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育婴师》教学大纲

《育婴师》教学大纲

《育婴师》教学大纲
《育婴师》教学大纲

《育婴师》教学大纲

一、说明

本计划以现代0-3岁婴幼儿生理卫生保健科学,儿童心理科学和0-3岁婴幼儿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家庭及其家长的需求,以培养育婴师的实践能力为导向,制定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培训方案。采用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结合的模块结构,组成理论和操作一体化四个部分、四个模块,每个模块内设置若干个二级模块----单元。

本计划适用于传统的基地式培训,也适用于网络传播资源共享的远程式培训。

二、培训目标

通过育婴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学员需了解乳婴儿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生长规律,乳婴儿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的基础知识,熟练应用生活照料和卫生护理的基本技能,掌握照料、教育乳婴儿的基本方法,辅助乳婴儿的家长,形成乳婴儿照料、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三、模块设置与培训要求

该职业等级培训主要设置以下模块:

模块一生活照料

使学员了解换乳期的喂养知识、补充食物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了解食物安全性、过敏的基本知识,使学员了解不同年龄婴幼儿睡眠、二便、三浴的基本特点以及与生长发育、常见疾病的关系,了解婴幼儿日常生活清洁和消毒的基本知识,能够为婴幼儿正确选择配方奶、制作补充食品,并且能够为婴幼儿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照料婴幼儿的日常睡眠、处理大小便,并且进行三浴锻炼,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清洁用品和消毒方法,保持婴幼儿生活的居室、卧具、餐具、玩具、家具卫生。

模块二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

使学员了解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了解婴幼儿接种与预防疾病的关系,初步掌握识别婴幼儿异常的知识,婴幼儿常见疾病的基本护理的方法,了解婴幼儿常见发育异常的表现与识别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生长参考(值)表, 及时处理接种反应进行, 能够早期发现异常的征兆,能够为患病的婴幼儿测体温、脉搏、呼吸率并进行简易护理, 能够早期识别发育异常与偏移, 有针对性地预防婴幼儿意外伤害。

模块三教育部分

使学员了解婴幼儿动作、语言、感觉、认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婴幼儿良好情绪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根据婴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动作练习、语言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开发,培养良好情绪和良好社会性行为。

模块四指导与培训

使学员了解与家长沟通的技巧,能够在工作中与家长交流,提出教养建议。

四、模块课时分配表

根据育婴员职业的特点,培训采取理论知识授课和操作技能训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在理论知识的授课时,建议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式、技能竞赛式等。

五、推荐教材和补充讲义

1、推荐教材

《育婴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2、参考用书

(1)《儿科学》,王为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医学规划教材,2004年2月第一版

(2)《健康宝宝0-6岁养育大全》,桂永浩、邵肖梅、徐秀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

(3)《育婴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3年8月版

(4)《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新生儿行为与0-3岁潜能开发指南》,鲍秀兰等,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3月版

(5)《婴儿心理学》,孟昭兰,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

育婴师课程教学大纲

育婴师课程教学大纲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育婴师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80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育婴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有关育婴师时间操作技能学科,与国外先进理论经验相关结合的创造性,又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传授,并赋以典型个体差异案例加以说明,针对不然不同的的产妇婴儿使用的方法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所有产妇或者婴儿都使用的育婴方法的一种护理方法。 育婴师课程的研究是建立大量实践总结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对传统现代先进育婴发发的理解与创新发展,因此,具有很轻的指导性与实践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育婴师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育婴师职业道德规范、礼仪和操作过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认识与了解育婴师在现在产妇、婴幼儿保健工作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结合实际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不仅提高与育婴师的知识认识高度,更能为育婴师工作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学习了这门课程,要求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内容和操作方法,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理解和记忆、原则与方法的关系。 要求育婴师学会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培养育婴师实际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及办法,提高其自身能力和素质,真正成为一名新时代的王牌级育婴师。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 1.1产妇护理生理结构特点掌握:产妇护理生理结构特点 1.2新生儿出生-满月特点掌握:新生儿出生—满月特点 1.3产妇乳房、身体及生殖系统结构特点掌握:产妇乳房、身体及生殖系统结构特点 1.4新生儿出生-满月变化特点掌握:新生儿出生—满月变化特点2.育婴师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人际沟通主要影响因素 人际沟通的基础技巧掌握:人际沟通的基础技巧 人际交往中如何突破障碍掌握:人际交往中如何突破障碍

犯罪社会学考试

单选: 1犯罪人类学的代表人物及核心思想(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人的生理特征与犯罪的相关性 2犯罪社会学的起源及核心思想(菲利的犯罪社会学) 个人犯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相关性 3家庭与犯罪的基本类型:(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侵害,家庭 成员对外犯罪,家庭环境引发的犯罪)4畸形家庭的类型:(婚姻关系不完整,例子:单亲家庭 亲子关系不完整,例子:孤儿家庭,隔代家庭非正常家庭,例子:再婚家庭,罪犯家庭,重婚家庭)5社区青少年的形成:无家可归者,无学可上着,无业可干 着 6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是文化中最牢固的精神要素, 是人们在历史传统中积淀下来的判 断事物的标准。 多选: (1)标签理论的特征: (2)去标签化的几种措施:非犯罪化,转向处理,非监禁 处罚(3)学校引发犯罪的四种可能: 作为犯罪的主体,作为犯罪的侵害对象,作为犯罪 的发案场所,作为单位从事犯罪活动

(4)学校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所起的作用: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1学校对青少年 犯罪具有重要影响2亚文化:学 校普遍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教育越成功,犯罪率越低 犯罪率高,特别是青少年犯罪率高,一定是教育出 了问题 (5)社会分层与犯罪: 1 分层造成一种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使得不同的结构之 间形成一种张力2不同阶层都有可能犯罪 3不同阶层的犯罪类型有所不同 (6)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1主体特性比较明显:(青壮年为高危群体,血源性、地 域性结伙作案)2犯罪类型比较集中:犯罪类型集中于盗窃、抢劫等侵 财性案件 (7)亚文化群的主要特征:1群体共同拥有与主文化不同的 价值观和行为模式2群体对于亚文化有强烈 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8)冲突论的犯罪控制: 1普及强势利益群体的制度文化

育婴员教学计划

育婴员教学大纲 此教学大纲是邢台市新技术推广培训中心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开展短期技能培训的相关要求制定。适用于短期培训的育婴员(初级)专业。 一、大纲说明 通过本专业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婴儿保育过程中育婴员所需要的技能。使学员能够从事0-3岁婴儿的照料、护理和教育,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并达到育婴员初级的水平。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指导母乳喂养的姿势,能选择和冲调配方奶粉,能使用奶瓶喂哺婴儿,能进行婴儿溢奶的预防和处理,能制作婴儿泥状食品能制作婴幼儿菜肴。 2.能安置婴幼儿睡眠床,能安抚婴幼儿入睡,能帮助婴儿排便,能为婴幼儿进行便后清洁,能为婴儿更换尿布。 , 3.能清洁、消毒婴幼儿餐具和奶具,能清洁婴幼儿玩具,能清洁、消毒婴儿尿布和便器,能清洁婴幼儿家具、卧具。 4.能为婴幼儿测量腋温,能为婴幼儿测量肛温,能为患病婴幼儿喂药,能为患病婴幼儿滴眼、耳及鼻药,能照顾婴幼儿就医。

育婴员教学计划 [ 一、专业 1.名称及含义:育婴员(初级) 2.学制:短期培训。 二、培养目标 通过本专业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婴儿保育过程中育婴员所需要的技能。使学员能够从事0-3岁婴儿的照料、护理和教育,指导家长科学育儿,并达到育婴员初级的水平。 三、业务培养要求 1.能指导母乳喂养的姿势,能选择和冲调配方奶粉,能使用奶瓶喂哺婴儿,能进行婴儿溢奶的预防和处理,能制作婴儿泥状食品能制作婴幼儿菜肴。 2.能安置婴幼儿睡眠床,能安抚婴幼儿入睡,能帮助婴儿排便,能为婴幼儿进行便后清洁,能为婴儿更换尿布。 3.能清洁、消毒婴幼儿餐具和奶具,能清洁婴幼儿玩具,能清洁、消毒婴儿尿布和便器,能清洁婴幼儿家具、卧具。 4.能为婴幼儿测量腋温,能为婴幼儿测量肛温,能为患病婴幼儿喂药,能为患病婴幼儿滴眼、耳及鼻药,能照顾婴幼儿就医。 ] 三、教学原则

犯罪社会学

谈在犯罪社会学中青少年犯罪 姓名:吴俊之班级:社会工作1341 学号:1320804109 正文 论文关键词:犯罪社会学青少年 概要: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青少年犯罪存在着:结伙作案多,严重犯罪多,突发性犯罪多,作案动机、目的比较单纯,手段的成年化、智能化和低龄化,及反复性强等特点。青少年犯罪有其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和司法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要采取自身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等多种预防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就其词义而言,“青少年”即指青年与少年的合称,“青年”是指人从十五六岁到三十岁左右的年龄段,“少年”指人从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年龄段。理论界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

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这种定义,是从犯罪预防的角度,将矫治的行为扩大到违法行为和不良行为(不道德行为或可能引起犯罪的行为),并将这个年龄段的下限予以降低。对这个下限存有不同意见。有学者提出,应当定在10岁比较合适。其理由在于,从实证的角度,青少年犯罪人口中一般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13、14岁开始走向社会进行违法犯罪,14—17岁进入犯罪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犯罪研究。故而指出,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笔者对此予以赞同。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前者和刑法上规定的“未成年犯罪”的范围应该是一致的,只不过“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而“少年犯罪”则是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犯罪学概念;后者的“青年犯罪”也指年轻的成年犯。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犯罪是一个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有人类学家曾尖锐地指出:“从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文明趋向于更高,或许还是更有价值的目标时,社会性越轨(犯罪)的可能就越大。”“任何一个国家既然以现代化为自己的社会目标,不管其社会个性如何,恐怕均不能幸免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犯罪的严峻态势并不奇怪。我们对待青少年犯罪亦是如此。除了前述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外,与青少年自身

最新初级育婴师培训教学大纲

初级育婴师培训教学大纲 一、培训职业工种: 育婴师 二、培训等级: 初级 三、职业定义: 主要从事0-3 岁婴儿照料、护理和教育的人员 四、培训目标熟悉母亲的生活照料与婴儿科学喂养技能。建立科学的指导 体系,促 进婴儿及产褥期母亲护理工作。通过系统学习,使学员掌握0-3 岁婴儿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掌握婴儿生活照料、护理方面的相关知识,运用科学 方法对婴儿饮食、睡眠、动作技能、智力开发进行训练。并掌握孕妇晚期 及产妇身体特征、心里特点。 五、培训对象 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 六、培训期限 根据《初级育婴师国家职业标准》实施 七、培训教师培训初级育婴师、育婴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关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八、鉴定要求及方式 1、初级鉴定要求(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一)初中毕业,经本职业育婴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

业证书。 (二)在本职业连续见习2 年以上。 2、初级鉴定方式 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和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模拟操作方式。技能操作考核采取抽签方式,每人考核4个工作内容。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均实行百分制,成绩皆达60分以上者为合格。 鉴定时间:理论知识考试为90分钟,技能操作考核30分钟3 、分值比重表 3.1 理论知识

3.2技能操作

九、工作要求 初级育婴师工作内容

初级育婴师培训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次培训的基本原则 l、实用性原则。根据初级育婴师的实际需要,解决学员应知应会的问 题。 2、实效性原则。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能力培养,克服纯学 术性教学的倾向。 3、灵活性原则。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除采用课堂讲授外,适当采用参 观考察、研讨等方式,使学员开阔思路和眼界。 二、具体培养目标培养学员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的,能应用高、新技术的初级技能人才。具体要求是: 1、政治思想品德方面提高学员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政治觉悟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重诚信、守纪律,自觉遵守公共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 2 、文化知识 培养学员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形成 一定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

犯罪学理论

西格尔的对现代犯罪社会学理论: (一)社会结构理论 把下层阶级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不利的经济地位看成是犯罪的首要原因,认为下层阶级的社会环境中起作用的一些力量,推动他们中的一些人进行犯罪活动。社会结构理论把贫民区中存在的无人监督的青少年帮伙、高犯罪率和社会混乱看成是主要的社会问题。大多数社会结构理论集中研究青少年违法行为。 1.文化越轨理论(亦称文化传递理论或文化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遵从下层阶级文化价值观和传统的一种表现。遵从贫民区中存在的非正式的行为准则,必然引起与传统社会中的法律的冲突。(塞林的文化冲突理论与米勒的下层阶级文化冲突理论。) 2.紧张理论 与文化越轨理论不同的是,紧张理论认为价值观和目标在各个经济阶层中都是相似的,不存在所谓的下层阶级文化。不过,由于下层阶级的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不利条件,下层阶级的成员不能通过传统的合法手段获得这些成功的标志,所以他们感到愤怒、挫折,对社会充满仇恨。犯罪学家把这种挫折感称为紧张(strain)。其中墨顿的失范理论是最著名的紧张理论。 3.亚文化理论 该理论认为,下层阶级的青少年之所以进行少年犯罪,是因为与传统社会的疏远导致他们寻求其他生活方式或者亚文化。亚文化理论是紧张理论和文化越轨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4.社会生态理论 与早期的社会结构理论所不同的是,该理论并不以文化现象为重点,而是以分析宏观的聚集资料,以识别在城市环境中影响犯罪模式的结构性条件。社会生态学家相信,一些生态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必要导致犯罪的条件。(该理论包括相对剥夺理论和都市化理论。) (二)社会过程理论 该理论认为,社会经历是犯罪行为的主要的决定因素。他们指出,一些研究表明,社会阶级与犯罪率之间缺乏明显的联系。除经济以外的因素对犯罪行为也有影响。因此社会过程理论家们把社会心理学、社会发展和社会相互作用理论结合起来,发展起了自己的理论模式——社会过程理论。他们认为,犯罪时个人的社会化以及个人与不同的社会组织、制度和社会过程产生社会心理互动的结果。 1.社会学习理论 他们认为,人们从他们与犯罪的同辈朋友的密切交往中学习犯罪行为,犯罪行为是学习与犯罪有关的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结果。 2.控制理论 该理论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变成犯罪人,但是,大多数人由于受他们与社会的联系的控制,而没有变成犯罪人。犯罪是社会控制减弱或崩溃的结果。 3.标定理论 标定理论认为,当社会中的重要成员把个人标定为犯罪人,而个人也接受这种标定时,个人就会变成犯罪人。 4.整合理论 整合理论试图将社会化因素与文化因素结合起来,以便提高其解释力。

育婴师课程教学大纲范文

《育婴师》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丁翎 审核人:刘育红 编撰日期:2008年11月 一、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和要求 育婴师是厦门市城市职业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共四单元、计划总课时34节,周课时2节,一学期学完。 科学研究表明0 ~3 岁是人一生中身体和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特别需要在生理、心理、营养、保健及行为培养诸方面给予科学的指导,而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及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婴儿的生理健康、行为模式、智力发展、人格结构和未来成就,因此本学科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育婴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宣传现代科学育婴理念为核心,以为婴儿综合发展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服务为宗旨。本书全面介绍婴儿生理、心理、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社会行为培养及人格发展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该课程的学习,1、使学生初步掌握0~3岁婴儿的生活照料、护理、和教育,2、掌握相应的育婴师的职业技能。为以后创造性地从事育婴师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初步掌握育婴师的基本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职前准备。 由于婴儿师教材是一门新兴的行业,目前可选性不强,同时与实践操作紧密联系。所以,授课时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例,以城市大学订的的教材《育婴师》为主要参考书,再根据育婴师的实际参考一些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本学期计划观摩二节带教活动。教学方法以讲授、参与互动式、操作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相结合。 二、课程的学时与学分 本课程的课内学时数为34学时,是选修课无学分,学习时间为一学期。其中,理论教学时数22学时,实践教学时数12学时。

三、课程的多种媒体教材设计初步方案 本课程的教学将采用以文字教材为基础,以面授辅导和网上教学活动为辅助手段的多种教学媒体、多种教学形式相互配合的一体化教学系统,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教学形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一)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是最为重要的教学媒体,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本课程的文字教材采用国家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编写的《育婴师》职业培训教材,以培养“具有一定的育婴员理论和技能,并有相当教育、教学能力的育婴员职业培训师”为目标,参照近5年来国际上0~3岁婴幼儿教养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结合我国婴幼儿教养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本课程涉及理论和和实践两个方面,为了使先进的教养理念与实用的操作技能紧密结合,整个培训方案附有操作性强的示范录像、图片和操作手册等。 教材辑录的还有与婴幼儿教养有关的各种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儿童权利公约》《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食品卫生法》、《劳动法》,等等有助于了解育婴员(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育婴员(师)的职业特点与要求及0~3岁婴幼儿的发育特点与保育、保健要求。 (二)网上资源 鉴于本课程的特点和各类学生的实际需要,本课程提供关于育婴师方面的网址及华师大张明华教授的电子文稿,及四幼亲子网上邻居早教实用课程内容。 1、文本资源 文本资源的内容包括导学辅导、教学辅导、复习辅导等几部分内容。导学辅导部分将提供教学大纲、教学设计方案、学习方法提示等有关文本资料。教学辅导部分包括重点和难点问题的专题讲授、课例讲评、作业布置、知识拓展等有关文本资料。复习辅导部分包括复习方法指导、重点问题提示、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等有关文本资料。

社会学理论对犯罪学的影响(小论文)

社会学理论对犯罪社会学的影响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其研究目的是探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等课题。犯罪社会学所研究的犯罪问题是社会学所研究的诸多问题之一。 社会冲突理论是犯罪社会学所应用的社会学理论之一,也是社会学的理论假设之一。冲突理论是西方社会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派别,它对犯罪社会学的发展必然要产生各种影响。冲突论源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在冲突论看来,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总是充满着矛盾与冲突,占统治地位的权力集团总是要强制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维护其既得利益。犯罪的关键并不在于他们实施了某种犯罪行为,而在于它处于某种社会“冲突过程”之中,因而被人为地认定为犯罪者。 在此,笔者浅议社会冲突理论中的阶级冲突论、文化冲突论以及女权主义犯罪学。 1.阶级冲突论 阶级冲突论又叫“激进犯罪社会学”、“新犯罪社会学”或“批判犯罪社会学”。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反帝运动、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学生运动等。这是一种主张纷繁驳杂的犯罪社会学新思潮,其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其他一些激进的社会变革理论。直到20世纪70年代激进犯罪社会学的基本框架才被提出。 阶级冲突论的基本理论假设是,社会冲突在本质上并不是多元化的群体冲突,而是统治阶级同那些成为刑事司法目标的穷人之间的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这个学说的核心内容是对分层社会的透视,他们认为,不管穷人是否比其他阶层成员更好地遵守法律,在分层社会中,他们都会毫无例外地受到频繁的逮捕等严厉的法律处置,他们都可以在任何情况下被认为是犯罪者,即使他们实际上并未实施犯罪。他们也不断扩张违法和犯罪行为的概念界限,把那些潜在地威胁其利益的人也纳入其中。同时,下层社会对剥夺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制度,自然要产生深刻的敌意。在阶级冲突论看来,犯罪是一个“合理”的行为。犯罪人的犯罪是一种被迫的行为,因为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使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平等。 阶级冲突论竭力缩小解释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性,其理论核心就是把国家和法律描绘成统治阶级控制穷人行为的工具,犯罪则直接反映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是犯罪者用以适应或抵制剥削阶级社会中制度强加于下层社会的条件和手段,是挫折和生存竞争的结果。 2.文化冲突论 文化冲突论是在20世纪30年代后半期形成的犯罪社会学的社会冲突论理论。文化冲突论认为,产生犯罪的原因是文化的冲突,犯罪则是与主流文化相冲突的下层阶级群体、少数民族群体和移民群体文化的产物。 塞林在其著作《文化冲突与犯罪》一书中认为,社会存在着两种文化冲突。一种是原发性文化冲突,一般指的是不同民族之间固有的文化观念、价值尺度和行为习俗在规范意义上的剧烈冲突。这种冲突强烈地作用于持有相反文化特征的行为人,如东西方民族之间的文化,处于这种文化冲突之中的人,就有可能因此而直接影响自己的行为规范意识。另一种是继发性文化冲突,继发性文化冲突也可以称之为第二次文化冲突。它的表现体现在第二代移民身上,它既可以表现为第二代移民坚持固有文化与所在国文化再次发生冲突,也可以表现为被所在国文

《犯罪社会学》练习题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犯罪社会学》练习题库答案 一、填空题 1、辩证的观点;系统的观点 2、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分析、总结阶段(顺序不能改变) 3、调查法;观察法 4、格老秀斯;洛克;斯宾诺莎;霍布士;孟德斯鸠;卢梭;潘恩(任填三项) 5、芝加哥学派 6、严景耀 7、犯罪事实;犯罪情况 8、犯罪状态;犯罪规律 9、功利取向型犯罪;价值取向型犯罪;情感冲动型犯罪;传统习俗型犯罪 10、暴力犯罪;环境犯罪;高科技犯罪;公害犯罪 11、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的社会原因 12、矛盾冲突论;综合动因论 13、唯一性;有限性 14、推动作用;暗示作用 15、过分溺爱;简单粗暴 16、制度层;意识层 17、累积性;融合性 18、新文化和旧文化的冲突;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 19、时代性;民族性;群体性 20、松散式结构;集团式组织结构 21、盗码并机;电信欺骗犯罪 22、通讯领域的计算机犯罪;反政府的计算机犯罪;商业领域的计算机犯罪;计算机虚拟犯罪 23、犯罪形式多样化;犯罪结果多元化 24、主体系统;规范系统;手段系统 25、物质资源;关系资源 26、名誉惩罚;人身惩罚 27、罪刑对等原则;刑罚效力原则 28、及时性;彻底性 29、社会规范 30、社会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二、名词解释 1、犯罪社会学: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就是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2、刑法学:刑法学是一门规范性法律科学,它以成文法为根本,对犯罪现象进行规范性研究,注重研究犯罪的法律特征以及犯罪与刑罚之间的关系。刑罚学的任务是提出准确的惩治犯罪的原则。 3、越轨行为:所谓越轨行为,顾名思义,就是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又叫做违规行为、偏离行为、异常行为等等。

育婴师高级教学大纲

育婴员中级(四级)教学计划 一、培训说明 本培训计划依据《育婴员》标准编制,适用于育婴师(四级)职业技能培训。各学校可根据本培训计划及学校实际情况编写具体实施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表。推荐教材仅供参考,各培训机构可根据培训实际情况选择。 二、培训目标 通过育婴师(四级)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员了解乳婴儿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生长规律,乳婴儿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的基础知识,熟悉生活照料和卫生护理的基本技能,掌握照料、教育乳婴儿的基本方法,辅助乳婴儿的家长,形成乳婴儿照料、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四、培训要求与内容 模块1 生活照料 1、培训要求: 通过本模块技术培训,使培训对象能够 (1)了解换乳期的喂养知识、补充食物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 (2)了解食物安全性、过敏的基本知识,使学员了解不同年龄婴幼儿睡眠、二便、三浴的基本特点以及与生长发育、常见疾病的关系 (3)了解婴幼儿日常生活清洁和消毒的基本知识,能够为婴幼儿正确选择配方奶、制作补充食品,并且能够为婴幼儿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照料婴幼儿的日常睡眠、处理大小便,并且进行三浴锻炼,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清洁用品和消毒方法,保持婴幼儿生活的居室、卧具、餐具、玩具、家具卫生 2、培训主要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1.1饮食与营养 1.1.1鼓励母乳喂养 1.1.2人工喂养 1.1.3混合喂养 1.1.4奶制品的选择 1.1.5换乳期 1.1.6及时发现合解决喂养中的问题 1.1.7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2睡眠、二便、三浴 1.2.1睡眠 1.2.2培养婴幼儿的二便习惯 1.2.3三浴 1.2.4消毒 (2)技能实训内容 2.1生活照料项目 3、培训方式建议 (1)理论教学:除一般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外,建议采用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式、技能竞赛式等。

育婴师课程教学大纲

育婴师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80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育婴师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有关育婴师时间操作技能学科,与国外先进理论经验相关结合的创造性,又结合实践经验进行传授,并赋以典型个体差异案例加以说明,针对不然不同的的产妇婴儿使用的方法是有区别的,并不是所有产妇或者婴儿都使用的育婴方法的一种护理方法。 育婴师课程的研究是建立大量实践总结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对传统现代先进育婴发发的理解与创新发展,因此,具有很轻的指导性与实践性。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育婴师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全面地、系统地掌握育婴师职业道德规范、礼仪和操作过程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认识与了解育婴师在现在产妇、婴幼儿保健工作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并结合实际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同时不仅提高与育婴师的知识认识高度,更能为育婴师工作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学习了这门课程,要求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基础内容和操作方法,并在学习中处理好全面和重点、理解和记忆、原则与方法的关系。

要求育婴师学会运用这些理论指导实践,培养育婴师实际实践中遇到问题时的处理方式及办法,提高其自身能力和素质,真正成为一名新时代的王牌级育婴师。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 1.产褥期产妇及新生儿 1.1产妇护理生理结构特点掌握:产妇护理生理结构特点 1.2新生儿出生-满月特点掌握:新生儿出生—满月特点 1.3产妇乳房、身体及生殖系统结构特点掌握:产妇乳房、身体及生殖系统结构特点 1.4新生儿出生-满月变化特点掌握:新生儿出生—满月变化特点2.育婴师人际沟通 人际沟通的主要影响因素了解:人际沟通主要影响因素 人际沟通的基础技巧掌握:人际沟通的基础技巧 人际交往中如何突破障碍掌握:人际交往中如何突破障碍 常见问题的处理方式掌握:常见问题的处理方式 育婴师职业道德重点掌握:育婴师职业道德

犯罪社会学试题

犯罪社会学 一、名词解释 ①犯罪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犯罪现象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②犯罪饱和法则:菲利在《犯罪社会学》中提出的。犯罪的原因可以分为个人的、地理的和社会的三个方面。当社会孕育的这些犯罪原因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也就会发生一定量的犯罪,既不多也不少。 ③越轨行为: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又叫违规行为、偏离行为、异常行为等。 ④功能性犯罪:相对于刑法学的犯罪概念而言的,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即功能的角度延 伸出的对犯罪行为的界定。 ⑤准犯罪:指那些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但由于行为主体的特殊性而被刑罚规定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或未被发定位犯罪的社会行为。 ⑥待“罪化”犯罪行为:指虽有严重社会危害,但刑法尚未将其定为犯罪而又有必要进严厉禁止的社会行为。国家运用刑罚手段将这些行为贴上犯罪的标签,严厉禁止,就完成了社会行为的“罪化”过程。 ⑦犯罪现象:一定时空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犯罪事实和犯罪人情况的总和。包括犯罪状态、特点和规律三个层次。 ⑧犯罪问题: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犯罪现象已经严重威胁社会正常秩序,影响相当多的成员,社会秩序就得不保障。当一个国家的犯罪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时,才能称为“犯罪社会问题”。 ⑨犯罪原因:指决定犯罪产生、存在和变化的因素,对犯罪产生、存在和变化有影响的因素被称为犯罪条件。 ⑩犯罪元原因结构:即犯罪原因的组合形式,指社会环境各种致罪因素中各要素相对稳 定的联系方式。 ⒒本能异化论:从人性角度探讨犯罪本源的一种理论,认为犯罪的本源取决于人 类依从本能的行为与社会规范的历史性冲突,即犯罪源于人的生物本能与社 会理性的冲突之中。 ⒓犯罪根源:指犯罪行为中具有普遍性,在犯罪历史上具有初始性、在犯罪原因中具有本源性的致罪因素。 ⒔个人生活环境:与个人生活直接联系并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社 会生活条件。 ⒕工作单位:人们工作的各种社会组织。 ⒖邻里:左邻右舍,因居住地彼此靠近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⒗政治腐败: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是国家政治体系在国家权力运用中所表 现出来的体制弊端和功能缺陷。 ⒘政治动乱: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社会政治秩序混乱,社会主流文化解体,控制机制失灵,生活秩序紊乱。 ⒙失业:能够并且愿意接受工作的适龄劳动人口得不到工作的现象,是社会劳动力过剩的一

菲利犯罪社会学刑事政策思想

刑事政策期末论文 恩里科?菲利的刑事政策思想 ——《犯罪社会学》简要评述 姓名:吕贝莉 学号:0907005 年级:2009级院系:法学院 专业:法学 指导教师:李荣 2011年12月25日

恩里科?菲利的刑事政策思想 ——《犯罪社会学》简要评述 摘要:恩里科?菲利在《犯罪社会学》中队犯罪学诸多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尤其是在犯罪原因、犯罪对策的实证分析和研究上具有鲜明特色。这对于我们研究学习刑法、刑事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菲利;实证;犯罪社会学 从贝卡利亚到黑格尔,他们的刑法方法论都是古典哲学在法学上的应用,他们的理论抽象掉了犯罪与刑罚的个性,得出了刑法学的一般理论,但对于现实具体的问题,却找不到解决的方法。直至19世纪出现实证主义刑法学,抛弃了形而上学的逻辑推理,运用生物学、社会学和其它学科,论证和解释犯罪现象,为刑法学的建设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刑法实证学派的代表人物有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其中菲利出版的《犯罪社会学》,为西方犯罪社会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犯罪社会学”这一概念下,将刑事科学组合成一个体系,对犯罪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构建了自己的犯罪学思想体系。 一、犯罪原因的实证分析 在实证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菲利在对犯罪人类学资料和犯罪统计学资料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得出了犯罪三元论基础,并又在此进一步提出了“犯罪饱和法则”,以解释社会犯罪现象。 (一)否认“意志自由论” 菲利对自由意志的否定,是从将犯罪学所经历的道路与精神病学所经历的历史进行类比开始的,他用现代实证研究方法证明出人的任何行为均系人格与人所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经过大量的实证,最终他在《犯罪社会学》中提出:“自由意志只是一种幻想而已,人实际上不存在这种意志自由。自由意志的幻想来自我们的内在意识,它的产生完全是由于我们不认识在做出决定时反映在我们心理上的各种动机以及各种内部和外部的条件。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原因逐渐地被揭示,意志自由的幻想必会随之而消失。” (二)犯罪原因三元论 菲利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无论哪种犯罪,从最轻微到最残忍的,都不外乎是犯罪者的生理状态,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其出生、生活或工作于其中的社会环境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即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个人、自然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即犯罪原因三元论。 按照菲利的观点,个人因素不仅是指犯罪人生理及心理方面的个性特征,而且包括个人情况,如种族、年龄、性别、职业、教育等社会生物学状况。同时,个人因素必须与其他因素结合,相互作用,才可能导致犯罪的发生。自然因素是指生活的自然环境,它虽不能直接产生犯罪,却可以影响社会状况,如贫富、道德状态等,也是同犯罪密切相关的。社会因素则是指任何足以使人类生活不诚实、不完满的社会条件。这三者的结合,促使了犯罪的产

《育婴师》五级教学大纲

《育婴师》(五级)教学大纲 科学研究表明0~3岁是人一生中身体和大脑发育最迅速的时期,特别需要在生理、心理、营养、保健及行为培养诸多方面给予科学的指导。而父母和教师的教育观念及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婴幼儿的生理健康、行为模式、智力发展、人格结构和未来成就,因此本学科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培训,使学员具有初级育婴师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进行婴幼儿保健工作,担当婴幼儿教育工作,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游戏来开发婴幼儿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使学员初步掌握0~3岁婴幼儿的生活照料、日常护理和教育。 2、掌握相应的育婴师职业技能,为以后创造性地从事育婴师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职前准备。 本教学以讲授、参与互动式、操作式教学、案例分析等方法相结合。 《育婴师》(五级)的培训分为以下模块: 模块一育婴师的职业道德 模块二生活照料 模块三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 模块四教育 《模块一育婴师的职业道德》培训大纲 一、基本要求: 育婴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宣传现代科学育婴理念为核心,以为婴幼儿综合发展提供全方位指导和服务为宗旨。全面介绍婴幼儿生理、心理、营养、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和社会行为培养及人格发展的知识和方法,将保健、教育两种工作结合起来,既需要承担婴幼儿保健工作,又要担当教育工作,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或游戏来开发婴幼儿的潜能,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培训要求与内容: 培训内容: 1育婴师的职业性质和定位

1.1育婴师职业的基本情况 1.2育婴师的职业性质 1.3育婴师的基本条件 1.4育婴师的工作职责 2育婴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工作常规 2.1职业道德的含义及其意义 2.2职业道德的内容 2.3工作常规 3育婴师的职业保护及其相关法规 3.1公民的权利 3.2《母婴保健法》的相关知识 3.3《未成年保护法》的相关知识 3.4儿童权利公约的相关知识 3.5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有关知识 3.6食品卫生法的相关知识 3.7劳动法的相关知识 三、课时分配表: 《模块二生活照料》培训大纲 一、基本要求: 使学员了解营养素的基本知识,婴幼儿母乳喂养、补充食物的重要性及喂养方法;了解不同年(月)龄婴幼儿的基本生活规律,生活卫生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包裹、穿脱衣服和抱孩子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母乳喂养指导,能够正确冲调奶粉、制作补充食品并正确喂哺婴幼儿,照料婴幼儿的日常睡眠、穿衣、换洗尿布、处理大小便,保持婴幼

犯罪学名词解释

罪学:是指将犯罪现象和犯罪人作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探究犯罪发生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其核心在于揭示揭示犯罪原因,又称犯罪原因学。2广义犯罪学:是指在研究犯罪现象的基础上,探求犯罪发生的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3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的产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探求犯罪原因及防控犯罪对策的科学。 4犯罪现象: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所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 5犯罪原因:是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的各种现象。 6犯罪对策:包括打击犯罪、控制犯罪和预防犯罪,是指运用多种手段,消除和减少犯罪原因,有效的防止、遏制、减少犯罪的方针、原则、措施及其体系。 9方法论:是指指导科学研究的思想体系和研究的哲学基础,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10全面调查:又称普查,即对研究对象所包括的全部单位无一遗漏地加以调查。 11抽样调查:又称概率抽样,是依照一定方式和规则,从犯罪现象的总体中抽取犯罪现象的部分样本进行调查,并以其调查结果推论犯罪现象的整体状况。 12典型调查:又称重点调查,即有目的、有计划的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单位进行周密、系统的调查。 13个案调查:是对特定的犯罪人、被害人的特征或者某一特定案件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详细描述和定性分析,据此推论其所代表的同类犯罪行为或犯罪现象。 14统计研究法:是指在科学的犯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具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犯罪现象的数量关系及数量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 22分类抽样:也叫分层抽样,即研究者根据某种标准首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分成若干类,每类称为一层,然后在各类中按一定比例抽取样本。23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和机械抽样,是指在研究总体中,每隔相等若干单位,抽取一个样本的抽样方法。 24整群抽样:是以某种标准将总体分为若干群,将各群编码后,按随机原则,抽取这些群中某些群作为样本。 25非随机抽样:就是研究者根据主观判断和愿望,从总体中选取某些单位作为调查对象的抽样方法。 26配额抽样:是指依据某一结果的一种或几种因素,以及它们影响的主观判断抽取样本数的一种抽样方法。 27滚雪球抽样:是指通过已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寻找未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依此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目。 29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中,通过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实验程序,把被试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所要考察的变量上进行实验的方法。 30模拟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中模拟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特定情境,让被试在其中扮演相应的社会角色,通过观察被试之间的互动活动,考察他们所作出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方法。 31现场实验法:是指在选定的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由实验者引发和控制某种社会事件,以此吸引被试者的注意力,并观察被试者对此作出的相应反应的研究方法。 32调查研究:调查就是收集资料,研究就是分析资料。 33文献法:也称历史法,即通过查阅档案、书籍、报刊、文件、统计等既成材料收集相关资料的方法。 34访谈法:即研究主体通过与被调查者有目的谈话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 35观察法:即研究者直接感知、记录研究对象的具体事实资料的收集方法。 36问卷法:即通过发放与回收为研究而设计的问题表格以获取资料的方法。 37比较分析法:是指把资料中不同单位的同类因素或同一单位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它们之间异同的方法。 38统计分析法:即通过对事物量的分析,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质的规定性的方法。 39犯罪现象:是指在阶级社会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是一种多变的社会现象。 40犯罪数量:是指一定时间和地点的犯罪总和。 41犯罪率:是指一定时空内犯罪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42明数:即官方统计数,是指实际发生并被纳入统计的犯罪数量。 43暗数:又称黑数、隐案,是指虽已发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未予记载的犯罪数量。 44绝对暗数:是指没有被察觉而实际已经发生的犯罪数。 45相对暗数:是指已被发现由于种种原因而未举报或举报了未予统计的犯罪数。 48犯罪组织形式:是指犯罪群体实施犯罪时人员的构成形式。

初、中、高级育婴员培训计划及教学大纲

1、培训说明 本培训计划依据《育婴师》标准编制,适用于育婴师(初级)职业技能培训。各学校可根据本培训计划及学校实际情况编写具体实施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表;各培训机构可根据培训实际情况选择。 二、培训目标 通过育婴师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员能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婴幼儿心理及生理发育规律、日常生活照料及护理保健、早期教育及体能智能开发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操作技能,并科学地对婴幼儿的饮食、睡眠、动作技能、智力开发、社会行为和人格发展进行教育训练。 三、培训内容 职业道德,婴幼儿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特点,婴幼儿生活照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婴幼儿生长监测、常见病护理、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等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的内容,婴儿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能力等教育方面的内容。 四、教学计划安排 1、职业道德(5 课时) 2、基础知识(15 课时) 2、生活照料(50 课时) 2、日常生活保健护理(50 课时) 3、教育(42 课时) 4、指导与培训(18 课时) 总课时180(课时)

一、培训说明 本培训计划依据《育婴师》标准编制,适用于育婴师(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各学校可根据本培训计划及学校实际情况编写具体实施的教学大纲和课程安排表;各培训机构可根据培训实际情况选择。 二、培训目标 通过育婴师(中级)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使学员了解乳婴儿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生长规律,乳婴儿生活照料、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的基础知识,熟悉生活照料和卫生护理的基本技能,掌握照料、教育乳婴儿的基本方法,辅助乳婴儿的家长,形成乳婴儿照料、护理、教育的基本能力。 三、培训内容: 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婴幼儿生活照料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婴 幼儿生长监测、常见病护理、意外伤害的预防与处理等日常生活保健与护理的内容,婴幼儿教养环境规划与玩具、语言与感知、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教育方面的内容和家庭教养指导。 四、教学计划安排 1、职业道德(5 课时) 2、基础知识(15 课时) 3、生活照料(55 课时) 4、日常生活保健护理(55 课时) 5、教育(48 课时) 6、指导与培训(22 课时) 总课时200(课时)

犯罪社会学课程论文

被标签的青少年犯罪 姓名:孔成成 专业:09化学类 学号:C00914042 内容摘要: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识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标签所形容的那样。青少年犯罪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由此而产生的,导致了恶劣的影响。如何在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正确运用好标签效应,让青少年健康的成长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标签效应教育青少年犯罪预防 现实中可以说是犯罪无所不在,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新闻头条、报纸首版、微博关注将社会上的犯罪现象赤裸裸的呈现给了读者。而当我们看到这些时,总是深恶痛绝,或痛骂政府的腐败无能、管理力度不足,或怒斥这些人的道德沦丧、心理变态、毫无人性,或庆幸自己没有遇到这种倒霉事。除了那些专家学者,很少有人会仔细深究其根本原因。我觉得不应该给犯罪及其犯罪者蒙上一层黑面纱,而是让我们更加了解和认识这一面的知识,从而改变犯罪的根本问题。 标签效应在犯罪中起着很大的作用。西方犯罪社会学流派中的标签理论认为个体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处处存在“标签化”现象。在学校,一个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学生成绩下降、很难有积极进取的主动性。这是个很普遍的心理,当处在一个将自己认为是行为怪异、思想有问题、甚至是心理变态的环境时,时而久之,很大程度上就会认为自己确实是那样的。然后,犯罪就很有可能的发生了。而他自己却会认为这很平常似的。例如“李刚门”,我想他从小估计就是把“我爸是李刚”当作了口头禅,当开车撞死人,不但没有停车,反而继续去校内

宿舍楼送女友。返回途中被学生和保安拦下,不但没有关心伤者,甚至态度冷漠嚣张,依旧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没有一点愧疚怜悯之心,想依仗着他爸爸是保定市公安局北市区分局副局长解决这件事。这件事可以说成是当时最热门的话题了,网友的各种调侃,专家的各种分析。“我爸是李刚”衍生出了各类词汇,甚至一时成为了我们班上同学的顺口溜。真实可悲、可叹、可惜,本来一个交通事故,现在成为了社会焦点。试想一下,如果李启铭他爸不是局长,这件事还会发什么。从小就被笼罩在“我爸是李刚”的光环下,被标记着,结果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李刚门”并不是一个特例。青少年犯罪现在正呈现着快速上升的形式。青少年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是心理不健康、孤独、自卑等负面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出现的逆反甚至是犯罪,这是主观上的因素。客观上说,社会环境对其的影响不可忽略,甚至大于主观因素的影响。就个人而言,并不赞同所谓的青少年犯罪是其主观因素的影响,没有正确的判断力或意识,从而导致了犯罪。而应该是在一个长期不健康的社会环境条件下成长所导致的,不同的人或物对身心健康的成长过程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期外界的作用会让本是正常的人被贴上病态的标签。也就是标签效应。在青少年阶段并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可让他们抵制住这种“熏陶”,最终可能就走上了犯罪违法的道路。马加爵可是说是典型的案例,我看了很多新闻,许多专家学者做了调查,心理分析。下面引用一段新闻: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揭开“马加爵何以成为杀人凶手”

犯罪学考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近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第一部刑法典即1810年《法国刑法典》以(A )为理论基础。 A.犯罪古典学派 B.犯罪人类学派 C.犯罪社会学派 D.犯罪心理学派 2、首先应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研究犯罪的是(C )。 A.边沁 B.贝卡利亚 C.龙勃罗梭 D.菲利 3、将自然犯罪的原因归结为心理或道德异常的犯罪学家是( C )。 A.龙勃罗梭 B.菲利 C.加罗法洛 D.边沁 4、美国犯罪学家萨瑟兰在其代表作(B )中提出了“接触理论”。 A.《文化冲突与犯罪》 B.《犯罪学原理》 C.《少年犯罪的原因》 D.《命定的犯罪》 5、恢复性司法对现代刑事司法制度的简明概括是﹙ A ﹚。 A.有害的正义 B.无害的正义 C.普世的正义 D.绝对的正义 6、将犯罪人和被害人二者视为“刑事伙伴”或“犯罪搭档”的犯罪学家是( D )。 A.京蒂 B.施耐德 C.萨瑟兰 D.门德尔松 7、犯罪学家( D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犯罪学命名的研究专著《犯罪学》。 A.龙勃罗梭 B.贝卡利亚 C.菲利 D.加罗法洛 8、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A )。 A.边沁 B.霍尔巴赫 C.孔德 D.菲利 9、当代犯罪学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 D )。 A.犯罪人类学理论 B.犯罪心理学理论 C.犯罪生理学理论 D.犯罪社会学理论 10、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当代西方犯罪问题的犯罪学派是(A )。 A.激进派犯罪学 B.芝加哥学派 C.社会生态学理论学派 D.社会结构理论学派 11、被尊称为近代刑法之父的是( A )。 A.贝卡利亚 B.边沁 C.费尔巴哈 D.菲利 12、新中国的犯罪学是从研究( B )开始的。 A.黑社会犯罪 B.青少年犯罪 C.反革命罪 D.暴力犯罪 13、李斯特的犯罪原因观被后人称为( A ) A. “犯罪原因二元论” B. “犯罪原因三元论” C. “犯罪原因四元论” D. “犯罪原因多元论” 14、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是(A )。 A. 社会危害性 B. 形式多样性 C. 传染性 D. 违规性 15、( B )在犯罪发生中起决定作用,是犯罪发生的必然因素。 A.犯罪条件 B.犯罪直接原因 C.犯罪根源 D.犯罪相关因素 16、犯罪防控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是(B ) A.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B.抑制犯罪动机 C.严厉打击犯罪D.预防重新犯罪 17、强调刑罚的个别化的犯罪学派是( B ) A.古典犯罪学派B.实证犯罪学派 C.当代犯罪学派D.社会犯罪学派 18、一般认为,犯罪人初犯年龄与再犯之间的关系是( D ) A.初犯年龄越大再犯可能性越大B.初犯年龄与再犯可能性无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