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现代”经济学“科学”方法论批判
- 格式:pdf
- 大小:341.25 KB
- 文档页数: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天才大纲——读《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称《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为“批判经济学范畴的天才大纲”。
作为政治经济学领域的初学者,我们有必要对《大纲》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篇之作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为此,我将围绕《大纲》的基本框架、主要内容、历史价值、时代启示,进行简要的梳理与阐述。
一、基本框架《大纲》共包含15个小节(每小节之间用"--"标识),各小节的中心内容依次是:(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2)国民财富;(3)商业;(4)价值;(5)生产费用;(6)土地;(7)资本;(8)劳动;(9)竞争;(10)垄断;(11)商业危机;(12)人口;(13)财产集中;(14)道德;(15)科学技术。
各部分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主要内容从整体内容结构上看,可将《大纲》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国民经济学的产生、发展和阶级实质[(1)至(3)小节]。
恩格斯开门见山指出“国民经济学的产生是商业扩展的自然结果”,把国民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指出国民财富是少数人的财富,国民经济学是“私经济学”,进而从商业入手批判国民经济学“道德永恒论”。
尽管新的国民经济学前进了许多,但其依然对私有制这一前提的合理性问题视而不见,因而只能求助于人道的伪善,并最终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辩护士。
第二部分批判了国民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4)至(13)小节]。
恩格斯依次指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P65);生产费用包括生产原材料所必需的土地的地租、资本及其利润、生产和加工所需要的劳动的报酬三个要素(P67);地租是土地的收获量即自然方面和人的方面即竞争之间的相互关系(P69);资本和劳动最初是同一个东西,由私有制造成的资本和劳动的分裂,不外是劳动本身的分裂(P70);劳动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的活动(P72);私有制下的竞争导致三种要素彼此对立与分裂(P72);竞争与垄断互为前提(P73);私有制下周期性的商业危机频发,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消除(P75);竞争导致相对人口过剩,马尔萨斯人口论站不住脚(P80);在竞争中,力量大的一方排挤力量小的一方,最终导致财产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P83)。
江苏社科规划为新的世界秩序而探索:罗伯特・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评述南京大学政治系李滨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新的世界秩序而探索:罗伯特・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评述”(批准号考克斯对世界秩序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
2、考克斯对世界秩序的分析是从社会关系着手的。
他认为国家的性质就是由国内外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
霸权的世界秩序则是由世界主导国家的社会关系向世界扩张的结果。
在这样的国家中,其领导阶级首先在国内控制了国家,并通过控制市民社会加强了自己的统治,由此产生了决定“人们行为和期待模式”的“历史集团”。
然后把这种国内的生产关系、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推广到国际层面,在整个世界建立了类似于国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以利于它获得政治经济利益。
他认为,目前实现这种霸权的世界秩序的机制是国际组织和体制(regimes)的作用。
国际组织与体制可以使各国的精英认同霸权建立的国际规则,从而引导国家实现“国家的国际化”。
然后,通过各国政府使得各国的政策适应世界经济的要求。
考克斯对世界秩序的分析始终强调历史辩证法,主张从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发现矛盾与冲突、发现世界秩序的变化与发展。
因此,他没有强调世界秩序中的稳定性因素,而更多地强调变化性的因素。
就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而言,考克斯更多地强调了全球化带来的世界性矛盾,并从中发现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可能性。
但考克斯的理论对世界秩序新的探索并不是建立在“乌托邦”基础上,而是建立在生产过程的变化以及矛盾基础04BGJ023),近期结项,成果鉴定等级为良好。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考克斯理论的批判性。
考克斯是西方国际1、关系批判理论的先驱。
其理论特性,一方面表现在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批判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对当今世界秩序的现实批判上。
考克斯用历史的实践观批判了维护现存世界秩序的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特别是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
他认为,主流理论都在维护现存的世界秩序。
国际政治结构是建立在世界分工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不是无政府的,而是一个霸权国家通过国际生产关系建立的国际统治结构,是一种历史时代的产物,不具有给定性;国家不是一种方法论个体主义下的原子个体,而是一种世界性的市民社会历史产物,国家的“理性”(身份与利益)也具有历史具体性,不具有跨历史的永恒性;权力决非是一种纯物质的强制,它还包括意识形态的强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矛盾和发展趋势,为我们理解和改变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
资本主义社会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这导致了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根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工人则成为被剥削的对象。
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让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远远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家利润的来源。
这种剥削关系使得工人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只能获得维持生存的工资。
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的危机。
由于生产的盲目扩张和市场需求的有限性,经常会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导致经济衰退、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
这些危机不仅给工人阶级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还指出,资本主义的竞争机制导致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各个资本家在市场上为了争夺利润而激烈竞争,他们的决策往往是基于自身利益,而不是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无政府状态使得资源配置不合理,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和社会资源的低效利用。
在分配领域,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也是不公平的。
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而广大劳动者则相对贫困。
这种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不稳定。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也揭示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资本主义宣扬的自由、平等往往只是表面的,在经济关系中,工人实际上处于不平等和被压迫的地位。
然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资本主义的一切。
它承认资本主义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曾经起到的积极作用,例如促进了工业化和科技进步。
但同时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制度所取代。
经济类各专业阅读书目参考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克思: 《资本论》(1、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
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列宁: 《帝国主义论》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1993邓小平: 《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
经济学说史鲁友章、李宗正:《经济学说史》(上下),人民出版社,1964年亚当·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96年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年克拉克: 《财富的分配》,商务印书馆,1981年马歇尔: 《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3年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99马尔萨斯: 《人口原理》庇古: 《福利经济学》3.政治经济学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高峰:《资本积累理论与现代社会主义》,南开大学出版社王亚南:《中国经济元论》,广东出版社刘国光:《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研究》,广东出版社卫兴华、黄泰岩:《我国新经济体制的构造》,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巴兰:《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商务印书馆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布.明兹:《现代资本主义》,东方出版社曼德尔:《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波》,北师大出版社伊藤诚:《市场与社会主义》,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年A.诺夫:《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学》,华夏出版社奥塔.锡克:《经济-利益-政治》,商务印书馆,1993年亚诺什.科尔奈:《短缺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6年布鲁斯:《从马克思到市场》,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商务印书馆,1998瑟罗:《资本主义的危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哈拉尔:《新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商务印书馆,1982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奥肯:《平等与效率》,华夏出版社,1999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斯蒂格利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诺斯:《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庇古: 《福利经济学》4.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高鸿业、吴易风、吴汉宏、刘凤良:《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胡代光主编:《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吴易风、王建、方松英:《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研究》 萨缪尔森、诺斯豪斯:《经济学》(第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N·G·曼昆:《经济学原理》M·帕金:《经济学》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加尔布雷思:《宏观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年海主编:《微观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格林纳韦主编:《宏观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吴汉洪:《西方寡头市场理论与中国市场竞争立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三联书店,1980年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61年哈罗德:《动态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琼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巴罗:《现代经济周期理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卡布尔主编:《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巴尔、怀恩斯主编:《福利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凯恩克劳斯:《经济学与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1990年阿克塞拉:《经济政策原理:价值与技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青木昌彦等:《经济体制的比较制度分析》。
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六大区别[文献标识码]A目前,中国理论界持“政治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看法的人越来越多,许多教科书也指出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
从学术史的发展历程看,两者确实是一脉相承的,如经济学这个名词是由政治经济学逐渐演变而来,目前许多人也在等同的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如马歇尔与萨缪尔逊的著作都有“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的提法等等,但翻开标称为“政治经济学”与标称为“经济学”的教材和有关著作看,无论是在研究对象、方法,主体,还是研究的范围、内容和对社会认识的结论等方面,两者间都存在着显著甚至对立的差异。
这种差异。
不仅存在于中国现行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与西方经济学教材中。
而且也普遍存在于西方经济学界内部,如英国剑桥学派编写的标称为政治经济学的教材内容,就迥异于欧美各国标称为经济学的教材内容,专著之间的差别甚至更大。
从这些方面看,两者又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总体说来,中国学者对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两者关系的认识是比较片面和狭隘的。
正是这种片面和狭隘,使得中国学者在如何处理两者关系上几乎全部走向了歧途。
如不管人们在名称与研究内容等方面的认识上有什么不同,但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尤其是如何构建适应中国需要的经济学体系上,绝大部分人在实际中都采取了将两者兼容的做法。
特别是近些年来的政治经济学教材,都是传统政治经济学与西方主流经济学内容的混合。
相对而言。
西方学者对两者区别的认识则要全面得多,如美国经济学家霍华德?谢尔曼在《激进政治经济学基础》一书中,在系统比较的基础上,就提出了激进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之间存在着方法(静态与动态之分)、制度内变动与制度间变化、经济学是技术问题还是社会政治问题、社会是和谐还是对抗、种族和性别矛盾能否通过竞争消除、危机是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结果、垄断是对自由竞争的偏离还是资本主义的一个新阶段、环境破坏是对最佳结果的偏离还是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社会是个人偏好的选择还是个人属于一定的社会结构、市场机制是否是灵丹妙药等十个方面的区别。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
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研究社会经济生活的学科,其根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包含了辩证法和历史观,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
首先,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历史思维。
历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经济学家需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和研究经济现象。
政治经济学家需要理解和分析历史上的经济制度,如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等,从而使得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呈现出更为深刻的发展趋势。
历史思维也是帮助经济学家将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共同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
其次,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种对事物和过程的分析和认识方法,强调对矛盾的理解和冲突的解决。
政治经济学家需要通过辩证法来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的悖论和矛盾,如自由市场与政府调控之间的矛盾等。
辩证法还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分析和解决经济政策之间的矛盾,如就业与通胀之间的矛盾。
最后,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是指以现实经验和事实为依据,运用统计学和数理模型等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检验、描述和预测的科学研究方法。
政治经济学家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自己的理论和假设,从而验证和推进学科的发展。
例如,经济学家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验证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是否符合理论预期。
综上所述,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历史思维、辩证法和实证研究。
这三种方法相互融合,构成了一种系统、科学性、创新性和可预测性的理论基础,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作者:九问嫣然摘要:《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逐渐的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语。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生产力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
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
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
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1、解释+核心理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和的生产和分配规律。
其核心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西方经济学是以个别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的学说。
其核心理论是均衡价格理论。
2、在生活中的运用: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中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之间的关系。
如价格规律、剩余价值规律、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的循环等,重在于解释资本主义的剥削。
西方经济学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如(1)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2)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更大满足;(3)单个生产者的产量、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3、区别:(1)研究对象不同:政治经济学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西方经济学是以个别经济单位和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
(2)研究角度不同:政治经济学从社会生产的大范围宏观把握;西方经济学从个别的小角度微观分析。
(3)研究方法不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总量研究方法、哲学研究方法等;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个凉研究方法、实证法、基本假设法等。
(4)研究目的不同:政治经济学为无产阶级的觉醒和无产阶级斗争提供理论依据;西方经济学为解释经济行为、为发展生产和经济合理运转、维护资本阶级利益提供依据和保障;(5)成果的应用不同:在当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应用范围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应用广泛。
(6)前提假设不同:在政治经济学的假设中,理性人只有资本家;在西方经济学的假设中,所有个体都作为理性人而存在。
4、联系:虽然二者存在很大差异,但它们同属经济学范畴,所有它们并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
(1)二者拥有共同的起源——古典政治经济学(2)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因果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性,而这也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在方法论上的重要特征。
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国际政治经济学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历史背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产生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上世纪60年代末起,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严重危机,国际货币危机频繁发生,世界经济出现停滞,保护主义再次在西方发达国家抬头;许多学者开始担忧,世界是否会再次出现类似20世纪30年代所发生的由于世界经济秩序混乱,各国为争夺市场,解决国内经济危机而出现的国际政治冲突。
国际政治与经济互动关系再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
一些西方学者希望通过研究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国际经济的新变化,研究世界经济史中由于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冲突等诸方面问题,为国际制度建设与国际秩序的变革寻求政治上的答案。
这些研究符合传统政治经济学的原则,而且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了国际政治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上,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对于这些20世纪后期兴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如果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划分,它们大体可以分两类:经验实证主义/还原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历史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二.发展概况1916年A.J.格兰特等人编著的《国际关系研究入门》一书,首先使用“国际关系”这个名词,以后国际关系研究的主题一直是战争与和平问题,国际关系学等同于国际政治学成为学术界的一种见解。
1890年英国经济学家A.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的问世,改变了古典经济学以政治与经济两者相结合的传统研究方法,国际经济学着重纯理论地分析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长期以来,国际关系中的政治与经济分别属于两个独立的学科,各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20世纪60~70年代,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日益加强的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以及仍以主权国家为基本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历来影响决定国际格局的军事力量逐步让位于经济力量;全球性的贫困、发展、生态平衡和人口控制等成了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
分析现代经济学最根本的方法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揭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就是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看做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
对一定社会经济制度及其变革的评价,要遵循生产力标准。
②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要运用科学的抽象法,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
③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
逻辑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进程。
历史方法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把握其规律。
④借鉴现代科学和经济方法。
政治经济学研究应运用和借鉴现代自然科学的某些方法,如数学方法、系统分析方法,以及运用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等方法论。
同时还可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等。