更小,可降低术后疼痛程度㊂②MMT微创旋切术仅需进行一次穿刺,切割过程中仅需调整旋切刀进刀角度即可通过一个操作孔切除多发乳腺肿块,故对正常组织损伤更小㊂③MMT微创旋切术可进行连续切割并通过抽吸技术将乳腺组织排出体外故手术效率更高㊂乳房为女性重要性器官,乳腺手术可损伤乳房的形状㊁外观,还可遗留瘢痕,破坏乳房的美观度,导致乳房变性,患者可出现自卑㊁焦虑等不良情绪㊂术中对乳房正常组织结构的破坏还可加大术后感染㊁血肿㊁皮下瘀斑等并发症发生风险,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故乳腺手术中维持乳房正常外观,降低乳腺损伤对改善患者术后转归意义重大[6]㊂本研究结果显示,MMT组与常规组相对比,瘢痕长度㊁VSS各维度得分均更低且差异显著,这表明MMT微创旋切术在确保良性乳腺肿块患者术后乳房美观度方面优势明显,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7]㊂分析其原因为,①MMT微创旋切术术中仅需做单一切口,且切口直径较传统手术小,故乳房表面皮肤创口小,数量少,可促进术后创口愈合,降低瘢痕成形及增生风险㊂既往统计数据表明MMT微创旋切术术后残留瘢痕长度常为0.2~0.3cm[8]故乳房美观度较高㊂②MMT微创旋切术切口单一且直径短的特点可保护乳房正常皮肤屏障,防止细菌定植,术中可通过抽吸系统将组织内积血清除,且术中可通过超声引导避开胸廓内动脉等重要血管,防止血管损伤,降低术后血肿㊁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风险㊂㊃666㊃但本研究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①样本量偏少,且既往研究显示,由于MMT 微创旋切术切除病灶时无需经过乳腺组织,故可避免肿块经针道转移,降低肿块复发风险,但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故未对此进行对比分析,故未来应扩大样本量并延长随访时间,对比两组复发率[9]㊂②既往研究显示,MMT 微创旋切术在切除无法触及的微小病灶效果良好,但切除较大肿块时易残留肿块组织[10]㊂但本研究并未对针对此设计研究,故未来应将不同直径的乳腺肿块进行分组,分别对比两组术式在不同直径肿块的疗效㊂综上所述,MMT 微创旋切术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VAS 得分,改善术后瘢痕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㊂ʌ参考文献ɔ[1]㊀杨健,李星云,刘秋霞,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与甲状腺疾病诊断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11):1886-1888,1960.[2]㊀杨波,唐诗,曾鸿,等.超声引导下麦默通旋切活检术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临床研究[J ].中国妇幼保健,2018,33(4):929-931.[3]㊀黄辉文,戚子荣,丘青中.膝三脏汤合并中药外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Lysholm 膝关节评分及VAS 评分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3):1399-1401,1406.[4]㊀王镜涵,白欣冉,董彦慧,等.A 型肉毒素与曲安奈德治疗瘢痕疙瘩的长期疗效对比[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9,33(10):1149-1152.[5]㊀梁娴,刘光清,符川,等.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与开放性手术在乳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20,36(3):201-204.[6]㊀陈梓淼,任利成.自体脂肪移植结合假体置入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房重建中的应用[J ].中国美容医学,2022,31(5):64-67.[7]㊀栗辰,解云涛.真空辅助微创旋切系统在乳腺良性疾病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20,20(3):265-267,271.[8]㊀黄方杰.开放性手术与超声引导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肿瘤中的价值[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1,34(5):647-649.[9]㊀雷鹏举,王石.探讨乳腺良性肿瘤病人超声引导下麦默通乳腺微创旋切术治疗的临床效果[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0,42(2):202-204.[10]㊀谢雨芹,邓爽,邓倩,等.超声引导下微创乳腺麦默通旋切系统治疗多发性乳腺肿块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1,49(1):79-81.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23)04-0667-06血液净化治疗患者维生素D 与微炎症及跌倒的关系研究毛㊀慧,㊀张㊀丽,㊀赵㊀倩,㊀贾英杰,㊀张秀娟,㊀吕彦辉(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㊀河北㊀承德㊀067000)ʌ摘㊀要ɔ目的:分析血液净化治疗患者25羟维生素D [25hydroxyvitamin D ,25(OH )D ]水平与微炎症及跌倒的关系㊂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承德市中心医院行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 )治疗的患者80例,根据其25(OH )D 水平分为25(OH )D 低水平组和正常水平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㊁年龄㊁透析龄㊁身高㊁体重㊁原发病㊁血液净化方式㊁近1年跌倒发生情况,并化验血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 )㊁血红蛋白(Haemoglobin ,Hb )㊁血浆白蛋白(Albumin ,Alb )㊁血钙(Calcium ,Ca )㊁血磷(Phosphorus ,P )㊁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 ,PTH )㊁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 )㊁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 )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 -C )等指标,通过Pearson 相关性分析㊁多元线性回归及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25(OH )D 与PCT及跌倒之间的关系㊂结果:两组患者PCT ㊁TG ㊁TC 在25(OH )D 正常水平组较25(OH )D 低水平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Hb 在25(OH )D 正常水平组较25(OH )D 低水平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Pearson 相关分析表明,PCT ㊁TC 与25(OH )D 水平存在负相关性(P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CT ㊁TC 是影响25(OH )D 水平的危险因素(P <0.05),25(OH )D 水平是跌倒的保护性因素(P <0.05)㊂结论:PCT 对MHD 患者的25(OH )D 水平有影响,是影响25(OH )D 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需关注对MHD 患者PCT 水平的纠正㊂同时需积极补充活性维生素D 以改善25(OH )D 水平,减少跌倒的发生,不断提高生存质量㊂ʌ关键词ɔ㊀维持性血液透析;㊀25羟维生素D ;㊀降钙素原;㊀跌㊀倒;㊀微炎症㊃766㊃ʌ基金项目ɔ河北省承德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002A011)ʌ通讯作者ɔ吕彦辉。
微波消融、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比较分析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微波消融、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
方法选择13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将采用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治疗的65例设为对照组,将采用微波消融治疗的65例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肿物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乳腺良性肿瘤治疗中,微波消融较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更为微创、有效、安全,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乳腺良性肿瘤;微波消融;麦默通微创旋切乳腺良性肿瘤是青年女性常见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发生癌变。
目前,手术切除是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微创手术基本已经取代传统手术,其中以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的应用最为广泛,而近年来,微波消融这一新型微创技术也逐渐被用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1]。
本次为进一步比较分析微波消融、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的效果,特选取我院收治的13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以便能为日后临床术式选择提供参考。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3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5例。
纳入标准:①经影像学及穿刺活检等确诊,符合乳腺良性肿瘤相关诊断标准;②具有手术指征及手术意愿;③自愿选择手术方案。
排除标准:①具有手术禁忌症;②乳腺恶性病变。
对照组中,年龄27-51岁[(39.5±6.6)岁],单发型12例,多发型53例,总肿瘤数量为148个,肿瘤直径在0.5cm-3.2cm[(1.6±0.7)cm];观察组中,年龄28-49岁[(39.3±6.4)岁],单发型10例,多发型55例,总肿瘤数量为150个,肿瘤直径在0.4-3.5cm[(1.7±0.8)cm]。
乳腺导管造影定位指导选择性区段切除治疗乳头溢液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乳腺导管造影定位指导选择性区段切除治疗乳头溢液的疗效。
方法对27例患者体检未发现肿块,行乳腺导管造影明确诊断及定位。
注入美蓝到溢液导管中,选择性区段切除。
结果本组病例手术成功,术后恢复好。
结论本方法简单,成功率高,适宜基层医院运用。
【关键词】乳头溢液区段切除乳腺疾病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病理性乳头溢液的发病率仅次于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
很多医院已运用乳腺导管镜检查乳腺导管内病变,在基层医院难以普及。
我院至2009年以来运用选择性区段切除治疗乳头溢液27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和处理方法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均为女性,共27例,年龄31~67岁,平均44.8岁。
病程13天~11个月,平均5.6月。
主要临床表现是患侧乳头溢液,溢液颜色为浆液血性。
本组病例体格检查和彩超均未发现肿块,挤压乳腺有乳头溢液,对溢液行涂片检查均为阴性。
1.2 操作及方法1.2.1 检查与定位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暴露患侧乳房,消毒乳头表面及其周围的皮肤,找到溢液导管的开口,将鼻泪管针头经溢液导管插入2cm,注入造影剂,直至患者感觉胀痛时停止注射,然后行立位及侧位片检查。
及可了解导管内有无肿块,管壁内有无突起占位性病变以及乳管的分布等,既可确定手术部位。
1.2.2 术中操作静脉复合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如病变范围小,则选用局麻。
手术切口选择:根据乳腺导管造影情况,病变在外周,均选择放射状切口。
如病变在乳晕周围,则选择乳晕弧形切口,这样可尽可能保持术后乳房的美观。
先找到乳头溢液的乳腺导管的外口,鼻泪管针头经溢液导管插入2cm,注入美蓝0.5-1ml,此时扩张溢液的乳腺导管均全部蓝染后,合理的选择切口,依层切开,显露乳腺组织,由远及近,由两侧到中间切除全部着色的乳腺组织,向乳头方向切除,蓝染的导管全部切除至乳头皮下。
分层缝合腺体及皮肤,必要是可放置橡皮引流条和引流管负压吸引,加压包扎。
乳腺外Paget's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分析乳腺外Paget's病是一种罕见的乳腺外恶性肿瘤,通常发生在乳头和乳晕附近的皮肤上。
它的临床表现常常与其他乳腺疾病混淆,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往往会被漏诊或误诊。
本文将对乳腺外Paget's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进行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乳腺外Paget's病的临床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表现:早期病变表现为乳头和乳晕区域的皮肤发红、瘙痒、脱皮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皮肤表面开始出现溃疡、渗液和结痂等症状。
2. 乳头溢液:患者常常出现乳头溢液,这是乳腺外Paget's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溢液通常呈血性或淡黄色。
3. 乳腺肿块:部分患者在早期可能会出现乳腺区域的肿块,这些肿块通常质地较硬,质地不规则,与一般的乳腺纤维腺瘤等良性疾病不同。
4. 乳头变形:乳头周围皮肤出现溃疡和结痂后,乳头形状可能会发生改变,变得扁平或凹陷。
5. 乳房变形:随着病情的进展,乳房可能会出现不对称、变扁或变形的现象。
1. 年龄:年龄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年龄较大的患者预后较差,这可能与年龄大的患者身体状况较差、免疫功能较弱有关。
2. 病变范围:病变范围较广的患者通常预后较差,因为病变范围广泛意味着肿瘤已经向周围组织扩散。
3. 肿瘤大小:肿瘤的大小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肿瘤越大,患者的预后就越差。
4. 临床分期:临床分期是评估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通常采用TNM分期系统进行评估。
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发现的患者预后较差。
5. 免疫组织化学指标:某些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如HER2表达、雌激素受体表达等,也可以影响患者的预后。
一般来说,HER2表达阳性和雌激素受体阴性的患者预后较差。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乳腺外Paget's病的预后还与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乳腺区段切除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手术方式及临床预后分析
发表时间:
2018-01-25T11:17:43.950Z 来源:《心理医生》2018年1期 作者: 尹尚静
[导读] 预后好,可提升患者社交自信心、心理健康水平、角色功能,提高切口美观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
甘肃武威 733000)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区段切除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手术方式及临床预后。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3月-2017年1月84例
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案,区段切除组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治疗。比较两组乳腺良性肿块切口美观优良率;手术
操作性指标、切口大小、切口愈合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社交自信心、心理健康水平、角色功能;上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区段切
除组乳腺良性肿块切口美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P<0.05;区段切除组手术操作性指标、切口大小、切口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
干预前两组社交自信心、心理健康水平、角色功能相近,
P>0.05;干预后区段切除组社交自信心、心理健康水平、角色功能优于对照组,
P
<0.05。区段切除组上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区段切除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手术方式效果确切,预后
好,可提升患者社交自信心、心理健康水平、角色功能,提高切口美观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乳腺区段切除;乳腺良性肿块;手术方式;临床预后
【中图分类号】R6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157-02
乳腺良性肿块是年轻女性常见疾病,目前尚未明确病因,研究显示,乳腺良性肿块的发生主要和生活习惯、环境以及遗传因素等相
关。传统放射状切口手术治疗容易遗留明显瘢痕,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提升
[1]。本研究分析了乳腺区段切除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手术方式
及临床预后,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3月—2017年1月84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分组。区段切除组未婚31例,已婚11例;年龄21~54岁,平均
(
42.24±2.13)岁。乳房包块34例,乳房胀痛20例,乳头溢液23例。对照组未婚30例,已婚12例;年龄21~53岁,平均(42.68±2.79)
岁。乳房包块
34例,乳房胀痛21例,乳头溢液23例。两组基本情况差异不显著。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案,区段切除组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治疗。平卧位或侧卧位,头部稍微偏向监测,将患侧肩胛部位适当抬高,
在对病灶进行明确探查之后,给予常规铺巾和消毒,在乳腺肿块区域扇形皮下组织采用
2.5g/ml的肾上腺素和浓度0.5%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
浸润麻醉,麻醉起效之后将皮下组织切开,将皮瓣组织分离,促使乳房肿块充分显露。术中注意乳腺导管的保护,先在皮下对周边组织和
肿块游离,并将乳腺腺体组织剖开,切除肿块,止血之后用生理盐水对局部组织进行冲洗。最后对皮下组织和腺体组织采用可吸收缝线进
行缝合,并将病理组织送检。手术后给予绷带加压包扎
1周,积极给予抗感染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乳腺良性肿块切口美观优良率;手术操作性指标、切口大小、切口愈合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社交自信心、心理健康水平、角
色功能(满分均为
100分,分值越高越好);上肢水肿等并发症。
优:切口线状,不明显,隐蔽性良好;良:切口接近线状,隐蔽性较好;无效:切口非线状,暴露明显。乳腺良性肿块切口美观优良
率为优良百分率之和
[2]。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采用SPSS 20.0软件统计作数据比较,输入数据后分别进行t检验(针对计量资料)、χ2检验(针对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显
著。
2.结果
2.1 两组乳腺良性肿块切口美观优良率相比较
区段切除组乳腺良性肿块切口美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两组乳腺良性肿块切口美观优良率相比较(n,%)
2.4两组并发症相比较
区段切除组上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相比较[例数(%)]
3.讨论
对于乳腺良性肿块的治疗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治疗,可最大限度降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发生,且术后美观度高,无明显疤痕,可减轻女
性心理压力,提高其社交自信
[3-4]。乳腺良性肿块需及早诊断和治疗,女性可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症状进行检查,如乳房明显包块、乳
房皮肤变化和乳头溢液等,提高自我辨别能力,定期体检,若发现立刻治疗
[5]。在实施乳腺区段切除过程需注意通过抬高患侧肩胛骨等方
法更好暴露病灶,以确定切除区段,避免乳腺导管损伤。
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案,区段切除组采用乳腺区段切除治疗。结果显示,区段切除组乳腺良性肿块切口美观优良率高
于对照组,
P<0.05;区段切除组手术操作性指标、切口大小、切口愈合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社交自信心、心理健康水
平、角色功能相近,
P>0.05;干预后区段切除组社交自信心、心理健康水平、角色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区段切除组上肢水肿等并
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综上所述,乳腺区段切除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手术方式效果确切,预后好,可提升患者社交自信心、心理健康水平、角色功能,提高
切口美观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永生.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4):66-67.
[2]刘进.乳腺区段切除术治疗乳腺良性肿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3):85-86.
[3]周博.乳腺区段切除术用于乳腺良性肿块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J].医药前沿,2017,7(2):107-108.
[4]张丽.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在乳腺良性肿块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医药前沿,2016,6(12):81-82.
[5]姜远平,宁红伟,苏忠诚等.改良乳腺区段切除术对乳腺良性肿块的治疗价值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