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 影像学诊断
- 格式:pptx
- 大小:32.43 MB
- 文档页数:26
肠梗阻的CT影像学表现及CT与X线诊断价值探讨作者:杨新勇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年第28期【摘要】目的观察肠梗阻CT影像学表现并对比CT与X线诊断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入选者CT、X线检查及病理诊断结果,统计并对比CT与X线肠梗阻诊断符合率,总结肠梗阻CT影像学特点。
结果 CT肠梗阻阳性检出率为96.00%,高于X线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肠梗阻者其肠管径明显增大,存在多个液平且长度较短,肠内气柱处于较高水平,肠壁厚度明显变薄,而结肠梗阻者平行于其结肠横径的部位呈现出不连贯条状纹理。
结论 CT可实现病灶全方位探查,明确病变部位,具有图像清晰、操作便捷等优势,应用于肠梗阻临床诊断可提高诊断符合率,并为病因分析和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CT;X线;肠梗阻;影像学表现;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5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8..02肠梗阻具有病情复杂、起病急、变化快、发病率高等特点,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癥。
通常情况下,通过及时诊断和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均可治愈,但若诊疗不及时或失误,极易诱发肠穿孔、休克等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
对于此类急症,临床救治的关键是扼制病情进展,尽快明确病因以对症施治。
近年来,随着医疗诊断器械的开发和利用,肠梗阻早期诊断率有所提升。
为进一步明确CT与X线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扩大CT在肠梗阻临床诊断中的普及范围,提高肠梗阻早期临床明确诊断率,本院开展了对照研究并总结了肠梗阻CT影像学特点。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31~75岁,平均(45.05±3.70)岁。
所有患者经临床、相关检查、治疗及病理,均证实为肠梗阻,临床表现有所侧重,其中24例伴恶心呕吐,19例停止肛门排气/便,25例腹部现肠型,31例腹部压痛明显,17例腹部反跳痛严重,20例肠鸣音减弱,23例腹部肌张力增高,2例休克。
肠梗阻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
【病因和分类】分类方法很多,主要有:1.依据肠梗阻发生的基本原因分类(1)机械性肠梗阻:是各种机械性原因导致的肠腔缩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
临床以此类型最常见。
主要原因包括:1)肠腔堵塞:如结石、粪块、寄生虫、异物等。
2)肠管外受压:如肠扭转、腹腔肿瘤压迫、粘连引起肠管扭曲、腹外疝或腹内疝等。
3)肠壁病变:如肠肿瘤、肠套叠、先天性肠道闭锁等。
(2)动力性肠梗阻:肠壁本身无器质性病变,是神经反射或腹腔内毒素刺激引起肠壁肌肉功能紊乱,使肠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行。
此类肠梗阻较前类少见。
可分为麻痹性肠梗阻及痉挛性肠梗阻两类。
前者常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低钾血症及某些腹部手术后等;后者较少见,可继发于尿毒症、重金属中毒和肠功能紊乱等。
(3)血运性肠梗阻:是由于肠管局部血供障碍致肠道功能受损、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如肠系膜血栓形成、栓塞或血管受压等。
较少见。
2.依据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类(1)单纯性肠梗阻:只有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伴有肠管血运障碍的肠梗阻。
此外,肠梗阻还可根据梗阻部位分为高位(空肠上段)和低位性肠梗阻(回肠末端与结肠);根据梗阻的程度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根据梗阻的发展过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当发生肠扭转等致病变肠袢两端完全阻塞时称为闭袢性肠梗阻。
上述肠梗阻的类型并非固定不变,随着病情的发展,某些类型的肠梗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病理生理】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可分为局部及全身性变化。
1.局部各类型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不全一致。
但随病情发展,其基本过程包括梗阻以上肠段蠕动增强、肠腔扩张、肠腔内积气和积液、肠壁充血水肿,血供受阻时则坏死、穿孔。
肠梗阻初期,梗阻以上肠段蠕动增强,以克服阻力,推动肠内容物通过梗阻部位;肠腔扩张,大量积气、积液。
梗阻以下肠管则空虚、瘪陷或仅存少量粪便。
肠梗阻分级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肠梗阻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肠腔内结构受阻,影响肠内容物通过,引起肠管内压力升高和肠壁循环障碍,进而导致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肠梗阻的发生往往需要及时明确分级标准,以便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肠梗阻的分类主要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来进行分级,一般可以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以下是对肠梗阻分级的详细介绍:一、轻度肠梗阻轻度肠梗阻一般表现为腹痛、腹胀、便秘等症状较轻,患者仍能进食,一般情况下无明显恶心、呕吐等症状。
腹部体征可能为轻度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轻度肠梗阻多为功能性梗阻,可经过休息、忌食或口服轻泻剂等措施自行缓解,不需要立即手术治疗。
三、重度肠梗阻重度肠梗阻是指病情相对严重,患者症状明显,可能伴有严重的腹痛、呕吐、腹胀、高热等症状。
腹部体征明显,可能出现明显的腹部压痛、反跳痛和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重度肠梗阻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以缓解症状、恢复肠道通畅,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检查结果来判断肠梗阻的轻重程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轻度肠梗阻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方法来进行处理;对于中度肠梗阻的患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肠梗阻的患者,则需要紧急手术干预,以避免病情恶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需要及时明确分级标准,以便进行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医生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管理时,应根据肠梗阻的轻重程度,及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对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本文所述仅为学术交流,具体情况请咨询专业医师】。
第二篇示例: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肠腔内的内容物受阻导致消化道无法正常排空的状况。
肠梗阻可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和功能性肠梗阻两类,机械性肠梗阻常见于肠道狭窄、肿瘤、粘连等病变,而功能性肠梗阻则主要由于肠道肌肉功能失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